运城算命的-历史上的董卓手下有哪几个猛将

admin2023-01-27 17:42:0414

运城算命的,历史上的董卓手下有哪几个猛将?

董卓就像袁世凯,他的西凉军团如同“北洋军校”,培养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将领,这些将领在董卓去世后,搅得东汉天下狼烟滚滚。他们彻底葬送了东汉帝国复兴的可能,也间接催生了三国历史的萌芽。

董卓的西凉军“成分”很单一,陇右籍军人占了90%以上,他们以董卓为核心,拒绝接受朝廷命令,形成庞大的割据势力。董卓手下的将领们,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圈、中坚层和后备组。

核心圈——董卓的“五虎上将”

人们都知道蜀汉政权的“五虎上将”和曹魏阵营的“五子良将”,其实西凉集团也有五大悍将。

1.牛辅

董卓一生子嗣不旺,只有一子一女,且儿子早亡仅留下一个孙女董白,女儿董氏就嫁给了这位牛辅。《三国演义》说李儒是董卓的女婿,这不是事实。

在西凉五虎中,牛辅的战斗力最强,包括后来搅得天翻地覆的李榷、郭汜、张济、贾诩等人,都是他的部下。

董卓迁都长安后,在长安至洛阳之间布下几道防线,其中牛辅奉命驻守河东安邑。牛辅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还四处分兵,一路渡过黄河在陕县附近打败了东汉末年最牛的将军之一朱儁,一路直接突入颍川,协助徐荣、胡轸痛贬孙坚。

董卓死后,失去主心骨的牛辅立刻智商归零,他居然杀害了前来相助的董越,以自断臂膀的悲壮走向灭亡。面对强大的压力,疑神疑鬼的牛辅害怕被暗算,竟然弃军逃跑,结果刚出城就被自己的奴仆暗算了!

2.董越

董越是牛辅以外对董卓最忠心的一个,他奉命屯驻渑池,将防线布在了洛阳西大门。董卓死后,面对王允的招降他誓死不降,并前往安邑企图联合牛辅 *** 长安,替董老大报仇雪恨。

董越做梦也没想到,牛辅竟然鬼迷心窍,听信算命先生的鬼话,认为自己是来抢班夺权的。结果董越连争辩的机会都没有,就做了牛辅的刀下之鬼。

3.段煨

段煨的出身比董卓还要牛,他有一个官至三公的族兄段熲。段熲在东汉末年多次出征西羌,为汉帝国的安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退守关中时,段煨奉命驻防华阴,筑牢长安的东大门。董卓死后,段煨不墨迹,他毫不犹豫地接了王允的绣球,依旧屯驻华阴,远离了长安的军阀混战。

几年后,李榷与郭汜开撕,人们这才想起来段大爷手上有兵。于是段煨奉命护卫汉献帝,出兵斩杀了李榷。

汉献帝东归后,征召段煨入朝为大鸿胪,从此他告别军界,领份工资与世无争,活得优哉游哉,寿终正寝。

4.徐荣

徐荣是西凉集团极少数的非陇右籍人士,他是东北那嘎达的。

曹 *** 对徐荣印象最深,当初在荥阳的汴水之战中,他被徐荣杀得大败,还身负箭伤,若不是曹洪舍身相救,估计就没有三国史了。

第二个对东北汉子胆寒的是孙坚,他在鲁阳与梁县之间被徐荣打得仅剩十余骑。部下祖茂换了孙坚的头巾吸引追兵,才让孙坚逃出生天。

正在杀得兴起时,董老大的死讯传来,徐荣成了无组织的人。于是徐荣“改邪归正”,宣布接受王允的领导,并奉命教训自己的小师弟李榷、郭汜。

哪知道青出蓝胜于蓝,徐荣居然被后起之秀打败,死在了新丰战场。

5.胡轸

胡轸脾气暴躁,又心高气傲,他奉命驻防梁县时放出大话:这一战必须砍几颗“青绶”的人头!

“青绶”即“银印青绶”的缩写,指代九卿级 *** ,仅次于“金印紫绶”的三公。

胡轸没想到遭到了“奸细”的暗算,一向跟他不对付的吕布在军中散步谣言,导致军心大乱,结果他惨败于孙坚,帐下猛将华雄还成了孙坚的刀下鬼。

董卓的死讯传来,胡轸迫不得已投降了王允。可王允一点也瞧不上这些大老粗,搞得胡轸很失意。所以当李榷等小师弟掀起大浪的时候,胡轸乘机对王允反戈一击,他联合李榷等人 *** 长安,打碎了王允的春秋大梦。

搞不清楚胡轸使了什么手段,后来他再次归顺朝廷,当上了司隶校尉。在这个职位上,他公报私仇弄死了一个叫游殷的同乡。

游殷死后一个月,有一天胡轸突然得了怪病,他 *** 衣服跪倒,对着空气说:“认罪,认罪,游功曹(游殷)带鬼来找我了。”说完就断气了!

中坚层——董卓的“第三只手”

由于董卓是历史反面人物,所以西凉集团很多人的历史被忽略,其实董卓的中坚层力量很庞大。

1.反正“三驾马车”马腾、韩遂、吕布

很多人将吕布归为董卓的核心圈,其实未必如此,吕布既不是西凉集团的老班底,更不是董卓的心腹,他是拿丁原人头当投名状的“反正者”而已。

在西凉军中,吕布虽然跟五虎一样授“中郎将”,不过他很少领军出征,即便出征也仅仅是给人打下手,而不是主帅。

运城算命的-历史上的董卓手下有哪几个猛将

跟吕布类似,后来搅得曹 *** 寝食难安的马腾、韩遂,都因为败在董卓手下,做了董老大的马仔。

2.第二梯队的李蒙、樊稠、杨定、王方、华雄等

李蒙也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将,当初与徐荣一起打败了孙坚,李榷、郭汜 *** 长安时就有他的份。后来他与李榷反目,被李榷在宴席上袭杀。

樊稠也参与了李榷、郭汜的 *** 长安,并一度官居右将军。后来马腾联合韩遂与李榷火并,樊稠有点心猿意马,导致师兄弟反目,结果他与李蒙一起被李榷于宴席上杀害。

杨定在董卓死后官居后将军,是汉献帝东归的主要参与人。可惜那时候董老大的弟子们都杀红了眼,再也不认同门情谊,杨定就与段煨较上了劲,结果被郭汜痛贬,单骑逃跑,成了历史上的“失踪人口”。

《三国演义》对华雄的战斗力描写得足够精彩了,只是斩杀他的不是关二爷,而是孙坚。就这么牛叉的一个人物,在董卓阵营中既没有五虎的威名,也没有后起之秀的笑傲江湖。

后备组——董卓的“西凉军校”

后董卓时代,对历史影响进程更大的是以下几个人:李榷、郭汜、贾诩、张济、张绣等。

李榷、郭汜不用多说,他俩将半身不遂的东汉政权搞得只有出气没有进气,原本相对安宁的三辅地区,被他们活生生踩成了地狱!

在二人背后有一张看不见的黑手——贾诩!没错,号称三国 *** 毒士的贾诩。

当初董卓死后,李榷、郭汜等人就像没 *** 孩子,可怜巴巴地准备领着残兵败将回到家乡当山大王。假如这样的话,东汉或许真的有还阳的可能性,至少不会那么快断气。

可就是贾诩的一条毒计摧毁了美好的梦想,他劝说李榷郭汜 *** 长安,作最后一搏,成了上天堂,输了下地狱也不迟。真是一条舌头搅得天下风云动!

贾诩的命还特别好,他在李榷、郭汜、段煨、张绣、曹 *** 之间横跳,每换一个新主,旧主还不生气。活到曹丕称帝后,他还当了太尉封了侯,最后以77岁高龄病逝。

张济、张绣叔侄原本名气不算大,张济送汉献帝东归后,又遭到董承排挤,一气之下跑到南阳打草谷,不小心被刘表干掉了,张绣接过叔叔的班。

张绣最牛叉的事就是差点要了曹 *** 的老命!在宛城,曹 *** 放肆地强纳张济的遗孀,因此激怒了张绣。一场关门打狗,曹 *** 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大将典韦命丧黄泉。

后来张绣在贾诩的运作下,居然又神奇地与曹 *** 勾肩搭背,结成了亲家,活得相当滋润。

一个“糙哥”董卓,他为何能打造出强大的西凉军团呢?

其一、西凉地处边陲,养成了彪悍的民风

由于地理因素,西凉与西羌、匈奴接壤,长期与这些彪悍的少数民族武装发生冲突,因此当地的豪族势力都有自己的家族武装,民风彪悍得很。

以董卓为例,他就是在与羌人长期的“相爱相杀”中慢慢杀出了名气,进而得到朝廷认可和依赖,组织了一支半官半私的武装。

可以说离开了西凉这种特殊的政治地缘关系,董卓不可能被“养虎为患”,也不可能组织起如此彪悍的一支武装。

其二、西凉集团基于政治诉求所爆发的凝聚力

西凉集团的凝聚力相当强,这是他们能走向帝国巅峰的很重要原因。是什么东西让他们获得了如此强的凝聚力呢?集团政治利益诉求!

东汉末年随着军功豪门集团的瓦解,关东豪门集团成了东汉帝国的实际领导者,排在第二位的是关中集团和河东集团。

但从军事战略意义上讲,西凉集团的地位不容忽视,只是政治利益这东西谁也不会谦虚地让渡,尤其是关东集团的袁氏、杨氏、陈氏、荀氏、司马氏等大佬,对西凉集团的崛起表现得忧心忡忡加虎视眈眈。

这种恶劣的政治环境,让西凉集团如同小妈生的孩子,怎么办?只有团结起来对付嫡子。所以,东汉末年的政治版图,事实上是西凉集团不得不团结的外部力量。

其三、董卓超强的领导能力

这一点史书不会去记载,但很显然,如果董卓没有出色的领导力,甚至人格魅力,绝不可能将一帮骄兵悍将,将西凉众多豪族融合在一起,这也是董卓死后西凉集团立刻分崩离析的原因。

按史 *** 载,年轻时候的董卓,能让西羌豪酋们俯首帖耳,以结交董卓为荣,心甘情愿地认他做大哥。

客观讲,董卓确实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但抛开道德审判 *** 本质就不难看出,他与袁绍等人的矛盾,其实就是西凉和关东、关中政治集团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没有圣人与强盗之分。

你会选择魏蜀吴中的哪一个?

我会选择蜀国,因为蜀国是最弱的,作为一个现代人来说,自己熟悉历史,熟悉现代文明的好的东西,尽管不能把现代的好东西运送到蜀国,但你可以把你懂得现在的东西,交给古人,让他们发展起来,以便帮助刘备一统天下。另外,加入刘备的军事集团,时间也很重要,我会在刘关张桃园结义以后,刚拉起小队伍的时候。我会以一个合理的理由加入他们,我会从一个小兵做起,因为那个时代当小兵的没文化不识字,这样我便会很快的脱颖而出,那个时代的兵平时为民战时为兵,那个时代的人种庄稼产量很低,所以粮食是个大问题,而那个时代水利也不行,我会教他们 种土豆、红薯,兴修水利。红薯也好,土豆也好,不用水也能产量大。这东西既能当主食,也能当副食,由于大量的生产粮食,刘备招到了大量的人,我当过兵,我用现在的 *** 帮刘备训兵,那样刘备部队的战斗力会有很大提高,再加上关羽、张飞、赵云皆是万人敌,又是领兵的高手,我只需要按照历史上的发展进程,提醒刘备什么时候该怎么做就OK了,随着刘备军事集团越来越大,加上他身边又多了诸葛亮、庞统、徐庶等高级参谋支持,刘备很快就会统一天下,到那时我将申请辞别刘备去经商,利用原先和刘备接下的关系,我很快就能发家致富,到时候做一个富家翁也挺好的。我只说一点,不管你帮了别人多大的忙,你也要学会激流永退,你始终要记住一点,共患难的人往往不能同富贵。各位老铁们,你们同意我的说法吧?

有哪些自驾游的方式比较省钱?

自驾游省钱是相对而言,自驾游和其他娱乐项目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要总考虑如何省钱,前提是要玩好,提前规划好,不需要省得绝对不能省,例如,住宿,用餐,好一点的卫生条件,安全系数都好一点,出门在外,安全 *** 。

薄姬为何最终和儿子葬在了一起?

汉文帝刘恒与母亲薄太后虽然合葬,但是不合陵,汉文帝葬在霸陵(灞陵),母亲薄太后藏在南陵。按照礼制,薄太后应该与自己的丈夫汉高祖刘邦合葬,但是薄太后只是刘邦的妃子,只有吕后才有资格与刘邦合葬。

因此,薄太后去世之后只能与儿子汉文帝刘恒合葬。这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旁边有两位合葬墓,一位是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另一位是文帝的皇后窦漪房。

薄太后不是汉高祖刘邦的正妻,没有资格与刘邦合葬,只能与儿子刘恒合葬

薄太后年轻的时候是刘邦从魏王豹那里夺来的美人,也称为薄姬。魏豹本来是战国时期的魏国国王后代,因为背叛刘邦而被消灭,他的薄姬也变成了刘邦的妃子。可是,薄姬既不如吕后地位尊贵,也不如戚夫人(戚姬)受刘邦的宠爱,因此一直是刘邦后宫里的边缘化人物。

也正是因为薄姬不显山不露水,所以没有遭到吕后的 *** ,平安地渡过了大半辈子。

由于薄姬并不受刘邦宠爱,所以她生的儿子刘恒最初只是被封为代王。相比之下,刘邦与宠妃戚姬所生的儿子刘如意被封在赵国,而刘邦与 *** 曹姬所生的庶长子刘肥也被封在富裕的齐国。

代国是汉朝与匈奴交界的地方,路途遥远、苦寒贫瘠,这些都说明了刘邦似乎不太喜欢薄姬、刘恒 *** 。当然也不排除,刘邦是想保护薄姬 *** 的说法。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在长安因病去世。按照朝廷立下的规矩,薄姬与先帝其他的妃子一样,要到儿子刘恒的封国代国去养老,不能留在汉朝的首都长安。

如果历史正常发展下去,那么薄太后也就像刘邦其他妃子一样默默无闻了。但非常巧合的是,公元前180年作威作福的吕太后去世后,汉朝大臣们诛灭了专权的吕氏家族,拥立远在代国的代王刘恒继位皇帝,是为汉文帝。

正所谓母凭子贵,薄姬也因为儿子刘恒当了皇帝被尊为薄太后。

可是,薄太后的地位并不是汉高祖刘邦册封的,她只是刘邦的侧妃,是没有资格与汉高祖合葬在一起,所以后来只能与儿子文帝合葬。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葬于霸陵。两年之后,母亲薄太后也因病去世,与儿子文帝合葬。 *** 合葬但不合陵,所以薄太后葬于南陵。

而汉文帝刘恒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孝子,可能是 *** 从小就相依为命的缘故,刘恒一直对母亲非常孝顺,曾亲口为生病卧床的母亲尝试汤药,因此被记录进《二十四孝》。

吕太后所生的惠帝刘盈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没有留下子嗣,而后面的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都是薄太后与刘邦的后代。相当于是说,薄太后与刘邦的后代缔造了强汉的局面。

中华儿女为何崇拜关公?

看了《头条》上的问答,觉得也就关公还能说两句。中国有句话“关公门前耍大刀”是说一个人自不量力的意思,关公的故事家喻户晓,在小说、戏剧当中一直是忠勇和义气的化身。人们喜欢关公,因为他能代表“文治武功”当中的武功,说其忠有“辞曹投兄封金挂印”,说其勇有“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三国演义》当中的“羽默然”和“ *** 大笑”一样给我印象深刻,据《三国志》记载: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饮酒,言笑自若。武将气度,跃然纸上。

关羽还有一个能力,就是能包容。身为将军,没有一点包容之心是立不住脚的。五虎上将各有各的武艺,关羽为五虎上将之首,不仅要有单打独斗的能力去千里赴会,也要有群策群力的智慧。关羽的这个特点在《三国演义》当中多有所述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关张共擒刘王二将”“关云长义释黄汉升”,五虎上将无论关羽与谁搭配都如虎添翼、锦上添花🌸。后来关羽的这个特点被人所神话,把他作为民间的保护神看待,民间才有拜关二哥的说法,就像刘备一样受到关羽的护佑。

运城算命的-历史上的董卓手下有哪几个猛将

总而言之,小说中的关羽和现实中关羽会有所不同,但关羽作为忠义将军的形象在民间却根深蒂固,与其他人相比,人们更喜欢有血有肉、重情重义的关羽形象,这不仅是文学塑造的成功,也反映了大多数老百姓的价值追求,关羽逐渐成为了“忠”和“义”的文化符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