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不在挂上-为什么很多父母或老一辈喜欢算命

admin2023-01-14 03:00:4514

算命不在挂上,为什么很多父母或老一辈喜欢算命?

这完全是思想观念的问题。

我身边有一对夫妇,就是特别喜欢算命。

不管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总是要去算一算卦。

特别是在孩子结婚的这个问题上,只要孩子一谈对象,先去给孩子算一算卦,结果算来算去,最终还是算计了自己家的孩子啊!

本来女儿在合适的年龄,谈了好几个合适的对象,非常满意,都在准备订婚的时侯,他们去找人给算卦。

算卦的只要说不合适,他们就完全相信,想方设法拆散孩子们,最后女儿等到35岁才结婚。

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35以后就是大龄青年了。

到现在,女儿已经结婚几年,40多岁了,还没有怀孕,没有生宝宝。

原因是年龄大了,卵细胞的质量差了,怀孕的几率就小了啊!

做父母的,现在后悔不晚吗?

我身边还有一对夫妇,无论做什么事总爱去摇签。

只要摇到好签,就按照签的指示去做。

如果摇到下签或者下下签,要么再继续摇,或者是不去做事情。

大家想一想,在摇签的时候,摇来摇去,摇的次数多了,肯定会有满意的签,他们就按照好签的指示去做事情。

他们的儿子有一次要去远游,就去给儿子摇签,结果 *** 次就摇了一个上上签,他们当然非常开心地让儿子去了。

没有想到的是,在去的路上,儿子恰恰出了车祸,意外身亡了。

从这件事发生后,他们心痛不已,对自己摇签这件事也后悔不该当初,再也不去摇签了。

不管是算卦,还是摇签,总有中的时候,即使中了,那可能是偶然吧!

我还是奉劝大家不要相信这个,凡事应该顺其自然。

当我们自己为实现存在而努力时,幸运的巧合就会自然出现。

高薪不会发给低能的人,好身材不会青睐好吃懒做的人,好房子不会白给穷困潦倒的人。

总之,一个人想要什么,就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不痴心妄想、不妄自菲薄,然后砥砺前行,矢志不渝,最终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相信好运总会眷顾有信念、人品好、有远见、肯努力的人。

愿往后余生,让信念像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让我们活得更明白通透。 大家顺着日子慢慢地努力前行,随遇而安,将人生自然走成条条坦途。

东北大学选修课挂了耽误保研吗?

不耽误,下学期再选一门就是了,选个自己喜欢的选修课,别老是选了不去

古代祝由术究竟是什么?

古代祝由术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后来失传了呢?

祝由术在古代又被称为巫术,是一项崇高的职业,它曾经是轩辕黄帝所赐的一个官名。当时能施行祝由之术的都是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人,按照现在的说法,这些人都是某些行业、领域的权威专家、教授。他们在当时都十分受人敬重。

祝由术是借符咒禁禳,同时也用中草药来 *** 疾病的一种 *** 。“祝”,就是咒,咒语;“由”,就是探究疾病的原由。这种 *** 在中国古代广为流传,其传承 *** ,大多数都是由师父带徒弟,或由父亲传儿子,传男不传女,口传心授,很少传给不相干的外人。这大概也是当今很多中医特殊 *** 法、特效处方、偏方,特别是 *** 一些大病特效办法失传的主要原因。

《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黄帝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

《黄帝内经》通篇都没有说鬼神邪祟,认为“因知百病之胜,先知百病之所从”是祝由取效的原因,说明古代的祝由术一直处于中医体系的边缘,也是中医的始祖。

巫术医学正是原始社会巫术文化的一个重要产物,也是中国传统医学早期发展的一个历史过程、初始形态。

巫术医学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贡献,那就是曾经起到古代医药知识的积累、记录和传承作用。现代生理学奠基人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里写道:“官方的医学把植物药材和矿物药材编成条目,有关这些的知识,曾由各原始文化期的巫医们和女巫们传授下来。”

由此可知,古代的巫医,但并不是迷信,而是最朴素的原始医学,它既有我们还没有弄清楚的东西(有人把它叫做迷信,或许也有虚无缥缈的迷信成分),也有现代科学成分在内。

所谓巫祝,都是上古时期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能与鬼、神相通,和鬼神对话,知道鬼神的旨意,因此,他们都有“神职官员”之称。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里也谈到过这个问题。据他考证,在东周时中国古代的医生们,把医术从古代巫术里分离出来,形成一个专门用来治病救人的经验学问、医药学科,这就是我们流传至今的传统医学——中医。

范文澜先生引用西汉文学家刘向的《说苑》和先秦重要古籍奇书《山海经》的描述,上古有个苗父,即苗黎族的巫师。这个人给人看病时,一般都是向北诵十字咒,同时也用酒和草药,不管轻重病,经他看后,一般都会好。那时候,有巫咸、巫彭等十个巫师,他们给病人用药,都是在灵山采草药。他们都是商朝时的著名巫师,典籍记载,从他们开始,巫师在用祈祷禁咒术的同时,开始使用草药给人治病。

在上述这段描述中,很显然,这些著名巫师用的就是祝由术。

这里举一个或许不太恰当的例子,一个人由于受到 *** ,导致失魂落魄后产生的精神方面的疾病,如癔病,现代医学就解决不了。

在现代医学里,癔症以前曾经有过一个名字,叫歇斯底里,后来又有了一个比较规范的名称,叫分离障碍。临床上的表现,就是知觉和运动发生障碍。这种病人,用现代医学各种仪器检查,都发现不了任何问题。也就是说,在现在所有装备着各种仪器、设备的现代医院里,认为这个人根本没有病,自然也就对这种病无从下手。

但无论是中国古代祝由术,还是博古通今、有经验的老中医,都可以很轻松地解决这种病症。即使现在有些蜕化的中医彻底治愈不了这种病,但也不是对此毫无办法。

我早年在农村生活时,也见到过这种病人,有男女、有老少,这种病初起时,家属都不怎么重视。因为大多数这种病人都是长期和家人闹矛盾造成的。有的病是慢慢发作起来的,有的发作很快,突然就不对劲了。故此,家属一开始都以为他们是在装病。后来,家人确认他们的确是病了,才着了慌。便往医院送。不过,凡是医院,大多都是以仪器检查为主,对这种病患者自然是毫无所获。

家属失望以后,转而去求当地土生土长的中医。或是找当时公社卫生院的中医,这些卫生院的中医,都是响应号召,从当地大医院下来的,无论是临床经验,还是诊断病情,都非常高明。一般吃中药几个月就差不多好了,特别厉害的几年后也可痊愈。

再比如人体产生的各种肿瘤,现代医学只是从“物质”上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而中医认为,这些肿瘤大多数都是由于精神因素产生的;如果非要从“物质”上寻找病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关键是它的病因。病因不同,施治 *** 也应该不同,这就是因人而异,辨证施治的中医原理的来源和根据。

中医认为,人的病症,无非是两种因素 *** 产生的,一种是精神因素,一种是物质因素。

由于古人认知原因,作为中医始祖的祝由术,充满着现代科学验证不了的成分和许多不确定因素,甚至有些迷信意味,但是,这些东西肯定不是空穴来风。它或许在现代科学面前,都被归类为“迷信”,但实践证明,这些并不全是精神领域的东西。

美国一位物理学家对“神鬼”这种东西研究后认为,神鬼,其实也是一种物质,叫暗物质。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暗物质的确存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另外,古代的祝由术,其实也并没有失传,只是主流社会认为它是迷信,不提倡而已。在中国民间,能够 *** 某些精神疾病的人仍然存在。但值得注意的是,相信现代医学,并不妨碍人们相信古代祝由术,两者并不冲突。因为,现代医学并不能解决人们的所有医学问题。

而且,在我们祖国医学中医里,也仍然活跃着古代祝由术的影子。黄帝内经中说,治病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生病的根源,知道病从何起才能对症入药,而祝由术就是找到心理疾病病因 *** 的一种方式。

也就是说,祝由术并不是通过外部的针灸、服药治病,而是通过心理暗示寻找病人发病原因,这倒类似于现代西方流行的心理诊所。遗憾的是,我们古代典籍并没有记载过祝由术的具体 *** 作 *** ,一些细节性、关键性的东西并没有流传下来。故此,这种简单的解释,现在并不被所有人认可,也是正常现象。

但是,不认可,不等于它没有市场;不认可,不等于它没有作用。没得过某些“怪病”的人,或许永远也不会承认它。但不承认,并不等于它不存在。

比如和上面所说的由于受惊吓产生的精神疾病一样,许多祸祟邪气病,现代医学对它同样也毫无办法,但是用祝由术来对付,就可以手到病除。

有人同样把祸祟邪气病当做迷信,其实,中医认为,这是一种由于身体神志衰弱导致的情志病。

当然,不管是祝由术也好,后来流传至今纯粹的中医也罢,和所有东西同样,并不是全都正确,也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它肯定还有许多缺陷。这就是我们人类几千年来为探求真理,一直孜孜以求的原因所在。

但即使如此,我始终认为,辩证施治,因人施治,把每个人的身体当成一个 *** 的个体,而不是像现代医学把所有的人都当做车床做出的标准件那样,这或许才是中医(当然也包括古代祝由术)最出彩、更符合科学的地方。

不能因为用现代医学解释不了、验证不了,就认为它是迷信。用新生的现代医学来验证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中医的科学性,就犹如用一个婴儿来验证 *** 十八代是否存在过一样可笑、荒谬!

任何不顾客观环境、现实,单纯以一种东西验证另一种东西是否有道理、是否符合科学的做法,都是幼稚可笑的。中国古代的《易经》理论有一个非常正确的地方。易,就是变化、发展。

比如说,一个人在婴儿时期,由于他没有骨髓,他的肝脏就是他的造血机器;但在他成年后,骨髓成了他的造血机器,而肝脏就变成了他的血库。这就是变化、发展的 *** 证明。同样,一个二十岁健康年轻人的身体,和一个八十岁健康老年人的身体,尽管我们把他们都归类为“健康”,但也同样是非常不同的。在现代医学仪器面前,那个八十岁的老人不管他多么健康,都不可能符合二十岁健康年轻人的数据。二十岁的健康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而八十岁的健康人,只能是沉静如水,饱经沧桑。

更何况,这个世界解释不通、验证不了的事太多了。我个人觉得,不管是古代祝由术、现代中医,还是现代西医,只要它能够治病,能够解人烦恼,不是把病越治越重,它就符合科学精神,就有存在的理由。能拔出脓的就是好膏药。

假如一种医学治不了病,不管它再怎么符合科学原理,也都是胡扯。任何医学存在的目的和价值,既不是为了要符合某些小范围的科学原理,也不是用它来高谈阔论驳斥别人的。它存在的唯一目的、价值只有一个,那就是治病救人。

喜事那家不让白事那家出殡从他门前过?

岳父去世的时候,正好是隔壁邻居家儿子结婚的日子。但是为了不给隔壁结婚的邻居增加晦气,岳母决定把岳父出殡的日子延后了两天。为这件事,爷爷到现在还在记恨岳母;可是村里人却对岳母的做法非常赞赏。喜事都是提前定好的日子,而白事就不同了。所以,大家互相体谅,才能更加和谐。

15年前,岳父得了肺癌,检查出来就已经是晚期了,医生告诉我们,岳父最多还能活半个月。我们将岳父接回家,小心翼翼地伺候着。

说是伺候,其实就是陪着他渡过最后的时光。癌症病人,最后的每一天,都是在痛苦与煎熬中度过的。

医生估计得没错,不多不少,出院后的第15天的傍晚,岳父去世了。

作为儿女,媳妇,父母,每个人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

因为岳父去世时,年仅46岁。

因为岳父的病情,我们早有所准备。将寿衣,棺木等丧葬用品全部置办齐全。岳父活着的时候,还没来得及享受生活,死后一定要风风光光。

白发人送黑发人,爷爷奶奶特别嘱咐岳母,一定要把葬礼办得像模像样。

去世的当晚,我们就张罗着岳父的丧葬流程,以及出殡的日子。我们这边的风俗习惯是,人去世后,要在家里过一天一夜,才能下葬。

所以,出殡就定在了三天后。

可这时候,有人说,三天后正是隔壁邻居家儿子结婚的日子,而且邻居家门前的路,是岳父出殡必经之路,这该怎么办?所有人一下子都沉默了。

虽然说人死而大,完全可以不用考虑这么多,但是这个事情处理不好,就是一场纠纷。

出殡时抬一具棺材从人家门前经过,会给主家带来晦气,不吉利;非但如此,可能还会给人家留下一辈子的阴影。

大家纷纷出谋划策,有的说更换岳父的墓地 *** ,有的说重新修一条路,可是这些建议,统统不能实现。

这时候岳母说:那就把出殡的日子往后延。

这一下,可把爷爷奶奶激怒了。本来自己的儿子去世,就已经够伤心的了,死后还要折磨儿子,爷爷奶奶当即不同意。还甩出狠话,如果你敢改日子,到时候我就是一个人背,也要把我儿子背到坟地上去,态度非常坚决。

在我们这里,还是比较迷信,请来的先生看好了风水,确定了日子,是不能更改的,否则会给后代带来晦气。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可把岳母急坏了。

隔壁的邻居过来了,当然大家心照不宣,就是为这件事情来的。也表示了歉意。最终还是岳母拿定了主意,将出殡的日期往后延了2天。

邻居家顺顺利利地举办了婚礼,因为岳母家里有白事,所以不能去隔壁家帮忙。

但是等岳父出殡这天,隔壁邻居全家出动,都过来帮忙,一是邻里之间的人情往来,二是特地感谢岳母对他们家的支持。

其实,像白事情和红事情遇到一起的现象很常见。虽然说人死了,是一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情,对于办红事情的主家来说,确实很晦气。

但是,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家人去世,经受痛苦;再者,人的生死,不以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当生命终结的时候,他们可不管你有没有红事情。

所以,大家应该互相体谅。话又说回来,即使出殡从她家门前经过,也不一定会带来什么影响,日子是靠人过的,而不是靠迷信。即使岳父的遗体多在家停放了两天,但是也并未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这些事情,都是靠人的嘴巴说的,你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好的风水,就是一家人和和睦睦,平平安安。

去世的人已经离开了,但是活着的人,还要继续!遇到这种事,不存在谁给谁让路的说法,仅仅在于,你是不是能够看透这一切。

怎样赏析苏轼宋词卜算子?

序言

你以为“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苏轼,永远都是“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吗?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会让人明白,他也有不惯着命运和挫折的孤高、清冷时刻!

那么这个高冷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该如何赏析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襟亚特意翻开《苏轼词全集》,数了数苏轼被贬黄州5年期间的词作,包括这首《卜算子》在内总共81首。

而他那几首如雷贯耳的词作名篇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都写在这个时段。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比上面的这几首创作时间都要早,排在黄州时期的第二首。

他的好 *** 黄庭坚后来在《跋东坡乐府》中对这首词进行了狠狠表扬,说它:“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这样的铁杆儿关系,如此高规格的评价确定不是站台吹嘘?

下面,咱就依据《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具体文本;参考作者苏轼创作此词的背景;对照他在这段时间的物事、心境;并结合其他学者的评价,来具体赏析一下这首词。看黄庭坚的这个说法,到底有没有说服力。

创作背景

1.时间:宋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年2月1日——5月19日。(这个详细日期是后世考证出来的)

2.地点:定慧院(《黄州府志》记作“定惠院”)。

3.境遇:“乌台诗案”之后刚刚被贬到黄州。

乌台诗案:

公元1079年,御史何正臣一干人上书 *** 苏轼。说他谢恩的奏表里,暗藏讥刺朝政的用心。然后,还搜罗出他大量诗文为证。

被告发后,御史台负责审理此案。御史台别称"乌台"、"柏台"。所以这个案子史称"乌台诗案"。

我们这里,就不去分析此案背后变法派和保守派之间的复杂斗争背景了。

总之,苏轼在“乌台诗案”中遭了难,结结实实坐了103天的大牢。

所幸,北宋朝廷不杀文人。于是才有了他就被贬到今天湖北黄冈黄州区,做一个叫“黄州团练副使”(团练副使:官职低微的散官,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中校团副)小官的事实。

那一年,苏轼43岁(按照现代人的习惯,采用周岁)。

公元1080年2月1日,苏轼抵达了黄州,没有住所,就暂住在“定慧院”。三个半月后的5月19日,才迁去了临皋亭。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正是苏轼寓居黄州东南的定慧院期间,创作的一首小词。所以这首《卜算子》,又叫《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初来乍到,他还没来得及在城东的坡地开荒种地;还没有建起挂着“东坡雪堂”匾额的固定居所;也还没学会小火慢炖“价贱如泥土”的“黄州好猪肉”的东坡肉(语出苏轼的《猪肉颂》)。

匆忙间,他旷达乐观的温度还没来得及融化现实的冰冷寒凉。

政治上的挫折,生活上的坎坷,精神上的磨难,迎面袭来的是痛苦、孤寂和忧愤!

涅槃之后,即便重生,也要慢慢来……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风落吴江冷)。

1.全词大意:

弯弯一钩月亮挂在稀落的梧桐枝头,夜静更深,悄无声息。时而见到幽居的人独来独往,身影如同天空中遥渺的孤雁。

倏然被什么惊动回过头来,内心的怨恨、遗憾苦于无人明白。挑遍了寒枝没能选中任何一根栖息落下,甘愿在沙洲忍受无尽的寂寞凄冷。

2.词中关键意象“孤鸿”,和灵魂性的关键字——“冷”: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中的意象有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洲,其中核心塑造的关键意象则是“孤鸿”,其它意象都是为衬托它而存在的。

“孤鸿”是作者“托物言志”所托之物,是他抒发自我的载体。

黄州比起京城,比起他从前外放过的密州、徐州、杭州来说是偏远荒凉的,没有人再“为报倾城随太守”,他也不能再“聊发少年狂”。他就是那只落单的孤鸿,因为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忠直和自我,不向当权派阿谀逢迎,最终落在黄州这片寂寞沙洲上。

君子固穷,高节耐冷。冷,是政治的冷酷,人性的冷漠,现实的冰冷。

冷是冷,孤鸿的选择却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坚守。而临照到苏轼,是在抑郁不得志之时,坚守道德和本心,初衷不改,不向“冰冷”的打击报复妥协低头。“拣尽寒枝不肯栖”是孤鸿的 *** 守,也是苏轼本人的。

所以,黄庭坚才丝毫不避嫌得夸赞这首词,说它无尘俗气,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功利气息。

3.反证法——那首名叫《寂寞沙洲冷》的歌,不懂原作“冷”这个立意:

十几年前,周传雄有首名叫《寂寞沙洲冷》的老歌,总体来说属于伤感的情歌,非常明显,灵感来源于苏轼的这首《卜算子》。

我不想去评价这首歌的优劣,不过歌词中有一句“仍然拣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如果真懂得苏轼的这首《卜算子》的内涵,就会发现它在气质境界上和原作出入很大,说狠点——南辕北辙!

“寂寞沙洲冷”这一句真正令人侧目动容的地方,正在于它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孑然清高劲,那是屈原为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变体表达。“微带着后悔”是个什么鬼?“回头是岸”和“寂寞沙洲冷”可是立意对抗“牛头不对马嘴”的两个方向哦。

我们不反对“后悔”,不反对“孤雁双飞”(一对,显然不能叫“孤雁”),但是我们反对“为文而文”曲解文学作品。

(不多说,我把这首歌一部分歌词贴上,大家对比这首《卜算子》自己定论好了。)

仍然拣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

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

当记忆的线缠绕过往支离破碎

是慌乱占据了心扉

有花儿伴着蝴蝶

孤雁可以双飞

夜深人静独徘徊

当幸福恋人寄来红色分享喜悦

闭上双眼难过头也不敢回

黄庭坚及他人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赏析。

基本了解《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后,我们再回头来重新审视黄庭坚对这首词的评价。

算命不在挂上-为什么很多父母或老一辈喜欢算命

黄庭坚在《豫章黄先生文集》二十六卷《跋东坡乐府》中提到这首《卜算子》:“东坡道人在黄州时作。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意思基本都在字面上了:《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是学问大、品格好、境界高的苏轼,不入俗流,出神入化,难得一见的佳作。

因为大力推崇,作为书法家的黄庭坚,还多次把这首拿出来书写。

问题是我们开篇时提到的: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这样的铁杆关系,他的“力捧”能不能全信?

没关系!对于这首词,黄庭坚的评价不是孤证。

我们再来看看历史上的各路专家是怎么说滴。借助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完成对于这首词的更深入地赏析。

1.王之望,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

王之望在《汉滨集》中说:

东坡此词出《高唐》、《洛神》、《登徒》诸赋之右,以出三界人游戏三界中,故其笔力蕴藉超脱如此。

看看人家用的这些参照物,就问你,这个表扬力度不比黄庭坚示弱吧?

2.曾丰,和曾巩同宗的南宋文学家、诗人。

“缺月疏桐”一章,触兴于惊鸿,发乎性情也。收思于冷洲,归乎礼仪也。黄太史相多,尤以为非口食烟火人语。余恐不食烟火之人,口所出仅尘外语,于礼仪遑计欤。

算命不在挂上-为什么很多父母或老一辈喜欢算命

这个咱简单翻译一下。曾丰的意思是说:这首词“发乎情,止乎理”。虽然黄庭坚夸奖它不食人间烟火,但是“不食人间烟火”难免架空落不到实处,但是人家苏轼的这首词,不仅体现了高洁不庸俗的节 *** ,人家还有“礼仪道德”上的现实意义。所以,他认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能讲出出尘绝俗的语言,却没有积极正面的贤德、不苟且的潜在道德能量。

换言之,他认为,这首词的好,远好于清冷的“不食人间烟火”!

吼吼哈希!人家这阅读能力,服了服了。

来吧,下一个吧!

3.黄苏,清中期词学家,《蓼[liǎo]园词选》的作者。

此词乃东坡自写在黄州之寂寞耳。初从人说起,言如孤鸿之冷落。第二阙专就鸿说,语语相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逸神品。

黄苏的意思是说,这首《卜算子》上片从人的角度看孤雁,下片字字句句不离写雁,每一句都完美衔接,丝丝相关。即景生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物我相化;意蕴寥廓,格调空灵。因此上,他认为,这首词是超凡脱俗的神品。

黄苏的评价是不是顺道推进了我们的理解?

对,后来我们看到的很多评价,都是在他这个评价的基础上衍生的。好了,大家重点记住“神品”这个词就足够了【比v】。

4.陈廷焯,晚清词学家,代表作《白雨斋词话》。

陈廷焯在《词则》中评价这首词说:

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

“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的定性之后,他称苏东坡为“坡仙”,然后还加上一句:周邦彦、姜夔这样的高手也是达不到这个境界!

“周邦彦、姜夔这样的高手比不上苏轼的境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这几乎是人人尽知的事实了。关键倒是“坡仙”这个称号,对于黄庭坚“不食人间烟火”的评价算是有力的佐证。

当然,历来盛赞《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评论还有很多,这里咱就引用这些吧。相信对于辅助理解这首小词应该够用了。

结语

被贬黄州的苏东坡,政治生命危悬,前途渺茫,生活拮据。甚至连写出去的信,都无人肯回。初到黄州,那种怅惘失落、心灰意冷是赫然的。

然而苏东坡就是苏东坡,绝冷之处也能超拔出一番别开生面的云霞气象。

明明是“缺月”的灰暗;“漏断”的非时;“幽人”的不得志;“孤鸿”的落单,明明是君王不察的“无人省”,他还是选择不苟且偷安于 *** 厚禄,选择择善固执于高洁的政治理念和理想。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说到底,清冷之下仍然那个达观旷世、千古一人的苏东坡。

这境界,叫他“坡仙”,说他“不食人间烟火”,赞之为“神品”,哪里有一点点不妥?

谢谢耐心阅读,我是喜爱诗词和历史的任襟亚。

——END——

(图一除外,其它图片均来源于 ***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