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斗数 科是什么-中国古代超过100岁的名人有哪些

admin2023-01-10 00:19:0520

紫薇斗数 科是什么,中国古代超过100岁的名人有哪些?

希望这个答案是比较全的。

中医经典著作《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期德全不危也。”《灵枢·天年》云:“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古代医疗条件差,”人到七十古来稀“,二位圣人孔子73岁、孟子84岁,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过了耄耋之年,还能在历史上有所建树,凤毛麟角。

下面基本上按出场时间顺序,介绍下历史上留下姓名的百岁以上的长寿“名”星(彭祖以上的,原则上就不介绍了),共28位。当然,还有那些九十多岁的特别了不起的,共8位,文末也记录下来,做个彩蛋。

彭祖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十二本纪· 楚世家》

伊尹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50年),姒姓,伊氏,名阿衡,空桑(今河南省杞县空桑村)人。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为氏 。夏末商年政治家、思想家,商朝开国元勋、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中华厨祖。约公元前16世纪初,伊尹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伊尹历事商朝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余年,为商朝强盛立下汗马功劳。沃丁八年,伊尹逝世,终年100岁。伊尹被后人奉祀为“商元圣”。《十二本纪·殷本纪》

吕尚

吕尚,(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一名望,字子牙,别号飞熊,出生于牧野(或东海之滨),商末周初军事家、政治家、韬略家。传说姜子牙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成为周 *** 事统帅;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封为齐侯,定都于营丘;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建立成康之治。"盖太公之卒百有馀年,子丁公吕伋立",语出《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唐宋前,被历代皇帝封为“武圣”,唐肃宗封“武成王”,宋真宗封“昭烈武成王”。

李耳

李耳,(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字聃,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著有《道德经》。司马迁《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祥符六年(1013)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鬼谷子

鬼谷子(王诩、王禅,约公元前400年-约公元前270年),号玄微子,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战国显赫人物,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云梦山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常入山静修,深谙自然之规律,天道之奥妙。后人称鬼谷子为,“王禅老祖”,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等。

张苍

张苍(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52),阳武县(今原阳县)富宁集乡张大夫寨村人,西汉丞相,谥号文。其助刘邦清除燕王臧荼叛乱,校正《九章算术》,制定历法,中国历史上主张废除肉刑。

赵佗

赵佗(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原是秦朝将领,南越国创始人。公元前203年,攻占了岭南的桂林、象郡,以番禺(今广州)为王都,建立南越政权,自称为“南越武王”。公元前196年,接受了汉高祖赐予的“南越王”称号。汉高祖死后,赵佗与吕后当政的汉朝中央政权关系一度紧张,自称”南越武帝“,向朝廷举兵发难。汉文帝即位后,在朝廷怀柔政策感召下,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又修好始昔,维护了岭南的社会稳定。公元前137年(汉武帝建元四年),赵佗病逝,在位66年,享年103岁。

张陵

张陵(34~156),后改名张道陵,字辅汉,敬为张天师,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中国东汉五斗米道创立者。少时喜读河洛图讳、天文地理之书。曾入太学,通达五经,又好黄老之学,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汉明帝时曾任巴郡江州(今四川重庆)令,后隐居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修炼长生之道。朝廷久征不就。东汉顺帝时,修道于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五斗米道。教门中尊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言》为经典,授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 *** 道书24篇,建立24治区,各治立道官祭酒,以统治道民。道民有犯小过者以悔过自新为奉道之主旨,并用符水咒法为道民治病。子孙世袭天师道号,历代帝君皆加有封号。

张臶

张臶(136-240),字子明, 钜鹿(今河北宁晋县)人, 三国时期人物。他活了105岁,是有可靠记载的三国时期最长寿的人,汉魏间隐士。少游太学,通训诂、谶讳之学。后归乡里。 汉献帝即位,数辟之,不应。 建安中,移居上党,并州牧 *** 奏授乐平令,不就而遁,居常山讲学,又迁居任县。曹 *** 为丞相,辟之,亦不应。 魏明帝太和中,诏求隐学之士,郡中屡举,以老病不行。齐王芳正始元年(240),援琴而歌,作诗二篇,旬日而卒。年105岁。次年,王肃为 广平太守,下教遣吏存问其家。其诗佚。

拓跋力微

拓跋力微(174年—277年),约当中国三国时期至西晋初年的索头部鲜卑族领袖,220年至277年在位,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皇帝的先祖。其父为前任首领拓跋诘汾,其兄为十六国时期南凉国的先祖秃发匹孤。248年,窦宾去世后,其子阴谋作乱,力微杀之,吞并其部众,各酋长首领皆服从力微,史载当时力微的势力“控弦上马二十余万”。258年,再南迁至盛乐(今中国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召集诸部酋长,远近莫不畏服。261年,派其子拓跋沙漠汗入曹魏为质子。277年,因西晋幽州刺史卫瓘的计策,力微听信各部酋长的谗言,使得沙漠汗在力微的默许下被各部酋长所杀。卫瓘又设计使各部酋长离散,力微因此忧愁而死,史载其享年104岁。子拓跋悉鹿继立。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称帝时,被追谥为神元皇帝,庙号为始祖。

佛图澄

佛图澄大师(232年—348年),本姓帛氏,以姓氏论,应是西域龟兹人。九岁在乌苌国出家,两度到罽宾(北天竺境笳毕试国,今喀什米尔地区)学法。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来到洛阳,时年已七十九。适逢永嘉之乱,先隐居草野,后投奔石勒,深得石勒及侄石虎的宠信。在后赵建武十四年(348年)十二月八日卒,享年一百一十七岁。

葛洪

葛洪(公元284年-公元364年或343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著有《神仙传》《抱朴子》等。葛洪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内擅丹道,外习医术,研精道儒,学贯百家,思想渊深,著作弘富。他不仅对道教理论的发展卓有建树,而且学兼内外,于治术、医学、音乐、文学等方面亦多成就。

慧可

二祖慧可大师,487-593,俗姓姬,虎牢(又作武牢,今河南荥阳西北)人。

张果老

张果者,晦乡里世系以自神,隐中条山,往来汾、晋间,世传数百岁人。武后时,遣使召之,即死,后人复见居恒州山中。据明万历《太原府志》记载,张果老者,字园林,交城(东关)小南巷人也。尝骑白驴至(交城)阿苏山,以铁锥指石为穴,引驴入焉,今岩中驴尚存。相传他久隐山西中条山。往来晋(阳)汾(州)间。唐武则天时已数百岁。则天曾遣使,欲召见之,即佯死。后人复见其居恒州山中。他常倒骑白驴,日行数万里。休息时即将驴折叠,藏于巾箱。曾被唐玄宗召至京师,演出种种法术,授以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以后他以“年老多病”为由,又回到中条山去。

王远知

王远知 (509~635年),字德广,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市)人。唐朝道教上清派茅山宗道士,陈朝扬州刺史王昙选之子。十五岁,师事茅山宗创始人陶弘景,学习上清派“三洞法”。继从宗道先生臧矜,学习秘诀,得到陈宣帝、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尊崇。贞观九年,羽化,时年一百二十六,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封号升玄(贞)先生。

甄权

甄权,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七年(541),卒于唐贞观十七年(643),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享年103岁。因母病,与弟甄立言,精究医术,专习方书,遂为名医。甄权于针灸术造诣尤深,兼通药治。一生行医,活人众多:隋开皇初(581)曾为秘书省正字,后称病辞职。甄权通颐养之术,提出吐故纳新可使肺气清肃,是健身延年的有效 *** ;并主张饮食不必甘美。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李世民亲临其家,访以药性及养生之道。授其朝散大夫,并赐寿杖衣物。当年寿终。甄权撰有《针经钞》三卷、《脉经》、《针方》一卷、《明堂人形图》一卷(俱见《新唐志》、《脉经》)。《通志·艺文略》作二卷,《脉廖赋》一卷(见《通志 艺文略》),《本草音义》七卷(见通志·艺文略)。

孙思邈

孙思邈(约581~682),京兆华原(即今陕西省耀县)人,著名道士、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享年102岁。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期间,曾多次邀请他入朝作官,都被他婉言谢绝。孙思邈因病学医,热爱医学,淡泊名利,在药物学研究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所以人们尊称他为“药王”。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神秀

神秀 (公元606~公元706)唐代高僧,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禅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人。少习经史,博学多闻。

叶法善

叶法善(616—720)字道元,括州括苍(今浙江丽水松阳)人。唐代道士、官吏。有摄养、占卜之术,历高宗、则天、中宗朝五十年,时被召入宫,尽礼问道。开元八年卒。或言生隋大业丙子,死庚子,盖百七岁云。玄宗下诏褒悼,赠越州都督。

王冰

王冰,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约生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卒于贞元二十年(805年),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762~763年)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王冰年轻时笃好养生之术,留心医学,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他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为整理保存古医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后人的《素问》研究多是在王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赵州禅师赵州禅师(778年~897年),法号从谂,祖籍山东临淄,出生地曹州(今山东菏泽),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他幼年出家,后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为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之后的 *** 传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八十高龄的从谂禅师行脚至赵州,受信众敦请驻锡观音院,弘法传禅达40年,僧俗共仰,为丛林模范,人称“赵州古佛”。其证悟渊深、年高德劭,享誉南北禅林并称“南有雪峰,北有赵州”,“赵州眼光烁破天下”。赵州禅师住世120年,圆寂后,寺内建塔供奉衣钵和舍利,谥号“真际禅师”。陈抟

陈抟(871年-989年),亳州真源人,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是一位道门高隐和学术大师,是传统神秘文化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代宗师,称陈抟老祖、睡仙、希夷祖师等。陈抟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又有《三峰寓言》及《高阳集》、《钓潭集》,诗六百余首。对宋 *** 学有较大影响。陈抟。相传紫微斗数及无极图说皆为陈抟之创作。事迹见诸《宋史 卷四百五十七·列传第二百一十六·隐逸上》

张伯端

张伯端(983年-1082年),,字平叔,号 *** 、 *** 仙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 *** 真人”,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北宋台州天台(今属浙江)人,自幼博览三教经书,涉猎诸种方术。《悟真篇·序》有:“仆幼亲善道,涉躐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曾中进士,后谪戍岭南。曾于成都遇仙人(一说此仙人即为刘海蟾)授道,成为全真派南宗五祖(南五祖)之 *** 祖,后著书立说,传道天下。 在修行上,张伯端反对形式上的出家离俗,隐避山林。而主张“大隐隐于市”。他本人就不出家。南宗直至五祖白玉蟾,始开始有云游道士,也组织了南宗自己的教团组织。 一般认为,白玉蟾为南宗实际建立者。

张定边

张定边(1318—1417),原籍湖北沔阳,出身渔家。他被誉为元末 *** 猛将。张定边身材魁梧,潇洒英俊。熟知天文识地理,习兵法,练武功,精拳艺,擅岐黄。其为人急公好义,喜抱打不平。他曾跟元末枭雄陈友谅结为生死兄弟,从陈友谅 *** ,定都武昌,转战荆楚,征伐两江、闽、浙边陲重镇等,均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陈友谅的雄霸一方立下赫赫战功。在陈友谅跟朱元璋终极对决的鄱阳湖大战中,张定边以个人之力,几乎扭转了战局。他独闯军阵,连斩朱元璋三员大将,差点取了朱元璋首级。最后朱元璋一场大火烧掉了陈友谅的60万大军,陈友谅战死,张定边冒死打捞出陈友谅尸首,并掩护幼主陈友谅之子逃出战场。大势已去,面对朱元璋的诱惑,张定边绝不投降,最后解散义军,削发为僧,遁入空门,自号沐讲禅师。张定边自此不闻尘俗事,专心研究佛理。他还率领众僧,先后垦殖禅田50多亩,自食其力,并周济贫民。张定边尽管没有完成建功立业之志,但他长寿100岁而终。

冷谦

冷谦,字启敬,号龙阳子。道士行藏不详,现存记载仅见其从事音乐、绘画之事,是明初很有影响的音乐家。《明史·乐志》载,吴元年(1364),明太祖“置太常司,其属有协律郎等官。元末有冷谦者,知音,善鼓瑟,以黄冠隐吴山(在今浙江杭州市)。召为协律郎,令协乐章声谱,俾乐生习之。……乃考正四庙雅乐,命谦较定音律及编钟、编罄等器,遂定乐舞之制”。冷谦是明代郊庙乐章的奠基者。曾著《太古遗音》琴谱一卷,宋濂为之作序,书已佚;又著《琴声十六法》,今存。相传元末已满百岁,卒于明永乐年间。善养生,著《修龄要旨》,是明代一部内容丰富的气功与养生保健专书。

刘纯

刘纯,(公元1363—1489),字景厚,号养正增老人。明代著名医学家。祖籍吴陵(今江苏泰州一带)。早年随父橘泉及冯庭干学医。明洪武初1368年迁入关中,在长安住约20余年。后随军医疗迁凉州,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前后定居甘州。刘纯在陕西、甘肃行医约40年,医术精湛,著作渊博被誉之为“神方妙术”,享年126岁。也有学者如任雨笙考证其大约生于公元1340年,卒于约公元1412年,享年70岁左右。其先世在元时为名门望族,后家道衰落。从医后笃志苦学,勤于临诊,著述颇丰,死后其著作主要由陕西布政使司刊刻流传至今。主要有撰有《医经小学》六卷(1388 )、《玉机微义》五十卷(1396 )、《杂病治例》一卷(1408 ) 及《伤寒治例》一卷(著作年代不详 )、 《成化咸宁景厚家学》。此外刘纯尚撰有《太素脉诀》及《寿亲养老补遗》若干卷。现此两书已佚失。《成化咸宁景厚家学》一直为刘氏后人代代秘传。全书共分为20册,其中有7册是关于癌症论证方面的论述。其对现代医学研究仍有极大的帮助

张三丰

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尽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 谐,旁若无人。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兴。”时五龙、南岩、 紫霄俱毁于兵,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已而舍去。

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之,不得。后居宝鸡之金台观。一日自言 当死,留颂而逝,县人共棺殓之。及葬,闻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乃游四川,见 蜀献王。复入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幻。永乐中,成祖遣给事中胡濙偕内侍硃 祥赍玺书香币往访,遍历荒徼,积数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张信等, 督丁夫三十余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百万计。既成,赐名太和太岳山,设官铸 印以守,竟符三丰言。

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然皆不可考。 天顺三年,英宗赐诰,赠为通微显化真人,终莫测其存亡也。

汤云山

楚省寿民汤云山生于万历丙午至今盖一百四十一岁矣巡抚开泰以旌表上请念此非寻常期颐之寿可比乃为是诗并书赐之(清·弘历)

常见六星辉楚地,曾无一字献丹枫。老翁真是仙而隐,举世应推寿且雄。

矍铄他年将比窦,春秋此日已逾种。生平无病不知药,耄耋有时还似童。

合宅孙曾凡几阅,一心念虑若为空。汉阳草树连天碧,彷佛犹存太古风。

蓝祥

蓝祥,男,生于1668年,清代宜山永定土司(今广西宜州市石别镇)境内老寿星,经历了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4个朝代,活到144岁。 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蓝祥142岁时,嘉庆皇帝曾作诗一首褒奖他。嘉庆皇帝诗云:“星弧昭瑞应交南,陆地神仙纪姓蓝。百岁春秋卌年度,四朝雨露一身覃。烟霞养性同彭祖,道德传心问老聃。吔衍无极,长生宝箓丽琅函。”

以下也曾是届满90岁的中国古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也是难得,让他们也露个脸儿:

士燮

士燮(137年-226年),字威彦,苍梧 广信(今广西 梧州)人。汉末三国时期割据交州一带的军阀,后来归附东吴的孙权,被孙权加为左将军;此后又因诱降益州豪族雍闿的功绩而被迁为卫将军,封龙编侯。著作有《士燮集》、《春秋经注》、《公羊注》、《谷梁注》传于世。士门家族是当时实力雄厚的 *** ,士燮弟壹,为合浦太守;次弟黄有,为九真太守;三弟武,为南海太守,加上士燮的交趾太守,士家四郡占岭南疆土过半。

吕岱

吕岱(161年-256年),字定公,广陵海陵(今江苏泰州海陵)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将领。吕岱本为郡县吏,因避乱而南渡。受孙权赏识,在其手下做事。建安十六年(211年),贼寇吕合、秦狼等作乱,孙权以吕岱为督军校尉,与将军蒋钦等领兵前往征讨,生擒吕合、秦狼,被任为昭信中郎将。建安二十年(215年),随孙权进取长沙三郡,而安成等四县官吏聚兵抗拒吕岱,吕岱进攻围寨,众人皆降,于是平定三郡。延康元年(220年),代步骘出任交州刺史,平定桂阳、浈阳贼寇王金的叛乱,升任 *** 将军、假节,封爵都乡侯。黄武五年(226年),平定九真太守士徽的叛乱,晋封为番禺侯。吕岱一生戮力奉公,为孙吴开疆拓土,功勋赫赫。太平元年(256),吕岱去世,时年96岁。

来敏

来敏,(165-261),字敬达,义阳新野人,来歙的后人。父亲来艳,为东汉司空,东汉末年,逢董卓之乱,来敏跟随姐夫黄琬到荆州避难,黄婉是刘璋祖母的侄子,来敏又与黄琬入蜀,被刘璋引为宾客。来敏喜欢读书,尤其喜欢《左氏春秋》。刘备平定益州后,以来敏为典学校尉,后立太子,来敏为家令。刘禅继位后,任命来敏为虎贲中郎将,诸葛亮驻汉中,请来敏为军祭酒、辅军将军。来敏年老狂悖,口出狂言,被诸葛亮免去官职。诸葛亮死后,被任命为大长秋。后又屡次被罢免,最后来敏被任命为执慎将军。年97死于家中。

司马孚

司马孚(180年-272年),字叔达,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曹魏至西晋初年重臣,西晋宗室,东汉京兆尹司马防第三子,晋宣帝司马懿之弟。自曹 *** 时代起,司马孚就任文学掾,而后历仕魏国五代皇帝,累迁至太傅。“高平陵之变”时,司马孚协助司马懿控制京师,诛杀曹爽 *** 。后又督军成功防御吴、蜀的进攻,为司马氏政权的稳固多有功劳。但他性格十分谨慎,自司马懿执掌大权起,便逐渐引退,未参与司马氏几次废立魏帝之事。西晋代魏后,司马孚进拜太宰,封安平王。晋武帝司马炎对他十分尊宠,但他并不以此为荣,至死仍以魏臣自称。泰始八年(272年),司马孚去世,年93。武帝为其举哀三日,葬礼规格比照东汉东平献王刘苍,赐谥献王。

刘寔

刘寔(220~310) 西晋重臣。字子真。今高唐人。汉济北惠王刘寿后。少时贫苦,以出卖牛衣为生。然喜读书,常手执牛衣,口诵文章,遂博古通今,深有才学。又洁身自好,志行高远。以计吏入洛,调为河南尹丞,迁尚书郎、廷尉正。后历吏部郎,参文帝相 *** 事,封循阳子。景元四年(263)钟会、邓艾伐蜀,有客问寔曰:“二将其平蜀乎?”寔曰:“破蜀必矣,而皆不还。”客问其故,笑而不答。不久,蜀灭,邓艾矜功,钟会谋反,均被杀。人谓寔有先见之明。寔以世风颓败、为己趋进、不择手段、缺廉少逊,乃著《崇让论》以矫风正俗,指出:“推让之风息,争竞之心生”,应“以让贤举能为先务”。西晋武帝泰始初(265),封爵为伯,累迁少府、太常,转尚书。尝从杜预伐吴。因儿子刘夏犯有受贿罪,被免官。后起为国子祭酒,散骑常侍。元康初(291)进爵为侯,封太子太保,加侍中、特进、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领冀州都督。元康九年(299)策拜司空,迁太保,转太傅。泰安初(302)以年老多病逊位。怀帝即位(307),复授太尉。永嘉三年(309)再告退。怀帝诏使刘寔位居三司之上,赐几杖不朝,秩禄照旧。年91卒,谥元。自少及老,笃学不倦,尤精《三传》,撰有《左氏牒例》20卷,《春秋公羊达义》3卷、《春秋条例》20卷、《集解春秋序》1卷、《文集》2卷。

文彦博

文彦博,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卒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他历仕仁、英、神、哲四帝,出将入相,有五十年之久。任职期间,秉公执法,世人尊称为贤相。曾成功地抵御了西夏的入侵。宰相期间,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为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晚年皈依佛法。

魏骥

魏骥(1373—1471),字仲房,号南斋,明浙江萧山城厢镇人。永乐三年(1405)中举,次年,进京会试,以进士副榜授官松江府儒学训导。任内,学生有成就者众多。不久魏骥奉调 *** 参与《 永乐大典》的纂修工程,书成还任,荐任 太常博士。 宣德元年(1426)由 吏部尚书 师逵荐为吏部考功 员外郎,转任南京 太常寺少卿。 正统三年(1438)诏试行在吏部授 左侍郎,次年实授。曾多次奉命巡视畿甸蝗灾,询问民间疾苦。八年改任 礼部左侍郎,魏以年老力衰请求 致仕,遂改任南京 吏部侍郎。十三年,再次以老辞官,不准。十四年又任南京吏部尚书。期间,曾两度典试江西。“ 土木之变”时,为对瓦剌用兵献计献策,屡被朝廷采纳施行。

定妃

万琉哈氏(定妃,1661年正月-1757年四月初七),满洲正黄旗人,正五品郎中拖尔弼之女,康熙皇帝的妃子之一。她生育皇十二子胤祹,后被雍正帝尊为皇考定妃,于乾隆二十二年四月初七日薨,终年九十七岁,是清朝后宫中最长寿的嫔妃,堪称清一代后妃之冠。

我是波云星,历史领域创作者。感谢您的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奇门遁甲是不是科学呢?

这个东西怎么说呢?你信则有、则灵验,不信则没有则不灵验,我以前也是不信,但是慢慢的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便也就信了……

我们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来聊聊吧,看看‬我理解的‬以‬奇门遁甲术‬猜想‬的是否‬像‬那么回事‬。个人见解不一定对,也不是专业的,如有雷霆纯属巧合。

先说说奇门遁甲奇门遁甲术,就是由“奇”、“门”、“遁甲”三部分组成。“奇”即是乙、丙、丁;“门”就是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遁”是隐藏的意思,六甲遁甲六仪即“戊、己、庚、辛、壬、癸,“遁甲”就是九遁,九遁包括:天遁,地遁。人遁,风遁,云遁,龙遁,虎遁,神遁,鬼遁。(百度上的)

看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有点猜想,我猜是不是桃花源地区一直不被发现的原因可能是早些年有位高人在外面通过奇门遁甲术隐藏了入口,普通人是找不到入口的。那个武陵渔夫非常巧合闯入了生门,成了 *** 个进入这个地区的外来人。但是因为他只是意外进入并没有真正破解这个法术,所以第二次带太守一起去找的时候就迷路了。至于最后那个南阳刘子骥未果,寻病终,该不会是误入了伤门或者死门了吧……

说说刘子骥这个刘子骥确有其人,还是陶渊明的远房亲戚,两人志同道合,总一起出去郊游。陶渊明在文章也写了很多刘子骥出游的神奇经历,都记录在了陶渊明的作品集《搜神后记》中。桃花源记这个故事就是出自于《搜神后记》中的 *** 卷,在桃花源记之后还有一个故事也写了刘子骥一个探险的故事,和桃花源记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翻译网上找的: 南阳郡有一个人叫刘驎之,字子骥,喜欢游山玩水。他曾经有一次到衡山去采药,深入山中却忘记了返回的路。他在一个山谷中看见一条溪流,溪流南岸有二座用石头修筑的圆形粮仓,一座门关着、一座门开着。溪流水又深河面又宽,无法渡过去。他想要回去,却迷了路,好在遇到一个为做弓箭来砍伐树木的人,问明路径,才得以回到家。听有的人说,圆形粮仓中所储藏的都是神仙配制的灵丹妙药以及各种其他东西,刘驎之就想重新去寻找,但却再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了。

那刘子骥这个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原文说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在这里我有个疑问,刘子骥这场病到底是在计划前往之前就已患病呢,还是计划之后突发的呢?如果是在计划出行之前就已患病,看到最后的结局基本可以认定是一场重疾,那么在如此性命攸关的时刻,刘子骥为何还要赌上性命来一场未知的旅行呢?这里不得不怀疑刘子骥对于桃花源的执着到底是有多强烈,为何会强烈到在重病缠身之时仍然计划出行的地步啊。

说说太守我在看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时候,在这里面发现了几个人物主体很有意思,分别是武陵渔夫,武陵郡太守,南阳刘子骥。其实还有一个隐藏的人物,就是本文的叙述者——陶渊明先生。

陶渊明365年~427年,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祖父陶侃是开国功臣,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都当过太守。关于陶渊明的父亲,其实我能找到的资料能找到的并不多,有说是叫陶逸,也有说叫陶敏,有种说法是他曾出任过姿城太守,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反对这种说法,所以目前能确定的就是陶渊明的父亲应该是曾经当过一阵子官,很有可能就是太守的职位,后来选择退隐山林。太守这个官呢,在东晋时期是五品官员,是一郡的更高行政长官。

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 *** 句就提到了本文的时间点是东晋太元年间。我查到的资料是太元是东晋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376~397年,共计21年。如果按照这个时间段来看的话,陶公这时候应该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那陶公的父亲则应该是正值中壮年,正是担任官职的好年龄,我是不是可以大胆的推测一下,这个太守有没有可能就是陶公本人的父亲呢?

在这里贴一段原文: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正常来说,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是不是会觉得这个武陵人找到这个世外桃源的消息告诉太守之后,会在江湖朝野大肆传播,能人异士纷纷前往,但是在这篇文章里仅仅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郡太守,另一个就是刘子骥,并没有任何笔墨描写到大家纷纷前往的痕迹。不觉得有一点奇怪吗?到底是陶公省了笔墨没有写多余的人,还是仅仅只有这两个人知道此消息了呢?如果真的只有这两个人才知道,那为什么是这俩个人呢?

如果郡太守就是陶公的父亲,那就有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了。我有个大胆的猜想,大概在东晋太元年间,一个武陵渔夫巧合巧合闯入了桃花源内,返回的时候刻下标记,决定将此事反映给给太守邀功领赏。此时担任太守的陶父可能是出于好奇,也可能是出于对世外桃源的幻想,暗中派人多次前往当地搜寻都无所获。

此消息并没有外传,因为一直没有找到桃花源实地,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了。但是作为太守儿子的陶公,对于这件事情可能是很感兴趣的,也许是当成故事也许是认真对待,天 *** 好田园自然,想隐蔽于世的陶公,在内心中对于桃花源可能是有一种执着的向往。所以本文中另一位探险者刘子骥,作为陶公的亲戚和至交好友,两个人都是田园爱好者,陶公很有可能把这个故事讲给他听过。也许是刘子骥自己,也可能是两人结伴而行,多次寻找未果,刘子骥抱憾而终。陶公将其此事写在《搜神后传》 *** 卷当中,既是怀念,也是记录,真亦假时假亦真,让刘子骥和桃花源在文字世界里共存。

说说文中的老百姓贴一段原文: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从文中当地人自述来看,最早来此的是先秦时期躲避战乱的百姓,与世隔绝,并不知道汉朝和魏晋南北朝。乍一看,好像就是一个世外桃源不谙世事的普通故事,但是我觉的有几个比较有趣的地方值得一提。

*** 个有趣的地方就是自相矛盾。当地居民自称先秦时期来此避难,“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然而,大家对比一下对当地人的描述,“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句话我看大部分的都翻译为“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一个避世接近一千年的小村子,如果完全与世隔绝,怎么可能穿戴与外界完全一样呢??如果他们祖先是秦朝之人,不受外界影响,那服饰用品也必然延续了先秦时期的风格特征。秦朝到魏晋南北朝的服饰变化还是比较大的,具体变化感兴趣的可以研究研究,我对于研究历史服饰的变化不是很有研究就不细说了。

在这里还有一个隐藏的矛盾点就是从先秦时期到东晋隔了这么久,先秦遗留的村民是怎么与东晋渔夫交流的呢?在秦汉魏晋时期,因为没有外族侵犯,可能汉语言变化并不大。这个问题倒是可以理解,所以就忽略不计

第二个有趣的地方就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句话翻译是“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经历了接近一千年的封闭村庄,突然接触到外面的风云变幻,感叹万千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但是我比较在意的后面那个“惋”字,这些生活富足,不被外界打扰的村民在惋惜什么呢?难道是惋惜外面世界的混乱百姓的痛苦吗?陶公所在的时期的确是战乱居多,东晋太元八年就打了一场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但是作为一些连汉朝魏晋时期都没有听过的村民,会对这些陌生时代的百姓产生惋惜之情吗?还是在惋惜先秦时代的消亡呢?秦 *** 始避隐的他们,可能还以为秦朝会延续至今,以为有机会会重回外界,然而接近一千年过去了,外面仍是战火纷飞,重回现实的意义也不大了。

有些朋友在看到这几个矛盾点时,就会怀疑陶公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是不是写差了啊?否则怎么会出现如此明显的误差呢?我认为还有一个可能,那就是这些老百姓说的是假话!大家来想一想这些话都是谁告诉渔夫的?这些都是老百姓自己所言。有任何确切的证据能证明他们说自己是秦代先民是真话吗?我们看看原文,最能作为客观证据的服饰和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的;最能证明历史发展的语言也是没有区别的,那么仅剩下的证据就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来到这里与世隔绝,说不知道外面过了几个朝代,所以说原文中来看是没有任何客观证据能证明这些人的话的。这就好比现在一个人站在你面前,穿的和你一样的现代衣服,说的和你一样的普通话,他自称是秦代先民,你会怎么想?

很明显大部分人都觉得这个人在说谎,还有可能精神不好。那为什么很多人在读后并没有对于桃花源百姓这样的话产生质疑呢,我认为可能是由于作者在开篇对桃花源地区的神秘诡丽进行了非常成功的渲染。部分读者在读完开头就已经完成了心里铺垫,并且在这种心理预设下进行后续的阅读,默认桃花源是一个真正的仙境。文章整体顺序是以第三人称来描写整个事件,借渔人的眼睛来观察桃花源里的世界,在开篇用大量笔墨来渲染渔人此行的奇特,桃花源地区的别具一格,为桃花源增添神秘色彩,这样一来势必会在读者心理留下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而且渔人是通过一种非常巧合的方式找到的桃花源,所经历的事情也是常人没有体会过的,再加上之前开篇所造成的心理预设,很自然的读者就会对百姓所言的秦代先民论深信不疑了……

紫薇斗数 科是什么-中国古代超过100岁的名人有哪些

如果按照老百姓说的都是假话这个思路,至少几个矛盾点可以得到了解释,不过他们为什么要说谎呢?我觉得很大一个可能就是躲避战乱。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黑暗时期,这个时期战火频发,时局动荡不安,老百姓苦不堪言。有没有可能就有这样一批东晋末年的老百姓为了逃脱兵役和繁刑重赋而躲避起来,但是又害怕一旦这种行为被朝廷发现就会引来杀身之祸,所以就编出了一套先秦移民论来欺骗渔人呢。这样一来,只要有人误闯进来就先给他来一顿 *** ,让他对这套秦代先民论深信不疑,虽然不能保证他出去会不告密,但是至少会降低告密的可能性吧。

说个脑洞——奇门遁甲术猜想其实我在初中当年学这篇文章的,我看到秦朝先民,就有个特别大的脑洞,纯脑洞啊,没有任何依据,自娱自乐的。那就是先秦时期的秦始皇求长身不老药事件!当然这就是个很荒谬的科幻小说剧情哈哈,能写出科幻小说的大触可以把这个想法拿去写写😂我觉得故事可能是这样的:

几千年前的秦朝末年,秦朝战火纷飞,百姓颠沛流离,秦始皇派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出海寻长生不老药。徐福这个人是中国兵家泰斗鬼谷子先生的徒弟。鬼谷子先生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精通兵法、武术、奇门八卦,著有《鬼谷子》兵书十四篇传世,世称王禅老祖,想必徐福也是一个精通法术之高人。也许徐福真的找到了不老药,也许没找到,但是他了解秦始皇残暴的性格,看到了这个国家分崩离析和狼烟四起的未来,他选择带着这三千童男女在一处仙境隐居下来,保留了先秦时期的血脉。善于法术的他利用奇门遁甲术隐藏了该仙境的入口,几百年来从未有人发现进入过。几百年后机缘巧合,一个东晋的渔民闯入桃花源,打破了原有的平静。在送走他后,这些村民察觉到此次事件可能带来了的祸患,立刻采取了措施。可能是重新用法术调整了入口,永远将秘密隐藏在传说之中。

强势补充:

虽然是纯脑洞吧,我还是想说说这个脑洞的来源哈哈。在最开始提到的观点里,我有个问题一直在思考,如果真的是奇门遁甲术隐藏的桃花源,那么这个精通奇门遁甲术的人是谁呢?这必定是一个法术高人。而秦朝,法术,避世,群居百姓,海洋几个词放在一起,我就很自然的想到了一个秦朝的神奇人物——徐福。

我在网上找到的资料说徐福的故里据考证在江苏省赣榆县金山乡徐阜村。他从小是在海边长大,还是鬼谷子先生的徒弟,精通方术,航海医术高超,是一位能人异士。秦朝末年,徐福上书给秦始皇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 *** 次航海外出失败了,徐福回来告诉秦始皇海中有一条巨大鲛鱼十分厉害,船只难以靠近仙山取药,须派善射者同去,射杀鲛鱼,才能上岸求药。随后,秦始皇又再次命徐福出海,这次徐福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巧匠 *** 、武士、射手500多人,装带五谷种子、粮食、器皿、淡水等,入海去仙山求药。带"五谷子种",乘船出海,一去不复返。

其实脑洞开的大一点看, *** 次那个大鲛鱼的故事很可能就是徐福用来糊弄秦始皇的。作为一个熟知海情,颇为神机妙算的高人难道还会被一只大鱼难倒吗?我个人认为更像是是一次探路行为,为下一次正式出海寻找隐居地做个准备。在 *** 次航海中,徐福很可能已经找到一个合适的隐居地点,或者是创造出一个隐居地点,但是苦于人力物力资源不足,所以决定再次返航做好万全准备。第二次带走的东西大家可以一起分析一下:有三千童男女,这是大秦血脉的源泉;有能工巧匠武士射手,这是组建国家的军事基础和基本社会构成;有种子淡水,这是未来粮食种植的关键;有器具劳动工具,这是对人类文明社会的传承。而徐福的结局,根据《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中给出的解释说:“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也就是说途中徐福觅得一片辽阔的原野和湖泽,便留居那里自立为王不再回朝了。所以我认为,徐福第二次出海在万全的准备工作后,是铁了心的要在某个世外桃源之地,创造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永远不再返航了。

那这段脑洞是如何与桃花源记中武陵人这段经历连接起来的呢。除了奇门遁甲术,秦代先民之外,就是海。有个很有意思的小问题,不知道大家想过没,就是为什么经历了几百年 *** 个找到桃花源仙境的会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渔民?不是什么 *** 显贵,也不是什么其他职业者?我认为和渔民这个工作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徐福,作为一个海边长大的航海家,他选择建立世外桃源的地方必定离不开水。而大部分古代普通人,是没有那么高的科技去大海里航行,或者探秘的。只有渔夫,这个职业,是必须要和江河湖海打交道的。看似偶然也是必然的联系下,这个渔夫在出海的时候,跟随一条神秘的小溪,走了不知道多久多远,才来到了这个仙境。

对于脑洞我有一个新的补充点就是,有些朋友曾提到过在桃花源这种封闭地区经历几百年的生命繁衍,是如何避免近亲繁殖的呢?从原文中看是没有迹象表明当地存在较多残疾缺陷身体疾病这种现象的,至少看起来都是一群勤劳善良正常的普通百姓。假设在没有自然灾害洪水猛兽的外界侵扰下,人类在一个封闭地区想要生息繁衍下去,最少需要多少人口呢?这个问题我没有找到具体的答案,只找到了一些没有依据的传言,有的人认为人类是经过冰河时代只剩下一万人左右繁衍而来的;也有人说,一个哺乳动物物种在不发生退化的情况下繁衍,更低限度是4000个,低于这个数字就会导致数代之后的后代遗传多样性减少,种群退化……

因为我也不是学生物的,对于这个问题实在是讲不出什么,姑且就认为是至少几百到几千秦朝先民移居到此。历史上对于秦始皇的评价还是很残暴的,同时也是非常精明神武有作为的一位统治者。在如此精明残暴的统治者眼皮底下,此等数量庞大的百姓是如何暗中选好隐居地,如何到达,又是如何躲开追兵,顺利进入桃花源并且隐藏踪迹的呢?我认为单纯依靠老百姓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那在这种情况下,到底怎么样才能正大光明的将数量庞大的人员运到隐居地去呢?开个脑洞的话,我觉得正是徐福假借求长生不老药之名,名正言顺的将这几千人带走,让他们作为未来桃花源的祖先,让大秦血脉在与世隔绝的桃花仙境中永远传承下去。

说说武陵渔人武陵渔人在本文中其实是一个非常特殊又重要的线索人物。我个人认为在东晋元年时期呢,可能真的有这样一个武陵渔夫。因为一切神话故事鬼神怪力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升级改造。作为桃花源这个事件的源头叙述者,他对于这个事件的真假其实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我个人认为,与其说要讨论陶公这篇文章到底是虚幻文学还是现实记录,我觉得不如说决定权是放在武陵渔夫这个身上。

我按照我的思路来缕一下这个事件的顺序:

渔夫(源头)———太守(寻未果)———陶公(记录者)———刘子骥(寻病终)

也就是说这个事件的真假根本不在于后面的传播者和记录者,而在于这开始这个武陵渔人。如果他说的是真话,那么前面我所讨论过的东西就是基于他说真话的基础之上所产生的推论,奇门遁甲术是其中一个可能性。

如果他说的是假话,那也很好理解:一个贫苦的渔夫,喝多了看到了幻觉,添油加醋虚构出整个事件,想向太守邀功领赏赚点外快是不是也有可能呢?这个武陵渔夫,把这个谎话添油加醋献给了太守,而太守还正是一个爱好世外桃源的人,简直是正中下怀,在这种真真假假中,太守很可能就把寻找桃花源当作是一种心灵寄托,真假反而没那么重要了

所以说,我认为,不论你说陶公这篇桃花源记是虚构文学还是现实记录,根本上来说这真的并不矛盾。因为本质上来讲,陶公只是作为一个整个事件的记录者在叙述,这篇文章的确是真的,但是至于桃花源是真是假,可能连陶公自己都在寻找结果。

说说桃花源里百姓的生活状态

所有学过这篇课文的人,应该都听过老师讲过这篇文章是陶渊明在通过虚构出桃花源来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自由平等田园生活的向往。所以桃花源、世外桃源一词,就成了很多人对于描绘幻想仙境的代名词。同理,在国外文学中,也有一个这样的代名词,那就是乌托邦。

乌托邦这个地区的确是虚构的,但是由于桃花源和乌托邦的相似性,所以很多人很自然的联系想到桃花源的真实性。我肯定没有十足的理由说桃花源记是真的,但是如果仔细分析桃花源记,我认为作者对于桃花源百姓的生活描述还是很真实的,并不是完全架空虚构,也没有完全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我打算从几个方面来探索一下桃花源百姓的生活状态:

紫薇斗数 科是什么-中国古代超过100岁的名人有哪些

1.着装: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渊明从文中来看,桃花源的老百姓并没有统一服装,而是和外面世界普通的老百姓没什么区别。这点来看,服装方面是很自由的

2. 劳作: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年轻男女在田间劳作种地,老人们小孩们在愉快的玩耍,我认为这体现出当地的物资还是很富足的,至少并没有出现需要老年工和童工的现象。

3.财产: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每家每户都把渔夫邀请到自己家里,请他喝酒吃鸡。这里说明桃花源肯定不是乌托邦式的公有制财产,更没有公共餐厅。每家每户都是和外面一样拥有私有财产。

4.选官:我觉得很神奇的是,这么大的一个村落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好像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领导者。

至少在文章中,没有提到村长之类的角色来对渔夫进行调查。唯一一个让人怀疑可能是话事人的,我认为就是在渔夫临走前对他说话的那个人。原文说,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总不能是大家异口同声一起说的吧,总要有一个稍微地位高一些的话事人站出来说这句话。这句话看似是谦词,我觉得更像是警告。这个人不但很了解人性,更了解如果外界知道桃花源存在可能带来的祸患。

说说为什么是不是其他的花偏偏是桃花(还是要提前说一下,对于道家法术和植物学的东西我都是一知半解,专业知识都来自于 *** !如果有大佬看到就是献丑了!各位看客图一乐,切勿当真)

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桃花源这个地区为什么叫作桃花源?

可能会有几种回答:

*** 个,因为这篇文章的标题就叫《桃花源记》啊!所以这个地区就叫桃花源,后世也就将此词称为仙境的代名词

第二个,因为种满了桃花啊!文中描写了,“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作为最标志性的植物,把它作为这地区的名字也未尝不可

我觉的这些回答都没问题,毕竟原文中陶公用极其优雅浪漫的笔墨勾勒出一副桃花漫天飞舞的美景,的确是让人记忆深刻。但是,随之而来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非得是桃花呢?而不是菊花,柳树之类的?

世人都知,陶渊明先生更爱菊花。从网上找到的资料来看,陶渊明先生的现存诗歌大概有125首,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在这些诗歌中,描写菊花诗我目前找到的有六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陶公对菊花植物的热爱,为什么不写成菊花林呢?其实我个人觉得是有一个很简单又显而易见的答案,就是菊花这种植物太矮了哈哈!我查了一下,有个网友说菊花这种植物如果春天发出的枝不进行扦插,任由它生长,更高也就能长到1米2左右。桃花树我也查了一下,桃树为落叶小乔木,平均高度为4——8m。我也查到秦汉时期男子的平均身高在178–—182厘米。那我们就假设这个渔夫汉子是个一米八的汉子,他坐着的时候高度应该是在一米左右,再加上船体本身的高度最起码也得半米左右,那总体高度大概就是一米五以上了吧。这种高度下视角看一片不足一米的菊花丛,岂不是一马平川的效果?那最开始渔人在树立里迷路的情节就不可能成立了,更不会产生后面太守多次寻找未果,刘子骥寻病终的结局了。

然后再来说说柳树。陶渊明先生写柳树的,最有名的应该就是自传文《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陶公自称为五柳先生,想必也是看中了柳树所代表的清淡,典雅,朴素的形象。但是在我们老祖宗传统思想里,柳树还有一个属性,就是——招鬼。柳树属阴,是中国古代民间几大鬼树之一。在古代民间有一句俗语说,“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中不栽鬼拍手”,桑即桑树、柳即柳树,而鬼拍手指的是杨树,除此之外还有槐树、楝树,被民间认为是五种招鬼的树。我在网上还找到一段资料说,杨树遇风,叶子哗哗啦啦地响,象是“鬼”拍手。而桑与丧字谐音;“柳”则指父母死后,送殡多用柳枝作“哀杖”、“招魂幡”; “鬼拍手”是指杨树,多植于基地,其叶迎风作响,似人拍手句号。所以,稍微迷信一点的古代人呢,从风水上来讲,是不大可能会把柳树种植在屋后的,更不要提桃花源这种风水宝地,属阴的柳树在此成林岂不是太不吉利了。

回归重点,我想来讨论一下为什么是桃花。昨天我去看了有鹅提到的《毛骗》有一集提到的暗黑版桃花源记,可能有鹅没看过,我给大家简单说一下剧情。里面提到这个太守找到了桃花源后,杀了当地所有的百姓,当地百姓的血染红了桃花林,所有的桃花一夜之间变成了黑色,变成了一片黑色桃花林。在后面解放战争时期,又有一批百姓逃难到此,雇佣兵为了寻找黄金, *** 了这些百姓,黑色桃花全都凋亡。留下了一个传说,黑色桃花会再次绽放,亡灵会回来报仇。

还有一个比较出名的就是桃花源是阴间这个说法。这个说法认为桃花源里面的人都是死去的鬼魂,渔夫可能是误入阴间,或者是正在经历脑死亡的过程。

这两种说法我认为都是很有见解的想法。文字是死的,但是合理的推论可以是无穷的。我要提到这两种看法,就是想大胆揣测一下这些推论最开始是怎样产生的。其实在这两种说法中,我认为是有一个相同的思考媒介点的,就是桃花。而在我自己的脑洞想法中,我也是通过桃花这个媒介进行联想的,所以我认为桃花在本文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值得讨论的。

提到桃花,很可能会联想到道术,辟邪,鬼魅魍魉之类的词。而且在民俗中,我找到的资料说,桃花的主要作用就是辟邪。为什麼桃木可以避邪呢?根据古书上的记载,掌管著万鬼的「神荼」、「郁垒」两兄弟所居住的地方,有一棵巨大无比的桃树,是万恶出入的「鬼门」。兄弟俩平日坐镇在鬼门两侧,若发现有为非作歹的恶鬼,就用桃木棒子将其打死,再用芦苇绳子绑住,丢到山谷里去餵老虎,而桃木,就是他们对付妖魔鬼怪的利器。阴太多会息生出魑魅魍魉,有桃树在 ,鬼魅就会收敛。

除此之外,桃花也是道教的教花,在道教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道教认为,桃花是正气至极,可以消除邪气,比如道术用来驱鬼的桃木剑。传说中说中国古代最初的两个著名打鬼神仙门神的居所就是在一片桃花林中,所以鬼一看见桃花就害怕,中国古代对联的最初雏形就是画着那两个打鬼神仙的桃木板——桃符,后来演化为纸对联后依然仍然被称作桃符。总体来说,桃花和道家文化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

提到桃花,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很自然的联想到一个地方——桃花岛。《射雕英雄传》里黄老邪所居住的桃花岛上栽种的桃花林,正是用来布阵困住所有擅自闯入者的。里面有一段剧情,欧阳克去桃花岛求亲,黄老邪将桃花岛总图借给他,杨康在牛家村杀了欧阳克,这个桃花岛总图就落入了杨康手中。这个桃花岛外遍布机关秘境,没有这张地图,一不小心就会困死在里面。那黄老邪是怎么布下如此精彩的布局的呢?我认为可能应用的就是奇门八卦阵法。这也就是我最开始想法的来源,虽然桃花岛和桃花源都是文字世界中的创作,但是两者之间这么看来是不是也有一定相似性呢?都是利用道家的桃花树设下奇门八卦阵,依山傍水,建立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仙境,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巧合。

那么为什么这种阵法一定要用桃花来布局呢?在目前我能找到的资料来看,是没有找到两者之间明确的关系的。我能确定的只有,桃花是道教文化的代表,而奇门八卦阵也是道家法术之一,而桃花在此阵法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我目前为止是没有找到具体依据的。希望各位感兴趣的鹅能一起讨论,开开脑洞哈哈

再从陶渊明先生本人来说,我看网上有在争论他到底是儒家弟子还是道家弟子,还有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叫《陶渊明与道教文化》。我个人认为陶公无论是作品还是言行举止,还是偏道家弟子多一些。我觉得虽然陶公所处的时代可能正是儒教盛行的时期,但是道教文化带给陶公的可能是更深刻的影响,道教文化中的隐居,追求自然,随性,返璞归真,无为而治在陶公诗句中是很有体现的。所以如果仅从陶公内心深处的这种意向来讲,把道教的代表桃花当作是梦想中仙境的主体,当作是代名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也完全符合陶公一贯的风格。

这里想插播一个小脑洞,娱乐一下。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更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方术,这两字是不是有点眼熟。前面脑洞里我提到过,这个徐福是鬼谷子的关门弟子,正经的方术大师。一个方术大师利用桃花布置奇门八卦阵,道教又是对方术有所传承,桃花又是道教的教花,那这里面会不会真的有点什么关系呢?也许这片桃林真的就是徐福大师的杰作呢……

说说桃花源记、桃花源诗和搜神后记。相比于大名鼎鼎的桃花源记来说,可能大部分人对于《桃花源诗》都有些陌生。《桃花源诗》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附于《桃花源记》之后的一首五言诗。桃花源记其实就是桃花源诗前面的一篇序言,这篇记与诗珠联璧合,交相辉映,互为补充。此诗作于陶渊明晚年,约为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的作品。在诗歌中,更为详尽细致的介绍了桃花源内的情况,更能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说白了,桃花源记其实只是诗歌的一个引子罢了,以序言的形式为后面的五言诗做一个铺垫,两者是合二为一才是一篇完整的作品。

那为什么有些人也提到桃花源记出自于《搜神后记》这本书呢?《搜神后记》是《搜神记》的续篇,该书共十卷,一百一十七条,记录了很多魏晋时期灵异神奇,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桃花源记》和刘子骥采药的故事就收录在《搜神后记》卷一之中。这本书坊间广为认定的作者是陶渊明先生,但是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是一直争论不休。因为这本书所记录的元嘉十四年(437年)、十六年(439年)事是陶公卒后才发生的,陶公是卒于427年,所以很多人怀疑这本书可能是托人带笔或者经后人增补。明代沈士龙认为因为《搜神后记》中有许多事是发生在陶公卒以后的,而且说陶渊明的文章多以干支纪年,不会出现宋的年号,所以认为这本书不太可能是陶公的作品。鲁迅先生认为陶渊明不信鬼神,所以不会写出这样一本书。两位大师对于此事的看法,对后世影响还是很大的,所以直到现在对于此书的作者认定还是存在一定争议的。

那《搜神后记》中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中的续篇是否有区别呢?的确是有两处值得讨论的不同点。 *** 处就是提到了渔人是谁。《搜神后记》这样写道:“渔人姓黄,名道真。”第二处就是提到了太守是谁。《搜神后记》中写道:“太守刘歆即遣人随之往,寻向所志,不复得焉。”对于两种文本的对比,一直以为也是充满了争论的。1936年,大师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提出,陶渊明的经典名文《桃花源记》有《搜神后记》本和《陶渊明集》本两种差异很大的文本,认为前者是“陶公草创未定之本”,后者是“增修写定之本”,“二者俱出陶公之手”。我在查资料的时候,也看到一篇持反对意见的文章,原作者是王雷先生。作者先生在文中依据我国当代的古小说研究成果,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充分肯定陈寅恪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及其对陶渊明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他也在文中还纠正了陈寅恪关于《搜神后记》本桃花源故事“渔人姓黄,名道真”的七字夹注出自陶渊明本人之手的错误观点,指出此处夹注可能出自南宋道士之手,其来源乃是刘宋元嘉时代黄闵所著地志《武陵记》。我查到《武陵记》出自于《太平御览》地部·卷十四《武源记》曰:武陵山,中有秦避世人居之,寻水号曰桃花源,故陶潜有《桃花源记》。 又云:山上有神母祠。

因为至今为止对于《搜神后记》的作者是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的,所以我认为在研究《桃花源记》的时候还是不能以此为基础依据的。而且我个人也是倾向于可能是后人收集增补成籍的,应该是有点类似于《红楼梦》曹公原著和高鹗续编的意思。因为我没有能力去查具体的史料进行分析,对于这两个人我就不进行展开叙述了。不过想提一句的是黄道真这个名字,一个普通渔夫居然有这样一个仙风道骨的名字也是很值得回味了,光看这个名字,很有一位道士的感觉。这也就是产生了后续一些推论,大师陈寅恪先生怀疑,《搜神后记》中渔人黄道真的姓名的涵义,与刘裕所派遣的逆溯洛水而上的虞道元颇相对应。假设这句话的确是陶公原著中所有,我觉得那这个名字明显是带有一种道家风格的,那么陶公是单纯想起一个道家风格的名字吗?开个脑洞,陶公有没有可能是在暗示这是一个借渔夫身份出游的道士呢?

在这里,我想仍然按照自己的脑洞来理解一下这个故事,给大家娱乐一下。联系之前的脑洞,方术大师徐福用奇门遁甲术保护了桃花源地区几百年,一直未有人破解,然而就在几百年后的东晋,却被一个渔夫毫发无损的顺利闯入。之前我也提到过一个疑问,如此神秘的桃花源为什么会被一个普通的渔夫发现呢?

按照黄道真就是道士这个脑洞,我认为可以有几点可以开脑洞讨论一下: *** ,一个道士为什么要伪装成渔夫。我前面也说了,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普通人中唯一一个能随时出海,与江河湖海打交道的职业正是渔夫。伪装成一个普通的渔夫,四处游荡出海探险,还真的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可谓是大隐隐于市。第二,前面我提到过,这个渔夫能找到隐蔽的桃源仙境看似偶然实则可能是必然。

一个普通的渔夫,乱闯乱撞,走进了再也没人找到过的仙境,这真的就是巧合吗?如果说黄道真是个道士,这个“巧合”可能就有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从资料上来看呢,桃花源被称为世外仙境的代名词正是从陶公这篇文章开始的。在此之前,也有类似的这种故事,但是并不是桃花源。从文中已知情况来看不光太守、刘子骥没有找到,后世的人更没有找到,我们可以大胆假设一下,在黄道真之前可能也从未有人找到过这个地方,那说白了就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一件事。所以我脑洞一下,这个黄道真可能是在经历了多次探索后,利用奇门遁甲术加以破阵,成为了 *** 个成功闯入桃花源的外人。

那么随之而来就有第三个问题,黄道真、刘子骥,以及后世的这些人到底在费尽周折的来桃花源寻找什么呢?是单纯的在寻找世外仙境呢,还是在找某种东西呢?我们不得而知……

黄帝内经里的科学成分多还是 *** 成分多?

没有一句话是符合科学精神的。

我说这话一点不偏激。如果你不服,就说明你根本不了解科学史,不懂什么才是科学。

别自责,大部分人不懂。不,是绝大部分人不懂。

别打我,是真的。

科学起源于希腊,那里诞生了几何和逻辑。后来 *** 伯人不仅创造了数字符合,也创造了许多科技成果。但科学真正出现,还是在500年前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类从用直觉来判断决策,到用到经验,再到理性思考,非常艰难。

*** 阶段没用上经验,花了人类几十万年时间,用直觉博命。直觉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不用思考。是人类适应环境,自然选择留下来的能力。

第二阶段,用了2000-5000年时间,基本上是有了文字以后,人们开始思考:上一次的直觉很有效,这次的直觉很失败。于是总结出经验来。

第三阶段,至今才500年时间。人类发现,经验也不靠谱,很多也是错的。因为没经过验证。或验证的 *** 不客观,导致经验局限性强,往往掺杂主观意识。

黄帝内经处于第二阶段。实际上它是伪书,汉代人写的。退一步说,无论真书伪书,它也是一二年前写的,又在中国,科学根本出现呢。

科学的理性认,已超越人的经验、直觉,并且不分文化,不分种族,所以别和我扯什么中国科学、中医科学的独特性。科学只有一个。实证和逻辑是科学更大的特征。

真正看过黄帝内经的,就知道这并非医书,而只是哲学类的书,涉及对疾病的 *** 很少很笼统。与早它3000年的埃及医书比,都差太远了。

你还认为黄书哪一句是科学的吗?

八字原理精髓?

精髓是皮毛的反义词,指最精华部分。八字算命最精华的的部分,就是先算这个八字是死是活,死了没命算的,拿死人的八字来考算命先生,是莫视生命羞辱死者。所以八字算命 *** 精髓,是辨八字生死。

第二精髓是辨八字贵贱:

第三精髓是辨八字祸福,第四精髓是辨八字吉凶。就这四样叫八字精髄了,不会这四样会其他的叫八字皮毛,譬如,八字不先看精髓,上来先说您命犯桃花,您身体那处有颗痣,昨晚小三打你脸了对吧?

净说这些就皮毛的,若那个八字死人的,就白说了。

紫薇之象是什么意思?

紫薇之象

紫微斗数之化星有四,即禄、权、科、忌。一般人见禄则喜,见忌则忧,实乃庸人自扰。当今还有一些人即使学了很久的斗数,甚至也著作出书,但对这四颗星的变化与用法「一蹋糊涂」却还不自知,且自鸣得意的反问读者曰:「禄权科忌」纷纷飞,不确实际。同时还举例教读者跟他「飞」!他「飞」出的结果确是把自己摔死![我曾在拙著《斗数功夫》第四章中一一加以纠正,目的只是希望读者免受误导,以及问命者免於受害]。

喜爱研究紫微斗数的一般读者,长久以来就是买了这些连作者自己都不懂如何运用四化,却以四化作招牌著作的书而受害。原因是——「生年干」也飞禄权科忌,「本命宫干」也飞禄权科忌,「大限宫干」也飞禄权科忌,「流年干」也飞禄权科忌。如此的满盘纷纷飞,管制台[命理师]本身不知如何指挥,怎麼不发生空难[害死人]?更有人以「ABCD」代表「禄权科忌」的四化星,不知是否以为用上英文字母表示有「学问」?抑或是表示「科学」?紫微斗数本来就是中国老祖宗流下来的学问,有学问何必「包装」?何必「崇洋」?有学问的话何不也把「子平八字」的干支,及五行生、克、刑、冲、胁、照、六亲统统改为「S、K、T、J、Z、V」,这岂不更表示有学问也更科学?中国斗数命理的四化星就是禄权科忌,「禄逢自化忌」,与「A逢自化D」,两者何者能让中国人一目了然?

我就来引述一段论述:

——「禄」星有吉有凶,由命宫、财帛宫、官禄宫直接化「禄」入对宫时,乃是命中带乐天命,但对宫不可再坐生年干「禄」星,若逢对宫生年「禄」星坐时,乃谓之「叠出禄」,主 *** ,痛快花掉。此乃是因「禄」化来,故主赚钱,但所赚的钱都由对宫泄出去,故「叠出禄」并非吉祥之「禄」。

——「A」星有吉有凶,由命宫、财帛宫、官禄宫直接化「A」入对宫时,乃是命中带乐天命,但对宫不可再坐生年干「A」星,若逢对宫生年「A」星坐时,乃谓之「叠出A」,主 *** ,痛快花掉。此乃是因「A」化来,故主赚钱,但所赚的钱都由对宫泄出去,故「叠出A」并非吉祥之「A」。

把禄称为A,并不表示学问,更不表示科学,A个什麼东西?A钱?!

化禄星之判断基本原则提示:

紫微斗数之禄星,依其化出之形态,计有:泄出禄、反宫禄、引出禄、回归禄、循回禄、叠出禄、是非禄、禄出禄、对峙禄、绝命禄、进马禄、退马禄。

一、生年禄星坐本命,而本命又化禄飞入对宫迁移时,其象意乃是本有禄守,再化禄入迁移宫,即是将禄拿到外边花掉。换句话说,其人在家本有享受,但却将钱财拿到外面去花掉之意。

二、生年禄星坐田宅宫,而田宅宫又化禄飞入子女宫时,其象意乃是将田宅之禄射到对宫子女宫,此为射出禄,射出之同时也必然带动生年禄星由家中出去。意即说从家中把钱财带到家外花掉,也称之为泄出禄或顺出禄。[田宅宫视同命宫,故其意与 *** 项同解]

三、生年禄星坐子女宫,而田宅宫又再化禄入子女宫时,其象意乃是出外得意赚钱,不论赚多赚少却都是快乐的再把钱花掉。此与第二项之家中本有享受,却又将家里的钱拿出去花掉不同。

四、生年禄星坐守田宅宫,而子女宫又化禄飞入田宅宫时,此禄非吉利,其意乃是在外玩乐花钱时又向家中拿钱出去。也即是在外须花多少钱则回家拿多少钱,此非败家子之意。

五、生年禄星坐守田宅宫,而田宅宫又化禄飞入子女宫时,其意乃主家中有钱,为自己玩乐而把家里的钱财搬出去花掉,此有「败家子」之味道。

六、生年禄星坐守田宅宫,子女宫坐守生年忌星,如田宅宫又化忌飞入对宫子女宫,此即构成「逆水忌」,此忌有保护生年禄之功用,乃最吉之象。

七、生年禄星坐守田宅宫,其对宫之子女宫绝不可有自化禄、自化科、自化忌,只有自化权时才能守住禄星之泄出,如自化禄、自化科、自化忌都无力守住禄星而泄出。

八、生年禄星坐守田宅宫,如子女宫无生年权星或自化权星,而如田宅宫却又化禄入子女宫时,则主乐天花掉;反之,如田宅宫又化忌入子女宫时,田宅之禄则必顺水流出,钱才必遭损失。化禄星遭逢化忌星,损失必大。

九、生年禄星坐本命宫,生年忌星坐迁移宫,此忌可挡住禄之泄出。但如果此时本命宫干又化禄飞入迁移宫时,乃是后天禄冲破先天忌,构成禄入无底洞,自己把钱财拿到外面损掉。

十、生年禄星坐命时,迁移宫绝不可自化忌,如迁移宫有自化忌时,乃主命宫之禄星有破。即是说生年禄坐命,本主本身有福,但因迁移宫自化忌,乃意主自己享受而将此与生俱来之禄花掉。此种命坐生年禄之对宫有自化忌,或命宫再有化忌入对宫者,此禄星皆非吉星。除非对宫迁移宫坐有生年忌星,构成逆水忌挡回固守禄星。

十一、生年禄星坐宫不飞四化,而对宫如果自化禄时,乃主痛快花掉。对宫自化科时仍照样有损失,如自化科忌时,欠债还会拖脱拉拉不甘脆。如自化权星则可守住生年禄星。禄星之对宫自化权时,乃主吉兆,如自化禄、自化科、自化忌者皆属凶兆。

十二、生年禄星坐迁移宫,或命宫化禄飞入迁移宫,其意乃是出外有贵人之意而已。但如命宫有化权可挡住禄星时,则为吉象。如命宫无权星却有科星时,乃主虽钱财有损却仍要守住面子。

十三、孤禄之坐宫,事实上无吉利之作用,因为一定会被某一宫化来之忌星所破,也就是由那一宫化忌来禄坐之宫,该宫即是罪魁祸首。此乃系原本禄星之福气,被他宫化来忌冲破,故主我在辛劳而他想不劳而获,此化来之忌为「讨债忌」,而此禄乃「欠债禄」。例如:我命宫坐禄,兄弟宫化忌入命冲破禄,主我拼命赚的钱,却被兄弟分去;如夫妻化忌入命冲破禄,则主我拼命赚的钱,都给配偶拿去享受。又命宫所化出之禄星,其意义视同生年禄。

十四、研究禄星之规则,最重要的是要看禄所坐或所飞入的宫位。最要注意的是化禄之宫位不可再自化,自化乃「本易」,即化无之象,也表示本有之物已失去吉利。自化禄与自化忌皆同理论之。

十五、化禄之宫干不管化禄飞往那里,就必须看那里有没有化权星可以挡住,有权挡住最吉。化禄本是吉星,但其禄入之宫绝不可有自化,自化则化无。

十六、生年禄星转禄飞入对宫时,如对宫无权星挡住,且如对宫再有自化忌,其所受损失则必非常严重。如以断灾厄的角度言,其宫位所飞出之禄星落宫乃是「定时」之宫,而其忌星所落之宫则是「定象」之宫,当行运步入禄坐之宫时,往往就是灾厄应数之时,所以绝不可见禄心喜。

※以禄星为用神断命,较之以忌星为用神复杂。尤其在看禄星时必须特别注意有权星保护或阻挡,如果没有权星保护或阻挡,一定守不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