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斗数合婚准吗-如果贾琏娶的是薛宝钗而不是王熙凤
紫薇斗数合婚准吗,如果贾琏娶的是薛宝钗而不是王熙凤?
其实贾琏和薛宝钗,根本不是同一世界的人。
别看贾家和薛家都是所谓的四大家族,可贾琏和薛宝钗的身份,相差程度是天差地别。
贾琏是荣国府爵位的继承人,因为与他同辈的贾珍是三等将军,所以贾琏迟早也会是三等将军。
就算贾琏一辈子都没有出息,他依然可以靠着爵位和家产体面地度过一生。
而宝钗呢?
宝钗的哥哥薛蟠,不过就是一个挂名的皇商,就连真正的官品都没有。
这样的两个人,会有什么关联吗……
一.贾琏会娶什么样的人?
贾琏娶什么样的姑娘,一定不由他自己做主。为他做主的人,会是贾母和贾赦。
贾琏虽然人称琏二爷,可在小说中并没有贾琏有亲哥哥的描写。
至少在贾赦这一房,贾琏是实际意义上的嫡长子。
那么就意味着贾琏,是第二代荣国公贾代善的嫡长孙。他在宗族上的意义,非常重要。
同时他也是荣国府实际意义上的继承人,所以他妻子的人选,贾母有足够的理由千挑万选。
毋庸置疑,贾琏的妻子一定会出自世家大族。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荣国府这个大家族正日渐势微。
真正鼎盛的家族,也许看不上贾琏,但从落魄的贵族中,寻一个嫡女的嫁贾琏为妻,一定能找得到。
先来看一下,贾琏妻子王熙凤的出身:
王熙凤不是王子腾或王子胜的女儿,她的父亲是王家的长子,应该就是袭爵的那一个人。
虽然王熙凤的父亲已经落魄到了,无法在京都居住,要回到金陵过日子。
但是,他依然是体体面面真正的贵族出身,而且还有蒸蒸日上的弟弟王子腾给他撑门面。
这样的王熙凤身份才算同贾琏匹配;这样的王熙凤才有机会嫁入荣国府。
虽然王熙凤和薛宝钗是表姐妹,可是这两个姑娘身份上,却是天差地别。
王熙凤是真正的世家大 *** ,是贵族出身。
可薛宝钗呢?
虽然《红楼梦》中,没有明确描写薛宝钗父亲的身份。但是从字里行间中,依然可以读出很多东西。
《红楼梦》的作者,对人的身份非常看重。连尤氏的继母,都被称为尤老安人,只这一个称呼,就可以看出尤氏是官宦人家出身。
而薛宝钗,作者对薛宝钗母亲薛王氏的称呼,从来都是薛姨妈,从这一个称呼里就能看得出,薛姨妈没有任何的诰封。
别说是世家大族出身,薛宝钗连一个小官宦的女儿都算不上。
因为宝钗的父亲根本就一无爵位、二无官位。
薛家的二姑娘薛宝琴,连梅翰林那样书香门第的家庭都快嫁不进去了。
这样人家的姑娘,去匹配豪门嫡子贾琏,是不可能的任务。
但此时依然假设,薛宝钗能够嫁接荣国府,那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二.难以避免的悲剧命运
薛宝钗在怎样的情境下,可以嫁进荣国府?
当原配正妻无论如何不可能,只能假设王熙凤过世,贾琏为了怕世家大族的女儿对巧姐不好,所以娶王熙凤的表妹薛宝钗为妻。
如果是做填房的话,薛家虽然没有地位,但是胜在有钱,而且荣国府内,还有自家的亲姑姑王夫人能说得上话。
只有这样的情况下,薛宝钗才能嫁给贾琏。
但是,这个家就是一个火坑,薛宝钗一旦跳进去,后果就是会被敲榨得粉身碎骨……
王熙凤遇到的家族矛盾、婆媳矛盾、妯娌矛盾、夫妻矛盾,在薛宝钗的身上同样会遇到,而且会更厉害。
为什么呢?
①荣国府内没有薛宝钗的位置
贾母心心念念地是宝黛配,让贾宝玉娶林黛玉,然后继承自己所有的资源和人脉,这才是贾母乐于见到的事情。
既然薛宝钗已经嫁给了贾琏,那么贾宝玉娶林黛玉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贾母会以荣国府更高统治者的地位,就像培养王熙凤一样,很快的把林黛玉培养成为大管事奶奶。
林黛玉开始的时候能力不足怎么办?
没有关系,林黛玉不是王熙凤,她是贾母的亲外孙女,贾母会凭着五十多年的人生历练,一点一点,手把手地教林黛玉。
这样似乎还显得有点不足,那么贾探春完全可以正式上场。
荣国府的管家形式,就会变得以黛玉为主,以探春为副。
那么薛宝钗呢?
不好意思,就算她的管家能力再强,她也是贾赦的儿媳妇,贾母不待见贾赦,更不会待见她的儿媳妇。
当薛宝钗是亲戚、是客人的身份时,贾母还会对她保持起码的礼貌;
可当薛宝钗是自己的孙媳妇时,贾母就再也不用虚伪地应酬薛宝钗了。
贾母从来都是喜欢热情、俏皮的女孩子,像宝钗一样过分地冷静、深藏不露之人,贾母根本不喜。
荣国府的人都惯于见风使舵,当贾母不喜薛宝钗时,其他的人也会见人下菜碟儿,马上对薛宝钗踩一脚。
那时的宝姐姐根本没有机会管家,荣国府,贾母不会让她管;贾赦这一房,邢夫人不会让她管。
②薛宝钗无法处理好婆媳矛盾
其他人家的婆媳矛盾因为有亲儿子做纽带,所以显得不是那么激烈。
但这种事情在薛宝钗的家中不存在,邢夫人只是贾琏的继母,邢夫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贾琏夫妻是否和睦,她根本不关心。
邢夫人心心念念的是自己当家,可是自己的身边,娶进了小婶子的亲外甥女,这等于自己的身边多了别人的眼线,这让邢夫人天然地就会非常讨厌薛宝钗。
这种讨厌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任凭薛宝钗多有手腕都无法扭转。
邢夫人不是贾母更不是王夫人,贾母和王夫人多少会给其他人留些脸面,而邢夫人从来不会。
她不喜欢薛宝钗,就会直接挂在脸上;她不喜欢薛宝钗,就能直接如泼妇般地用言语攻击薛宝钗。
邢夫人不是夏金桂,对付夏金贵薛宝钗还可以惮压,可对于邢夫人这个婆婆,薛宝钗无可奈何。
可以想见薛宝钗的日子,绝不等同于王熙凤,宝钗的日子,就是每天战战兢兢地在邢夫人面前做一个小媳妇。
宝钗根本就没有翻身的那一天。
在婆婆面前她无法翻身,在妯娌面前同样如此……
③微妙的妯娌关系
宝姐姐在大观园的时候,本应酬不需要应酬妯娌关系。
可当她真的嫁入荣国府后,她才会发现妯娌关系是她绕不过的一道坎。
宁国府的尤氏,是官宦人家出身;
李纨是真正的书香门第;
而她是什么,商人的女儿,这就意味着,她永远没有机会代表荣国府,参加任何贵族的活动。
她的位置只会缩小在贾琏的房里,围绕着贾琏的一群莺莺燕燕……
④管不了的丈夫,被辜负的青云之志
如果薛宝钗是一个爱慕虚荣,能做到得过且过的人的话,她的日子未必过得不好。
可薛宝钗是一个上进之人,她从小就有青云之志,渴望自己的上丈夫上进,给自己带来凤冠霞帔。
但贾琏不是贾宝玉,贾宝玉有才华,所以对他劝学还是可以的。
薛宝钗对贾琏谈读书上进、仕途经济,贾琏翻脸的速度,要比贾宝玉快得多。
贾宝玉毕竟还要给表姐留几分面子,可贾琏不会。
在读书上地方面,贾琏是真的不会读书,所以宝钗说的话毫无用处;
在仕途经济方面,贾琏的应酬积淀,要比薛宝钗这个闺中女子深厚得多,薛宝钗的言论,只会让贾琏觉得是妇人之见,只会让贾琏讨厌。
可贾琏又算不得一个坏人,他真的讨厌薛宝钗,也不会做出很过分的事情,最多就是把自己的精力,投在莺莺燕燕身上罢了。
王熙凤可以不要面子,但薛宝钗要;
王熙凤可以直接把贾琏身边的女人打发走,但是宝钗不敢。
千万别以为薛宝钗多厉害,她只是在大观园中那些知礼守循的 *** 面前,显得更有心机、手腕。
真正让她碰到有背景、有后台,还不要脸的秋桐姑娘那种人试试,薛宝钗马上就会败下阵来。
我们在《红楼梦》中看到的有管事能力的薛宝钗,是因为她家庭背景简单,面对的是自己的母亲和亲哥哥。
所以她无论想做什么,都不会被掣肘。等到她真正的嫁进荣国府后,她也会体会到风刀霜剑严相逼。
但宝钗敢和贾琏反目吗?
她根本就不敢。
整个薛家都要仰仗着荣国府,才能留在贵族圈中;
薛家不争气的薛蟠,还要等荣国府的扶持。
所以薛宝钗只能一次次地对贾琏进行说教,然后再一次次无奈地妥协。
在每一次妥协之后,她的房里就会再多几个莺莺燕燕。
那个时候宝钗不用再装朴素了,她会真正地在婚姻中,过上寡妇般的日子。
宝钗的青云之志,贾琏永远不懂;
贾琏想要的知冷知热,吃冷香丸长大,雪里堆出来的宝姑娘,也永远给不了。
为何福康安如此受乾隆器重?
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与「还珠格格」中的紫薇是乾隆的女儿一样,民间有传闻,正史无记载。
下面我们先看看在文学作品中,乾隆和福康安的母亲棠儿是怎么一回事:
乾隆与棠儿 *** 次见面,是在太后的慈宁宫。那天乾隆带着高无庸去给太后请安,正看到三个女人陪太后打牌,一个是皇后富察氏,一个是贵妃那拉氏,还有一个二十来岁的夫人是乾隆不认识的。
看到乾隆进来,那拉氏和那个陌生夫人急忙丢下牌跪下,乾隆拿眼瞅着那夫人:弯月眉,丹凤眼,肤若腻脂,面如桃花……乾隆不禁心中一颤:“你是谁家夫人,叫啥名字?”
那夫人被乾隆盯得面红耳赤,羞答答地答道:“奴婢男人傅恒,娘家瓜尔佳……”“噢,瓜尔佳氏。小名呢?”“小名棠儿……”
原来是傅恒之妻、被称作满清 *** 美女的棠儿!傅恒是乾清门的侍卫,也是皇后富察氏的亲弟弟,棠儿就是皇后的弟媳妇。
乾隆 *** 次见棠儿,就对这位闻名遐迩的美人儿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情愫。
因为棠儿在,乾隆也坐下打了两局雀儿牌,洗牌时用手摸了棠儿的手,还用脚故意碰棠儿的脚面,不巧正碰到了皇后的脚上,富察氏意味深长地看了乾隆一眼,乾隆立马脸红了。
后来乾隆和皇后回到钟粹宫,两人一起吃饭时,富察氏看左右没人,悄悄对乾隆说:“那是我娘家兄弟媳妇,你那样做多不好看啊!”
乾隆却辩解道:“我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啊!朕和你是恩爱夫妻,与别的女人都是逢场作戏,何必认真呢?”
乾隆 *** 次和棠儿见面没有认真,但见得多了,不知不觉两个人就都不可救药地认了真。
中元节到了,慈宁宫上千只巨大的蜡烛,照得殿内亮如白昼。几十个皇姑,上百个诰命夫人都已入席。
乾隆和皇后、贵妃伏身向太后行礼,棠儿也随在一群命妇中跟在后面,可她的眼睛却一刻也不离风流倜傥的乾隆帝。
自从去年十月进宫和乾隆有了“交往”,她一直很纠结:感觉自己身份很高贵,又感觉对不起皇后;常常思念丈夫,又盼望他在外面多待些日子;每次进宫怕见到乾隆,又期待着见到他……
正在胡思乱想,宴席已经准备停当了,大家纷纷入席,皇后富察氏和贵妃钮钴禄氏代皇上到各桌敬酒,待到棠儿一桌时,钮钴禄氏笑道:“棠儿该喝个双杯的。”
皇后没有在意,对棠儿说:“傅恒在外面办差没有回来,你其实应该代他喝一杯福寿酒。”
棠儿红着脸连干两杯,然后用眼向首席一扫,正巧乾隆也注视这边。棠儿说声“方便”,便悄悄溜了出去。
乾隆一看棠儿不见了,马上对太后说:“母亲,有一份急奏折子,儿子已看过,今晚要发到兵部,儿子去写一道朱批就来。”
太后答应了,乾隆看一眼皇后和贵妃,也悄悄地溜出大殿,跟着高无庸出了慈宁宫,来到“老地方”——慈宁花园与棠儿相会。
不料,棠儿一见面就说:“女人命苦,我真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傅恒要是知道了……”
乾隆却抓住她的手说:“你命不苦,因为有我。没有朕的旨意,傅恒回不来!”
棠儿轻轻挣开乾隆的手,流着泪说:“可是,皇上……我已经有了!”
乾隆听说棠儿“有了”,一阵狂喜:“什么?你有了龙种,为什么不早说?”
“已经两个月了,赶紧叫他回来,再迟了就掩不住了。”棠儿哽咽着说,当然,这个“他”就是棠儿的丈夫、乾隆的小舅子傅恒。
几个月前,傅恒被派往江南巡视,他作为朝廷的钦差,此时正在南京部署征剿匪徒“一枝花”。
乾隆确定棠儿有了龙种,当晚到了军机处,对当差的纳亲说:“天明就发旨意,叫傅恒回京!”
纳亲纳闷了:这皇上黑灯瞎火地巴巴地跑来,就为了调傅恒回来?可前儿还传旨让傅恒留在南京继续剿匪呢!
纳亲虽不明白乾隆为什么调傅恒回来,但圣旨要办。于是,一份六百里加急的廷寄谕旨,就送到了傅恒的手里。
傅恒接到谕旨很诧异,好好地在外面办着差,每天忙得团团转,半路里怎么就让回去了?
傅恒一行人回到北京已经是半月后了,和棠儿久别重逢,两人有说不尽的亲热话。
第二天,傅恒在乾清宫向乾隆汇报了办的差事,乾隆听罢很满意。他勉励傅恒:“你好自为之,朕断不会亏待你的。”
傅恒回到府上,把皇上的话给棠儿一说,棠儿是满心欢喜,只是她心中还惦记着:皇上有没有提到我呢?
夫妻俩正说着,高无庸下旨来了,傅恒急忙换上官府,跪听高公公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乾清门侍卫傅恒奉差巡视江南各省,卓有政绩,着加二级上书房行走,兼领散稚大臣,给假半月,前往山西巡查,办理剿匪事宜。回京后再行赴任。钦此!
傅恒加官进爵,喜不自胜!休假半月后,又奉旨远赴山西,继续剿匪。
一个月后,军机处就接到傅恒发来的红旗捷报奏章,盘踞山西的匪徒已被全部剿灭。
乾隆看着捷报高兴地说:
一个钦差敢于当机立断,直袭不测之地,捣毁匪徒老巢,傅恒有大将之风!
随着傅恒捷报频传,宫中的闲话也越传越广。什么傅恒在外面立功,皇上在宫中给他带绿头巾;什么皇上要杀掉傅恒,占了棠儿……
传来传去,最后竟然传到了太后的耳朵里。一天太后笑着对乾隆说:
我看你是个痴情人,但女人是不可多近的,后宫六院绝色的还少吗?你还偏偏还缠着棠儿!女人处一处,不能太认真,该撩开手就撩开手,这才是男人,日子久了再出个什么事,不好收拾。
乾隆被说得低下头,心想太后说得也是,这事一旦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抓住,后果不堪设想。何况傅恒还在外面为自己卖力!
不久棠儿产下一个男孩,乾隆亲自赐名福康安,还派高无庸给棠儿送去阿胶等补品。
一天傍晚,乾隆去慈宁宫太后那里,却见一宫女挑着灯笼带一个人过来,定睛一看,原来是棠儿。
棠儿产后 *** 次进宫,突然见到乾隆有点不知所措。乾隆却摆摆手让众人退下,把棠儿带到了老地方。
棠儿哭了:“主子,你知道福儿生得多么艰难,他不在跟前,你也不能来看我……”
乾隆把棠儿搂到怀里,声音也哽咽了:“棠儿,傅恒要回朝任职重用。我们的缘分尽了……但心是永远不尽的。”
棠儿问:“您怕了吗?”
乾隆忧伤地说:
怕是不怕的。但这与傅恒、与你、与朕都不利。当时打发他出去,是为了和你……但他不仅仅是国舅,更是辅佐朕成就大业的栋梁之才。为了社稷,朕要重用他为 *** 臣,朕只好忍痛割爱了……
江山和美人,乾隆选择了前者。从此,乾隆和棠儿一刀两断,而傅恒被调回朝廷,委以重任。
写在最后——
在电视剧《还珠格格》中,有一句经典台词:“皇上,您还记得十八年前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么?”
当年乾隆在济南大明湖遇到才女夏雨荷,两个人相知相爱,乾隆离开后,夏雨荷发现自己怀了龙种(紫薇)。
当然,这是琼瑶虚构的故事,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乾隆是个处处留情的风流帝王。
之所以提起这个故事,是因为上面乾隆和棠儿的故事,与乾隆和夏雨荷的故事一样,都是作家们创作出来的“虚构故事”,不能等同于真实的历史。
当然,文学作品高于生活却是来源于生活,故事中的傅恒就是乾隆年间的名臣,也是乾隆的内弟,据说他的妻子也确实长相美艳,他的儿子叫福康安。
至于福康安是不是乾隆的儿子,正史中没有记载,而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也是在大清灭亡之后,谁也不能肯定是或者不是。
有人怀疑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是因为乾隆对福康安特别器重,不但像皇子一样放在宫中教养,而且荣宠不断,最后还破格封其王爵。
其实福康安的父亲傅恒,也是从小在皇宫中厮混,雍正也是把他当做皇子看待,大家都称傅恒“六爷”,据说就是把他排在了五爷弘昼之后。
傅恒爷儿两个都为乾隆的江山立了大功,傅恒最终在征战缅甸时患病不治,乾隆善待他的儿子也是人之常情。
再说,福康安本身也足够优秀,他文武双全,曾经参与或指挥了乾隆中后期的几次重大战役,战功赫赫。
总之,福康安得到乾隆的特殊厚待,是当之无愧的,并不一定因为他是乾隆的儿子。
不过,送给乾隆一个“私生子”,他一点也不冤,谁叫他风流成性、处处留情呢?
(参考资料:二月河「乾隆皇帝」)
清朝宗人府是干什么的?
清朝的妃子进了宗人府,就像是古代犯了错的犯人,额头上的烙印,《就是关押记录皇室有犯罪前科的人》,不单单是妃子,再也洗不白了。
宗人府设立在明朝洪武年间,最初朱元璋设立宗人府就是为了要管理他那些随着他一起《鸡犬 *** 》的宗族人,约束他们,不至于做出格的事情,说白了宗人府就是专门管理皇亲国戚的,任凭你官爵再大到了宗人府也得给我老老实实做人,因为掌管宗人府的“宗令”一般都是以皇室里面有威望的人,比如,王爷之类的人
。而宗令以下就是左宗右宗各一个,最少都是正一品官衔,还有二十个人最小的官职都是正六品,专门管理皇上宗族的婚嫁丧葬礼仪,比如说,谁谁的郡主,格格,阿哥,都年龄多大了,婚配与否,都做过了什么,或功或过,宗人府都得一一备着记录在册,每十年修订成本。还有二十六条宗规,如果是犯了重大错误的皇室族人还得《慎刑司》审问,判刑,慎刑司
顾名思义就是要慎重考虑慎重用刑之意。无论犯了多大的错误都得好吃好喝的供着,
因为他们都是皇帝的族人,身份不能同平常百姓可比的。以备皇上可能会随时提问,到时候回答不上来,那可是欺君罔上的死罪。
以主管天下刑法的大理寺也都没有权利任意到宗人府抓人,如果是重大案犯也得宗人府和同大理寺一同审理。以彰显他们皇室血统的区别。说宗人府就是皇帝宗族的“管家”比较贴切一些。
而妃子一旦进了宗人府,
这就是很大的区别了,跟皇室宗亲是不可比拟的,因为妃子多是“外来人口”不像宗亲那样错综复杂的关系,妃子进了宗人府一般都是失了宠的人,对待就很大的不同,因为进了宗人府的妃子多数都会被打入冷宫,直至死都再无翻身之日。
所以进了宗人府的妃子就如同“废人”一样,没有人会在意她们。
宗人府跟宁古塔的区别就在于,宗人府就是满满的熬到死为止,宁古塔是速死。都是不把犯错的妃子犯人的“人命”当回事的机构。
所以妃子们听到宗人府也是跟发放宁古塔一样,闻之色变,因为生无可恋了。
你觉得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克里斯多弗-哥伦布回过头来,看看靠在圣马利亚号船舷上,那个须发苍然,正在扪虱子的老头。“您确定我们到达的,这就是印度?”“我骗过您吗?”老头反问,“您按照我提供的计划和海图,一路西行以来,我们不是已经到过几个岛了吗?”“您先前跟我说,那些是印度的岛屿,但是,”哥伦布挠挠耳垂,“但我总有些疑心。这几天派出去的探险队回来报称的植物和土壤,都跟我听说的印度不一样。印度,应该有香料和黄金,而这些地方……”“就是印度。”老头斩钉截铁地说。“好吧。就是印度。”哥伦布回过头来。“别忘了您许诺给我的酬报。”老头说。“我记得。”哥伦布说,“我会找到您所说的那个,那些印度人点燃来,吸收烟雾的香草。臧先生,我不会忘记的。”“张。”老头说,“我的姓氏,在东方母语里读作张。”“抱歉。”哥伦布远眺着岸上,“也许我还是叫您贾维更好一些。话说,您一直说,直到印度,您才会告诉我,您的故乡是在……”
“中国。”老头忧郁地说,“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度。”“不存在的国度?我听说马可-波罗曾说……”“马可-波罗先生的那些话,都是我讲给他听的,以报答他从东方带我来到欧洲。事实上,中华文明不存在了,虽然是暂时的。”老头神色不动,“当然,依然可以复兴。只要你能找到烟草。”“烟草?”“嗯。我跟你说过的,船长先生。那种点燃来,吸取烟雾的香草。”“找到那种香草,便可以让中华重新出现吗?”“是的。”老头手扶船舷,吸了一口海风,仿佛要将西半球的空气一饮而尽,“而一个古老文明也将重现。”
宋朝时节的一个黄昏,张佳玮单膝点地,跪在金碧辉煌的五凤楼前,对楼上的郡主娘娘禀道:郡主,我已然被今上钦点了探花,算是胸有文韬;又校场力拔魁首,拿了武状元,够得上有勇有谋。经史子集、琴棋书画,我都略知一二;体态仪表,也符合标准。我怀中藏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灵鼍之鼓,夜光之璧,犀象之器,江南金锡,西蜀丹青,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无论是古籍所载还是当世之宝,我都已收拾齐整。我也曾为您远渡海外捉了蛟龙做羹,西上绝顶取了白雪泡茶。相信足够体现我的真心。您还需要什么呢?郡主娘娘说:不行啊,不行啊。这位公子,你可听过那一句话?张佳玮问:请问是哪一句?郡主娘娘说:嗯,所有的相亲茶局,所有的饮宴场合,所有的朋友圈,都有人在传播。所谓:“不抽烟不喝酒的男人,不可托付终身”。
张佳玮道:郡主娘娘,这里有个难处。酒且罢了。烟却是个大问题。根据我向西域胡僧、全真道士、紫微斗数、卜卦算命者们问来的消息,这话传闻是八百多年后,一叫杜月笙的货说的,也不知怎么会被许多人传颂。我以为,这只是他们拿来抽烟喝酒还找到德优越感的借口。然而问题是,宋朝期间,还没有烟草这回事。须得到三百年后,西酋一个叫做哥伦布的,发现了新 *** ,引入了烟草,欧洲人民才吸得上烟。在此之前,咱只能耳闻新 *** 人民,拿烟叶子卷了抽、制了管子抽、摘烟叶嚼着玩。要到公元1535年,奥威图先生出版《印第安通史》,才 *** 次总结印第安人“使用一种状如Y的管子,将Y的两端 *** 鼻孔,另一端装燃烧的烟草”来抽烟。所以,宋朝以前的中国男人们,无法接触烟草,无论是雪茄、卷烟、鼻烟、旱烟,都沾不到。如果遵循不抽烟不喝酒的人不可以托付终身,则他们的婚姻都是无效的。可是,我总不能穿越到未来,叼一支烟回来吧?郡主娘娘摇摇头:但是,违背了这句话,就违背了朋友圈传播的奥义,就违背了人生真理,会被七大姑八大姨戳脊梁骨。不,我不能违背这句话。张佳玮咬文嚼字地说:但是,郡主娘娘,请听我再说一遍。命题A:不抽烟不喝酒的男人不可托付终生。B:烟草是在中国明朝之后才传入中国的。因此,逻辑上,明朝之前的中国男人都不可托付终生。如果坚持A这个逻辑,那么中华文明将不复存在了。
郡主娘娘哀戚地摇头:可是我们不能违背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将在所有的朋友圈,在一切的饮宴劝酒场合,在各类相亲大会上出现。即便这句话出现,将改变整个历史,我们也要遵从。上古的中华妇女们,都将因为这句话而抛弃自己的丈夫,因为他们的丈夫没见过烟草;于是没有了东方人世世代代的繁衍。啊!你现在看到的一切,都只是幻影,因为历史从来不曾存在过,所有的子女都不曾出生过。五凤楼与大宋朝廷,以及你我,都将灰飞烟灭,因为历史上不容许存在不抽烟不喝酒就托付终身的婚姻!只有烟草重新进入文明世界,这个魔咒才能解除!张佳玮只眨了一下眼睛,中华大地的一切就全部消失了。只余下空荡荡的回声:“不抽烟不喝酒的男人不可托付终身!不可托付终身!终身!身!”克里斯多弗-哥伦布回过头来,看看靠在圣马利亚号船舷上,那个须发苍然,正在扪虱子的老头。“先生。”他伸手递过一缕烟草。“我的探险队回来了。这是他们从当地人手中拿来的。这就是您所要的东西吗?”老头伸手接过了烟草,看了看。“我想是的。”“但他们也告诉了我一个事实。”哥伦布严肃地说,“这里似乎不是印度。并没有传说中印度的大象、印度的香料。臧先生,您在欺骗我吗?”老头看着哥伦布,说:“借个火,船长。”“什么?”“借个火。您记住这句话。从此,文明世界要流行这句话了。”身为地球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家,最能忍受枯燥的人之一,哥伦布耐住性子,给老头递了个火。那个老头,暌违故国数百年的张佳玮,接过了火,开始捋烟草。他开始跟哥伦布说话,一半是为了拖延时间。“如我跟您所说的,因为一句咒语,中华文明的历史不复存在了。只有找到烟草,重新点燃,中华文明才能再现。因为只有烟草和酒精,才能让东方男性重新获得合法的婚姻资格,才能在回家过年、喝酒吹牛、觥筹交错的场合找到自我价值。只要我点燃这蓬烟草,中华文明就会重新点燃。是的,我可能欺骗了您,哥伦布先生。这里是西半球,而非印度。您到达了一个未被欧洲文明染指的 *** 。我利用了欧洲人对黄金的向往,把您引错了路。但是相信我,我们是双赢。我指引了您发现新 *** ,您将从此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而我也将点燃这蓬烟草,解开那个魔咒。”哥伦布重新有点迷糊起来。“魔咒?”张佳玮颤抖着手,点燃了这束烟草。“嗯,因为一句魔咒,导致了中华文明的灭绝。那句话是规定给中国男人听的,叫做:‘不抽烟不喝酒的男人,不可托付终身’。您看,我现在点燃它了。要有烟草啊!Let Tabacco be!如此,中华的男人,将重新获得婚配资格!”
周易与易经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都把《易经》和《周易》等同来看。准确来说《易经》来自于《周易》,《周易》包含在《易经》之内,只是《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易经》的内涵大于《周易》,其成书的时间跨度很长,经历了多个朝代,是长期易学文化积累总结的书籍,并不是哪一个人独自完成的。
《易经》这部书起源于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那个时期,留存于世的只有周朝时期的易学文化,最初就是八卦符号,没有文字,注释是后人解读卦象,积累总结而来。因为《易经》完全继承了《周易》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延伸和拓展,所以也叫做《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