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书先生紫薇斗数-现在有部分书法家说书法不是写字
地书先生紫薇斗数,现在有部分书法家说书法不是写字?
书法首先是写字,写得好,有法度、有意味、有神采,可资取法,也便是法书、书法。学书,也便先要有恭恭敬敬写字的心,才能得其法,即便无甚高妙,也至少看得过去,自己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易经与道德经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01 《易经》与《周易》
《易经》《道德经》《庄子》,被后世称为中国的三玄书,题主的问题涉及了三玄书中的两部。
《易经》是中国《易》学的总称,现代为一般人所接受的观点,《易经》肇起于七千年前伏羲画卦,至夏、商、周三代时期,《易》学的发展达到鼎盛阶段,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术体系,《易》学的代表著作有:夏代《连山》、商代《归藏》、周代《周易》等三部《易》学著作。 物极必反,周代以后,中国《易》学的发展开始走下坡路,大约在秦、汉之间,夏《易》《连山》、商《易》《归藏》相继失传,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易》学著作只有《周易》,而一些讲《周易》内容的文章、视频及书籍,往往冠以《易经》之名,显然不够确切。
《易》学发展到了现代,差不多已到了至暗时刻,现代人对《周易》内容的理解顶多算是“一知半解”,此时亦到了物极必反之时,随着社会对中国古典文化认识地不断重视,中国《易》学的发展将迎来曙光,笔者期待《周易》获得新生的时代到来。
02 两部书,两个世界 ***
自《易》学的发展走下坡路以后,中国学术界对《周易》的理解就出现了混乱,因而产生了大量解释《周易》的著作,古人流传下来解释《周易》的书籍就达两千多种,由于现代出版业的发达,现代人出版的解释《周易》的书籍恐怕更多,所以,目前《周易》是世界公认的出版版本最多的书籍。
《圣经》是当今世界发行量更大的书籍,《道德经》的发行量居第二位。妻姐的朋友是位基督徒,在妻姐不忙的时候就拉着她参加过几次教会组织的活动,妻姐虽然没正式入教,但也总对外宣称自己信教,不过妻姐两口子经营着一个餐馆,平时特别忙,“主”一般不会记在心上,只有出现较重要的事时,妻姐才会祈祷“主”给予帮助,为此妻经常嘲笑她,妻姐手中有一本教会送的《圣经》,我也曾半开玩笑地问过她,这么忙还有空读书,妻姐告诉我她连完整的一页都没读完过。
这样看,《圣经》发行量大,教会的作用不容小觑,阅读量则存在着很大疑问,而《道德经》简短,只有五千多字,适合反复阅读,以笔者自己为例,虽不敢说阅读《道德经》过百遍,但几十遍总有,且《道德经》意味深长,每次重读往往有新意。
《道德经》的发行量居世界第二,但其阅读量居世界 *** 应该没问题,题主题目中所提到的这两部书分别占据着两个世界 *** ,可见这两部书的重要性。
03 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形式上的不同
现在回到题主的问题上,笔者个人认为,《易经》与《道德经》之间不存在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要说这两部书所存在的不同点,则在于这两部书对所阐释问题的展示形式上。 《易》以简能,《周易》驭繁入简,对其所阐释问题的展示形式别具一格,以卦、象、爻的动态配合,对所要阐释问题中存在的典型现象与最终结果,给予充分展示。
如《泰卦》:上卦《坤》(☷)为地,下卦《乾》(☰)为天,地势卑而处上,天性亢而处下,天地交感,则万物生成。古人以此象征处于此一时期之国家,政治清明,社会繁荣安定,人民生活富足。处于《泰》的时期的典型社会现象是,此时的社会个体可以用小的付出,获取较为丰厚的回报,即《卦辞》之“小往大来”,而《泰》的时期的最终结果,也难逃盛极必衰的厄运,故《泰卦·爻辞》最后一爻,《上六爻》曰:“城复于隍。”城墙倒塌入护城河中,做为保护城市的最后一道防线被摧毁,泰极否至,国家陷入动荡。
《否卦》:上卦《乾》(☰)为天,下卦《坤》(☷)为地,天性亢而处上,地性卑而处下,天地不相交,天下一片死气沉沉。古人以此象征处于此一时期之国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处于《否》的时期的典型社会现象是,此时的社会个体做出巨大努力,也仅能获得小的回报,即《卦辞》之“大往小来”,而《否》的时期的最终结果,是苦难总会过去,故《否卦·爻辞》最后一爻,《上九爻》曰:“倾否。先否,后喜。”《否》的时期最终被倾覆了,经历了苦难的人们最终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否极泰来,国家重归安定祥和。
《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中国文化崇尚以天道明人事,识此,则可“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周易》以《否》《泰》二卦的相互转化,明人事之与天道相符,日中必昃,物极必反。《道德经·第四十章》将此总结为“反者道之动”,事物发展到极限,必然开始向反方向发展,盛极必衰,衰极则复归与盛。
《周易》以展示事物发展中存在的典型现象,及由此而产生的必然结果,来说明问题,《道德经》则是用展示事物的发展过程,来说明问题所在,也可以说《道德经》是对《周易》的再阐释,中国文化一脉相承,《易经》与《道德经》之间不存在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两部书只有表达形式上的不同。
结束语
《易经》与《道德经》的表达方式,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文明源远流长的真实性,春秋时期以前的《周易》,大约只有《卦辞》与《爻辞》两部分,四千字左右,《道德经》大约五千字,符合当时简陋的书写工具所能承载的书籍的篇幅量。反观西方文明,早期流传下来的书籍,动辄几万字、几十万字,完全不符合当时书写工具的承载量,极有可能是遭到了他们后人的注水掺假,甚至伪造。
重日于此感谢题主提供给大家的展示自己的机会!
(图片来源于 *** ,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提醒:《易》解人生,《易》解天下,我是重日,蜗居斗室观天下,一位用中国古典文化,解析当今家国天下的学者。重日大约于两三个月后,将在头条登载目前正在写作中的,《易》解人生文章:《人生与周易》《他们为什么要 *** ,人生有很多条路可走》上下两篇、《如何正确理解我命在我不在天与我命在天不在我》;《易》解天下《睁开眼睛看人类文明》系列文章:《历史的经验之春秋战国与当今世界》《天人合一、轴心时代与苦难辉煌的中国文明》《魔镜,新冠疫情下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文明冲突掩盖下的西方人的惯性思维》《神与人类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古人的天下观》《易经的前世今生与人类文明之未来》《货币灾难与美元霸权》《人类社会一切矛盾之根源》。法结有缘,犹其以《睁开眼睛看人类文明》系列文章最为重要,期待您的评判,能否称得上是新千年伊始的最重磅文章,感兴趣,请关注。
释迦牟尼说:“无论你遇见谁,都是你生命中应该出现的人,都有原因,都有使命,绝非偶然,这个人一定会教会你什么。”请读者珍惜此次相遇。
哪一部分对于现代人的意义更为重要?
《道德经》于现代人的意义
文/一朵菩提化
道德经之道德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修学上可以分开来进行,境界上也是次第演进。
若只论道,那将会走向虚无,比如说道无为,于是大家就“无为”,更有甚者,将无为理解为什么也不做,不要干预,要顺从……这些都是依文解义,并没有体悟到道之为何。
又比如,说“道法自然”,大家就依文解义,说要向自然学习,要尊重自然。
若是那样,圣人还说什么德,乃至道德呢?还说什么“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还说什么“为而不争”呢?
修学上,我们可以先悟道,悟道后启用行德,而终究道德不二、不相分离、不是割裂。
这也是三种修学的境界,道之虚寂无为,本无有我的体性;而虚寂无为无我的体性又不妨碍因缘之和合,造化这宇宙万象、天地万物、精神与物质,于道而行德,行出大自在,行出没有挂碍、没有执着、本具而多彩的妙用;最终达成道德圆满的境界。
圣人说道德,是希望我们释放我们身心的枷锁,让我们彻底的解脱,没有烦恼与痛苦,没有悲伤与苦厄。
要达成这样的目标,非要认识到道的虚寂无为、本无有我的所在不可。
我们的烦恼与痛苦、悲伤与苦厄,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凡夫人总是执着于表象,在概念中纠结,用概念、观念来约束我们的身心,从而导致不自在,去进行无谓的争斗,去伤害他人,去伤害自己。就像种族主义问题,就像西方所谓的民主与自由,这些也都是概念的牢笼, *** 了多少人,造成了多少灾难和痛苦。
若不了然道之无为无我,我们的生命将会越来越不自在,就像不去擦拭的灯泡,灰尘越积越厚,最终将毫无光亮。
圣人告诉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这一切后面的本来面貌,这是解脱自在的根本。
而了然道后,不是我们就躲起来,跑到深山老林去了,还是要“御今之有”、去“为”,只是至此的“御”、至此的“为”,不再有伤害,不再有痛苦,不再有烦恼!
观世界乱象,《道德经》或“道德”之于今人之意义与价值,实在超越任何一个时代,这是化解我们自身这个矛盾体乃至世界危机的根本之途。
(end)
书法是大众文化还是小众文化?
其实这个问题也不难。书法既是大众的,也是小众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有中国都离不开汉字。现在的手机,电视,电脑,广告,牌匾,都是汉字。城市街道门牌,匾额,对联等。我们上学的课本肯定也是汉字为载体的。从小几乎每天都大量阅读,书写汉字。对于汉字的好丑程度不同都有自已的看法。如果看到一幅写得好的大字对联,匾额等都会畄意。如果是正楷或行书,多数人虽然写不好,但不一定不识货。如果是草书,特别是狂草,大篆,小篆,隶书,章草等。很多字都不认识,怎么评判。实际上我们每一个热爱书法的所有人,都在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过程。书法之路浩如大海,没有一个人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当然水平高的人,懂得文字学,书法史,而且临碑帖几十年,文化水平高。对各种书体有深入专研,这些人肯定是多数了。
老人在公园或广场上写字是一种艺术行为吗?
上联:健身 *** 怡情第二传承第三,
下联:锻炼 *** 修身第二艺术第三。
横批:地书核心旨归的自白。
注释:
1.何谓“地书”?用毛笔、麻笔、海绵笔、抹布、手指等,沾水在地面(包括土地、泥地、沥青地、水泥地、石板地等)上书写。
2.地书,与毛笔书写,有何不同?地书笔,多为一毫、毛笔多为万毫;毛笔多功不到笔不成,地书笔多功未到笔已成。写地书,虽有助于上宣纸书写,居高临下、拓展视野、大刀阔斧,但与上宣纸书写,毕竟不同、形同霄壤,不可不知。
3.地书,旨归何在?天作笔、地作纸、人作椽,天作眼、地作手、人作水,道作向、德作轮、伦作行。不一而足、举一反三、三生万物,大道至简、道法自然、物异理同,以小见大、言近旨远、任重道远。
史诗诗史,特此存照,请参见本人今日头条创作空间系列研究与创作作品。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