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通鉴之紫薇斗数-有什么好的图书可以推荐
国学通鉴之紫薇斗数,有什么好的图书可以推荐?
曾国藩曾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读书除了能够涨见识,还能够改变人的气质,在这个信息日益更替的时代,能慢下来,去读一本好书的人,就能对抗这种匆忙和不确定性。
有很多书我们或是读过,也看过别人的解读,但总觉得意犹未尽,在闲暇时光还是会忍不住翻看。
这种书大概就是真爱吧,我手里也有几本怎么看都不烦的书,今天给大家推荐三本,每一本都是压箱底的好书。
一、《红楼梦》
虽然推荐《红楼梦》有点多此一举,毕竟作为四大名著很多读者都读过了,但在我身边依然有人没读过,因为太厚,因为字数有点多,读不下去。
其实之前我也有这样的困扰,后来我是这样解决的。
每次就读20页,这样下来两三天就能读完一回,说不定兴致一来,一次性就能读完一回,大概两个月之内,就能读完这本书了。
这本书每次读完后,对书中的人情世故有了新的看法,比如小时候读,就很讨厌宝钗,但长大之后读,觉得宝钗也不容易,她不那么圆滑的话,家里的日子根本过不下去。
长大之后才知道,宝钗的理性是不得以的,而黛玉的矫情也是难以改变的,对每个人的际遇都多了谅解,而不是批判他们好或是坏。
那些丫头婆子有些确实很讨人烦,但他们也并不是天生如此。他们的家庭,以及经历的那些人和事,早就了她们。
读的时候不得不佩服,那么多人物,在曹公的笔下都那么丰满,构思这样的小说,功力绝对深厚。
我不是特别喜欢高鹗的续写,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这本小说的喜欢,就算只读前80回,也是好的。
二、《万历十五年》
前两年热播剧《人民的名义》里,《万历十五年》频频被提到,当时没看,后来买回来看就喜欢上了。
黄仁宇老先生写历史的方式很独特,他从历史的一个横截面切入,从七个重要的人物入手,去剖析时代,以及时代的局限。
这本书真的没有阅读门槛,就算是不太懂明史,也完全不用有压力。
看完这本书,我之前很多偏见被打破。
曾经我们都以为做皇帝很好,统领疆域里的所有人,要什么有什么。可实际上,皇帝并没有那么好做,因为老祖宗留下了很多制度,小皇帝要么遵守,要么费力打破规则。而多数皇帝只能墨守成规。
万历皇帝从很小就有很重的学习任务,如果不听话,被太后知道了,还要罚跪。长大之后,也没办法喜欢谁就娶谁做皇妃,而是要太后和辅助大臣帮忙挑选合适的人。
这让我想起楚门,一个生活在摄像机下的“自由人”,没有隐私。所以顺治皇帝才在自己的爱妃去世之后,选择了出家,做一个自由的和尚。
由此看来,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困境,时代自己主宰不了,很多制度也违反不了,人根本就没有完全自由这一说,但从某种意义上看,人又是自由的,在规则下的自由是存在的,只有不断地折腾,要么被生活改变,要么改变生活。但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任何人停留。
时不时觉得命运不公时,我就会看看这本书,想到皇帝、宰相他们尚且会有无助的时候,我内心就有点坦然了。
三、《月亮和六便士》
毛姆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作者,他非常勤快,个性又非常古怪,但他的小说真的很好看,他的很多小说我都看过,每一本都很精彩,但如果只让我推荐一本他的书,肯定是《月亮和六便士》了。
这本书的原型是高更,斯特里克兰40多岁,为了自己的理想,放弃了一切,义无反顾的开始画画,就算贫困潦倒,就算快要饿死,他都没有想过回头。
人是要有点梦想,不然人生就了无生趣。斯特里克兰这种为梦想付出的爆发力,也许我们没有,但细水长流的投入,还是有可能的。
毛姆写斯特里克兰之于艺术时,写得很有趣:
在他的灵魂中,也许有着深层的创作本能,尽管他的生活遮蔽了它,它却无情地疯长,像癌症一样扩大到细胞组织,直至占据了它整个人,使他无法抗拒,必须采取行动。
活着不能只是为了赚钱,爱好和爱情都是顶重要的,不能像斯特里克兰一样疯狂,但要像他一样,心中有梦。
但从这本书里得到另一个重要的启示,女人啊,别恋爱脑,要不然会被毛姆笑话的。
书中有不少讽刺女性在恋爱中不理智的行为,虽然这种表现确实在很多女性身上都会有,但值得开心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已经觉醒了,不再那么感性了。
斯特里克兰的话,其实就是毛姆内心的真实想法
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恋爱,这是人性的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女人。当我的欲望满足了,我就会去忙别的事情。女人除了爱情什么也不懂,所以她们把爱情看的非常重要,简直荒谬。爱情是一种病,女人是我取乐的工具,我没耐心让她们当我的助手、搭档、伴侣
幸好幸好,斯特里克兰走后,他的妻子没有一蹶不振,很快就开了一家打字店,凭借着之前的人脉,生意还不错。
从这点看,毛姆对女性还是有点点怜悯的。
看完这些话,顿时清醒,其实女性应该多点理性思维,爱情很美好,但不能因为爱情,耽误工作和生活的精彩,这才是更重要的事。
长大之后,很多时候的学习都是功利性的,读一些有用的工具书或是自我成长类的书,能够让我们快速成长。
但真正能够滋养我们灵魂的,一定是一些经典的非实用类书籍,就像今天推荐的三本书,就属于后者。但人生时间并不断,抽出点时间读点无用的书,也是能让人受益的。
看历史上的人文功业著作思想?
人文、著作之类!!
不单单看其当时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对后世的影响! 因为文化 书籍 只有对后世有足够的影响 才值得甚至需要在历史上留存! 而我们的关注点理所当然的应该在这!
当然 , 论证是读史尤其是文史的必要 *** 作! 所以涉猎一定要广泛 !
而 功业 ! !
最主要的是看当时以及其当世的功绩和作用,
因为时代是进步的 王朝会更迭的!
汉武帝大败匈奴 使得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
这算的上大功业了!
然而 唐太宗采用开明的民族政策 以仁治国 恩威并施 ,以开明友善的怀柔政策 收服了边境各族!
唐太宗更是说过这种话:“汉武穷兵三十余载,疲弊中国 所就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边户乎!”
汉武大帝的伟大功业在唐太宗看来确实不值一提 所以 功业重在当代 !
更所以 ! 功业需要结合当时的 时代背景,民族关系,甚至是人民需求等等来看待!不能一概而论!
然后 思 想!
思想似乎是最有可能传于后世 并影响万代的!但
社会的变革与进步是无法预料的!
传承近三千年的孔孟儒家思想 ,却不一定适用于当代!
所以 思想最主要是看其历史背景下的成就与适用性! 更重要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哪些书让我们受益?
我是个读过16年书的户口买进县城的干着农民一样营生的所谓城里人,其实是个种着几十亩田竹苗的业绩不太理想的个体工商户。今年51周岁。我有个与我的身份太不协调的书房,书房里有个与我的身份太不协调的占着整面墙的书柜,房子的装修是老婆一手包办,我几乎没有参与。初中毕业的她设计了这么一个与我们俩的身份太不协调的大书房,在大书房里设计了一整面墙的大书柜。我不停得买进我希望买进的书,最终摆满了我和她的书架,让书房成为了真正的书房。世界十大名著,中国十大名著,几乎所有在当当,亚马逊,京东可以搜到的我感觉好的书,我都买回来,放上我和她的书架。都是文学和书法碑帖作品,科技 类自然科学类书籍几乎没有。养身类有几本。如果让我给孩子开一个书单,还是蛮为难的。那要看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兴趣可以引导,但无法强迫。希望孩子全面发展是大多数家长的心愿。具体的书单,可以根据国家教委的必修课,选修课,做一些延伸。具体书目当然是选择本科目类杰出的名著。可以广泛涉猎。
跪求万能条友推荐一本人生中必读的书?
你好,我是春风三千里,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推荐人生中必读的一本书,来充实自己贫瘠的精神世界?
个人感觉,你应该读一下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
写作《平凡的世界》路遥用时六年,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阅读了大量资料报纸文献,终于1988年5月25日完成了该部作品,该部作品还获得了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平凡的世界》这部书语言朴实无华,乡土气息浓厚。作者在书中把一个时代的变迁娓娓道来,用细腻的文笔描述了一个悲情的故事。
还记得 *** 次读这部作品时还是在上中学,书是租来的,每天两角钱,为了尽快看完不惜夜以继日,曾一度为了书中的情节而流泪、而欣喜,并深深为之感动,那种感觉终身难忘!
这部书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在人生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容易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人生,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我们所处在平凡的世界。但我们每一个又都是不平凡的,是精彩的 *** 无二的,为此所处的世界也就变得不再平凡!
平凡的人也是伟大的!3《平凡的世界》教会了我们面对困难要勇敢,一切都会过去成为人生的经历。
细品《平凡的世界》,书中更深层次映射出一种不屈的精神, 表达出了普通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人生平凡且不易,且行且珍惜!
以上是个人观点,希望大家留言评论!
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
您好谢邀!“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一句谚语,这句话来源在三国之后的晋朝,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因为我的怨恨导致伯仁被人 *** ,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关系。
这里说的伯仁,就是历史上的周顗,这句话讲伯仁与王导之间的故事。
西晋发生八王之乱后,司马氏在南方建立了东晋王朝,但东晋一直困于士族的影响力,当时的皇帝宠信刘隗、刁协。公元322年,王敦发动叛乱,消息传到东晋的都城建康,朝廷人心惶惶,刘隗建议杀掉建康城内王敦的家族成员,当时留在建康城内的王氏子弟以王导为首,王导害怕之下每天带着自己家族中当官的二十多人到宫廷前面跪着,祈求皇帝宽恕。
有一天,王导带人跪在宫门前时,看到周顗进宫中路过,王导赶紧叫“伯仁,以百口累卿”,伯仁并没理他。进入宫中,他替王导讲了一大堆好话,劝诫皇帝不杀王导。两人再次遇到时,王导想问问情况,周顗非但没理他,反而跟旁边人说“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以示他与王导关系不好。回到家后又赶忙写了奏折为王导求情,但这一切王导并不知道。
王敦最终攻进了建康,王导转危为安。王敦要“清君册”,看到周顗时,说他有才能,应该封个官,但王敦一连问了两次王导都沉默不语,王敦就杀了周顗。
后来王导进入宫中梳理皇帝的奏折时,发现了周顗的奏折,才知道他在背后为自己做了很多工作,自己却不知情,因为自己的沉默,导致周顗被杀,于是拿着周伯仁的表书,痛哭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中,负此良友”。
很多时候朋友之间会有误会,我们应该想法去了解背后的缘由,解除误会,不能像王导一样凭自己的想法去看对方,等你失去了一位真为自己着想默默帮助自己的人时,你会后悔莫及,铸成大错。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