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博士2017年星座运势-张宗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郑博士2017年星座运势,张宗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张宗昌是军阀里的一个异数,重义轻利,意志顽强,却又没少干伤天害理、祸害百姓的事;外语突出,射术精湛,却又纵容手下,管理混乱;重视文化,爱好写诗,却又糊里糊涂。
总之,张宗昌这个人就是个乱世魔王,是个剑走偏锋的人,最后的结局也很悲惨,被人刺杀在火车站,享年51岁。
张宗昌少时贫穷,长大后流落 *** ,学了俄语张宗昌,1881年出生于山东掖县,与我们伟大的文化导师鲁迅出生在同一年。
小的时候,张宗昌读过几年私塾,识了些字。稍大一点,就出门干活了,给人放过牛,打过短工,后来闯了东北。1899年,张宗昌参加了“中东铁路工程的修建”,这是 *** 人的工程。
由于张宗昌身材高大,做事不挑,关键是还重义轻利,于是快速成为了工人当中的中坚力量,很有威信,也颇受 *** 佬地器重。
神奇的是,张宗昌很有语言天赋,和 *** 人打交道过程中,学会了一些简单的俄语,而且发音比较标准,所以大大缩短了和 *** 人之间的距离。
工程结束后不久,人家张宗昌又往北走,去了西伯利亚淘金,很快在金矿上成为了总工头,这对张宗昌的能力有了极大锻炼,这段时间他四方面得到了成长:一是俄语更加熟练,二是淘金技术炉火纯青,三是练得一首好枪法,四是忽悠人的本事渐长。
这一段在国外的时间,让张宗昌获益良多,获得的这些本事最终给他帮了不少忙,真是没有白学的东西。
张宗昌换了不少东家,最后投到了东北军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看到 *** 报纸上中国革命的各种消息,张宗昌按耐不住了,脑袋一拍,和一些兄弟回了国,回了家乡。
先是投靠了山东民军都督胡瑛,后来随军南下,投靠了陈其美,因为此时的陈其美风头正劲,是大城市上海的督军。
注定,张宗昌和陈其美“尿不到一个壶里”,一个是日本留学出身(陈其美)英才,一个是泥腿子出来的草莽英雄。
二次革命时,张宗昌被陈派去攻打袁世凯的北洋军,结果临阵倒戈,因为张宗昌发现,袁世凯的大腿更粗,而陈其美对他信任和重视不够。
陈其美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属下,后来竟然安排了一个营长要了他的老命,这到哪说理去?
不过刺杀陈其美后,冯国璋却对张宗昌另眼相看,安排为自己的侍从武官长。这个职位不错,能当副总统的侍从绝对是一件美事。
但是,张宗昌很不幸,当了冯国璋三年属下后,老领导去了阎王殿。
同为直系,这时候曹锟准备任用张宗昌,但是手下那个吴秀才看不上张宗昌,于是作罢。张宗昌很无奈,四十左右了,事业还没有自己大的起色。
俗话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1921年,张宗昌投靠了张作霖,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人生开始成斜线上升。
张宗昌靠着忽悠和俄语,在张作霖这里,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管理粗放,为人很狡猾张宗昌投靠张作霖时,手下没有几个人了,因为军阀混战导致队伍损失过大。
这怎么混?没有多少兵,也没安排什么高级职务,何年何月能干点事出来?不得不说,东北是张宗昌的福地,去了没多久,就被派去剿匪。土匪头叫卢永贵,这个土匪不简单,还和吉林军旅长高十傧做了联合。
但,张宗昌也不简单,去了一看,有不少一起闯关东的小伙伴就在土匪部队里,于是凭着“乡土关系”,凭着忽悠功夫,没怎么开战,就把人家胡匪给收编了。这下,张宗昌得意了,因为有自己武装了,整整三个团的兵力啊,梦里不笑醒才怪!张作霖开始另眼相看,提拔张宗昌为旅长兼绥宁镇守使。
可是,更意外的是,苏联内战,不少战败的白俄卫军跑了过来。凭着出色的俄语水平,张宗昌统统给接收了,一段时间后,张宗昌有了近万人马,实力不容小觑。
人多,开支就大了,张作霖的军费给的不够,张宗昌浑劲上来了,直接开始在自己地盘上种植 *** ,这是不讲究路数啊!
(张作霖)
听说,张宗昌管人比较粗放,张作霖派了郭松龄去视察整顿。看着郭松龄安排的演习计划,把士兵们折磨得够呛,张宗昌破口大骂:“哪个 *** 制定的计划,纯粹整人。”话音未落,郭松龄进来了,气愤地问道:“你骂谁呢?”
狡猾的张宗昌说道:“我没有骂人,口头禅,口头禅。”郭松龄那个气:“口头禅?我× *** !不好意思,这是我的口头禅。”
郭松龄以为自己骂回去了,谁知张宗昌接着喊到:“×我妈?那你就是我亲爹啊!爹!爹!”
本来气得不行,被张宗昌这一顿叫,郭松龄都快笑死了。
回去后,郭松龄并没有怎么告黑状,反到说了张宗昌灵活“狡猾”的好话。看来,张宗昌能在乱世立足,还是有一套的。
张宗昌主政山东,鱼肉百姓,管得一般(剧照)
1924年直奉战争,张宗昌表现出色,入了关,并成为了宣抚军 *** 军军长,驻扎上海。
1925年4月,张宗昌成了山东军务督办,从此开始支配山东了。
在山东期间,张宗昌开始犯浑,鱼肉百姓不说,刑罚还很严;寻花问柳不说,还依靠和帮助日本人。军队管理混乱一片,私生活更是一塌糊涂。
这个阶段,张宗昌得了不少“绰号”,比如“三不知将军”:不知老婆有几个,不知手下兵有多少,不知钱有多少。这“绰号”也说明了问题,张宗昌不理正事,纵欲放任。
也有人叫他“狗肉将军”,除了吃肉喝酒,就是推牌九;更有人称他是五毒将军,吃喝嫖赌抽,样样不落。
但难得的是,张宗昌称自己为诗人,做了不少诗,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对得起自己的家乡(山东乃齐鲁大地,是孔子的故乡)。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张宗昌的几首诗。
笑刘邦
听说项羽力拔山,吓得刘邦就要窜。 不是俺家小张良,奶奶早已回沛县。
大风歌
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 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游泰山
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 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无题
要问女人有几何, 俺也不知多少个。 昨天一孩喊俺爹, 不知他娘是哪个?
就欣赏这四首吧,否则会改变我们对诗歌的“欣赏”角度。
张宗昌的陨落1928年6月4日,张作霖被炸死,从此张宗昌成了没 *** 娃,因为张学良并不待见张宗昌。虽然,张宗昌数次要求入关,但都被张学良拒绝。张学良的理由是掌控不了,万一 *** 了呢?
无奈的张宗昌只得独自面对国民革命军,在白崇禧大军压境之时,张宗昌坐小船跑了,跑到了哪里?日本。张宗昌的五万士兵就此归了白崇禧。
不甘心的张宗昌数次从日本返回,想在山东东山再起,可是再也没找到机会,属于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1932年9月3日,张宗昌被人刺杀,这个人名叫郑继成,刺杀的理由只有一个,为叔(也是养父)郑金声报仇。
天道循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是因为张宗昌曾经的一个 *** 举动,导致了最后郑继成的复仇,终究,一报还了一报。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
古代能考中秀才、举人、贡生、进士的难度多大?想想范进就知道了,考了大半辈子,最后还疯了。古代的官职很多,具体秀才、举人这些能当什么官,无法全列出来,我对比现在的职位大家会更明白。
秀才,相当于基层的公务员,属于特权阶层。
举人,正宗基层的国家干部,县局级别。
进士,起步就已经是县局级别,以后发展看自己能力。如曾国藩、李鸿章就是普通的进士,后来都成了正国级。
对于考中进士这些的难度,我也拿现代的难度对比:
秀才,考中难度等于考上现在比较优秀的一本大学,对应普通211/985院校。
举人,考中难度等于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国家级TOP2。
进士,考中难度等于获得牛津剑桥这样的博士学位,世界级TOP10.
古 *** 试制度由来已久,每个朝 *** 试的难度和考中后分配的职位都不一样,所以我就拿比较近的朝代来表述。因清朝的科举制度发展比较完善,那就定义为“晚清”。
古代的莘莘学子们悬梁刺股,呕心沥血就为了博得几个头衔,秀才、举人、贡生、进士。但也有不知道真相的人把现在的学历跟以前对比成了,秀才对应小学;举人对应大学、进士对应名牌大学。中学的时候我们都读过《范进中举》,他坚持科考到54岁,一朝中举,直接疯了,如果举人只能对应大学,那么以古代死读书的那股劲,范进肯定不会疯。
都说科举难,却不知道难在哪,可以说科举就是难在录取率,下面分析科举录取率。
科举难度 *** 步:秀才=985/211本科秀才考试每三年举办两次,人口大的县录取名额在三四十个,中级县二三十个,小县只有十来个。如果放在今天来算,等于是全县统一考试,要进前三四十名。
举个例子:
曾麟书,也就是曾国藩的父亲,也是非常用功读书之人,但屡次不中,一直考到了43岁,连续考了17次才终于考上秀才。
所以,秀才只是小学水平?如果是这样,古代秀才应该烂大街才对。
科举难度二:举人=清华北大秀才考完后就开始考举人,秀才已经如此难了,那要举人不是难上天?那是肯定的,不然范进也不会考到54岁才中举人,也不会一激动就疯了。
选拔举人的考试叫乡试,乡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份举行,因时逢秋季,又称“秋闱”。此时各省的秀才集中在省会的贡院考试,但可不是所有秀才都有资格参加考试,他们必须是各州、县学政举办的科考中名列 *** 、二、三者方有资格参加。
跟我们现在的高考不一样,今年考不过,明年还可以接着考,但这样复读一年,对于学生来说压力已经非常大了。可是在古代,今年考不上,就得再等三年,这其中的压力可想而知。并且举人的录取率可是低得吓人,清朝规定,各省举人录取名额参考各省人口、教育水平高低、每年给中央缴纳税收的金额。缴纳金额高、人口多、教育水平高就多录取些,但这也只是相对而言的。
为什么说相对而言,再来个数据:
天子脚下的河北省,录取人数为120人
江苏安徽两省合起来,各录取120人
广东、河南、山东、山西、四川这些中等省份,各录取六七十人
浙江、江西、福建算考试大省,各录取 *** 十人
云南、两湖、广西,各录取四五十人
远的地方,如贵州、陕西、甘肃这些考试小省只能录取三四十人
请注意,以上说的数字不是“每年”,而是“每科”,因为三年才开一科,所以上面是三年每省的录取人数。也就是说平均1年大概只录取40人,小省一年也就是录取15到20人,这个录取率比国内TOP2的清华北大还要低吧。
这样的录取率、这样的科考难度,让考生们压力大到崩溃,以至于经常有考试出现自虐现象。
“场中考生死者三人,一死于蛇,一以烛签自刺,一自碎其 *** ”这可不是我信口胡说,这事就发生在1903年的浙江乡试的考场。
科举难度三:进士=世界名校TOP10博士学位考上了举人后,这时统治阶层的更高殿堂向你打开,“会试”在向你招手,在这里你可以放手施展自身才华,进入更高统治阶层的阵容。会试在乡试过后的第二年三月举行,由礼部主持,称为“春闱”。这是科考中最重要的一场,但录取率低到令人发指,为什么?因为几年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也都会一同应试。
也就是说,你要面对的不光是“应届生”,也不光是“复读生”,你要面对的是“历届复读生”。这个历届是多少届,大家都不清楚,可能是三五年前落榜的,也可能是三五十年前落榜的,甚至还有六七十年前落榜的。试想下,你要面对的是三五十年前落榜的复读生,五十年,半个世纪,他们还一直在考试,这样的人战斗力得有多强?
从时间线上来说,你17岁参加高考,有一批五六十岁,甚至七八十岁的老爷爷和你一起考试,争取你的名额,你觉得你考中的几率多大,你的信心剩下多少?
进士的难度有多大,上面写了应该多少了解了,再来个数据看下进士的录取率:
会试的录取人数没有规定,但一般也就是百余名到二三百名
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也就是录取了406人
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一共就录取96人
清朝267年开科112科,总录取的进士人物为26849人,按清朝统治时期267年算,平均每年录取100人,平均每科录取240人。
这样的考试难度,这样的录取率,已经等于世界TOP10的大学博士学位难度了。世界排名十的大学,每年合计产出的博士生应该多于进士的十倍不止吧。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当你走过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走过了童生-秀才-举人-贡生后,你现在就是庞大帝国统治阶级的一员了,这个时候你可以放声大笑了。现在的你可以在这个国度横行无阻,吃喝不愁,在全国各地都有人买你的账,所以你真的可以笑了。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再看一下,为什么成为进士可以大声欢笑按60年为一代人来算,清末咸丰11年、同治13年、光绪34年,三朝一共58年,录取的进士人数分别为:
咸丰1046人、同治1588人、光绪4088人,合计6688人。再看这一时期的全国人口,大概为4亿人左右,4亿人里录取6688人,大概是0.0017%,也就是万分之0.17,十万分之1.7,百万分之17,100万里录取17人,是不是可以放声大笑,如此低的录取率,其难度大到难怪那些考生捏爆一个蛋。
科举制度的难,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别说范进会疯,换我,我也疯。
你有过让算命先生极度尴尬的经历吗?
在我们城里,有个算命先很出名。他姓吴,人们都称他吴大师。他收费很高,算一次100元。但城里人,农村人,外地人,去找他算命的,据说每天都不下于5人。
我老伴本来都很相信命运,经三朋四友一吹,她对吴大师更是相信得很。
上前年,儿子交了女朋友。老伴想方设法,暗地里搞到了儿子女友的出生年月及日时,偷偷去找吴大师给儿子及女友分别算了一命。
老婆欢天喜地回到家里,迫不及待地私下告诉我:儿子女友的命很好,是个旺夫命,一生不愁吃穿,45后要挣大钱。儿子的命却一般,一生虽不缺吃少穿,但挣不了大钱,靠老婆享福。他俩的八字合得很好,两人定会白头偕老,未来家庭有大福大贵的机会,子女必将胜过他们,更有出息。
我劝老伴别信这些,好好对待儿子及其女朋友才是我们的本分。老伴则不以为然,认为吴大师算得很准。儿子女友是医生,现在收入都不错。再过10多年,也就是她45岁的时候,她应该评上了主任医师职称,那收入不是很高了,挣大钱了吗?再说,儿子为了女友,辞掉了好工作,现在的收入还不及女朋友多,将来也不太可能。这不是算得很准吗?现在开药店的都很发财。假如今后他们也开个药店,靠未来儿媳开处方卖药,不就是要发大则的机会吗?
老伴越想心里越美,到处宣传吴大师算命很准。对未来儿媳,更是宠爱有佳,视如己出。
当老伴一直还沉浸在吴大师的话中时,今去年12月20日,儿子跟儿媳扯了结婚证刚好半年,还未办喜酒就离婚了。
老伴不敢相信这个事实。思来想去,只怪前儿媳妇的生辰八字没搞准确,并不怪吴大师算得不准。
前不久,儿子要到广东去创业。老伴不听劝阻,非要又去找吴大师算算儿子的出行日期和方向。
我搬了新买的家具,没来得及换掉弄脏的衣服,就陪老伴去了吴大师家里。我观察了吴大师工作室的布置,墙壁上挂满了锦旗,书桌上摆了几本手抄本,还有一些算命用的纸笔……怎么也说服不了自己,相信吴大师是个很神的算命先生。
于是,我抢在老伴前面,请吴大师先给我算算命。我报了自己的出生年月及日时候,吴大师一边在纸上写写划划,一边偷偷观察我。大约过了10分钟,吴大师对我说:
你小时多灾多病,家里又很贫穷,所以身体很不好……
没等吴大师说完,老伴就得意的用眼神示意我,算得多准!我赶紧示意老伴注意自己的表情。
吴大师在继续说:你读书很调皮,家里又穷,从八字上来看不占文才,你应该连小学都没读毕业……
正在这时,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进来了,吃惊地喊到:“老师,你也相信算命啦?!”
我马上“嗯——嗯”应到,并示意他不要叫我。
吴大师很警觉,马上停止算命。惊讶地问我:“你是老师?!”
我学生抢先回答:“他是一个很有名的中学老师,是我的老师。”
吴大师站起身,走到我身边,双手握住我的手说:对不起,对不起!我不给你算了。你的出生时侯报得不准,没法算,没法算!
我看了看老伴,老伴很失落,只得一脸苦笑跟着我离开了吴大师。
这就是我让算命先极度尴尬的经历。
喝醉酒后做过最疯狂的事情是什么?
喝醉酒是怎样的一种体验?网友:从猴到人几万年,从人到猴一瓶酒
看完这些评论,我已笑成狗。小编记得有一次和同学聚会吃饭完喝醉了,他们去了KTV,我也跟着去了,拿着抱枕 *** 。后来看着别人喝酸奶,要了一瓶,也没喝,拧开盖子,把酸奶倒在了一个女同学头上,现在想想,得亏是认识人,不然得被打死,活着真好!
喜欢的朋友点点关注,热门话题千千万,看看网友怎么说!皇宫真有宫斗吗?
历史上热衷贡献宫斗戏码的妖妃总共就那么几位,想在压抑又礼法森严的清朝后宫找出这样一位就更难。至于清宫剧里很多让观众恨得牙痒痒的“后宫毒瘤”真实历史中其实都是温婉贤淑的皇家贤内助。 比如清朝有这么一位妃子,皇帝是这样评价的:
“妃素病弱,秉性柔嘉,持躬淑慎。朕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驭下宽厚和平,实能赞儴内政。”
猜出她是谁了吗?这位就是《甄嬛传》里飞扬跋扈、赏人“一丈红”的年妃。一生恭谨谦和的皇妃没想到最后坑她的竟然是编剧。
再延伸下背景,数字之道编辑查阅了历史论文、文物专家著作、故宫博物院出版物、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文献、清代宫廷会典等,还原真实的紫禁城升(si)职(bi)之路。PS以下内容为清王朝后宫。
*** 幕 进宫选拔记
开启紫禁城升职记首先得进宫。除了穿越以外,正经古代少女想进紫禁城只能通过选秀。清代有两种选秀女的方式,少女们究竟会拿到哪种剧本要看出身。
八旗秀女—选妃按照清朝规定,八旗女子凡到了13、14岁必须要参加秀女选看,只有落选后才可自由婚嫁。
如此精挑细选出的想必一定都是高贵优雅的美人。不过很多人欣赏过清代后妃们的画像都觉得一言难尽,说好的后宫美女如云呢?皇帝太惨了!
清代选妃并非选美女,而是挑选门第和德行都适宜的女子,比起颜值,端庄、贤淑等特质更易博得青睐。贪恋美色有违满清祖训,对不起列祖列宗是严重过失,高高在上的皇帝也可能受到训诫。
在伦理观念、维系贵族血统的影响下,清代八旗秀女的选择范围不断缩小。到清朝晚期,官员敷衍了事,旗人也不重视,光绪年间甚至出现“无人可选”的状况,这一制度最终走向消亡。
出身高贵能参与选妃,内务府出身的秀女就只能去选宫女了。
内务府秀女——选宫女清代不存在麻雀变凤凰。除妃嫔外,挑选宫女对出身血统也有要求,因为宫女们一旦得到皇上宠幸,也是可能一跃成为后宫宠妃的。内务府包衣相对王公贵族虽然等级较低,但是作为上位者的世袭仆从,他们的身份地位相比平民百姓还是要高出一等。平民家的女儿注定无缘皇城。
第二幕 后妃升职记 排位决定“伙食”
排位决定“伙食”
后宫中,嫔以上为“主位”,有朝服、朝冠,贵人往下则属于低等品级,皇后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且有协理后宫之权,为了后宫和谐,有皇后在位时一般不会册立皇贵妃。
皇后与嫔妃的关系既是妻妾也是君臣,妃嫔见皇后和见皇上一样须行臣妾之礼,适逢节日、庆典、皇后生日还要行礼祝贺。宫中等级不仅决定关乎权力还决定了生活质量,除礼数外,从衣着到每日膳食都严格按照身份地位区别。
升级路漫漫深宫岁月不甘心数地砖,想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清代册封妃嫔一般为逐级加封,由答应常在等低位逐级晋升为贵人、嫔、妃等高位。除非是赫舍里皇后这样小小年纪就成人生赢家,一般妃嫔在宫中的晋升之路可是一段由青春书写的漫漫长路。
逐级晋升到高位最快也要12年之久。觉得太慢?这已经是著名宠妃的开挂模式了,独得皇宠的尚且如此,更多的嫔妃可能过了几年就被皇帝遗忘在深宫中。后妃最多的乾隆到了暮年时自称“只有二妃二嫔”。然而据《请皇室四谱》统计,乾隆84岁时健在的妃嫔仍至少有9人。这就尴尬了,不知老皇帝是真记性不好还是故意的。
不过有时皇帝对妃子爱得深沉也可能不按常理出牌。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董鄂妃,在被立为贤妃后仅过了4个月就被越级晋封为皇贵妃,她去世后顺治帝还将她追封为皇后。这样跳级是极少数,大多数情况还得按规矩来。
上位避坑指南宫女为起点的晋升路是艰难模式,除了要忍受繁重的工作、打人不选日子的主子,还有可能在泡到皇帝之前就因为笨、病被赶出宫。对,你没有看错,太笨也是会被赶出去的。
没有被赶出宫,顺利得到恩宠也请注意谨言慎行,不要企图迷惑皇上。清朝祖训“不得沉迷后妃”,后宫中还有针对皇上的“防沉迷 *** ”,皇上和后妃的“夜生活”清廷有严格规定,一旦发现不合格的地方比如超时,后妃们就要受仗刑,另外内监会在皇帝寝宫门外诵读祖训,皇帝需披好衣物跪着听完。慈禧太后还是懿妃时就因此吃过苦头,咸丰帝和爱妃厮混不理朝政,结果懿妃被带到皇后处,先被数落了一遍过错,接着就挨了板子。
不得宠没出路,得宠还要受皮肉之苦,如果还仗着皇帝的喜爱为所欲为更是大忌,一旦触犯了宫规就只能等着降级。乾隆的小女儿十公主生母汪氏就曾体验过人生的大起大落。得到皇帝宠爱后,汪氏内心膨胀了,一次竟失手将宫女打死。主子虽是主子,但也不可滥杀无辜为所欲为。汪氏从妃贬为嫔。要不是后来有备受宠爱的十公主,以后的命运就不得而知了。
第三幕 本宫不死 尔等终究是妃
熬过了漫长的后妃升级之路,躲过一路各种坑,皇后宝座就在眼前。当宠妃难,当皇后更难,这最后一步可能是最远的一步。不信我们就来看看清朝28位皇后(多尔衮生母情况特殊,未算在列)都是怎样站上后宫食物链顶端的。
清朝大多数皇后,都是端庄有教养的名门闺秀,一早被皇室选中成了皇帝未登基前的嫡福晋或者小皇帝的大婚对象。如果没有一步登天的命,就要盼望养出好儿子,如果儿子继位,生母也会被尊为先帝的皇后。否则只能在宫中熬到高位,还要等皇后崩逝才有机会。鉴于清朝200多年历史中活着被废的皇后只有1位,真的想像电视剧、宫斗文里靠后宫争宠上位,期待皇帝有朝一日废了皇后,建议少说话、多做梦。
真实的紫禁城后宫可能还不如吃鸡 *** 。少些宫斗套路,多些运气和耐心,荣华富贵说不定就在前方。
PS.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不满足?西太后抢班夺权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