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算命大师-唐太宗为何不杀功臣而汉高祖杀
九江算命大师,唐太宗为何不杀功臣而汉高祖杀?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杀功臣的事屡见不鲜,古代有一句话叫“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所谓功高震主、莫须有的罪名见得是太多了。其实一个开国君主杀不杀开国功臣,并不在于皇帝本身,而跟当时的所处环境所决定的。刘邦处于李世民的境地下,很可能不会杀功臣;李世民处于刘邦的境地下,可能也杀功臣。
唐太宗为何不杀功臣而汉高祖杀?我觉得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分析。出身不同。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隋朝的贵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见识广,气量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能容忍下属,下属立的功劳越多,他们感到的是欣慰,高兴,反过来看汉高祖刘邦是亭长出身,官职卑微,是从底层崛起的,难有容人之量。
自信心。唐太宗李世民是个十分自信的人,虽然自己的手下战功无数,但自己有足够的信心能够驾驭他们。李世民是个文武双全的人,当了皇帝以后都曾多次御驾亲征,经常冲锋陷阵,武艺十分高强。而刘邦却没有这个自信,他虽然能够识人,但是这些人他驾驭不了。
属下。唐太宗的属下都是属于情商高,有自知之明之士。秦琼在唐太宗掌权时候已经退休了,李靖本身就非常谦虚,所以李世民对他们也很放心。而刘邦手下这帮人,韩信了,彭越了,英布了,他们都实力强劲,又野心勃勃,拿韩信来说,荥阳之战,刘邦被包了饺子,韩信眼瞅着就不救,在垓下之战前,韩信与彭越就是不攻击项羽,直到刘邦许以 *** 厚禄,俩人才行动。刘邦称帝后不杀他们才怪。
刘邦有硬伤,他就是目光太短浅,手段不高明。试想他能够很好的笼络好韩信,彭越等人,那么后来再与匈奴的决斗中,让这些人领兵打仗,说不定汉朝就不需要忍到汉武帝时候才出手,以韩信的能力,彭越的机动性,匈奴单于虽然厉害,恐怕也不是他们的对手。
所以,李世民不杀功臣,并不是因为仁慈,而是因为没有对他可造成威胁的臣子,刘邦杀功臣也是形式所迫。
回答完毕。
欢迎关注和点赞。
各位有其他不同的看法欢迎留言。
让我们一起探讨历史。
为什么会有人说富不过三代?
“穷不生根,富不发芽”,其实和我们常说的 “穷不过三辈,富不过三代”是同样的道理!也就是说,一个家庭不可能世世代代贫穷,一个家庭几代人也不能一直富裕!对于一个人来说,仍然需要自力更生,这样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以上来自 *** 回答。
我想从教育的角度回答您的问题:
事实上,现在富裕的人更加重视教育,更加注重对孩子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与穷人家的孩子相比,各方面能力会更强一些。
富裕的人,像现在这样远远会超过三代的。
而穷人,背景离乡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大量存在。想要摆脱贫穷的命运,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解决的。留守儿童疏于管教,胆小、卑微。能够平平安安地过过日子就不错了。
所以,题主的观点随着时代的变化,答案会发生变化的。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谢邀!
通常都有哪些嗜好?
纵欲,性生活过度,老牛吃嫩草霸王硬上弓。不注意保养,没有补肾壮阳意识,从不吃海参,洋葱,大蒜,不喝蒲公英,苦丁茶等养生茶。兜里碎银几两,裤带松,管不住下半身,沾染 *** ,性病。米缸不缺米,做着工地,抠井盖等超负荷的工作,做些开大货车等高风险工作。久坐麻将桌旁,会有痔疮,肾虚,颈椎等疾病。*** ,十赌九输,2元的彩票每天都买几张, *** 游戏,天天都充值,弄得身心俱疲,引发疾病。乱吃保健品,民间偏方,搞垮了身体。应酬太多,得不到休息。暴饮暴食,无肉不欢,把自己吃成“三高”。天天熬夜,看球赛,痴迷 *** 游戏,天天打传奇,手机瘾过重,导致油尽灯枯。烟瘾太大,一天2盒,都是10元以下劣质烟,损伤身体太大。酒蒙子,一碟花生米,一盘豆腐卤也喝酒,没有酒局,自己花钱在家买醉。生活节奏过快,熬着加班,身体天天处于亚健康状态。看美国 *** ,鬼故事,自己吓自己。天天吃外面酒店的东西,不干净,不新鲜,不卫生,还有各种防腐剂,香料。控制不好饮食,天天大鱼大肉,生猛海鲜,多油多盐,吃高热量食物,吃甜食,油炸食品太多。早上不好好吃早餐,饥一顿,饱一顿的,容易引发结石病。控制不好情绪,遇到事情就内耗,自己跟自己较劲,想不开,天天负能量,各种抱怨。控制不好欲望,人心不足蛇吞象,永不知足,过份追求金钱,经常做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情,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损伤身体。心胸狭窄,过于玻璃心,别人说几句,就接受不了,越到点挫折,就爬不起来。家庭不和谐,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劳心费神。眼高手低,不知道自己半斤八两,乱投资,相信那些仰壳掉馅饼的项目,结果10个项目9个坑,导致事情做不成,压力过大,引发疾病。为了家庭过于疲于奔命,忽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小病忍忍就算了,去医院嫌麻烦,结果大病来敲门。对别人宽容,对自己苛刻,要求过于完美,不允许有一点瑕疵,事情做不到就抑郁,烦闷,憋在心里,不表达出来。万事逞强,争强好胜,自尊心太强,过于要面子,事情做不成惶惶不可终日。饮食任性,随心所欲,想想吃什么吃什么,有些反季水果蔬菜都含有防腐剂,买了不好好清洗,影响身体健康。火了毛脾气,沾火就着,为了哥们义气,经常冲动打人,与人相处,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拿别人错误惩罚自己。做人过于执拗,专牛角尖,爱专死胡同,一条道走到黑。每天摄入水的量太少,水不但能止渴,还能排毒,天天不是嗓子渴的冒烟,不喝水。不能心平气和的生活,总是为了不必要的小事,生闷气,嫌气。做违法生意,打擦边球,日不能食,夜不能寐。天天盯着别人的豪车,别墅来劲,不甘心服输,同样是人,为什么别人可以,自己不行,所以努力拼搏,奋斗,超负荷工作,得不到休息。过于纯真,对人不设防,拿谁都当好人,被人拿捏把柄,切割了韭菜,身心俱疲。过于油腻,回到家就躺平,不锻炼身体,早晨睡到自然醒,不跑步。晚饭后,不走圈。多愁善感,看到韩剧,情感剧感人的地方就跟着流泪,伤心过度,郁结进肺腑,影响身体健康。心态不好,生活消极不阳光,听到亲戚朋友遇到不好的事情就关联到自己,凡事只看不好的一面。组团马拉松,蹦极,专业健走队走路,对身体损伤太重。出了校门不学习,没有文化,缺乏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很多假象无法识别,一次次上当受骗,压力过大。生活过于邋遢,衣衫褴褛,破衣烂衫,半年不洗澡,不讲究个人卫生,滋生细菌,引发疾病。为人品行不端,不明事理,自私自利,朋友太少,过于孤独,心情不顺畅。您的关注,点赞,评论,转发是对我更大的支持与鼓励,爱思考的南瓜宝宝期待与您共勉,谢谢!(图片来源 *** ,侵权联系删除)!!
如果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打败了朱元璋?
1363年,陈友谅被飞来得流箭射中,他拉着张定边的手,费劲地挤出几个字:快带太子走······
说完这几个字,一口气没上来,陈友谅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看着眼前的一幕,张定边足足愣了好几秒。
事情虽然突然,可早已在张定边预料之中。
作为大汉的太尉,陈友谅最信任的朋友,张定边来不及思考,他急忙带上陈友谅的遗体,可这时消息传来,太子陈善被朱元璋抓走。
张定边顿时瘫坐在地上,他刚给自己点燃的斗志,被一盆水扑灭了。
“太尉,太尉”他被耳边的呼喊惊醒。
他马上晃了晃脑袋,让自己从悲痛中清醒,赶紧接受这个现实。随后,他连忙把陈友谅二儿子陈理拉到身边,趁着黑夜逃回武昌。
只可惜,几个月后,13岁的陈理就趴在地上向朱元璋投降了。
陈友谅建立了5年的大汉就此灭亡。
张定边是陈友谅的重臣,更是他的好朋友。
他曾多次劝说陈友谅,可陈友谅偏偏是个一根筋,听不进去任何意见。
他也只好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安安分分地听从陈友谅的安排,做好自己的臣子。
然而,从张定边对陈友谅之死的反应来看,我们可以感觉到,陈友谅的死是必然。
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大败朱元璋。 他会消灭强大的元朝吗?
我个人认为是不可能的。
因为陈友谅有勇而无谋,简直像个猛汉一样,横冲直撞,毫无套路。他甚至一步一步教会朱元璋,如何坐上皇帝宝座。
一、 打鱼起家,投奔倪文俊。出生在渔民家庭的陈友谅,他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 就是如何出人头地。
马上这个想法就得到了印证。
一天, 有人看到陈友谅家祖坟,对他说:“你以后定是个大富大贵的人。”听到这句话,陈友谅仿佛被打了鸡血一般,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
而这时,倪文俊驻扎在此地的消息,传到了陈友谅的耳中。 他直接跟父母辞行:“等着我的好消息吧。”
说完,他一个箭步飞奔上马,策马扬鞭,向倪文俊的军营奔去。
二、 遇伯乐,当元帅军营里,只一眼,倪文俊就相中了眼前的这个小伙子,并委以重任。
而陈友谅,也没有辜负倪文俊的厚望。
事实证明,陈友谅打仗确实要比打渔厉害得多。
战场上的陈永亮,骁勇善战,奋勇杀敌,简直是如鱼得水。 很快,他就把战功挂满了全身。
终于,他也靠着自己的努力,爬上了大元帅的宝座。
然而,人性的缺点就在于,容易得意忘形。
陈友谅,自然也不例外。
可以说,陈友谅不只是得意忘形,简直是忘乎所以。
他举起大刀,接连斩了对他至关重要得三个人,简直是自断其路。
1、 恩人倪文俊说起倪文俊,他并不是普通将领,而是天完的二把手,天完得大权都握在他的手中。
可他逐渐把目光转到了,天完皇帝徐寿辉身上。
1357年,倪文俊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得权利心,他站起来就要取徐代之。
只可惜,隔墙有耳。
消息马上传到了徐寿辉耳中,没等倪文俊出手,徐寿辉就把他盯得死死的。
慌乱之中的倪文俊,被吓得连夜逃跑。
可他心里明白,大多数将领都是徐寿辉的亲信。而他,只能跑到自己的老部下陈友谅那里。
想到这儿,倪文俊二话不说,直奔陈友谅的黄州而去。
刚一进门,倪文俊看到自己的老部下陈友谅,顿时露出笑容,长长得舒了一口气。
只可惜,他错看了人。
还没等他坐热椅子,陈友谅得部将就冲了上来,把他推出去斩了。
自然,倪文俊的部将全部被他收入囊中。
此时,陈友谅已成为长江南部最强的抗元队伍。
如果说,陈友谅对自己的恩人倪文俊,没有手下留情,是因为倪文俊首先 *** 抗元果实在先。
那他这么做,也算情有可原。
可接下来他杀到两个人,就是实打实的自毁前程。
2、 自断“臂膀”,冤杀大将赵普胜当年,朱元璋拿下太平府后,直接派出大将常遇春,去攻打陈友谅。
只可惜,他碰到了让朱元璋都畏惧的一员大将,双刀赵赵普胜。
赵普胜,他堪称陈友谅的左膀右臂,一次又一次的为陈友谅打退敌人的进攻。
而这时,朱元璋恰恰看到了陈友谅的不足,他准备智取。
想到这,朱元璋急忙派人,把赵普胜身边的人收为己用,来挑拨陈友谅和赵普胜的关系。
被蒙在鼓里的赵普胜,竟一点儿也没有察觉。他不但不收敛,反而居功自傲,连连在陈友谅面前卖弄自己。
这还了得,陈友谅心里的无名火顿时窜了起来,很快,他就带人来到安庆。
没等赵普胜反应过来,就已经被陈友谅推出去斩杀。
就这样,陈友谅毫不犹豫地为朱元璋扫除眼前的障碍。可自从赵普上被斩后,陈友谅不止失去的是一员大将,他也元气大伤。
陈友谅连杀两人,一下将他的凶狠暴露出来。将领们被吓得绕着他走,从此跟他有了距离。
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他斩杀赵普胜时,朱元璋正在哈哈大笑。
因为此时的朱元璋,是最弱小的一个。论钱财不如张士诚,论兵强不如陈友谅。他不得不听从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悄悄地在应天建起大本营。
可陈友谅,完全不知道有人在幕后导演了这一切,他开始计划如何去除掉第3人~徐寿辉。
3、弑主自立,建立大汉
此时的情况,谁都能看出来陈友谅的野心。
天王皇帝徐寿辉,自然也看在眼里。他整日提心吊胆,就害怕陈友谅派兵打来。
终于,他再也坐不住了,一拍椅子他“噌”地一下站了起来,喊道:“把都城迁走”。
没错,他为了躲避危险,决定跑远点儿躲起来。只可惜一切都已经晚了。
陈友谅又怎么会放过他?
马上,陈友谅就找上门来。
陈友谅上来就把徐寿辉关了起来。
一天, 陈友谅借汇报事情的时机,他趁徐寿辉不注意,突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铁锤。狠狠地向徐寿辉头部砸去。终于,他的心愿达成。
陈友谅当着众人的面宣布自立为帝,国号大汉,同时把他的大儿子陈善立为太子。
徐寿辉的被杀,使本就人心惶惶的军营,犹如热油锅里滴入一滴水,瞬间炸开了锅。
倪文俊和赵普胜的被杀,并没有改变天完的本质,将领们心里有数,无论是倪文俊还是陈永亮做元帅,对大家来说并没有影响。
可徐寿辉被杀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意味着改朝换代。
他的这个举动,一下寒了将士们的心。
有的不耻陈友谅的做法,愤然离去;有的转身投到朱元璋帐下。
而那些没有走的将领们,也早与陈友谅不在一条线上。
可即使面对这样的场面,陈友谅并没有一丢丢的反思,如何去收拢人心,而是继续一意孤行。
4、关键时刻,中计斩杀上千俘虏
眼看着朱元璋一天比一天强大,陈友谅拿出了全部家当,准备最后的决战~鄱阳湖大战。
陈友谅首先把目标,瞄准了朱元璋侄子朱文正把守的洪都。
他本想先吃掉洪都,可恰恰由于这个决策上的失误,让他的60万大军,足足浪费了85天时间,愣是没有把洪都打下来。
而这时,朱元璋的大部队已经赶来,他不得不狼狈应战。
他虽有上百只先进的巨船,可惜他把船连在了一起。
这些庞然大物,让朱元璋无法靠近。可就在陈友谅胜券在握时,却忽然刮起了大风。
朱元璋狠狠地抓住了这个天赐的机会,他当即命令:点火。
就这样,陈友谅被打得丢盔卸甲,被困数日,不敢出来作战。
抓住陈友谅性格特点的朱元璋,拿出了他的杀手锏~激将法。
他派人给陈友谅送去了两封信,当着众人的面儿,大骂陈友谅不是大丈夫,是个胆小鬼,根本不配做皇帝,不敢出来应战。
陈友谅一看,顿时火冒三丈,当即出战。可无处发泄的怒火,他竟撒到俘虏身上,他下令把俘虏全部杀掉。
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正在指挥作战的关键时刻,一个流箭飞来,直接射中了他,陈友谅瞬间倒在了血泊中,当场毙命。
而朱元璋,却恰恰相反。他看到陈友谅中计,斩杀俘虏。他反倒把手中的俘虏,全部医治好,还把他们放走。
不得不说,朱元璋是一位政治家。
表面上看,他将俘虏全部放走。但实际上,他是妥妥的收买了一波人心。
可谓是一箭双雕。
好在,陈友谅还有他的太尉兼好友张定边在,替他收尸,打理后事。
可惜的是,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大将,愣是活生生被权利给毁了。
陈友谅儿子的结局朱元璋看着跪在地上的陈理,急忙把他扶了起来,并直接将他带回南京,封官赐宅,像亲儿子一样养在身边。
他要让陈友谅的旧将和还未归降的小势力,和所有盯着他的人,都看到他的仁慈,抛下心里顾虑,安心前来归降。
8年后,失去价值的陈理,被朱元璋送到 *** 去吃泡菜,最后老死他乡。
写在最后在历史上,陈友谅以心狠、多疑著称,他杀恩人弑君主······尤其关键时刻,丧心病狂般斩杀俘虏。
试问,这样残暴不仁的君主,又如何去统领全局,如何能打败有王保保等优秀将领的元朝。
王者行仁政,才可以无敌于天下。
可有一点,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无人敢否认。
那就是他是当时唯一一个坚决抗元,从未低头的将领。
一代枭雄,就此陨落。
关注文史斋,与您重温更多历史故事!
如何评价北洋军阀孙传芳?
他,是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所要讨伐的三大军阀之一;他笑容可掬却本性阴毒,被人称作“笑面虎”将军;他,与 *** 是同班同学,却放弃日本人的招揽;他,晚年放下一切恩怨,皈依佛门,却被人昔日仇人之女刺杀在佛堂。
他,就是有着“东南王”之称的直系军阀首领孙传芳。
一、童年不幸,少年留学与 *** 成为朋友,迅速崛起于乱世之中1885年4月17日,孙传芳出生在山东省泰安市的一个小乡村,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孩子将来会成为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
不过童年的孙传芳却是不幸的,父亲在孙传芳出生后不久就不幸去世了,年幼的孙传芳及其家人遭到了婶母一家的 *** 。
在孙传芳四岁时,母亲带着年幼的孙传芳到历城去谋生。在孙传芳10岁的时候,母亲又带着孙传芳来到商河县去投奔大姐的婆家。
时间到了1899年,义和团运动风风火火地在山东这块大地上兴起,孙传芳跟随着母亲和三姐逃难到济南。
孙传芳的三姐经人介绍嫁给袁世凯的手下王英楷,孙传芳一家人得以寄居在姐夫王英楷家中,直到这时孙传芳才算过上了一段安定的生活。
1902年,17岁的孙传芳经过姐夫王英楷的介绍得以进入袁世凯设立的陆军练官营,成为一名步兵学员。
或许是因为童年的苦难经历再加上孙传芳天资聪颖,孙传芳很快就在陆军练官营脱颖而出,被选派去日本留学。
在这段留学期间,孙传芳认识了他后来的朋友同时也是敌人的 *** 。
说起孙传芳与 *** 的相识,真印证了中国的那句老话“不打不相识”,孙传芳可是真正把 *** 揍了一顿。
原来 *** 是孙传芳在日本留学时的军校队长,主要负责管理孙传芳这一队人。一次 *** 在进行点名时,发现孙传芳几人还没有归队十分生气。
在见到孙传芳几人后, *** 抽了他们每人两个耳光,孙传芳由于个子小,帽子一下就被抽飞了,露出了大辫子。
*** 指着孙传芳的辫子就嘲笑说是猪尾巴,还轻蔑地称呼孙传芳是低贱的人。
孙传芳此时也是一个热血青年,哪里能接受这样的侮辱,把辫子一甩就上去跟 *** 打在一起。
不得不说 *** 能成为他们的队长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孙传芳被 *** 戏耍地团团转。但是孙传芳后来成为一代枭雄也是因为他有一股狠劲,对着 *** 的皮鞋咬了下去,把岗村宁次疼的哇哇叫,一时间竟忘记反抗了。
孙传芳趁势把 *** 顶翻,若不是同班同学杨文恺及时把孙传芳拉住,今天岗村宁次就要吃大亏了。
不过被打的 *** 并没有恼羞成怒,反而夸奖起来孙传芳,称其胆子大是一条好汉,两人一来二去倒是成了朋友。
这也在暗示着 *** 将会是一个可怕的敌人,当然这是后话了。
回国之后的孙传芳迅速受到了重用,从营长一路升到地方大员,直至成为直系军阀中最有实力的“东南王”。
二、盛极而衰:笑面虎将军屡战屡败,最后投奔奉系1925年对于他孙传芳来说是得意的一年,这一年他成为统辖东南五省的直系军阀首领,风头一时无两。
这年发生了一件事,更加坐实了孙传芳“笑面虎”将军的称号。原来在奉军交战时,孙传芳俘获了奉军的前敌指挥施从滨。
施从滨已经60岁了,见到孙传芳还行了军礼,孙传芳呵呵一笑,反手把施从滨给斩首了,顺带把首级还示众三日。
从这个角度来看,孙传芳最后被施从滨之女施剑翘 *** 一点都不亏,完全是自己作的。
不过孙传芳的好日子没过多久,1926年夏,国民革命军开始从广东誓师北伐,目标直指以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为首的军阀势力。
孙传芳一开始见到听到北伐军的消息并不着急,因为北伐军 *** 个要攻打的对象并不是他孙传芳而是吴佩孚,他巴不得吴佩孚和北伐军拼的两败俱伤,正好可以吞了吴佩孚的地盘。
不过孙传芳没有料到北伐军的攻势如此之猛,吴佩孚在武汉、武昌等地被接连击败,最后只能退到河南境内。
北伐军在1926年9月初打到了江西境内,孙传芳一下子慌了神,连忙派兵去迎战,并且亲自动身去九江督军。
孙传芳此时的部署是:谢鸿勋第四师挡赣西北,卢香亭第二师、郑俊彦第十师及杨赓和 *** 旅、彭德铨混成旅沿南浔铁路前进。他亲率陈调元第六师、周凤岐第三师及武铭卫队旅屯兵九江、武穴。
但是战斗一打响直接脱离了孙传芳的掌控,谢鸿勋战死、陈调元中立、卢香亭战败,孙传芳的部队三线失利,逼得孙传芳仓皇逃回南京。
孙传芳此时对外宣布还掌握江、浙、皖三省,但是实际上安徽陈调元已经依附北伐军,浙江孟昭月腹背受敌,危在旦夕,暂时可以控制的惟江苏一省而已。
不过失败之后的孙传芳并没有放弃跟北伐军对抗,但是孙传芳也没有以前那么自大,认为仅凭一己之力就可以对抗国民革命军。
于是乎,孙传芳密谋联系北洋军阀的所有势力与国民革命军继续进行对抗,但是孙传芳最后的谋划最后没有得逞。
说来也是好笑,北伐军都打到家门口了,段祺瑞的手下跟吴佩孚的手下还在互相嘲讽,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
此时孙传芳的心中只想大叫一声:猪队友啊,真的带不动。
无路可走的孙传芳只好去找自己的老仇人张作霖,两人在去年还打的不可开交。
不过到底是枭雄,面子这东西也是可有可无的,孙传芳立马找人去请求张作霖的原谅。
这边张作霖估摸着国民革命军要是彻底击败了孙传芳,自己的日子也不会好过,所以当即表示既往不咎,愿意和孙传芳一起去对抗国民革命军。
在得到张作霖的保证之后,孙传芳开开心心地回到了南京城。
这边就不得不提孙传芳的一个 *** *** 作,仗都没打底盘倒失去了一大块。
原来之前孙传芳的手下夏超叛变被孙传芳处决之后,孙传芳派了一个自认为稳妥的陈仪去掌管浙江。
陈仪什么人呢?陈仪与 *** 是老乡,孙传芳想的是万一再与北伐军对抗不利,到时候可以借陈仪的名头缓解一下北伐军的攻势。
但是孙传芳错误估计陈以这个人了,陈仪一直想让浙江人处于浙江的治理下,孙传芳一看急了,连忙给陈仪送上20万银元。
不过还是无济于事,陈仪最终归附了国民革命军,一枪没打便失了整个浙江。
不过 *** 后来在北伐军内部排除异己,造成了北伐军人心涣散,孙传芳趁机打了几场胜仗。
得胜之后的孙传芳有点飘飘然,急于渡江与国民革命军决一死战,结果在中途被国民革命军各部夹击,一下子损失4万多人。
北伐军趁势进军,夺回了蚌埠、徐州等地。孙传芳受此重创还是没有选择放弃,张作霖还是跟在后面支持孙传芳。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 *** 本人炸死,孙传芳顿时失了主意,一路逃往沈阳去投奔张学良,等待再次出山的机会。
三、隐居天津,潜心修佛,拒绝日本人招揽,最后死于刺杀北伐军取得空前的胜利,摆在北伐军面前的只剩张学良这最后一股势力,但是与以往直接攻打不同,北伐军这次选择的是劝降。
1928年12月29日,张宣布东北“易帜”,中华大地实现了名义上的统一。
1930年,阎、冯倒蒋,爆发了中原大战,孙传芳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但是苦于自己手头没兵只好去请求张学良。
但是张学良拒绝了孙传芳的请求,还派兵帮助了 *** ,孙传芳顿时感觉自己再也不会有同国民革命军复仇的一天,于是选择了隐退。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全部沦陷在敌手,孙传芳便来到天津过上了寓公生活。
在天津隐居的日子,当年的老朋友 *** 多次拉拢孙传芳,请求孙传芳在伪 *** 任职,被孙传芳严词拒绝。
最后为了日本人的 *** 扰,孙传芳接受了老朋友靳云鹏的建议盖了一座佛堂,从此专心修佛,当时还在天津当地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吸引了一大批信众前去。
曾有人告诫孙传芳以前杀戮太多,这样贸然隐退佛堂,必然会招致仇家的追杀,孙传芳对劝诫者说,死在自己同胞之手,要比做 *** 贼要强上千倍。
孙传芳的归隐之举虽有无奈之意,但是归隐之后的孙传芳的确在践行善事。
夏天的时候,孙传芳会在自家门前准备绿豆汤供行人解暑。
甚至有一次孙传芳家里进了盗贼,在被抓住之后,孙传芳不仅放了盗窃者,还用米资助救济盗贼,因为此事孙传芳也上了一次报纸。
这样的孙传芳与以前那个动则 *** 无数的军阀相比,无疑是变化了很多,也或许是在修佛之后努力地忏悔当年的罪责。
结语1935年11月13日,在孙传芳手上逃过一劫的施从滨之女施剑翘在孙传芳建造的佛堂之中用 *** 将其 *** ,一代枭雄的一生就此终结。这也仿佛印证了孙传芳之前所说的话:“死于同胞之手,比当汉奸 *** 贼苟活强上千倍。”
参考文献:《孙传芳全传》、《晚近中国名人逸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