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兴宁廖先生算命-诸葛亮的北伐真实战绩究竟如何
广东兴宁廖先生算命,诸葛亮的北伐真实战绩究竟如何?
越是出名的人,越是难以得到客观的评价。
比如诸葛亮。
后世出于感性,或将诸葛亮北伐贬到一文不值,或将其捧到神乎其神,即便是想要客观描述也难免摆脱“辩论”情绪的干扰,有所失真。
其实,诸葛亮北伐的战果就摆在那里,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坏。
历次北伐战果诸葛亮一共5次主动北伐,外加上一次防守反击,一共6次。
1、 *** 次北伐:迁西县人民千余家回汉中。
228年春,诸葛亮首伐中原。
诸葛亮令赵云、邓芝率偏师佯走箕谷,扬言出斜谷,吸引关中魏军;自率大军出汉中西北,出祁山,欲以一部分兵力切断关陇通道,以便攻取陇右。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马谡失街亭,计划全部破产,诸葛亮败归。
此战,原本相应诸葛亮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也复归魏国。
唯一的战果是,迁徙了西县人民千余家回到汉中。
千余家,以一家五口计,人口不过5000人。
显然,这样的成果是交不了差的,首次北伐是无可争议的败仗。
2、第二次北伐:斩王双。
当年冬十二月,诸葛亮再率军数万,围攻陈仓。
但是,魏军曹真已经提前预料到诸葛亮必出陈仓,提前安排了郝昭守城。
诸葛亮军用尽各种办法,围攻二十余日,粮尽退兵。
退军时,诸葛亮军设伏杀了追击的魏骑兵将领王双。
小说将王双描写成与魏延等驾齐驱的超级猛将,以斩杀王双作为此次北伐的“遮羞布”。
其实,王双并不算什么名将。
王双上一次出现在史册是6年前的濡须之战。
当时,魏三道伐吴时,中路曹仁派常雕督王双等人进攻朱桓,大败。
当时的王双受曹仁部将常雕节制,是曹仁部将下面的部将,地位可想而知。
6年间,王双没有大功,不可能获得太大的提拔。
因此,斩杀王双,也不是特别拿得出手的战果,二次北伐仍是无可争议的败仗。
3、第三次北伐:攻取武都、阴平。
229年春,诸葛亮派陈式进攻武都、阴平。
郭淮率军企图反击陈式,被诸葛亮军所阻,陈式顺利夺取武都、阴平。
尽管武都、阴平,早在曹 *** 时期就已经迁走了5万余落氐人,已经事实上处于半放弃状态,但二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夺取这两郡的意义仍然不应低估。
此战后,诸葛亮调整了汉中防御,将丞相府后移,并在前方增筑了汉、乐两城,形成犄角之实,建立了更稳固的防御体系。
此战目标有限,规模不大,但是诸葛亮北伐中少有的无可争议的胜仗。
4、阳豁反击战:大败费曜、郭淮
230年秋,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谷、曹真由斜谷,数道并进,会攻汉中。
诸葛亮一面部署防御,一面令魏延、吴懿两进凉州羌中,外线出击,牵制魏军。
魏延等人一路深入,在羌中联结诸戎,在阳豁大败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获胜后回到汉中。
这次反击战,虽然没有夺取城池,但魏延大败郭淮等魏军名将,树立了与魏军野战的信心(前两次北伐,蜀军只敢趁虚而进,不敢与魏军野战),并削弱了魏在雍凉的地方驻军,也配合了汉中防御战,是一次胜利。
5、第四次北伐:破郭淮、卤城之战、杀张郃。
231年二月,诸葛亮再出祁山。
此战前,曹真去世,司马懿被调来,成为诸葛亮的新对手。
诸葛亮先是打破费曜、郭淮,割上邽小麦,后在遇到司马懿后主动退往祁山,以调动司马懿。
司马懿一路跟随,不敢进攻。但是,初来乍到,威信未立的司马懿,奈不住诸将“怯懦”的指责,还是发起主动进攻。
结果,诸葛亮指挥魏延、高翔、吴班分头夹击,大胜,“获甲首三千级”,司马懿退军。
后来,负责后勤的李严表示粮草难继,诸葛亮 *** 退军。(后来李严在后主面前又说粮草还很多,奈何退军?可见,导致诸葛亮退军的不是军事原因,而是内斗矛盾)
退军中,诸葛亮设伏杀了魏军名将张郃。
此次北伐,蜀军先是打破费曜、郭淮,后又在卤城大败司马懿,最后又在退却中杀了魏名将张郃,在战场上是占了不少便宜的。
虽然诸葛亮最后还是退军,未取土地,但是:小国的军队跑到大国的地盘,连续击败大 *** 队,斩将杀士,最后全师而还,即使不能称为全胜,但至少不是无功,更不是失败。
6:第五次北伐:遗憾。
234年,诸葛亮发起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北伐。
此次北伐,诸葛亮驻军五丈原,企图先占据渭水两岸,切断关陇要道,创造有利态势,寻歼司马懿军。
但是,郭淮识破诸葛亮企图,提前驻北原,击退蜀军,使蜀军占据渭水两岸以断关陇要道的计划受挫。
旋即,诸葛亮在五丈原屯田相持。
最后,诸葛亮去世,蜀军还师,诸葛亮北伐就此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北伐时,由于诸葛亮在五丈原屯田,相持100多天,没有出现粮食问题,甚至在蜀军退却后,司马懿军获得了大量粮食,并在后来中原大旱时分发百姓,赢得民心。
可见:此次北伐时,诸葛亮已经基本克服了困扰已久的粮运问题,具备了长时间持续北伐的条件。如果不是诸葛亮去世,战役走向仍难以预料。
战绩评价诸葛亮数次北伐,连 *** 步“断关陇之臂,先取陇右”的计划都没有实现,就其目的来说,显然是失败的。
不过,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认为诸葛亮“空耗国力”、“一事无成”。
前两次北伐,确实基本没有战绩。所谓迁西县千余户、杀王双,都不是近十万规模军事行动应该拿出来讲的战果。
不过,后几次北伐,战绩是不错的。
第三次北伐时,诸葛亮收复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武都、阴平二郡。
曹 *** 时期,曾经迁走了5万落武都氐,但只是担心刘备、马超联络武都氐进攻关中,并不意味着对武都的放弃,正如曹 *** 也迁空淮南民,但不意味着放弃淮南一样。
自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尽管三国之间相互征伐,但彼此疆域稳定,郡一级的地盘易手基本没有发生过。
可以说,这是整个三国时期(从各自称帝算起),唯一一次比较大的疆域变动。
第四次北伐时,诸葛亮连续击败魏军,并射杀了名将张郃。
卤城之战,是魏蜀两军主力的唯一一次正面野战(其余多是相持),蜀军战而胜之,其意义不应低估。
张郃是魏国的“国之名将”,张郃死,魏“举国震动”。这也是自定军山杀夏侯渊后,各国唯一一次战场杀名将。
因此,就战场成绩而言,诸葛亮虽“壮志未酬”,但表现仍然不乏亮点。
越战越强诸葛亮 *** 次北伐时,曹睿十分兴奋:蜀国这个弱小的国家,一直依托秦岭固守。现在主动跑出来送死,我们正好一举歼灭他们!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曹睿给司马懿的指示是:“坚壁据守以挫其锋”,等他粮尽必然退去!
从企图一举全歼蜀军,到最后企图逼退了事,曹睿企图的改变印证了蜀军实力逐渐变强。
事实上,蜀军的战场表现确实越战越强。
*** 次北伐时,诸葛亮自称:我军在箕谷、祁山的兵都多于对手,不能破敌反为敌人所破!可见兵贵精不贵多!
确实,前两次北伐时,蜀军或企图以街亭阻击魏军,或企图趁虚攻取陈仓,不敢与魏军主力野战。一旦张郃突破街亭或靠近救援,诸葛亮都不敢与战,只有立刻退兵。
可是,到了后几次北伐时,蜀军敢于在野战决战,并能够在野战中击败魏军主力。
最后,反而是占据绝对优势的魏军不敢野战了。
正如吴国张俨所说:诸葛亮提步卒数万,仲达(司马懿)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却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孔明自来自去。
可见,诸葛亮一边打仗,一边练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军队越来越强,到最后一次北伐时,甚至克服了粮运困难,难怪对手司马懿感叹他为“天下奇才”。
战略意义:延缓实力失衡诸葛亮北伐,在战略大势上所取得成绩也不应小视。
诸葛亮北伐之前,东吴也比较老实,只是在226年趁曹丕去世发起过一次试探性进攻,甚至还有些畏惧魏国,不敢称帝。
从诸葛亮 *** 次北伐后,吴国开始与蜀配合,此起彼伏。
正如魏臣高堂隆所言:由于“二虏(吴蜀)合纵,谋危宗庙”,使魏国“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
吴蜀此起彼伏的北伐,使魏国中军来回奔波,边境地区不敢恢复生产。
要知道,魏国与吴、蜀的边境地区可不是什么雪域草原,而是关中、淮南、荆州,这些原本天下经济基础 *** 的地区!
魏国占据中原、关中等精华地区,但是因为中原地区在汉末军阀混战中 *** 更大,因此在国力上并没有绝对优势。
如果任由魏国恢复生产,其发展速度将远远胜过经济正常增长的吴、蜀,优势将更为明显。
吴、蜀的北伐,使魏国在关中、淮南、荆州等地区的经济长时间无 *** 常恢复。
因此,魏明帝时期,“海内虚耗,事役众多”、“百姓积弊”,没有体现出国力优势。
魏国经济的爆发式增长,还是从邓艾“淮南屯田”开始。
而邓艾建议“淮南屯田”时,开头便是:现在三方边境已经安定,战事出在淮南。
可见,诸葛亮、孙权的频繁北伐,打乱了魏国恢复生产的节奏,延缓了三方实力失衡。
威武自强:凝聚了内部当初,东吴袭杀关羽后,曹丕问群臣:蜀会不会伐吴?
群臣都认为蜀国弱小,自身难保,不会伐吴。
唯有刘晔指出:蜀是小国,只有威武自强以示有余才能立国!关羽死了都不动手,怎么可能?
威武自强、以示有余,正是蜀汉立国的国策。
蜀国只有益州一州之地,如果不打出恢复汉室的旗号,怎么说明自己是一个中央政权而不是一个地方政权?
如果你蜀国是一个地方政权,统治益州的合法性何在?益州人士凭什么跟着你而不跟着曹魏?或者当初就跟着自守的刘璋不香吗?
因此,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号,是凝聚人心,证明蜀汉政权合法性的刚需。
积极进取,在蜀汉初期,确实赢得了益州各派的一致认同。
刘备攻汉中时期,大举征发,连诸葛亮都觉得过分了,正是益州本土人士杨洪提出“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不必疑虑!
可见,当“兴复汉室”有希望时,后来最为保守益州人士,当时的积极性比诸葛亮本人还大!
而诸葛亮的积极进取,也确实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诸葛亮去世后,灵柩回到汉中。
由于许多大臣都前往汉中,影响了朝堂正常运作,后主严诏不许大臣擅自前往。不过,谯周却早已经动身,前去给诸葛亮奔丧。
谯周,是益州本土派的代表,后来是反对北伐,甚至主张投降的代表性人物。
当时,谯周 *** 时间给诸葛亮奔丧,足见当时益州各派的凝聚力。
而当时谯周劝后主不要铺张享受时,也是力陈“先主之志未成”,足见,当时实现“先主之志”,是包括益州本土派在内的各派共识,也是蜀汉凝聚各派人心的旗帜。
只是,诸葛亮及蒋琬、费祎去世后,蜀汉内政混乱,外战不利,使益州人士彻底失望,意识到蜀汉不可能成功,才转为最保守的“投降派”。
魏国的国力占据绝对优势,且在防御中占据地利,而领军将帅也都是一时人杰,这种情况下,要北伐成功,需要“神迹”。
诸葛亮不是神,所以北伐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然而,诸葛亮仍然取得了一些成绩,着实不易。
把诸葛亮看成“神”,那他确实不合格,但把诸葛亮看成人,他便无愧“天下奇才”的美誉。
为什么现在还有人吹捧袁崇焕?
不是有人捧袁崇焕,是袁崇焕确实有地方值得捧。岳麓书社最近会出《袁崇焕大传》,题主可以看一下。我看的是书稿。我就谈下袁崇焕立过什么功,为何没必要勾结后金(明清之间的议和问题),且也不可能勾结后金。
1、袁崇焕立过什么功?袁崇焕在辽东取得宁远,宁锦两次大捷,在事实上保住了辽东的土地,提高了明军的士气,造成了女真内部事实上的危机。
到了督师时期,组建骑兵集团,五部十五营,步兵车兵强化训教,大量装备西洋大炮。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明军的战斗力。
(精锐的关宁骑兵)
己巳之变中,关宁军在广渠门,右安门,蓟州城下,收复关内四城中证明已经具备与清军野战的能力。之后关宁被拆分为二,且缺乏统帅,但袁崇焕时候的编制,训教保存了下来,关宁军依然雄观天下。袁崇焕属于军事上解决女真的人。ps:袁崇焕对明代军事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2、袁崇焕用勾结后金吗?袁崇焕职务是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出镇行边,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管理着四个巡抚、五个总兵,兵备道、副将不知其数。大明最精锐的兵马十五万。
后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带着几千人过去给了一个王,级别接近八旗旗主。沈世祥带了千八百人过去,给了一个公。
袁崇焕过去能给啥?你就把后金给了也没啥吸引力哈。而灭了后金,却是不世之功,武庙至少会有他,当代诸葛,于谦再世。
(关宁防线延伸很重要)
那为何要联系后金呢?这就是明清之间的策略性谈判问题。我总结了下历次谈判:无非四个目的,刺探对方情况,瓦解对方内部,赢得缓冲时间,麻痹对方。
皇太极死后的谈判就是如此,尤其以三为主,赢得缓冲时间,修建锦州、松山六城,只修了四个。同时汗位不稳,争取能瓦解。
督师期间谈判,要了解女真的生存状态,为决战提供信息。同时麻痹皇太极,为准备赢得最终时间。
后来1638年杨嗣昌谈判:主要就是为关内与农民军作战赢得缓冲时间。
再后来1642年陈新甲与后金谈判,主要是赢得缓冲时间,修养生意。
3、袁崇焕有能力勾结后金吗?毛文龙的东江镇特殊,和任何一边都不一样,在这里军政财民都归他一人节制。这里没有巡按、没有道臣、没有饷司饷臣,没有同知推官等文臣 *** 。 *** 、报功查验都由己出,东江完全属于军管,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军镇,属于你们所熟知的——藩镇。所以毛帅可以考虑占据山东、或者 *** ,他有这个能力。
袁崇焕有吗?袁崇焕对下面控制严格。但文官 *** 有巡抚——道——厅;后勤 *** 有山东、天津。密云有蓟辽总督。
(袁崇焕再强,他也是一个文官)
袁崇焕一年所做的事很多,根源在于皇帝的支持,户、兵、工三部跟打杂的一样。
袁崇焕的权威来自更高权力的授予,且受文武官、同僚的层层制约。
毛帅的权威来自于开镇东江,自上而下都是自己的人。
他们压根不一样,袁崇焕是没有能力去勾结后金的。
总结袁崇焕是杰出的军事统帅,他与后金的接触是权宜之计。他没必要也没能力勾结后金。他权力再大,也是属于帝国官僚集团的一份子。
参考文献:《崇祯长编》、《崇祯实录》、《袁崇焕集》
王荣湟:《袁崇焕大传》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廖叶帅这个名字好吗?
廖叶帅命理测试分析简评:(刚强) 权威刚强,突破万难,如能容忍,必获成功。
寓意:突破万难之刚柔兼备数(中吉数)诗曰:突破万难权威高,刚性固执如英豪,须事谨慎守和平,可得大功奏业成。
基业:天官、将星、威武、艺术、文昌。
家庭:可望圆满,女性能涵养女德则贤慧。
健康:身心健康,可望长寿。
含义:权威刚强,意志坚定,勇往直前,具有突破万难的气力。
成就大功大业,但因赋性过刚,自我心强而恐与人不和,反招事非厄患,遂致失败,慎戒则为大吉。
女性有此数者易流于男性,宜涵养女德,存主温和,福禄自然随之。
先天条件弱的妇女反用此数为妥。
如何理解道法自然与自然法道?
大家好,我是命理师云清,我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只有道法自然,没有自然法道的说法,即便有也是表达的一个意思。
什么是道天圆地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无法,人以近似为规矩。
道不可说,无形无相,以自然规律为形象。
通俗的讲,道以"自然规律"外貌,才得以体现。
而这并非是“道”的本身或意志,道“无法”也“无意愿”。
以自然之法体现为道之法,以自然的意愿体现为道的意愿。
法是什么,道也就体现为什么。
因此才说,道无所不在,在善法中,恶法中,也在圣洁中,污秽中。
一切法皆体现道性,一切相也皆是道相。
道与自然的关系道生“有无”,是一切自然之法的开始,因自然之法而反思,回溯至道,于是道似乎也有了法性,但这却是自然之法解释出来的“道”,只是体现了自然之法本身的性质。
道无性无相,对其半点的点缀描述,都是在展现自然的“法”,而并非道真的有了法。从这一点上讲,人人都在体现“道”,而人人却都不识“道”。每时每刻都是道,人以为,道时而接近,时而远离。
如果因为“道法自然”就觉得“自然也可以法道”,综合上述就会发现不正确。
因为“道”无法,“自然”又如何去遵循一个“无法”,而体现出“法”呢?
还是用镜子的比喻比较方便,自然规律映照于“道性”这面镜子,所看到的“法”,乃是自身倒影。自然有什么样的规律,道也似乎有什么样的规律,实则只是“规律”映照了规律自身。
这是从解悟道性的角度讲的。
自然与太极如果说“自然法太极”,那倒是可以反过来说“太极法自然”,更可以说,我法你,你法我,万物互法,因为都是在自然法内,皆因同一法则行事,现相不同,规律一致,相互映衬。因此天人合一也等于有了两个理解,你是与太极相合,还是与不可说的无极相合。与“强名”的那个道相合,还是与强名之后的那个不可说的真道相合?
结语与强名的道相合,因为彼此的顽固对立关系,而无法真正合一。
与非有无的真道相合,因为“非有无”,对立关系无存,自身也将消失,还于虚无,此是真合。却又是连真合假合的说法也都消失了。
崇祯皇帝找人测字?
诚邀,我是子曰读历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历史上大多数的皇帝都热衷于玄学,他们往往将国运兴衰与玄学相联系,并且深信不疑,就连有着“天可汗”之称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
我大唐什么时候会灭亡?一日,唐太宗召来钦天监袁天罡,想提前预知一下大唐的国运,便问道:“我大唐什么时候会灭亡?”
袁天罡何许人也,当年他和李淳风一起推演大唐国运,推算到了千年以后,并且编写出了《 *** 》,被誉为中华预言 *** 奇书。
他当然知道大唐会灭亡,而且是被朱温灭亡的,他不能欺君罔上,但天机又不可泄露。他十分聪明,巧妙的回答道:“猪能上树之时。”
唐太宗听后哈哈大笑,谁都知道猪是不可能会上树的,也就是说大唐千秋万载。其实他万万没想到,袁天罡所说的猪指的是唐朝的掘墓人朱温。
作为明朝的 *** 之君崇祯帝,同样的相信玄学。一日,崇祯帝微服出巡,路遇一测字的神算子,便想测测大明国运。其实这神算子不是别人,正是闯王军师宋献策,他乔装打扮,进城打探消息。
有——大明支离破碎,只剩下一半崇祯帝正好看见旁边有个“大有粮店”,为了讨个吉利,便对神算子说:“我测个有字。”
神算子问道:“测哪方面?”
崇祯帝小声说道:“大明江山如何?”
神算子皱皱眉,叹道:“‘有’字上面是‘大’字少了一半,下面是‘明’字少了一半,我看呐,大明江山支离破碎,只剩下一半了!”
友——反贼出头,大明江山难保崇祯帝吃了一惊,忙改口说道:“我刚说的字是朋友的友,不是没有的有,还是测大明江山。”
只见神算子摇摇头道:“这个字更不好!‘友’字是‘反’字出头,说的是各路反贼都出头了,大明江山难保咯!”
酉——为尊者没头没尾,皇帝性命堪忧崇祯帝惊出一身冷汗,支支吾吾道:“我测的不是朋友的友,是酉时的酉,还是测大明江山。”
神算子头摇的更厉害了,叹道:“这次更糟糕了,大明江山不保,连皇帝都危险了!你看,‘酉’字上面加两点,下面加个‘寸’字,是为尊者的‘尊’字,如今尊者上去头,下去脚,你说是不是性命堪忧?”
崇祯帝听后,面如白蜡,浑身无力,万念俱灰,在贴身 *** 王承恩的搀扶下回了皇宫。
不久后,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匆忙写下遗诏,吊死在后山的歪脖子槐树下,也印证了算命所说的“大明必亡”的预言。
【作者寄语:我是子曰读历史,喜欢我的小伙伴,点赞关注加留言。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