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出生的宝宝取名大全 有哪些-漫威系列具体都有哪些呢
2023年出生的宝宝取名大全 有哪些,漫威系列具体都有哪些呢?
漫威漫画公司的前身时代漫画公司创立于1939年,至今以有八十年历史,从1939年的纳摩和霹雳火开始到现在,漫威创造了数以千计的超级英雄形象,想要在短时间内全面的了解漫威难度非常之大,只有了解了漫威漫画的分类和结构才能更快的入门漫威漫画,否则只会一头雾水,越看越乱。
下面小祸就从漫威漫画的分类和结构说一说应该怎样阅读漫威漫画。
漫威漫画的分类漫威漫画可以分为五大类,分别为个人刊物、团队刊物、综合刊物、事件刊物和team-ups & Vs.,其中team-ups & Vs.可以归入团队刊物的大项中。
个人刊物
个人刊物顾名思义就是以超级英雄或反派个人为主角的漫画刊物,就像《托尔(Thor)》、《美国队长(Captain America)》、《钢铁侠(Iron Man)》、《蜘蛛侠(Spider-Man)》,个人刊物的刊物名称往往就是这个超级英雄的称号。
(《美国队长》V4#1封面)
有一些个人刊物的名称也会在称号前面加一些词缀,例如《神威托尔(Mighty Thor)》、《神奇蜘蛛侠(Amazing Spider-Man)》等。
(《神奇蜘蛛侠》封面)
团队刊物
团队刊物与个人刊物类似,就是以团队以主角的漫画刊物,漫威漫画中最为知名的团队刊物当然就是《复仇者(Avangers)》,其他还有《侵袭组(Invaders)》、《捍卫者(Defenders)》、《X战警(X-Men)》等各种团队漫画,漫画名称就是超级英雄团队的名称。
(《复仇者》封面)
同样团队刊物的名称也有在团队名称前面加词缀的,如《神威复仇者(Mighty Avengers)》、《黑暗复仇者(Dark Avengers)》等。
(《黑暗复仇者》封面)
Team-ups
Team-ups就是描写两个或两个以上超级英雄或团队合作的漫画刊物,可以归入团队刊物的范畴。
Team-ups可以是个人与个人合作、团队与团队合作、也可以是个人与团队合作,例如《美国队长和鹰眼》就是个人与个人的合作漫画、《复仇者和侵袭组》就是团队和团队的合作漫画、《美国队长和神威复仇者》就是个人与团队的合作漫画。
(《美国队长与黑寡妇》封面)
VS.
VS.与Team-ups类似,只不过从合作变为对抗,VS.也分为个人与个人对抗、团队与团队对抗、个人与团队对抗三种。VS.漫画名称往往是《XX VS. XX》翻译中文名为《XX大战XX》,例如《终极金刚狼大战浩克》。
(《终极金刚狼大战浩克》)
综合漫画
综合漫画没有固定的主角,漫画中的主角经常会变,漫画刊物的名称中也不会出现个人或团队的名字,例如《漫威超级英雄》#12、13是惊奇队长的故事,#14是蜘蛛侠的故事,#15又变为异人族王后美杜莎的故事。综合漫画中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团队、Team-Up、VS.这些种类的故事。
(《漫威超级英雄》#12是惊奇队长的故事)
(《漫威超级英雄》#14是蜘蛛侠的故事)
(《漫威超级英雄》#15是美杜莎的故事)
《漫威漫画礼物(Marvel Comics Presents)》、《漫威首映(Marvel Premiere)》等综合漫画都是这样的情况。
事件刊物
事件刊物是描写单一事件的漫画刊物,漫画的名称就是该事件的名称,事件刊物一般都涉及到众多的超级英雄和反派角色。
1984年的《漫威超级英雄秘密战争》开始到如今的众多大事件的主线刊物都是事件刊物。事件刊物的影响范围大、与众多个人或团队刊物进行大范围联动就是漫威大事件。
(《漫威英雄的秘密战争》封面)
漫威漫画的结构从故事线说起故事线是漫威漫画的最小阅读单位,故事线就是指一个完整的故事,在早起漫画中,故事都非常短小和简单,一期漫画通常包含多个故事线,在1941年《美国队长漫画》#1中就包含了六个小故事。
(《美国队长漫画》#1由6个小故事组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漫威漫画的故事线越来越复杂,往往需要多期漫画来讲述一个故事线。著名的“诸神黄昏”事件就是《托尔》V2中#80-85共六期连载漫画组成。
主线刊物和volumeVolume简称VOL或V,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季或卷,V2就是第二季或第二卷,每一VOL.是由几个故事线组成。
例如《托尔》V2,就是《托尔》第二季,共85期,上文提到#80-85是“诸神黄昏”故事线,#67-79则是“领主托尔”故事线。
(《托尔》V2#1封面)
(《托尔》V2#85封面)
通常每一季的开始和完结都是因为漫威漫画中的某一事件的影响。《托尔》V2的开始是因为《漫威宇宙重生》,在之前《狂攻》大事件中死亡的超级英雄重新回到了漫威主宇宙。而《托尔》V2结束是因为在“诸神黄昏”中托尔耗尽了力气,陷入了长眠之中。
漫威漫画每一季的长度并不固定,短则1期,长则数百期。而通常每一季在时间上都是前后接续的。
几个故事线组成了一季,而几季组成了个人或团队刊物的主线漫画。所以简单地说一般理解就是托尔的主线刊物就是有《托尔》V1、V2、V3、V4……等组成,其他个人或团队漫画也是如此,当然实际情况要更复杂一些。
主线漫画就相当于正史,都是漫威宇宙中实际发生的,被认可的故事情节。
迷你刊和One-Shot迷你刊被称为Mini Series或者Limited Series,通常迷你刊只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线,相比于主线漫画,迷你刊篇幅较短,一般迷你刊的篇幅从两期到十几期不定。
(《失神格者托尔》是共五期的迷你刊)
One-Shot则是只有一期的漫画刊物,一期漫画就是一个小故事线。
(《托尔:雷霆时代》是只有一期的One-Shot刊物)
迷你刊和One-Shot都是发生在漫威主宇宙的是主线漫画的补充和扩展。在世界观上迷你刊和One-Shot与主线漫画都是一体的,连续性是统一的。
Alternate RealitiesAlternate Realities就是我们所说的替代现实,也就是平行宇宙。Alternate Realities漫画在连续性、世界观和设定方面与主线刊物不同,不能混为一谈,相互比较。
终极系列漫画都是替代现实的漫画设定不能带入主宇宙。
(《全新终极战队》是终级宇宙的漫画)
综合来说综合来讲,上文已经将漫威漫画的结构和类型大体上都说到了。入门漫威漫画可以从不同类型的漫画来入手,喜欢哪一个英雄就选择这个英雄的个人漫画刊物。
每一季基本上都相互 *** ,所以看看网上评价喜欢的英雄哪一季漫画比较精彩就从哪一季开始阅读,比如喜欢美国队长,个人推荐《美国队长》V5,因为《美国队长》V5的故事很好看,在故事中还引入了“冬日战士”的回归,并且在中途还关联到了漫威大事件“内战”,以及经典故事《美国队长之死》。
在阅读到个人刊物中涉及的大事件时,可以与大事件一起阅读,还是以《美国队长》V5举例在《美国队长》V5#21出版后,漫威推出了大事件“内战”,这时可以《美国队长》V5#22与大事件漫画《内战》#1开始一起观看。
(《美国队长》V5#22开始与大事件漫画《内战》联动)
在看完一季个人刊物之后,可以扩展到这个人物的其他季、其他的个人或团队漫画,比如《钢铁侠》或者《复仇者》。在遇到大事件发生时还是向前面一样同时阅读大事件漫画。
这样渐渐的复杂的漫威漫画就算是入门了。
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
不对。应该是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努力,二是出身,三是运气。努力最重要。
英雄多起于草莽,富豪多发于贫微。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 *** 、李嘉诚哪个不是贫苦出身?现在的马云、刘强东、严介和也是出身草根,无爹可拼。因其贫穷,求生求富的本能,逼使他们穷则思变,吃常人不能吃之苦,成常人不能成之伟业。当年背井离乡下南洋的讨生活的,绝大多数是生活所迫又不甘心坐以待毙的穷人。改革开放后温州人因地少人多填不饱肚子而外出谋身,创造了温商富豪遍天下的神话!
老话说富不过三代。 *** 金钥匙出身的富家子弟,因其从小条件优渥,生活富有,容易好逸恶劳,不思进取。因其财富来得容易,不知珍惜挥霍无度。不学无术挑不起大梁家道日衰者有之,坐吃山空瞎折腾的败家子有之。山西钢铁大王李海仓之子李兆会玩资本运作,重庆力帆集团尹明善之子尹喜地酷爱跑车,豪掷3000万元购买布加迪威龙,如今均已破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许多穷小子去奋斗逆袭。
中国人自古不认命,不服输。将相王侯宁有种乎?农民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 。我命由我不由天,敢教日月换新天!现如今平民子弟无背景无资产但有志气有本事而创业成功富有的比比皆是。有读书出息当白领的,有自力更生创办企业的,即使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开个小饭馆弄个网店也能赚钱。
努力才能有实力,实力才能遇运气。运气是需要跳起来去捕捉的,是需要耐心锤炼本领等待的,不努力运气会离你而去,没实力看到运气却无法掌控也只能垂头丧气。
当然出身好,有背景有资源,是可以省掉许多奋斗的苦累,是可以在很高的平台起点上干事创业,高人指点,贵人相助,富人相资,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就。但终就需要努力。这世人没有救世主,也没有躺在床上不努力就等到富有机会的,天上掉馅饼终就是白日做梦!
拥有财富是不是真正的幸福呢?
全民焦虑的时代,财务自由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拥有的财富越多,我们就会越幸福吗?今天这篇文章,小欧带你聆听中欧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在EMBA上海公开课上的演讲,也许你能找到答案……
2016年,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做了一份全国省份的幸福 *** ,哪个省最幸福?江西的幸福指数更高,有67,而我们所熟悉的北上广呢?北京才41,上海才46。所以,财富和幸福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为什么?主要是因为我们生活在焦虑当中。
在平安财富宝发布的《2017国民财富焦虑报告》中可以看到,有中度和高度焦虑的人群,加起来超过了80%,在焦虑当中,显然我们不是那么幸福。
平安财富宝发布的《2017国民财富焦虑报告》
世界上有一群经济学家专门研究幸福指数,称之为幸福经济学,其中一位有代表性的学者,叫理查德·伊斯特林。他在1974年时曾经发表了一篇轰动世界的文章,他发现了一个非常难以解释的现象:富人通常比穷人幸福些(代表 *** 实),但是在不同的社会,随着时间流逝,当国家的收入提高时人们并不会随之感到更加幸福(时间序列事实)。我们把它称为伊斯特林悖论。
马斯洛需求理论
原因在于,我们的追求是动态的。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我们的需求分成五个阶段,从生理需要到安全需要,到社会需要,到尊重需要,最后是自我超越。前两个是温饱阶段,中间是小康阶段,最上面是富裕阶段。我们现在已经从温饱到小康了,所以人的需求在改变。
美国人均收入增长的同时,幸福人群的比例却没有变化
这是从1956年到1998年间,随时间变化,美国人均收入增长的同时,幸福人群的比例却没有变化,可以看作是伊斯特林悖论的数据化。
现在,虽然我们所拥有的物质财富是30年前父辈们的几倍几十倍,但我们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并没有提高太多。财富在放大富人优越感的同时,也加深了穷人的自卑感,从而 *** 人与人之间的认同与信任,导致整个社会的幸福感缺乏。当人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更幸福时,快乐就要远离我们了。
我们在焦虑什么?在不断地跟隔壁老王家比较对不对?他走路的时候你骑自行车,你很幸福;他骑自行车的时候你骑摩托车,你很幸福;他骑摩托车的时候你开汽车,你很幸福;突然发现他开始开奔驰、宝马了,而你还在开破车,你就不幸福了。但是如果你比较30年前的自己,你已经很幸福了。
财富本应该为我们带来安宁和自由,带来超脱的 *** 和更多选择的权利。但财富又容易让人在追求它的过程中迷失原本的目的,当把追求财富凌驾在生活本身的意义之上时,人的心灵将被它绑架,似乎已拥有一切却更加焦躁饥渴。
那么,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么?讲两个故事。一个是1988年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系博士生霍华德金森24岁,他 *** 的课题是《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么》,为了完成这一课题,他向市民随机派发了1万份问卷。问卷中,有详细的个人资料登记,还有五个选项:
A、非常幸福
B、幸福
C、一般
D、痛苦
E、非常痛苦
历时两个多月,他最终收回了5200余张有效问卷,经过统计,仅仅只有121人认为自己非常幸福。霍华德·金森对这121人做了详细的调查分析,他发现:这121人当中有50人是这座城市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事业的成功;而另外的71人,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妇,有的是卖菜的农民,有的是公司里的小职员,还有的甚至是领取救济金的流浪汉。这些职业平凡、生涯黯淡的人,为什么也会拥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呢?
通过与这些人的多次接触交流,霍华德金森发现,这些人虽然职业多样性格迥异,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对物质没有太多的要求。他们平淡自守、安贫乐道,很能享受柴米油盐的寻常生活。这样的调查结果让霍华德·金森很受启发。于是,他得出了这样的论文总结——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幸福:一种是淡泊宁静的平凡人;一种是功成名就的杰出者。
如果这个故事到这儿结束就没有惊喜。200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霍华德·金森又翻出了当年的那篇 *** 。他很好奇,当年那121名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现在怎么样呢?他们的幸福感还像当年那么强烈吗?
他把那121人的 *** 又找了出来,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对他们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反馈回来了。当年那71名平凡者,除了2人去世以外,共收回69份调查表。这些年来,这69人的生活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他们有的已经跻身于成功人士的行列;有的一直过着平凡的日子;也有的人由于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拮据。但是他们的选项都没变,仍然觉得自己“非常幸福”。
而那50名成功者的选项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有9人事业一帆风顺,仍然坚持着当年的选择——非常幸福;23人选择了“一般”;有16人因为事业受挫,或破产或降职,选择了“痛苦”;另有2人选择了“非常痛苦”。
看着这样的调查结果,霍华德·金森陷入了深思。两周后,他以《幸福的密码》为题在《 *** 》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详细叙述了这两次问卷调查的过程与结果。他总结说: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1938年,哈佛医学院开始跟踪两个群体的724个人的人生。一个是精英群体,哈佛学院的二年级学生,他们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完成学业,大多数奔赴战场。第二个群体是今天所谓的“ *** 丝”,来自波士顿最贫穷的地区,许多家庭麻烦不断,处在社会的最劣势阶层。
到2016年78年过去了,还有60个人活着,他们大多超过90岁了。78年间有各种各样的测试,研究人员从上万页的信息当中得到了什么?他们是否找到幸福的密码?他们发现,幸福跟财富、名声或者努力工作都没关系。但是,“好的人际关系让我们开心和健康”,“社会联系有益于我们,孤独寂寞则是伤害”。人际关系无关数量,而是关乎“近关系”的质量。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保护身体,还保护大脑。
当有一天你实现了财务自由,是不是仍然在追求比隔壁老王家有更多的钱?那时候,你可能会越来越不幸福,因为已经失去了当初的目标。所以我们不是财富的奴隶,也不是财富的主人,而是财富的管家。如爱马仕家族的一位第五代成员所说:“家族企业不是我从父母手里继承来的,而是我从子女手中借来的。”
END
本文根据芮萌教授在中欧EMBA上海公开课的讲授内容整理而成。
编辑 | 孙炯
文中图片来自pexels、unsplash,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