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斗数 看对方职业-没有拿到的现在会不会有些焦虑

admin2022-12-27 03:24:0523

紫薇斗数 看对方职业,没有拿到的现在会不会有些焦虑?

我个人觉得现在能拿到offer的2020毕业生很少,因为不是每个毕业生都是精英人才。全国那么多高校那么多毕业生,所以现在还没找到工作,正常得不得了。

现在还在修改论文,论文答辩阶段,先顺利毕业吧,毕竟很多用人单位还是要看你的毕业证学位证的。

我当年就是普遍撒网,只要符合符合我专业的统统去报名,最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

所以你压根不要焦虑,现在在中国只要你肯吃苦,肯努力,基本不会挨饿!

而且一般毕业生也就20出头,那么年轻,焦虑啥阿焦虑,加油吧少年!

我是不是没回答到点上阿?[捂脸][捂脸][捂脸]

命是可以改变的吗?

当然可以。就拿我自己来说,只有当了老师,才知道一个好老师多么难当。只有耐心和专业知识都是不够的,你要学会冷静地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你要做好牺牲自己休息时间来用心对待每一个孩子。当你拿心做教育,用态度在教书。你才对得起自己,无愧于学生。

很感激孩子们带给我的热情,他们的喜爱让我坚定,这份职业再苦再累,我都应该扛起来。孩子的启蒙教育,我有幸参与,那么就努力带给给他们一个美好的回忆吧。

谢谢孩子们走进了我的生命里,让我觉得这个世界是多么地美好,我应该努力奋斗,像小孩子的我想要未来能变成他们的真正的小老师,余生漫漫,将心比心。

作为一名教师,传道受业解惑是我的本职。但要真的做到传道受业解惑的精髓,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余生漫漫,愿我坚强,愿我能历经教育的“八十一难”,成为一名真正的好老师。

你也要加油哦!自信,坚强, *** !你会成为 *** 的自己哦!

中国古代有什么神奇的秘术吗?

大家好,我是锬锬,本文1452个字,阅读时间大约4分钟

今天和大家一起聊聊中国古代有什么神奇的秘术吗?

“纵横不出方圆,万变不离其宗。”人们总喜欢用这句话来形容世间的万事万物。事实上,这套理论在很多事物中都可以找到印证的道理,好比你做数学题,再复杂的一道题目,数学老师终究还是要你回归到它的本质去钻研,去解答。那么,万物是否都有踪迹可寻,万事是否便能因规律而预测未来呢?中国古代的这个秘术,会用它的神奇帮助你得到答案。

相术,是我们国家古人赖以“故弄玄虚”的成名秘术了。世人皆有面,有面便可相之,结合阴阳五行,天地变化,便可预测一个人的未来。在君权神授的古代封建迷信社会,这则秘术可有不少的经典案例,唐代相术大师袁天罡便是相术界的翘楚。

袁大师更具传奇色彩的一件事情,便是相中了一家官人 *** ,令世人惊其为天人。那是初唐之时,袁天罡寻游来到四川的利州,不经意间被一处府衙内哭闹的小婴儿吸引了。这小婴儿骨法不凡啊,似是有天子之气,眉宇之间又看得出俾睨天下的霸气。这么个不出名的小城里,怎会有如此福气的婴儿呢?

袁天罡此言一处,也就是婴儿的母亲高兴地手舞足蹈,连带着让大师看看自己其他的儿女,讨教出一些好听的话,管人家一顿饱饭些许银两就完事了。放在外面的穷苦人家,不是将袁天罡当成江湖骗子赶出门去,就要把他绑起来扭送官府,讨些赏银。天子之气?这话是你能乱说的吗?可是,袁天罡还真的没有说错。这位受如此高评的 *** ,长大后入宫当了才人,后来一步登天,成为中国历史上 *** 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

但如果后人来看这段趣闻,其实很好理解袁天罡为何可以如此精准地预测。武则天成为女皇帝是逆天而为的大事,没有 *** 造势是绝无可能的,任何一个皇帝即位之时都希望天下降些祥瑞,好让世人知道自己是天子。更不必说武则天了,她利用成名已久的袁天罡为自己编造一段神奇的历史,是在为合理不过的选择。

那么,袁天罡的相术是否有干货呢?唐朝宰相李峤也接受过袁大师的面相之术。当李峤位极人臣之时,其母担心儿子陪伴君王这只老虎实在过于危险,便请来袁天罡为其看相,争取能够做做法,化去将来的灾难。谁曾想袁天罡看罢李峤相貌后,便对李母放下话:“老人家别着急,听我说啊,你家小子这是短命之相,搞不好三十岁就要嗝屁了。”话是笔者说的糙了,但意思是这么个意思,可把李母给吓得半死,这就要将袁大师给供起来,好帮助自己儿子逢凶化吉。

那么袁天罡的预言是否灵验了呢?抱歉,并没有。三十岁后李峤依旧活得好好的,更成为武则天颇为器重的宰相,历经三朝而不倒。然则笔者说袁天罡相术的干货,便是他科学地看待了李峤的一些行为特征。

原来,李峤此人呼吸与常人不同,人们形容他睡觉的时候会“无喘息,以手候之,鼻下气绝”。连个呼吸声都听不到了,这不就是要驾鹤西去的迹象吗?所以袁天罡的一句预言,多半是受到了这个李峤特点的影响。等到袁天罡发现李峤这样呼吸并无伤身体时,便顺坡下驴对李母说:“你放心吧,你儿子睡觉用的是龟息,将来一定会地位尊贵而长寿,只是要切记不可以富裕奢华,否则必遭灾难!”

你看看,就连说胡话袁天罡也要加些限制条件,以展示自己的厉害。弄得人家李峤下半辈子是两袖清风,丝毫与奢靡无关。连武则天都说自己的宰相有损大国体面,要多赏赐些尊贵的东西给他呢。

你有什么有趣的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如果喜欢锬锬的文章请点个赞,如果对锬锬其它的文章感兴趣请关注锬锬,有什么想问的历史问题可以在评论区提问哦,您的鼓励是锬锬继续码字的动力!

作者:锬锬

图片: ***

(图片源于 *** ,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大家都来畅谈一下读书到底所为何事吧?

1.读过的书并没有真正地被忘记,而是以另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留在你的心间。

书中真正打动你的内容,哪怕一个观点、几行字句,带给你一个闪念都会贮存在你的无意识记忆当中,成为你知识储备、情感感悟、经验构建,即海下的那层冰山中的一分冰立方。在心理学上,记忆分为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有意识记忆又分为永久性记忆、长时记忆、短暂性记忆。除非为了学习与工作、专业成长与职业成长,生活中绝大部分的记忆都是无意识记忆,而且无意识记忆是相当牢固的,甚至是永久性记忆,它充分发挥你的潜意识的功能,把书中的内容、情感、思想、主题通过阅读,成为你经历的一部分,构成你的间接经验。

举一个例子, *** 非常喜欢读书,一次军事会议上,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同志为了排挤他,取消他的军事指挥权,其中一位领导讽刺他说:你无非是读了一些《三国演义》《孙子兵法》,这些古书怎么能指导现在的战争呢? *** 反驳道:真正指挥时,兵凶战危,谁还记得什么《三国》《孙子》。

*** 说出了一个事实,即背后的读书规律是一样的。 *** 一辈子以弱胜强,屡战屡胜,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斗争中都能应对自如,文斗文赢、武斗武胜,这种斗争直觉、决策直觉与他平时大量读书不无关系,他一辈子不摸枪、不摸钱,惟一没有离开的,就是书,晚年书架十几万册的储书量,通读评点24史,天文地理、政军经史文哲诗书,无所不包!这些书他都能记住吗?肯定不能,有时他找偶而想起的一句古人的话的出处,要花很长时间。但是这些书仿佛海下冰山,构成了他强大的知识储备和精妙的知识结构,为他的能力发挥和经验总结提供了巨大的决策支撑和决断基础!

所以,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平时不断读书积累积淀,才能厚积薄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2.读书本身即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何必在意是否记得住?!

只要不是为了考试、为了提升业务水平、为了某种功利性目的,读书并不以记住与否、记住多少为目的,因为养成一个爱读书的好习惯,其实好比吃饭睡觉呼吸一样自然和正常,无须意志力的参与。因此要找一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书来读,才能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才能不为读而读,不为读而读反而成就了读!

举些生活中的例子。一位同事知道我读书多,找我:你多少时间读完这么厚一本书?一个月读几本书?我怎么看不进去?!更有同事说:我经常把好多书摆在一起读,烦了一本就换另一本,但是还啃不动多少……

我深知其中道理。 *** 位同事兴趣在读手机新闻趣事,却发誓要啃名著;第二位同事明明兴趣上只能听个高梁就被征服了,更是把政军经史都拿来读,明明连八卦的名称还记不住,还买来了不少周易理论书……从书架上看确实很博学,但是一样也入不了门。原因很简单,不要好高鹜远,读书不是为了装点门面,故弄玄虚。先读你真正感兴趣的书。只有真正有兴趣,才能读进去,这样读书完全成你个人的私人领地,何须共勉?何须共享?何来烦恼?

看人的层次,有时看他所真正喜读书的层次。如果你的确想成为读书层次较高的读者,不甘于碎片化肤浅化的阅读,也请从真正的兴趣开始。比如周易,想读,但并无兴趣,怎么办?先找图画版的,好读一些,学会一点,有了点兴趣,先读梅花易数,而后纳甲筮法,然后奇门遁甲、紫微斗数等等。如果自学直接攻奇门遁甲,本来就无兴趣,等于一下子把自己拍死了,从此对该门兴趣全无。读军事,先读透一本小册子,先军史,而后由古至今,先战略后技术,比如,再专读军事地理等分支,进而愈研愈深,也愈加享受。“读”本身即成为目的,记不记得住,反而成为退而求其次的目的了。换言之,享受着的事情,又怎么会记不住呢?

3.阅读时边读边思考,动笔读,标感悟,记得扎实牢固,书中内容与己思高度契合,即化为血肉,不可须臾分离。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不是借来的书,如果不是珍本,如果不是对书洁癖程度特别高,不妨动笔读书,伴随着思考读书,效益更大。有一种误区,叫做速读,如果不是为应试,极为有害,即每分钟读多少字,每小时读多少页,每天读多少本,速度让位于理解、让位于思考、让位于学习,速度与贪多反而成了 *** 目的,表面上效率很高,其实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反而浪费了时间。读书要反复涵咏,如琢如磨,如切如磋,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真正好书,每一句话都字字珠玑,值得反复思考,每读一次,都有收获。《道德经》只有五千言,速读5分钟读完,丢在一旁,有何意义?

*** 读书,一向勾画批注,每有会心之处,红蓝铅笔交替使用,标下思考成果。他评点的24史,作为国礼送美收藏,字字千钧,“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无字不浸透着他独有的高超的战略思维轨迹。他当学生时读《泡尔生伦理学》,所写小楷批注,竟然比原文字数还多,成为研究 *** 早期思想的重要史料。《 *** 宣言》各种译本被 *** 反复勾画,至少不下50遍。

总之,读书是一门学问,怎样把书读好、读薄、读透、读深、读厚,也是一门学问,不仅要读有字之书,关键在实践,读懂社会无字之书,才是一门大学问,否则,即便所有的书全记住,不 *** 思考,无非是会移动的两脚书橱,又有什么意义呢?“头脑仿佛一个钱包,拼命地往里塞钱,拼命地记忆,反而会破得一文不剩。”

更大器晚成的人物是谁?

要说到中国历史上更大器晚成的人,不少人会想到姜子牙,古稀之年才初露锋芒,但是无论姜子牙再怎么大器晚成,他只是一个臣子,真正算得上是更大器晚成的人,当属刘邦。刘邦这辈子好像一切都是姗姗来迟,工作、成家、生子、创业、成功。

稳当工作直到三十五岁才拥有

刘邦在十七岁之前,一直是模范少年,乡里乡间的名声相当好,尊老爱幼,尊师重道,这是当时人们对刘邦的评价。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是当地的富户,如果不出意外,刘邦家境优越,名声又好,将会得到乡里的推荐,通过公务员考试,进而当官,可是频频出现了意外。

十七岁之后的刘邦忽然间就像变了一个人,从模范少年变成不良少年。不知从十七岁之后的哪一天起,刘邦的腰间多了一把剑,身后多了十几个小弟,整日游手好闲。经刘太公一打听,才得知刘邦在城里认了一个大哥,这个大哥叫做王陵,是一个游侠。

游侠组织类似于现在的 *** 组织,与 *** 组织同样,也是分等级的,最 *** 的游侠是像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这类的贵族人物,他们的手下都养着成千的游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足以敌国。

次一点的游侠也就是刘邦大哥王陵这一类人物,家庭富裕,有头有脸,为人仗义,与底层的游侠经常往来,也因此有不少底层的游侠认他做大哥。再次一点的就是刘邦这一类,家里有点家底,整天带着一帮小弟在乡间招摇撞骗。

刘邦的游侠生涯在他三十五岁那年终结,而在此之前的十八年里,刘邦基本上每天都带着一帮小弟到处惹事生非,肚子饿了就带着小弟到自家吃饭,至于经济来源肯定基本上都是灰色收入。

刘邦之所以不当游侠,并不是他不想当,而是他当不了了。公元前223年,秦国消灭楚国,刘邦的家乡沛县被秦国占领,秦国对于游侠是极为严厉的,秦国的统治阶层认为游侠是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事实上也是),因此要加以打击。

游侠组织中比刘邦地位高的王陵这一类人物,由于是在城里混,比较有名,自然而然被列入通缉名单。刘邦则由于地位低下,只在乡里混,不在通缉名单之内。

当了十八年游侠的刘邦突然间回到家中,无职无业,他的父亲刘太公建议他去考公务员。刘邦仔细一想,做生意他不会做,种田他不想种,也就只有这一条路了。

刘邦从几岁时起就开始读书,一直读到他转变的那一年,也就是十七岁那一年,一些基本知识他是懂的,再加上他多年当游侠,剑术方面相当了得,因此他选择考武吏。不出意外,刘邦通过考试当上泗水亭长,这一年的刘邦三十五岁。

三十七岁成家、四十岁生子

刘邦三十七岁那年,沛县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吕太公,是隔壁县单父县的富豪,由于在单父县得罪了人,无奈之下只能跑到沛县躲避。

吕太公与沛县县令是旧相识,沛县县令对于吕太公的到来极为重视,吕太公初到沛县,基本上有很多安定工作都是由沛县县令把持,就比如挑选府邸。

吕太公好歹也是一方富豪,具有一定的远见,知道如果要在一个新地方安定下来,那就必须要认识这个地方有头有脸的人物,也因此他摆下宴席,邀请沛县的乡亲父老,规定谁送的礼越多,谁坐的位置就越前。

身为泗水亭长的刘邦听说了一方富豪吕太公摆宴席的消息,兴致冲冲的跑到吕府。这一来才知道,原来是要送礼的,而且坐的位置也是与礼有关,送的越多,坐的越前。

紫薇斗数 看对方职业-没有拿到的现在会不会有些焦虑

长时间的游侠生涯致使刘邦身上总有一股草莽英雄的气息,刘邦一听送的礼越多,坐的越前,昂起头,径直向府内走去,大喊:“泗水亭长刘季(当时刘邦叫刘季)贺钱一万!”

府内的人一听到这句话,目光全部聚集到刘邦的身上,要知道当时刘邦一个月的工资才几百钱,而沛县县令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只有上千钱。县令与县令之间的往来,礼能有一千钱已经算是重礼,上万钱已经是王侯级别人物之间的往来,真是说大话不怕人笑话。

在宴席上刘邦 *** 无赖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明明一分钱的礼都没有送,仅凭一句空话,就真的敢坐到最上头的那个位置,他的朋友萧何看到他都觉得尴尬,替他开脱,小声对吕太公说:“他这个人就是这样,喜欢说大话,不要当真。”吕太公捏着胡须,并不回答萧何,只是笑呵呵地看着刘邦。

如果换别人,主人这么看着自己多多少少都会感到尴尬,可是刘邦他非但不感到尴尬,仿佛就好像真的送了一万钱的礼一样,坐在上座指这指那,说东说西,而在这期间吕太公一直盯着他。

酒席散去,吕太公示意刘邦留下来,白吃了一顿的刘邦丝毫不怕被打,你既然要留我,我就留下来,看你想干嘛?吕太公对刘邦所说的话出乎刘邦的意料,吕太公表示要把他的女儿吕雉许配给刘邦。打死刘邦都想不到,自己说大话白吃了一顿,主人竟然还要把女儿送给自己,这样的便宜不占白不占,刘邦直接答应。

就在当年刘邦举行婚礼成家,三年后,也就是刘邦四十岁那年,吕雉为刘邦生下了 *** 个儿子刘盈。刘邦之前虽然与一位姓曹的寡妇有染,早早的生下一子,但是这个儿子并不算是刘邦的儿子,因为他的户口是登记在曹家,并不是刘家。

紫薇斗数 看对方职业-没有拿到的现在会不会有些焦虑

四十七岁创业,五十三岁功成名就

秦二世元年,有一道政令下发到沛县,这道政令就是征发百姓到咸阳去修建阿房宫,刘邦身为泗水庭长,有责任将这些百姓押送到咸阳。

在刘邦押送这些百姓到咸阳的路途中,不断的有百姓逃跑,这里跑几个,那里跑几个,当行走到泽中亭亭舍时,刘邦越想越无奈,照这样下去,还没有到咸阳,人可能就跑光了,到时候自己的脑袋都有可能不保。

刘邦咬咬牙对众人说:“我也不想为难别人,我非常明白你们的处境,你们不想到咸阳去服役,既然如此,那你们就全部都走吧,我也要去落草为寇了!”

刘邦这句话一说完,那些家里有儿有女的全部都跑光,只剩下十几个年纪不大的小伙表示愿意跟随。刘邦带着这十几个小伙跑到芒砀山,芒砀山附近有十几座山,而且遍布沼泽,最主要的是树林茂密,是一个藏身的好地方。

刘邦在芒砀山当上土匪头子,经常率领着他手底下的那十几个小伙下山“借”吃的。秦始皇时期,又是修皇陵,又是修长城,又是修直道,百姓早已疲惫不堪,到秦二世年间又要修阿房宫,百姓对秦 *** 愈发不满,有不少的年轻小伙不想服役,直接就投靠当地的土匪,刘邦的土匪集团也因此将人数扩充到上百人。

过了几个月,历史上响当当的陈胜吴广在蕲县 *** ,全国各地的百姓基本上都联合起来杀害当地的秦朝官员,响应陈胜吴广的 *** 。

沛县县令害怕自己有一天会被沛县的百姓杀害,也想举起反秦的大旗,但由于自己在民间的威望不够,而且不是本地人,镇不住场面,所以叫人去联系在芒砀山当土匪头子的刘邦。

刘邦率领着他手底下的那上百人一路笑呵呵的走到沛县城门前,却发现沛县城门是关着的,这才得知原来沛县县令反悔了,非但不打算 *** ,还打算杀掉与刘邦关系良好的萧何,萧何提前得到消息,翻城墙跑了出来。

沛县县令根本不明白他的处境到底是多么的危险,他之所以能够管理沛县的百姓,是因为他的后面是秦帝国,而现如今秦帝国已经满目疮痍,沛县的百姓开始人心思动,刘邦正是知道这一点,所以在箭上绑上文书,射入城中,警告城中的父老乡亲:“天下苦秦久矣,如果说再不反秦,诸侯的队伍一杀过来,全部都得完蛋!”

沛县的百姓原本就仇视秦国,再加上当时刘邦说的话并不假,山东六国已经纷纷复国,陈胜的部下周文正率领着几十万大军杀向咸阳,眼看着秦国就要完蛋,百姓聚集起来联合杀掉县令,迎刘邦入城。

沛县县令死了,谁来当沛县县令呢?原本最有资格当沛县县令的是萧何,萧姓是当地的大族,但也正由于是大族,萧何才不敢当,毕竟谋反是诛九族的罪过,一旦失败,族人必死无疑,所以萧何将沛县县令的位置让给刘邦。刘邦这一年四十七岁,正式创业。

在刘邦一步步登上皇位的八年里,刘邦的 *** 生涯可以分为两部分 *** 部分是跟随,第二部分是争雄。

刘邦深知如果要在这乱世中分一杯羹,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要傍上一棵大树,而这一棵大树就是楚怀王。当时的楚怀王是由项梁、项羽叔侄二人拥立,虽然手中并无权力,但是却有一个楚王的名号,能够集结楚人(刘邦是楚人)。

楚怀王对于项羽、刘邦的态度截然不同,项羽的性格太过于张狂,自以为是,而刘邦则懂得收敛自己,尊重楚怀王,也正因此楚怀王在发布“先入关中者为王”的命令后,故意派项羽去与秦军的主力纠缠,派刘邦向西直接进军关中,直捣秦国的老巢。

项羽与秦军的主力纠缠,刘邦一路上都是小战斗。最幸运的是,刘邦在前往关中的路途中,还收集了不少之前他人溃败的士兵,部队越来越壮大,攻破秦国最后一道要塞武关,进入咸阳时,刘邦的部队人数已经高达十万(之前只有几万),要知道作为当时天下的霸主,项羽的兵力也就只有四十万。

刘邦虽然有楚怀王“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但是却不敢将约定当真,毕竟当时真正的掌权者是项羽,以自己那十万的兵力对抗项羽率领的那四十万大军,根本不够看,只能认怂,被项羽强行发配到蜀地。

后来刘邦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 *** ,将堵在自己大门口的三秦之地平定,正式与项羽决裂。刘邦自己率领大军东进与项羽争雄,而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则率领大军往东北方向行军,一路平定各国,与刘邦形成包围之势,包围项羽。

项羽再怎么勇猛也是个人,也知道害怕,时局越来越不利于自己,项羽与刘邦约定平分天下,中分鸿沟。可是刘邦却出尔反尔,先是答应项羽,后又反悔,在项羽撤兵的途中挥师攻打项羽,项羽招架不及,被刘邦逼入垓下。

这时的项羽已经无力回天,他的兵力只有十万,而当时韩信的兵力就已经高达三十万,再加上刘邦的军队,兵力直接逼近五十万,况且这将近五十万的大军士气正旺,而项羽那十万的大军则是溃败之军。不出意外,项羽与刘邦在垓下展开决战,胜利的人是刘邦,项羽无奈自刎于乌江。

随着项羽的失败,刘邦终于修成正果,这一年五十三岁。

结语

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话叫做时势造英雄,一个人现在一事无成,不代表以后也一事无成,只要活着,就有可能成事。如果刘邦不是生在秦朝末年,那么他这一辈子也就是一个亭长,每天带着两三个人到这里喝酒,到那里喝酒,到这里吆喝,到那里吆喝,但偏偏生在了秦朝末年,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