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斗数权陷-却是个现实loser
紫薇斗数权陷,却是个现实loser?
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个成语就能回答,只有四个字,如图。
首先,用什么标准去说别人是个失败者?
最基本的一点,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就不要用同样的眼光去看待。纸醉金迷的标准适用于物质世界的人,而天文地理是精神世界的内容。这两者之间并不重合。给自己做个客观的定位很有必要。
其次,一个有学识的人为什么会在现实世界里看起来很失败?
这有三方面的可能。
*** ,社会环境不适合他。
如果一个人真的上知天文下晓地理,那么起码他可以成为一个天文学家或者一个地理学家了,他的学识在社会上是有价值的,如果想赚钱,做个老师都可以。如果他反而处处碰壁,那是社会对于人才的界定以及社会财富分配方面还有改进的空间。如果他只是懂得皮毛,那么表现平平也不足为怪。
第二,他缺乏一个机会或者跳板。
就像诸葛亮需要被三顾茅庐。
第三,他自己不想。
如果做临时工都能挣到钱,他并不想沉迷在现实社会中,那些别人拼命追逐的香车宝马,对他来说可能只是过眼云烟。
最后,不同的人不属于不同的圈子,彼此没有太多交集,不要轻易给他人贴标签。
每个人对于成功与失败的标准不同,评价别人不能站在个人有限的角度。例如,爱因斯坦也不帅啊,可能有些科学家一心钻研,表面形象会蓬头垢面的,那并不影响他的学术地位。不像有些夸夸其谈的砖家,各方面都令人羡慕,却没有任何学术发明,有的人甚至会对病毒起源做出猜想,不是研究而是推测,难道那样光鲜亮丽的科研工作者就是优秀的吗?
再比如,一生都很贫穷的尼古拉.特斯拉,一生都没有结婚,在一般人眼里是不是很失败?他个人的成就被美国主流科学界隐藏,在教科书里面甚至都没有他的介绍,而我们今天所用的交流电、手机上网所用的信号塔,都来自于他的发明,能说他是个loser吗?大部分人会去感谢 *** 生, *** 生是个商人,是人们所谓的“成功者”,有金钱也有名声,但我们所用的电是直流电吗?我们做饭、电动车、手机,我们生活的所用的电力,绝大部分都是交流电,是那个没有申请交流电专利的特斯拉,放弃个人的财富,让全球都能用上平价的交流电。他是一个真实的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人物。他对电磁学的贡献无人能够否认,难道他是个loser?恐怕不仅不是失败者,他的高度是无人能够企及的。
如果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像他那样的人,即使只是略晓天文地理,略知一二,那也会对很多事情都有独到的见解。从科学上来说,宇宙知识我们目前的科学还了解的太少,即使能够登月,有了天眼望远镜,太空对我们依然是个迷,而那些知晓天文的人,至少比普通人眼界更广,即使他们没有大富大贵,在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他们也是个成功者。
举个更现实的例子, *** 疫情期间有没有不被主流医学认可的医生?他的发明是否是个划时代的创举却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应用,而被打压?他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失败,是整个社会的。即使不被认可,他也不是个loser。
这就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吧,那个在当时的生活环境里看起来很糟糕的梵高,他的画现在很值钱哦!跟他同时代的人,可能只想去挣钱,而不会去看什么《星空》。
如果觉得别人是个loser,那就停止浪费时间去研究loser们,把看向他们的眼光收回来,追求自己的“成功”吧。
除了七杀破军廉贞贪狼紫微天府武曲外还有什么?
在紫微斗数中,还有天机、太阳、天同、太阴、巨门、天相、天梁,文昌、文曲、左辅、右弼、天魁、天钺、禄存、擎羊、陀罗、火星、铃星、天空、地劫、科、权、禄、忌。
奇门遁甲是不是科学呢?
奇门遁甲是科学吗?只能说,有0.01%的可能性,但暂时无人给出证明!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的领军人物,但是人们常说事先诸葛亮,事后司马懿。
因为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较量中,每次都是诸葛亮领先一波,司马懿事后才觉察。这说明人们有一个通常性的观点,在事先进行谋划才有价值。
传说诸葛亮就是因为知晓奇门遁甲等预测术,所以才能处处占得先机。
张良也是因为懂得奇门遁甲预测术,所以才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现代物质文明之所以远超古代,就是因为人类积累下的科学知识技术,能够让工程师和技术专家运筹帷幄于计算机构筑的虚拟世界之中。
航空母舰是最庞大和最复杂的军舰,在没有建成之前就有一个设计蓝图。我们国家拥有 *** 顶尖的造船能力,在2010年就已经超越韩国,成为世界 *** 造船强国。但是自建第1艘航空母舰山东号,在2017年才下水。这中间的波折和拖延,就是为了把从乌克兰拖回来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的结构彻底研究明白。
存在于图纸上的虚拟结构和设计,比钢铁的船体,更能代表人类文明的本质。
正因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在实物产品建成之前的事先谋划能力,所以才显得极为重要。科学就是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事先诸葛亮。
当然,并不是人类社会中所有的事件都可以被提前谋划。
根据经典物理学的定义,只有在一个体系内发生的事件,才可以被谋划被预测。
我国今年向火星发 *** 一个探测器,这个探测器虽然还没有到达火星,但是它的轨道已经事先被规划好了。因为整个行星的运动轨迹都属于牛顿万有引力可计算的范围。
同时, *** 之外发生的事情不会干扰 *** 内部,这被称为定域性原理。这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前提。对于医学来说,甲和乙是两个 *** 的人,他们两个吃的药,都只会作用在自己身上,而不会作用在对方身上。
虽然科学具有严格和精确的预测能力,但是社会现象的发展和发生却不能使用科学进行计算。
但是人们有的时候又很想知道结果,这个时候带有灵媒色彩的预测就会兴起。占星术、塔罗牌,奇门遁甲都是这一类。
因为需求庞大,但是供给有限,所以很容易造成鱼龙混杂的情况。
奇门遁甲是中国古代的预测 *** ,相传是姜太公流传下来,最后被张良改进。
奇门遁甲虽然和牛顿力学等现代科学一样,通过某种符号演算可以进行事先的谋划和预测,但是99.99%不属于科学。
因为像这样的算命术,违反了一个经典科学里面很重要的原理,定域性原理。
定域性原理,保证了牛顿在做实验时候得到的数据和结果,不会被几百英里以外的巫师干扰。这是保证科学规律正确和准确的一条很重要的原理。
但是,为什么还留下了0.01%的缺口呢?因为在科学里面发生过一个违反定域性原理的事件。
爱因斯坦认为按照量子力学的理论,同时制备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把他们分别放在两个地方,触动其中一个,会在一瞬间影响另一个。这就是著名的量子纠缠。
最开始的时候,爱因斯坦认为这种现象不会发生,因为这违反了定域性原理。
但是实际上,量子纠缠确实发生了。
所以我们现在不能100%的确定说,违反定域性原理的某种预测 *** ,就不是科学。也就是因为如此,奇门遁甲有0.01%的微弱希望可被证明为科学。
关于在一个科学体系里,定域性原理可不可以被 *** ,爱因斯坦和波尔的观点是相反的。玻尔认为定域性原理可以被 *** ,因为这是量子力学的本质,量子纠缠就是可以在瞬间超距离发生。
但是,爱因斯坦可能到死都没有承认量子纠缠违反定域性原理,他对此的解释是存在一种隐含的物理量。
后来有一个科学家叫做贝尔,他提出了一种贝尔不等式检测,可以判定在量子纠缠体系里面存不存在隐含的物理量,现在的判定结果是根据贝尔检测,不存在隐含的物理量。
所有的算命预测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违反定域性原理。
所以,如果我们问波尔:占星术、塔罗牌、奇门遁甲科不科学?玻尔应该会说:可能科学。
定域性原理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产和活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一种上升到“公理”的经验,被认为是天然正确的。
所以,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定域性原理被打破。如果在医疗体系中发生定域性原理被 *** 的情况,一个人吃药会影响到另外一个人,那整个医疗就没有办法进行了,因为医生不知道该给病人开什么处方。
也正因为在现实世界中,存在 *** 定域性原理的事件,而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测又有迫切的需求,所以奇门遁甲等预测术会长期有市场。
随着科学的发展,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的。但是现在,还没有人可以证明奇门遁甲到底科不科学。
为什么刘伯温已经告老还乡?
1375年5月16日,被蔡元培先生评价为“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的刘伯温黯然离世,走完了自己壮志未酬的一生。为了纪念这位无双国士,后世至今都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
关于刘伯温,始终有着太多话题,关于他的文采,关于他的智谋,关于他的刚正,关于他的清廉,甚至关于他的死因。不过,我们今天要聊的却是关于他和朱元璋错综复杂的关系。说到底,他“壮志未酬”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朱元璋。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能够在元末群雄中崛起并且建立大明王朝,主要依靠两大派别的鼎力辅助。其中,一派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一派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
作为“浙东派”领袖,刘伯温堪比刘邦身边的张良,堪比刘备身边的诸葛亮,竭尽全力辅保朱元璋。不过,由于个人出身的差别,由于价值取向的差别,朱元璋从来都没有真正信任过他,更没有真正亲近过他,悲剧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刘伯温出生于浙江,本名“刘基”,“伯温”只是他的字。其曾祖刘濠曾在南宋时期担任翰林掌书一职,其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元朝时期为官,刘家属于典型的读书世家和士绅家族。
受此影响,刘伯温从小就被赋予了延续家族荣光的使命,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光耀门楣。加之,他本人也是天资聪慧,属于显而易见的“神童”,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基自幼聪明绝人,凡天文、兵法、性理诸书,过目洞识其要。
1333年,青年时期的刘伯温进京赶考,轻而易举就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高安县丞。由于看不惯上司的专权霸道和贪污腐化,他在不久后便愤然辞职了。后被重新推举为江浙儒学副提举,因为仗义执言而再度辞官。
元朝末年,在一系列的天灾人祸下,位于浙东地区的方国珍 *** 个举起反元旗帜。在此背景下,刘伯温迅速被元廷起用并担任了元帅府都事,协助官军剿灭这股农民 *** 。由于作战方针上存在重大分歧,他再一次选择辞官归乡,从此以后不问世事,效仿当年的诸葛亮一样也做起了隐士。
1351年,元顺帝强行征调大量的民力治理黄河,终于彻底引燃了积压已久的民怨。韩山童、刘福通和杜遵道等人密谋 *** ,因为泄密导致韩山童被捕杀,刘福通只得带着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四处转战,站稳脚跟后打出了“大宋”的国号以图恢复 *** 江山,史称“龙凤政权”。
朱元璋贫苦农民出身,本无什么大的志向,因为吃不饱饭才四处闯荡,既当过和尚,也当过乞丐,与刘伯温的出身可谓天差地别。此时,他通过多年征战,逐步拥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农民 *** 军,表面臣服于“龙凤政权”。
到1359年时,朱元璋的势力已经形成规模,成功扩张到了富庶的浙江一带。这里人杰地灵,尤其以刘基、宋濂、章溢和叶琛这四人最为著名,合称为“浙东四先生”。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十二月,胡大海荐四人贤,故遣使以书币征青田刘基、浦 *** 濂、龙泉章溢、丽水叶琛。
为了请出“浙东四先生”辅佐自己,朱元璋派人“以书币征之”。啥意思?就是说他没有像刘备那样礼贤下士,而是派人拿着钱财去请,结果只请来了三个。据《明史·刘基传》记载: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
“基未应”这三个字,显示出刘伯温一来“不差钱”,二来“不差事”。朱元璋内心不悦,但为了体现自己的求贤若渴和宽宏大量,还是决定第二次派人去请,据《明史·刘基传》记载:
炎使再往,基遗以宝剑。炎作诗,以为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人臣不敢私,封还之。遗基书数千言,基始就见,送之建康。
啥意思?朱元璋派孙炎再次去请刘伯温出山辅佐,可对方还是避而不见。但是,他也没有过分得罪来人,便命人送来一口宝剑以表明自己决绝的态度。
孙炎无奈,只好将宝剑封还给刘伯温,还写了一封数千字的长信“规劝”对方回心转意。既然加了引号,可见信中规劝之意也是暗藏杀机,刘伯温这才不情不愿地来到了南京面见朱元璋。
不管过程如何,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四先生”已经全被收入麾下,朱元璋非常的高兴。据《明史·刘基传》记载:
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
随着刘伯温到来,很快就证明了自己并非徒有其名和百无一用。他以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分析时局并且提出了“时务十八策”,令朱元璋啧啧称赞。
紧接着,刘伯温又干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成功奠定了自己的地位。据《明史·刘基传》记载:
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原来,朱元璋虽然越来越势力大,但名义上还是尊奉韩林儿的“龙凤政权”,甚至遥称对方为帝。每到正月,他都会命人为韩林儿设立御座,群臣集体向一把空龙椅行叩拜大礼,唯独刘伯温却对此不以为然。
刘伯温引发的这次“御座事件”,非但没有引起朱元璋的恼怒,反而在内心深处非常高兴。这么多年了,终于有一位聪明人出现了!
当陈友谅取代徐寿辉后,立即联络张士诚东西夹击试图消灭朱元璋。这次进犯可谓来势汹汹,搞得南京城内人心惶惶,许多人都建议避战求和。据《明史》记载:
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
在刘伯温的谋划下,一出“请君入瓮”的好戏上演了。朱元璋安排自己的部将康茂才写信诈降,终于将陈友谅的水军主力引至河道狭窄的龙湾一带,由常遇春和冯胜等人联合伏击,取得了龙湾之战的胜利。
龙湾之战后,朱元璋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了太平、九江和安庆等地,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张。
不过,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巅峰对决并不是龙湾之战,而是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鄱阳湖之战。可以说,这场战役直接奠定了朱元璋在明末各义军的地位,如果此役战败的话,就不会有日后的大明王朝。
1363年,张士诚降元后派兵围攻安丰,导致小明王韩林儿已经危在旦夕,随时都有被全歼的危险,只得向朱元璋紧急求援。对此,刘伯温斩钉截铁地表示不能救援,最起码不能派出主力救援。
朱元璋为了博得“忠义之名”,力排众议下令出兵救援,而且还要亲率主力前往。这下,为虎视眈眈的陈友谅提供了可乘之机,立即集结所有兵力前来攻击朱元璋的后背,形势十万火急。据《明史·陈友谅传》记载:
载家属百官,尽锐攻南昌,飞梯冲车,百道并进。
洪都是今天江西省南昌市的古称,是陈友谅沿河而下的必经之地,此刻正由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驻守,不过只有区区两万人。以两万人抵挡六十万人,谁都以为这会是一场速战速决的战斗。
不过,奇迹出现了!
洪都之战因为异常惨烈而被写入了历史,更被称为“血战洪都”。可以说,没有鄱阳湖之战的胜利,就不会有未来的大明帝国。而没有洪都之战的胜利,就不会有鄱阳湖之战的胜利。
朱文正原本是一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废柴,可面对陈友谅数十万大军的进攻,他竟然激发出了自己所有的潜能,打出了一场不可思议的胜利!
从敌军围攻洪都开始,朱正文近乎疯子一般坚守着,在死伤大半和粮草断绝的情况下依然不退。八十五天,八十五天,请划重点!
朱文正在弹尽粮绝下支撑了八十五天的时间,期间不乏活人吃死人的悲剧发生,但洪都却保住了。当朱元璋救下韩林儿后,立即带兵西进去救援洪都,去阻击陈友谅的进攻。
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朱元璋立即扼守住了泾江口和南湖嘴,相当于彻底切断了陈友谅的退路。之后,他又出兵武阳渡,迫使陈友谅亲率主力进入鄱阳湖与自己决战。
由于朱元璋已经将鄱阳湖周边五个县的粮食全部抢光,陈友谅很快就陷入粮草不济的窘境。无奈之下,他开始急切地主动出击以求速战,犯下了兵家的大忌,误入对方伏击圈并被火攻,再现了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惨状,本人也被流矢射中头颅而亡。
陈友谅死后,朱元璋又接连消灭了张士诚和方国珍等人,真正到了称帝登基的准备阶段。与此同时,名义上的皇帝韩林儿也适时地“意外身亡”,算是扫除了最后一道障碍。
1367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左相国,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任命刘伯温为太史令。同时,他下令刘伯温开始制定未来国家的礼仪、法典和制度,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在此期间,刘伯温屡屡劝谏朱元璋要以仁爱治国,严禁他滥杀无辜。据《明史》记载:
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始犒赏群臣。李善长和徐达等6人被加封为公爵,食禄四千石,子孙世袭爵位;汤和等28人被加封为侯爵,食禄三千石,子孙世袭爵位;而刘伯温却只被加封为诚意伯,食禄只有二百四十石,而且子孙不能世袭爵位。
作为御史中丞,刘伯温仍然还在无怨无悔地履行本职工作,仍然负责监督众臣和 *** 众臣。
李彬是宰相李善长的亲信,担任着中书省都事,素来就贪污成性,终于被刘伯温抓住了把柄。虽然李善长多次说情,但刘伯温却不为所动,还是在祭坛下公开处斩李彬,从此得罪了李善长,也得罪了“淮西派”。
为了报复刘伯温,李善长立即安排党羽们上疏 *** ,说他在祭坛下 *** 是对天地的大不敬,也是对皇权的蔑视。据《明史·刘基传》云:
帝归,愬基僇人坛壝下,不敬。诸怨基者亦交谮之。会以旱求言,……帝纳其言,旬日仍不雨,帝怒。会基有妻丧,遂请告归。
由于得罪的人实在太多,刘伯温很快成为了众矢之的,将朱元璋对他仅存的一些好感也消耗殆尽。鸟尽弓藏的道理他非常清楚,于是借着妻子去世的由头就告老还乡了。
临行前,刘伯温还向朱元璋提出了最后一条建议:凤阳不适合修建中都,那样只会劳民伤财。对此,朱元璋内心大为不悦,依然大兴土木建造着中都。
回到青田老家后,刘基也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就为自己寻找了一块墓地。可是,“淮西派”的胡惟庸却开始借机发难,硬说他选了一块“颇具龙气”的宝地,似有“不臣之心”。
刘伯温深知这个罪名“ *** 诛心”,赶紧启程进京谢罪,还表示自己绝无任何的异心。朱元璋表面上没有苛责他,但内心却更加怀疑,故而“挽留”他长居南京养老。
气病交加下,刘伯温终于一 *** ,在胡惟庸带御医诊治后,病情越发沉重进而病逝。
有人认为,胡惟庸受了朱元璋的密令才敢在药方中下毒;也有人认为,朱元璋尽管不喜欢刘伯温,但也没必要毒杀这位开国功臣。
刘伯温的真正死因或许再也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朱元璋从来没有真正信任过刘伯温,刘伯温从来没有心悦诚服过朱元璋。他和他属于相互看不上!@文史不假
更大的敌人是自己的落后思想对此你怎么看?
不说我们中国就全世界也有穷人,我们国内有的地方每年人均收入也就两三千只能说免强度日,其实每个地方都有穷有富都是正常的,有的是通过自己多年的付出换来了不一样的人生,有的是勤奋加努力得来的辛福生活。不管你穷也好我只想告诉你不要被穷打趴下,我们有手有脚没文化我出苦力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去做,我相信你会越来越好的,如果你整天不务正业偷鸡摸狗不劳而获那你注定会穷一辈子说不定会在四处没有窗户的的房子里度过一身。
我在强调一下:穷并不可怕但不要没有思想落后思想没有进取没有上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