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姓名配对测姻缘 姓皮的和什么姓最般配-婚姻几年对照表
免费姓名配对测姻缘 姓皮的和什么姓最般配,婚姻几年对照表?
对照表如下:
1年——纸婚;2年——棉婚;3年——皮婚; 4年——花果婚;5年——木婚;6年——糖婚; 7年——手婚;8年——古铜婚;9年——陶器婚; 10年——锡婚;11年——钢婚;12年——丝婚; 13年——花边婚;14年——象牙婚;15年——水晶婚; 20年——瓷婚;25年——银婚;30年——珍珠婚; 35年——珊瑚婚;40年——红宝石婚;45年——蓝宝石婚; 50年——金婚;55年——绿宝石婚;60年——金钢钻婚; 70年——白金婚;80年——钻石。
婚婚姻年限对照表如下:结婚 *** 年叫做纸婚,意思是婚姻关系像一张纸一样薄,需要小心保护,以每10年为例。
门当户对青梅竹马两相愉悦的婚姻很难吗?
如果要达到这几项指标的完美统一而又持续的保持下去,可以说是难啊,难于上青天!
先说 *** 个标准门当户对,这是一项可以努力去选择而且也可以达到的标准。借助社会关系,凭着自己的拼搏,主动出击,天涯海角去寻觅,权衡对比,择优录取,一定会找到条件相当,地位约等的相对门户。
再说第二个标准青梅竹马,这就有了一定的限度和范围,青梅竹马毕竟是有过童年相伴两小无猜心心相通的感情经历。这样的生活背景只能局限于亲邻间长久的相处之中,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且有深厚的感情基础是不太多的。所以,平平常常的你,不见得会获得这样的姻缘。所以,叠加在上一个条件中,恐怕要达到你要求的标准将是有一定难度的,不过,世间的阴差阳错,也许你会得到良好命运的眷顾,获得一个圆满的婚姻。
再说这最后一个标准两相愉悦。这是一项容易而又很难达到的标准,为什么呢。在婚姻初期的短暂过程中,因为有人性新奇意念的驱使,所以两相愉悦很容易形成,但是,在之后持续的感情纠葛中,这种两相愉悦总是被生活琐事撞击得分崩离析。因而,保持两相愉悦那是可望不可及且难以达到永恒的有伸缩性的尺度。
以上三方面的任何一项都足以限定你的婚姻是否成功,更何况这三项标准你都想满意,见鬼去吧!无论你有多大的能耐,想改变复杂的人生,纯属异想天开!古往今来,哪一个人物是完美的一生,皇上拥有七十二妃,他每天都高兴吗?所以,人与人,只是相对而言的愉悦幸福,婚姻是靠自己经营的,不是坐等选择的!!
欢迎朋友们关注,分享不同见解!
我国民间四大传说?
中国古代有四大爱情传说,迄今仍然家喻户晓: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白蛇传。
一代代中国人把对爱情的美好想象和悲情记忆,都寄托在这四大爱情故事里。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经过几百上千年的传播,这些故事被无数次改写,是否已经变得“面目全非”?经过长期的、模式化的解读,这些故事的本意,是否也遭到了扭曲?
如果你不人云亦云的话,认真想想从小耳熟能详的故事情节,一定能够发现很多细思恐极的细节,潜藏在故事的背后。
孟姜女不哭先说说孟姜女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更具标志性的情节是“哭倒长城”,但事实上,最早的历史记载中,这个女子恰恰是因为不轻易掉泪、极度遵从礼节而受到赞扬。
据历史学家顾颉刚的考证,孟姜女的故事脱胎于《左传》上的杞梁妻。
《左传》记载,杞梁随齐侯出征战死,齐侯回去时,在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向她吊唁并表示慰问。杞梁妻不以为然,说按照礼数,你应该到我家中进行正式吊唁。
丈夫死了,尽管她很悲痛,但还是要求按照当时的礼数来吊唁亡者,一点儿也不含糊。这是一个知礼克制的女性典范,所以,春秋时期的知识分子把她的言行记录下来。
神奇的事儿发生在后面,在历代的流传中,这个简单的故事被不断加料,杞梁妻的形象也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到了唐代,原本无名无姓的杞梁妻,有了自己的姓名,叫孟姜女;她的丈夫杞梁(有些地方说成万喜良)也不再是战死疆场的将军,而是一个民夫,因避役被捉后筑于城墙内。孟姜女为了寻回丈夫,这才向城而哭,并哭倒了长城。
这个故事传播的 *** 出现在明代。明代流行的孟姜女故事,把秦始皇和孟姜女的纠葛融入到情节中,说孟姜女由于哭倒长城,被报告给秦始皇,获召见。秦始皇见到孟姜女之后,见色起意。孟姜女提条件葬夫,关于所提条件多数认为是三个:造桥、下葬、秦始皇亲自发丧。一一完成之后,孟姜女投水自尽。
到此为止,孟姜女从《左传》中懂礼数的无名女子,变成了忠贞如一、敢于与强权对抗的烈性女子。但最惨的是秦始皇,一代雄主的形象在这个影响深远的故事中,简直被批得一无是处。事实上,孟姜女比秦始皇早生了数百年,两人根本不可能同台。
我们不禁要问,明朝人讲述孟姜女故事,为什么要硬拉上秦始皇?
说穿了也不难理解。明朝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后一次大修长城的时期,人民制造和传播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目的在于借古讽今,把现实中修长城的苦难与历史上的“暴君”联系起来,藉此讽刺时政,发泄不满情绪。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不过是弱者在口头上反抗强权的“武器”而已。
从某种意义上说,秦始皇是在替明朝皇帝背锅。
大 *** 牛郎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中国情人节——七夕节的源头之一。论影响力,在四大爱情故事中绝对位居 *** 。正因为影响力太大,人们对这个故事的感受很容易被正统的解读带跑偏。
正统的解读把重心放在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被天帝/王母无情拆散上。并且,天帝/王母被当成封建势力的代表。我们一遍遍聆听这个故事,最终激发起对封建强权的厌恶和挞伐情绪。
很少人会换个角度想想:在一个极其注重个人道德的国度,一个青年农民 *** 女性洗澡、偷盗女性衣裳的行为,为何居然没有受到批判、反而得到颂扬?
牛郎织女故事搁现在就是 *** 狂+恋物癖+ *** +非法诱拐监禁少女。就是这样一堆 *** 犯罪行径累积而成的情节,却被包装成了凄美的异地恋爱情故事。只能说,中国的民间和底层,自古就有 *** 文化的强大基因。
在中国,关于牛郎织女故事的版本有很多,但绝大多数版本都有牛郎“藏衣防女”的情节。什么意思呢?在牛女结婚后,甚至生了两三个孩子之后,牛郎都要小心翼翼把当初偷来的衣裳藏起来,不让织女发现,而织女则千方百计想要找回她的衣裳。这件衣裳,相当于织女的飞行器,一旦找到,她就要飞走。
可以看出,织女和牛郎之间并无爱情可言,有的只是胁迫与被胁迫的性关系。
跟孟姜女的故事一样,我们现在认为牛女悲剧是天帝/王母造成的,其实也是明朝人加工的结果。明朝以后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开始美化这段 *** 囚禁少女的恋情,被偷衣服的织女不但不逃跑了,还对 *** 丝牛郎一见钟情,夫妻男耕女织,幸福美满。而此前主持公道的天帝/王母,这时都成了大反派。
原本难以启齿的一段胁迫式婚姻,经过改写,用封建与反封建的对立模式,成功转移了故事焦点。
用民俗学专家田兆元的话来说,“牛郎织女故事是生育的互助模式(借妇、典妻等),但在伦理方面又是不太好的,所以神话把它掩饰起来,用华彩的东西来展示,对过去的事件进行辩解,从而起到宽容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然而,现代人把女牛故事当成爱情故事进行称颂,想想也真够奇葩的了。
牛女相会成为情人节典型意境,其实织女内心并不愿意。
梁祝并不“革命”对中国四大爱情故事的通行理解,都与所谓的反封建有关。秦始皇、天帝/王母、法海,还有梁祝故事中的祝家、马家家长,都被当成封建势力的代表予以鞭挞。
实际上,这种把故事简单二元对立化的解读模式,虽然有助于我们考试时抓取中心思想多拿两分,却在更大程度上掩盖了故事本身的丰富主题。
在反封建的大帽子下,被误读最深的是梁祝故事。
女扮男装的祝英台,与同窗求学三年的梁山伯结下深深的情谊。分别之时,祝英台假称有一妹妹,许嫁梁山伯,暗示梁山伯十日后来说亲,但梁山伯误以为三十天。三十天后,当梁山伯期约来到祝家提亲时,祝员外已将祝英台许配当地马员外的公子,并已定下迎亲的日期。梁祝相见,悲感交加,但无法改变现实。
离开祝家后,梁山伯即一 *** ,含恨辞世。在马家迎娶祝英台的途中,祝英台坚持要到梁山伯坟前告别,获许可。祝英台痛哭祭奠梁山伯,当时,风雨大作,坟裂,祝英台纵身坟内,殉情身亡。
在后来的版本中,梁祝化蝶,让传说有了一个悲情而圆满的结局,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
梁祝故事被当成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典型。祝英台被许配给马员外儿子,暗示祝员外贪财而不惜牺牲女儿的幸福,这也被认为是马家以财势欺人,祝家贪财势欺女。
但从梁祝戏剧的原本来看,祝家与马家门当户对,并无高攀之嫌。而且,祝家允许英台乔装求学,马家允许英台在出嫁途中拜祭梁山伯,均是十分难得的决定,可见两家家长在当时都相当开明。
至于父母包办婚姻,在近代以前是主要的婚姻制度形式。我们不能以现在的婚姻观念强加给古人。
梁祝二人本身从头到尾都信奉结婚必须要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根据法律史学者朱苏力的解读,梁祝同窗时曾“同床而睡,结脚而眠”,如果他们真的主张婚姻自由,完全可以把生米煮成熟饭;但祝英台一定要回家,一定要等着梁山伯按照程序来提亲。而梁山伯得知祝英台是女身并已许嫁马家之后,他也仅仅是表示深深的遗憾,还是准备求娶他们分别时祝英台虚构出来的妹妹,只是当发现这一希望也落空时,梁山伯才“罢休不成”。
到了这时候,祝英台还是称“今生料不能够了,我劝你休想也罢了”,坚持尊重传统的婚姻程序和制度,最后,两人伤感而别。全剧中完全没有显示出祝员外或马员外对祝英台施加什么压力和强迫。
可以看出,梁祝二人始终是传统婚姻制度的遵纪守法者,即便面对不能终成眷属的不利结果,他们也从未打算挑战这种制度。
祝英台最后决意殉情,是由于梁山伯的意外病逝引起的,完全是一起突发性的偶然事件。
现代人把梁祝包装成传统婚姻制度的反叛者,并丑化祝家、马家的家长,把他们当成传统婚姻的顽固恶势力,这本质上是一种上纲上线的解读模式。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以父母包办、门当户对等原则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婚姻,长期以来都有其历史合理性,我们不能以今人的后见之明去强求古人的先见之明。
白娘子的 ***受众多由白蛇传改编的影视剧影响,我们对白蛇传故事的熟悉程度和刻板化印象都很深。简单来说,白娘子虽是蛇妖,但已修炼成贤妻良母,为报恩而不惜冒死救许宣(许仙),而法海不懂爱,坚持人妖不能相恋,硬生生拆散一对模范夫妻。
这样的故事很符合现代人的自由恋爱审美,但同样的,这是很晚近才形成的情节。
最早的白蛇故事其实充满恐怖色彩。唐传奇中有《白蛇记》,讲的是陇西一个叫李黄的人,被一个穿白色孝服的美女勾引,至其家“一住三日夕饮乐无所不至”。第四日返家,身体化为血水。家人去寻白衣美女,发现其为“蛇妖”所变。
到了宋代和明代,分别有话本《西湖三塔记》和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白蛇故事的情节基本都完整了,不过讲述的要点和我们现在的认识完全不同。
宋、明两代的白蛇故事,都在强调 *** ,白娘子身上的妖性也不灭,曾威胁许宣说:“我如今实对你说,若听我言语欢欢喜喜,万事皆休,若生外心,教你满城皆为血水,人人手攀洪浪,脚踏浑波,皆死于非命。”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以许宣经不住 *** 而人生坎坷的事例告诫世人:
奉劝世人休爱色,爱色之人被色迷。心正自然邪不扰,身端怎有恶来欺?但看许宣因爱色,带累官司惹是非。不是老僧来救护,白蛇吞了不留些。
这时,法海的形象也是正面的,收伏蛇妖,并劝诫男人禁欲,不要贪恋女色,否则后果很严重。
可见,早期的白蛇故事,不像现在是反佛教的,恰恰相反,是替佛教打广告的。
直到清代,白蛇故事才完成最后一轮重大修改并定型。更大的改变是,白娘子从蛇妖成了蛇仙,而法海从正面人物成了负面人物。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白蛇故事。
为什么会有这一轮转变?这应该与明末、清代佛教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下降有关。僧人不守戒律,禅林隳败堕落,连带着民间对佛教的风评就急遽变差。
体现在民间文学上,就是白蛇故事中的僧人形象发生逆转,由原来救苦救难的济世之人而变成 *** 美好生活的罪恶之人。
《新白娘子传奇》经典剧照。
简短的结语揭露中国四大爱情故事的真相,并非要让大家不相信爱情。
看懂神话传说的门道,你才知道,一切故事都是当时的历史现实的写照。这样,虚构的故事才能成为解构历史的密钥。
人类学大师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神话传说的变动之下,隐藏着稳定的、深层的心理结构。
从中国更受欢迎的四大爱情传说故事的流传与改写,我们或许也能发现,我们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到底包含了哪些东西。
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名人朋友有人弃皮了怎么离婚?
离婚就会引起关注。一部分人把婚姻当作自己增加曝光的工具了。
为何俄罗斯人却被称为白色蒙古人?
这种说法主要流行于近现代的欧洲,当代已经没人好意思公开提及了。因为,跟咱们把“蒙古”仅仅当成个“民族称呼”的简单认知不同,在欧洲,数百年来,“蒙古”和“蒙古人”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甚至可以说的上是一种轻蔑而排斥的感情。
比如,西方有个著名的谚语——“Scratch a Russian and find a Tatar.” ——“剥开一个 *** 人的皮,就会看到皮下鞑靼人的血脉”。这里的“鞑靼人”,指的就是西方世界眼中的蒙古人。
其实,俄罗斯人血统上的蒙古成分,早己经稀释的差不多了,这种“白色蒙古人”的说法,更多指的是思维方式、文化和历史传承上,蒙古人对俄罗斯境内各族人民的影响等等。
(俄剧《索菲亚》里面,沙俄帝国的前身,15世纪的莫斯科大公国上流社会的装扮就非常有蒙古特色)
客观看,在当今俄罗斯联邦那广袤的土地上,曾经大部分都属于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汗国的控制区域。而俄罗斯沙皇国的源头——莫斯科大公国的数代“大公”们,都被胁迫着主动向蒙古帝国俯首称臣,还得把自己的继承人——“世子”送到金帐汗国的大汗手下当“人质”。
这种“憋屈”的日子,一直过了两个多世纪。
整个13、14世纪和15世纪早期,蒙古人控制北亚和东欧部分地区长达240年。如此漫长的岁月中,蒙古人从社会、文化到国家组织架构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周边的斯拉夫民族。
当年,四大汗国里面,最靠近欧洲地区的,能直接跟欧洲人产生交集的,就是这个金帐汗国了。因而,中世纪的欧洲人,往往会把带着翻毛皮帽子,背着弓箭,骑马挎着刀,从东面跑过来的民族都看成了蒙古人。
而蒙古人好战,又经常“屠城”的习惯、“异 *** ”的身份,让欧洲各民族对“蒙古人”这一称呼产生了天然的排斥和反感,甚至一度成了“野蛮”、“暴力”的代名词。而且,这种刻板印象世代相传,一直延续到了近现代时期。
实际上,那个年月里,欧洲人能接触到的所谓的“蒙古人”,也并非是通常意义上信仰“ *** 教”的蒙古族人士,而多为来自于金帐汗国的 *** ——带有大部分突厥血统的,已经 *** 化了的鞑靼人,或已经成了 *** ,突厥血统占支配地位的西征蒙古人的后代。
此情此景下,金帐汗国的大汗和统治层,也都纷纷放弃了老祖宗的 *** 教,开始成为 *** 。几代人下去,他们的鞑靼——突厥血统愈发占了支配比例,东亚蒙古人的样貌特征则越来越弱。到了中后期,汗国的统治者们,都是双眼皮、深眼窝、高鼻梁,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白种人长相。
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欧洲人的文献中,经常鞑靼和蒙古不分。于是,蒙古人又成了欧洲对中北亚、乃至东欧地区游牧民族的称谓。
从16世纪开始,东斯拉夫人迅速壮大,而蒙古各汗国却走向了衰落。于是,“文明开化”了的俄罗斯人,花了半个多世纪,就打败了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人。
尤其是那大名鼎鼎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自从迎娶了拜占庭(东罗马帝国)末代皇帝的小侄女索菲娅公主后,就犹如神力附体一般,彻底“完结”了金帐汗国长达两个多世纪的统治。之后,以拜占庭帝国继承人的身份登上了国际舞台,把拜占庭的基督教奉为正统,即“ *** ”,同时号称莫斯科就是“第三个罗马”。
(俄剧《索菲亚》中,伊凡三世与索菲亚公主的 *** 结婚仪式)
到了他儿子伊凡四世的时代,莫斯科大公也不愿意叫了,直接越级成了“沙皇”。
这个沙皇(царь),其中的“沙”就来自拉丁语凯撒(Caesar)的转音,咱们中文很传神的翻译成了“沙皇”。
这是因为,按照欧洲传统,只有带着罗马帝国血统的家族才能被称作皇室,统治者才能自称皇帝。显然,伊凡三世属于东罗马帝国皇帝的侄女婿,那么他的后代自然也成了带有罗马血统的家族了。
(俄剧《索菲亚》讲的就是这段历史,但戏说的成分比较大)随后的17世纪,伊凡四世的外戚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罗曼诺夫开创了罗曼诺夫王朝。自此,俄罗斯人踩着蒙古汗国的遗体,兵分两路,没几代人的功夫,就分别杀到了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
然而,正如前面说的那样,因为俄罗斯帝国继承了金帐汗国广袤的领土,而在西化蒙古人的统治下,两种文明也在不断的交融,虽然血统上,俄罗斯人的蒙古因素不明显,宗教信仰也大相径庭,但行事风格、文化和思维方式上,俄罗斯人更像是个东方民族;加之,当年蒙古西征时给欧洲人流下的各种恐怖和负面的印象,进而也转移到了金帐汗国的继承者,俄罗斯人身上。
不过,要说血统比较纯,笃信 *** 教的蒙古族人,俄罗斯境内还是分布着一些的。目前,俄罗斯设有多个蒙古自治共和国(类似咱们的民族自治区,并非 *** 的 *** 国家)。
跟其他几个都位于东部地区的自治共和国不同,最西边的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竟然在哥萨克人聚集的高加索地区。
这是因为,他们的老祖宗是乾隆年间,那些没“东归”成的“土尔扈特部”的后人。几百年来,他们一直繁衍在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为沙皇、苏军和现在的俄军四处征战,目前的国家认同感还是挺强的。
(下图是卡尔梅克共和国的 *** 们列队向 *** 总统献哈达。注意,这些东亚人相貌的 *** 们,都是说俄语的哦)
还有曾经大清国领土,近代中国的失地之一——图瓦,也是一个重要的蒙古人聚集区。
现任俄罗斯联邦 *** 长——绍伊古·谢尔盖·库日戈达维奇大将,就是俄罗斯化的图瓦人。他的父亲是苏联的蒙古族,母亲为俄罗斯人。
(这眼神,一看就不好惹)
最后,给大家简单说一位,闻名世界的,带有蒙古血统的传奇人物,白帐汗国最后的贵族——费利克斯·尤苏波夫亲王(下图)。20世纪初,这位花样美男,与妻子联手,成功暗杀了尼古拉二世夫妇的座上宾和精神寄托——“妖僧”拉斯 *** 。
他的祖先就是是金帐汗国大汗的亲侄子,白帐汗国的创始人那颜也迪古。这个尤苏波夫家族不但属于罗曼诺夫王朝的“首席贵族”,还是当年的帝国巨富。
尤苏波夫亲王迎娶了沙皇唯一的侄女,伊琳娜公主,算是坐拥了 *** 的财富、地位、颜值、美女......
只是,这身穿民族服饰的尤苏波夫亲王,单看外形特征,真是依稀蒙古老祖宗的特征都寻觅不到。
十月革命后,亲王夫妇 *** 到了伦敦,因为留在国内财产被当成“ *** 资产”全部查封,两人又不善经营和理财,生活却照样大肆挥霍,没几年,就陷入了困顿之中。
好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有部描写拉斯 *** 的电影因为涉嫌诋毁伊琳娜公主的名誉,夫妻二人通过诉讼,赢得了一笔可观的赔款。之后,他们去了巴黎,买了个小公寓,靠出租房屋为生。
即便生活已经如此不堪,但亲王夫妇毕生都非常热衷于慈善活动。
二战时,轮番的威逼利诱下,尤苏波夫坚持拒绝跟 *** 德国的一切合作。同时,在 *** 的俄罗斯贵族圈子中发起了各种募集活动,自己也拿出了仅有的财产,积极的向苏联捐赠财物和资金,支援“卫国战争”。即便当年的苏联,早就把他们定义成了“ *** 旧贵族”和“人民公敌”,更没有承认过尤苏波夫的公民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