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字取名的寓意好吗 清雅名字大全-虽无香艳扬风骨
昭字取名的寓意好吗 清雅名字大全,虽无香艳扬风骨?
上联:虽无香艳扬风骨,
下联:正是挺拔显节高。
三国时期到死都没有出山的两位 *** 谋士是谁?
三国中至死未曾出山,最被大众低估的 *** 谋士,一共有两位!一位是水镜先生,另一位是谁?
说起三国,除了武将的战场比拼,最精彩的莫过于谋士的指点江山,而说起三国谋士,大家 *** 反应肯定是诸葛亮、司马懿、荀彧、贾诩等 *** 谋士,毕竟这些人实在是太出名了,成绩太亮眼了。事实上,三国时期,人文荟萃,除了这些知名的 *** 谋士,还存在着不少至死未曾出山,且被大众低估的 *** 谋士!今天本文就为大家介绍两个最被低估的 *** 谋士,欢迎斧正!
司马徽
司马徽号称“水镜先生”,精通奇门、兵法、经学,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诸葛亮、庞统这种绝世大才,和司马徽的关系非常好,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和诸葛亮、庞统等人玩得非常好的人,绝非泛泛之辈!司马徽当时隐居在荆州,名气大,才识高,深受众人的敬仰,但是他却并没有选择出山帮助其他人,可谓是绝对的隐士。那么司马徽空有一身才华,又为何不愿意出山呢?实际上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司马徽未遇明主
司马徽很长一段时间都生活在荆州,而荆州的主公便是刘表,这个刘表还是非常有能耐的,曾经单骑平荆州,令天下震撼。而且荆州在刘表的治理下,繁荣富强,和天下其他州郡相比,宛如一个世外桃源。有如此英明的主公,按理说司马徽是完全可以一展抱负的,结果他却并没有选择辅助刘表,因为他知道刘表这个人心胸狭隘,一定会谋害善者,所以一直缄口不言,不投奔刘表,不谈论时势。
《司马徽别传》:知刘表性暗,必害善人。乃括囊不谈议。
司马徽的名气非常大,刘表手下的人听过他的大名,所以向刘表推荐,说司马徽是奇才,可以帮助刘表安定天下,希望刘表主动去邀请司马徽出山。这一点倒是有点像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只不过刘表没有刘备的耐心,仅仅去过一次,刘表便做出了如下结论!
《司马徽别传》:人谓刘表曰:“司马德 *** ,奇士也,但未遇耳。”表后见之曰:“世间人为妄语,此只小书生耳,其智而能愚者皆类。”
刘表去见了司马徽后,回来的评价是司马徽也就那样,见识和普通人差不多。这里面一方面是因为司马徽本身不看好刘表,不愿意在刘表面前展露才华,还有一方面倒是有点像是司马徽在故意考验刘表,就好像当年诸葛亮故意考验刘备一样,需要三顾茅庐才最终出山,结果刘表耐不住性子,所以最终双方一拍两散!不得不说,相比于刘备,刘表在识人方面,确实差了一点!
二、司马徽年纪大了
司马徽年轻的时候,没有遇到明主,所以即便刘表亲自上门拜访,双方最终也落得个不欢而散。而等到司马徽遇到明主的时候,他的年纪也大了,于是他只能把诸葛亮推荐出去,并说了一句: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上了年纪后的司马徽,遇到的明主便是刘备!刘备白手起家,从一介平民做到了一方诸侯,无论自己遭到何种挫折,无论被打得多么狼狈,身边都紧紧围绕着一堆文臣猛士,这足以说明刘备这人才能不凡,人品极佳,不然别人早就弃他而去了。刘备是个真正的仁义之人,且本事不错,更为重要的是,刘备集团什么都不缺,就缺 *** 谋士,所以对于司马徽来说,刘备这种主公,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明君,能够让自己发挥出自己平生所学!于是在刘备闯入司马徽隐居之地时,司马徽对刘备的处境进行了一番深入的剖析!
原文:因问玄德曰:“吾久闻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犹落魄不偶耶?”玄德曰:“命途多蹇,所以至此。”水镜曰:“不然。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
司马徽问刘备,您名声享誉天下,且才能绝佳,又有猛将相助,为何会落魄如此,寄居荆州?刘备的回答则是命运多舛,显然他是把自己的不顺归因于命运了。然而司马懿却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刘备之所以奋战二十来年还如此落魄,主要是因为刘备缺人!刘备一听,当即反驳,说自己文有孙乾、糜竺,武有关羽、张飞,根本不缺人!可以看到,直到此时,刘备仍然对自己集团的发展没有清晰的认知,仍然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命运,于是司马徽又说出了这么一番话!
原文:水镜曰:“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之人。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
水镜先生点出了刘备集团的致命缺点,那就是缺乏 *** 谋士,缺乏经纶济世之才!至此,刘备彻底想通了,彻底明白了自己的弱点。刘备想请司马徽出山相助,奈何当时的司马徽已经年纪大了,不愿意再出山了,于是司马徽说出了卧龙凤雏之名,希望刘备寻求这二人相助,而且见刘备始终未去寻找这两人,司马徽还专门去找刘备,去推荐卧龙,暗示刘备重用诸葛亮。只不过,在临行之前,司马徽说了这么一句话: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事实上,司马徽临行前说的这句话,也正好是他自己内心的真实写照,他空有一身才华,前半生未能遇到明主,无法大展才华,等到他遇到刘备这个明主时,自己年纪又大了,且天下局势已经日趋明朗了,曹 *** 在北边已经势成,刘备很难再一统天下了,所以他才会感叹,“不得其时”啊!
司马徽才华出众,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未能出山辅助明主,未能一展才华,可惜、可叹!而下面这位被人低估的 *** 谋士,他虽然一直在 *** 弄风云,却从未真正的效命于某一个主公,而是完全忠于自己!
陈登
说起陈登,很多人的印象都不深,稍微有点印象的,也对陈登评价不高,认为他配不上 *** 谋士的称号,而且陈登一直为官,算不上从未出山,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为何说陈登有 *** 谋士之才,为何说陈登算是从未出山?
陈登乃是徐州的一个世家子弟,自幼博览群书,才华出众,有匡世济民之志,二十五岁,他被举为孝廉,开始在徐州牧陶谦手下为官!看起来陈登这人是一个典型的做官之人,根本算不上是从未出山。但我们看陈登接下来的 *** *** 作,便会发现,陈登这人,简直就是东汉末年的弄潮儿,所有人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中!其才能,其利己之心,令人叹服!
兴平元年(194年),陶谦病死,于是陈登拥戴刘备继任徐州牧,看起来陈登非常欣赏刘备,是把刘备当作明主了。
可转眼的建安元年(196年),吕布偷袭了徐州,陈登便在吕布手下做起了 *** 。就在大家以为陈登看好吕布时,陈登转头又把吕布卖了!
建安二年(197年),陈登 *** 了吕布和袁术的联姻,削弱了吕布的实力,之后更是向曹 *** 面陈攻击吕布之计,深得曹 *** 嘉许,被曹 *** 任命为广陵太守。而这一期间的吕布,被陈登卖了还在帮忙数钱,压根不相信陈登会坑他!
击败吕布之后,徐州落入了曹 *** 手中,曹 *** 一心想要收服刘备,但刘备有更大的志向,于是刘备借攻打袁术之计,反叛了曹 *** ,并借机攻下了徐州,斩杀了曹 *** 的徐州守将车胄。而刘备之所以能攻下徐州,斩杀车胄,其实就是陈登在背后出力。后来曹 *** 命手下前来攻打刘备,也是陈登在为刘备出谋划策,建议刘备联合袁绍,抵挡曹 *** 。此时,被认为忠于曹 *** 的陈登,又在为刘备效力了!就在众人认为陈登是刘备的迷弟,一直对刘备忠心耿耿时,陈登转头又把徐州献给了曹 *** !
原文:陈登献了徐州。曹 *** 大军入城,安民已毕,随唤众谋士议取下邳。
看看陈登这一通 *** 作,谁敢不服!吕布、刘备、曹 *** ,哪一个不是人中龙凤,天下豪杰,结果陈登却屡次抛弃他们,另投新主,关键是,这些人还一点都不记恨陈登,都认为陈登是好人,这等智慧、这等手段,有几个人可以办到?
十年之间,徐州之主,从陶谦换到刘备,从刘备换到吕布,从吕布换到曹 *** ,从曹 *** 换到刘备,再从刘备换到曹 *** ,主公一茬一茬地换,但陈登家的红旗却始终不倒,这是何种能耐?徐州经历的四位主公,性格各异,脾气不同,但是陈登却能恰到好处地得到他们的重用,将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中,此等智谋,绝对算得上是 *** 了!
可以看到,陈登多次变换城头,这说明他并非忠于那些主公,什么吕布、刘备、曹 *** ,这些人都不是陈登忠心之人,陈登真正忠心的人,只有自己!这便是本文为何说陈登从未出山的原因,因为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并非出山辅助某个主公!
对了,临末说一下陈登的结局,这家伙就是好日子过多了,喜欢吃生鱼片,最终感染寄生虫死了……
结语
综合来看,三国中至死未曾出山,最被大众低估的 *** 谋士,一共有两位!一位是水镜先生,另一位则是陈登!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三国演义》《司马徽别传》)
为什么红楼梦以甄士隐开篇?
“甄士隐”取意为“真事隐”。和贾雨村一样,有着名字上的谐音作用,让人知道这是隐去真实的事情。再者,这人物也起到从旁边写出宝玉的补天石,引出了那句重中之重的好了歌,无甄士隐则无贾雨村也,也就无冷子兴说宁荣二府,让观众开始谁就能有非常深刻的印象,无薛蟠打人买英莲,则黛玉与宝钗便不可以登场,无贾雨村的判案,无法表现世态炎凉。所以说,他是非常重要的。
《红楼梦》中写贾雨村和甄士隐绝不是可有可无!他们是整个故事的线索式人物,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别看他们只是偶尔出来打点酱油,可要是没有他们,嘿,“红楼梦”这盘菜还真就炒不出来了! 红楼梦里好多人物都是谐音命名,实为暗示。甄士隐就是“真事隐”,贾雨村名贾化,就是“假话”; *** 回里让甄士隐离去,就是暗示“将真事隐去”,后来让贾雨村说话,就是“假语村言”,其实就是想说,这个故事都是假的。
贾雨村: 贾雨村在《红楼梦》中,贾雨村是个着墨不多的人物, 但他在全书的整体结构中却是一个穿线人物,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例如《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及一些重要情节发展,都与这个人物的出现有关‘贾宝玉之出生入世,依神话是一僧一道将其推入红尘而来,但他的正式与读者见面,虽出自冷子兴的口中:“不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做宝玉。”但 *** 个对贾宝玉作出非同一般认识的,则是贾雨村一大段正邪二赋之论。
尔后,恰恰另两个主人公林黛玉与薛宝钗她们之来到贾府,又与贾雨村有关。那个无法无天的呆霸王薛蟠,就更不用说了。贾雨村确实像个魔鬼的影子,总跟在贾府的身后,他时隐时现,而在他的发迹中,又总给一些人带来厄运。无论对于贾宝玉或者整个贾府,他都永远像一颗灾星,令人慌忙躲避而不及。 当然,贾雨村的形象是复杂的,他一开始似乎还不是那么坏,所以有人曾探讨过这个人物的思想变化过程,这是有意义的,但同时,作者精心设计这样一个全书的穿线人物,其用意是很深的。
甄士隐: 一:他是巨著的“引子” 《红楼梦》先从与“红楼梦”无多大联系的乡宦甄士隐一生的兴哀经历开笔,这是何故?脂砚斋批道:“所谓真(甄)不去.假(贾)焉来也”。这就是说.甄士隐这一人物在《红楼梦》中是作引子出现的。 二:他是《红楼梦》人物命运的预言者 甄士隐虽然亦是曹雪芹笔下所塑造的《红楼梦》人物之一 ,但他又不参与《红楼梦》正戏,始终游离于情节发展之外。当他在《红楼梦》序幕中演完他自己的兴亡悲剧后,便隐身幕后.成为“红楼梦”正戏的清醒旁观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注视着经历“红楼梦”正戏的主角、配角的命运。
三:他是作者在作品中的代言人 作者从甄士隐的所见、所闻、所言、所悟这几方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空”这一主题,因此可说甄士隐是作者在作品中的代言人。 因此,可以说甄士隐这一凡物在《红楼梦》中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在结构上作者用他来作全书的引子;在塑造人物时,用他来为自己笔下的人物预言,为这些人物制定命运的框架;又通过他具体传达作者表现在作品中的主旨。甄士隐在《红楼梦》中虽是个不起眼的角色,但作者却用他无形地 *** 纵了《红楼梦》的结构、人物,主题,令读者不得不叹服作者对这个人物独具的匠心。
《红楼梦》最初出场的是甄士隐亦真亦幻的一梦,梦里有一僧一道一顽石,一株绛珠仙草,木石之间的一段未了情。真正开始写实是从甄府写起,涉及到三个主要人物:甄士隐、甄英莲、贾雨村,如若从全书看,这三个人并不是主角,与《红楼梦》全书也无太多牵连,当真要论起主角来,当属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那么,曹雪芹为何要将士隐、英莲、雨村这三个人放在小说的最开始部分呢?细思之,这三个人物是作者早早设置下的三个重要伏笔。
1、甄士隐: 甄士隐,早已有人指出他的名字谐音为“真事隐”,含“将真事隐去”之意。曹雪芹擅埋伏笔,不喜欢像一般的笔记小说那样偏向于平铺直叙故事情节,也从不直接在书中表达他对书中一些角色的看法,然而他的《红楼梦》中的人物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句即情而抒的诗、一支花签、一个灯谜,常暗喻主人公的性格或者命运,这只能说是作者有心设置的巧合。《红楼梦》的写作如士隐在梦里的太虚幻境里看到的一幅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正因为“真事隐”,亦真亦幻,因此《红楼梦》是一个千古猜解不透的谜团,又像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园林,——曲径通幽。
小说中实写的甄士隐是一个乐善好施的文人雅士,喜赏花修竹,然而他千不该万不该资助忘恩负义的贾雨村去求功名,雨村判案时明明认出了恩人失散多年的独女,却忍心让她继续沉于不知何处是止境的苦海。祸不单行,英莲走失后的几天,甄府在一场大火中成为一堆灰烬,寄身于岳父家,无奈老丈人也是个势利眼,不仅不资助落魄的女婿,还变法算计他的钱财。真所谓家破人亡,贫病交迫,光景难熬,甄士隐后来在一个跛足疯道人的指引下出了家,那道人笑道,“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宣扬的是一种富贵荣华一场空的道家思想,——如同“红楼梦”的字义,“红”即“朱”,“朱”即“富贵”的象征,却终归是“梦一场”! 因此,《红楼梦》从一开始就写到了甄士隐,一是利用他名字的谐音,二是通过《好了歌》来奠定《红楼梦》全书的故事基调,——虚荣浮华、炎凉世态!或是沉迷到最后的万劫不复,或是如士隐那样地超脱。
2、英莲: 《红楼梦》的重要配角之二:英莲。英莲,谐音“应怜”,取“应当被可怜”之意。士隐抱英莲上街看热闹,遇到了疯和尚,他说,“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舍我罢!”士隐自然是不肯,疯道人便念了一首专指英莲的诗,其中有一句是,“菱花空对雪澌澌”,英莲落入拐子手中后,几经辗转,进了薛家的门当了薛蟠的小妾,改名“香菱”。菱花于夏日开花,竟遇“雪”,喻生不逢时,饱受摧残。“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暗示她最后是被薛蟠的大老婆夏桂摧残致死。甄英莲,真应怜!也难怪疯颠道人说她的,“有命无运”,但这种“有命无运”的遭遇又何尝不是大观园中诸位出身高贵的 *** 们的最终命运呢?因此,英莲的早早就出场,暗示了大观园中诸芳最后不尽人意的结局。
3、贾雨村: 贾雨村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倾心于权势的野心家,一心追求功名利禄,不仁不义,连一向为人厚道的平儿都骂他是“半路中哪里来的饿不死的野 *** ”。然而这个人物在全书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他在甄府中所吟三首诗从表面看是抒发他个人的胸怀抱负,但据我看来,这三首诗还暗示了《红楼梦》中宝、黛玉、宝钗三大主角的出场,暗喻了他们三个人的性格以及追求。 诗一:玉中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诗二: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诗三: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前两首诗很明显地可以看作是写贾雨村的雄心抱负,他在等待着机遇,渴望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后一首诗是甄家丫环无意中两回眸,被有心的贾雨村看到,以为丫环有意于他,便自我陶醉起来,吟了此诗。 贾雨村,何许人也?也值得曹雪芹这般不惜墨?仔细看,他的这三首诗绝不仅仅是写贾雨村。散文中常常会有“明线”“暗线”同时铺展开来的做法。《红楼梦》中也有多条线同时铺展开来的做法,一些话语“一箭多雕”,明一层意思暗一层意思地重叠交叉却又并行不悖。还记得人们评价凤姐的 *** 次出场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那么在《红楼梦》中,黛宝玉、宝钗这三个主角的出场则是通过贾雨村的那几首诗来达到“未见其人,先有暗示”的效果。
诗一“玉中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暗指了“黛玉”和“宝钗”。“价”与“嫁”同音,“玉”指“黛玉”,“钗”指“宝钗”。诗暗示黛玉一心一意地恋着宝玉,心中别无其它的选择,她是被动地守候宝玉这个“真命天子”,求善嫁(价);而宝钗则不同,她懂得积极进取,一直努力地找寻着向上爬、通往富贵荣华的机会,所谓“待时飞”。《红楼梦》的第四回有写到“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之女,皆报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人才赞善之职。”接着就提到薜潘到京城的目的,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为游览上国风光。书中最初是有提到宝钗待选的,只是后来就没了下文,想必是落选,之后才有“钗黛之争”。
黛玉之欲嫁宝玉多半是为情,为了前世的“木石前盟”,而宝钗则多半是为了家族利益,薛家已慢慢败落,哥哥也不成气候,而贾家是一棵还不错的可以倚靠的大树。宝钗又是个标准的顾家的乖乖女,重视仕途经济,“见哥哥不帖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指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第14回)。 诗二“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一首暗喻宝玉的出场,宝玉从一出生就是“众星捧月”般地被宠爱着,就连贾母这个封建家庭中的大家长也处处依顺着他,不舍得打不舍得骂,甚至不舍得旁人对他有非议,视之如心肝宝贝。其它人对宝玉则更是不必说。
黛玉到贾府后,宝玉 *** 次正面出场,诗曰其“面若中秋之月”,我认为这是对此“暗示”的回应。另外,书中喜用花品来象征人的品貌,如用芙蓉花象征黛玉。《枉凝眉》的词“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是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这首曲唱的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黛玉当然就是“花”,“月”无疑就是宝玉,这又是一个呼应。 诗三“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欲提“三生愿”,须追溯到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草与赤瑕宫神瑛侍者的传说。绛珠草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今生化身为人,于今世偿还,谁知“未卜三生愿,频(平)添一段愁”,越是偿还越是偿不清。小说中宝玉和黛玉有一次闹了小矛盾,“贾母急得抱怨:‘真是俗话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宝黛二人原本也并不知晓这句俗语,传入耳朵,才如参禅一般,低头咀嚼个中滋味,一个临风洒泪,一个对月长吁。”
这“临风洒泪”“对月长吁”不也正是雨村诗中的“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愁)”?因此,此诗看似写雨村与娇杏,实为写宝玉与黛玉之。 总之,《红楼梦》写的是一个长长的故事,主角未出场重要配角先出场,——甄士隐来奠定故事悲凉的基调,甄英莲暗喻大观园中诸芳的最终的凄凉结局,而贾雨村诗中所暗示的三个主角则是全书中这一长长的悲凉的故事的开始,——一个为还泪而来,泪尽而逝;一个被“金锁”锁了一生;余下的那个人的结局80回的《红楼梦》中没有明写,或许他的结局就是甄士隐的结局。
一,甄士隐为什么会做梦? 因为他什么都不缺,就缺一个男孩,“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念方三岁。”接着就做梦了。所以,不用看下文,他必然是梦想得到一个儿子。这至少是诉求之一。 另外,甄士隐的梦全都是源于他自己的主观想象或潜意识,是日有所思、自说自话而非僧道额外赐教。 二、他为什么要梦里求子,而不是像贾雨村一样纳妾生子? 因为甄士隐是宿命无为、清谈冥想的真儒士,贾雨村是制天命而为之的不择手段的假儒士。甄士隐想通过存天理,修智性而受到佛道垂青,进而赐子。
纳妾会损害自己神仙一流的人品与晚节,只可作为下策备选。贾雨村则想通过存人欲,从风尘知己身上获得足够的上京赶考的信心和 *** 驱动力。有了功名,其他的钱财、美妾、儿子自然会随之而来。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由于当时的社会进入假世,好色者昌,好德者亡。甄士隐的冥想功夫终究没有发挥效力,没能像魏征一样梦斩泾河龙王,空留下一个美丽的白日梦。贾雨村则事事顺意,平步青云。儒家的社会就是这样真假循环着,你方唱罢我登场。
三、甄士隐为什么会梦见“一僧一道”? 因为他不是纯粹的儒士,是由儒及道、佛的理学家。“三教”在他心中是一家亲,遇到难事可同时相求,有求必应。理学家的特点是: 当处在顺境时,主观求天理,客观求人欲,所谓“义利”即是。天理包括仁义礼智,人欲包括功利色子(子或为酒)。而他们之所以求诸佛道,一是认为佛道具有更高境界的天理,是儒理的升级版;二是可以顺便谋取更多数量更高品质的人欲,如长寿、起死回生、赎罪等。只是此时的人欲已被堂而皇之改名为客观人欲,或者说是赏赐之物了。 当处在逆境时,单极存天理,灭除一切人欲,包括客观人欲、赏赐之物。直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或遁入空门皈依佛道。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甚至可以用卓越来形容。《红楼梦》的诞生与其说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不如说更像是历史背景的促成。当时,清 *** 闭关锁国,人们在自己创作的国度中虚以待日,而社会上所反映的问题渐渐暴露出来。 《红楼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简称为当时社会的缩影。 《红楼梦》的出版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由于其别具一格的叙事风格以及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背景,而受到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关注。 《红楼梦》以贾宝玉的见闻为 *** 视角,描写了社会上的人生百态,从文中众多片段不难读出其中的爱恨情仇以及真善美,悲剧美。
可在《红楼梦》中的开篇,作者曹雪芹却提到了甄士隐升仙的故事,这样的叙述与后文中有怎样的关联呢? 古人在写文章时,有一忌讳,就是开门见山。曹雪芹在写文章时,引用了这个甄士隐升仙这一引子,进而引出整篇文章。甄士隐和贾雨村的故事众人皆知,他们二人的遭遇所体现的,恰恰是世事无常,这与《红楼梦》中的内容正巧相呼应。在文中所发生的故事中,最主要体现的就是“真假无常”,进而可以感受到。所谓的真,即人生到头一场空;假,即飞黄腾达享尽荣华富贵。除去这一点,还有最通常的一点来说:在文中先以别的人物做铺垫,进而引出真正的主角,这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 *** 。
沈鹏的草书与唐朝张旭的草书有可比性吗?
中国书法的各种书体其实有着各自的灵魂,这种灵魂就是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由这种书体形成的书写传统、笔法、气质以及相应形成的气韵。
甲骨、金文、这一类中华文字尚处于初期阶段,灵魂在“像”。可以理解为图解式描绘的生动和朴拙之趣。大量篆隶之间的简书也基本归入此类。
小篆灵魂在“齐”,无论你用什么笔法,都在追求匀整之美。至于清篆的本质其实是将隶书的灵魂灌注入篆书,使其超越小篆本身的实用压倒美学的状态转向艺术审美。
确切说,真正够得上艺术性追求的书体是隶书,也可以认为隶书就是中华书法艺术审美走向自觉之始的书体。无论是庙堂隶书还是民间隶书还是篆隶之间的秦汉简,都是在端庄强厚与变化飞扬之间寻找一个书者认为的临界点,所以,隶书的灵魂在“变”。
行书的灵魂在节奏即“调”。以各种抑扬顿挫强化点画之间的关联,给文字注入节奏变化,用节奏去改变点画形质却不偏离辨识度原则,对书者的精神是一个极大的放松和享受。
楷书的灵魂在“法”,辨识度是 *** 要义,任何点画和结字变化都要服从“所见即解”的要求。
草书的灵魂在本质上是融合以上所有书体的一次更高意义上的自我创造。既要遵守严格的草书书写法度,又要以沉郁和飞扬为两端形成阴阳关系,还要强化节奏,以使并不丰富的线条随着节奏的导入变得具有“移情作用”,也要以“沉而实”的线条体现匀整之美。
不同于前面的所有书体的是:草书不仅具有空间特征,更具有强烈的时间特征。空间体现在单字到整幅的布白与阴阳转换草书,所以说看草书与其说是看白底黑字的黑,高明的欣赏者感受更多的其实是“白”。时间特质体现在强烈的节奏转换、顿挫起伏,而这些就是打动欣赏者,让观者与书者形成欣赏过程的情感共鸣的关窍所在。
所以,草书是中华各书体皇冠上的明珠,既在于其难度,也在于好的作品能够具备的 *** 特质。
当下时代对发言权的开放环境下,骂沈鹏的人多了。(其实骂他的人多了,你算老几?)骂不要紧,要骂出道道儿来,而且带着善意。
沈鹏先生其他书体基本上可以置之不论,不是因为他写不了别的书体,事实上仅就我们能够看到的他的隶书、篆书,我们基本上可以将其归入高手之列。沈鹏书法的强主要在草书,他的草书从祝允明、傅山、林散之、李可染诸名家前辈中得道最多。祝允明的重视单字笔法、傅山的大气圆浑,林散之的屋漏痕线质,李可染的“积点成线”笔法等等。
强调单字法度弱化线条变化显然来自祝允明、圆浑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笔法显然来自傅山,结字虚空、平正中追求适度的轴线曲度显然来自林散之先生,追求苍茫大气的个性化显然承继李可染先生。
但显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祝允明大草的单字讲究章法不太讲究、傅山的书写质量不稳定、林散之先生的线条疲弱、李可染先生的顿挫习气甚至叫积弊,也都在沈鹏先生各个时期作品上有所反映。
其中期,草书线条有时一笔之中顿挫、注力太多、雕琢意太多,影响了整幅气脉的流贯。这种顿挫习气假如能够强化大草的节奏,也自具有一种动人的力量,但问题在于,沈鹏先生草书恰恰是属于节奏比较贫弱的“冷静型”草书,而这种冷静大草、逐字雕琢的始祖就是黄庭坚。当顿挫习气以一种快速和节奏明快的方式呈现,线条会呈现出老辣苍茫,而当慢写成为常态的时候,就会呈现沈鹏之雕琢型笔线、虚弱型体质,欲求一些激荡、振迅之气格时,作品不足就很明显了。
其书总有欲向左右两侧开拓,求“空间”雕琢,而又不舍“时间”上的节奏变化,往往顾此失彼,气脉时有声嘶力竭之态。所以沈鹏先生草书不宜于大气势作品,只宜于空间塑造为主、时间为辅的草书。这就是为什么他的多字作品、长卷作品要远好于他的大字、大幅作品的原因。
整体上对于一些细枝末节的用笔理应删去些雕琢气。创作中没有必要每字每笔都刻意经营点缀。草书中,适当对一些字进行“弱化”处理一可增笔速,二可畅气,三可突显其它雕琢之笔。清人刘熙载云:“书非使人爱之为难,而不求人爱之为难。”引申一下,对于刻意表现之书无不反映出书家“求人爱”之心:沈书其病在“太认真”、“不简”。
唐张怀增所言“精魄超然,神采射人”,千年以来,一直被认为是草书的极则。当今书坛。草书作品大量面世,草书作者不断涌现,待发之势逐渐显露,书家的表现欲、抒情欲和震撼欲日渐增强。
时代在发展,王铎那个追求以“大”为特征的社会审美习惯和实用需求又来了。所以刘洪彪、胡抗美等以大字草书著称的书法家远比沈鹏先生挨骂要少,虽然沈鹏先生以书艺、资历和德行都远比大多数德不配位、书不配位的书坛大佬们要强了不少。
不过,观沈鹏先生近年作品,显然还在孜孜追求,习气有所改观、取法视野也宽了不少,书写更轻松自然,当然线条力度又进一步削弱。
总之,祝老先生长寿有年、书学再进,更少一点艺商炒作的参与或者被参与,方不辜负这书道艺术的责任!书道传递,固然在“书”,更在德和文人风骨,这才是书艺不灭薪火相传最重要的火种。
“法帖3.0”展览级真迹复制帖、定制毛笔和定制课程,大成国学堂致力改变学习书法生态之作!
敬请点赞关注,临池学书者,欢迎加我信yudacheng003入群一起快乐书法!
龙凤马鬼虎麒麟是指哪些人?
细数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时代,三国时期是少不了要说道一番的。可以说“乱世出英雄”这句话在三国时期得到了 *** 的体现,神机妙算的文人智士,骁勇善战的威猛将领,他们或一人便可指点江山,谋略过天,或无畏无惧,冲锋陷阵,以少胜多。
千百年后再读三国,都仿佛能感受到书卷间溢出来的英雄热血,仿佛能听见穿越千百年的战场呐喊声和剑刃相碰的铮鸣声。那个时代的人物都带有一种传奇的色彩,他们的作为令今天的我们直呼:神人也!
确实三国称得上是一个众神时代,太多的能人异士被历史记住,若一一说道不免有些错乱,因此后人便总结了三国六奇士,谓一龙一凤、一马一鬼、一虎一麒麟,你知道这六大奇士是谁吗?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首先是一龙一凤,我想这个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尤其是这“一龙”,就是号为卧龙的诸葛亮,他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的故事可以说是老少皆知,他早年并未参与到争乱之中,隐居在隆中,过着不问世俗的生活。
后被刘备三顾茅庐请了出来,由此开启了他神话般的一生,刘备三顾茅庐也被成为佳话,诸葛亮甚至成为了智慧聪明的代名词。这一凤就是庞统,他是刘备座下不可或缺的谋士,同诸葛亮一起为刘备的军师中郎将。在刘备和刘璋决裂之时,他给了刘备上中下三个计策,最后刘备用了中计,最后成功进入蜀地。但是在后带领众兵攻城时被流箭 *** ,年仅36岁,天妒英才,就此陨落。
接着是这一马一鬼,一马就是马超,在《三国志》中陈寿将他与张飞、关羽、黄忠、赵云记到一传之中,为《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因此他在三国中的勇猛可见一斑。而且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这五人还被并称为“五虎上将”。而在《三国演义》小说里曹 *** 最狼狈的割须弃袍这章中,就是马超率领西凉兵马为父报仇,杀的曹 *** 节节退败后早就的局面。之后马超又投奔张鲁,在葭萌关与张飞大战,但是受到了张鲁手下杨松诬陷,最后选择归顺刘备。
加入蜀国后的马超上来就立下了犬马功劳,帮助刘备大胜刘璋,并迫使对方投降。而在刘备称帝后他被封为骠骑大将军,并且身兼凉州牧,在镇守西境上能独当一面。一鬼说的就是郭嘉,他之所以为“鬼”,就是因为他被称为鬼才。郭嘉有多厉害呢,他追随与曹 *** ,可以说曹 *** 前期在北方的战役中取得的胜利,郭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官渡之战中更是体现出了他超凡的智慧,过人的谋略。后他又劝曹 *** *** 吕布刘备,基本奠定了曹 *** 在北方的势力。
曹 *** 还为他设定了一个专门的职位称军师祭酒,相当于是曹 *** 旗下的总参谋,由此可见郭嘉对曹 *** 的重要性。但不幸他年仅38岁就病逝,有人甚至说郭嘉不死就不会有三国,这一点虽有夸大的嫌疑,但是郭嘉的才能确实是让人惊叹的。
一虎一麒麟,其中的一虎就是孙坚,孙坚出生时就带有传奇人物的色彩,传说孙坚出生前孙家祖坟上就出现云光,上连于天,盘于数里,简单点就是孙家先辈启示,孙家要昌盛了。后孙坚的母亲在生他之前还做了一个很神奇的梦,梦见肠子从腹中拖出,环绕吴地阊门。
有人就告诉她这是祥兆,果然这小伙子生出来就俊的很。虽然这些都是传说记载,但孙坚此人的作为也确实很出彩。17岁便敢一人与强盗搏斗,并令强盗胆怯,后因此事被召,此后在讨伐董卓的战役中大胜,令董卓畏惧不已,真是一猛虎也。麒麟说的是姜维了,他算是三国时期的后起之秀了,他所在的时代很多被人们所知晓的英雄都已经陨落。他按照诸葛亮的遗愿北伐中原,在曹魏蜀汉之前他就有所察觉,并多次上书报于刘禅。
但是刘禅并没有在意,依旧我行我素,整日寻欢作乐,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刘禅被俘虏后姜维并没有放弃,一直在暗中积蓄力量,想要光复蜀汉,并运用计谋煽动曹魏首领 *** ,但蜀汉确实是大势已去,凭他一人翻身真的太难,最后他在乱军中被杀害。
三国已经离我们太远,但是关于三国的英雄故事,后人仍然在采用不同的方式讲述着,每个人读过三国都会有自己欣赏的那一位英雄,三国硝烟今不在,一切也都归于历史。好了,这就是三国时的一马一鬼、一龙一凤、一虎一麒麟,各位读者还有什么补充吗?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