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基础知识必背-读易经到底有何好处

admin2022-12-13 02:46:1818

八字基础知识必背,读易经到底有何好处?

关于《易经》的历史地位,自古以来早有定论,八个字:群经之首,大道之源。那么《易经》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想要明白易经的学问体系,我们先要了解5个问题。

1、易经没有真正的作者

很多人都在苦苦追寻和追问易经的作者究竟是谁。有人说是伏羲,有人说是周文王,也有人说是孔子完善的易经。其实这都不对。易经是古代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作者只有一个,就是代表中华智慧的那么一群人。

伏羲造八卦

这一群人里,最开始是以伏羲氏为首的人们,用最朴实的双眼观察天地,做成了八卦。这就是先天八卦。然后,殷商末期,周文王被困羑里,周文王姬昌在前人研究易经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整理整合工作,最终总结出64卦的卦象和卦名字。

因为我们一定要知道,周文王在没有画出64卦之前,他也会占卜,也是利用易经的思维在占卜。所以,绝对不能说易经64卦就是周文王发明的。只是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整合而成。后来文王的儿子周公旦在文王64卦卦图和卦名的基础上写出了爻辞。就是每一个卦的六爻爻辞。剩下的彖传,象传,文言传,系辞传,说卦传等就是以孔子为首的几代儒家学者的工作了。

历经三圣

那么,您说易经的作者是谁?您可以说是伏羲,也可以说是文王,也可以说是三圣作易。但这都不完全,易经本是一门规律学,就是古代先民集团的智慧。所以,易经从本质上说,没有真正的作者。

2、易经的基础是八卦,八卦是怎么来的?——归类。

关于易经八卦的来源,在《易经》系辞传中这样说道:“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於天, 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句话说的很清楚不过了,没有什么神话,就是我们的先民在伏羲的带领下,用懵懂的眼睛认识世界,通过归类法归类,认为天地万物总体可以分成: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大类。

八卦图

剩下的所有东西都往这8类里归类。比如,巽为风,为草木,为飞鸟等等,这样归类,八卦就包罗万象了。那么在八卦的基础上两两卦重叠就成了64卦。64卦中,乾坤两卦代变天地之门,其间62卦专述人事。

3、易经的核心观点有三条

易经的核心观点有三条:简易、变易、不易。

三易

简易:用简单的对比看透万事万物的本质,此为简易。易经的思维是从64到8再到54321的过程。64卦,八卦,五行,四象,三才,两仪,太极。是化繁入简的过程。

八字基础知识必背-读易经到底有何好处

变易:天地万物只有运动是绝对的,其他都是相对的。所以易经分阴阳,分动静,分刚柔。只要运动就有变化,人爻学会与时偕行,与时俱进。任何的对错都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

不易:易经最后告诉我们,人世间只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就是老子说的道。因为我们永远摸不到道,只能无限地近道,所以,道是不变的,其他都是变的。

4、易经的表达方式——14个数字

易经的表达方式可以用1、2、3、4、5、6、7、8、9、10、12、60、64、384来表示。1就是太极,2就是阴阳两仪,3就是三才,4就是四象,5就是五行,6就是六爻,7就是七政,8就是八卦,9就是九宫,10就是十天干,12就是十二地支,60就是六十花甲子,64就是64卦,384就是384爻。

八卦与数字

5、易经的作用

历代学人之所以读不懂《易经》,是因为不知《易经》之根本,而被一些庸俗的易学家们误导的结果。古人误导受害浅,今人误导受害深。《易经》与佛法儒家道家一样,有 *** 时、像法时、末法时,从经典文化诞生的轴心时 *** 始, *** 0年间经典解读智慧呈现退化易经是东方文化的精髓,她是古带中华哲学医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石,易经不是死的知识,她讲究变化,附和万物自然一切的规律,看你的认识程度,好处自不必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为什么呢?对国人来讲,进化论是科学,人类是不断进化的,经典文化怎么会有退化现象呢?

人类的一切智慧成果都是通过大脑创造的。大脑有左脑和右脑之分。左脑主管语言、数学、逻辑、理性,右脑主管印象、直觉、储存、感性。就像一个人童年时右脑发达,成年后左脑发达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在其童年时代以右脑文化为主,在其成年时代以左脑文化为主。

所以人类的发展有两条线:左脑进化,右脑退化。那么,《易经》的根本是什么?《易经》的根本是象数。象数的根本是类象。象数是根本,理占是花果。象为根,数为本,理为花,占为果。象是右脑的德能,数理是左脑的德能,占又是右脑的德能。《易经》智慧从右脑开始,转到左脑筹划,最后又回归右脑。

全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存在同步性、共时性原理。这也是《易经》的基本原理。

命理学哪部书写得 *** ?

人的天命观,经过先秦学者的吹嘘,民众信命运的风气一直盛行至今,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坚信命运的安排。

命、相、风水、合婚、择日都有着一套各自的理论,特别是命理学;在历史长河的积淀中,几千年来,我国的命理著作林林总总,数不胜数。主要有:《李虚中命书》,计有三卷,旧本题为鬼谷子撰,李虚中注。可以推算人的寿夭贵贱,利和不利。《玉照定真经》一卷,旧文题为晋郭璞撰,张颙注。《星命溯源》五卷,不清楚何人编撰。有后人托名为唐代张果老所传。《徐氏珞琭子赋注》二卷,由宋代徐子平撰。此书被称之谓用年、月、日、时,四柱八字推算禄命之法的鼻祖。因为此前推命的 *** 只用年、月、日三柱六时的,出生的时辰这一柱有宋徐子平所开创。

命理学著作还有,如:《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二卷。《三命指迷赋》一卷。《渊海子平》五卷。《星命总括》三卷。《星学大成》十卷。等等!

现在最为实用的命理学书籍,有以下三本。一本是《三命通会》十二卷。没署撰者姓名,卷首只题【育吾山人】。和明代【万民英】的《三命会通》十二卷,卷数一样,以【万民英】,字育吾来推测,应为同一人。另一本书是《星平会海》十卷。也没有署撰写人。再一本书是《命理约言》四卷,由清代【陈素庵】著。书中 *** 卷为法,二卷为赋,三卷为论,四卷为杂论。民国期间,全书经过当时的命理学大家【韦千里】的校刊删注,名称定为《精选命理约言》。是后世最为通行实用推命之书。

《精选命理约言》的 *** 卷有:看命总法、格局法、用神法、生年法、女命法等48篇。第二卷有:总纲赋、格局赋、从局赋、化局赋等20篇,此乃论命之精华。第三卷有:天干论、地支论、支冲论、支刑论、太岁论等48篇。第四卷主要为杂论24则。

各种书籍都有纰漏和谬误之处,推算命理切勿照书本而论,必须活用前人的经验,丰富自己的见识。

初三历史答题技巧?

初中历史必背、必懂的36个答题规律,让你的考试再也没有无从下手的情况,只有看到这样的问题就按照这几点进行答题,就可以拿到90%的分数!

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古代中国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封建 *** 中央集权的认识

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 *** ;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

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选官和监察制度

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3)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个政策:重农抑商。

两个方面: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

三大特点: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 *** 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四段历程: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 *** 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是 *** 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目的不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

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 *** , *** 在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中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2)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8、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

(1)诸子百家思想观点:

①儒家推崇“人治”,提倡“礼治”或“德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②法家提倡“法治”,崇尚“以法治国”,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 *** 的中央集权国家。

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秦汉以后统治者的修养生息政策正是这种治国思想的体现。

(2)演变: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家的思想主张,虽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

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取二者之长、弃各自之短,逐步形成了德法兼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

①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 *** 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

③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正式形成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模式。

④汉代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逐渐被儒家思想所吸收,如宋明理学;隋唐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

9、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 *** 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2)在科技应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大型的工程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意识。

(3)我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影响深远。

10、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原因

(1)趋势: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识增强。

(2)原因:封建 *** 统治加强;商品经济发展。

政治、经济、思想

近代中国

11、近代列强侵华的方式和危害

(1)方式:

①军事侵略: *** 战争、第二次 *** 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 *** 、日本 *** 。

②政治侵略:通过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辛丑条约》(1901年)等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

④文化侵略: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传入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2)危害

①政治上:攫取和 *** 了中国的国家 *** 。领土 *** *** :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 *** 领土, *** 了中国的领土 *** ;司法 *** *** :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领海 *** 、关税 *** 丧失、获得在华驻兵权。

②经济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倾销商品、掠夺中国原料,输出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文化上,毁灭中华文明遗产,如火烧圆明园。

④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还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12、农民阶级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特点

(1)农民阶级具有革命性

①含义:受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具有革命的要求。

②表现:太平天国运动首次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沉重打击中外 *** 势力,动摇了清 *** 的统治基础;义和团运动打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2)农民阶级具有落后性

①含义: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难以提出科学合理的革命纲领以指导其革命。

②表现:《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资政新篇》的不切实际性;“扶清灭洋”口号的盲目排外性。

13、“六个 *** ”巧记辛亥革命

(1)建立中国 *** 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

(2) *** 次提出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 。

(3)建立亚洲 *** 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 。

(4)颁布亚洲 *** 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 临时约法》。

(5)中国近代史上 *** 次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中国近代史上 *** 次历史巨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的探索特点

(1)从更高纲领到更低纲领( *** *** 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

(2) 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 十年对峙)。

(3) 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 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

(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

15、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认识

(1)三次发展机遇:甲午战争后清 *** 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 *** 次世界大战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

(2)四个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国侵略的 *** 、洋务运动的诱导、 *** 的政策。

(3)五个发展阶段:

“春”:甲午战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夏”:1927~1936年 *** 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

“秋”:抗战时期遭到沉重打击;

“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新生”: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4)分布结构:

“弓箭”结构——主要分布在自然经济解体程度比较高的沿江、沿海地区。

(5)两个影响:

一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

二是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进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6)三个障碍: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16、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

(1)一条主线: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而变迁。

(2)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二是生活风俗习惯的变化。

(3)三大因素影响:

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二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近代物质生活和风俗的变迁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是维新 ***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政治思想运动的推动。

(4)四大表现:

一是社会物质生活方面,即服饰、饮食、住宅的变化;

二是社会风俗和思想观念方面,即婚丧嫁娶、社会礼仪的变化;

三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

四是大众传媒的变化。

(5)结论: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伴随着西方入侵、西方的社会生活 *** 和生活方式的涌入而变化的,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7、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认识

(1)一个主题:

八字基础知识必背-读易经到底有何好处

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2)两个特点:

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束缚,中国人思想不断得到解放;先进理论在革命实践中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

(3)三个层面:

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文化层次。

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

18、对中国现代政治建设的认识

(1)两种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两个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 *** 。

(3)两部宪法:

《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4)四大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础。

② *** 领导的 ***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指导思想,政治协商是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基本组织形式。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制度。

④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直接民选,落实“依法治国”方针。

19、“一二三” 理解 *** 的外交

(1)一个政策和宗旨:

*** 自主的和平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两大贡献: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三个时期:

①奠基时期(50年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方针,步入国际舞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②拓展时期(70年代):恢复在 *** 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外交新局面。

③创新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全方位外交,积极参与 *** 活动,致力于地区合作。

20、 ***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阶段线索

(1)过渡时期(1949~1956)

①含义: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

②三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③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④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⑤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2)曲折前进(1956~1978)

①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②两方面探索:有益探索: *** 八大;八字方针。探索失误:总路线、 *** 、人民公社化运动、“ *** ”。

③三个“一”: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一个错误:“左”倾错误恶性发展;一场浩劫:“ *** ”。

④四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照搬外国经验。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五个转变

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单一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

⑤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1、20世纪三次巨变、三大伟人、三大理论

(1)三次巨变:

*** 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

(2)三大伟人:

*** 、 *** 、 *** 。

(3)三大理论:

*** 、 *** 思想、 *** 理论。

政治、法律制度及人文思想的起源

世界古代

2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1)从政治机构的设置来看,有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体现了人民 *** 这一特征。

(2)从运作方式来看,通过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方式保证了每一个公民都有执掌更高权力的机会,即轮番而治。

23、罗马法的演变及影响

(1)一个趋势: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

(2)两个转变:由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体系最终完成。

(3)三大核心:维护奴隶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

(4)四大影响:

①稳定了罗 *** 统治;

②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现代许多国家法律制度和原则的源头;

④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

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

近代西方

24、资产阶级代议制统一性的表现

(1)一个核心:

代议制的民主,都具有形式上代表 *** 行使国家权力的代议机构(议会)。

(2)两种政体: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3)三项原则:

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4)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25、19世纪至今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四次飞跃

(1) *** 次飞跃是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

(2)第二次飞跃是理论到实践到理想的实现。

①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

②理想变现实: *** 十月革命。

(3)第三次飞跃是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②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

(4)第四次飞跃是由传统模式改革即苏联、东欧改革到现代模式改革即中国改革的转变。

26、近代不同历史阶段西方殖民扩张的特点

(1)15世纪末至18世纪晚期:扩张主要是为了掠夺金银财富,积累资本。手段具体包括 *** 财富、贩卖黑奴、欺诈性贸易等。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目的是为了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适应本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手段主要是发动侵略战争和输出廉价的商品。

(3)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目的是为了各国垄断资本家的利益需要,积极抢占资本输出的场所,手段主要是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和进行 *** 战争。

27、用“一、二、三、四”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一个实质:

资本主义初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2)两重影响:

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迅猛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其社会进步。

(3)三个动力:

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政治动力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开拓世界市场提供了政治条件;直接动力是殖民扩张。

(4)四个阶段:

①以新航路的开辟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阶段;

②以早期殖民扩张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拓展阶段;

③以 *** 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阶段;

④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阶段。

28、“一、二、三、四”总结文艺复兴运动

(1)一个核心和中心:

人文主义和意大利。

(2)两个阶段:前期(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后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3)三个领域:文学艺术领域、自然科学领域、思想领域。

(4)四方面影响:

思想解放,挑战 *** 教权威;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解除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枷锁;

容易导致个人私欲膨胀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

29、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1)思想观念变化。文艺复兴——深刻的思想运动导致人们观念的根本变革和思维方式的革命,进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2)社会的进步促使人的尊严得到了尊重,人的价值和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科学与科学家受到尊重。

(3)科学技术的继承与科技的融合。科学是技术的源泉,技术是科学发展的体现。科技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4)商品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需求,是技术变革的动力。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是技术变革的保证。

(5)创新文化的建立为重大技术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新文化的特征是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遵循严格的逻辑推理及缜密的数学、实验验证的科学 *** 。

(6)科学家的个人品质。科学家在极端 *** 黑暗的历史条件下的大无畏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也是必要的条件。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现代世界

30、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经济政策调整

(1) ***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经济建设经历战时 *** 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工业化等政策,最终确立起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 *** 模式。

这种模式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模式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或弊端,成为后来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

(2)针对 *** 模式的弊端,二战后苏联多次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 *** 模式。

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 *** 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

31、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演变

(1) *** 次工业革命后,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

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其经济思想是自由主义政策。

(2)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竞争促进了企业的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

其经济思想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思想。

(3)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下,美国 *** 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 *** 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

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其指导思想是凯恩斯主义。

32、对“冷战”局面形成的认识

(1)三个原因:

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

主要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根本原因——国家利益的争夺。

(2)三个对峙: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 *** 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

军事上,北约与华约。

(3)四个过程:

雅尔塔体系——奠定基础;

两大阵营出现——初步形成;

“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

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3、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趋势

(1)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

(2)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①6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资本主义阵营也出现分化,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

②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 *** 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3)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苏争霸激烈。

(4)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

(5)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

34、影响大国关系的三个因素

(1)国家利益是影响大国关系的根本因素。

(2)国际格局的变化是影响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在特定条件下影响大国关系。

35、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占主导地位

(1)金融方面,美国凭借安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之机,取代英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2)国际贸易方面,为了对外扩张和输出大量商品的需要,美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迫使英国放弃大英帝国特惠制。

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3)工业方面,美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力量,成为世界工厂。

(4)科技方面,战时美国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美国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36、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总体特征

(1)两个趋势:

①经济区域集团化。主要表现:东盟、亚太经合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

②经济全球化。表现在1995年WTO正式运转。

③二者关系:前者是实现后者的重要步骤和途径;后者则是前者的最终归宿。

(2)主要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3)双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风险与问题。

(4)中国抉择: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外贸环境、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但是,加入WTO对中国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如不加快改革力度,我国的弱势产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行楷练字必背口诀?

1.

方字不方正,左右都内行。 左阴笔划细,右阳粗笔明。

2.

划斜体不斜,整体要端正。 斜笔虽明显,立稳是主功。

3.

中划长启下,横担要分明。 一笔揽腰过,不失砥柱用。

4.

人字八交叉,叉处空中顶。 下部要对准,不要偏西东。

5.

八字下交叉,亦在字正中。 如若偏东西,此字不成形。

6s管理?

6S管理八字口诀:

整理:要与不要,一留一弃;

整顿:科学布局,取用快捷;

清扫:清除垃圾,美化环境;

清洁:清洁环境,贯彻到底;

素养:形成制度,养成习惯;

安全:安全 *** 作,以人为本。

6S管理是5S的升级,6S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 *** O)、清洁(SEIKETSU)、素养( *** SUKE)、安全(SECURITY),6S和5S管理一样兴起于日本企业。

因前内容的日文罗马标注发音的英文单词都以“S”开头,所以简称6S现场管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