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斗数 断生死-还成了跟老君元始齐名的圣人
紫薇斗数 断生死,还成了跟老君元始齐名的圣人?
说到《封神演义》,里面有三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鸿钧的弟子三清,他们分别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与通天教主道德天尊。在封神的境界中,他们三个人都是圣人,远远高于十二金仙等所谓的金仙。甚至还有一种说法,圣人之下皆蝼蚁。哪怕圣人之下的 *** 人孔宣,面对圣人也没有还手之力。那么,三清是怎么成圣的?
一、成圣的办法有几种先说他们的老师鸿钧,鸿钧在《封神演义》中的设定,是更高境界的存在,后来更是化身天道。而鸿钧老祖的成圣,据说是斩三尸,也就是斩掉了自己的善、恶与本我,化身为圣。
而他的三个弟子,成圣的办法,则与他有很大的不同。
鸿钧讲道,曾经有许多散仙上门听讲,都成为他名义上的弟子,比如说人类之母,炼五色石补天的女娲娘娘,西方教的接引准提二圣,而他的亲传弟子,则是三清,分别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与通天教主。
而几位,都是以大功德成圣,只不过他们获得大功德的办法,各不相同。
先说女娲娘娘,她本是天地间 *** 大妖,人头蛇身, *** 开天劈地之后,天地初开,日月初升,整个天地间安静一片,由于太过孤寂,女娲娘娘就按着自己的样子,用泥土造人,这才有了人类。
后来,祝融共工大战,共工不是对手,就怒触不周山,将支撑天地的天柱撞到了一根,天地倾倒,洪水不要钱得向人间灌去。这个时候,女娲娘娘,炼五色石补天,又宰了一只巨龟,当作天柱,将天又撑了起来。
这两件功德,功在千古,对刚刚成长起来的的人类来说,是莫大的功德,因为这个功德,女娲娘娘成为圣人。
而三清是怎么成圣的呢,他们也是功德成圣,相对女娲的造人,救助人类。而他们三人和西方教的接引准提则是凭着教化之功入圣。
他们曾经都是鸿钧老祖的弟子,听过师父讲道,道有三千,各有不同。同样,对道的理解,也各有不同。
于是乎,元始首先创立了阐教,阐即阐述,解释的意思。他向门徒们解释,阐述鸿钧老祖所创之道的本源,根据这个意思,就创立了阐教。
元始天尊以昆仑山玉虚作为自己的道场,开始收徒,相对来说,元始天尊是一个相当挑剔的人。很看中一个人的出身与资质。
出身不好,非人类,非上古大神之后不收。
资质差者不收。
所以,阐教创始最早,弟子最小,除了副教主燃灯道人外,也只有十二金仙及一些杂毛道人。比如说姜子与申公豹。
而姜子牙因为资质不好,没有修仙的才资,还被中途勒令退学。
再说老子,也就是太上老君,他创立了人教。他更重视于对普通人群的教导,后来出关,留下了煌煌巨著——道德经,据说经书一出,紫气东来,太上老君就此成圣。
而他只有一个弟子玄都子,在人间有一个名字叫庄周,庄周梦蝶的那个庄周。
二、功德入圣的通天再说通天教主,他是鸿钧老祖最疼爱的小弟子,离开时给了他许多的宝贝,比如说后来摆诛仙大阵的四把宝剑。
他后来创立了截道,也就是截取天机的意思。他将老师传授的道,截取一段讲给大家。
他后来在碧游宫立下道场,广收门徒。
相比前两位师哥,通天教主对徒弟的要求不高,不看出身,不管你是上古大神之后,还是人类,哪怕是精物有了灵识,都可以拜他为师。
所以,经过几年的发展,反而截教的弟子最多。座下有四大弟子:多宝道人、金灵 *** 、无当 *** 、龟灵 *** ,这几位中,就有一个万年巨龟成精的龟灵 *** 。
除此之外,还有随侍七仙,比如乌云仙、金光仙等,这随侍七仙中,非人类更多。
也由于教育理由不同,阐教弟子都背后说他们:披毛戴角,卵化湿生之辈。
除此之外,三代四代弟子更多,号称万仙来朝。
从这里可以看出,同样是教化之功,通天教主的教化之功更大,因为他传授的弟子最多,所以成圣之后,他的力量更强。甚至他的弟子加入了人间的帝国殷商王朝,一时风光无双。
但天道循环,报应不爽。
截教的弟子最多,势力最强,引起了其他几个派别的觊觎,比如说西方教。他们的教主是接引准提二圣,他们也是教化功德入圣,只是当时人口最多的东方已经被阐截二教占据,他们无奈之下,只能选择了西方,那里人丁稀少,资源紧缺,所以发展一直缓慢。
为了快速发展,他们将目光瞄向了东方,尤其是人才兴旺的截教。
三、封神大战缘起鸿钧老祖化身天道,再加上巫妖大战,原本掌管天庭的妖族实力大降,天庭无人,为了重建天庭。鸿钧老祖就立身边童子昙天,成为新的天庭。但缺少三百六十位正神。
手下无人,怎么办?于是鸿钧就将目光瞄向了广大的修仙者。
仙者,无拘无束的存在,他们法力高强,不受限制,唯一做的一件事就是修行。
而神,则是天庭的附庸,有自己的工作职责,天天打卡,苦逼不堪。
但天庭缺人,鸿钧老祖下了死命令,无奈之下,老君、元始与通天商量了一个封神榜的办法。
就借口门下弟子犯下杀劫,需要到人间应劫,运气不好的,死掉之后,化身封神榜,成为天庭正神。
面对封神榜,阐教元始门下弟子和截教通天教主采取了不同的办法:
一个是应劫而出,借气运天数之名,主动进行杀戮,杀掉别人应劫。
一个是消极应对,回到家,通天就下了一道命令,让手下弟子闭门不出, *** 默黄经。
但可能吗,截教弟子众多,分散各地,甚至有的在朝歌任职,现加上纣王在女娲庙粉壁上题诗,惹怒了女娲,女娲派出了三妖前往朝歌,祸乱成汤江山。
在这个时候,气运在西崎这边,截教弟子被各个击破,个个被截杀。等赵公明、三霄等精英弟子损失之后,通天才反应过来,但已经晚了。
最终在西方教的趁火打劫下,截教损失惨重,从此销声匿迹,不见踪影。
四、通天的功德虽说是一个失败者,通天也是有大功德的。他创立了截教,有教无类,本身也是一种进步的教育。不也是大功德吗》
你觉得人生怎样过才有意义?
人生有意义其实很简单——变成有钱人就好。
看了我的观点肯定有很多很多的人都要骂我了吧!听我给你分析,你就不会骂我了。
先不谈理想,谈谈现实。
要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人生首先得先把身边的人照顾好比如父母老婆孩子,这个是先决条件,如果一个人连身边的人都照顾不好,即使其他事情再成功也不完美。可是要照顾好身边的人,金钱是必须的,是绕不过的弯。
所以我说变成有钱人你就有了谈人生意义的资本了。
再来谈谈个人。
现在的年轻人身上的几座大山,实在是太重,每天为了房贷、为了孩子上学、为了照顾父母已经压的喘不上气了,哪里有时间,哪里有精力谈理想。
所以我说变成有钱人才有机会去谈人生的意义。
再谈谈理想吧!
每个人的理想都不一样,可是总结起来无非就那么几种!
想在科学上有所成就;
想在艺术上有所成就;
想在个人精神上有所解放;
想在个人物质上为所欲为;
其实以上这些各种理想都得要金钱去实现,科学上的成就不是只想一想就行,还需要成千上万次的失败实验得来,这些都需要钱作为基础呀!
拍电视剧不也需要大量的钱吗?
写书、画画也需要大量的时间、金钱来支持。
所以我说变成有钱人才有谈理想的实力呀!
所以我想说不管你想要一个怎么样有意义的人生都需要钱的支持。
所以在你谈理想的时候先去赚钱吧!
不过一定要记住赚钱也要合理合法才行哦!
谁能推荐几部精彩的老动作片?
动作片基本上占领所有类型电影的半壁江山以上,而且会一直如此,只要有电影尚存,就有"动作"这个标签存在。
动作电影的发展挺有意思,仅在上世纪 *** 十年代单纯以动作为主体风靡全球,独步天下。之前和之和,纯粹的动作电影很少,基本上是和其他类型片混杂的。而在电影爱好者眼中,动作电影就象 *** 次恋情,让人恋恋不忘。
这里介绍一些动作老片,见证一下动作电影的鼎盛期和发展脉落。
默片时期就有一代动作大师巴斯特基顿在亡命出演,他是成龙的偶像和创作灵感来源。可惜当年更成功的是卓别林,基顿如马戏团般的杂耍喜剧没能成为主流。
巴斯特基顿
到了五十年代,好莱坞黄金时代,悬念大师西区柯克在《西北偏北》中飞机追人,攀爬高物的大场景惊险桥段奠定了美式动作片的基调。同时,孤胆英雄也成为动作电影的人设首选。
西北偏北
到了六十年代后期,伴着无数的二战动作娱乐电影,导演山姆帕金派以西部片方式推出《日落黄沙》,其中行云流水的疯狂枪战场景获得一致尊崇,是香港动作电影王者吴宇森的学习榜样。
日落黄沙
七十年代,李小龙的中国功夫形象深度影响东西方影坛,个人英雄主义在影视作品中逐渐浮现。随后而来的是动作电影的集体爆发。
如果说七十年代如《野鹅敢死队》这样的战争片是主流动作片的话,那八十年代史泰龙一夜成名的《 *** 滴血》就彻底将动作电影发扬光大。孤胆英雄、超强能力、专业 *** 、团灭对手,都是赵云赵子龙的动作英雄霸占了影坛十余年。
*** 滴血
其中佼佼者不乏《虎胆龙威》、《疯狂麦克斯》、《终结者》系列等,而代表业内更高水准的是阿诺的《真实的谎言》。这部詹姆斯卡梅隆作品成功将盛年的阿诺和当时跨时代的CG特效完美结合,即便现在看也一样引人入胜。
真实的谎言
直到美国911事件后,这类让人激荡的枪战动作片偃旗息鼓,迅速没落,美式动作英雄再也不能称霸影坛了。这个时期,代表作是剧集《24小时》,特工鲍小強的动作戏基本上就是新闻直播般写实了。
24
之后,动作片夸张的枪战格斗变得更为写实,代表作是2002年《谍影重重》,极简主义的高效写实动作戏让人叹为观止。但核心变化的是,动作场景已经成为辅佐整部电影叙事的工具,彻底失去了主体地位。
谍影重重
再看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动作电影一分为二:成龙功夫为主的动作电影独步天下;另一派别就是周润发引领的黑帮枪战为主的动作电影。直到周星驰喜剧横空出现,港产动作片再也不见繁华。
近年来,纯粹的动作电影以复古的方式也出现部分精华。《疯狂的麦克斯》第四部基本是泛着动作电影光芒而生;基奴李维斯《极速备战》系列闪烁着浪漫主义光芒;《速度与 *** 》自第四部开始一直是视觉特效与动作场景完美结合的实验品。
疯狂麦克斯4
速度与 *** 5
极速备战1
谢谢大家阅读到这里,文中所述影片皆为动作电影精品,可放心观看。
刘伯温去世前为何送给朱元璋一筐鱼?
刘伯温去世前为何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以致让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提起刘伯温,我们就会联想到最强智慧化身,在人们印象中,自古最聪明才人有两位:一位就是诸葛亮,另一位就是刘基。诸葛亮精妙隆中对,三分天下老臣心,而刘基神机妙算,帮朱元璋创建大明王朝, *** 绩,刘基可能更胜一筹。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陈友谅大举进攻,企图吞并朱元璋的地盘,当时陈友谅的势力最强,而朱元璋不论军队人数还是舰船数量都不占优势。陈友谅攻克太平后,冲应天袭而来,敌军大兵压境,己方势单力薄,很多人都有逃跑的打算。
有的谋士建议朱元璋投降,有的谋士建议朱元璋逃往钟山,可见锦上添花相对容易,而雪中送炭就难得多。在大家议论纷纷之时,刘基一句话也不说,朱元璋于是单独问刘基,刘基说:
“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投降和逃跑的人,该斩,这就是刘基的态度,事实证明刘基是对的。
史料记载:
“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
陈友谅太过骄狂,我们应该诱其深入,用伏兵来击败他,这很容易。天道都是支持后来者,只有干掉陈友谅才能成就王业,成败在此一举。朱元璋思考之下,接受了刘基的建议,之后大败陈友谅。
刘基可谓朱元璋霸业的股肱之臣,他几乎参加了所有战事的谋划,对事情走向预测十分准确。朱元璋能想到的刘基同样可以想到,朱元璋预料不到的刘基仍能提前想到。要论建国功勋大小,刘基当仁不让最少位居前三名。
大明建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六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魏国公邓愈。除了常遇春早先去世,常茂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其他人都是英勇善战的开国名将,公爵封号理所应当。
为何朱元璋没有给刘基封个公爵,而只封了个伯爵?
这就是源自朱元璋的心胸了,朱元璋布衣出身,什么苦都吃过,其内心有着极度的自卑感,很怕别人提起他的出身,所以他没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气度,而是把可能威胁到他的人全部杀掉。
刘基虽然立下大功,但刘基太过聪慧,对帝王心术尤为了解,是搞阴谋的高手。这让朱元璋十分不安,把一个比自己还聪明的人留在身边,这是朱元璋无法释怀的,为此朱元璋只给刘基一个伯爵,俸禄仅有二百十四石。
史料记载:
“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
刘基跟随朱元璋戎马一生,且聪明绝顶,自知如果继续在朝为官,必定没有什么好下场,于是刘基在洪武四年请辞回家。本想安度晚年的刘基,却因早年得罪过胡惟庸,被胡惟庸陷害,也成了朱元璋的眼中之钉。
史料记载:
“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
为了保护一家老小的安危,刘基主动回到京城谢罪,此时的刘基已经染病在身,就算这样朱元璋仍想除掉刘基。不久,朱元璋命胡惟庸给刘基送药,刘基吃完药后,感觉肚子内有拳头大的硬物,很快就去世了。
有的说是胡惟庸害死了刘基,也有人说是朱元璋暗示胡惟庸这么做的,要说朱元璋对此毫不知情,这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当时,朱元璋已经开始滥杀功臣,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更一发不可收拾,无数功臣名将惨死在其脚下。
在刘基死前,曾经嘱咐儿子送一筐鱼给皇帝朱元璋,竹筐里装鱼,再把鱼放到水缸中,另外还有一本书《时务十八策》,就这两样东西,送到了朱元璋面前。
史料记载:
“上知诚意伯薨,涕袍而悲,抚籍而叹,独不知鱼为何意,喟左右宫人:刘基善弄巧谋,影弓昭危,死亦为之,其性如此。”
皇帝知道刘基去世,也是十分“悲痛”,那本书朱元璋并没有多看,而对这筐鱼不太理解。朱元璋就对旁人说:
“刘基这个人喜欢技巧算计,弓影暗示,死都死了,还不消停。”
其实这些鱼原本是活得,但一路运输,加上筐中地方狭小,等到了朱元璋面前,大多数鱼都已经死了。此时是洪武八年,朱元璋不理解刘基要表达的意思,就令人把这些鱼储存起来。
时间匆匆流逝,在十七年后,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发生了一件令朱元璋痛不欲生的事,正是这件事令朱元璋想起来刘基送的鱼。
在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朱标是马皇后的儿子,正正经经的嫡长子,如果不是他病逝,根本不会有朱棣的靖难之役。朱标在太子位上,天下安定,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也不会闹事,毕竟长子即位天经地义,谁也无权干涉。
一旦朱标去世,太子没有了,这继承人就成了不确定因素,很容易引发争斗,自古皇权争夺极其血腥残忍,根本没有什么亲情可言。这就是刘基这筐鱼的暗示,如果皇室发生内乱,结果不堪设想,要想避免这些,一方面要远封诸王,对藩王严格约束。
另一方面,则是要尽快选定帝国继承人,来安定局势。另外,这筐鱼还有其他含义,朱元璋的严刑酷法是刘基看在眼中的,天下就像这些鱼,在狭小的空间内只能一条条死去。想要国家长盛不衰,下一代 *** 人必须是个温和的统治者。
朱标去世后,理论上就应该由朱棣继位,这合理合法,但朱棣和朱元璋类似,是个权谋老道、擅于统兵的强悍之人,如果朱棣掌权,严刑峻法仍无法缓解,这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一张一弛才是治国之道。
刘基的想法是对的,由于朱元璋的暴虐, *** 人 *** 是个厚道、宽容的君主,只是朱元璋选定了朱允炆并不是个合适的对象。朱允炆宽容有余,但能力不足,这让朱棣钻了漏洞,在靖难之战中得到天下。
世事难料,刘基身怀绝世之才,仍难逃被人陷害致死。朱元璋雄才伟略,也无法预测之后的叔侄相残。冥冥之中,也许有一只大网在 *** 作着所有人的命运,想要挣脱,那是痴人说梦。
为何说刘伯温的死与朱元璋有莫大关系?
刘伯温之死和朱元璋有莫大关系,明清为尊者讳,这个锅全部让胡惟庸给背了。
演义小说中,刘伯温被塑造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半仙人物,所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明朝的建立也被说成刘伯温的首功,实际上历史上的刘伯温有才能不假,但是在朱元璋的眼里他的分量远远不够,也不是老朱的嫡系。
刘基,字伯温,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这里画个重点,刘伯温只被封为伯爵。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封了六个公爵,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李善长功居 *** 。封侯者二十八人、封伯者两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刘伯温却只被封了一个伯爵,和李善长差了两级,年俸240石。刘伯温给的爵位功臣里面倒数 *** 。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伯温在朱元璋眼里根本不是心腹之臣,天下大定 *** 行赏你也排不上号。
刘伯温之死疑点重重,现在流行说是胡惟庸毒死的,但是朱元璋大杀功臣,连被自己定为功劳 *** 的李善长,以及傅友德、冯胜、周德兴、朱亮祖这般老班底杀起来都不眨眼,何况不是嫡系的刘伯温,何况明史记载朱元璋多次呵斥刘伯温,而刘伯温郁郁难安。
从历史看朱元璋对刘伯温颇多戒备,这是因为:
其一:刘伯温和朱元璋既非同乡,也非故旧,不是朱元璋的嫡系。加之李善长当时深得朱元璋的信赖,被朱元璋称为“孤的张子房”,而李善长和刘伯温不和,朱元璋肯定偏爱自己的子房。
其二:刘伯温出山很晚,一开始刘伯温不愿出山帮朱元璋,是朱元璋请了多次才出来的,朱元璋这个人睚眦必究,不是个大气的君主,打江山时候可以忍,江山安定下来你这都属于当年逆龙麟的事情。
其三:刘伯温说实话能力是相当强的,这样一个牛人朱元璋又不愿意重用,但是当刘伯温告老还乡,朱元璋猜忌之心又起,当有人挑拨的时候,朱元璋怎么不会起杀心?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于是刘伯温就把这件事说给了朱元璋听。当然了,他也不能明说,但话里含有这个意思。不过,朱元璋听完后却很冷淡,没什么反应,只是说了一些宽慰刘伯温的话,让他要保重身体。刘伯温回家后,不久就去世了。
划重点,刘伯温病了胡惟庸带御医去看了,刘伯温吃了药不久就去世了,这也是后人将刘伯温之死归结为胡惟庸毒害的原因,但是 *** 胡惟庸是奉皇帝的命令带御医去的,甚至可以这么说胡惟庸就是去监督刘伯温吃药的;第二刘伯温吃药中毒后给朱元璋写信告之,朱元璋的态度极其冷淡,我觉得到这里傻子也知道怎么回事了。
胡惟庸案,朱元璋大肆株连,给胡惟庸栽赃了不少罪名,毕竟连勾结 *** 阴谋 *** 的罪名都可以加,毒杀一个刘伯温这种小事情胡惟庸就背了吧。
说的是刘伯温,其实我一直觉得胡惟庸李善长这些人才是真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