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斗数阴阳星-四灵到底是麒麟龙龟凤凰还是青龙 *** 玄武朱雀
紫薇斗数阴阳星,四灵到底是麒麟龙龟凤凰还是青龙 *** 玄武朱雀?
“四灵”,在古人那里,即是“麟、凤、龟、龙”,也是“苍龙、 *** 、朱雀、玄武”。
一《礼记.礼运》曰:“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这说的很清楚了。而且,应该是最早说到“四灵”的古籍。
不过,据说是汉末人所著的《三辅黄图》,记述了一干汉宫的布局和建筑。其卷三曰:“苍龙、 *** 、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晋崔豹《古今注》卷上云:未央宫“苍龙阙画苍龙, *** 阙画 *** ,玄武阙画玄武,朱雀阙上有朱雀二枚。”
“四灵”,既是“麟、凤、龟、龙”又是“苍龙、 *** 、朱雀、玄武”,反映了春秋至两汉这段时间内人们的认识变化。
二《礼记》,为西汉今文经学开创者戴圣所编纂,亦称《小戴礼记》,以与 其叔戴德《大戴礼》相区别。
《礼运》是《礼记》第九篇,以孔子回答“言偃”提问形式,论述三王、五帝的“大同”“小康”之治,阐述“礼”的起源、发展、演变及至完善的过程,探讨圣王制“礼”之原则,批评周末礼衰、天子诸侯违礼失政之弊端,强调“礼”对治国安民之重要,同时,也讲述了人与天地、阴阳、鬼神、五行之密切关系。
(汉画龙)
《礼运》对“四灵”的具体说法是——
“何谓四灵?麟、风、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鲔(wěi)不淰(shěn);凤以为畜,故鸟不獝(xù);麟以为畜,故兽不狘(xuè);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故先王秉蓍龟,列祭祀,瘗(yì)缯,宣祝嘏辞说,设制度。故国有礼,官有御,事有职,礼有序。”
这是说,麒麟、凤凰、龟、龙,这四种动物叫“四灵”。龙为畜(之首),鱼类就不会惊吓逃走;凤为畜(之首),鸟类就不会惊吓逃走;麒麟为畜(之首),百兽就不会惊吓逃走;龟为畜(之首),就可以占ト预知人情。所以先王秉持蓍草和龟甲,安排祭祀,把币帛埋于地下,宣读祝辞和嘏辞,设立各种宫室、建筑、车旗制度。于是国家有礼制,百官各自管理自己事务,事情有分职,礼仪有秩序。
(陶寺遗址观象台)
三《礼运》这段话,是否真的出于孔子之口,尚难确定。
《礼记》之“记”,是儒学弟子的学习笔记。戴圣把上几辈“学叔”“学爷”“学祖”的读书笔记汇编成书,也未可知。
但是——
*** ,这段话讲述的“礼制”思想,符合孔子学说无疑。
第二,其中所表述的观念,与上古先民“观象授时”“阴阳易变”“王权天授”等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发展是一致的。
(四 *** 瓦当)
前面所引的《礼运》一段话之前,还有一段话——
“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四灵以为畜,故饮食有由也。”
请注意,这段话是说,圣人制定规则,必须以天地为一切根本,以阴阳为启动开端,以四时为 *** 控之柄,以日和星为运作纲纪,以月为进展衡量,以鬼神为协助徒属,以五行为运行主干,以礼义为 *** 作工具,以人情为耕作田地,以四灵为禽畜首领。……以四灵为禽富首领,饮食就有了来源。
《易.贲.彖》亦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汉画灵龟)
中国考古证明,至少距今八千年前,上古先民已经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测天象;人们逐渐掌握了日月星辰越来越多的运行规律;古人首先注意到了北斗,根据北斗斗柄的变化区分了四时;先民们又假象出了赤道黄道,划分了天上的东西南北四区,并把这四区中的星宿想象成苍龙、 *** 、朱雀、玄武“四象”。
古人把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不仅与地上的四季变化联系在了一起,还把地域和人世间的事情联系在了一起。于是想象,天上的星斗,就是自己的祖先;地上的君王,即是天上星神下凡。
这一切,都按照阴阳和五行的转圜易变规律在发生。人间君王的统治,均需按照天地阴阳等等规律来制定礼制进行约束而实施。
这就是《礼运》上面那段话的理论根源和哲学逻辑。
(海昏侯墓出土鎏金铜当卢)
四严格来说,《礼运》里的“四灵”,是一种“降维”处理,这是除人之外各种动物的“头儿”。
其实,“四灵”的原型,就是苍龙、 *** 、朱雀、玄武“四象”。
之所以“四灵”在成书于汉代的《礼记》中“降维”,大概有两个原因——
*** ,及至汉代,关于天地之神、三皇五帝、人君礼制等等,都已经齐备,原来的“四象”或曰“四神”不很重要也不好安排其位置了。而且,汉帝国面临的内外事务繁重,对一些细节事情不可能面面俱到了。
第二,“四象”的龙、虎、鸟、龟,与“四灵”的麟、凤、龟、龙,二者概念在汉代的传播、流行过程中发生了混淆。
汉之前,朱雀、玄武形态,本就比较模糊。如朱雀,时似鸟时又似凤;玄武,时为单龟时又作龟蛇合体。
(汉画玄武)
西汉晚期至王莽时期,“阴阳五行说”盛行,为与之配合,还出现了“五灵说”——即在龙、凤、麟、龟外又加 *** 。
王莽《大诰》及《礼纬.稽命征》皆云:“古者以五灵配五方:龙,木也;凤,火也;麟,土也; *** ,金也;神龟,水也。”
蔡邕《月令章句》中,称五灵为“天官五兽”:“天官五兽之于五事也:左,苍龙大辰之貌;右, *** 大梁之文;前,朱雀鹑火之体;后,元武龟蛇之质;中有大角轩辕麒麟之位。”
“四象”、“四灵”或“五灵”的这种演变重合,本质上,是汉代天文学与神仙信仰的一种结合。
汉石刻,或曰汉画,是重要的文化和文物凭据,但很难找到一件“四灵”聚于同一画面的遗存。
目前所知的,是江西南昌汉武帝之孙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一件文物——这是一件铜当卢,上面鎏金饰以神兽,自上而下分别为凤、双龙、虎、鹿(麟)、朱鸟、龟。
可知,此时麒麟形象尚未定型,工匠们只好以鹿的形象表现之了。
(汉画麒麟)
最后还要说一句——关于“四灵”,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文选.张衡.东京赋》曰:“遵赤氏之朱光,四灵懋而充怀。”薛综《注》云:“《河图》曰:‘四灵,苍帝神名灵威仰,赤帝神名赤熛怒,黄帝神名含枢纽,白帝神名白招拒,黑帝神名协光纪。’今五云四灵,谓除赤余有四。”
显然,这个说法亦与“五行”有关,而且始终很小众而已。
有哪些有意思的古籍值得一读?
诚邀:
有哪些有意思的古籍值得一读?我试着回答一下吧,仅是个人观点。
我喜欢读的古籍或者读过的古籍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有几本确实觉得特别有意思,也值得一读, *** 本就是清道光癸未年间镌刻出版刊行的《图注王叔和脉经》和《八十一难经》的合订本,道光癸未年也就是公元1823年,这本书距今也有快200年了,也算是一本古籍。《脉经》和《难经》是魏晋时期的的著名医学家王叔和编纂的,王叔和对传统中医药和中医学做出过很乏的贡献,王叔和从小酷爱医学,曾专门在张仲景门下专心学习医学理论知识,他研读古代医学典籍,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博采众长,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医学理论,随后编写成医学巨著《脉经》和《难经》,成为中医学学习中的常用书籍,明代浙江宁波人张世贤注释了这部巨著,清代道光年间由天德堂出版发行。这本古籍语言通俗易懂,读来非常有趣,书中除过医学理论知识之外,还附有相当多的中医名方,读来趣味盎然。见下图:
第二本我觉得有趣的古籍是清代道光四年,也就是公元1824年出版发行的一本字典,这本字典名字叫《四音释义》,是清代河北平泉人郑长庚编撰的,全书有十二卷,按照汉字的部首笔画编排,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在于:当时没有汉语拼音注音的 *** ,每一个字的注音都会选取一个简单常用的字来做同音字注音,对于四声的注释也是采用平、上平、下平、去升来注音,对每一个常用字的出处或者在诗句中出现的地方都会一一注明,就相当于是古代学习汉字音韵的学生入门的入门工具书。这本书的印刷在古籍中也算是比较精良的了版面编排也相当的用心,我就想以前的学生们拿着这样的字典来学习是一种什么心情,反正我就得它就跟我们现在的学生用《新华字典》来查汉字的读音和意思是一样的,是不是很有趣呢?见下图:
第三本我要说的古籍就是《东周列国全志》,这是一部小说,讲述的东周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故事,作者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江苏南京人蔡元放的著作,这部小说刊印于道光元年 ,也就是公元1821年,是木板刊印的的,也算一本古籍了。《东周列国全志》里面的故事是非常有趣的,每一页的扉页上面还有蔡元放的点评,书中还有很多的诗,都是作为对每一个人物的点评或者是每一个故事的点评而出出现的,比如说对齐国的美女文姜的评价诗是:“二八深闺不解羞,一桩情事锁眉头。鸾凤不入情丝网,野鸟家鸡总是愁”这些诗句简单易懂,而且蔡元放在描写东周时期历史人物时,夹杂演义传说,每一个人物描写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读来是非常有趣的。见下图
第四本我要说的古籍就是《全图绣像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就是《三国演义》,是明代罗贯中的小说,只不过这本古籍在出版刊行的时候印了一些插图,这本书也是道光年间出版发行的,一共十二卷,每卷十回,应该算是当时的畅销书了,而且书中还带有清初著名文学家毛宗岗的点评,毛宗岗评语手法独出心裁,而且不乏诙谐和冷幽默。比如有一回写到张飞和许褚的大战,许褚因为之前喝醉了酒,连上衣和铠甲都没来得及穿,和张飞大战时明显的力不从心,被张飞丈二蛇头矛刺中右臂,这个时候毛宗岗的评语是:“谁叫汝赤膊。”每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不由得会让人大笑起来,《三国演义》的小说精彩无比,加上毛宗岗老道的评语,让这本书读起来更多了一份十足的趣味。见下图
唐代十大著名道士?
袁天罡
唐代最著名的道士,中国相术大师。袁天刚据说是隋文帝杨健的儿子。后来,他崇拜峨眉山智仁的学术成就。他下山时遇到了李春峰的父亲李播和药王孙思邈。他学习数学、医学和相学。后来,他成为他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历史学家和风水相学大师。《 *** 》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预言之一。它预测了中国紫微圣人从唐代到未来建立世界大同文化、统一世界、历史上发生的主要事件。当代阴阳易辨创始人高玉祥评论袁天刚:它的名字就像一个明亮的月亮,覆盖着千年,就像春雷震惊古今一样。
为何2020年为庚年?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要解释起来非常复杂,所以我只能用我理解的最简单浅易的语言来解析。 为何2020年为庚子年,因为:
一,我国自古沿用农历,从夏代(公元前17世纪前)开始。农历是阴阳两历并用的历法。而农历采用干支纪年,同时也纪月纪日纪时。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两两配组,形成六十干支组,叫做一个甲子。从东汉帝元和二年(相当公元85年)开始,从未间断。从甲子年开始每经过六十年又从甲子年开始推算,这就是我国的干支纪年法。应注意一点的是农历年与公历年的起止并不恰好吻合,农历元旦常常落后于公历元旦半个多月甚至一个多月。
二,由万年历记载用六十花甲推演到2020年恰好是庚子年,五行属土,生肖屋鼠,是阳天干与阳地支的配组,应属阳年。
这就是庚子年的来历,2020年属阳土年,由于五行生克原理中土能生万物,又是阳土,阳气充盈之年,各种好运横生,惊喜连连。云游在这里祝天下苍生财源广进,生活美好,正善为本,延年益寿。
请问有没有人突然之间顿悟?
我曾遇过一位顿悟之人,他说的话使我确信,他看透了生命和宇宙的规律。
我曾经认识一位老人家,他平凡平常地很,也从不说他开悟了,顶多说自己有那么一天,忽然间明白过来了,发现生命本来具有一切。
他说话平常的很,可是我却从话里体会到深深的智慧和通透。总是默默地影响着我。
有一次我问他:有没有人突然之间顿悟,看透了生命和宇宙的规律?
他说:其实没有什么纯粹顿悟的人,顿悟只是渐渐的禅定功夫深了,其他方面修的也很好,时间机缘到了,就悟了。禅宗说的顿悟不过是那个悟的刹那,看起来像是一个突然顿时发生的事情,并且因为禅宗的修行路子以见性明心直指心性为主,这个顿的意思,是顿超次第、豁然开朗的意思,并非说什么都不搞,突然之间就顿悟了。
作为修行人啊, *** 不要过于关注这个顿悟开悟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太虚了,过度关注没有什么好处。大概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就好了。
顿这个字,倒是有点意思。
顿就是豁然忽然之间发生,古代的祖师们,常常用各种巧妙的办法接引弟子,让那些弟子在瞬间得到豁然洞明的境界。
比如踹一脚、切断手指、敲一棒、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然后就真的有人顿悟了。
为什么?因为这些人本来已经在疑情里进入了专心致志极致的心念专一的状态。古人参禅修行可不是我们这样的懒散,今天有空弄一下明天玩完了回家再来一下。他们日夜不停地弄。常常功夫绵密非常用功。所以师父们能够在关键时刻给他点拨,让他忽然有机会进入那个之中。
很多时候,点拨了很多次,也不见得有效,误打误撞就那么一次,可能就顿时可以了。所以叫做顿悟。
六祖说,万法既然都是从心中出来的,那么渐悟也好,顿悟也好,都是一种 *** ,为什么要区分开来呢,渐悟就是顿悟,顿悟就是渐悟,这两者是一起发生的。
说的多好啊,顿渐之分,都是一个权且的分别。涅槃与生死不二,菩提与烦恼不二,出世间与世间不二,没有对立面,一切都处在中道,
人如果觉悟了,当下就会安乐自在。这也是惠能大师直指人心,“见性顿悟”思想的关键。
但是,这些东西,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不必过多去纠结,因为我们此时的研究,无非是头脑知识性的研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
我们要学会停止头脑,停止对知识的渴望,对所谓人世思维理性的依赖,让身心自然下来,放松下来,去逐渐感悟顿悟里头的关键——无着。
心无任何可依附者、也无任何点可着落,但又很稳当的那个感觉。那个感觉,常常我们会把它和生活杂事以及我们所遇的变故等事对立起来。事情一来,怎能没有依附、又怎么能没有着落。
于是越是对立越是糟糕,粘上去没有办法扯开了。
我们不如试着不对立不多想不用概念去定义事情的发生、事情来了,就迎上去,投入到事情本身里去,可是心却和它自然有个距离在。这个做法体现出来的状态就是:庞居士的女儿灵照说的:" 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
那个状态,我们可以去体会体会,独自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没有别的了,不需要多余的了,就是这么简单,但是你说你懂了很简单,照此做去,却是另一番光景。
因 *** 难的就莫过于纯粹只做到饥来吃饭困来眠。
你会说,那不是傻子吗?那如果这样了,我还要顿悟干什么?我要的顿悟,是飞天遁地放光发神通,是对宇宙人生全知全晓。我不要这个什么饥来吃饭困来眠。
祖师们会告诉你,就是这样,就是饥来吃饭困来眠,还能怎样?还要怎样就是你的妄想而已。
所以所谓顿悟,其实就是要在一下子,回到这个超级自然的状态。
所以这个方向不要盲目,不要过于紧张刻意。一定要靠心去感悟,不是靠知识积累,不是打坐能打多久腿可以盘多好念经有多么熟,要去生活的各种事情巨细无遗的里面去感悟。
感悟那个没有二元对立的东西,感悟那个和世界变化无关的那个东西,感悟那个和动静都没有关系的东西,感悟你和世界万事万物的距离。
轻松活在世界上顿悟的关键之一,就是要你尽量轻松地活在世界上,我们太多烦恼了,太多痛苦了,太多纠结了,太多舍不得求不得,太多痴狂迷乱。
包括对宗教和修道的饥渴迷乱,这种迷乱癫狂,一下假如顿时停歇,那就是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我们习惯于翻滚妄执于俗世间,一颗心一直不停地在狂乱奔撞、追逐着,殊不知一旦要将自己浮动的心安顿下来,歇息片刻,却难如登天。
所有的杂念妄想会来袭击你那个想要歇息的心;所有的是非俗事亦不会放过你想要安顿的心。人常狂言道:「人能掌握命运。」但当你静下来时,你会顿然惊觉原来我们的心念一直由妄想欲念牵引著,而非自己。
连自己的心念都掌握不了的我们,又何能掌握命运呢?假若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如何将这颗狂乱的心安定下来,坚守住自己本心的保垒来抵御外来妄念的侵蚀,留得一颗明明白白、专注安稳的心。
那澄静的智慧即由澄清的心灵中油然浮现,自然就能真切地认识原我的面貌! 所以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这个前提,就是轻松,轻松也可以叫做自然,但自然是状态,轻松还可以理解为路径,达到自然的路径就是轻松。
看一件事,不要过于严重,要轻松点,对待一场纷争,也尽量轻松,喜欢一个人,也轻松去喜欢,轻松对待自己,不要用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往自己心上压过来。
轻松,是碰见了烦恼纠结,打个招呼就让他走,绝对不和他混在一起拉拉扯扯。
轻松,是遇见了执着焦虑,见个面就让他走,绝对不留他过夜吃饭唱卡拉OK。
轻松,是不把自己绑起来扭送到每一段人与人的关系中,一直站在交织之外。
当轻松成为一种习惯,你就会体验到轻盈的愉悦。确切说那个也不叫愉悦,是因为挤压和逼仄走开了,自然就有一种类似愉悦的感受在。
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可以用来准备一场顿悟。我们其实是有时间的,你不要以为我们到了三四十岁,到了五六十岁甚至更老,就不能顿悟了。我们要相信,我们都有属于自己顿悟的时间点。
只要我们进入这个希望自己醒觉的路上,就总有机缘会促使我们顿悟。
也许,你会在经历一场人生灾难后顿悟、也许你会在经历一场苦苦的寻求后顿悟,不管你经历什么,最后一定是有一个什么机缘,促使你打开心扉,抹掉以前你自认为正确的那些观念,透过去,直接看到你心灵的本色。
你只要相信,你本来就是那么优秀,你本来就在自己家里不曾远离。放轻松,一切都会是你顿悟的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