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斗数 *** 组合- *** 之类的玄学你是怎么看待的
紫薇斗数 *** 组合, *** 之类的玄学你是怎么看待的?
《易经》和《紫微斗数》(帝星斗数是误称)、《 *** 》是三个不同层面的东西,《易经》是“道”,后两者是“术”,术源自于道,而道统括一切术,也就是题目中的“玄学”。
《易经》是群经之首⭐️⭐️⭐️⭐️⭐️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后人多学习其哲理,因而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紫微斗数》是预测术数⭐️⭐️⭐️紫微斗数推命术的基本 *** 是以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定出其命宫所在,依此推断其终生的地位、人格、贫富、运势,作出紫微斗数命盘;从而观察各宫位的星曜组合,推知其人生轨迹;最后再通过四化星(化科、化禄、化权、化忌)的牵引,推演一生运势运程。
紫微斗数中不存在任何哲学因素,紫微斗数更类似于八字子平法、铁板神数等占算术数,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一种推演命运祸福的工具书。
《 *** 》是纬谶术数⭐️《 *** 》相传为唐代道士李淳风和袁天罡共同所著。《 *** 》共有六十象,每象以干支为序号,主要包涵:一个卦象、一幅图像、谶语和“颂曰”律诗一首,共四个部分。《 *** 》预言了从唐朝以后发生在世界历史上的主要事件。
介绍下什么是纬谶:
谶纬,是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儒家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后来中国民间发展为庙宇或道观裹求神问卜,渐渐地更加简化为求签。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被汉光武帝刘秀之后的人称为“内学”,而原本的经典反被称为“外学”。谶纬主要流行于乱世,谶纬的预言也成为不少野心家利用来推翻现政权的工具。历朝历代均受到严格的控制。
其著名的有《赤伏符》:文字是“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后刘秀建立了东汉,《赤伏符》也附会并神化了刘秀的政权基础。
跟《 *** 》类似的还有刘伯温的《烧饼歌》,其特点是晦涩难懂,指象模糊,很容易被有心人附会到社会的现状上去。清后期的 *** 、无生 *** 、紫微圣人,都是这类
谶纬预言书的产物。
简单的理解,《易经》是传世经典,统摄群经;《紫微斗数》是术数小道,用来推知命运祸福;《 *** 》晦涩难懂,牵强附会,多成为野心家的工具。如果想学习《易经》,我建议大家可以看看尚秉和老先生的著作,由此入门,以免误入歧途,甚至走上谶纬的错误道路。易经应该怎么自学?
易经怎么学,自学看不懂,并不是易经很难学,而是学易经者不知道从易经里想学些什么。下面本文来详细说下学易经,该如何学习。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只要师父领进门,最后的修行都是靠自己的悟性,悟性高的,可能就会超过领你进门的师父。
学易经首先要知道阴阳,什么是阴阳?(—)这一横就是阳爻,(——)这两横就是阴爻。男人相对与女人是阳,相对与男人的女人就是阴,要记住相对这两个字,没有相对这两个字,女人就不一定是阴,男人也不一定是阳,黑天相对与白昼才是阴,如果光说黑天是阴就是错误的,这就是阴阳相对,阴阳互根的关系,易经讲的就是阴阳这两个物质相互转变的过程,阴极变阳,阳极变阴,周而复始循环往来,黑夜白昼周而复始的交替,就是易经最基本的含义之一,看到了黑夜白昼的交替过程,心中就要想到易经就是日月变化的过程,记住这一点,对于易经就算是了解了一个大概。
二,明白了什么是阴阳后,然后去认识一横(—)阳爻,和两横(——)阴爻组成的八个本卦,并且弄懂八个卦的含义如下图: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八个卦所代表的方位,阴阳五行属性,这个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基础知识一定
先要学会,达到熟练程度,看到八个卦就能想到是哪五行。
八个卦代表的万事万物,卦象代表哪些含义,例如乾卦代表天,皇帝,丈夫,老父等等,方位西北,五行为金,这些基本的知识,熟悉之后,此时,对易经已经揭开了 *** 层面纱,一点都神秘,和九九乘法口诀没什么区别。
三,这时候,我们就要先知道自己学习易经是为了什么?是为了 学习卜占,也就是算卦,就专门去学习易经有关卜占这方面的,如果是为了学习哲学,人生大道理,可以去学曾仕强教授这方面的知识,学习易经时要持之以恒,每天都要学习一下,而且一定要不停的复习过去所学的知识,因为学易经的人,都知道易经这些知识长时间不学习,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就是自己写过的一些关于易经方面的知识,自己长时间不看,都会忘得一干二净,很多学习易经的人,都有这方面的体会,因此对于易经,就是每天都要学习,周易六十四个卦,十天半个月学习一个,而且还要温习以前学过的,也许一年也许两年,或者几年后,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学得很好了,至于能学到什么程度,就看自己的悟性,易经如果能学到如曾仕强那样为人师表的程度,那就算是大成了,当然大多数人,都把易经当成一种爱好,一种修身养性的功夫来学习的,很少能有人做到把易经当成养家糊口的技能,因为易经太难,又不被普通人所认识和接受,所以易经永远是高高在上充满神秘感。
总之,学习易经必须要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行的,还要有耐心,没有耐心的人,学习易经时,会觉得头都大,最后关键就是悟性,没有悟性,不能举一反三,只认一个理,不会有太大造就,因为易讲的就是变化,所以任何人看到一个卦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而很多人总是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真知,这样的人学习易经注定都不会有太高成就。紫微斗数值是什么意思?
紫微斗数,是中国传统命理学的最重要的支派之一。她是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时确定十二宫的位置,构成命盘,结合各宫的星群组合,牵系周易卦爻,来预测一个人的名员流程、吉凶祸福的。
相对于四柱推命而言,其渊源较早,而又是同源而分流,故并称为中国传统命理学的两大派别;而且紫微斗数推命术既具有道家宇宙观的神秘色彩,又具有注重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的近代意蕴,在中国神秘文化中卓立特出,名列“五大神数”之首,号称“天下 *** 神数”。
黄帝内经仅仅是一部医学巨著吗?
土鳖君在上一期《冬季养生》篇中说到了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很多小伙伴留言让我多说说养生的东西。看来土鳖君的朋友们大都跟我一样进入了中年油腻期了,需要枸杞、菊花、保温杯来化解一下对身体状态的焦虑。好吧,那土鳖君就做一做荒唐的事情,班门弄斧的去蠡测一下上古的自然哲学,尽我所能的给大家浅薄的讲一下纵横了上下五千年的为人、处事、应内、感外的智慧。由于《黄帝内经》的知识横绝古今、浩如烟海,我等只是撑艘瓜叶小艇在海边摸索。由于土鳖君不是科班出身,没有 *** 的学习过中医的理论,只能用自己微薄的简介去转述一下经典的内容。所以浅薄、不到之处还请谅解。那么这一期我们就先从《黄帝内经》是什么?《黄帝内经》有什么?《黄帝内经》说什么?来总体的了解一下这一部无上智慧典籍。
一个好名字是一本书的点睛之笔,我们先从《黄帝内经》的书名说起。所谓的经,本是横向的线,由于在纸为大众化之前,书籍多是纬编、竹简(当然也有帛书、羊皮书、锦书、贝叶经等形式,但由于成本昂贵不是大众之选。),将竹简片链接起来的麻线,就是经线。所以,后人多以经借指可以为往圣继绝学的法书。内经,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体内部的传世法书。同样的还有一本外经,但是已经失传。(中医同样有外科,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刮骨疗伤的华佗。)
《黄帝内经》真不是黄帝写的。据考证,这套典籍启笔于东周早期,后经战汉,定稿于东汉时期。作者也不是一个人,是由无数的道、儒、医等诸子百家的先贤,根据自己对自然、天地、生灵、万物的理解和认识不断地打补丁式的修改完成。可以说这是一部跨越了上下百年,凝集诸子智慧,历经千锤百炼而得来的自然思想典籍,也是一部以道入医,以道救人的自然理论。由于内涵过于深邃,成书者不敢独占奇功,就以上古圣王的名讳冠名了这套典籍。为了通俗易懂,广而告之,书中还假以天师伯岐与黄帝的对话,以对话录的方式阐述医的道理。在先贤眼中,“人身即天下、天下即人身”,最后集大成者以黄帝之名冠之,也暗喻了从医者,乃执天命之业、尊圣人之言、 *** 帝王之术的人。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乃行大慈悲、积大功德。
《内经》共70万字,分《素问》、《灵枢》两部,其中《素问》九卷,八十一篇。主要讲解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等内容,《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除了对《素问》的补充和论证之外,又加上了腧(shu)穴、针具、刺法、诊疗原则等内容(后世流传两部皆二十四卷本,为唐、宋以后修订版本)。《素》、《灵》两部组成了一套完整的自然医学哲学 *** ,《素》为世界观、指导思想,为内涵,而《灵》为方 *** 、手段,为外延。
既然是一套哲学 *** ,那我们就需要顺着哲学的思维去探索《内经》。《内经》来源于上古气一元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即认为炁(气)是物质的本源,这里的炁不能简单理解为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得物质,而是构筑我们物理世界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用现代科学的话来解释,炁就是质子、电子、中微子、夸克这一类的基本粒子。炁(太极)一分为二则为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生克萌发万物。万物是炁的不同形态。(天地万物即是一炁所生、而又天地万物无非是炁。)
由于炁看不见、摸不到,人们只能通过摸索天体、时令、地理、方物的规律去掌握炁的规律。慢慢的就发现了一种普适于一切事物的约束性法则,古人就把它称之为道。(古人对道进行了详细的探索和描述,将道这种玄之又玄的东西用人类的语言描述出来,写就了《道德经》。)由于道的普适性,它既可以放大到至大的宇宙空间中,也可以缩小到至小的精微空间中,(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在没有显微、解剖技术的古代,圣人们就把道推理到人体中,形成了中医的理论基础,也就是《内经》。
这种由外而内,由显而微的医学体系告诉我们人体机能的运行是与炁的运行规律一致的(气运),与阴阳、五行、四时、干支、星宿甚至风水等自然事物运行规律相同的。(所以说:国有国运,人有人运。“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是不无道理的。)
由于古人掌握了一种感知自然运行规律的工具——《周易》,所以古代的医家在治病之前多用《易》的卦、象、术、辞去推算患者的气运(我们常说的病入膏肓、气数已尽就是这么回事。),已达到治本的目的。所以中医之大能者多为《易》之大能,能医治病之前必打卦,以探气机。由于各种原因,这套诊疗 *** *** 已经失传,现在香港、 *** 及海外的中医,日本汉方医学、以及所谓的韩医还在坚持用。(与棒子国的单纯模仿不同,客观的说日本的东洋医法从理论、经方等方面扩大了传统中医的诊疗体系,可以称其为中医的分支了。)
Warning:这里土鳖君要提醒一下各位,问天打卦的事情不是玄学,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梅花易数也好、紫微斗数也罢,包括四柱、六爻、大小六壬、奇门遁甲等等工具,是建立在古人运用统计学的 *** 对自然规律的客观观察。但是,诸君不要用算卦、扶乩的方式揣测未来。原因有二:其一,所谓善易者不卜,真正对《易》参悟高深的人不会去给自己和别人测算未来的,市面上所谓的赛神仙、算死鬼大都是来自于一个江湖流派——江相派,这种江湖骗子是玩心理学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度娘搜一下他们的秘籍《英耀篇》、《阿宝篇》或者看一看《京华神相张铁嘴》这本书就一目了然了。
其二:就算机缘巧合,遇到了入世的的高人,也不要妄图改变已知的未来,改变未来就等于改变了因果中的果,而因无所落,最后还是要回归到另一个更大的果上。有所得,必有所舍。这是古代的君王,老天爷的儿子也不敢承担的东西,所以诏书都是以奉天承运开头。如果想改变自己的命运 *** 有且只有一个-顺天而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以同志们,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才是顺天换命的根本 *** 。这也是《了凡四训》中的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道理。(如果大家感兴趣,土鳖君会在《内经》之后,再开专篇。)切记!!!
好了文归正传,道统领阴阳、四时。尊道而行,人体机能则会运行的更持久,逆道而行,人体机能则运行的则会短一些。古人基于对道的认识和尊重,以及对人构架和气运的观察,总结出一个朴素的诊疗观点——天人合一。,并根据这个观点 *** 的论证了疾病是什么?疾病从哪来?疾病要怎么出去?三个问题。按照这三个问题的框架,《内经》也就徐徐展开了论述。
我们的病从哪里来呢?病就是逆,逆反了自然规律,人体内的管理中枢垮掉了,保卫部门(营卫之气)解散了,病毒、细菌、癌细胞之类邪气趁虚而入,人就生病了。
生病了,怎么办,《内经》告诉我们,除了后悔药,圣人们还是有些手段去帮你化解掉这些麻烦的。我们还是需要利用我自己的身体,用阴阳相糅、五行生克的规律,根据病在不同的位置和发展趋势,通过不同的 *** 和途径 *** 出去。所以小伙伴们上初中的时候就学到了著名的医古文-《扁鹊见蔡桓公》。
啰嗦了这么多,其实《内经》就是告诉了我们如何正确的去养生延寿的规律和 *** 。其实养生的奥秘绝不是吃人参、啃石斛、 *** 、推拿,更不是去坐个什么生物电理疗床、理疗椅,而是要根据参照天时、地理、阴阳、四季的规律,将自然合入人体中,运化到微末之处,从而进行休养生息,上古天真、因天之序。这就是《内经》教给我们的合与化的学问。
这里土鳖君又要跟诸位说一下(漫谈就这样,想到哪里就说哪里)。道要守,不可逆,现在有些父母喜欢给自己的孩子起一些霸气的名字,诸如:傲天、啸天、问天、撼岳、无敌、擎宇此类,非常不好。这等于在孩子的命格中强行注入一些戾气,这样对孩子的性格、命运都非常不利,顺天而为,才是硬道理。
好了,这一期就先跟大家谈到这里吧,我们下一期继续。
周易与易经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呀:《易经》和《周易》的区别,就像「水果」和「苹果」,「人」和「女人」、「酒」和「茅台」的区别。想要透彻的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了解中国经学史。下面我就对中国经学史的基础,做一个 *** 性的浅说,这个答案就不言自明。如果嫌长,可以只看黑体字重点。
所谓的「经」,最开始就是指先秦诸子百家纲领性的学术文献。如《道德经》、《皇帝内经》。
先秦孔子儒家学派,主要传授的【六艺】和相传是孔子整理集结的【六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所以,《六经》是儒家的教科书,那么:*** ,既然「六经」是「教科书」,就涉及到怎样正确理解 *** 的问题。
第二,因为六经都是比较古老的语言写成,比较晦涩难懂。如最晦涩难懂的《书经》,很多章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两朝。第三,我们知道孔子是有教无类,首次将贵族教育普及到平民阶层,但是,当时贵族和庶人讲的话不一样,而且当时「言文分离」,《六经》都是所谓的【雅言】记载的。所以,从先秦到明清,就有不少学者为【六经】做阐发、注解、诠释。
在原始【经】的基础上,形成了庞大的「经、传、笺、注、疏、正义、章句」文献。
如《春秋经》除了《春秋》,还包括《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指的就是注释《春秋》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夹二家已失传。
正是因为《春秋》 *** 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很难理解。
汉代汉武帝时候,独尊儒术,儒家大翻身,成为官学,儒生集结整理儒家文献,《乐经》经过秦代焚书和战乱已经散佚,一共也就是《五经》。
当时朝廷设立「五经博士」,比如我们所知的董仲舒是【春秋经博士】。
我懒得打字,引用复旦大学经学史专家朱维铮先生的论述:引自:朱维铮. (2002). 中国经学史十讲. 复旦大学出版社.页2后来加上《孝敬》《尔雅》……等儒家著作,唐代形成了《九经》,宋代产生了《四书》的概念,到明代形成了所谓的《十三经》。
综上所述:1、汉语中的【经】、【经典】,广义上指诸子百家的核心学术文献,狭义上就是专门指儒家的传授讲学的文献,古人读书的「教科书」。
后世【经典】的意义进一步的泛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经过时间的沉定的传世之作就是【经典】。
2、先秦的儒家文献【经】按照文献性质可以分为六类:《易》《书》、《诗》、《礼》、《乐》、《春秋》。
3、到汉代《乐经》失传,经过儒生整理儒家经典就只有五类,也即《五经》:《易》《书》、《诗》、《礼》、《春秋》。
也有说《乐经》被编入《礼经》中。
那么,《五经》或者《六经》这几类文献分别是怎样的性质呢?古往今来,有很多人都做过定义,我引用以下几种:
先秦 《庄子》: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汉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汉 扬雄《法言》:说天者莫辩乎《易》;说事者莫辩乎《书》,说体者莫辩乎《礼》,说志者莫辩乎《诗》,说理者莫辩乎《春秋》。最通俗易懂的解释、概括归纳,我还是引用顾颉刚先生的:
《易经》是占卜术数之书,相当于上古的「自然科学」一类的文献。
《书经》是记录上古君王言论的文献,相当于 *** 讲话,比如《 *** 文选》之类的文献。《尚书》的称谓是汉代才有的。
《诗经》是上古各个诸侯国中广为传唱的诗歌,相当于今天流行歌曲的歌词。
《礼经》是记载上古国家制度、礼仪规范的文献,相当于今天的宪法之类的文献。
《春秋经》就是记载历史的编年体史书。
知道了经学基础知识以后,我们再来谈周易和易经的区别。【易】之思想的核心就是八卦,八卦的创始人,传世文献记载不一,多认为伏羲所创。
当然伏羲是传说人物,肯定不足信,不在讨论范围之类。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我们常说【三易】,也即夏、商、周三个时代的:《连山》、《归藏》、《周易》。
【三易】之间的区别说简单一点,就是夏、商、周三个不同时代,不同占卜 *** 。一般人知道这一点就够了。想知道更学术一点,我还是引用专家的论述:
引自:徐敬修. (1926). 经学常识. 大东书局.页12-14由于《连山》、《归藏》失传已久,所以,现在说【易经】就等于是说《周易》。《周易》相传是文王姬昌所做,《周易》又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前面说了,【传】是对【经】的注释和解读。《汉书 艺文志》的对《六经》排序是:易、书、诗、礼、乐、春秋。所以《易经》是群经之首。
那《易经》为什么是「群经之首」呢?因为《易经》是中国人最原创、最古老的哲学思想,贯穿中国思想史几千年,后世的儒家、中医、道家等各种思想体系,源头都可以追溯到《易经》。
所以,《易经》相当于西方人的古希腊哲学,犹太人的《摩西五经》,印度人的《吠陀》,是中国人的信仰之源和思想之源。是我们这个民族区别其他民族最根本的地方。
----------------------------
综上所述:【易经】是一个抽象的 *** 概念,指八卦卜筮之类的所有著述,包括【经】和为【经】作的传、注。《易经》包括【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由于《连山易》《归藏易》散佚丢失,只剩下《周易》,那么《周易》就和《易经》等价了。《周易》是周文王姬昌的占卜著述,后世为详尽的阐发其思想,为之做的「传、注」就叫做《易传》。这就好比:
一个家庭(易经)中有弟兄三个(三易)。老大(连山)、老二(归藏)都丢失,只剩下老三(周易)。那么,老三和老三的生的儿子(易传)无疑就能代表这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