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斗数 仆役宫-雍正时期的粘杆处是一个什么样的部门
紫薇斗数 仆役宫,雍正时期的粘杆处是一个什么样的部门?
“粘杆处”是雍正组建的特务组织,直属于皇帝,类似于低配版的明朝锦衣卫。其职能一开始主要是刺探、搜集情报,后来还有刺杀、刑讯的权力。
凡是这样见不得光的秘密部门,都让人又恨又怕,敬而远之。
设想一下,某位官员在家里说句话,墙角或屋顶蹲着个粘杆处的人,不用多久就能把这话一字不露地传到皇帝耳朵里。也就是说只要皇帝想知道,大臣们私下里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的耳目。
这已经够可怕了,更恐怖的是,据说粘杆处还掌握着一样 *** 武器“血滴子”,以革为囊,内藏快刀数把,设有精妙的机关。用时趁人不备,囊罩其头,拨动机关,首级立取。甚至还能飞出百步,远距离取人首级,令人闻风丧胆。
如果在清朝要票选一个最让人讨厌、恐惧的部门,文武大臣肯定投票给粘杆处。要是被粘杆处盯上,不扒层皮是脱不了身的。
然而,粘杆处最初却只是一个内勤部门。
据说胤禛性子沉静,听不得喧哗。他当皇子时,府里有一些高大的树木,还有莲池鱼塘什么的,每到夏秋两季蝉鸣声声、蜻蜓乱飞,让他不堪其扰,于是命令府里的仆役拿着杆子粘蝉和蜻蜓,府里称为“粘杆处”,说白了就是个抓虫小队。
其实不只是他家,皇宫及其它高门府邸都有这样的小队,有些还把业务扩张到了陪着主子钓鱼娱乐。
后来“九子夺嫡”进行到白热化的程度,工于城府的胤禛,不像其他皇子那样把野心写在脸上,而是默默运作,招募了很多门客为自己效力。
但要是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安置这些人就太打眼了,还有可能引起康熙的警惕,因此胤禛很隐秘地把这些人安排进了粘杆处。
胤禛能在众兄弟中脱颖而出,粘杆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当八阿哥胤禩忙着结交大臣、提高自身名望时,胤禛悄悄派出粘杆处收集情报,不显山不露水,却大事小事都心中有数,所以他总能在康熙的各种考验中做出最合适的应对,最终被确立为继承人。
既然已经认识到情报有多重要,胤禛登基之后当然不可能撤销粘杆处,相反,他进一步提升了这个部门的地位。其头目通常是立有功勋的潜邸旧人,称为“粘杆侍卫”,普通成员称为“粘杆拜唐阿”,一般是内务府的包衣奴才。
也许是觉得“粘杆处”这种称呼有点上不了台面,胤禛正式为其命名为“尚虞备用处”,其职能也发生了改变,不再围着小动物打转了。表面上负责每天早晨到内奏事处为皇帝接收奏折,实质上还有监察百官的责任。
对于某些不方便公开处置的官员或百姓,就由粘杆处私下刺杀。“血滴子”的传闻正是由此而来,这为胤禛的统治添加了一抹恐怖色彩。
众所周知,胤禛登基时并没有得到所有大臣和兄弟们的信服,很多人怀疑他篡改康熙的遗诏,因而有一些反对的举动。据说胤禛命令粘杆处用血滴子杀了很多人,才震慑住了皇亲贵族和众大臣,控制住局面。
但我认为,粘杆处、血滴子什么的过于夸张。有是真有,但胤禛不是靠这些东西才站稳脚跟。他能得到康熙和大臣们的认可,最主要的原因是勤政、务实。
粘杆处最出名的人要数和珅。
没想到吧?大名鼎鼎的和珅竟然是以搞情报起家的。正因他情报搞得好,又知情知趣,善体人意,才得了乾隆的赏识走上高位。
不过,乾隆的儿子嘉庆非常厌恶他。乾隆退位为太上皇之后,实际上还掌着朝中大权,嘉庆虽已登基为帝,其实就是傀儡。而和珅就是乾隆在朝中的代表,他的权力甚至比真正的皇帝嘉庆还要大。
等乾隆一死,葬礼刚办完,嘉庆就迫不及待的逮捕、赐死了和珅。因和珅出身于粘杆处,和那里总有些藕断丝连的关系,嘉庆恨乌及乌,牵连到了粘杆处,大肆清洗,这个部门才算是消失了。周王朝的官制是什么样的?
历朝历代在建立国家以后,都会对前代的政治体制进行传承和创新。周王朝建立以后也是如此。他们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根本建立官制,在当时是卓有成效的,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周王朝的政治体制创建时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分封制不是周朝的创新, *** 宗法制却是周朝的首创。周王朝的政治体制是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指导下进行的。而政治制度的实施要靠政治组织,即官制。所以说,周朝的官制是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下进行的,以此建立起卿士-诸侯-卿大夫三大等级,具体的官职也就由此而衍生出来。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每个阶段周朝作为中央的影响力大不相同,所以官制自然不同。到了春秋中后期以后,一些诸侯国的官制更具有代表性。另外,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就产生了周王室为中央,诸侯为地方的两部分,它们分别又有自己的特点。
西周时期的中央官制:三公太宰制度。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是名义上最 *** 职,其下分设六卿、五官等。三公通常是位高爵尊的诸侯,大多时候在自己的封国管理事务,于是设太宰主持中央政事,设立六卿五官协助执行。特殊情况也有三公管理总揽中央大权,如周初的周公、召公。另外周王室还设立内廷管理王室的内务。
西周时期的地方官职:分权制和国野制。诸侯分设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分别掌户籍、军队、土地和刑狱。地方社会结构是国野制,国和野根据人数和等级分设不同的官职进行管理。这时候的官制使诸侯的权利得到很大限度的满足。
春秋中后期的中央官制:侯伯执政制度。春秋中后期,随着王室的衰微,一些诸侯国的强盛,这些诸侯打着“尊王”旗号,以侯伯的身份来领导和号令其他诸侯国。比如齐桓公、晋文公等。
春秋时期的地方官职:县、郡制。部分地方诸侯势力不断扩大,新获得的一些土地被置为县,用以加强边防,并由国君直接控制,国野制也逐渐被取代。春秋中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设郡,当时的郡面积很大,但是重要性比县低。《左传》记载赵简子 *** 行赏的话:克敌着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郡和县一样,都具有加强边防的作用。
春秋、战国之交,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变化非常明显的时期,最主要的成就是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的产生和确立。和西周时期的官制有着本质的区别。西周实行分封制,权利分到了各个诸侯国和贵族手里,这种权利是世袭的,导致部分诸侯国越做越大,王室却越来越衰微。而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却可以从根本上杜绝这一结果。一些诸侯国通过俸禄制度、年终考核制度、监察制度、选拔官吏制度等制度建立起来官僚制度,使得上层阶级对下层阶级牢牢控制,最终把权利集中到国君手里,实现中央集权。
战国时代,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已经不具有中央的性质。要对这一时期的官制有更好的了解,必须对一些诸侯的官制进行分析。
以“将相分权”为主要特征的中央官制。战国以前,各国卿大夫通常同时掌握行政权和兵权,即所谓的“出将入相”。而战国时期,诸侯为了加强行政效率和军队作战能力、加强官员监督,把将相的职能分开。相为文官之首,将为武官之首。那时候,除了楚国没有设相位和将位,其他各主要诸侯国都先后设立。如魏文侯时李悝为相、吴起为将。而楚国则沿用春秋时的官制,更高文官是令尹,如吴起、黄歇等。更高的武官为柱国或者上柱国,如昭阳等。将相下面设立不同官职分管不同领域,其中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官职被继续沿用并影响较大。
以“郡县制”为主要特征的地方官制。郡和县起初主要作用是加强边防,后来成为防御的重要方式。随着边地的繁荣,县逐渐从属于郡。当时郡的设置已经非常普遍,如赵国上党郡、云中郡、代郡;秦国的北地郡等。郡的最 *** 职称为郡守或者太守,由于具有边防的性质,所以一般是武官担任。县的设置则更加普遍,郡也被划分若干县,如魏国上郡十五县、韩国上党郡十七县等。县的最 *** 职是县令,县丞和县尉分管民政和军政。县以下设乡、里、村、闾等基层行政组织,设立不同官员来管理。
历经数百年的风云,整个周王朝的政治制度完成了由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原有的分封贵族被新兴的官僚阶级所取代,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国家通过一整套的官僚机构和法律规范,把原有分散的权利收归中央,收归国君,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最终确立,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为何被北齐后主高纬猜疑谋反赐毒酒呢?
北齐武平四年(573年)五月,北齐都城邺城,兰陵王府。北齐皇帝高纬(后主)所派出的使者徐之范正在和王府的主人——大司马、太保、兰陵王高孝瓘在王府正殿中相对而坐,各自默默无语,气氛尴尬而诡异。
许久之后,徐之范打破沉默,带着一丝丝的愧疚对高孝瓘说:
“大王,此乃陛下圣意,下官也不过秉持谕旨而已。还望大王不要为难下官,尊奉陛下旨意,早些安置吧。大王去后,家族子嗣可保无事,此事陛下已经应允,大王勿虑!”
说完,起身将面前的一壶美酒递到高孝瓘座前,行礼奉上。
端坐的高孝瓘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似乎早已预料到有这么一天。片刻后,以几乎不可见的幅度轻轻摇了摇头,苦笑了一下,端起面前的酒壶,向杯中倒出酒液,端详了一会儿,就准备向口中倒去。
这时候,门口突然跌跌撞撞地走入一个人,徐之范一看,原来是兰陵王妃郑氏,急忙上前行礼。郑氏没有理会徐之范,匆匆走到高孝瓘面前,哭着说:
“怎么搞到这个地步,之前陛下也没有对你有何不满,突然赐你鸩酒,是不是你做了什么辜负社稷和陛下的事情?”
高孝瓘摇摇头,略带着一点讽刺似的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子。”王妃急忙说:“何不马上求见天颜!”高孝瓘回答:“你不懂,天颜何由可见!”然后呼唤门口侍候的仆役,将啼哭不止的兰陵王妃郑氏扶下去,避免她再有什么愤慨之言出口,拖累阖府。一番折腾后,殿中恢复了安静,高孝瓘再次端起酒杯,对徐之范略带歉意地说:“让大夫久等了。”徐之范惭愧无比,俯首说:“不敢!”
高孝瓘一面端详着手中的酒杯,一面在心中默念着:“神武皇帝、文襄皇帝、文宣皇帝,不肖子孙来了。”然后毅然将酒杯送到嘴边,一饮而尽!
两三刻后,徐之范自殿中奔出,向等候在门口的王府属官、役者,以及自己带来的大批宫卫军士宣布:“兰陵王殿下突发疾病,已然薨逝了!”顿时王府内外人等齐刷刷地拜伏在地,嚎哭声响彻天际。
北齐王朝杰出的军事统帅、高氏皇族出类拔萃的优秀子弟、皇帝的堂兄——大司马、太保、兰陵王兼巨鹿郡公、长乐郡公、乐平郡公、高阳郡公高孝瓘,就这样“薨逝”于自己的王府中,时年三十三岁。兰陵王“薨逝”的消息被迅速传到邺城皇宫,皇帝高纬得到堂兄去世的消息后,先是面露喜色,如释重负;然后又开始心情黯淡、沉默无语;最后,居然流下了几滴眼泪。身边的臣子们谁也不敢说话,生怕皇帝因此迁怒于己。皇宫大殿内,一片死寂。
许久之后,高纬深深地叹了口气,吩咐说:
“颁旨:兰陵王不幸薨逝,朕深痛惜。特赠其太尉、赐谥号“武”,依仪制厚葬。兰陵王府眷属照兰陵王生前规制不变,妥善安置。赐兰陵王邯郸墓园五十顷,按亲王制度建陵”。
就这样,在堂弟皇帝的“哀痛怜惜”下,兰陵王高孝瓘依照应有的制度和尊崇,获得了身后崇高的追尊,风风光光地举行了盛大葬礼,哀荣备至。
但这些死后的殊荣,并不能掩饰高孝瓘是在心胸狭隘的皇帝高纬猜忌和提防下,以及为了稳固无上皇权的私心下,被皇帝以鸩酒赐死的真实情。就连北齐的死敌北周朝廷,得知高孝瓘被高纬赐死后,都掩饰不住极度的狂喜。北周皇帝宇文邕(北周武帝)甚至宣布大赦,以便搜集兵源,作为将来进攻北齐的力量。
宇文邕知道,高孝瓘一死,齐国再没有可以称为国家柱石的大将统帅。同时高孝瓘是齐军的精神支柱,有他在,齐军尚能上下一心,保持斗志。而他一死,尤其是被皇帝高纬猜忌赐死,绝对是大大打击了齐军的凝聚力和战斗意志。齐国由此可见必将走向衰败倾颓,正是北周大举进攻齐国、统一北方的绝佳机会。
正如宇文邕所料一样,高孝瓘死后,北齐再没有可以独当一面的元勋大将,对于北周的进攻一筹莫展、屡战屡败。齐军一盘散沙,斗志全无,面对周军胜少败多。最终,北齐承光元年、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军队攻克北齐都城邺城,并在青州俘获已经已经退位为太上皇的北齐后主高纬和幼主高恒,北齐灭亡。而这时,距离高孝瓘被赐死,不过仅仅四年而已。
为什么北齐后主高纬要冒着社稷不稳的后果,一心想赐死功勋卓著的堂兄兰陵王高孝瓘;而高孝瓘究竟是因何被皇帝提防、猜忌、最终落得赐死结果,从而间接导致北齐灭亡;接下来就详细地为大家加以叙述、解释,以拨开这历史的迷雾吧。
高孝瓘,字长恭,名肃,祖籍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中华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北齐王朝宗室、杰出将领。是北齐神武帝高欢(追尊)之孙,文襄帝高澄(追尊)第四子,北齐开国皇帝文宣帝高洋侄子,生于东魏兴和三年(541年)。其生母是文襄帝高澄的一个侍婢,地位卑微,所以幼年不受高澄重视。北齐天保元年(550年),东魏权臣高洋依仗父兄两代打下的基业,代东魏自立,建立齐国,史称北齐。十岁的高孝瓘得以成为皇族子弟,不过因为年幼及出身低下,他在北齐立国之初,没有任何爵位和官职。
北齐天保八年(557年),十七岁的高孝瓘终于被叔父文宣帝高洋授为通直散骑侍郎。天保九年(558年),册封为乐城县开国公,这时候的高孝瓘,才得以获取官爵,享受了皇族待遇。
北齐天保十年(559年),高洋加授高孝瓘为仪同三司,并让他开始出任地方官。也就是这一年,文宣帝高洋驾崩,北齐废帝高殷即位。
北齐乾明元年(560年)三月,二十岁的高孝瓘被堂弟高殷册封为王,也就是他在后世如雷贯耳的封爵——兰陵王。当年,北齐发生乾明之变,高孝瓘的六叔高演发动政变,废黜高殷,自立登基,即北齐孝昭帝。孝昭帝即位后,进一步重用已经暂露头角的侄子兰陵王高孝瓘,升他为中领军、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刺史。
北齐皇建二年(561年)十月,孝昭帝高演出猎时坠马,伤重而崩,临终前遗命弟弟高湛即位,高湛即北齐武成帝。
武成帝即位后,改皇建二年为大宁元年,继续重用侄子高孝瓘,授予他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并州刺史等官职。大宁二年(562年),武成帝在高孝瓘兰陵王封爵之外,再加其巨鹿郡开国公爵位,加食邑一千户,并进领军将军。这一年,高孝瓘二十三岁。
高孝瓘成年后,便一直偏重于军事,参与了北齐与北周之间的多次鏖战,在战争中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奋勇作战,带领齐军数次击败周军,因此在军中威望甚高,齐军视兰陵王为军中之胆。有兰陵王压阵,齐军坚如磐石,排山倒海,无往不胜。北齐河清二年(563年),北周大将军杨忠(隋文帝杨坚之父)率军攻齐。此战周军事先联合突厥,自恒州而下,突然发动袭击,大有一举攻克北齐齐重镇晋阳(今山西太原)之势。危急时刻,是年轻的兰陵王亲自率军自邺城急救晋阳,奋勇作战,经过于晋阳守军的配合,才将周军击退。因此晋阳军民无不感念兰陵王援救之功。
北齐河清三年(564年)十二月,齐周之间爆发邙山大战。北周发兵东进,攻打北齐腹地,直逼洛阳。武成帝诏令高孝瓘为主帅,率并州刺史段韶、大将军斛律光前往救援。
此战中,高孝瓘将军事指挥权交予斛律光,自己则亲领五百骑兵,直冲周军大阵,左冲右突,势不可挡,接连击破周军阻挡,一直杀到齐军坚守的金墉城(今河南洛阳东北故城)下,向守城的齐军大声呼喊,告知援军来救。
因为高孝瓘容貌秀美,长相英俊,有如女子,为了不影响作战时的士气,所以他在作战时都戴着面具,以遮蔽面容,因此金墉城中的守军不能分辨真伪,不确定到底来者是敌是友,不敢轻易相信是援兵已到。于是高孝瓘当众将面具脱下,以本来面貌出示众人,让城上的守军得以看见自己。守军看见确实是兰陵王本人前来救援,顿时欢声雷动、士气大增,立即开城,会合高孝瓘骑兵,反击北周大军。之后,段韶、斛律光大军也随后杀到,大败周军,金墉城成功解围。周军慑于兰陵王威名,放弃营帐逃走,自邙山到谷水三十里之间,周军丢弃的兵器辎重漫山遍野。
此战兰陵王威名远扬、勇冠三军,齐军士兵视兰陵王为全军之胆,推崇备至,还特别谱写战曲颂扬他,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兰陵王入阵曲》(又名《兰陵王破阵乐》)。北齐武平二年(571年)五月,北周掌握实权的晋国公宇文护不甘失败,再次出兵,在姚襄城南、定阳城西修筑城池,准备战前储备。
六月,北齐后主高纬命高孝瓘、段韶出兵,包围定阳城。段韶当时患病,不能出战,于是对高孝瓘说:“此城三百重涧,皆无走路;唯虑东直一道耳,贼必从此出,宜简精兵专守之,此必成擒”。于是高孝瓘采取建议,以士兵埋伏在定阳东南涧口,再以主力断定阳粮道。
不久,定阳城中的粮食吃尽,北周统帅齐王宇文宪集中所有的兵力去救援,段韶率齐军正面抵挡,宇文宪久久不能前进。周军定阳守将杨敷无奈之下只得率守城士兵乘夜弃城突围,自东面越涧而走,被高孝瓘预先设下的伏兵据险攻击,全军覆灭。北周的进攻计划又被挫败,兰陵王的威名,再一次震动天下。
北齐武平三年(572年)八月,北齐柱石斛律光因北周施反间计,被北齐后主冤杀。此后,高孝瓘被任命为大司马,成为新的齐军统帅。
武平四年(573年)四月,高纬加授高孝瓘太保,并追赏前后各项战功,于兰陵王爵之上再加巨鹿郡公、长乐郡公、乐平郡公、高阳郡公。
让高孝瓘没有想到的是,不断的立下战功、不断的加官晋爵之后,是皇帝对于自己的堂兄、军队更高统帅越来越深的忌惮和猜忌之心。而战功卓著的兰陵王对国家的一片忠心、对家族的一片赤诚,以及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却成了断送自己性命的诱因。早在邙山之战结束后,北齐后主高纬为了表彰慰问劳苦功高的堂兄,特地于邺城皇宫内设宴,为高孝瓘庆贺。此时兄弟之间倒也其乐融融,君臣关系看上去很融洽,这个时候的后主高纬,未必有猜忌高孝瓘之心。
酒宴正酣时,后主不经意间对高孝瓘说:“这样冲进敌阵之中,如果不小心发生意外怎么办?”——(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高孝瓘不假思索的回答:“国事就是我们高家的家事,在战场上我不会想到这个。”——(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北齐书·卷十一·列传第三》
在回答者的言语中,并没有其他特别的心思,完全是一片为国赤诚,和对君主的忠心。而在提问者看来,事情没有那么简单,高氏家族中有着篡位夺权的传统,孝昭帝、武成帝都是这样登基为帝。即使后主高纬自己,也挫败过弟弟高俨的政变企图。
因为高孝瓘不经意间脱口而出的“家事”两字,使高纬不能不起怀疑猜忌之心,忌惮战功赫赫、威望正隆的兰陵王是否会携战功发动政变,夺取社稷。
同时,《兰陵王入阵曲》已遍传国内外,齐军士卒们都在称颂崇拜心中的偶像兰陵王,高孝瓘在军中的威望如日中天,这也是后主高纬猜忌提防堂兄高孝瓘的另一个重要理由。
事后,回想起后主当时脸色态度,高孝瓘也隐约感觉到了皇帝的猜忌,心中十分后悔,万不该口不择言。于是,在定阳之战中,代替段韶统率军队高孝瓘故意公开收取贿赂,聚敛财物,以此自污,想自我败坏名声,好让皇帝放心。他的属官相愿不理解这种行为,于是私下问他:“大王受朝廷重托,却为何如此贪心呢?”高孝瓘没有回答。相愿继续问:“是不是因为邙山之战大胜,大王害怕功高而遭忌,故意这样自污呢?”高长恭回答说是。相愿再说:“朝廷如果真猜忌大王,此事反而更加是处置大王的罪名,这是避灾不成反招灾!”
高孝瓘心中苦闷,无法发泄,于是大哭,向相愿询问如何解决。相愿回答说:“大王之前已经屡立功勋,此次依旧大胜告捷,威望实在太大,自污已经不行了, *** 是托病退居王府,不理外事,交出所有权力,国家军政大事,请以后都不要再管,这样,朝廷或许会。”高孝瓘于是听从相愿的计策,但还是没有办法成功隐退。
----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北齐书·卷十一·列传第三》
北齐武平四年(573年)正月,北齐后主高纬决定对南方陈朝用兵,高孝瓘唯恐被后主授予征南重任,叹息着说:“去年我脸上长痈,现在为什么不发出来!”有病不肯医治,求死之心显露无疑。
即使这样,北齐齐后主还是迫不及待,高孝瓘一日不死,高纬一日不得安心。就在高孝瓘被加授太保的次月,北齐武平四年(573年)五月,如同本文开头所描述的那样,按捺不住的北齐后主高纬终于痛下决心、等不及高孝瓘寿终正寝,指派使者徐之范送毒酒给高孝瓘,赐死了为国家、为宗族出生入死、功勋卓著的堂兄。兰陵王欲求善终不得,叹息之后,只能饮鸩而死,殁年三十三岁。齐后主猜忌忌惮威名赫赫的堂兄高孝瓘,为了维护皇权,最终不顾亲情及功劳,狠心将其赐死。但是他心里知道,其实兰陵王并没有具体的罪过,只不过是军功赫赫、威名太盛,恐怕日后不好控制,所以才在 *** 上将其消灭。
从亲情和上来说,后主并没有把高孝瓘作为叛逆来对待,并不认为他是犯上作乱的逆臣。所以,在消除隐患的同时,后主也不禁黯然神伤,追念堂兄的功绩和辛劳,追赠他为太尉,上谥号兰陵武王,加以厚葬。
如前所述,高孝瓘死后四年,军心涣散的北齐即被强敌北周所灭,自毁长城的北齐后主高纬连同其子北齐幼主高恒都被北周擒获,并最终处死。倘使兰陵王高孝瓘尚在,北齐高氏怎么会落到如此境地,轻易被灭国亡族。
兰陵王高孝瓘是国家干城、宗室之英,能力出类拔萃。护佑社稷、军功卓著,使得北齐历代君王得以稳固皇权。虽然他一直手握军事大权,但对于国家、对于皇帝,从没有任何悖逆叛乱之事,其忠诚之心,天日可鉴。
但恰恰因为他的宗室身份,及握有的军政大权,对于北齐后主来说,是自己皇权的天然威胁。虽然高孝瓘未必有谋逆之心,但是不代表兰陵王幕府左右之人没有攀附从龙之心。按照北齐宗室的篡位传统,北齐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在世时或许可以制约兰陵王,但他们身后之事,便不好说了。搞不好,孝昭帝高演当年的旧事,将会重演。
同时,高孝瓘也确实也有举措不当之事,认为自己是皇帝至亲,宗族英才,又没有私心,所以毫无顾忌,把家族亲情置于皇权至上,大大咧咧,不假思索地透露内心想法。虽然他本意绝没有冒犯皇权的意思,却在潜意识上引起了后主高纬的猜忌和忌惮。
为了权力的稳固及传承,高纬思前想后,只能抛弃兄弟亲情,以高孝瓘的鲜血和性命稳固无上的皇权,这也是皇权至高无上的家天下制度之下,无可奈何、不可逾越的遗憾事情。兰陵王高孝瓘一世英名、战功赫赫,也抵不过皇权的排他性和自私性,最后成为悲惨的牺牲品,实在是让人扼腕叹息!古代宫廷里有的人为何非要用 *** ?
文|读历史鉴古今
首先我们来说这个 *** , *** 大家都知道是没有子嗣的, *** 也是皇室中的宦官、阉人内侍等。
*** 起源于我国历史中的殷商,那时候被称为寺人。
*** 在古代历朝历代中慢慢发展成为了让众多的皇家头疼的事情,也是很难管理的。
*** 没有家族,没有子嗣,然而也不会争权夺帝,翻不起什么大浪。
那么皇宫中为什么要用 *** 和宫女我来分析一下;
一、 *** 要比宫女力气大,什么脏活累活全部是 *** 去做,而且要比宫女跑的快,来回传达消息,身体健康比宫女能强,毕竟 *** 了也是男人,许多的活宫女是没办法完成的。
二、皇宫中被称之为深宫大院,出去办事那必须是男的,宣圣旨,督战,这些都要男人去做宫女不行,因为在古代女的是不能抛头露面的。
三、皇宫中如果 *** 不 *** ,那就乱了套了,在皇宫那么多宫女,后宫三千女人,时不时的冒出来一个怀孕了,那还能成,谁也不知道是不是龙种。
四、 *** 可以终身陪伴皇家人身边,而且宫女就不行,宫女到了成人后一半大部分都是离开皇宫的。
五、皇帝也是很寂寞的,只有不识字的 *** 能陪皇帝说话,时间长了也没有什么事会发生,要是换成宫女就不行了,日久生情,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皇帝那个了。
所以说,在古代皇宫中,不能没有宫女,也不能没有 *** ,他们是互相的!
隋朝历史上宣华夫人为何要嫁给杨广父子?
其实,宣华夫人不一定非得嫁给杨广父子,她还有其他的两重命运,但归根结底杨广才是她 *** 的归宿,毕竟36岁的杨广不仅能给她荣华富贵,还能使她的生理和心理得到满足!只是红颜薄命,或是她自己不珍惜,或是疾病缠身而导致其芳龄(29岁)早逝,想来又怎能不令人扼腕呢?
接下来,笔者就给大家讲讲这个女人的几重命运吧。
*** 重命运:彻底论为宫奴!开皇九年(589年)正月,隋泸州总管韩擒虎率领500精兵,经朱雀门攻入陈后主陈叔宝的后宫。慌乱之中,陈叔宝带领他的贵妃张丽华、孔贵嫔等“投井”。后来,他们被隋军士兵发现、俘获……
不过,大家可不要以为这些隋军士兵都是“善茬”!
在韩擒虎的纵容下,他手下的这500精兵在陈朝的后宫中大肆“ *** 掠”!如果在此期间,美丽动人的宁远公主(即以后的宣华夫人)被这些士兵给“糟蹋”了,就算她其后跟随哥哥陈叔宝等一同前往隋都大兴,那么她再次被隋文帝“宠幸”的可能性也就彻底没有了——她或许将面临终生为奴婢的可能性。毕竟,她已经不是清白之身啊!——战后 *** 行赏时,“有司劾(韩擒虎)放纵士卒, *** 污陈宫,坐此不加爵邑”。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还有一种可能性!
其时,宁远公主的“名号”还没有贵妃张丽华的响亮。
张丽华名丽华,本兵家女,为龚贵妃恃儿,上(陈叔宝)见而悦之,得幸,生太子深。贵妃发长七尺,其光可鉴,性敏慧,进止详华,每瞻视眄睐,光彩溢目,照映左右——《资治通鉴·陈纪十》
美丽的女人总少不了人惦记!由于张丽华名声再外,以致于晋王杨广都对她动了心思,命令其后赶到的左仆射高颎务必留着张丽华的性命——为啥留她的性命?就不用笔者解释了吧!
不过,高颎是真厉害:他一点面子都没给杨广留,还意识到张丽华可能是另一个“妲己”,心一狠,“斩之于清溪”!可怜张丽华这样的美丽女子,就这样死于隋军刀下,时年仅30岁。
所以,如果宁远公主也像张丽华一样“名声在外”,死于高颎之手的概率岂不是大增?
万幸地是,此时的宁远公主还只是一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静待花开……
第二重命运:成为杨素妃妾陈国灭亡以后,按照规制,陈叔宝还有整个陈朝皇室成员都要前往隋都大兴重新安置,宁远公主就在其列。后来,她被“没入掖庭为奴”。
宁远公主虽被“没入掖庭”,但这并不意味着她马上就能成为杨坚的妃嫔,进而进阶为“宣华夫人”。
由于清河公杨素在灭陈战争中表现突出,“被拜荆州总管,进爵郢国公,邑三千户,真食长寿县千户……”。除了一般的赏赐以外,隋文帝杨坚还特别“赐陈主妹及女妓十四人”给他——这里写得很清楚,有陈叔宝的妹妹在内,但不知道为什么,偏偏就没有了宁远公主!如果宁远公主也在其内的话,她无疑将成为杨素的一个嫔妃。
广为人知的是,虽然这里边没有宁远公主,却有她的一个姐姐——乐昌公主。然而,乐昌公主早在陈朝年间,就已经“下降”给了著名才子、大诗人徐陵之孙徐德言。两人在陈国灭亡之际相约,各以半面铜镜相认。没成想,战乱岁月,徐德言没死,竟然辗转去了大兴。这两人竟然真得得以以互认。这也真是造化弄人!杨素好人做到底,就成全了乐昌公主夫妇,放她们南下去了——此事也成就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是为“破镜重圆”。
关于为什么宁远公主没有在赏赐杨素的“女妓”之列,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更大的可能是,在赏赐杨素以前,隋文帝杨坚已经提前将她纳入自己的后宫——这也合理,“好东西”自然是优先给帝王享用的!
至此,经过一系列的兜兜转转、命运安排,宁远公主终于进入了杨坚的后宫。
当然,在成为杨坚的妃嫔以后,就不能再称呼她为“宁远公主”了。
好一个宣华夫人!从时间上看,宣华夫人(即上文中的宁远公主)进入隋文帝杨坚的后宫,大约是在开皇九年(589年)左右。其时,宣华夫人才14岁,而杨坚已经48岁,典型的“老夫少妻”——按照咱现在的法律,像杨坚这样对未成年少女“下手”的,是要重判的吧?只可惜,咱这里聊的是历史。
其时,“妒性十足”的独孤伽罗皇后正掌管着后宫。或许是因为宣华夫人年龄太小,或许是因为她太过可爱的缘故,独孤伽罗竟然对宣华夫人“网开一面”,在后宫很多妃嫔“不得进御”的情况下,“唯陈氏有宠”。
这一“宠”就是14年,然而,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宣华夫人陈氏却自始至终没有诞下子嗣——原因很复杂!按照现在医学的观点,未成年少女的生理发育不健全,过早怀孕的话,很容易出现流产而致使终生不孕的情况出现;再就是,由于独孤伽罗和杨坚“誓无异生子”。故,不能排除独孤伽罗对宣华夫人采取了一些“下作手段”;还有可能是杨坚的问题,也说不准……
在“母以子贵”的后宫之中,一个没有子嗣的妃嫔面临的是何种命运,就不言而喻了。
仁寿二年(602年),“压了”宣华夫人一辈子的独孤伽罗皇后“薨逝”!
是年,宣华夫人终于被“进位为贵人,专房擅宠,主断内事,六宫莫与为比”。
可是,好景不长,两年后(604年),丈夫隋文帝杨坚也“驾鹤西游”了……
而此时,宣华夫人也早已从莽撞少女,成长为一个“感性 *** ”。
单就这14年的时光而言,宣华夫人长时间处于独孤伽罗的压抑之下,想必生活也过得不是特别如意。如今,崭新的生活已经在向她招手,新皇帝杨广将要如何处理她呢?
命运罗盘,早已指明了方向!
那一年,“满满的幸福”说起宣华夫人和杨广的交往使,最早可以追溯到开皇二十年(600年)左右。
是年,为了与太子 *** 争夺皇位,晋王杨广联合了安州总管宇文述、总管司马张衡,以及左仆射杨素等一起出谋划策!
当然,类似“篡夺太子之位”这类事情,永远离不开后宫的支持。除了获得母后独孤伽罗的支持以外,杨广还没有忘记宣华夫人,“进金蛇、金驼等物,以取媚於陈氏”!
拿人钱财,与人消灾!宣华夫人自然也是经常在隋文帝杨坚哪里吹“耳旁风”!
终于,是年,杨坚下诏“废(杨)勇及其男、女为王、公主者” ,改立晋王杨广为太子。
就这样,杨广“篡位”成功。
在杨广被立为太子的过程中,宣华夫人也确实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
那你说,在杨广给宣华夫人好处时,有没有过非分之想?
我要说没有,你信吗?
对宣华夫人而言,她不可能不明白杨广给她好处的原因所在;她也应该懂得其时的皇帝杨坚已经59岁的高龄了——说不定哪天就走了,而自己又没有一儿半女,将来肯定会被冷落宫中,或者出家为尼。这已经是大概率事件了。如果能够“委身”于太子杨广,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吧?
如果大家觉得笔者的理解没有问题的话,接下来的史实,或许就会有些意外了。
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杨坚病危,“寖疾于仁寿宫,尚书左仆射杨素、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皆入阁恃疾,招皇太子入居大宝殿。”
就在这段“侍疾”期内,却发生了“意外”!
有一天早上,熬了一晚上的宣华夫人像往常一样外出“更衣”。然而,就在她“更衣”的时候却碰到了太子杨广!杨广还对她动手动脚,非常“无礼”。宣华夫人好不容易才摆脱了杨广的纠缠,“为太子所逼,据之,得免”。
或许,在我们今人看来,这只是两人之间的一次“亲密接触”而已,如果宣华夫人有意,“从”了杨广其时也没有什么大不了。更何况,宣华夫人也没有太大的“损失”,然而,她竟然将此事转头就讲给了杨坚!宣华夫人“泫然”曰:
“太子无礼。”
杨坚一听,我还没死呢,杨广竟然敢如此轻薄我的女人,勃然大怒:
“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
于是,他把柳述、元岩叫进来说:
“召我儿!”
柳述、元岩赶紧出去,准备叫杨广进来。杨坚害怕他俩叫错人,又补了一句:
“勇也。”
原来此时的杨坚,已经后悔自己当年早早的废掉了隐太子 *** 了,此时,把 *** 叫来,想干什么,已经不言而喻!
柳述和元岩赶紧出去做“敕书”!大事不妙!左仆射杨素知道以后,赶紧跟杨广商量对策。于是,很快,这俩人就“矫诏执述、岩,系大理狱;追东宫兵士帖上台宿卫,门禁出入,并取宇文述、郭衍节度;令右庶子张衡入寝殿侍疾……”
你不是想去起草敕书吗?我先把你们两个关进大理寺再说。其时,隐太子 *** 就被关在东宫里,于是,杨广又命令东宫的侍卫“脱岗”——你别守东宫了,到我这“宿卫”吧?这里还是为了防止消息走漏到东宫里面去。然后,宇文述、郭衍出马控制门禁——这等于是整个仁寿宫全部换成了杨广的人。杨广和杨素这一连串的动作,真的是机关算尽、步步紧逼啊!现在,杨坚整个就被杨广的人“关”在了里边!
不久,杨坚就“崩”了——至于说,杨坚是病死的,还是气死的,还是被杨广害死的,就留给后人去评说了。
其实,仔细想想,就上边这一系列的步骤而言,似乎完全没有必要!如果杨广能够合理的控制自己的冲动,就不会有这一连串的是非。这个宣华夫人也是,干嘛非要将实情讲给杨坚听呢?自己委屈一点,不也就那样了吗?不管怎么说,你现在的行为算是“得罪”了太子杨广。
所以,在宣华夫人和后宫听说杨坚驾崩的消息以后,个个胆战心惊,生怕杨广会怪罪于己,“相顾战栗失色”。
不久,杨广特地派人送来一个“小金合,帖纸于际,以赐夫人”。
宣华夫人还以为是“鸩毒”,吓得腿直哆嗦,不敢打开来看——这女的是真不行,现在知道害怕了?可是你不打开,送盒子的使者就不走。于是,使者就催促宣华夫人赶紧打开看看。宣华夫人“扛不过”,只好打开来看。原来,里面就是几枚“同心结”,大家这才放下心来 相谓曰:“得免死矣”——说实话,谁又不怕死呢?
当天晚上,宣华夫人就被太子杨广给“蒸”了(“其夜,太子蒸焉”)。
哎~,也是醉了……
不过,“睡父亲女人”这事儿,实在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于是,杨广登基以后,就秘密地将宣华夫人安排在仙都宫内。
28岁的宣华夫人面对年轻体健、时年36岁的杨广,也是感觉幸福满满,然而,这种幸福也仅仅维持了一年左右,(605年)宣华夫人就病逝了!
或许,有朋友会问,为什么你如此肯定宣华夫人最后这一年过得很幸福呢?
因为,隋炀帝杨广为了悼念她专门写了一首赋——《神伤赋》!
如果感情不好,整天打架的话,杨广还会作此赋吗?
可怜宣华夫人死时年仅29岁。
这人世间又少了一个美丽的灵魂……[流泪]
参考:《资治通鉴》、《隋书》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