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斗数怎么测算-什么是斗数
紫薇斗数怎么测算,什么是斗数?
斗数的意思是,星命神煞学一支,以从星曜、宫位的相互影响为依据来推算,而这些 技术多是从星命学衍生出来的。紫微斗数,是中国传统命理学的最重要的支派之一。她是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时确定十二宫的位置,构成命盘,结合各宫的星群组合,牵系周易卦爻,来预测一个人的名员流程、吉凶祸福的。
对于当代易学界大师的实际评价是什么?
易学只是我们祖先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极其简单朴素的哲学思想。今非昔比,当今社会文学科学的发展与古代已不可同日而语,今人对世界的认知与古人更是有了天壤之别。作为现代人的所谓“易学大师”,把易学研究作为对历史的研究未尝不可,但是如果把它当成对现实的认知与改造,那真是令人大跌眼镜了。
阳年阴年如何区分?
阳历就是日历中讲的几月几日。也就是上学上班等所按照的日历。阴历就是平常讲的几月初几,或者是算节气或者传统节日时所按照的日历。
阳历和阴历存在时间、天数、叫法上的不同。阳历是以太阳计算的,阴历是月亮计算的。阳历就是日历中讲的几月几日,阴历就是平常讲的几月初几。
时间不同
阴历是平年十二个月,全年时间为354天或355天。而阳历是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个闰年。
天数不同
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来确定阴历,大月是30日,小月是29日。而阳历是大月31天,小月30天,特殊的2月份天数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
叫法不同
阴历俗称农历,通常的称呼是月初为某月初几,如:九月初八、初九、初十;月中为:九月十五、十六;月末为九月三十,称呼后面不加“日”字。而阳历又称公历,通常的称呼为某月某日,如:三月十二日,四月 *** ,五月三十一日,时间必跟“日”字。
阳历的来历:
阳历即太阳历,也就是公历,它是国际通用的。我国自民国元年起采用阳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称,阳历又称“新历”。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为一 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妙。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阳历每年分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 2月只有28天。又规定7月以前,单朗为大月,双月为小月; 8月以后,双月为大月,而单月为小月。每年所余的5小时48分46秒,只至四年约满一天,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里,这一年叫闰年,所以闰年的2月有29天。
阴历的来历:
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为一个月,共29天半。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阴历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没有平年闰年的差别。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新历法,就是所谓阴阳台历。现在我国还在使用的夏历(也叫农历或阴历)就是这种阴阳合历。它跟阴历一样,以月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来调整四季。阴历约每过二三年多有一一个闰月 。
如何才能学好周易?
学好《周易》的一个最重要的 *** 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因为学习《周易》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离不开我们的实际生活。至于,学到什么样的程度,才叫学好《周易》呢,从我的认识来看,只要进入了《周易》的大门,就算学好《周易》了。因为,我学习研究《周易》20几年了,自我感觉,还在《周易》的门外徘徊。
《周易》可以从象、数、理、占来进行划分了学习。《周易》中象、数、理、占四者为一体。从学习《周易》来说,是不可分割,比如,不能把《周易》的象与数抛弃,单独学其理,也不可以将其理不顾,而单独学其占。
对于学习《周易》,我想借用名著《三国演义》诸葛亮的一句话“左议立谈自以为无人可及者,临危应变而百无一能者,比比皆是。”很多人单独只学所谓的《周易》之理,可以说滔滔不绝,且不说是否对实际人生产生有益的指导,就从脱离象、数、占来说,对《周易》之理诠释也难脱“望文生义”之嫌。
很多人说到《周易》的占,认为就是六爻、奇门、六壬等的预测术,其实也是有区别的。“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所以说,《周易》本身是从八卦推演事物的发展来确定事物的吉凶的。而建立在《周易》与五行基础上的预测术,定吉凶的根本是五行的生克制化。所以说,学习《周易》的占,是学习用八卦去推演事物的发展。
在象、数、理、占四位一体的学习《周易》,如何与实际相结合呢?《周易》的占就是其与实际相结合的手段之一。
有些中医喜欢用黄帝内经的理论?
哈哈,难道人类的智慧比较与古人真的进步了?还是觉得现在的文明高于曾经的文明?不可否认的现在科技是发达了,可人呢?人类的劣根性依然没有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黄帝内经》说起它首先它是四大奇经之一,内容包罗万象,是黄帝和歧伯的对话,黄帝问,歧伯答。包括后面我们常说的岐黄之术也就是这个意思。若我们的医术真的是两千年前的水平那真是我们的福气了,然而科技发展的今天很多人已忽视了自然之道。曾经有人说中医让你稀里糊涂的活着,而西医则让你明明白白的死去。我不排斥西医,然咋们的传统文化也需要延续,当我们读不懂一本经典的时候不是作者写的不好,反思是我们懂的太少,读书读的太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经历时间的侵蚀,除非是自然之道。现在的我们太狂妄了,我们还差的远,不要走晚清的路了,多读经,然后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是互相渗透和相互学习的,海纳百川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