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斗数中有伏兵-八阵图真的能困住十万雄兵吗
紫薇斗数中有伏兵,八阵图真的能困住十万雄兵吗?
以八阵图困住东吴的十万大军,这是民间的说法,虽然是流传已久,但这个故事能够让民间都知道,还是要仰仗于《三国演义》:
逊笑曰:“此乃惑人之术耳,有何益焉!”••••••逊方欲出阵,忽然狂风大作,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但见怪石嵯峨,槎枒似剑;横沙立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
看了这段话的描写,让人们不由得就会认为,八阵图简直是神乎其神,犹如仙法一般。可事实上,又怎么会有如此玄之又玄的玄妙阵法。历史上确有八阵图的存在,但绝没有小说中“荒诞”。
分析“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是杜甫所做的《八阵图》,由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八阵图在民间的流传,要早于三国,而且根据杜甫所写,这个阵法的确曾经对东吴产生过威胁。
诸葛亮虽非神人,但在民间早已有着神仙一般的地位。关于他的传说那是数不胜数,武侯奇门,木牛流马,八阵图,这些都是诸葛亮的“跨纬度”创作。
只不过,回到真实的历史上,八阵图虽然厉害,但想以八阵图困住十万雄兵,也是需要有相应兵力的。而且,这个阵法也并非无从可破,更为准确地说,八阵图并非一阵,而是“阵”之组合。
“阵法”的流行曾几何时,“阵法”是一个极其流行的“战斗方式”。在西周到东周的那段时间里,“阵法”有时甚至是“礼仪”的一种代表。
就好像是武林高手用意念比拼,在一段时间里,对阵双方所比拼的就是“阵法”。这种比拼不是说刺刀见红,而是说双方布阵完之后,让对方的将领来“破阵”。
如果对方将领能够给出“破阵”的 *** ,那么战斗就宣告结束。听起来有点像墨家以器具退兵一样,匪夷所思,可在那个年代,有时候就是如此草率。
或许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或许是因为生育能力不足,不想因为交战而损失人口;也许是对礼仪的一种延续。
总而言之,这种在现代人看来只会出现在“评书”中的桥段,在历史上真的流行过。也正是因为它的流行,于是就有了各式各样的阵法的存在。
而提及阵法,人们一定会想起《周易》,正所谓“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休生伤杜景死京开”这一套出自奇门遁甲的基本原理,成为了后世阵法的“渊源”所在。
八阵图提及八阵图,我们就必然会提及八卦。后世所有的阵法演变,基本都离不开八卦。不管是五行五方,亦或者八阵八卦,其布阵之更大原理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方位。
虽然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方、八位都有各自对应的属性,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布阵对应了方位就真的有其所对应的“五行阴阳”的属性了么?
听过评书的人一般都知道这句话“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但这些东西不过是来自于“传说”之中,事实上,占据了东方就会有“木的属性”了么?
或许会,但即便是会,这也是少数人,少数范围内才具备的“特别之处”,并不能成为广泛且普遍存在的真理。
而事实上,八阵图也绝没有传言中那样神乎其神,其实就是八种阵法的组合。这八种阵法并没有什么极其“玄之又玄”的地方,只是诸葛亮对于前人阵法的一种改进。
所谓的八阵图,其实就是几种名字听上去很牛: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而实际上,使用起来,肯定没有听上去那么牛的阵。
譬如八阵图中的天覆阵:天阵十六,外方内圆,四为风扬,其形象天,为阵之主,为兵之先。善用三军,其形不偏。
从这个“赞”中,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出来,这个阵就是一个外圆内方,护卫中军之阵。其更大的特点就是“稳”,把中军或者统帅,围护在阵中,以便指挥外线作战。
再比如说风扬阵:风无正形,附之於天,变而为蛇,其意渐玄,风能鼓物,万物绕焉,蛇能为绕,三军惧焉。
听起来有没有感觉和评书中的“一字长蛇阵”极其相近,其实就是“线”阵。用步兵或骑兵,以外线包围的方式对敌作战,但这需要的是“兵力”以及灵活性。
阵法,不管说得再如何玄妙,它所要针对的都是人,是战士,而这些战士在古代也无非是两大类,一类是步兵一类是骑兵。
而阵的核心,也无外乎是人,最多就是增加一些“地势、气候”因素。可目的就是为了对付地方的士兵。
至于说如何对付,也不过就是进攻与防卫两种,当然也会有防守反击等方式,但大原则不会改变。布阵的原理其实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
布阵就是为了护卫、防守、进攻、突击,用李靖的话来说,任何的阵法都脱离不出一个大的原则:
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而如果我们要是简单地理解这句话,那就是“围”“环”“闭”“护”“绕”“合”等形式。高明之处就在于谁去指挥调度。厉害的是调度阵法之人,而并非阵法本身。
战国时期的赵括绝对是精通阵法之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用阵法。说他是战国“阵法理论”大师丝毫不为过,可他的阵法再厉害,还是败给了白起。
破阵“布阵”与“破阵”,阵法的高低,其实都是因人而异的。没有绝对破不了的阵法,只是看谁去破阵。
不过“破阵”的人,一般需要了解这个阵法,只要了解了这个阵法的原理,就自然可以破阵。根据《晋书》记载,桓温起码是了解《八阵图》的人:
初,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 文武皆莫能识之。及军次彭模,乃命参军周楚、孙盛守辎重,自将步卒直指成都。这里面的八阵图,自然不可能是诸葛亮在作战中实际使用的八阵图,而是他所造的八阵图之模型。
桓温看到之后,说这个阵是“常山蛇势”,说明桓温能够识得此阵。常山蛇是一种能够首尾呼应,相互救援的蛇,桓温既然懂得这个原理,那就可以破了此阵。
而桓温的这个说法,其实也就印证了八阵图中的“风扬阵”,就是所谓的“一字长蛇阵”,一种以“呼应”与“包围”为布阵原则的阵法。
这种阵法想要破解,只需要冲破中部,让其不能完成首尾呼应。如果要是更为稳妥的话,那就是进行分割包围。
还有上述所说过的“天覆阵”,这种阵法要是破解,只需要用重骑兵进行冲阵就可以。当然了,如果布阵方在外围增加防御措施即“壕沟”“巨鹿”之类,那就使用“沙袋填充”和“步兵冲车”就可以了。
结语阵法是否厉害,不是取决于阵法本身,而是取决于调度阵法的人。
而是否能够破阵,也是取决于人的因素。只要破阵之人能够充分了解此阵法的原理,那就可以破解此阵。
同是军事大家的李靖,既然在八阵图之后将此阵进行了改进,那就说明他能够破解八阵图。否则的话,他也做不到改进。
刘伯温真有那么神吗?
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谋士非诸葛亮莫属,不管诸葛亮是否有被神话,毫无疑问的是,他代表着“人智”的巅峰。而在明朝就有一位谋士,他被民间誉为“在世诸葛亮”,朱元璋称他为“吾之子房也”,甚至有人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他独占八分功劳。这位谋士,叫做刘基,他还有一个更著名的名字:刘伯温。
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先不说刘伯温是否真的有诸葛亮的才智,他出山的经历确实与诸葛亮十分相似。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诸葛亮,而朱元璋也是诚意十足的来到刘伯温隐居的地方,才让刘伯温出山。事实证明,朱元璋的付出是值得的。
当然,朱元璋对于刘伯温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遇到朱元璋以前,刘伯温就已经有匡扶社稷的志向,他天资聪颖,年少好学,同乡都说他有卧龙之才。二十三岁的刘伯温考中进士,却因元末的战乱在家中闲居三年,被启用后也不过是一个正八品的小官,人微言轻。刘伯温有一腔热血,他体察民情,除暴安良,打击豪绅,甚至还检举朝中 *** 污吏。乡里百姓对刘伯温十分拥戴,但地方豪绅对他却恨之入骨,缺乏朝中大臣支持的刘伯温很快就被排挤出去。年轻的刘伯温是忠于元朝的,他将自己视为元朝的官吏,然而元朝的腐败让刘伯温愈发失望,他在《郁离子》里说道:“贿赂公行,以失人心!”对元朝失望透顶的刘伯温不再寄希望于蒙古人,他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下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于是他愤而辞官回到家乡开始隐居。
在遇到朱元璋以前,刘伯温最多算一位能吏,却谈不上不世之才,直到他遇到朱元璋以后,他传奇的一生才拉开序幕。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的 *** 军走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他势力不是最庞大的,却受到陈友谅、张士诚以及元朝的夹击,身后还有韩林儿的掣肘。朱元璋急需要一位谋士,一位能够带他脱离泥沼的谋士。就在这时,有人向朱元璋推荐了刘伯温,说他有诸葛亮之才,对此朱元璋不置可否,毕竟每一位谋士在投奔自己时都是这样说的。不过如今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朱元璋别无他法,于是他携带重金,诚意十足的去邀请刘伯温出山。
刘伯温起初对于朱元璋恐怕也是不甚满意的,不过纵观天下豪杰,似乎只有面前的这个人称得上枭雄,刘伯温最终同意出山,辅佐朱元璋。出山的刘伯温立刻为朱元璋制定了战略方针:避免两线作战,先铲除陈友谅与张士诚,并摆脱韩林儿的控制,以“大明”为国号招揽天下贤才义士。
与诸葛亮类似,刘伯温在出山以后朱元璋集团也面临危机,陈友谅攻陷太平,声势浩大。朱元璋手下的许多谋士与将领都劝说朱元璋投降或者暂退南京,然而刘伯温的意见却截然不同,他对朱元璋说道:“凡言降者或议逃者,应尽诛之,以免扰乱军心。”刘伯温认为陈友谅骄傲自大,目空一切,准备不足,正是可以对他一举重创的良机。朱元璋对此摇摆不定,对于强大的陈友谅他还是惧怕的,刘伯温见状说道:“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明史》)刘伯温的话让身处岔路口的朱元璋醍醐灌顶,他明白自己已经无路可退,于是按照刘伯温的建议,诱敌深入,最终大败陈友谅。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刘伯温出谋划策,统揽全局,数次在集团内部军心涣散时凭借自己的魄力稳定军心,并让朱元璋下定决心,最终灭掉陈友谅、张士诚与元朝,建立大明。说朱元璋建立明朝刘伯温独占八分功劳有些夸张,但可以说,刘伯温对于朱元璋来说至关重要。
而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刘伯温更是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朱元璋手下有许多能人,比如常遇春、徐达等人都是骁勇猛将,但他们对于治国理政却一窍不通。刘伯温曾出仕元朝,虽然官职不高,但他拥有丰富的治国经验,且切身的体会到了腐败的危害。于是刘伯温向朱元璋提出一系列建议,比如处理久积冤案,建立法制,防止滥杀无辜,赦免无罪之人;制定军卫法,严明军纪。刘伯温的一系列举措彻底让朱元璋的军队从草莽流寇转变成为国家之师,也让朱元璋坐稳了帝位。朱元璋深知刘伯温的重要性,数次对他人评价刘伯温道:“吾之子房也。”
而且刘伯温心胸宽广,李善长与他素来不合,三番两次与他作对,然而当朱元璋想要罢免李善长并询问刘伯温建议时,刘伯温却替他求情,说他是大明梁柱,不可随意更换。刘伯温看人的眼光极准,在李善长辞官以后,朱元璋向刘伯温询问宰相人选,朱元璋先后提到了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但刘伯温却说这些人都不合适,而最后这三人果然都因事获罪。
不过,与刘伯温的功劳不匹配的是他在朝廷中的尴尬地位,不仅李善长比他爵位更高,就连胡惟庸都压他一头。刘伯温深知朱元璋的性格,共患难可以,同富贵艰难,更何况自己的能力在明朝建立以后对于朱元璋来说不是财富,而是威胁。
刘伯温染上风寒以后,朱元璋派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看望,刘伯温服下御医的药,却痛不欲生,不久之后就去世了。然而直到临死前,刘伯温都十分镇定,他向自己的儿子交待后事,并说胡惟庸迟早会败。果不其然,在刘伯温死后不久,胡惟庸就被朱元璋诛杀,诛灭三族。
民间里的刘伯温是一位神人,他被塑造成一位可以预知未来的先知,关于他的传说不计其数。这些自然做不得真,但可以确定的是,刘伯温的确是一位不世之才,仅从能力来看,他当得起在世诸葛亮的评价。
参考资料:
《郁离子》 刘基
《明史》
为什么刘伯温已经告老还乡?
1375年5月16日,被蔡元培先生评价为“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的刘伯温黯然离世,走完了自己壮志未酬的一生。为了纪念这位无双国士,后世至今都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
关于刘伯温,始终有着太多话题,关于他的文采,关于他的智谋,关于他的刚正,关于他的清廉,甚至关于他的死因。不过,我们今天要聊的却是关于他和朱元璋错综复杂的关系。说到底,他“壮志未酬”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朱元璋。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能够在元末群雄中崛起并且建立大明王朝,主要依靠两大派别的鼎力辅助。其中,一派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一派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
作为“浙东派”领袖,刘伯温堪比刘邦身边的张良,堪比刘备身边的诸葛亮,竭尽全力辅保朱元璋。不过,由于个人出身的差别,由于价值取向的差别,朱元璋从来都没有真正信任过他,更没有真正亲近过他,悲剧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刘伯温出生于浙江,本名“刘基”,“伯温”只是他的字。其曾祖刘濠曾在南宋时期担任翰林掌书一职,其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元朝时期为官,刘家属于典型的读书世家和士绅家族。
受此影响,刘伯温从小就被赋予了延续家族荣光的使命,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光耀门楣。加之,他本人也是天资聪慧,属于显而易见的“神童”,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基自幼聪明绝人,凡天文、兵法、性理诸书,过目洞识其要。
1333年,青年时期的刘伯温进京赶考,轻而易举就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高安县丞。由于看不惯上司的专权霸道和贪污腐化,他在不久后便愤然辞职了。后被重新推举为江浙儒学副提举,因为仗义执言而再度辞官。
元朝末年,在一系列的天灾人祸下,位于浙东地区的方国珍 *** 个举起反元旗帜。在此背景下,刘伯温迅速被元廷起用并担任了元帅府都事,协助官军剿灭这股农民 *** 。由于作战方针上存在重大分歧,他再一次选择辞官归乡,从此以后不问世事,效仿当年的诸葛亮一样也做起了隐士。
1351年,元顺帝强行征调大量的民力治理黄河,终于彻底引燃了积压已久的民怨。韩山童、刘福通和杜遵道等人密谋 *** ,因为泄密导致韩山童被捕杀,刘福通只得带着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四处转战,站稳脚跟后打出了“大宋”的国号以图恢复 *** 江山,史称“龙凤政权”。
朱元璋贫苦农民出身,本无什么大的志向,因为吃不饱饭才四处闯荡,既当过和尚,也当过乞丐,与刘伯温的出身可谓天差地别。此时,他通过多年征战,逐步拥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农民 *** 军,表面臣服于“龙凤政权”。
到1359年时,朱元璋的势力已经形成规模,成功扩张到了富庶的浙江一带。这里人杰地灵,尤其以刘基、宋濂、章溢和叶琛这四人最为著名,合称为“浙东四先生”。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十二月,胡大海荐四人贤,故遣使以书币征青田刘基、浦 *** 濂、龙泉章溢、丽水叶琛。
为了请出“浙东四先生”辅佐自己,朱元璋派人“以书币征之”。啥意思?就是说他没有像刘备那样礼贤下士,而是派人拿着钱财去请,结果只请来了三个。据《明史·刘基传》记载: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
“基未应”这三个字,显示出刘伯温一来“不差钱”,二来“不差事”。朱元璋内心不悦,但为了体现自己的求贤若渴和宽宏大量,还是决定第二次派人去请,据《明史·刘基传》记载:
炎使再往,基遗以宝剑。炎作诗,以为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人臣不敢私,封还之。遗基书数千言,基始就见,送之建康。
啥意思?朱元璋派孙炎再次去请刘伯温出山辅佐,可对方还是避而不见。但是,他也没有过分得罪来人,便命人送来一口宝剑以表明自己决绝的态度。
孙炎无奈,只好将宝剑封还给刘伯温,还写了一封数千字的长信“规劝”对方回心转意。既然加了引号,可见信中规劝之意也是暗藏杀机,刘伯温这才不情不愿地来到了南京面见朱元璋。
不管过程如何,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四先生”已经全被收入麾下,朱元璋非常的高兴。据《明史·刘基传》记载:
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
随着刘伯温到来,很快就证明了自己并非徒有其名和百无一用。他以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分析时局并且提出了“时务十八策”,令朱元璋啧啧称赞。
紧接着,刘伯温又干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成功奠定了自己的地位。据《明史·刘基传》记载:
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原来,朱元璋虽然越来越势力大,但名义上还是尊奉韩林儿的“龙凤政权”,甚至遥称对方为帝。每到正月,他都会命人为韩林儿设立御座,群臣集体向一把空龙椅行叩拜大礼,唯独刘伯温却对此不以为然。
刘伯温引发的这次“御座事件”,非但没有引起朱元璋的恼怒,反而在内心深处非常高兴。这么多年了,终于有一位聪明人出现了!
当陈友谅取代徐寿辉后,立即联络张士诚东西夹击试图消灭朱元璋。这次进犯可谓来势汹汹,搞得南京城内人心惶惶,许多人都建议避战求和。据《明史》记载:
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
在刘伯温的谋划下,一出“请君入瓮”的好戏上演了。朱元璋安排自己的部将康茂才写信诈降,终于将陈友谅的水军主力引至河道狭窄的龙湾一带,由常遇春和冯胜等人联合伏击,取得了龙湾之战的胜利。
龙湾之战后,朱元璋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了太平、九江和安庆等地,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张。
不过,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巅峰对决并不是龙湾之战,而是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鄱阳湖之战。可以说,这场战役直接奠定了朱元璋在明末各义军的地位,如果此役战败的话,就不会有日后的大明王朝。
1363年,张士诚降元后派兵围攻安丰,导致小明王韩林儿已经危在旦夕,随时都有被全歼的危险,只得向朱元璋紧急求援。对此,刘伯温斩钉截铁地表示不能救援,最起码不能派出主力救援。
朱元璋为了博得“忠义之名”,力排众议下令出兵救援,而且还要亲率主力前往。这下,为虎视眈眈的陈友谅提供了可乘之机,立即集结所有兵力前来攻击朱元璋的后背,形势十万火急。据《明史·陈友谅传》记载:
载家属百官,尽锐攻南昌,飞梯冲车,百道并进。
洪都是今天江西省南昌市的古称,是陈友谅沿河而下的必经之地,此刻正由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驻守,不过只有区区两万人。以两万人抵挡六十万人,谁都以为这会是一场速战速决的战斗。
不过,奇迹出现了!
洪都之战因为异常惨烈而被写入了历史,更被称为“血战洪都”。可以说,没有鄱阳湖之战的胜利,就不会有未来的大明帝国。而没有洪都之战的胜利,就不会有鄱阳湖之战的胜利。
朱文正原本是一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废柴,可面对陈友谅数十万大军的进攻,他竟然激发出了自己所有的潜能,打出了一场不可思议的胜利!
从敌军围攻洪都开始,朱正文近乎疯子一般坚守着,在死伤大半和粮草断绝的情况下依然不退。八十五天,八十五天,请划重点!
朱文正在弹尽粮绝下支撑了八十五天的时间,期间不乏活人吃死人的悲剧发生,但洪都却保住了。当朱元璋救下韩林儿后,立即带兵西进去救援洪都,去阻击陈友谅的进攻。
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朱元璋立即扼守住了泾江口和南湖嘴,相当于彻底切断了陈友谅的退路。之后,他又出兵武阳渡,迫使陈友谅亲率主力进入鄱阳湖与自己决战。
由于朱元璋已经将鄱阳湖周边五个县的粮食全部抢光,陈友谅很快就陷入粮草不济的窘境。无奈之下,他开始急切地主动出击以求速战,犯下了兵家的大忌,误入对方伏击圈并被火攻,再现了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惨状,本人也被流矢射中头颅而亡。
陈友谅死后,朱元璋又接连消灭了张士诚和方国珍等人,真正到了称帝登基的准备阶段。与此同时,名义上的皇帝韩林儿也适时地“意外身亡”,算是扫除了最后一道障碍。
1367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左相国,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任命刘伯温为太史令。同时,他下令刘伯温开始制定未来国家的礼仪、法典和制度,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在此期间,刘伯温屡屡劝谏朱元璋要以仁爱治国,严禁他滥杀无辜。据《明史》记载:
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始犒赏群臣。李善长和徐达等6人被加封为公爵,食禄四千石,子孙世袭爵位;汤和等28人被加封为侯爵,食禄三千石,子孙世袭爵位;而刘伯温却只被加封为诚意伯,食禄只有二百四十石,而且子孙不能世袭爵位。
作为御史中丞,刘伯温仍然还在无怨无悔地履行本职工作,仍然负责监督众臣和 *** 众臣。
李彬是宰相李善长的亲信,担任着中书省都事,素来就贪污成性,终于被刘伯温抓住了把柄。虽然李善长多次说情,但刘伯温却不为所动,还是在祭坛下公开处斩李彬,从此得罪了李善长,也得罪了“淮西派”。
为了报复刘伯温,李善长立即安排党羽们上疏 *** ,说他在祭坛下 *** 是对天地的大不敬,也是对皇权的蔑视。据《明史·刘基传》云:
帝归,愬基僇人坛壝下,不敬。诸怨基者亦交谮之。会以旱求言,……帝纳其言,旬日仍不雨,帝怒。会基有妻丧,遂请告归。
由于得罪的人实在太多,刘伯温很快成为了众矢之的,将朱元璋对他仅存的一些好感也消耗殆尽。鸟尽弓藏的道理他非常清楚,于是借着妻子去世的由头就告老还乡了。
临行前,刘伯温还向朱元璋提出了最后一条建议:凤阳不适合修建中都,那样只会劳民伤财。对此,朱元璋内心大为不悦,依然大兴土木建造着中都。
回到青田老家后,刘基也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就为自己寻找了一块墓地。可是,“淮西派”的胡惟庸却开始借机发难,硬说他选了一块“颇具龙气”的宝地,似有“不臣之心”。
刘伯温深知这个罪名“ *** 诛心”,赶紧启程进京谢罪,还表示自己绝无任何的异心。朱元璋表面上没有苛责他,但内心却更加怀疑,故而“挽留”他长居南京养老。
气病交加下,刘伯温终于一 *** ,在胡惟庸带御医诊治后,病情越发沉重进而病逝。
有人认为,胡惟庸受了朱元璋的密令才敢在药方中下毒;也有人认为,朱元璋尽管不喜欢刘伯温,但也没必要毒杀这位开国功臣。
刘伯温的真正死因或许再也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朱元璋从来没有真正信任过刘伯温,刘伯温从来没有心悦诚服过朱元璋。他和他属于相互看不上!@文史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