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斗数 伏兵查法-紫薇力士是什么意思

admin2023-01-04 12:39:1330

紫薇斗数 伏兵查法,紫薇力士是什么意思?

紫薇力士:紫薇斗数中博士十二神,力士是紫薇斗数中的丙级星,具体包括:博士,力士,青龙,小耗,将军,奏书,飞廉,喜神,病符,大耗,伏兵,官府十二星曜

(1).即紫微垣。星官名,三垣之一。《晋书·天文志上》:“紫宫垣十五星,其西蕃七,东蕃八,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大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 唐 杜甫 《秋日荆南送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之作三十韵》:“紫微临六角,皇极正乘舆。”《云笈七签》卷三:“紫微金阙,七寳骞树。” 清 厉鹗 《东城杂记·灌园生》:“象天河而凿池,拟紫微而建阁。”参见“ 紫微垣 ”。

(2).指帝王宫殿。《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乃立 灵光 之秘殿,配 紫微 而为辅。” 张载 注:“ 紫微 ,至尊宫,斥京师也。”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一:“小小生金屋,盈盈在 紫微 。”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和鸣双凤喜来仪,三殿花香入 紫微 。”

(3).亦作“ 紫薇 ”。 唐 开元 元年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舍人为紫微舍人。 唐 李嘉祐 《和张舍人中书宿直》:“ 汉 主留才子,春城直紫微。” 宋 黄庭坚 《次韵曾子开舍人游籍田载荷花归》:“紫微乐暇日,披襟咏风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紫微原为帝星,以其政事之所从出,故中书省亦谓之紫微,而舍人为紫微郎。”《警世通言·钱舍人题诗燕子楼》:“当时有中书舍人 钱易 ,字 希白 ……久住紫薇,意欲一历外任。”

关胜是如何压过林冲登上五虎将之首的?

不少小说里都提到了五虎将,最著名者,莫过于三国演义里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除了演义,水浒里也有五虎将,即梁山五虎将,分别是大刀关胜、豹子头林冲、霹雳火秦明、双鞭呼延灼和双枪将董平。其中,五虎将之首是关胜。

关胜上山较晚,在五虎级中,他上山时间晚于林冲、秦明和呼延灼,仅比董平早一些。既然如此,关胜凭什么能力压林冲,成为五虎将之首呢?

梁山好汉的排名是天定,但是五虎将、八骠骑、十大步军头领等,则是人为划定,而不是天意。那么,宋江凭什么把关胜排在了林冲之前呢?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关胜祖上是关羽

关胜本来只是蒲东巡检,小官吏而已。尽管官职低,但是关胜出身好,他是关羽之后,而在水浒里,宋徽宗时,关羽已经被封为义勇武安王(历史上宋徽宗加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在宣和五年,即公元1123年,比水浒中要晚)。宣赞在介绍关胜时,就说过这一点。

(宣赞)禀太师道:“小将当初在乡中,有个相识。此人乃是汉末三分义勇武安王嫡派子孙,姓关名胜,生的规模与祖上云长相似,使一口青龙偃月刀,人称为大刀关胜。”

关羽素来都是忠义的代表,关胜自然沾光。另外,关胜和关羽容貌类似,也是赤面长须,使一口青龙偃月刀,骑一匹赤兔马。所以他一出场,宋江对他就有好印象,直接与吴用暗暗地喝彩。

另外,宋江把关胜放在五虎将之首,也可能是要突出关胜,用以表达自己对大宋的忠心,毕竟关胜就是忠义的化身。

其次,关胜武艺的确很高

关胜带兵攻打梁山,还没有正式出战时,就通过伏兵活捉了张横和阮小七。这就说明,关胜不是一勇之夫,他和祖上一样,有勇有谋。这一点,宣赞也说过。

等到正式出战时,关胜直接对阵秦明和林冲。

霹雳火秦明听得,大怒,手舞狼牙棍,纵坐下马,直抢过来。关胜也纵马出迎,来斗秦明。林冲怕他夺了头功,猛可里飞抢过来,径奔关胜。三骑马向征尘影里,转灯般厮杀。

从“转灯般厮杀”可知,三人不是很快就分开,至少打了几个回合。当然,关胜战败了,宋江也看出来了。他鸣金收兵,秦明、林冲还说快抓住关胜了。而关胜回去之后,也很纳闷:我力斗二将不过,看看输与他,不知道宋江为何突然不打了。

关胜虽然战败,但虽败犹荣。因为,秦明和林冲都属于五虎将,能直接单挑两位五虎将,且没受伤没被活捉,这本来就很了不得。

后来,宋江让呼延灼诈降关胜,后来因此活捉关胜。其实,这也能侧面反应,关胜武艺高强。因为一个五虎级猛将打败不了关胜,两个五虎级可能会伤到关胜,若一虎配其他将领对阵关胜,又未必保险。

还有些战斗,同样能证明关胜武艺高强。

比如贺重宝,辽国兀颜统军部下副统军,身长一丈,力敌万人,武艺很高。但是,关胜出马后,仅仅三十回合,贺重宝就气力不如,直接跑马回阵了。还有急先锋索超,他曾跟杨志大战四五十回合不分胜负,但关胜与之交手,仅仅十回合,索超斧怯。为拉单廷珪上梁山,拖刀计直接把单廷珪拍下马。十四五回合,斩杀苏州大元帅邢政等。

这些战绩,都能说明关胜武艺高强。

武艺高强,出身又好,这可能就是关胜力压林冲,成为五虎将之首的原因。

其实,我倒觉得,五虎将水平差不多,即便有差别,也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只不过,是很多读者太过于看重排名。其实,五虎将未必就有 *** 、第二之分,八骠骑中也不是非得排出个一二三四来,于梁山而言,他们或许就是代表一个整体,或者说一档。

三国演义里,关羽自己也说: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耳。意思是张飞虽然只是老三,但是他的武功却很厉害,能在百万大军中直取敌将头颅。这种武艺,连关羽本身都很佩服。

关羽向来傲气,能说出这番话足以证明张飞武艺之高,即便不能超过关羽,也不会比关羽差。所以,尽管张飞排名五虎将第二,但也不代表其武艺不如关羽。

紫薇斗数 伏兵查法-紫薇力士是什么意思

梁山五虎将也如是,他们武艺差不多,代表了 *** 档武力水平,仅此而已,没有排名之分。

紫薇斗数 伏兵查法-紫薇力士是什么意思

刘伯温真有那么神吗?

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谋士非诸葛亮莫属,不管诸葛亮是否有被神话,毫无疑问的是,他代表着“人智”的巅峰。而在明朝就有一位谋士,他被民间誉为“在世诸葛亮”,朱元璋称他为“吾之子房也”,甚至有人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他独占八分功劳。这位谋士,叫做刘基,他还有一个更著名的名字:刘伯温。

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先不说刘伯温是否真的有诸葛亮的才智,他出山的经历确实与诸葛亮十分相似。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诸葛亮,而朱元璋也是诚意十足的来到刘伯温隐居的地方,才让刘伯温出山。事实证明,朱元璋的付出是值得的。

当然,朱元璋对于刘伯温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遇到朱元璋以前,刘伯温就已经有匡扶社稷的志向,他天资聪颖,年少好学,同乡都说他有卧龙之才。二十三岁的刘伯温考中进士,却因元末的战乱在家中闲居三年,被启用后也不过是一个正八品的小官,人微言轻。刘伯温有一腔热血,他体察民情,除暴安良,打击豪绅,甚至还检举朝中 *** 污吏。乡里百姓对刘伯温十分拥戴,但地方豪绅对他却恨之入骨,缺乏朝中大臣支持的刘伯温很快就被排挤出去。年轻的刘伯温是忠于元朝的,他将自己视为元朝的官吏,然而元朝的腐败让刘伯温愈发失望,他在《郁离子》里说道:“贿赂公行,以失人心!”对元朝失望透顶的刘伯温不再寄希望于蒙古人,他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下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于是他愤而辞官回到家乡开始隐居。

在遇到朱元璋以前,刘伯温最多算一位能吏,却谈不上不世之才,直到他遇到朱元璋以后,他传奇的一生才拉开序幕。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的 *** 军走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他势力不是最庞大的,却受到陈友谅、张士诚以及元朝的夹击,身后还有韩林儿的掣肘。朱元璋急需要一位谋士,一位能够带他脱离泥沼的谋士。就在这时,有人向朱元璋推荐了刘伯温,说他有诸葛亮之才,对此朱元璋不置可否,毕竟每一位谋士在投奔自己时都是这样说的。不过如今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朱元璋别无他法,于是他携带重金,诚意十足的去邀请刘伯温出山。

刘伯温起初对于朱元璋恐怕也是不甚满意的,不过纵观天下豪杰,似乎只有面前的这个人称得上枭雄,刘伯温最终同意出山,辅佐朱元璋。出山的刘伯温立刻为朱元璋制定了战略方针:避免两线作战,先铲除陈友谅与张士诚,并摆脱韩林儿的控制,以“大明”为国号招揽天下贤才义士。

与诸葛亮类似,刘伯温在出山以后朱元璋集团也面临危机,陈友谅攻陷太平,声势浩大。朱元璋手下的许多谋士与将领都劝说朱元璋投降或者暂退南京,然而刘伯温的意见却截然不同,他对朱元璋说道:“凡言降者或议逃者,应尽诛之,以免扰乱军心。”刘伯温认为陈友谅骄傲自大,目空一切,准备不足,正是可以对他一举重创的良机。朱元璋对此摇摆不定,对于强大的陈友谅他还是惧怕的,刘伯温见状说道:“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明史》)刘伯温的话让身处岔路口的朱元璋醍醐灌顶,他明白自己已经无路可退,于是按照刘伯温的建议,诱敌深入,最终大败陈友谅。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刘伯温出谋划策,统揽全局,数次在集团内部军心涣散时凭借自己的魄力稳定军心,并让朱元璋下定决心,最终灭掉陈友谅、张士诚与元朝,建立大明。说朱元璋建立明朝刘伯温独占八分功劳有些夸张,但可以说,刘伯温对于朱元璋来说至关重要。

而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刘伯温更是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朱元璋手下有许多能人,比如常遇春、徐达等人都是骁勇猛将,但他们对于治国理政却一窍不通。刘伯温曾出仕元朝,虽然官职不高,但他拥有丰富的治国经验,且切身的体会到了腐败的危害。于是刘伯温向朱元璋提出一系列建议,比如处理久积冤案,建立法制,防止滥杀无辜,赦免无罪之人;制定军卫法,严明军纪。刘伯温的一系列举措彻底让朱元璋的军队从草莽流寇转变成为国家之师,也让朱元璋坐稳了帝位。朱元璋深知刘伯温的重要性,数次对他人评价刘伯温道:“吾之子房也。”

而且刘伯温心胸宽广,李善长与他素来不合,三番两次与他作对,然而当朱元璋想要罢免李善长并询问刘伯温建议时,刘伯温却替他求情,说他是大明梁柱,不可随意更换。刘伯温看人的眼光极准,在李善长辞官以后,朱元璋向刘伯温询问宰相人选,朱元璋先后提到了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但刘伯温却说这些人都不合适,而最后这三人果然都因事获罪。

不过,与刘伯温的功劳不匹配的是他在朝廷中的尴尬地位,不仅李善长比他爵位更高,就连胡惟庸都压他一头。刘伯温深知朱元璋的性格,共患难可以,同富贵艰难,更何况自己的能力在明朝建立以后对于朱元璋来说不是财富,而是威胁。

刘伯温染上风寒以后,朱元璋派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看望,刘伯温服下御医的药,却痛不欲生,不久之后就去世了。然而直到临死前,刘伯温都十分镇定,他向自己的儿子交待后事,并说胡惟庸迟早会败。果不其然,在刘伯温死后不久,胡惟庸就被朱元璋诛杀,诛灭三族。

民间里的刘伯温是一位神人,他被塑造成一位可以预知未来的先知,关于他的传说不计其数。这些自然做不得真,但可以确定的是,刘伯温的确是一位不世之才,仅从能力来看,他当得起在世诸葛亮的评价。

参考资料:

《郁离子》 刘基

《明史》

刘伯温是怎样一个人?

每天了解一个人——刘伯温 民间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这是比较全的资料

刘基,浙江省温州市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后来,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

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过目不忘

刘基对于书籍,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他曾经在元朝大都的一家书店中翻阅一本天文书,翻过一遍后竟然立即能背出来,书店的主人便要将书送给他,他却说:“书已经在我的胸中了,要书何用?”

十四岁时刘基入府学读书。他从师学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有许多人读了很长时间也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

三年以后,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有一次,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探秘覆船山,原来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而且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

助明开国

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请至南京,委任他为朱元璋的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

此时,陈友谅攻陷太平,意欲东向,气势甚为嚣张。朱元璋帐下各位大将,有的劝朱元璋投降,有的认为必须避其锋芒,再据守南京。朱元璋意犹未决,刘基也沉默不言。朱元璋知其自有见地,遂召入内室与之决策,刘基以为凡言降者或议逃者,应尽诛之,以免扰乱军心。刘基认为,陈友谅骄气冲溢,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我们应利用其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的时机,诱敌入伏,一举重创之,灭其锐气。刘基说:“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正是在吴国初创、百事待兴,又突临强敌、内部看法不一的危难紧急关头,刘基寥寥数语,拨开迷雾,点破形势,议定决策,团结人心,去为完成王业而进取。

至正二十七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 *** 年,筹划全局。

不徇私情

太祖因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劝说道“:他虽有过失,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太祖说:“他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想改任你为丞相。”刘基叩首说道“:这怎么行呢?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坍。”后来,李善长辞官归居,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日待刘基很好,可刘基仍极力反对,说:“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为相之人,须保持像水一样平静的心情,将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而不能搀杂自己的主观意见,杨宪就做不到。”太祖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回答:“他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太祖接着问胡惟庸,刘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太祖于是说道“:我的丞相,确实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了。”刘基谢绝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因事获罪。

临终遗嘱

洪武八年,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儿子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胡惟庸

几天之后,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 *** 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