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地球紫薇斗数-古人是如何利用术数之学算命的
玩转地球紫薇斗数,古人是如何利用术数之学算命的?
在中国古代,术数不仅是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一种方式,而且与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和技术也是相联系的。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古代的术数在思想史上的作用曾有一个总的评价:“术数本身是以迷信为基础的,但是也往往是科学的起源。术数与科学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以积极的态度解释自然。通过征服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术数在放弃了对于超自然力的信仰并且试图只用自然力解释宇宙的时候,就变成了科学。这些自然力是什么,其概念在最初可能很简单,很粗糙,可是在这些概念中却有科学的开端。”。
古代的人们认为,通过它,便可以与神秘的未知世界打交道。“术数”之“术”是神人之间的通道和中介。
术数,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生活中的时尚,但它的内涵和外延至今不清晰,在学术界并没有确切的划分。在地球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曾经盛行的巫术即是术数的起源,诸如天文、历法、数学、星占、六壬、太乙、奇门、运气、占候、卜筮、命理、相法、堪舆、符咒、择吉、杂占、养生术、房中术、杂术等等都属于术数的范畴。
一般地说,狭义的术数,是专指预测吉凶的法术;广义的术数就包括天文、历法等了。现在,通常所指的术数是狭义的术数。
现代学者仍未明了数术的性质及其名义和用法。大多数人还认为数术就是术数。数术之后还有算数,算数才属于数学。而中国古代数字皆文字,并不象现代数学与文学分别明晰。何也?因言意推义,由因致果式,在物理生成二阶段。言意须前后通义同意,而分位见进则须皆数与字标识。
中国古代之“数”,皆术。术之定义功能,在合。如万物皆圆,万物皆理,万物皆数,以术合之,形可由圆而方或方而圆演绎,理可合见也可分见,数既可排序定位,也可加减乘除。如列数为学,则有“数技”“数术”“数法”。
数技,即名学,如数之性质,定义、定位、定序、定律、定向。其哲学技术为伦理,如上下前后中,先后左右中,东南西北中。秩序排定,即为“术数”,《易》之象数称之为“大数”:一二三四五六七 *** 十为数之全定。
中数即术理,小数即术法。十百数内,为中数;千万数间,为小数。中数为数术,小数由算数。如列算为伎为学,则有“算技”“算术”“算法”。
以而在此所述之史学数术,在天地范围,即天下事,在十百中数列。而宇宙大数,只用十位数字,如《河图》《洛书》,一用十数,一用九数。而十百数,即大衍数。
而“根”数,如一二三,也分别在“道”用数在“一”,“易”用数在“二”,“玄”用数在“三”。
道学,其数用式为“二五”,如阴阳五行;易学,其用数式为三五,如三皇五帝。如此渐见史学道技。
三,为天数;五,为地数,人用五三。如此,见学以致用式。
天以三为数,指循环,也含天象分三:气象、力象、星象。
地以五为数,指稳定,且具地质归五:金木水火土。
三皇无名,以天地人为名,天地人为公名,道无名,故不私。
五帝有名,以人王为各自私名,如伏羲、轩辕诸多圣王。
天地之间,天生地成,为一大春秋,为上古事。五帝三王,中古绝地通天事,为一中春秋。三王五霸,下古承前启后宗法制,为一小春秋。中国历史,是可以演义者,因有数术。
你在电影院看的最深刻的电影是什么?
对我来说,在影院看的哪部影片印象最深刻,其实根本不取决于影片本身,因为上映的影片再烂,也有它精彩的地方。
我认为能谈得上印象最深刻,要看你跟谁去看的。
有人说我是自己去看的,那能让你孤身一人坐在电影院中的心情一定是叫你刻骨铭心的,要么是悲怆的,要么是放松的,要么是心潮澎湃的。
大多数人会因为当时的心情才使得看到的影片难忘才对吧。
我看的是《美人鱼》,之所以难忘是因为我们是三个人一起去看的,其中的女生是别人介绍给我的女朋友,我们俩 *** 次见面。而另一个是她后喊来的男伴,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不清楚,也不屑清楚。
我只知道这是我花钱看电影的经历中,最最尴尬的一次,在此我声明我对不起星爷,虽然剧情很不错,但是我一点也没看进去…
真叫人难忘的影片。
什么是五行?
其实,既然是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我们就不能像洋人那样,把五行翻译成“Five Element”,理解成形而下的“metal、wood、water、fire and earth”,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样是不可能彻底理解五行生克的。
参照中医名家郝万山先生的观点,五行应当是物质世界的五种运动趋向、运动状态或者说是运动方向,勉强来说,可以翻译作“Five Movement”或者是“Five Motion”吧。
正是在阴阳的作用下,才有了物质的生长收藏,能量的升降出入。进而,也就区分了“木”、“火”、“土”、“金”、“水”这五种运动的状态。
木木代表一种展发疏泄的运动,是为生长收藏的“生”、升降出入的“出”。以树木为代表的各种植物,根须都向下向外伸展,枝叶都向上向外展放,故而以“木”象征这一展发疏泄运动。
火火代表一种上升的运动,是为生长收藏的“长”、升降出入的“升”。火性炎上,这个是很直观的,做饭时锅总是要架在灶火的上面,故而以“火”象征这一上升运动。
金金代表一种内收的运动,是为生长收藏的“收”、升降出入的“入”。金属密度大、质量重,体现了收敛密集,故而以“金”象征这一内收运动。
水水代表一种潜降的运动,是为生长收藏的“藏”、升降出入的“降”。水往低处流,体现了下降和潜藏,故而以“水”象征这一潜降运动。
土生长收藏、升降出入之间,必然会有一个过渡,存在一个平衡的状态。土壤敦厚平和,生纳万物,故而以“土”象征这一平衡态。
举个例子,比如就节气来说,一年中的春季和一天中的早晨,是旭日初升、植物吐芽抽枝,万事万物以展发疏泄运动为主导,故而在五行属木;
一年中的夏季和一天中的中午前后,艳阳当空,草木生长繁茂,万事万物以阳气的上升运动为主导,故而在五行属火;
一年中的秋季和一天中的下午,太阳西斜,植物落叶结果,万事万物以阳气的内收运动为主导,故而在五行属金;
一年中的冬季和一天中的晚上,太阳落山、倦鸟归巢,植物大多也枯萎了,万事万物以阳气的潜降运动为主导,故而在五行属水;
另外,在炎热的夏季和清凉的秋季之间,阳气从上升逐渐变到内收,中间会有一个短暂的过渡,各个趋向的运动相对平衡,就像篮球抛到更高点会有一个瞬间停顿,《黄帝内经》称其为“长夏”,具体时段是夏季的最后18天,五行属土。
又推而广之,不仅限于夏和秋,四季的轮转变化,中间都应当存在一段相对平稳的过渡态。因此,也有的观点认为,无论春、夏、秋、冬,每一季的最后18天,五行皆属土。
借四季轮转来理解五行的生克关系春季过后是夏季。春季木的展发疏泄,为夏季火的上升运动提供了条件,植物上冒出一颗春芽,到了夏天就有可能长成一根枝条,这便是“木生火”。
秋季过后是冬季。秋季金的内收运动,使得植物种子成熟、果实饱满,主干木质化程度提高,为冬季的潜藏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这便是“金生水”。
冬季过后是春季。冬季水的潜降运动,为种子、果实、枝干蓄积储存了能量,为来年春季植物的生根发芽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这便是“水生木”。
秋季以金的内收运动为主导,则春季木的展发疏泄运动就被制约,这便是“金克木”。
比如,我国民间有句谚语说道“立秋十八天,寸草结子”,就是说立秋不久,就连刚冒头的寸草也不再生发舒展了,开始收敛能量准备结子。
冬季以水的潜降运动为主导,则夏季火的上升运动就被制约,这便是“水克火”。
比如,人们常常形容满怀希望是“心里头揣着一团火”,结果要是大失所望、大受打击,那就说“兜头一瓢冷水”,从没有说“照脚上一盆冷水”的吧?这正是因为,从上而下,潜降克升长。
其他“木克土”、“土克水”、“火克金”等皆以此类推,如果真正理解了“生长收藏”或者是“升降出入”这四个字,则一通百通,万事万物皆有五行,任何运动都可以归入五行的状态。
据此,我们日常耳熟能详的一些说法就可以找得到渊源了。
为什么劝人息怒要说“别动了肝火”,因为肝属木、情志上主怒。
为什么我们平时要叫“金秋时节”、“炎夏时分”、“呕心沥血”等等,也是缘于表面所示的五行归类。
还有,在《射雕》里面,洪七公给黄蓉介绍段皇爷,是这么说的:
类似例子还很多,过去为什么说“秋后问斩”、“秋后算账”,就是因为古人认为,天人合一,春季行天地生发之气,人事上也是宜生不宜杀;要等到秋季,繁华落尽,天地一片收敛肃杀之气,正好顺之而行刑罚之事。
五行与中医在此不做中医存废之争(这是一个当今堪可以割席断交的话题,改日再聊)。窃以为,一个真正的纯粹的中医高手,一定是将五行烂熟于胸,并可熟练加以运用把握的人。
如,中医大国手蒲辅周先生的一个医案: 高年久病老妇,烦躁失眠,饮食不思,七日不解 *** 。强灌下去,吃饭吐饭、吃水吐水、吃药吐药,家人已经开始准备后事了。
蒲老先生详询后,嘱咐取龙井茶叶6克,煮两沸,少少与病人饮之。
病人饮后未吐,顿觉心中舒畅,随即腹中咕咕作响,放了两个屁,解下燥粪两枚。第二日晨起即知饥索食,后调养月余而愈。
从五行的角度上说,蒲老乃是取龙井茶之清香,取其气臭而不取其性味,使得香气直入中土,脾胃五行属土,自然醒脾开胃,药到病除。
再如,曾邕(音拥)生先生的一个医案: 一例重症肝硬化腹水的患者,卧床不起,只能请曾老上门医治。
曾老用药之后,叮嘱家人将病人卧房中的一面墙用煤水刷黑。后病人很快痊愈。
黑色聚北方,北方属肾、属水。此病例为肝脏的疾病,肝属木、属东方。在五行之中,水生木。曾老此举,一定是与肾有关,是取古代医谚所谓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以肾水补肝木,药不到病也除。……
也许,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吧。
阳年阴年如何区分?
阳历就是日历中讲的几月几日。也就是上学上班等所按照的日历。阴历就是平常讲的几月初几,或者是算节气或者传统节日时所按照的日历。
阳历和阴历存在时间、天数、叫法上的不同。阳历是以太阳计算的,阴历是月亮计算的。阳历就是日历中讲的几月几日,阴历就是平常讲的几月初几。
时间不同
阴历是平年十二个月,全年时间为354天或355天。而阳历是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个闰年。
天数不同
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来确定阴历,大月是30日,小月是29日。而阳历是大月31天,小月30天,特殊的2月份天数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
叫法不同
阴历俗称农历,通常的称呼是月初为某月初几,如:九月初八、初九、初十;月中为:九月十五、十六;月末为九月三十,称呼后面不加“日”字。而阳历又称公历,通常的称呼为某月某日,如:三月十二日,四月 *** ,五月三十一日,时间必跟“日”字。
阳历的来历:
阳历即太阳历,也就是公历,它是国际通用的。我国自民国元年起采用阳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称,阳历又称“新历”。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为一 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妙。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阳历每年分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 2月只有28天。又规定7月以前,单朗为大月,双月为小月; 8月以后,双月为大月,而单月为小月。每年所余的5小时48分46秒,只至四年约满一天,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里,这一年叫闰年,所以闰年的2月有29天。
阴历的来历:
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为一个月,共29天半。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阴历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没有平年闰年的差别。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新历法,就是所谓阴阳台历。现在我国还在使用的夏历(也叫农历或阴历)就是这种阴阳合历。它跟阴历一样,以月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来调整四季。阴历约每过二三年多有一一个闰月 。
如何看待中国的玄学?
中 国 玄 学
史称“易、老、庄”为三玄。
三玄,乃有三道玄同之意,因不被理解,更不知应用,故多流于空谈。
实对三玄缺少贯通和梳理,不知其异同和浑融之道。
“易”无言以观象——易的八卦符号,不是言,只寓象数之理。
《老子》强言以明道——“道”本无有,是老子强为之名,作为他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最基本的概念。
《庄子》易言以齐物——易言,以流变不居的思想,表示天地万物是自由平等的。
《易》重测卜,原始于卜筮,是预测学。来占卜吉凶,指导人的行为的。
《老子》重道理,道理是大道之理,即自然规律。
《庄子》重思辨,即对自然规律和天人之际的思考。
《易》道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是易之主旨。
《老子》论有无,有无相生谓之道,是老之根本。
《庄子》辩是非,是非齐物谓之道,是庄之机枢。
《易》观朕兆,从事物反映的表象中,测度吉凶盛衰。
《老子》识几微,见微知著,知往察来,是老子的明察和前知。
《庄子》悟未始,知有无之变化,相是亦相非,而终归于无。
《易》得表象,得于事物外表的现象,是象徵式的。
《老子》得本质,以有无为基质。有无相生,是造物成形和变化的根本原因。
《庄子》得精神,老子知有无,皆物之变。庄子得其精神,才有自由生命的产生。
《易》不定,变化不测,使人难以把握。
《老子》肯定,肯定万物的规律,有必然的趋向。
《庄子》否定,万物之发展时时在自我否定之中,而终被否定。
《易》应然,是应该之理,但无法确定。
《老子》必然,必然不可易的,是自然之规律。
《庄子》超然,万物自是,无应然必然之说。以玄虚应万物,因虚己而超然物外。
《易》示道,显示了道理的存在。
《老子》明道,证明了大道的存在。
《庄子》同道,万物自身就在道中。
《易》生鬼神,阴阳不测,吉凶难卜,使人疑神疑鬼。
《老子》无鬼神,大道为帝象之先,道法自然。关死了宗教的大门,没给鬼神留一寸土地。
《庄子》泛鬼神,指万物生灭之现象,幽隐为鬼,生命为神,讲的是造物之理,和迷信无干。
《易》无迹,只是卦象符号,不是概念,不着语言的痕迹,故无单一的指向,沦为一偏。
《老子》有迹,道德五千言,解说纷纭,各自为政,有利亦有弊。
《庄子》扫迹,庄子以无言为言,言亦如不言,以合道为是,故无迹。
《易》无言,而能包容一切,弥纶万物,恒同于大道本体。
《老子》有言,因知“言”即不是,“非言”亦言,终非不言。
《庄子》言如不言,唯道为是。道无言,亦无不可言,万物自是,皆自以为言。
《易》以阴阳为道,开生命之门。
《老子》以有无为道,觅生命之迹。
《庄子》以齐物为道,得生命之灵。
仓颉循《易》理以造字。
文王演《易》以系辞,卜革命之机。
孔子传《易》以为说,开儒门之教。
老子自然主义,倡无为。
庄子自由主义,任自性。
孔子实用主义,崇王道。
老子尊道,法自然,故无为而质朴。
庄子贵己,任自然,故率意而天真。
孔子崇王,法权术,故多谋而致伪。
老子无为,以民心为心,以 *** 为真理。
庄子自为,追求个性解放,以人性为真理。
孔子有为,以王权代天道,奉圣旨为真理。
道家的思想体系,重自然道理和人性之解放。
儒家的思想体系,重皇权天授和圣人之教。
凡法自然,贵天真,倡民性之真朴,遵自然之规律,以 *** 为真理的,皆具道家精神。
凡宗经,读经,释经,以圣言治世的,皆孔门之徒。
三玄归旨,以庄子的玄学思维达至高之境。
天道人道合一,有人道才有人德。
任人人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是君德。
人德君德相统一,方有崇高的国格,发放人性大德之光辉。
贬抑人格,尊王崇圣的孔门之徒,将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而老庄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将如日月行天,普照天下。
三玄者,人间普适的大道之理,玄玄变化之无极,使人类的生命质量通向更高境界……
中国传统玄学的起源
1、《金篆玉函》玄学的出处
在民间流传着一些神秘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在黄帝时期蚩尤作乱,黄帝得天神相助,授天书以破蚩尤妖术,擒杀蚩尤统一天下,这里所说的天神就是九天玄女--女娲娘娘。黄帝平息战乱以后,命仓诘造字,将九天玄女所授天书内的各种秘术记载下来,这就是研究玄学者视若瑰宝的《金篆玉函》的来历。
2、秘籍的传承
黄帝之后到了周朝姜太公在昆仑山得到了《金篆玉函》,他利用秘籍上的方术助周伐纣,使结束了殷纣的统治。
战国时《金篆玉函》辗转了鬼谷子——王禅老祖手中。后他将秘术分别传给徒弟——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他的徒弟都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将相之才,其中孙膑的《孙子兵法》流传至今,举世公认。
到了汉朝初期,张良于黄石公处得秘籍,巩固大汉基业四百年。《金篆玉函》就这样以神奇的方式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期间虽然也有得到《金篆玉函》者,但大都不全。如诸葛亮得到是道术,郭璞、杨筠松得到的是堪舆术(阴阳风水)。在宋朝深得《金篆玉函》精髓的是一代鸿儒,著作等身的旷世学士朱熹。迨及明朝,刘基(字伯温)悟得《金篆玉函》,助朱元璋创立大明江山,后全身而退。《金篆玉函》经过四千年的流传,期间内容有散失增删,或有分歧解释而发展成了很多流派。大致分为:山、医、命、卜、相,统称为玄学五术
3、玄学五术——山
山所包含的是修心养性、锻炼身体的秘术。"山"也是最深奥、最神秘的,也是最容易被人误解为"迷信"的一种。"山"含《玄典》、《养生》、《修密》三部分的修习。《玄典》——一切可以修身养性的好书都可以用来修习,如《老子》、《庄子》、《列子》、《孙子》、《太公阴符经》、《黄帝内经》《道臧》甚至《西游记》……等一切书籍都被拿来充实思想、参悟宇宙道理。《养生》——追求健康长寿的吐纳法——气功.例如道家的炼丹法,称之为天丹、人丹、地丹。《修密》——符咒法、压镇法、祈星法、武术等,利用运动以及精神、意念的统一来提高身心境界的 *** 。也有秘术门派将"山"分为仙、道、幻、灵、兵五种 *** 。而其范围不离上述三部分。
山是秘术中最不容易达到的境界,严格地说,它是凡人修仙道的工夫,是求超脱的形而上之追求,只有"命、卜、相、医"流在江湖凡尘济世了
4、玄学五术——医
玄学"医"包括三部分。
方剂——使用药物,根据表里、虚实、寒热,再根据古老的阴阳八卦原理来 *** 各种疾病一种 *** 。
针灸——以《黄帝内经》、《难经》辩奇经八脉、穴道,用铜 *** 穴道 *** 疾病的 *** 。
灵疗——以催眠术、暗示法及集中精神意念,利用《祝由十三科》做药引来 *** 疾病的 *** 。
5、玄学五术——命
命理,就是以人的出生时空,来推测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与六亲吉凶信息。命理的历史可谓悠久,可追溯到上古时代。随着历史的演变,命理术发展至今以日趋完善,在历朝历代都有深谐此术的谋士辅佐王侯将相,象周朝的周文王、姜尚、战国时期的孙膑、汉朝的诸葛亮、唐朝的李淳风、明朝的刘伯温等.还有一些隐士,如陈老祖、野鹤老人、邵康节等等。
占星术——占星术包含《七政四余》、《紫薇斗数》、《五星术》。
干支术——上古时期因人类生产力不发达,认识水平底下不能解释神秘的自然现象和自己的穷通寿夭,于是就有了上天干下地支配世上和人间一切的思想。用"易经"的话来说,叫做"干道变化,各正性命"。后经儒家祖师爷孔子,这位极度信命的老夫子及弟子的大力推崇而兴起。 (后经孔子,这位极度信奉命里的思想家及其弟子的大力推崇而兴起)
我国命理术的起源大致始于两汉,主要见载在" *** 通义"和王充的"论衡"著作里。至唐代得到了飞速发展,基本确定了以一个人出生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来推定一生的贵贱寿夭,吉凶祸福。后经五代宋初人徐子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以出生年.月.日.时.四柱批八字,命理进入成熟和完善阶段。
所谓"四柱"即出生年份天干地支为一柱,月份的天干地支为第二柱,日期的天干地支为第三柱,时辰的天干地支为第四柱。每柱天干一字地支一字共八字。然后按照八字所含阴阳五行进行演算,就可推知一个人一生命运的大致情况了。元、明、清以后批八字虽不断完善与发展,但基本的仍沿用宋初的基本理论未变。
以人出生时间,年月日时以天干地支排列成命盘,四柱中命部分的典籍最多,主要的古籍有:《果老星宗》、《星平会海》、《渊海子平》、《鬼谷遗文》、《孙膑遗书》、《三命通会》、《穷通宝鉴》(又名栏江纲)、《滴天髓》、《神峰通考》、《铁板神数》、《河洛理数》、《子平真全》、《子平粹言》等等。现代人的命学著作更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后辈贤人倍出。
6、玄学五术——卜
说卜首先要说易经,易经-:自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总结规律,远取诸物、近取近身,模仿万物状况,画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东方"魔符"--太极八卦(又称先天八卦)。后经夏商周各代先贤根据河洛体用的关系,及各自对先天易经的感悟,分别变化出《连山》、《归藏》、《周易》而称之为三易。易经为之三变,其中连山以周天28宿,参方圆之理,圆三、周四边七径七之数为用而创,《归藏》则用五用十,中央四方为五自乘为25,合于河洛天数,四方四隅加上下为十,十自乘为百,合大衍之数而成。《周易》是商朝末年,周文王被囚羌里研习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变先天之体为后天之用,将"对待之易"推衍为"流行之用",创立了文王八卦,又称后天八卦。先天八卦体现河图为对待,以生为主。后天八卦体现洛书为流行之用,以克为主。周易中包含了天地生克的体用关系。至此,整个宇宙的每一个布局都对应了这个"与天地平行"的圭表--"八卦纳甲图",易经逐步完善了。
所有数术玄学以卜术最为渊源流长,历史朝代中的军事家大多精通此术,汉朝的诸葛亮、唐朝的李淳风、宋朝的邵康节、明朝的刘伯温、清朝的曾国藩……诸术以卜派最为渊源流长,从古老的周易演化而来,如《梅花易数》,《纳甲断易》,《六壬神课》、《太乙神数》、《奇门遁甲》等数术学。有的门派在卜的这一部分还包括预言、克应占梦、测字解字、签贴、姓名学等方术。
文王八卦经历代先贤的传承与发展,至宋朝以多数被民众掌握并应用,最有代表性的首推邵康节,其应用周易卜筮在当时几近于神,并推易演数创下不朽巨著《梅花易数》。
《梅花易数》以其简单快捷的预测 *** ,和简单而又"深奥"的理论基础,深受易学爱好者青睐并广泛应用。古时邵康节观梅花而占人事,后人称这种 *** 为梅花易数,其实邵康节当时已经在周易八卦预测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达到了周易占卜的更高境界"以道观象,以象言事"。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易数还很肤浅,还不能脱离"象"和"数",所以破解邵康节当时观梅而知事的思维就错了,邵康节是观象而直接说事,我们理解为观象而起数,用数起卦,再用卦来看事就错了。邵康节观梅言事其实用的是"以道观象",以道观象是预测的更高境界,比较典型的卦例有观梅占,观花占,寺匾占等等,其实邵康节当时根本没有起卦,直接用当时发生的事来说未来将要发生的事。后来根据象在具体看事件的结果。(以道观象另有专论,请关注弘易堂命魂内刊)这是易数的更高境界,世人常言:"会易而不占",这个"不占"不是不预测,而是不用那样麻烦的预测形式,而是直接以象而言事。
7、玄学五术——相
相的部分包括两种--人相,地相。
人相——人相包括手相、面相、体相、摸骨、痣相等,中国手面相学,亦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远在周朝(约在三仟多年前)中原各国即已普遍盛行着各类相学。
在先秦诸子中,孔子、孟子、荀子三人与相学关系最为密切,关于孔子与相学的记载,我们从《史记孔子世家》、《翰子外传》中可见一斑。其中记载"存乎人者,眸子不能掩其恶,脑中正,则眸子蚝焉。吸其言,观其眸子……"从中我们可以从外貌、言行中看出其人的思想与行为。其中荀子曾写下有《非相篇》等著作。
到了两汉时期,相学已经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并且出现了以面相而名闻朝野的相学家。《汉书》中的周勃世家,《楚汉春秋》等书中保存了很多的相关记载其中以许负、吕公望等相学家最为著名。在汉代中以许负最为著名,许负本为一妇人,以善于面相而被汉高祖封为雌亭候,根据《怀庆府志》记载,许负着有《德器歌》、《五官杂论》、《听声相行》等。
现在我们还常看到很多相书中提到的《许负相耳法》等的书,但应该大总分是别用其名而写的相书。如明代周履靖的《许负相法十六篇》就传为她的著作。东汉王充的《论衡》中就有《骨相篇》王符的《潜夫论》中就有《列相篇》对相学进行专的论述。又如《汉书》中就有《相人》24篇等,我们从中就能看到当时汉代就已经基本形成了相学的理论基础。
到了魏晋时期,相学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在《三国志》中我们就能常常看到许多相学人物事迹,如管珞、朱建平、柳无景等。
到了隋唐,相学的发展已经到了高峰期。隋唐以后相学进入成熟时期,其中隋代中的记载有《隋书》中的韦鼎、来和等,其中《隋书--经籍志》就有《相书》46篇,《相经要录》二篇等。唐代相学极其发展迅速。史料见于《唐书》中的袁天纲。唐代相学家有袁天纲,龙复本、夏荣、丁重、刘思礼、袁客师等。其中著名的大诗人杜牧,翰愈、白居易也好相学。到了唐代的相书就有三十种之多。
到了宋代相学已经相当发达。史记记载的《宋史》中的陈抟就见于名上志记。相学家主要有陈抟、 *** 道者、僧妙应、妙方等,宋代文人苏东坡、黄庭坚等也好相学。宋代的相书很多,并且有很多流传至今的著名相书如《月波洞中记》、《玉管神照局》、《 *** 相法》等。
到了明代,元朝、清朝相学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元代记载的相书和相学名家相对较少,《人伧大统赋》就成书于此时。明代的相学名家就很多,并且出现大量的相书。相学家主要有刘伯温、僧如兰、张田、袁珙、袁忠彻父子。其中以袁家父子最为著名。相学上脍炙人口的《永乐百问》就是来自于明成祖与袁家父子的对问。袁珙就有《柳庄相法》收入《永乐大典》,袁忠彻还有《人相大成》。后代流传传很广的《柳庄相法》便与袁家父子有关。中国传统相学发展到明代的集大成之作的《神相全篇》就托名陈抟秘传,袁忠彻订正,相关的相学著作还有《古今识鉴》、《相法全书》、《贵践定格五行相书》。其中《 *** 相法》与《柳庄相法》对后世影响极大。《 *** 神相》初出于宋,成书于明,定形于清。
在明代相学的发展的基础上,清代相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清代相法著作主要有范文园的《水镜集》,云谷山人的《铁关刀》、栖霞山人的《金较剪》、白峰禅师的《灵山秘叶》、石亭的《燕山神相》、高味清的《大清相法》,据说为右髻道人的《太亿照神经》、陈淡野的《相理衡真》、云谷山人的《相图秘旨》等。其中以《铁关刀》、《金较剪》最为简明扼要,《水镜集》、《相理衡真》特点最为清全,是继《神相全偏》之后的集大成者。
至民国时候出现了比较通俗易懂的相书,其中以《平园相法》和《公笃相法》、最为著名。其它的相书有《中西相人探源》、《相法集成》、《手相学》、《成相秘籍》、《女相术》,《秘本相人法》等。
手相学既然称得上是一种学术,也跟其它学术一样,具有其独有的学理性、分析性和 *** 性。研究手相学的目的,是要观察一个人的性格、品德、魄力,明白自己的能力倾向,探知先天的健康状况及预测自己未来的命运,或者个人在某一个时间或一生中的成败,加以趋避。
地相——地相,俗称风水,也叫堪舆,早在先秦就有相宅活动。一方面是相活人居所,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尚书-召诏序》云:"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这是相阳宅。《孝经-丧亲》"卜其宅兆而厝也"这是相阴宅。这就是用占卜的方式择定地点。
先秦的贤君盘庚、公刘、古公?父、周公在相地实践中都作过贡献。风水师很推崇秦惠王的异母兄弟愕里子,传说他曾经预测自己的墓地两侧将会有天王宫殿,并已应验了。先秦相宅没有什么禁忌,还发展成一种术数,也没有那么多迷信色彩。汉代是一个充斥禁忌的时代,有时日、方位、太岁、东西益宅、刑徒上坟等各种禁忌,墓上装饰有避邪用的百八、石兽、镇墓文。湖北省江陵凤凰山墓出土的镇墓文有"江陵丞敢告地下丞,死人归阴,生人归阳"之语。还出现了《移徙法》,《图宅术机》,《堪舆金匾》、《论宫地形》等有关风水的书籍。有个叫青乌子的撰有《葬经》,后世风水师奉他为宗祖。
魏晋产生了管辂、郭璞这样的宗师。管辂是三国时平原术上,占墓有验而闻名天下。现在流传的《管氏地理指蒙》就是托名于管辂而作。郭璞的事迹更加神奇,在《葬书》注评中有详细介绍。南朝宋明帝是个最讲忌讳的皇帝.宫内摊床、修墙必先祭神祈祷。他听说萧道成的祖墓有五色云气,就暗中派人在坟四角钉上铁钉,可是萧道成最后还是当了皇帝。
南齐时,衡阳地方有一怪俗,山民生病,就说是先人为祸,必须挖祖坟、洗尸骨,洗骨除崇。隋朝宰相杨恭仁移祖坟时,请了五六批风水师前往相地。其中有个叫舒绰的猜中了地下之物,受到重赏。当时相地最有名的是萧吉,他曾给皇后择吉地,当文帝不听他的建议时,他预测到隋朝运数不长。他撰者《相地要录》等书。
唐朝时,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风水出现了张说、浮屠泓、司马头陀、杨筠松、丘延翰、曾文遄等一大批名师,其中以杨筠松最负盛名。他把宫廷的风水书籍挟出,到江西一带传播,弟子盈门。当时,风水在西北也盛行。敦煌一带有许多风水师,当地流传一本《诸杂推五胜阴阳宅图经》书中提倡房屋向阳、居高、邻水的原则。
宋徽宗相信风水,曾听信术上之言,垫高西北地势,以便得到多子之兆。宋时老百姓普遍讲究风水。《朱子家礼》说百姓家里死了人,三月而葬,先把地形选好,再择日开茔。宋代的风水大师特别多,赖文俊、陈抟、吴景鸾、傅伯通、徐仁旺、邹宽、张鬼灵、蔡元定、厉伯韶等都很有名。传闻明代刘基最精于风水。有一本《堪舆漫兴》就是托名于他。
纵观历史先秦是风水学说的孕育时期,宋代是盛行时期,明清是泛滥时期。本世纪以来风水学在旧中国是大有市场。解放后理论上受到沉重打击,实践中却还不断在运用。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风水的重视以及它的适用性,使风水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说当代是风水整合更新时期,应取其精华,剔除糟粕,结合现代自然科学,实事来是地作出科学评价和阐释,从而更好地让其为人类造福。
地相就是古时的《堪舆术》,阳宅分为看门井灶的阳宅相法与看龙穴砂水向的阴宅相法,一般称为风水术。现在的堪舆学已分成三元、三合、玄空、九星、范宗、水法等派别,每派之下,复分数小派。主理气,偏峦头,或重奇门,或重道功,其门户之见是根深柢固的,各门各派都标榜着所谓“独门”的“秘诀”;而事实上,无论是何门何派皆各有特点,其理皆一,只要深入的研究就不难明白,所以真正懂堪舆学的人,是将各派的特点,应当等量齐观,融合各派的特长,而发为堪舆的妙用。
以上为玄学的基本构成,相传来自天书,笔者以为以上诸法都是源自周易,周易涵盖时空、宇宙的万事万物,是阐释宇宙的经书,把易经称为《万法归宗》之宗,我想一点也不为过!
时空统一乃真理 凝思论坛话玄学
真理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所说具体的就是空间,事物处于何地;历史就是时间。时空统一就是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那就是真理。
在预测学上,要求的就是时空统一,无论是何种预测 *** 都必须遵循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为某种事物建立起一部人神共识的信息符号 *** ,并从中解读出预知未知事物的信息。这种信息符号 *** 分属于不同的预测模型,它依据模型的运动规则从中解读。然而这种解读 *** 只是一种学问,并非科学,缺乏科学研究所必须的论证过程,归属玄学范畴。易经预测是玄学的具体表现形式,它的解释性思维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为人们解释各种宇宙自然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进步意义,推动思想文化向前发展。但是,玄学由于缺乏论证思维的制约,会滑向无限制的解释,从而偏离事实真相,使人们的思想认识走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