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斗数古籍研究有什么好的古籍

admin2022-12-01 03:46:1518

紫薇斗数古籍研究,有什么好的古籍?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 部:《昭明文选》

说到古籍,不得不说这一本古籍——《昭明文选》

当初知道这本书,一看“昭明昭明”二字,不知怎的总觉得有点像是日本才会经常出现的名字,直到后来,真正去搜索它的信息,我才发现并非如此。

昨天我在当地的一个旧书市场淘到了一本非常珍贵的影印版中华书局的1977年一版一印,无损无毁伤,无涂黑的《昭明文选》,欣喜之余,必须来回答一下您的问题。

下图是书影

首先引用一下“百度百科”介绍一下这本书:

昭明文选 [zhāo míng wén xuǎn]

《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一般认为,《昭明文选》编成于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 至中大通三年(531年) 之间。

《昭明文选》收录自周代至六朝梁以前七八百年间130多位作者的诗文700余篇 ,是一部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在这部总集里 ,萧统把我国先秦两汉以来文史哲不分的现象作了梳理和区分 ,他认为经史诸子都以立意纪事为本 ,不属词章之作,只有符合“事出于沉思 ,义归乎翰藻”的标准的文章才能入选。也就是说 ,只有善用典故成辞、善用形容比喻、辞采精巧华丽的文章 ,才合乎标准 ,《昭明文选》正是以此来划分文学与非文学界限的 *** 部选集。

由于 《昭明文选》选材严谨 、注重词藻 ,所选的大多是典雅之作。在过去文人的眼中,一向被视为文学的教科书 ,是士子们必读的一部书,千余年来流传不衰。大诗人杜甫教育他的儿子宗武要 “熟精《文选》理”(《宗武生日》) 。到了宋代 ,更有“《文选》烂 、秀才半”的俗谚(陆游《老学庵笔记》)。

《昭明文选》的诞生是文学发展的必然。 自从有了《昭明文选》,这才使我国自先秦来文史不分现象有了明确的分界。《昭明文选》继往开来 ,对古今文体做了全面的阐述、辨析和整理 ,它是我国 *** 部按体区分规模宏大的文学总集 ,这在文学史上是个开创。 (完)

可以看到,古人对《文选》的评价颇高,就像今日的《学生经典作文》,但是又比《学生经典作文》要高得多,或者说,更像古帖之于书法,是高山仰止的存在。

在八股文尚未成气候时,写文章有这许多花样,里面也会有经典篇目,靠着这本书得以留存至今。

我收集到这本书是中华书局1977年11月出版的, *** 版 *** 印,很难得,如今《文选》相关的书,

抛开它的高远的文学价值不谈,70年代印这本书的人也很有文化,不然也不会用颜真卿《多宝塔碑》集字作为题签:出处如下

斑驳虫蛀,恰似时光的摩挲。

至今尚未忍读,喜欢藏书,而有幸得此书,真乃一大快事也。

第二部:《伤寒杂病论》

真正全本文本的《伤寒杂病论》已然了无踪迹,如今流传的有四大古本,也都存在着非常大的争议。笔者收集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涪陵本《伤寒杂病论》,长沙本《伤寒杂病论》,还有有唐代孙思邈版本的《伤寒杂病论》等等,其中都各有删减,各有篡改或者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学苑出版社《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书影

笔者还在读书的时候,这本书一度断货正版难求,盗版横行,我姓如今。出版社加印才得以收藏到一本正版。虽然其他出版社仍有此书问世,但终不及此。就像字帖,我经常买二玄社,上海书画出版社和荣宝斋出品,其他较少涉及,因为之前曾经购过某出版社的字帖字居然是在页缝中间,气煞我也。

回头来说这些《伤寒杂病论》的版本,其中有的是把送本打乱,加入了一些其他未曾在宋版见过的内容,则像桂林古本,行文近于宋本,但稍显啰嗦拖沓,增加了许多方论剂组合的内容。

但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对临床的贡献不可谓不大。所以在这本书受到许多伤害大家质疑的,今天仍有许多临床一线的名医在深深推崇与深深追捧,并以其中方剂治病救人。

若是有一天真正能发现张仲景的手稿,那该有多好啊!

张仲景的《伤寒论》应该不用过多介绍。自古文人通医,自唐宋以来,除了五行学说盛行,还有伤寒学派也在渐渐成势,其中医学源流,留给专业的医学史家去说,我只说这本书的重要性,古代有宰相,半部《论语》治天下,《伤寒论》厉害到什么地步,一方一法治百病。这是中国 *** 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书。

3.除此之外,很多有名的古籍,如医学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

儒家的《十三经》,天文学的《星象大成》,数学的《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地理风水学的《钦定协纪辨方书》等等等等,浩如烟海,等着你去品一品。

紫薇斗数古籍研究有什么好的古籍

怎么研究影印版古籍?

无论什么样的古籍研究,打印也好,影印也摆,首先是通读它,其次是理解消化它,然后对它才有自己的见解。

为什么紫微斗数在古代被尊称为帝王学?

也许紫薇斗数带上“紫薇”二字,所以被误以为是更高(颇高)的预测术之一,因为紫薇本身就是道教“中天紫薇大帝”的简称。其实紫薇斗数距那些早期的预测术,如易筮、六爻等相距甚远。以讫今文献看与四柱八字出现的时候差不多,然前者远不及后者四柱复杂多变,是比较机械化的一种源于中古的预测术,几乎与所有中华预测术似的其核心都是五行学说,由此很多情况下见吉星不一定是吉,见凶星也非一定是凶,吉凶判断全在以五行旺衰为金指标!另一方面斗数又掺拟了不少西方的星座学说在其中。

一、起源…

在唐初的道教经书:北斗经、南斗经,就有详尽记载紫微斗数命主星与身主星的排列 *** ,命主星身主星正是攸关人生劫数关卡的重要关键,因而据以有了道教的"祈安礼斗"祈禳科仪。

而且在北斗经中很正式的提述有关紫微斗数"十二宫"、"甲吉助星"、以及紫微斗数各种凶恶"格局"所引发种种的命运灾劫;这时候,北斗经南斗经的正式 *** 与紫微斗数的关连已经甚为紧密;而如果当时 *** 注解之"经注"能有流传至今,相信会有更详尽的紫微斗数要诀。从15主星以"紫微"为主导,而渊源于南北"斗"经,其中蕴藏大量玄学"数"理推算→所以后世称为紫微斗数,实有其渊源意涵。

紫微斗数这个叫法则首见于明神宗万历35年(1607年)由第五十代正一道天师张国祥辑成的《续道藏》,其中收有《紫微斗数》三卷,作者佚其名,根据其内容来看这三卷紫微斗数其实是"十八飞星"之术;清初编《四库全书》于子部术数累计收有术数五十种,不论是"十八飞星"或"紫微斗数"均为在内。也因此紫微斗数被认为来自《续道藏》里收录的"十八飞星"所改良。

《紫微斗数全书》一书托名称紫微斗数为五代末的陈抟( *** 夷)所创,而中国民间流传一种说法为吕洞宾传给 *** 夷。 *** 夷再将紫微斗数传给其子与徒,而之后数百年间,此术一直以孤本形式在其弟子和后代中秘传,此为其相关文献稀少原因之一。

紫微斗数在流传过程中渐渐被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三卷本《紫微斗数》后被道教典籍《续道藏》所收录;南派四卷本《紫微斗数》,直到明朝嘉靖年间才由江西吉水的地理学家罗洪先刊刻流传,即后来的《紫微斗数全集》和《紫微斗数全书》;现为研究紫微斗数的 *** 手资料,但是皆为清同治时期的刻版。从此书内页即可得知其非一时一人一地之作,该书后来曾由江西名号"负子子"的潘希尹所补辑,亦由福建关西后裔杨一宇所添阅。

二、近代情况…

紫微斗数近代的上世纪初才公开流行于港、台和日本等地。紫微斗数和八字一样,也是以人的出生年月日时为基本根据来推算人的命运,依据的最根本源也是阴阳五行、天干支的生克制化、会合刑冲的原理。但两者 *** 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紫薇斗数是比较机械化、公式化,是将115颗有不同意义的星,分别排列到命盘然后依照一定的 *** 推算人的命运、大限、流年等。因为紫微星是那15颗主星之首,所以,为“紫微斗数”。 紫微斗数众多的星辰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八字”之中的神煞,可见“八字”也是紫微斗数的一个重要源头,其中涉及阳五行方面的生克制化、会合刑冲等关系,也是相通的。

八字可归结为纯粹五行演算(神煞为次要,甚至不用神煞也能精确推算),以日柱天干为中心进行阴阳五行的辩证分析,骤看十分简明但很抽象,除却逻辑推理外还需要有灵感,演算实则颇为繁杂。而紫微斗数则以命宫为中心把八字中的八个天干地支分解,具体化为各种“星辰”,使神煞诸星的形象 强化,就象中国各地寺庙供养不同的神仙菩萨一样,分置于命盘的12方格之中,虽然骤看繁复但实则较为直观,各星辰都是可以查到各个的属性的,所以可以对号入座,更能将其命理演算公式化,实则就比四柱命理简易得多,更适合命理被学者用于命运推算。也由于紫薇斗数较四柱学更简易,所以近年台港澳地区,学习预测术之中,学紫薇斗数之风已经甚至盖过四柱八字学了。

由任继愈先生主编的《道藏提要》对“紫微斗数”这样说:书言算命,次序有十。

1) 定时刻

2) 起八字

3) 立格局

4) 排星辰 5) 立坐命

6) 起大运

7) 起大限

8) 书化曜

9) 书喜忌

10) 排吉凶。

“以上十项之推算法,大抵以人生时之年月日时干支按生年安紫微星宫,按生月安星官,按日安身宫,按生时安命宫。所以谓人之身命,上系天星,下系时,再按生辰排流年、定运限,可预测人之吉凶祸福,紫薇斗数谓人:天地之气,受阴阳之精,生其身命,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行,若生时正得其适时,则身命高超,前程显达;反之,则命身卑,沉沦萎靡。

应当说:紫薇斗数的于上世纪在东方的发达地区与国度流行起来是由于50年代有一 *** 算命先生把一直作为古代秘笈的《紫微斗数)表格化、白话化的结果。 紫微斗数可以说是“不用占星”的占星术。它的所有星辰神煞并非一定是天文观测意义上的星辰。 然而与“西方占星术”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紫微斗数很可能是受西方占星术的影响,因为中国古代天文学本来也把环天分为12宫,但这12宫是沿天赤道(把地球赤道无限扩大到天球之上所那成大圆)划分的,到了唐朝,由于中外开放交流,天文学家吸收了西方天文学的成果,也把12宮改为沿黄道加在天球上的运行轨道来划分了。中西的12宫有了一定的对应关系。紫微斗数与西方占星术中有着表象内容、“三方”、“四正”关系等相类似之处。 在这方面,紫微斗数以“星”来作为分析人的命运的依据,当更像西方的占星术。

有收藏价值吗?

古籍善本的价值不仅是收藏价值,还有它的文献价值。以及它的史料记载清晰明确地讲述了各个不同朝代的历史、文化成果。一些内容因此成为了无可争辩的历史证据,这就是古籍善本所特有价值。

古籍善本可分为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以木板雕刻为主。

宋版书因为雕刻精美、存世量少,所以最为珍贵 。 元代初期刻书字体用颜体。却比南宋时建本的字瘦一些。元平水本的字体比金平水本更近颜体。民间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之说。

元版刻本,赵体、黑口、无讳、字体 元代初期刻书承南宋遗风,字体也接近,常把元刻本误为宋刻本,后流行赵体字,柔软活泼、隽逸秀丽,刻板印书流动不呆滞。元刻本中多简体字和俗字这是其特点。

明版书 ,刻印技术,质量确实较好,明初刻本在字体上仍然延续元代赵体。文字内容也较为准确。品不亚于宋元。

清版刻本,字体仍是明代末期的风格,字形长方,直粗横细。康熙之后,盛行“写体”和“仿宋体”,这就形成了写刻的字体风格。现今我们常见的古籍大部分是清刻本。其中,乾隆前后所刻精刻本,有不少被列为善本。

古籍的作用是什么?

【文藏来答】关于古籍的作用与意义,我们不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任 *** 局长郑振铎先生对古籍的重视与收藏谈起。

郑振铎先生既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学史家,又是藏书家、艺术史专家和版本目录学家,用时下时髦的语言讲可谓「跨界」,但其间关联却鲜有人谈及。

紫薇斗数古籍研究有什么好的古籍

《元曲选》书影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郑振铎先生捐献

紫薇斗数古籍研究有什么好的古籍

一九三七,郑振铎先生目睹中国珍贵古籍不断流入美日等国,认为保护古籍是书生的责任,否则「必有一日,论述我国文化,须赴海外游学」,「史在他邦,文归海外,奇耻大辱,百世莫涤」。为此郑振铎先生一方面节衣缩食,一方面与北平图书馆袁同礼馆长等联系,请他们筹款、汇款。这期间购得的书中,有不少是戏曲书,还有一些是明清的方志、明清人的文集、家谱,还有两册《永乐大典》。

《古今杂剧》书影 明脉望馆抄校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郑振铎先生捐献

其中较为重要的有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在此本发现以前,元人杂剧多赖臧懋循《元曲选》流传,而脉望馆抄校《古今杂剧》竟然收元明杂剧二百四十二种,种数比《元曲选》多出一倍半,抄书来源,一是「从内本录校」,「内本」指明代末年宫廷演戏的剧本;二是从于小谷(东阁大学士于慎行之子)之本传抄。此书为杂剧的集大成之作,这个宝库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许多戏剧名篇,也为中国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增加了大批资料。郑先生视之为劫中所得最重要者,认为可与内阁大库档案发现、甲骨文发现、敦煌遗书发现具有同样意义。国宝最终送归国库,完成了郑振铎先生的愿望。

《历代诗家初集》书影 清初刻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郑振铎先生捐献

郑振铎先生忧惧文献外流,不惜耗尽个人财力,抢救保护珍贵文献。一九四〇年与张寿镛、何炳松、张元济、张凤举等秘密组织文献保存同志会,得到 *** *** 的支持,在上海与江浙等地大举收购流落市肆的古籍文献。短短两年间,购得古籍一万八千余部、计二十余万册,其中善本四千八百余部、四万八千余册,所得足以建立一所大型的图书馆,极大地阻止了古籍文献的损失与外流。郑振铎以及以他为代表的文化人,战时矢志不渝地保护着国家文化遗产,这对于中华文脉的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药师本愿功德宝卷》书影 明嘉靖 德妃张氏刻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振铎担任 *** 任 *** 局长,他首先拟定相关制度法规,报请政务院发出「为颁发《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的命令」,为新中国文物的保护管理作出了贡献。此后,他积极运作,促成了陈清华藏书等海外文物的回归,于新时代的古籍保护传承,功不可没。

郑振铎像

郑振铎先生一生清贫朴素,但是他在艰苦的条件下,表现出的忘我情怀,将永远为我们缅怀。让我们获得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教益,更是精神上的洗礼。

原文作者:陈红彦(作者系: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原文来源:《紫禁城》2018年11月刊《藏书、用书、写书、护书——谈郑振铎先生的藏书》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