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寅女人-刘彻晚年为什么一定要废太子

admin2023-03-12 14:02:3538

庚寅女人,刘彻晚年为什么一定要废太子?

从内心里来说,汉武帝刘彻对太子刘据是信任的,并且一直认为太子刘据是更佳的继承人,戾太子刘据被废,表面上看是因为巫蛊之祸,实际上根本原因是刘据生性仁厚,主张仁政,因此得罪了武帝时期的酷吏和宦官集团,是被宦官酷吏数十年的持续陷害而被逼至死的。

太子虽然“不类己”,刘彻却认为太子跟自己互补,是最理想的 *** 人

关于戾太子和汉武帝的关系,很多人认为汉武帝在巫蛊事件之前一直就不喜欢刘据这个太子,甚至认为巫蛊事件汉武帝其实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坐看刘据被江充等人逼死。为什么会有这种 *** 偏向,主要是因为司马光曾经在资治通鉴中记载:

“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甚爱之。及长,性仁恕温谨,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而所幸王夫人生子闳,李姬生子旦、胥,李夫人生子髆,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

汉武帝剧照

大意是说,汉武帝在二十九岁才生下刘据这个儿子,心里一直非常疼爱这个儿子,只是等刘据稍稍长大之后,汉武帝发现刘据性情温和,特长不多,不像自己文武精通,霸气豪迈,加上后来刘据漂亮的后妈们又给自己生了四个兄弟,太子和卫皇后常常为此感到不安。

如果只看这段描述的话,确实很容易让人认为汉武帝一直就不喜欢成人以后的刘据,刘据和母亲卫皇后早已失宠,并为此惴惴不安,刘据被废是意料之中,迟早的事情。其实这完全是断章取义,如果我们接着上段描述往下读的话,就会发现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的,当汉武帝听说太子刘据和卫皇后常常不安的时候,他是这样做的:

“上觉之,谓大将军青曰:“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大将军顿首谢。皇后闻之,脱簪请罪。太子每谏征伐四夷,上笑曰:“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

刘据

汉武帝为了安抚太子 *** ,特地把刘据的舅舅大将军卫青叫来,跟他讲了自己心中对太子的真实看法,汉武帝认为自己这代人太过于折腾,经常四处征战,劳民伤财,治理国家过于刚毅严酷,太子敦厚好静,和自己正好互补,是个不错的守成之君,让卫青私下告诉刘据 *** ,皇帝对这个太子非常满意,不要胡思乱想。

这里面里可以看出汉武帝内心对太子刘据其实是非常满意的,对刘据也是一直关爱体贴的,虽然“不类己”,但是和自己很互补,老子折腾不能儿子也折腾,连续两代人折腾,国家是很危险的,秦朝和隋朝就是典型的案例,不得不说汉武帝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心中啥事都门清,什么人是用来宠爱的,什么人是用来继位的,心中早有标准和选择。

卫子夫

刘据宽仁施政,得罪酷吏和宦官人群,几十年间遭宦官持续陷害

刘据遭遇巫蛊之祸被废杀,从根源来讲是宫廷宦官勾结酷吏持续陷害的结果,在巫蛊之祸之前,自始至终在汉武帝那里都从来没有动过废除刘据的想法,并且一直对刘据这个太子都是信任有加的,只是再铁的关系也经不起小人一次次处心积虑地攻击陷害。

“上每行幸,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有所平决,还,白其最,上亦无异,有时不省也。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 *** ,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皇后恐久获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不应擅有所纵舍。上闻之,是太子而非皇后。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 *** 与,故太子誉少而毁多。卫青薨后,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竟欲构太子。

从以上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刘据为何会遭人诬陷,汉武帝外出经常把国事交给太子处理,刘据宽仁,常常把酷吏办的案件 *** 过来,此举虽然深得民心,事后汉武帝也颇为赞许,并无异议,只是得罪了武帝身边的酷吏大臣和宦官小人,弄得自己在朝堂上很孤立,在大将军卫青去世之后,这些不满的大臣和宦官就开始不断地诬告陷害太子,可以说在往后数十年间,针对太子刘据的挑拨陷害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卫青剧照

太子尝谒皇后,移日乃出。黄门苏文告上曰:“太子与宫人戏。”上益太 *** 人满二百人。太子后知之,心衔文。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常微伺太子过。

“上尝小不平,使常融召太子,融言“太子有喜色”,上嘿然。及太子至,上察其貌,有涕泣处,而佯语笑,上怪之;更微问,知其情,乃诛融。皇后亦善自“防闲”,避嫌疑,虽久无宠,尚被礼遇。

由于得罪了宦官集团,刘据的日子可以说是相当难过的,苏文、常融、王弼这几个宦官天天都在盯着太子的一言一行,一旦出现机会就去给汉武帝打小报告。比如刘据去母亲卫皇后宫里停留时间久了,就被苏文造谣在里边调戏宫女,搞得汉武帝以为儿子女人不够多,转眼就给刘据增加了两百个美女。

汉武帝生个小病,常融就借机诬陷太子脸上有喜色,盼着皇帝早死。汉武帝是打死也不相信忠厚的太子会有此想法,观察细问之下才知太子是冤枉的,是常融在造谣。凡此种种,可谓是防不胜防,刘据可以数十年间被不断诬陷之下还能够屹立不倒,也从侧面体现出了汉武帝对刘据长期的肯定和信任。

霍去病

巫蛊之事只是被人利用祸害太子,汉武帝事后悔恨交加

毋庸置疑,巫蛊之祸汉武帝本身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迷信糊涂,放任江充等人无非作歹,这才导致原本就对太子不满的江充之辈终于抓住了天载难逢的机会,使劲把太子往死里逼,堵住太子府门口,阻止刘据去见汉武帝, 逼着太子起兵 *** 。

苏文进走,得亡归甘泉,说太子无状。上曰:“太子必惧,又忿充等,故有此变。”乃使使召太子。使者不敢进,“归报”云:“太子反已成,欲斩臣,臣逃归。”上大怒。

而汉武帝这边起初认为,忠厚的刘据是由于恐惧痛恨江充之流才闹出这样的动静,是不得已而为之,想把儿子叫过来问问清楚就是了,谁知又是宦官苏文从中作梗,诬陷太子刘据誓死 *** ,不肯来见皇帝,人为割断了父子之间的交流,最终酿成了惨烈的戾太子之祸。

汉武帝在巫蛊之祸后不久,就幡然醒悟过来了,心中也是悔恨交加,常常思念冤死的太子刘据,除了在长安修建了一座思 *** ,在湖县,刘据身亡的地方,也修建了一座“归来望思台”,以此来寄托丧子之痛,悼念死去的刘据。

小结

总的来说,汉武帝对刘据这个太子是满意和信任的,心中也一直认为刘据是最理想的 *** 人,虽然后期由于受宦官馋言影响,对太子有所疏远,但主观上并没有过要刻意除废太子的想法。

巫蛊之祸只是恰巧被一直不满太子的 *** 所利用,由江充、苏文等人一手导演成为了一场父子冲突的大戏,汉武帝也不愧为千古一帝,在事后不久便彻底幡然醒悟,只是斯人已去,悔之晚矣!而在巫蛊之祸二十年之后,刘据的孙子汉宣帝刘病已登基,成为了一代中兴之主,或许这也是苍天冥冥之中给戾太子刘据的一丝慰藉吧。

庚寅女人-刘彻晚年为什么一定要废太子

元顺帝真的是朱棣的亲生父亲吗?

历史千奇百怪,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还是那句话,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我们都知道,元顺帝是元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而朱棣则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子。

从时代角度上来说,元顺帝在年龄上确实可以当朱棣的父亲,但一个是末代君主,一个是开国皇帝之子,两个人为什么会被传出有父子关系呢?又为什么会传出朱棣的生父是元顺帝呢?这里边到底有什么故事呢?我们今天就来说一说。

父子关系理论上是有可能的

如果说元顺帝与朱棣有某种联系的话,那么必不可少要提起的一个女人,那就是朱棣的母亲。至正28年7月,朱元璋率领的明军攻破了大都,元顺帝还没来得及收拾细软就仓皇出逃,当然留下的还有他那青春貌美的后宫佳丽们。

其中有一位 *** 妃子,被朱元璋一眼相中。成者王侯败者贼,在乱世里,胜利者接收失败者的一切,当然也包括他的女人,这当然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朱棣是这个 *** 妃子生下来的。而且关键的关键是,朱棣并不是 *** 10月怀胎生下来的,而是早产儿。

这就很有可能说明在朱元璋宠幸这个 *** 妃子她就已经怀有身孕,那么也就是说朱元璋当了朱棣的便宜老爸,朱元璋接了元顺帝的盘,是在帮人家养孩子,令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孩子最后还抢到皇位,当了皇帝。

因为朱棣的的早产,这位女人遭受了朱元璋的雷霆大怒,被施以铁裙之刑折磨致死。这也是后来朱棣不敢说明自己生母是谁的重要原因,并篡改历史称自己是马皇后之子。

但是距南京明孝陵享殿中供奉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妻妾序列中排位,朱棣生母碽妃,是唯一一位坐西朝东的妃子,地位尊崇可见一斑,有人推测这是朱棣故意为之,目的是让不能见于天日的母亲在祭祀的时候也能享受到母以子贵的殊荣,

但同样是朱棣有意为之的,史书上也很难找到关于碽妃的更多的史料,但因此更加佐证了朱棣和 *** 身份巨大悬案疑问。如果朱棣真的是元顺帝的遗腹子,那也太让人觉得滑天下之大稽了点!

这一点在很多野史笔记中有记载。比如清朝刘献廷所著的广阳杂记中就写到:

明成祖,非马后子也,其母蒙古人,以其为元顺帝之妃,故隐其事。从年龄上看,却充满破绽

看起来一切都那么巧合,甚至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但是我们看一下朱棣的年龄,也能够破除元顺帝是朱棣生父的谣言。朱棣生在1360年,也就至正20年,而明军攻占元朝大都是在至正28年。朱元璋宠幸这个 *** 妃子的时候,朱棣已经8岁了,自然不可能是元顺帝之子。而且这个 *** 妃子与朱棣的母亲碽妃也并不是一个人。

但有一点可以确凿无疑的是,朱棣的生母的确身份低微,甚至有一些低贱。不然朱棣不会想方设法的不除掉关于她生母的一切痕迹。而且根本就禁止提起关于碽妃的一切事情。关于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谁,这确实也是历史的一大悬案。

元朝后人的一种意 *** 和中伤

其实这种事情并不鲜见。明朝就有人说元顺帝乃是宋朝的宋恭帝赵显之子。说是他投降元朝之后,想要去出家到寺庙里当和尚。而在西北遇见了元仁宗的侄儿周王,周王看见他老婆长的有几分姿色就抢了过来,而这时候他老婆也已经有了身孕,而生下来的就是元顺帝,因此有人说宋恭帝是元顺帝的父亲。

于是也就有人依葫芦画瓢,称明成祖朱棣是元顺宗的儿子,其实都是赢家接收战利品惹的祸,打不过你就造谣诽谤抹黑你,抢了人家的老婆就给你送顶便宜老爸的帽子,让你难受。其实都有牵强附会,有过于意 *** 之嫌。

传说终究是传说,没有证据的传说永远成为不了历史。

历史千奇百怪,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皇后卫子夫死后拥有 *** 谥号为思?

公元前91年,汉武帝杀回未央宫,他手提长剑,冲进皇后卫子夫的宫殿,大骂:“ *** ,给我出来!”

然而,声音在宫殿中回荡,迎接他的只有一具冰冷的尸体。

一代贤后卫子夫在了自己的宫殿中自裁了。

汉武帝一肚子的邪火无处发泄,命人将卫子夫的尸体扔进一个小棺材里,在桐柏亭随便挖了个坑埋了。

汉武帝对卫子夫的恨,肉眼可见,不要说谥号了,连个起码的葬礼都没有。

那么,这位中国历史上 *** 个拥有 *** 谥号的皇后,卫子夫在汉武帝心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她的谥号又是谁给的呢?

我们接下来看看,这位“灰姑娘”皇后的传奇一生!

长相平平的卫子夫,得不到皇帝的真爱

在电视剧中,卫子夫和汉武帝通常是模范夫妻的代表!

什么汉武帝放权给卫子夫啊,对她信任爱护啊,数不胜数啊。

但是,真实的历史真的就是这样的吗?

数据不骗人,我们还是来用数据说话。

汉武帝当年是在平阳公主府宠幸的卫子夫,但是,从卫子夫入宫后,整整一年时间都再也没有见过汉武帝,这代表什么?

一见钟情根本不存在是不是!

那么汉武帝没啥要宠幸卫子夫呢,估计是因为太憋屈,想找个看得顺眼的泄泄火。

汉武帝刘彻初见卫子夫时,登基已经两年,可前朝后宫他都做不了主。

朝堂上,被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外戚把持着,所有政令都要“请出东宫”;

自己后宫被皇后陈阿娇和丈母娘馆陶公主管得死死的,大婚十年了,皇后生不出娃,连后宫其它人也都下不出一个蛋来!

你说,作为一个正常男人的汉武帝,憋屈不?估计他都憋屈到怀疑自己那啥有问题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亲姐姐平阳公主那儿就成了他休闲散心的好去处,至少在这里,宫里的三个老女人管不了自己!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祭祀回宫时,路过平阳公主府,顺道进去看下姐姐。

平阳公主就将自己精心 *** 的女子都叫了出来。

平阳主求良家女十余人,饰置家。帝祓霸上,还过平阳主。主见所偫美人,帝不说。《汉书.外戚传》

可是汉武帝看了一圈,都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

平阳公主也没办法,只能赔笑着继续搬出歌舞表演,给弟弟散散心。

而这一次,汉武帝的眼睛亮了!

他一眼看上了青丝如瀑的歌女卫子夫!

平阳一看,有戏,于是趁着汉武帝要回马车更衣的时间,赶紧让卫子夫去伺候。

等汉武帝在车上腾云驾雾一番回来,自然是神清气爽。

于是大手一挥,赏了姐姐一千金(相当于现在60多斤黄金)。

既饮,讴者进,帝独说子夫。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还坐欢甚,赐平阳主金千斤。主因奏子夫送入宫。《汉书.外戚传》

之后,平阳公主便安排卫子夫和汉武帝一同回宫。

临上马车前,平阳拉着卫子夫的手,嘱咐到“苟富贵,勿相忘”

子夫上车,平阳主拊其背曰:“行矣,彊饭,勉之!即贵,无相忘。”《汉书.外戚传》

但遗憾的是,汉武帝此后一年时间,都没再想起过卫子夫这个人。

直到一年后,汉武帝准备遣散一批多余的宫女,卫子夫才哭着跑到汉武帝面前,请求放她出宫。

这时候,汉武帝才想起来,哦,我后宫里还有这么一位 *** 姐啊!

但是自己用过的女人,当然是不能放出去再给别人享用了,于是汉武帝再一次宠幸了卫子夫。

而这一次,卫子夫很快她怀上了孩子,被封为夫人!

这样的意外之喜让汉武帝很开心,要知道,这么多年了,他都快怀疑自己有问题了,现在卫子夫怀孕,证明什么,自己没问题,而是皇后有问题!

之后,汉武帝就开始喜欢卫子夫了,特别是她能生娃的肚子。

对,没错,只是肚子,而不是人。

与其说汉武帝有多喜欢卫子夫,不如说那时候真的是没办法了。

宫里宫外全是奶奶老妈和丈母 *** 人,就这一个自己看上的,终于能生孩子了,当然让她可着劲儿生啊。

卫子夫运气也不太好,生了9年,一口气给汉武帝生了3个女儿,这要是放在别的时代,真的会焦虑死。

但汉武帝不急,只要能生,就一直生吧,总有一天能生出儿子来!

汉武帝30岁那年,卫子夫总算生出了 *** 个儿子,刘据。

终于,家里的皇位有个保底的了!

于是,卫子夫肚子的使命完成了!

这一年,卫子夫才20出头,而在之后,她也再也没有为汉武帝生个一男半女。

20多岁,可以说是生育的黄金年龄,而卫子夫生孩子的节奏却戛然而止,你想想,仔细想想,你想到了啥?

所以,汉武帝并不爱卫子夫是事实,他抛弃卫子夫也并没有等到卫子夫年老色衰的时候。

那么她又为什么要立卫子夫为皇后呢?

原因有三个:

母凭子贵,汉武帝要立刘据为太子,要给他一个嫡长子的名分。古代,名分是很重要的东西,名不正则言不顺。

因为自己30岁才得这么一个儿子,汉武帝自然是想立他为太子的。

为了给太子一个嫡出的名头,立卫子夫为皇后就太正常了。

汉武帝发现,卫子夫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皇后的人选。她出身低微,和那些门阀世家没有什么交集,立她为皇后,自己不用受制于外戚。

而卫子夫本人性格温婉,和飞扬跋扈的陈阿娇一比,卫子夫简直就是贤良淑德啊,立她为皇后,自己的后宫安生,不会鸡飞狗跳,想宠谁就宠谁。

庚寅女人-刘彻晚年为什么一定要废太子

他需要借卫子夫的手,让卫青霍去病替自己卖命!把卫子夫的地位抬得越高,他就越容易控制卫青。

在当时,卫青和后来的霍去病才是汉武帝的真爱好不好。

他们一个是卫子夫的姐姐,一个是卫子夫的大侄子,要这两个人为自己卖命,能不对卫子夫好点吗?

汉武帝需要用卫青和霍去病的力量,外击匈奴,内夺政权,扶持这些新贵们与老臣抗衡,除了军功,就是给他们外戚的身份!

所以,虽然汉武帝和卫子夫生了很多孩子,虽然也立了卫子夫为皇后,但是,刘彻对卫子夫的爱,真的是极为有限的。

这有限的爱还不能支撑让她和自己合葬。

汉武帝从来没有想过和任何人合葬在一起

汉武帝是汉朝唯一没有妃嫔合葬的帝王。

在他的茂陵里,从一开始就只修了自己一个人的墓穴。

包括后来追封的皇后,李夫人,她知道没有和汉武帝合葬,而只是在茂陵旁边,作为陪葬。

陪葬的人可以很多嘛,像霍去病,卫青也都是陪葬茂陵的。

而巧合的是,在汉武帝晚年,他还亲手处置了两个最有可能被后人塞进自己陵墓中的女人。

这个当然是当时的皇后卫子夫,一个就是他当时最宠爱的钩弋夫人。

卫子夫的死,源于汉武帝派江充等人查巫蛊之案。

江充借机搜查太子东宫,并在太 *** 中找到了巫蛊用的小木人。

太子百口莫辩,加上当时汉武帝在甘泉宫养病,皇后太子派去的人根本见不到汉武帝的面,于是太子担心江充假传圣旨,对自己先斩后奏,就集结皇城没禁卫军,先下手为强,宰了江充。

太子兵变,也更加坐实了谋反的罪名。汉武帝发兵讨逆,将太子刘据一家老小全部逼死,只剩下一个刚出生5个月的小婴儿,就是后来的汉宣帝刘病已。

汉武帝也成为了 *** 个灭自己三族的皇帝。

卫子夫因看到巫蛊之案,汉武帝用江充等人诬陷太子,最后逼得太子 *** 而亡,在决定和太子一起共赴黄泉时,写了一封遗书,大概意思是:说汉武帝是个薄情寡义之人。

所以,汉武帝看到一向唯唯诺诺的卫子夫居然在生命最后一刻,生出反骨,说他薄情寡义,气不打一处来,大骂她是“ *** ”。

也就顺理成章地将一代贤后卫子夫扔在了桐柏亭。

而另一个女人,钩弋夫人,也是在汉武帝决定立她儿子刘弗陵为储君时,为了怕子弱母强,外戚专权,于是随便找了个理由,将她杀掉。

《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女不得活!”夫人死云阳宫。

纵观汉武帝一生,他的女人吗似乎都没有好结果。

他的 *** 任皇后,陈阿娇,因为被废,死后和母亲馆陶长公主一起,被安葬在外公汉文帝的霸陵边上。第二任皇后,卫子夫,因为巫蛊之案,太子刘据 *** 后,卫子夫也在自己宫中自尽,被草草安葬在城南桐柏亭。最宠爱的钩弋夫人,被汉昭帝尊封为皇太后,因为汉武帝决定要立她的儿子做太子,于是在别宫处死了她,并就近安葬。只有死得比较早的李夫人稍微好点,因为始终不肯见汉武帝最后一面,给汉武帝留了个初恋杀,在死后,被好好安葬在了茂陵边上,算是陪葬。临死前,汉武帝遗诏尊李夫人为皇后。

在汉武帝的一生里,不仅是卫子夫,他的任何一个女人都没能入葬他的陵墓中,他是汉朝唯一一个没有皇后合葬的皇帝,真的是“孤家寡人”。

连司马迁也说:

诸为武帝生子者,无男女,其母无不谴死

卫子夫的谥号不是汉武帝给的

死之前,汉武帝选定了钩弋夫人的儿子刘弗陵做太子,并随便找了个理由,将钩弋夫人杀掉。

刘弗陵继位后,对自己的母亲钩弋夫人当然也要追封的,可是皇后的位置已经被李夫人占了,那就给老妈封个太后吧!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汉武帝有四个皇后的原因。

而刘弗陵只活到24岁就去世了,霍光拉来刘贺做皇帝。

庚寅女人-刘彻晚年为什么一定要废太子

刘贺是李夫人孙子,作为皇后嫡孙继承皇位可以说是名正言顺。

可是刘贺入皇宫后,不如拜祭高祖庙,还成天纸醉金迷。

所以仅仅一个月,霍光又把他换掉了,改选前太子刘据的孙子,流落民间的刘病已(后改名刘询)为皇帝,这便是后来的汉宣帝。

汉宣帝继位,自己的身份就比较尴尬了。

自己爷爷是 *** 的废太子,而曾祖母虽然死的时候没有被正式废后,但和刘弗陵一样,有李夫人做了孝武皇后,自己就显得出生有些上不了台面了。

于是,他给曾祖母加了一个谥号“思”,让卫子夫成了思后。并且给汉武帝上了庙号“世宗”,以彰显自己的正统地位。

最后也顺带追封祖父刘据为戾太子,祖母史良娣为戾后(仅为“后”,不是皇后),父亲刘进为悼皇考,母亲王氏为悼后。

这样一番 *** 作后,他自己便不再是路边捡来的野孩子,而是正正当当,堂堂正正汉武帝嫡长子一脉的传人。

皇位传长,传嫡,传到他这里都是没问题的!

只是和汉昭帝一样,因为孝武皇后的位置已经被李夫人占了,卫子夫没有办法以皇后礼入葬茂陵,虽然加了谥号“思”,汉宣帝也只能原地扩建陵寝,增加卫子夫喜欢的歌舞姬守墓,以示孝心。

后记

综上所述,卫子夫的谥号“思”并不是汉武帝给封的,而是重孙为了自己地位稳固给加的。

虽然孙子将陵墓扩建,但因为汉武帝已经将李夫人追封为皇后,陪葬茂陵,那么也就不能再将卫子夫的陵墓迁入茂陵合葬。

而从两个当事人来看,汉武帝压根就没有在茂陵中为皇后修墓穴,所以他并不想让人和自己长眠一室。

而对卫子夫来说,经过“巫蛊之案”后,汉武帝自灭三族,杀起儿子女儿来,一点都不手软,任夫妻再恩爱,也不能容忍丈夫将自己怀胎十月生下的儿女一个个杀掉。

所以,从卫子夫来说,估计她也不愿意在死后和汉武帝同穴!

汉武帝也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没有和皇后合葬的帝王,李夫人只是陪葬茂陵,茂陵中,只有他孤身一人长眠千年。

而生前的两位皇后,都葬在离他遥远的地方。

可能这才叫真正的孤家寡人吧!

如果你是卫子夫,你会希望和汉武帝这样的夫婿合葬吗?欢迎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红楼梦里贾惜春为何出家为尼?

四 *** 贾惜春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生活置于青灯古佛旁呢? 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她的亲人情感品质上的绝望,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对自身处境的恐惧,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宣泄自己对哥嫂对丑恶的不满。

贾惜春身世的不幸鲜为人知。兴儿向尤氏姐妹介绍贾惜春,第六十五回说“四姑娘小,他正经是珍大爷亲妹子,因自幼无母,老太太命太太抱过来养这么大……”。

一般只知道林黛玉自幼父母双亡,伶仃孤苦,殊不知贾惜春身世的孤苦凄凉不亚于林黛玉,甚至甚于林黛玉。母亲的不幸的死,父、母、兄、嫂、侄等人的所为,给惜春纯洁幼小的心灵带来的创伤太沉重太难平复了,这世界污浊得令人太难忍受了!——宁国府如此地深恶痛绝!

贾惜春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洁癖,第七十四回书中说“惜春虽然年幼,却天生成一种百折不回的廉洁孤独僻性”。这种洁癖似乎过分,使人觉得她的性情似乎太古怪了。贾惜春躲进了大观园这个“清净女儿之境”,殊不料这“清净女儿之境”仍难和污浊隔绝,仍然面临着世局的骇人的风浪,预示着这“清净女儿之境”将很快幻灭!

贾惜春生于钟鸣鼎食之家,长于诗礼簪缨之族,我们从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贾府中知道,她是宁国府贾珍的胞妹,在贾府四千金中地位优于庶出的贾迎春、贾探春,虽然父亲早已出家,母亲从未出场,可是在生活中,由于贾母的怜惜,她被抱在荣国府随同迎春、探春和宝玉同在贾母身边成长,在贾元春省亲后,她和众姐妹住进了大观园,书中如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写道“过了藕香榭——便是惜春卧房” ,惜春住在“藕香榭”的暖香坞。

贾惜春怎么会厌世呢?纵观惜春的为人和她的成长,不难发现她所看重的并不是这物质上的锦衣玉食,正如大 *** 贾元春并不把皇宫生活的物质享受看作“意趣”一样,住在藕香榭的四 *** 贾惜春看重的不是环境的舒适而是藕的香清高洁的品质,但是,在她追求高洁品质的同时,从她的至亲胞兄贾珍所居的宁国府却不时传来种种真丑事,这重创了她贵族 *** 的骄傲与自尊,惜春厌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她的亲人情感品质上的绝望。

第七十四回“矢孤介杜绝宁国府”为她立正传,通过描写她与嫂子尤氏的争执揭示出她内心的渴求与抗争。抄检大观园中,因为她的丫头如画触犯了规矩而要被罚出园外,惜春毅然断绝了和如画多年的主仆情分,不仅不为如画求情,反而主动要求按荣国府规定逐如画出园,表现得冷酷无情。

尤氏为如画辩解,但却碰了惜春的钉子:“谁知惜春虽然年幼,却天生成一种百折不回的廉洁孤独僻性,任人怎说,他只以为丢了他的体面,咬定牙断乎不肯。更又说的好:‘不但不要入画,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边去了。况且近日我每每风闻得有人背地里议论什么多少不堪的闲话,我若再去,连我也编派上了。’尤氏道:‘谁议论什么?又有什么可议论的!姑娘是谁,我们是谁。姑娘既听见人议论我们,就该问着他才是。

惜春冷笑道:‘你这话问着我倒好。我一个姑娘家,只有躲是非的,我去寻是非,成个什么人了!还有一句话:我不怕你恼,好歹自有公论,又何必去问人。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何况你我二人之间。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又道:“我不了悟,我也舍不得入画了。”

尤氏道:“可知你是个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

惜春道:“古人曾也说的,‘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

从这段描写中,我们能够明显地感受到惜春最看重的就是她个人的名节和体面。在贾家,由于她年幼而又失去亲父母的护持,哥嫂对她漠不关心,虽然是千金 *** ,却被养在堂祖母处,这就使得她的处境实质上是半客居状态,在堂祖母的心里,她的分量未必如客居的林黛玉、薛宝钗尊重,养成了惜春冷僻的性格。

在贾府,无论多么热闹的场合,都听不到惜春欢喜的声音,她静静的冷静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在内心深处,她有着作为贵族 *** 的高傲和自尊。

贾惜春对名节的看重,充分显示了她作为贵族 *** 意识深处的矜傲和 *** 的文化品格。贾惜春较高的文化修养,使她在意识深处对文人的名节观是非常认同的,也以此要求自己。但是,由她的哥嫂所主导的宁围府,却不断发生与高尚行为与修养相悖的丑事,这对生活充满向往、充满期待的惜春来说是耻辱的。

但是作为未婚年幼的女性,她在封建家庭里没有任何向身为族长但行为荒 *** 的兄长建言的可能。何况,她有着很强的高洁意识。惜春的“躲是非”表明她的文雅守礼,但不等于她可将“不堪的闲话”置之度外,她内心其实非常希望宁国府守礼而行,但哥嫂不检点自己的行为,这对表面冷面冷口、实则对亲人期望很高的惜春来说打击是非常大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所以她借如画之事语带机敲道:“这些姊妹.独我的丫头这样没脸,我如何去见人。”

尤氏的强辩,使惜春的痛苦雪上加霜,使她直觉她希望宁国府“香清”的希望是必定要落空的,她只有决绝的划清界限:“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要与宁国府断绝关系。她的痛苦谁能知晓?

宁府“不堪的”丑事使她蒙羞,她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宣泄自己对哥嫂对丑恶的不满,这对于“心中有病”的哥嫂来说已经是她力尽可能做到的 *** 的劝谏了。所以,贾探春说“这是他向来的脾气,孤介太过,我们再扭不过他的。”孤介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是耿直不随流俗。

贾惜春则号“藕榭”。芙蓉花林黛玉以孤僻、高洁为主要特征,“藕榭”贾惜春亦如是。藕为高沽之植物,它生于淤泥而不染,被誉为“泥中玉”,与荷花同根相连,由荷花而关联的这两人身上有许多共性,早失父母,都有孤介、清高的人格特征。但惜春的处境更为恶劣,因为她的家人、她的亲哥嫂贾珍的所作所为已使宁国府名誉扫地,她对此不满、愤恨又无可奈何,这是她厌世、拒绝生活之欲的缘由之一。

惜春厌世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对自身处境的恐惧。在贾家,她年龄小,人微言轻,又因不受祖母宠爱而被人忽视。高傲矜持的她就从不与谁过近地接触,更不愿刻意去笼络和讨好谁,贴身丫鬟如画逐出,她都没有想到要去讨人情。孤独如影随行伴随在她周围,她并没有怨言,她谨慎守礼,以她少女的细心静静观察她周围的环境,无论贾惜春表面如何的冷僻,内心深处她对姐姐们、对亲人们怀着深深的期望和关怀,没有这一份关切,她就不是作者珍惜的“惜春”之人。

但发生在姐姐们身上的一幕幕悲剧,却令她心生恐惧。荣华富贵的大姐元春,虽贤德却抵不住无常性命;宽容、亲和的二姐迎春备受丈夫欺凌而死;三姐探春虽敏,却命如风筝;作为年幼的小妹她虽惜春.却“无计留春住”,呈现存她眼前的是看落红一片,百花凋零,如此这种种使她痛苦,何处是彼岸?只有佛门清净之地才会有心灵的安宁。

惜春的判曲“虚花悟”:“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细致地解说了她的心理历程。

《虚花悟》头一句:“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以惜春为本位,申诉三个姐姐命运得凄惨,三个姐姐无论是嫁给“权”还是“钱”,为维护家族都竭尽努力,但最后都无力回天,尤其大姐、二姐还搭上了性命,这些都让惜春痛苦、恐惧,“待如何”是他问也是自问;最后一句:“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这是惜春在绝境中的希望,只有皈依佛门,才能获得平静。惜春在苦闷中遁入空门。

惜春出世的磨难似乎少了些磨折,但她的心理痛苦却是如此的深,不难体会出,惜春的“不作狠心人,难成自了汉”的决绝,这“狠心”二字,道出了惜春出家时情感的痛苦,否则,何必“狠心”呢?她并没有普渡众生的宏愿。然而,她却对自己的姐妹们怀着深切的悲悼之情。她的决绝从另一方面展示了贾府末世悲秋的萧萧余韵,也彰显了她的高洁。

皈依了佛门,是不是有一个极乐世界可以超脱惜春的人生苦难呢?曹雪芹的回答是否定的。

他借助惜春的判词告诉了我们:“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独卧青灯古佛旁”表现了惜春出家后可怕的孤寂和痛苦,“可怜”则抒发了作者对惜春的无比怜悯之情。

作者的怜悯之情是通过为贾惜春设计的居住环境的改变来体现的。幼年的惜春随贾母而居,这是温暖的;入住大观园初,按第二十三回介绍:“惜春住了蓼风轩”;而第三十七回却通过薛宝钗介绍道:“四丫头在藕香榭,就叫他‘藕榭’就完了。”此外,第五十回中写道“过了藕香榭——便是惜春卧房,门斗上有‘暖香坞’三个字”,至此,惜春住处已名为“藕香榭”,而家道沦落后,她是“独卧青灯古佛旁”。

从随贾母而居到“独卧青灯古佛旁”,贾惜春的环境由温暖富贵走向了孤寂贫困。

《红楼梦》作者别具匠心的以“藕榭”为惜春之号,不仅是为了暗示其高洁,还隐喻她与佛门的关系。佛教认为,大彻大悟、高洁善美的佛是从污浊丑恶的人世间,经过修行后而成为超凡人生的,这就是如同高洁艳美的荷花是从污浊水中长出来一样。

故佛经《大智度论》曰:“譬如莲花出自淤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于是佛与荷花使结下了不解之缘:荷花亦被尊为佛门圣花。作为与佛门圣花同根相连的藕,虽然她深植于淤泥,仍然如“玉”美好,且如果没有藕根的深植淤污泥,就没有荷花的清香与高洁。泥中玉的隐喻不仅说明贾惜春出于宁国府这孽情滋生的“只有门前的石狮子是干净”的淤泥中的“藕”的高洁,还暗示了惜春必然经历苦修后从污浊丑恶的淤泥巾超脱。

鸡男虎女婚配如何?

你好!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鸡男虎女婚配如何?呵呵,你真的是问对人了,我和先生的属相正是如此,我属虎他属鸡。那我就简单叙述一下这样组合的婚配到底过得好不好。

虽然这两个属相常给人“虎吃鸡,金克木”的不好印象,各种算卦网也对此褒贬不一,但那毕竟是一种主观上的理论而已,并不具备多少让人信服的依据。人若都信奉了那“命理”学说,人类还如何进步呢?世界又当如何发展呢?所以,我们不能盲目的去相信,一定要勇于去尝试,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一定要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我和先生是他同学刘姐介绍认识的,我和刘姐是同事,说到这里,中间还有一段小插曲。

其实在刘姐撮合我们之前,她原本是想撮合自己亲妹妹的,她们大家约出来吃过一次饭,过程中刘姐对她这同学隐隐吐露了她的用意,还问同学觉得她妹妹如何?把这腼腆的同学窘得无言以对,这傻样儿傻笑着头摇得拨浪鼓似的……

刘姐的妹妹后来我是见过的,瘦高的个子,长得眉清目秀,两姐妹挺像的,都算是美人。所以,后来我对先生感慨:唉!你这傻子,当年的刘姐算是“近水楼台”了,你错过也就算了,可如今你又错过了人家妹妹,你说可惜不?气人不?然后却见先生一脸好气又好笑的表情。

因此,我和他能走到一起也算是莫大的缘分了,也算是我的“福气”吧!特别是当刘姐的妹妹得知“那男同学竟然选择了一个哪方面都不如自己的女生”那一刻,我想她是又气又恨的吧!那段时间我们偶然碰面,她总是板着脸,说话阴阳怪气,最后我也才知道缘由,明白了前因后果。虽然我不知道刘姐妹妹是属什么的,但可以肯定她不是属虎。

那么这个属鸡男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因为他大我5岁,比我成熟,见识也比我多,关键是书读得比我多,这才是最重要的,他一本科生配我这中专生是真的委屈他了😂,但他骨子里是一个特别谦虚善良的人。他是真心对我好,对我们的家人孝顺,自己舍不得花钱,却把钱都给我花,有什么好吃的, *** 时间会想到给我带回来,把我当孩子待了。

如今,我们结婚8年了,在这8年里,他对我始终如一,虽然夫妻过日子,争吵是在所难免的,但他愿意处处让着我,妥协于我,决不让我们的矛盾“隔夜”,当然,前提是“我们都不是无理取闹”的人。虽然我们各自的属相不能更改,但婚姻里的两个人互相理解和包容才是最恰当的,我们不能将生活里的不幸全都归结到双方属相上去,一味地拿属相说事,这是不理智的,更是荒谬的。

所以,我的结论是“鸡男虎女的婚配是相亲相爱的哦!”祝大家永远幸福快乐的生活下去!

(图片均来源于 *** )

【我是梧桐兮兮雨,欢迎发表您的不一样的见解与我互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