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透长安-西汉名臣主父偃是个什么样的人
算命透长安,西汉名臣主父偃是个什么样的人?
主父,一个很罕见的姓氏,以至于百家姓都没有收录,据说和赵武灵王有关,他退位之后自称主父。在历史上,这个姓氏因为一个姓主父的人而被人们熟知,这个人非常有名,他就是西汉武帝时期的主父偃。
主父偃为什么有名呢?因为他提出了一项重要的政策,这项政策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演变无法绕过去的一道坎,它就是“推恩令”,它成就了主父偃,使他在历史上留名并被后人记住。
主父偃生于何时,司马迁没有说,他俩是同一时代的人,司马迁是应该知道的,但是却没有记下来,不合常理,极大的可能是资料缺乏,司马迁确实不知道,这也说明主父偃幼年的生活是鲜为人知的,一个出身贫寒的人,谁会去关注呢?
出身寒门的主父偃,生于齐国,那时齐鲁流行儒家思想,遍地都是研习儒术的儒生,但是主父偃却选择学习长短纵横之术,纵横术在当时已经没落了,没人学习。为什么主父偃不选择热门的儒术而是选择了没落的纵横术呢?家境贫寒可能是重要原因,战国的苏秦、张仪出身都很贫贱,而他们学习的就是纵横术。
主父偃学成之后,因为师从纵横家,*** 学历很低,虽然后来兼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但仍被人看不起,他在齐国不受待见,便开始周游诸侯国,到过燕国、赵国、中山国,情况依然,遭人白眼,受人鄙视。这样的生活可以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十年过去了,到了花甲之年,依然贫穷,没有任何成就,内心是多么的煎熬与焦急!
(主父偃剧照)元光元年(前134年),主父偃找到卫青,希望卫青向汉武帝举荐自己,卫青知道主父偃的能力,也多次向汉武帝推荐,可汉武帝并没有重视。时不我待,主父偃决定孤注一掷,直接上书皇帝,没想到早上递的奏疏,傍晚皇帝就召见了他,对他说:“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言语之中充满相见恨晚之意,当即授予郎中之职。不久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
汉武帝把主父偃安排在内朝任职,内朝是汉武帝的秘书机构,是为削弱宰相的权力而设,人员大多地位较低,是皇帝的亲信。当时国家的许多政策方针都出自这里,内朝实际上是一个决策机构,可见汉武帝对他的信任。
(汉武帝剧照)汉武帝为什么这么欣赏主父偃呢?因为主父偃了解汉武帝的心思,知道他想要什么。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国势力,是汉武帝最想做的事情。这件事是非常难做的,文帝时,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没有成功,景帝时晁错提出“削藩令”,反而引发“七国之乱”,晁错身死族灭。
这样一个棘手的活,主父偃为什么接过来了呢?因为首先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机会,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等了多少年,头发都白了,必须抓住它。其次,他学的是纵横之术,“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是基本素质。敢做事,不怕事,正是主父偃所具备的,也正是汉武帝所需要的。
公元前127年,在主父偃的建议下,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全国实行。这一政策非常高明,一是利用儒家的仁孝思想,“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使得诸侯王陷入两难境地,如不分封子弟,会背上不仁不孝之名,反之,则是自断其臂。诸侯失去了反对的借口,只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二是巧妙的转移了矛盾。把中央与王国的矛盾转化为王国内部的矛盾,诸侯的儿子争相想分到土地,相互之间产生矛盾,如果诸侯王做的不公平,与儿子们也可能产生矛盾。这样,堡垒就从内部瓦解了,达到了兵不血刃而削藩的目的。
同时,主父偃还揭发各诸侯王的罪行,燕王与妹妹 *** ,畏罪 *** ;齐王与姐姐私通,畏罪 *** 。还迁徙天下富豪到茂陵,加强监视。
这些做法引起了王公贵族和大臣的不满,说他“太横矣。”有人劝他收敛一些,但主父偃说:“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说的多么决绝,不为自己留一点退路,他早已看透世态冷暖,看透生死。孔夫子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但主父偃仍然在奋斗,充满着紧迫感,这种义无反顾的精神,挺符合纵横家的特点。
赵王看到燕王、齐王的结局,很害怕,趁主父偃不在皇帝身边,到齐国为相的机会,向汉武帝告状,检举他大肆收受贿赂、离间刘姓骨肉,特别是逼死了齐王。汉武帝把主父偃下狱,他承认受贿,但不承认逼死齐王,皇帝并不想杀他,这时丞相公孙弘说“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于是,主父偃被*** 。
(汉武帝剧照)汉武帝不想杀主父偃,为什么不把他保下来呢?主父偃处于当时的刘姓诸侯王和天下富豪的对立面,损害了他们的既得利益,欲除之而后快。诸侯国削弱之后,汉武帝的目的已达到,主父偃失去了价值,为了堵住大家的嘴,平息怨恨,只能让他背锅了。在皇帝眼中,主父偃只是一枚棋子而已。
“悲夫!”太史公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主父偃本可以不那么绝情,本可以好好地活着,只要他圆滑一些,世故一点。但是为了政治理想,他不愿平平淡淡地生,宁愿轰轰烈烈地死。苏秦、张仪能够“智足以强国,勇足以威敌,一怒而诸侯惧,”主父偃,同样做到了。
(图片来自 *** ,侵权必删!)
罗成算卦故事?
罗成算卦,罗成功成名就,踏着白马游长安。也便是这个时候遇到了一位摆着摊子算命的老道。罗成见那老道出言张狂,说是天上地下无所不知,就前去故意刁难。然那老道听罗成报完生辰八字,就能将罗成半生经历全数报来。
当罗成笑问他能活到多少岁时,那老道却说罗成阳寿将近,不过还有半月。罗成正是春风得意,听到之后勃然大怒:当年徐茂公给我算卦说我能活到七十三岁,我跟你无冤无仇,怎么到了你这里就平白无故少了五十年的寿命。老道一五一十将罗成为何减寿的原因说了出来,这五十年阳寿殆尽正是因为罗成所做的五件缺德事。
罗成减寿五十年,最终正如老道所说,死在乱箭之中,极为凄惨。
有什么有意思的奇闻异事?
野史,即所谓的与正史相对应的民间编撰的历史。其大部分是根据传闻,甚至神话故事等为原始素材编写的。野史可以作为正史的补充,也可以当做趣闻百科来阅读,但切莫将它当做正史去理解。但是,这其中有一种可能比正史更真实的历史记录,也会被归类为野史,这类史书就是旧时私家编撰,专门记录一些在正史不敢写的、需要避讳的史书。
民国小报下面就为大家讲述一个同一个故事,在正史和野史中的不同记述,是真是假,孰真孰假,各位自行分辨。
野史记载
民国时期,有一女人嫁人后,生了一男一女。但因为她老公是明星,她怕老公在外面沾花惹草,就女扮男装天天跟着他。又怕自己再怀孕,无法监督丈夫,竟然狠心做了绝育手术。谁想到,不久之后一场麻疹让她两个孩子都夭折了。她因为不能再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老公跟别的女人乱扯。这自作聪明的女人叫王明华,老公叫梅兰芳。
正史记载
正史因叙述较为详细,所以篇幅也长一些。正史中对梅兰芳和其原配妻子王明华的记述是这样的:
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除了在京剧上的成就外,他与“冬皇”孟小冬的感情纠葛,是最经常被人提及的。但对于最早走进梅兰芳生命的女子,他的原配妻子王明华,却总让人忽略。这个最早走进梅兰芳生命的女子,见证了梅兰芳从默默无闻到风光无限;偏偏命运无情,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毁掉了王明华的人生。最终年仅37岁,便病逝于天津。
王明华嫁给梅兰芳那年,正是梅兰芳一生最艰难的时候。时年17岁的梅兰芳在那一年,遭遇了母亲去世,又经历了“倒仓”期的考验。“倒仓”期就是男人的变声期,变声后的结果,将直接决定梅兰芳作为旦角的未来。就是在这个双重的压力下,梅兰芳迎娶了王明华。
王明华王明华也是出身于京剧世家,父亲是当时著名的旦角王顺福;因为自幼就接受戏曲熏陶,王明华婚后给予了梅兰芳极大的支持和帮助。除了身为妻子的贤惠*** 持外,更是凭借自己对京剧扮相敏锐的审美和感知,不断改进梅兰芳的妆容、发式和服装。
那一时期,梅兰芳的舞台造型都出自王明华之手。在王明华的精心装扮下,梅兰芳的扮相更加俊美出尘,在舞台上大放光彩。可以说,梅兰芳能够走红,王明华绝对功不可没。
梅兰芳王明华不仅在事业上对梅兰芳帮助很大,还在婚后为梅兰芳生下了一儿一女,对于单传的梅家来说,更是功不可没。为了兼顾丈夫的事业,王明华在生下女儿后,就狠心做了绝育手术。因为那时戏院有一个“女子不得在后台逗留”的奇怪规矩,为了照顾梅兰芳,王明华从此便以女扮男装的方式,陪伴在梅兰芳左右,并负责他的一切演出事项。梅兰芳与王明华但就在梅兰芳开始渐渐走红时,一场 *** ,夺去了他和王明华的一双儿女。两人在伤心之余,又面临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梅兰芳是家族里兼有两房的独子(父亲兄弟二人,大伯无子),不能无后。
舞台上的梅兰芳为了梅家的后代,王明华无奈同意梅兰芳再娶。而迎娶的人,就是梅兰芳的同门师妹福芝芳。本来丈夫再娶,对王明华的伤害已经很大,而福家提的一个要求,更是让她倍感委屈。
福芝芳福家要求梅兰芳,必须要以明媒正娶的方式迎娶福芝芳,与王明华同为正妻,也叫平妻。对于这个苛责的条件,王明华虽然不情愿,但为了丈夫还是同意了。所有人都被王明华的识大体顾大局感动了。可人们不知道,王明华点头的同时,心中又有多少无法诉说的辛酸喝无奈呀!
曾经的她,也是儿女双全的幸福母亲,更是被丈夫偏爱的贤惠妻子。可随着儿女夭折、丧失生育能力,她在这个家的存在,似乎慢慢变淡了。练功的梅兰芳自从梅兰芳迎娶福芝芳后,两人婚姻美满,还生下一个儿子。相比之下,作为原配的王明华,在这个家中反而像极了一个多余的人。在这样的状态下,王明华病倒了,被诊断为肺结核。为了不传染给家人,它她决定到天津治病,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王明华在天津治病期间,梅兰芳只去过一次。而且不是去看望,而是要告诉她,自己又结婚了,新太太就是梨园冬皇孟小冬。杜月笙与孟小冬最终,1929年,被病痛折磨的王明华,在弥留之际呼唤着梅兰芳的小名“畹华”,在天津病逝。或许是出于对王明华的愧疚,梅兰芳特地在香山万花山选了一块墓地,只因“万花”与“畹华”同音,以此成全王明华至死未圆的意难平。梅兰芳与王明华合葬墓这就是梅兰芳与王明华的故事。在野史中,王明华被描述成一个“醋坛子”,因为自己的小肚鸡肠而自食恶果。但在正史中,王明华又被描述成了一个世间难寻的贤妻,为了梅兰芳不惜孤老终生。这就是正史与野史的区别,同样的故事,完全不同的叙述,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让你选,你相信正史还是野史?俗话说天机不可泄露?
天机就是修道的*** !太《太上玄科》曰:“天涯海角,遍寻无人,不容轻传,恐受天谴”。*** 真人《悟真篇》有云:“三传非人,三遭祸患,盖知天意秘惜,不可轻传于匪人也”王重阳也说:“天机未敢轻吩咐,细细看贤悟不悟”。《黄帝内经》更是说:“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传非其人,慢泄天宝”“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言”等。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惊人的巧合?
在中西方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巧合事件,不仅性质、规模极其相似,而且还发生在相同时期,东西相映,十分有趣。
巧合一:埃及金字塔王朝与中国炎帝、黄帝
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金字塔王朝建立,恰与司马迁著《史记》中记载的中国炎帝、黄帝产生在同一时间。两者俱为东西方古代文化的始源。
巧合二:古巴比伦太阴历与中国阴历
公元前20~18世纪,古巴比伦创建了以月亮围绕地球旋转周期计算的太阴历,与中国夏朝所使用的阴历,不仅同时,而且都是每隔2~3年置一闰月。二者如出一辙。
巧合三:希腊、古罗马文化鼎盛时期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6~3世纪,为希腊、古罗马文化鼎盛时期,也正值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东西方都处在学术上百家争鸣(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中国有孔子、墨子、老子、庄子等),军事上天才辈出(西方有波斯居鲁士王、马其顿亚历山大帝,中国有孙武、吴起、孙膑等)的辉煌时代。
巧合四:中国孔子与印度释迦牟尼
中国孔子与印度释迦牟尼生于同时,两人年龄只相差14岁。一个开创了延续3000余年的东方传统文化——儒学;一个创建了*** 大的宗教之一——佛教。两人一东一西,一儒一佛,都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巧合五:大罗马帝国崩溃与南北朝对峙
公元4世纪,西方野蛮民族入侵,大罗马帝国崩溃,中国正值五胡乱中原,西晋王朝覆灭。公元395年,罗马*** 为东西罗马;公元398年,中国 *** 为南北朝对峙。两者相距仅3年。
巧合六:大唐帝国与*** 伯帝国
公元632年,李渊、李世民父子统一全国,建立大唐帝国;*** 进攻麦加城,创建 *** 伯帝国。两国分别雄踞东西方,同样强大,同样繁荣,疆域也同样宽广。
巧合七:****** 与中国金兵南侵
欧洲组织********* 伯国家,与中国金兵南侵宋朝几乎同时。均起于12世纪初,蔓延200年,结束于13世纪末。
巧合八:*** 彼得大帝与中国康熙皇帝
*** 彼得大帝与中国康熙皇帝几乎同时登位,相继去世(康熙死于1722年,彼得死于1725年)。彼得大帝开创了俄罗斯帝国,康熙皇帝奠定了东方最强大的王朝,两人俱为一世雄主。
巧合九: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与中国剧作家汤显祖
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与中国杰出剧作家汤显祖不仅是同时代人,而且同于公元1616年去世。莎士比亚被誉为西方戏剧之父,汤显祖则为中国戏剧之祖。
巧合十:《荷马史诗》与《诗经》
西方伟大的历史巨著《荷马史诗》产生于公元前9~8世纪,与中国伟大的诗歌典籍《诗经》产生时代恰好相同。两者东西相映,俱为世界诗坛发出最为璀璨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