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靠算命-历史上多尔衮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大同靠算命,历史上多尔衮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据史 *** 载,1650年,39岁多尔衮外出打猎,意外坠马,摔伤后去世。骑马摔死的?很不对劲。满清以骑射为荣,多尔衮也军功赫赫,好端端骑个马,怎么还能摔下来?
很多人揣测,这件事,是否是政治斗争的谋害?
多尔衮刚去世,顺治皇帝连忙追封他为“义皇帝”,赐庙号“成宗”,而不到2个月,顺治帝又翻了脸,撤去多尔衮的一切封号,还给他定了14条大罪,并挖坟掘墓,连死后安宁都不给。
前前后后的对比,很难让人不对多尔衮之死,产生怀疑。
我读这段历史时,也觉得非常奇怪,于是特意翻阅了不少史书,却发现,多尔衮之死,可能真的是一场意外,或者说,是偶然中的必然。
他意外坠马这件事,完全是由于他的身体素质+纵欲过度所致。
如果你不信,请随我一起来捋一捋多尔衮的生平往事。
01 幼年,身体底子本来就不好。多尔衮是努尔哈赤和受宠大妃阿巴亥的第二个儿子。
小时候的他,身体并不好。
这是史书上明确记载的事情。
当年,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弟弟多铎,都跟着队伍征战,但他却和母亲阿巴亥一样,在家留守。
天命年间的许多重大庆典,多尔衮也基本没有参加过。
他的父亲努尔哈赤非常宠爱多尔衮,甚至多次提出要把自己亲率的镶白旗给儿子,可见,多尔衮不参加庆典,一定不是由于不受宠。
而努尔哈赤活着时,多尔衮已经能够参议国政,但他很少参加战争。
这件事,也能侧面反映出,多尔衮的身体素质可能真的不太好,如果硬拖出去打仗,极有可能一命呜呼。
但因为太被保护,15岁的多尔衮身上仍然没有多少军功,当父亲去世,哥哥皇太极逼着 *** 殉葬时,他根本无法反抗。
02 青年,四处征战,伤病累累。1626年,皇太极登基,15岁的多尔衮开始了四处征战的生涯。
满人好武,更是深信以武打天下的道理,身体孱弱就会被看不起。
皇太极登基后,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的日子本就不好过,为了能够稳住脚跟,多尔衮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功绩。
于是,多尔衮开始不要命地征战。
1628年进攻察哈尔部,1629年突进明朝边塞,逼近通州,1630年攻打北京,1631年攻打大凌河……
那时候的多尔衮,年轻气盛,总是冲锋陷阵在最前面,管他明军炮火如何,多尔衮也不愿意退缩。
后来,多尔衮又带兵接连征服蒙古各个部落。
1636年,皇太极 *** 行赏,多尔衮成了诸贝勒之首,被册封为和硕睿亲王,年仅24岁。
要知道,比他年纪大,比他征战多的不在少数,但像他这样够狠,又能立军功的,几乎没有。
到后来,皇太极担心多尔衮军功过剩,在一些重要的战役上,皇太极都会亲征。
皇太极为主,多尔衮为副,军功自然是皇太极的。
此后,多尔衮又征讨明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松锦之战,这一战前前后后打了两年多,最后以多尔衮的胜利告终。
洪承畴被俘后投降,祖大寿开城投降。
可也正是这一战,使得多尔衮的身体大受损害。他 *** 次主动说出了自己的身体问题:
“颇劳心集思,亲自披坚执锐……体弱精瘦”(取自《多尔衮摄政日记》)
当时的多尔衮,还只有29岁。
和他一起行军打仗的兄弟子侄,基本没有得病的。
由此可见,多尔衮的身体之弱,完全不像一个年纪正好的小伙子。
在不久后,多尔衮还秘密向留质在沈阳的李朝世子求药,言语之间态度良好,非常恳切:
俺荷国眷爱时深,世子之待俺,亦至其欲生不欲死之意,见俺有痼疾,非竹沥难治,而蒙惠得服便见其效。但此物非此地所产,不得不求之于馆所者。(取自《沈馆录》)
“痼疾”,就是久难治愈的病。
可见,早在30来岁的年纪,内里虚耗,再加之征战受伤,多尔衮的身体就已经不好了。
03 壮年,忧思过度,心情郁结。1643年,皇太极去世。多尔衮和豪格争抢汗位,最后便宜了小娃娃顺治,多尔衮坐上了辅政大臣的位置。
【忧思过度】世人皆知,多尔衮当了辅政大臣后,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把顺治的地位挤到了犄角旮旯。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那个时候的多尔衮,也是劳心劳力,军国大事全部都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
当时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呢?
经济崩溃、社会混乱,反清复明呼声高涨,还有李自成、张献忠等 *** 军。可以说,对于满清而言,这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社会。
如何稳定下来,如何以少量的满人统治人数众多的 *** ,如何设置行政机构……这些都是问题。
对于马背上的满人来说,这很困难。
而当时的顺治皇帝福临,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毫无理政能力。
多尔衮心中清楚,满清未来的走向如何,全靠他们这帮臣子。可满清上层内部,多尔衮还要时时刻刻堤防豪格。
在繁多事务和巨大的压力之下,多尔衮就算再厉害,也经常会感觉到吃不消。
有时候,他实在受不了的时候,也会吐露真言:
“机务日繁,疲于裁应,头昏目胀,体中时复不快。”(取自《清世祖实录》)
每一次和大臣们议事情,他都非常希望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希望大臣们能够体谅他。
“予恭逢太祖、太宗遗业,代上摄政,惟恐事多阙误,生民所生,念民为邦本,日夜焦思。又素婴风疾’劳瘁弗胜,予躬几有过失,尔等勿得瞻徇,当各好所见。“(取自《清世祖实录》)
“风疾”,会引起关节疼痛,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风湿。
一来二去,大臣们见多尔衮的身体实在不好了,就集体上奏,为保江山社稷,请求免去多尔衮的跪拜之礼。
可这时候的多尔衮,也就只有三十多岁。
放在现在,一个正常的30多岁小伙,怎么可能成天体弱、有风湿,连跪拜都有些做不到?足以可见多尔衮的身子,到底有多差。
对于多尔衮的身体,他的竞争对手豪格是这样说的:
“睿亲王(多尔衮)素善病,岂能终摄政之事!”
“和硕睿亲王非有福人,乃有疾人也!其寿几何而能终其事乎?”
“我岂似彼病夫,尔何为注目视我?”
(取自《清世祖实录》)
【心情郁结】拖着病体,多尔衮每天必须处理成堆的军国政事,身体自然没办法好起来。
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令多尔衮心情更郁结的事情:他始终没办法当皇帝。
从多尔衮摄政的情况来看,其实他基本上已经行使了皇帝的实权。
如果他愿意,后来的他也完全有能力推翻顺治。
可是,为了满清的大局着想,他不能。
他没有办法,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手打下来、稳下来地江山,因为满清上层的内部战斗摇摇晃晃。
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多尔衮就想当皇帝,但因为实力不足没当上;皇太极死的时候,多尔衮又想当,但实力还是不足。而现在,实力是够了,他却要自己主动放弃机会。
对他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大的痛楚。并且这种精神上的痛楚,已经影响到了他的身体。
正如他自己所说:
“若以我为君,以今上居储位,我何以有此病症。”(取自《世祖章皇帝实录》)
【过度纵欲,身体虚耗】为了缓解精神上带来的创伤和压力,多尔衮想到了两个好办法。
一是在物质上,充分满足自己想要当皇帝的愿望进行缓解,比如穿龙袍、坐龙椅、享受文武百官的跪拜。
但这,比起他想当皇帝的欲望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二是在女色上沉浸。
在影视剧的影响下,不少人都认为多尔衮是个痴情种子,钟情于孝庄。
但历史上真实的多尔衮,老婆娶了一个又一个,私下里生活非常滋润。
他身体发育本就比别人晚,但12岁的时候,就娶了人生中的 *** 个妻子,此后,他开始不间断地娶妻,他的妻妾,有记载的就足足有6妻4妾。
当然,妻子多,并不能说他就是纵欲。
但入关后,多尔衮就开始在八旗中挑选美女,入府当自己的婢女。
后来,侄儿豪格被下狱,多尔衮眼馋侄媳妇,忙不迭地就把侄媳妇带进了府中。
随着时间推移,多尔衮看本国美女看多了,就打起了臣属国的主意,要求臣属国进献世家美女。
当时, *** 国王的女儿只有两岁,生怕被多尔衮责怪,就赶紧在宗室里大选适龄美女,陪嫁的丫鬟,也个顶个好看。
只不过,不管多尔衮怎么纵欲,他就是生不出儿子,连女儿也只有一个。
这样的纵情声色,就算身体好的人,可能也吃不消,更何况,多尔衮的身体本就不好。
1650年上半年,多尔衮发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可他不仅没有收敛,反而越来越沉迷美色。
或许,是因为感受到身体的不好,这段时间的多尔衮,开始多次劝哥哥阿济格不要莽撞、好自为之,并且赶紧尊母亲为“皇后”,让她的牌位进入太庙。
04 最后的催命符——坠马摔伤1650年的十一月,多尔衮外出打猎。
关于这段催命打猎之旅,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清世祖实录》记载:“以有疾不乐,率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及八旗固山额真、官兵猎于边外。”
《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外出围猎记》:(顺治七年)十一月十三日,皇父摄政王身体欠安,居家烦闷,欲出口外野游……(十二月)初七日,宿于喀喇城。本日,皇父摄政王病重歇息。初九日戊子,戍时,皇父摄政王猝薨。
从这两段记载,可以看出,多尔衮外出打猎,是因为自己生病了,心里不痛快,想要出去潇洒一下。
在满人的认知中,打猎可以消除病痛。
他们在刚刚发病初期、还能走得动路的时候,不管时间是否适宜,都会外出打猎,以消解心中烦闷,达到缓解病情的效果。
曾经,皇太极在宸妃海兰珠死后,大病一场,圣体违和,仍旧顶着寒冬,在最冷的日子去了叶赫部一带(今吉林)打猎。
结果,病情加重,皇太极回来没多久就去世了。
而这一次,多尔衮外出打猎,也刚好是农历十一月的寒冷天气。
身体本就不好的他,在寒冬中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自然是一大重创。
多尔衮摔下之后,原有的病情加重,才导致了他去世。
对于满清贵族来说,多尔衮的去世是突然的,因为这时候的他才39岁。
但对于多尔衮自己来说,恐怕他早就心里有数了,先天不足的身体,后天多伤多病多思,怎么可能长寿?只不过,他应该怎么也没有想到,年少时用军功奠定地位的自己,会因为一场小小的打猎而迅速失去生命。
由此可知,谁也不知道,到底是明天先来,还是意外先来。
但我们能做的,或许是珍重身体,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你看 *** 古代的哪个历史人物?
先放结论:看 *** 王莽
公元9年元旦,王莽篡位称帝,登基成为一朝开国君主,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
王莽做了皇帝,打着复古改制的幌子,下令变法。 *** ,把全国土地改为“王田”,不准买卖;第二,把奴婢称为“私属”,不准买卖;第三,评定物价,改革币制。
王莽改制期间出台的一些政策违背了客观规律。
如“王田制”,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并按井田制重新分配。在这里王莽着意于立即消除土地兼并,初意未始不善,但这一政策违背了当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规律,这就注定了它的失败。结果,既没有能力兑现无田者可按标准受田的承诺,又危机官僚大地主的特权利益。
再如币制改革恢复已被历史淘汰的原始货币,直接违反货币发展规律,徒增货币流通的障碍。
其次改革过急过速,容易采取一些过头的政策措施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致使改革失地社会基础。
如王莽将奴婢改为“私属”,并禁止奴婢买卖,本意是要制止奴婢数量的扩大,解决社会上日益严重的奴婢问题。但这项措施也遭到了上自蓄奴之家,下至失地之民的反对,因为禁止奴婢买卖,既触犯了官僚、豪富的利益,又使失去土地而无路可走的农民断绝了一条卖身为奴的生路。
第三王莽还采取行政手段,对不恰当的改革措施强制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如币制改革中以小易大,以轻换重,所铸大泉,重不过12铢,只相当于五铢钱的2.4倍,却要当五铢钱50枚用,所铸重一铢的 *** ,却要与五铢钱1枚相等。如此不合理比值的存在,就难以禁止盗铸私钱。王莽只得实行诸如“以私铸钱死”、“一家铸钱,五家坐之,没入为奴婢”等严刑酷法来强行禁止。但是,政策强制对于经济规律是无法抗拒的。所以不管王莽把政治强制强化到何等程度,依旧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想当然的改革措施终究得不到贯彻,不切实际的乱改还引起社会的混乱。
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莽见四方农民相继 *** ,王匡,廉丹等数战不利,知天下溃畔,事穷计迫,乃议遣风俗大夫司国宪等分行天下,除井田、奴婢、山泽、六筦之禁,即位以来诏令不便于民者皆收还之,事未及行而舂陵兵起,新朝灭亡。
有没有闷声发大财的渠道?
我认识一个朋友, 他就是那种全国各地到处跑,然后也整天不上班,但是还有钱花的人。
其实我一直很好奇然后他是做什么工作的,但是我认识他有将近七八年的时间,都没有套出话来。
这种人真的很谨慎,他一般如果说有发钱的发财的路子,真正发财的路子他是不会告诉你的。
他会告诉你什么,告诉你老老实实的上班或者开一个实体店。
其实也很正常,因为这是人家的收入来源告诉你,万一你知道了你和别人抢生意了怎么办?对不对?
后来侧面了解,我才明白知道。他其实也是有工作的,只不过他的工作弹性比较大日常的时间就只需要每天花上一个小时去照顾一下他的那个业务就可以了,剩下的时间他就可以玩当然了,他这个风险也是比较大的具体是什么工作?我现在就不说了,因为现在的话我估计他可能也不是很好过。
另一方面呢,人家家里拿是有家底儿的。他们家就他一个独子他的妈妈是事业单位的人员爸爸呢是做生意的。他的爷爷是之前是一个书法家,还比较有名气,所以祖上三代都给他攒了不少家产。
当然了,他自己也是比较努力的因为他除了刚刚以上我说的那个项目以外,他还在研究自媒体。现在也小20万粉丝了。
除了以上以外呢,因为他全国各地跑,有时候呢也会帮粉丝朋友啊什么的带带特产呀,还有一些货品所以他基本上是不缺钱花……
所以说,他能够闷声发财,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口风紧,另一方面呢是因为他本身家境殷实!
如果说2022年还有什么能闷声发大财的路子,那就是选好你现在认准的这条路子,一直深耕下去。最后,祝屏幕前刷到这条问答的朋友今年都所求皆所愿,心愿达成![玫瑰][玫瑰]
其实还有十位皇位?
简单来说,汉朝又复活了,自然不会承认这些伪帝。
两汉之间大致指的是公元8年西汉灭亡后到36年东汉重新统一的历史时期,在这近三十年间,天子成了廉价品,先后出现十余位天子,换句话说就是皇帝。
这十几位皇帝只有一位被史家公认,那就是汉光武帝刘秀;还有一位古人不承认、现代人承认,即新帝王莽。剩下几位虽有帝号,却都只是割据一方,在东汉统一进程中先后败亡。
1、新帝王莽:失败的改革者(8年——23年在位)王莽的古今评价属于极端分化,古人就没几个称赞他的,大多是贬损,少数几个中立的,也就说说“王莽谦恭未篡时”,以他当上皇帝前的事迹举例子。直到近现代,王莽摇身一变成了社会改革者,赞誉铺天盖地而来,称赞和否定达到了对半分的地步。到了 *** 时代,他又被称作“穿越者”,号称是把社会主义制度搬到古代。
事实上,王莽的确有真才实干,他上位的方式非常独特,不是像后世那些权臣一样是掌控兵权后才完成改朝换代的,他是靠 *** 和外戚身份双重加成当上辅政大臣,又碰上幼主在位,一步步架空皇权后禅让登场的。
*** 其实很难具象化,王莽能够靠它屹立于士林朝堂数十年,已经说明他自身的能力了,但他上台后的种种措施,又证明了他是个书生氏的政治家,一心想把社会推向并不存在的上古大同。
王莽是修习《礼经》出身的,这部儒家经典对于他而言已不是学问,而是信仰。再算上那个尊儒的年代,新朝君臣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我们无比相信传说中的三代盛世,认为只要依据《周礼》规定的去做,盛世的光辉就会再一次普照大地。
现在我们知道所谓三代盛世只是圣人的谎言,为了自己的学说铺路而已,一个连铁器都没有的时代哪来的人人和乐,不过是物资极度紧张下的按需分配而已。
就这点来说,上古时期的所谓大同,跟我们要追求的 *** 是有一点点相似的,这就给王莽的复古改制披上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面纱,在 *** 时代集聚了大批粉丝。
王莽的新政包括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等等,都是周礼模式,完全不顾社会现实。
以币制改革为例,王莽在位十五年,币制改了五次,这是什么概念?平均三年改一次,等于三年前我在用人民币,突然改成美元,现在又改成卢布,旧货币还没收回,新货币就出来了,市场上新钱旧钱真钱 *** 满天飞,百姓不堪其苦。
本来王莽的上位是人心厌汉的结果,但他这么一折腾,大家直接思汉了,汉朝再惨也没这么惨呐。百姓纷纷揭竿而起, *** 军此起彼伏,新朝江山分崩离析。
2、更始帝刘玄:乱世天子(23年——25年在位)上面说了人心思汉,为了争取人心,反抗新朝的 *** 军不少都扛着汉朝的大旗,其中喊得最响的就是绿林军,他们最初的根据地是绿林山,因而得名。
后来绿林军连败新军,聚集了数十万众,其中就包括藉藉无名的宗室刘玄和野心勃勃的宗室刘演。
刘玄和刘演都是舂陵宗室,属于同宗,所不同的是刘演能力出众,跟弟弟刘秀拉起一支舂陵兵,兄弟二人都是反新的主要大将。刘玄则生性懦弱,绿林军大将就看中这一点,拥立他为帝,国号汉,年号更始,是为更始帝。
刘玄称帝是在23年正月,消息一出,四海震动,各地纷纷弃新朝而去,接受汉朝的官职。到当年九月,汉军攻破长安,新朝灭亡。
随后汉军席卷关中,刘玄也将都城迁往长安,仿佛曾经号令天下的大汉王朝又回来了。可实际上,此时的刘玄更像是周天子,地方上的割据势力虽多向他称臣,但并不听他号令,有些更是悍然称帝,想跟他争夺天下。
刘玄却没认清这个事实,他一头扎进了温柔乡,沉湎于酒色,不理政务,同时还猜忌诸将。在入主长安之前,他就设计诛杀了刘演,还把刘秀派去河北送死,殊不知刘秀在河北翻了盘,完成了刘玄不能完成的中兴大任。
在刘玄的胡乱治理下,更始政权混乱不堪,诸将争权,地方上的各大割据势力频频向其发起挑战,其中最致命的就是赤眉军。
3、建世帝刘盆子:抓阄的放牛娃(25年——27年在位)赤眉军跟绿林军并列为新末两大 *** 军,势力庞大,因把眉毛涂红而得名。
赤眉军原本的根据地是在山东,后来发展到山东、河南多地,与此同时,绿林军已经改头换面成了更始汉军,杀入关中。
刘玄迁都长安后之前,赤眉军就有意投降,但刘玄冷漠回应,待遇给的很差,彻底断了两家大公司的合并可能。
24年冬,发展壮大的赤眉军频频向更始政权发起进攻,混乱不堪的更始政权完全成了纸老虎,一打就败。
到25年9月,赤眉军已经杀到华阴县,长安已经是近在咫尺。为了找个名头,他们决定效仿绿林军,拥立一个皇帝。
赤眉军在全军上下排查下来,找到七十多个汉室后裔,立谁为帝呢?朴实的 *** 军将领们决定举办“摸彩”仪式,也就是抓阄,谁摸到“帝札”,谁就当皇帝。
结果,15岁的放牛娃刘盆子抓了头彩。于是这个昨天还在山坡上放牛的娃子,今天就成了皇帝,国号汉,年号建世。
很快赤眉军攻下长安城,刘玄单骑逃走。不久,走投无路的刘玄向赤眉军投降,开始当了几天长沙王,后面赤眉军也乱了起来,直接就把它给咔嚓了,更始政权灭亡。
赤眉军乱的原因很简单,关中连年战乱,老百姓都没命种地了,一下子又涌入那么多赤眉军,粮食根本不够吃。加上刘秀的军队从河北杀入关中,赤眉军连连败退。
27年,赤眉军在华阴惨败,所剩不过残兵败将,再难跟刘秀争锋。刘盆子的大哥刘恭前去跟刘秀谈判,在获得宽恕承诺后,他跟刘盆子宣布投降。建世政权灭亡。
刘秀知道刘盆子就是个傀儡,也没追究他,还封其为赵王郎中,安排他在自己叔父兼养父赵王府中生活,以免有心人再拿他扯大旗。
后来刘盆子因病双目失明,刘秀又下令赐刘盆子荥阳均输官,用荥阳的官田租税,来奉养刘盆子终身。不得不说这个放牛娃的运气是逆天了。
4、赵汉帝王郎:精明的骗子(23年——24年在位)王郎又名王昌,邯郸人,善于占卜算命。据说他曾发现河北有天子之气,就起了自己当皇帝的心。他又打听到王莽篡位时,长安城中有人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然后就被咔嚓了。
两者一结合,王郎诈称自己才是真正的刘子舆,还编造出自己是怎么从皇子沦落为平民(赵后欲害之,伪易他人子,以故得全)、如何从长安跑到邯郸的。
23年十月,有传言说赤眉军将渡黄河北进,为了争夺河北,刘玄派刘秀前去招抚河北,但却不给他兵马,等于是让刘秀去送死。
同年十二月,西汉宗室刘林等人在邯郸拥立王郎为皇帝,因地处赵地,史称赵汉政权。
王郎称帝后,迅速占领幽州、冀州,下令悬赏刘秀的人头,刘秀的处境越发危急。但刘秀就是善于打逆风局,没多久就把局势逆转过来,压着王郎打了。
24年四月,刘秀进军邯郸。王郎派人出城谈判,一再强调自己是汉成帝之子,刘秀撇下一句话:“设使成帝复生,天下不可得,况诈子舆者乎!”(就是汉成帝这个废物复活,天下也不是他的,更何况是假称他儿子的子舆!)
谈判破裂后,刘秀攻城二十余日,最终攻破邯郸,王郎乘夜出逃,途中被杀,赵汉政权灭亡。
5、嗣元帝刘圣:透明的天子(23年在位月余)刘圣又名刘望,汉景帝后裔。
刘圣跟刘玄、刘秀这些宗室不同,他还没远到成为平民,在西汉末年,他的身份还是钟武侯。王莽代汉建新时,作为西汉宗室的刘圣自然丢了爵位,沦为庶民。
这让刘圣不能忍,他暗中积蓄力量,积极联络汉室子弟和豪强义士。新朝末年,他在汝南一带起兵,迅速攻占汝南。
不久,新军在昆阳之战惨败,新朝的大将严尤、陈茂逃到汝南,投奔刘圣。
刘圣大喜过望,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严尤和陈茂,两人投桃报李,力劝刘圣称帝。
23年八月,刘圣在汝南称帝,沿用汉朝国号,自称“大汉嗣元皇帝”,以汉朝继承者自居。
这就是在公然挑衅更始政权了,都是刘家人你还称帝,要是有赤眉军那样的势力也就罢了,偏偏还只是只菜鸡。很快,刘玄派大将刘信率领数万军队南下,做皇帝不到两个月的刘圣被杀。
6、孺子婴刘婴:我才是皇帝(25年在位不到一月)公元6年,汉平帝刘衎病逝,皇位再一次空悬,王莽为了长久执政,选了年幼的刘婴为继承人,立为皇太子。
刘婴是汉宣帝的玄孙、楚孝王刘嚣的曾孙、广戚侯刘显的儿子,也是历史上最奇葩的一个皇太子,明明皇帝都没了,他却还只是皇太子而不是皇帝,西汉因此度过了三年没有皇帝的日子。
这三年,西汉没有真皇帝,却有假皇帝,那就是王莽。他以皇太子年幼为由,居摄践祚,自称假皇帝(假是 *** 的意思)。
做着做着,王莽想当真皇帝了,于是代汉建新,西汉灭亡。刘婴被降为定安公(又作安定公),封地包括平原郡的5个县,地方百里,民万户。
不过我们却不敢让刘婴就封,他可担心有人拿他当大旗反抗自己。王莽把长安的大鸿胪府改建为安定公第,将刘婴养在其中,与外界隔绝任何联系,甚至乳母也不被允许和他讲话,导致刘婴成人后不识六畜。
毕竟身份摆在那里,随着新朝覆灭,刘婴又成了某些人眼中的奇货。
动作最快的是平陵人方望,更始政权刚乱起来的时候,他就刘玄觉得要完,得另寻出路。他觉得刘婴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子,汉室正统,当受天命,就联合安陵人弓林等人,把刘婴从长安接走,带到了临泾。
25年正月,方望尊刘婴为帝,刘玄立刻派出李松和苏茂等将领,把这几千人打得落花流水,刘婴被杀。
7、梁汉帝刘永:逃亡皇帝(25年——27年在位)刘永是梁孝王刘武的第八代孙,其父刘立当梁王时跟汉平帝的外戚卫氏来往密切,汉平帝驾崩后,王莽掌权,把卫氏连根拔起,连带着处死了刘立,刘永也失去了继承梁王封爵的资格。
刘玄称帝后,刘永前去投靠,刘玄封他为梁王,以睢阳为梁国国都。
刘玄迁都长安之后,政治日益腐败。刘永心思顿时活泛起来,想依靠梁国起兵割据,夺取天下。
刘永一开始进展飞快,攻占二十八座城池,又在名义上将东海郡董宪、齐地张步、西防佼强等人收为部属,一时间威震关东。
25年十一月,刘永自称天子,史称梁汉政权。此前刘秀已经称帝,两个刘姓汉室亲争夺正统的战争,迅速拉开。
为夺取天下,刘秀制定了“先关东、后陇蜀”的战略,派大军进攻刘永。刘永连吃败仗,率领残部逃进了睢阳,坚守不出,加上汉军内部发生叛乱,梁军士气大振,汉军围攻睢阳数月不下。
一直到26年八月,汉军乘夜杀入城内,刘永带着家人慌忙出逃,跑到了虞县。
随后汉军四处攻城略地,原梁国属地望风而降,坚守抵抗者寥寥无几,就是有也被汉军灭了。在这种情况下,刘永身边的部众想袭杀刘永,投降汉军。
刘永命大,躲过一劫,带着几十名亲信逃了出来,跑到谯县。在谯县,刘永等到了三万多的援军,立刻摆开阵势跟汉军开战,结果又是惨败。
刘永再次弃城出逃,跑到了湖陵,汉军也停止了进攻,回师休整。
27年四月,刘永又杀回睢阳,汉军大军包围睢阳。三月后,城中粮尽,刘永率军突围,汉军紧追不舍,刘永为部将庆吾所杀。
刘永死后,其弟刘防举城投降,其子刘纡却被残部立为梁王,继续对抗刘秀,直到两年后被灭。
8、庐江帝李宪:在哪里上班,就在哪里当皇帝(27年——30年在位)跟同时期许多军阀不同,李宪不是靠 *** 军发家的,而是靠打 *** 军发家的。他原本是庐江郡的属令,新朝末年,庐江郡爆发农民 *** ,人数多达十余万。
李宪被王莽任命为偏将军、庐江连率(即太守),率军 *** *** 军,历经数年努力,李宪将 *** 军全部扫平,但新朝却已经是大势已去。
新朝灭亡后,李宪据庐江郡自守。不久自称淮南王,派兵攻打掠取郡县,扩充地盘。
27年,坐拥九座城池的李宪在庐江郡自称皇帝,这是新朝灭亡后唯二非刘姓人建立的政权,其他政权就算是非刘姓,也要谎称是刘家人,比如王郎,可李宪就是这么大胆,九座城就敢逆思汉潮流而动,结果跟找死没区别。
28年,刘秀调动四郡兵力攻打李宪,把李宪包围在舒县一年。
到30年正月,城中粮尽,汉军发动总攻,很快就攻下舒县。李宪弃城逃走,被军士帛意追击斩杀。
9、匈奴儿皇帝卢芳:故事大王(29年——30年在位)事实证明,骗子所见略同,能够想出假装汉帝之后的不止王郎一个,至少还有卢芳,而且卢芳的故事更加离奇、更加具有戏剧性、也更加虚假。
王郎自称汉成帝之子,多少找了个赵飞燕 *** *** 民间的理由,卢芳却看不起汉成帝,直接找了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当祖宗。
按卢芳所说,他是汉武帝的曾孙刘文伯,他的曾祖母是匈奴谷蠡浑邪王的姐姐,嫁给汉武帝为皇后,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是太子。后来遭遇江充之乱,长子遇害,皇后连坐被杀,次子名叫次卿,逃命到长陵;三子名叫回卿,逃往安定三水县境内的匈奴属国左谷。
后来大将军霍光平定了内乱,迎立次卿,回卿则留在了左谷,生子孙卿,卢芳,就是孙卿的儿子。
卢芳编造这个谎言,显然是为了结合当地情况,一方面迎合边民人心思汉,说自己是汉武帝曾孙,另一方面寻求匈奴支持,说自己是匈奴王室的外曾孙。
还别说,那个年代读过书的人没几个,谣言不胫而走,许多边民和匈奴部落都信以为真,来到了卢芳麾下。卢芳振臂一呼,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轻易就割据了安定地区。
更始政权杀入长安后,刘玄人们卢芳为骑都尉,镇抚西陲。没几年更始政权败亡,安定地区的胡汉首领们经过会商,尊卢芳为上将军、西平王。
凭安定地区这点人马,自然是不够争夺天下的,卢芳想到了请外援,派人去跟羌族和匈奴商量和亲的事,其实就是搬救兵。
匈奴单于欣然接受卢芳的美女,然后把卢芳接入匈奴,立为汉帝。
29年,匈奴派人护送卢芳这位儿皇帝入塞,定都于九原县,并劫掠占有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与胡通兵,侵苦北边。
匈奴想把卢芳培养成看门狗,但卢芳不争气,连看门狗都做不好,身边的部将接连火并,死的死,降的降。30年,汉军大兵压境,走投无路的卢芳只好再次亡命匈奴。
十年后,匈奴又把卢芳派回来了,想让他在高柳建立伪政权。结果卢芳根本无处下手,干脆上表向东汉投降。
刘秀既往不咎,封卢芳为代王,并允许他在明年正月回京觐见。卢芳却在冬天就擅自拥兵入朝,当南行到昌平(在今北京)时,被朝廷发现。朝廷严令卢芳返回,心中有鬼的卢芳一路向北,向东汉边地发动进攻,失败后逃入匈奴境内,最终死于匈奴境内。
10、白帝公孙述:成家不成(25年——36年在位)除李宪外,另一位称帝的非刘姓人士就是公孙述,他跟李宪不同,他是既有大军,又有地利,割据称帝是胸有成竹的。
公孙述原本是汉朝的公务员,曾兼摄五县,五县都管理得井井有条。新朝时期,公孙述被任命为导江(原蜀郡)卒正(即太守),以能力出众著称。
新朝灭亡后,蜀地大乱,南阳人宗成侵入汉中,公孙述迎他入成都。宗成却任由部众劫掠,百姓不堪其苦,公孙述非常不满。他联合境内豪杰,发兵攻灭宗成,结境自保。
24年秋,刘玄派张忠为益州刺史,率兵万余,进攻蜀地。述在绵竹大败汉军,干脆自立为蜀王,定都成都。
25年四月,公孙述自立为帝,国号成,崇尚白色,又称其为白帝。随后公孙述四处出击,占据益州全境。
刘秀的战略是“先关东、后陇蜀”,所以公孙述很是过了几年皇帝日子,指哪打哪,威风凛凛。
32年,刘秀已经平定关东,全力经营西部,他先向盘踞在西北的隗嚣下刀子,公孙述连忙派人救援,但还是没能改变隗嚣败亡的结局。
隗嚣失败后,刘秀发出“既得陇,复望蜀”的感慨,蜀地人心也浮动不堪。
随着天下大部平定,公孙述想以益州一州之力逆天已无可能,汉军进攻时,逼得公孙述用刺杀的法子来续命,虽然干掉一名汉军统帅,但成家也开始倒计时了。
36年十一月,公孙述阵亡。次日,成都投降,汉军屠城,成家破灭。
大同市的人是不是大部分都很有钱?
大同市的人并不是大部分都有钱,可能是只有其中一部分人生活条件很不错吧。不过我们大同人生活节奏相对比较踏实,没有过分快节奏,都可以安安心心过我们的小日子。要知道大同只是一个五线城市,而且大同这个煤都因为煤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性质,我们大同正在努力节约开采。于是出现了不采煤就没有其他收入的情况。我们正在努力的发展我们的特色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