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算命准-秦始皇和吕不韦到底是什么关系

admin2023-03-08 09:08:0424

濮阳算命准,秦始皇和吕不韦到底是什么关系?

秦始皇和吕不韦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因为关于秦始皇身世的史料记载存在含糊不清的情况,导致秦始皇的身世成谜。一说秦始皇是秦庄襄王之子,是秦王室正统;另一说认为秦始皇的亲生父亲是吕不韦。如果以后者的说法来算,秦始皇和吕不韦抛开君臣关系之外,吕不韦还有可能是秦王政的父亲,二人是父子关系。

导致秦始皇身世成谜的原因,是因为秦始皇的亲生母亲赵姬,赵姬原先的丈夫并不是秦庄襄王嬴异人,而是吕不韦。赵姬原本是吕不韦的一个姬妾,在一次宴会中,嬴异人 *** 眼看见赵姬便深深喜欢上了她,于是赵姬成为嬴异人的妻子,其实在先秦时期,这也不算什么,属于正常 *** 作,但关键是赵姬在嫁给嬴异人前,就已经怀有身孕,只是对嬴异人隐瞒了。

那么赵姬此时怀的这个孩子是谁呢?此时赵姬还未和嬴异人在一起,这个孩子自然不可能是嬴异人的,到底是谁的孩子可想而知。但史料记载上又存在一个疑惑,赵姬是和嬴异人在一起十二月后,才生下了儿子政,俗话说“十月怀胎”,这个孩子足足晚出生了两个月以上,但是即便再晚生,也不可能晚生两个月以上。

以此推断的话,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毕竟这怀的又不是哪吒,需要三年零六个月(哪吒只是古代的神话人物),所以赵姬和嬴异人在一起后生下的孩子是嬴异人的血脉,那么嬴政就和吕不韦就没有什么血缘关系了,而嬴政是君、吕不韦是臣,二人的关系就是君臣关系,秦始皇和吕不韦之间除了君臣关系外,还有什么什么关系?后文详细解答。

秦始皇的身世之谜,他的亲生父亲到底是谁?

关于秦始皇和吕不韦的关系,主要还是因为秦始皇的身世之谜,只要明确了秦始皇的身世问题,秦始皇和吕不韦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解开了,无非就是,秦始皇和吕不韦之间,除了君臣关系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关系。主要涉及到相关的几个人,吕不韦、秦始皇的亲生母亲赵姬,还有嬴异人。

关于几位人物之间的关系,就从嬴异人开始讲起。嬴异人是秦国王室公子,是秦孝文王(安国君)二十多个儿子中的一个,早年受质于赵国。嬴异人的母亲夏姬虽然为安国君生下了一子,但依然得不到安国君的宠爱,加上安国君有很多子嗣,嬴异人也不是长子,因此导致嬴异人得不到父亲喜爱,也受不到重视,为之后为质于赵国埋下了下因果。

秦国为了缓和与赵国之间的关系,便将嬴异人以“质子”身份送往赵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互派质子于他国是常见的一种外交手段,将本国王室子弟送往他国为质,足以证明本国的诚意)。嬴异人虽然是秦国公子,但本就不受父亲的喜爱,此时又沦为赵国的质子,加上秦赵关系本就紧张,秦国经常攻打赵国,因此,嬴异人在赵国的处境颇为艰险。

而嬴异人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被当时在赵国经商的大商人吕不韦看重,吕不韦认为嬴异人“奇货可居”(嬴异人就像是一件奇货,可以先屯积起来,将来买个高价),于是开始结交异人,并协助其回国。为此,吕不韦和嬴异人展开了合作,吕不韦不仅拿出钱财让异人结交宾客,自己还多方奔走游说,甚至一次宴会中,嬴异人看中了自己的心爱的姬妾,吕不韦也割爱献给了嬴异人。

《史记》记载:“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这个女子便是赵姬,也就是秦始皇的亲生母亲。从史 *** 载中看,赵姬是一位姿色非常漂亮,并且善于跳舞的邯郸女子,也因此被吕不韦和嬴异人先后看中。不过史书中记载,嬴异人在看中赵姬前,赵姬已经和吕不韦同居,并且已经怀有身孕,吕不韦将赵姬献给嬴异人后,赵姬对嬴异人隐瞒了自己怀孕在身的事实,十二个月后,赵姬生下了嬴政。

那么这个孩子到底是谁的呢?首先亲生母亲可以确定是赵姬,那么亲生父亲是谁?说是嬴异人,但赵姬和嬴异人在一起前,就已经怀上了吕不韦的孩子;若说是吕不韦,但赵姬是和嬴异人在一起十二个月后才生下嬴政的。如果是提前生下,可以确实的是吕不韦的,但推后就不一定是吕不韦的了。

我们在看古装剧时,经常有这么一个镜头“女主一呕吐,旁边就有人说, *** 这是有喜了”,而孕妇一般在六周左右的时候才开始出恶心、呕吐的症状,而通过把脉测出是否怀孕,也需要40天以后,和怀孕产生的呕吐时间有相差无几。以此推断,吕不韦和赵姬同居后,知晓怀孕的结果起码也得一个月之后了,而赵姬生下嬴政,是和嬴异人在一起的十二个月后。

孕妇出现早产和晚产属于正常情况,已知早产范围在28周至37周之间;42周左右为晚产儿,但赵姬不可能13个月(约56周),乃至更久的时间后才能生下嬴政,晚产是因为女性年龄过高,而赵姬此时也就20多岁,晚生的几率不大,更不可能推迟到近四个月后。那么此时怎么看待史 *** 载的这个时间段呢?已知孕妇在流产2到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再次怀孕。

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史 *** 载:赵姬和吕不韦同居后怀孕,但古代怀孕起码在30到40天以后才能知晓,之后赵姬被嬴异人看中,吕不韦将赵姬献给嬴异人,而赵姬和吕不韦的孩子要么不小心流产,要么被打掉,赵姬对嬴异人隐瞒了自己有过怀孕的事实,然后12个月后生下了嬴政。以此推算的话,对史料记载的时间是吻合的,而13个月后、甚至更长的时间生产是几乎不可能的。

其次,嬴异人作为秦国的公子,虽然从小不受父亲喜爱,但起码也是历经过良好的教育,见识上远超常人,如果赵姬怀的是吕不韦的孩子,嬴异人不可能不知道。最后嬴政被嬴异人立为太子,而嬴异人又不是只有一个儿子,如果嬴政不是嬴异人的亲生孩子,也不可能被立为太子,成为秦国的君王。所以嬴政是秦庄襄王的嫡长子,而嬴政是吕不韦儿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秦始皇和吕不韦之间的关系

此时已经明确秦始皇的身世问题,那么秦始皇和吕不韦之间的关系也就很好解答了。吕不韦协助嬴异人成功回到秦国后,并且帮助嬴异人登上秦国的太子之位,秦昭襄王去世后,嬴异人继位秦王,吕不韦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此时嬴政还未继位,是秦国的公子,吕不韦作为秦庄襄王亲近的大臣,是可以教导嬴政的,吕不韦算是嬴异人的老师。

三年后,秦庄襄王盛年去世,年仅13岁的嬴政继位秦王,而此时的吕不韦成为相邦(百官中更高者),被嬴政尊称为“仲父”。此时,秦王政和吕不韦之间的最浅显的关系就是君臣关系,其次吕不韦还是秦王政的仲父,相信这也是秦庄襄王希望嬴政和吕不韦之间,能像齐桓公和管仲那样和谐相处,二人之间做到亲密无间的君臣关系。

其次吕不韦和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之间,虽是君臣,但也是朋友,更是兄弟。不可否认,吕不韦最初帮助嬴异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吕不韦侍奉秦国之后,也是一心一意为秦国着想,对秦国兼并六国的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秦庄襄王去世后,吕不韦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按照吕不韦和秦庄襄王之间的关系,吕不韦也算是嬴政的长辈,二人并不是简单的君臣关系。

濮阳算命准-秦始皇和吕不韦到底是什么关系

这也是嬴政为什么要尊称吕不韦“仲父”的原因之一,仲父在古代是父亲大弟的意思,所谓“仲父”就是仅次于父亲的人,应该像向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其言听计从,恭敬有加。吕不韦的这个仲父,不仅仅只是古代帝王赐予股肱重臣的一种荣誉称号,吕不韦虽然是秦王政的臣子,但也是长辈,是叔父一般的亲人。

但嬴政年仅13岁便继位秦王,因年幼无法亲自处理政务,吕不韦作为秦国的百官之长,辅佐秦王嬴政 *** 朝政。但长期手握大权,以至于权倾天下的吕不韦,在这种绝对权力中渐渐迷失了自己,发展到后来,吕不韦已经忘了自己仅仅只是个臣子,变成一个把持朝政的权臣,吕不韦和嬴政的关系逐渐也发生了改变,渐渐的被嬴政所讨厌、在转而到憎恨。

此时,秦王政和吕不韦之间的关系成为纯粹的君臣,而不再富有任何情感,吕不韦成为嬴政掌权亲政的拦路石,成为嬴政所厌恶的大臣。以至于到后来,吕不韦被嬴政罢相,并逐出秦都咸阳,返回其自己封地洛阳;再后来到被全家流放蜀地;到最后,嬴政不在承认吕不韦是自己的仲父,最终嬴政和吕不韦之间只剩仇恨,吕不韦也落得一个被逼 *** 的结局。

大家对此有何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哦!

文/历史紫陌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 *** ,侵删。

濮阳算命准-秦始皇和吕不韦到底是什么关系

为何姓这个字是由女生组成的?

“自古姓氏都是随父亲”,这句话不对,曾经有一段时期随母亲。

证据就在于“姓这个字上面:它是是女字边的。此外,我们还可以注意到一个规律:越是古老的姓,越多女字边。

原因很简单:像世界上很多地方一样,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即母系氏族公社时代。

对于“姓”这个字,《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这样:“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生,生亦声”。

怎么理解呢?姓,是个形声字,其中的“生”只是表示读音,“女”才是关键,指代的是让一个人出生的那个母系。也就是说,姓,是出自同一个女性始祖的族群的共同标志。

例如,炎帝神农氏的母亲居住在姜水(陕西宝鸡市的清姜河),所以她的后代都以“姜”为姓氏;黃帝的母亲居住在姬水(具体地点说法不一),所以后人都以“姬”为姓;而舜帝的母亲住在姚墟(今河南濮阳市濮阳县),所以他就姓姚(全名姚重华)。

此外,根据对西周青铜器铭文记载的考证,那些能够明确的近30个姓,几乎都带有女字边;

同时我们读史书时也会发现一个规律:在先秦之前,女字边的姓极其常见,除了上文的姚、姜、姬外,还有嬴(秦国王室)、 妫(guī)、 妘 (yún祝融氏的后裔)、姒(sì大禹、夏朝的国姓)、姞(jí轩辕黄帝的直系后裔)。它们就是传说中的“上古八大姓”。

这充分证明了母系氏族社会的存在。

关于母系社会是何种面貌,如今普遍认为是这样:

跟古时的男权社会时类似,母系时代人们也是以大家庭为单位,但这个大家庭的当家人是年长的女子;家族中的成员,都是其子女、孙女、外孙女等等。

跟后世相反,那时的男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较低,他们成年后要“嫁”到女方家,代价比较沉重:不仅要付出一定的财物,还得干活出力,这样才有机会被女方接纳。

但这并不代表万事大吉,一旦女方对男子不满意,可以随时把他赶回老家。所以,那时的婚姻关系是很不固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父亲也不固定,所以只能跟随强势的女方的姓。

其实在如今,也能在国外见到这种例子。如果你去巴西拜访当地的原生宗教类建筑,会发现里面的塑像是女的大、男的小;

同时,即使在当代,那里也会存在一种令人吃惊的现象:好几个孩子跟着母亲生活,但他们的父亲并不相同, *** 会按月从对应男子的账户中扣除一定金额给女方,作为孩子的赡养费。(这些是笔者曾在巴西的所见所闻,也许是个例、不代表普遍现象,欢迎对此有研究的朋友指正、讨论)

回到我国古代的话题。姓出现后,共同血缘关系的族群便有了共同标识。因此,也出现了“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说法,即同姓的男女被视为有血缘关系的,不可以结婚。所以说,姓在我国古代有个积极的作用:让人们有意识地回避近亲通婚。

当男性的优势得到压倒性的提现时,古代社会便进入了父系时代,男子从此“翻身做主”,后代自然使用男方的姓。

同时,在我国古代(以及古代及一些现代西方国家),女子出嫁后,也许会直接使用夫君的姓,比如某位大夫姓夏,那么他的妻子就被称作“夏姬”,这种情况常见于先秦时期;或者另一种我们更熟悉的方式:夫君的姓与自己的姓并用,夫家在前,比如张姓姑娘嫁给赵家,她就叫“赵张氏”。

当然了,到了如今,并没有同姓不可通婚的讲究,除非真的是近亲关系;女方嫁人后也不需要改姓,有的开明家庭甚至让孩子跟随母姓。

肯定有朋友会有这样狂野的脑洞: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在遥远的将来,人类的体力也许不再重要,搞不好又会出现母系时代。

三国时期的美人甄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

首先说甄宓一定是个美女,不然也不会让曹 *** 、曹丕父子二人同时都看上了她;其次她也是个悲剧人物,虽然嫁给曹丕,贵为王妃,但也最终难逃“自古红颜多薄命”的命运,死得不明不白,甚至在死后下葬时,被人覆面掩发,口塞米糠,诅咒让她无法转世投胎。

甄宓自幼聪慧过人、心地善良

甄宓的父亲是上蔡令甄逸,从小她的家境殷实,家里兄弟姊妹八人,哥哥姐姐都非常疼爱这个最小的妹妹。据说甄宓的母亲张氏就是远近有名的大美女,甄宓也遗传了母亲的美貌,长得非常漂亮,特别是肌肤嫩白如玉,每当她睡觉的时候,家人仿佛看见有一件玉衣盖在她身上一样,说明她的美丽的确是光彩照人。

甄宓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写字,而不喜欢像其他女孩子那样学习女红和针线活,她的哥哥就嘲笑她不像个女孩子,甄宓说:“自古以来,能称为贤女的人,都会读书写字,好从书里学习做人的道理,不读书怎么能够知道呢?”这也看出甄宓的与众不同。随着甄宓逐渐长大,不但通晓经史,而且长得娇 *** 滴,有一回一个知名的相士看见甄宓后,大为赞叹,说甄宓将来一定是个大富大贵之人。

在东汉末年,连年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许多人变卖家产只为能够换取一点粮食。这样一来,就有许多官宦之人趁机囤积粮食,大 *** 。甄宓的母亲张氏也准备囤积一些粮食,高价卖出,只有10岁的甄宓知道以后,极力劝阻母亲不要趁火打劫,应该将多余的粮食拿出来分给附近的百姓,帮助左邻右舍渡过灾年。母亲听了甄宓的话,也如梦初醒,认为女儿说得很有道理,就将粮食拿出来广施四邻,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极力称赞。这也看出甄宓心地颇为善良。

嫁入豪门, 但命运坎坷的甄宓

公元195年,由于战乱不止,再加上甄宓的父亲也早已去世,甄宓一家在家乡也待不住了,只得到邺城去投奔叔父。在甄宓到邺城以后,由于邺城是军阀割据中袁绍的都城,家世显赫、称霸一方的诸侯袁绍听说甄家有个才貌出众的女子,就上门求亲,希望甄宓嫁给她的二儿子袁熙。

能够嫁入四世三公,甚至极有可能称帝的袁家,这也算应了当年相士对甄宓的预测,果然是大富大贵之命。甄宓嫁给袁熙时还不到20岁,甄宓的美貌被人形容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与江南的二乔姐妹齐名。素有“江南有二乔,河北甄氏俏”地说话,足见甄宓的确样貌出众。

公元200年,曹 *** 在官渡之战彻底打败了袁绍,袁绍在经此一战后也一蹶不振,不到两年就病死了。在袁绍死后,袁绍的三个儿子为了争夺继承人的事发生内斗,最终兄弟相残,闹得两败俱伤。袁绍的大儿子袁谭竟然萌发了请曹 *** 帮助他击败弟弟袁尚的打算,这真是引狼入室,将仇人当朋友,曹 *** 对此,当然求之不得。

公元204年,曹 *** 大军进攻袁家的大本营邺城,由于袁氏手下审荣、苏由已经投靠曹 *** ,暗中做内应,所以,曹军很快攻下邺城,甄宓和婆婆刘氏一起被曹 *** 俘虏。曹 *** 早已经听说甄宓的美名,对于喜纳 *** 的曹 *** 来说,早有将甄宓收归自己房中的打算。谁知道,在曹 *** 处置军务还没有来得及过问甄宓是否被抓的时候,曹 *** 的儿子曹丕倒先行一步,跑进了袁府。

刘氏见到曹丕,担心会杀掉自己,为了保命,想施展“美人计”,她将原本脸上涂满锅灰的儿媳甄宓,用汗巾将脸搽干净,登时“延颈秀项,皓质呈露,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曹丕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甄宓了,曹丕没有为难刘氏和甄宓,并对她们进行了安慰,吩咐手下人保护好二人,刘氏见曹丕如此态度,知道自己的命是保住了。

据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曹 *** 的儿子五官中郎将曹丕,在见到甄宓的 *** 眼,就被她迷得神魂颠倒。”曹丕立即跑去见父亲曹 *** ,向他提出娶甄宓为妻,曹 *** 一听心中十分后悔,自己怎么让儿子抢了先呢?曹 *** 虽然爱美人,但也不能和儿子争呀,他心中虽有不甘,也只得同意了。

开始甄宓是不愿意嫁给曹丕的,但是架不住她婆婆刘氏一再相劝,为了保命要紧,最终答应嫁给曹丕。这一年曹丕只有19岁,而甄宓已经24岁了,看来那个年代婚姻比现在还自由开放,甄宓已经结过婚,甚至比曹丕还大5岁,这些并没有成为他们婚姻的障碍,曹 *** 作为父亲也没有干涉儿子的婚事,只要有美貌就足够了。

嫁给曹丕的甄宓,结局令人唏嘘

甄宓在嫁给曹丕后,因为甄宓为人简单,对人真诚,与婆婆卞夫人处得也不错。曹丕对甄宓也很是宠爱,本来曹氏父子都有着文人的习惯和爱好,而且父子三人也是建安文学的主要成员,甄宓本人也有着不错的文学修养,这样一来,曹丕和甄宓就有着共同的爱好。

曹丕沉迷于甄宓的美貌,又喜欢她的贤淑与才气。这时候的曹丕已经将全部的爱都倾注到甄宓的身上,不久甄宓为曹丕生下了一儿一女,这样一来,两人的感情就更好了。

但是,由于曹丕专注于爱甄宓,就势必忽视了其他姬妾的感受,难免会有人对甄宓产生嫉妒。曹丕的姬妾任氏就经常在曹丕面前诋毁甄宓,曹丕就想将任氏赶回娘家,甄宓知道后,不但不记恨任氏,反而向曹丕为她求情,这也还是甄宓的善良使然。

世上的感情都相类似,再好的感情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就如诗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写的一样。美好的爱情故事都难以长久,曹丕作为曹 *** 事实上的嫡长子,是曹 *** 未来继承人强有力竞争者,由于曹 *** 对儿子曹植心有所向,所以,曹植对曹丕顺利获得的储位造成不小的威胁,此时的曹丕就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争储上了,而对甄宓也没有以前那么热情了。

在曹丕的姬妾之中有一位郭氏,由于心计颇多,经常为曹丕出谋划策,而甄宓则非常反感这一套,认为兄弟之间要相亲相爱,不应该尔虞我诈。曹丕则认为,储位之争大于一切,这样一来曹丕就经常与郭氏在一起,而疏远了甄宓。

郭氏为曹丕出了一条妙计:“内结相府姬妾,外请朝歌吴质!”曹丕依计而行,最终成功夺得太子之位,曹丕从此对郭氏也就更加另眼相看了。

公元220年(延康元年)正月,曹 *** 去世后,曹丕即魏王位;十月,汉献帝禅让帝位给曹丕,曹丕正式登基为帝,建立魏国。原本准备要立为王妃的甄宓,就更成为其他姬妾的眼中钉,有了郭氏的挑拨,曹丕并没有立甄宓为王妃。这时候,汉献帝也将两个女儿嫁给曹丕为妃,曹丕后宫此时人数众多,对甄宓也就更加疏远了。

遭到冷落的甄宓,为了打发心中的苦闷,就通过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哀怨与闲愁,她写下了《塘上行》,将自己对曹丕的爱与恨都融进了这首诗中,她希望曹丕看后能够回心转意,重新回到她的身边。但是甄宓忘了,人心险恶,郭氏早就计划将甄宓打倒,由自己取代她的地位了。郭氏不断地在曹丕面前说甄宓的坏话,时间久了,曹丕也的确对甄宓产生了厌恶,郭氏有一次跟曹丕说,甄宓是在嫁给曹丕八个月就生下的儿子曹睿,说明这个儿子不是曹丕的。曹丕听后大为震惊,就真的相信了,他就没想想他在邺城时就已经和甄宓在一起了。

公元221年(黄初二年)六月,曹丕在愤怒之中,下令赐毒酒毒死了甄宓,甄宓此时只有38岁。在甄宓死后下葬之时,竟然被人披发遮面,口塞米糠,这是用巫术使其死后无法托生的意思,也说明郭氏做贼心虚。

黄初三年(222年),曹丕册立郭氏为皇后,并将失去母亲的曹睿交给郭氏抚养。在甄宓死后,曹丕也逐渐醒悟,觉得自己对甄宓太不公平,愧对甄宓,便对甄宓所生的儿子曹睿有了些许偏爱,并最终立曹睿为太子。

公元226年,曹丕去世后,曹睿继位,也就是魏明帝。曹睿追封自己的母亲甄氏为“文昭皇后”。同时尊郭皇后为太后,由于曹睿自幼由郭皇后抚养,曹睿对她也颇为孝顺。

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青龙三年(公元235年),曹丕的一位李夫人偷偷告诉曹睿,其母甄皇后在去世后装殓时,按照郭皇后的吩咐,披发覆面,以糠塞口,使她不能翻身。曹睿听了之后,大为震怒,立即跑到永安宫质问郭太后,郭太后狡辩不承认。

魏明帝曹睿下令断绝郭太后的一切供应,命其自尽。走投无路的郭太后,只得 *** 身亡。魏明帝下令对郭太后的殡葬,按照她对甄皇后的一样对待,披发覆面,以糠塞口。这也是魏明帝为他的母亲甄宓报仇。

但是,这些说法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少,目前已经无据可考。因为对于甄宓的死因,也有说她是病死的说法。不过,无风不起浪,说甄宓是病死的,也不能排除曹丕为了掩人耳目,避免儿子长大了对他忌恨。后世,多数人还是认可甄宓是被曹丕毒死的说法。

甄宓有才、有貌,为人善良又贤淑,但是却不适合在宫廷生活,在那种尔虞我诈的环境中,文艺女青年甄宓只有被人踩在脚下的份,她也是典型的红颜薄命!

不过,后世关于甄宓的传说也有很多,有人说她在死后已经成仙了;也有人说,曹植的《洛神赋》里就是以她为原型,也就是说甄宓死后化成洛神了!这不过是人们对美丽善良的甄宓,遇人不淑、遭遇辈惨结局的同情和美好祝愿!

为何夏侯渊要比夏侯惇混得差?

曹 *** 是官宦之后,父亲曹崇是是宦官曹腾的养子,而曹崇却是夏侯之后,所以夏侯渊,夏侯惇是其堂兄弟。

当年曹 *** 陈留起兵,夏侯兄弟都是跟着一起出来。深受曹 *** 器重的夏侯兄弟,在跟随曹 *** 的南征北战中,所担任的职位高低几乎不相上下,从初期的别部司马到杂号校尉,再到镇守一城的太守,两人升迁的官位级别几乎一前一后,几本无差。

但事实上论起曹 *** 曹丕的看重,夏侯惇比夏侯渊贵重得多,比如在封邑上两人就存在了明显的差距。

《三国志·卷九》记载:“建安十二年,录惇前后功,增封邑千八百户,并前二千五百户。”

在建安十二年的时候,夏侯惇就被已经控制朝堂的曹 *** 赐予了两千五百食户。而夏侯渊直到建安二十一年,才被赐予了八百食户。

两者在此刻明显存在了巨大的差距。另外夏侯渊征在公元219年兵败于定军山时,加封的职位为征西将军,负责长安以西的军事力量,这也是夏侯渊有生之年更高的官职。

而在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此时的夏侯惇成为了仅次于曹 *** 的更高军事长官,且全面负责军队后勤事务。夏侯惇在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后被封为大将军,形同于天下兵马大元帅。

在有生之年,夏侯惇在官职和封邑上是明显高于夏侯渊的。即使夏侯渊取以稳定长安以西的局面,不死还朝,也不可能在职权上高于夏侯惇。

那么夏侯渊就比夏侯惇差吗?

首先判断两名古代将领的强弱,需要观察双方的政治能力、作战能力、统帅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办事能力。

夏侯渊的功绩: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中,曹 *** 命令夏侯渊督管三军军粮。夏侯渊不负众望,在军粮即将用尽时,夏侯渊及时的将军粮运送到位,保证了前方部队的军粮补给。

濮阳算命准-秦始皇和吕不韦到底是什么关系

建安十一年,夏侯渊率军攻打背叛曹 *** 的昌豨,短短六天行军千里,用最快的速度解决了昌豨。

建安十二年,夏侯渊领军击破盘踞在山东济南的黄巾军残党,收服十余个郡县。

建安十四年,夏侯渊率军剿灭叛徒雷绪所率的数万大军、消灭太原反曹势力,屠戮大陵、击破山贼刘雄、平叛救援收服三千户百姓、击破韩遂所率领的数万大军、收服陇右。

总结来说,夏侯渊擅长于千里奔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对手,可以算是三国时代“闪电战”的高手。在平定西凉羌族和马氏集团上,夏侯渊展现出来了自己出色的军事能力,为夺取和安定西部地区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然了,这只是相对而言,夏侯渊的军事能力在曹 *** 帐下只能算一般,比之曹仁和五子良将都有所欠缺。

从前面夏侯渊的履历也看得出来,他的出场胜仗都只是小打小闹,诸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曹 *** 的关键性战役,夏侯渊都不是一线战将。

同时夏侯渊还有非常一个致命的缺点,那便是过度信仰自己的勇武,常常冲锋在前,完全不考虑身为一军统帅的重要性。

《三国志·卷九》记载:

“渊虽数战胜,太祖常戒曰:“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

正是因为夏侯渊的过度自信,导致其在定军山被当时的蜀汉讨掳将军黄忠斩杀于马下。

但话说回来,夏侯渊的军事能力、作战能力、统帅能力、办事能力至少不弱于鲜有战功的夏侯惇。

与弟弟夏侯渊相比,夏侯惇的“功绩栏”便显得十分暗淡了,甚至说少的可怜……

其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后方镇守,并未出征打过多少大战。比如曹 *** 征讨徐州陶谦时,命夏侯惇镇守后方。曹 *** 与袁绍进行官渡之战时,命夏侯惇镇守后方。

而夏侯惇所历战事,大都是失败而终。守濮阳,被吕布狂揍,还丢了一只眼睛,自此成了盲夏侯。救刘备,被高顺击败,害得刘备的小沛被破,家眷被劫。

但奇怪的是夏侯惇的官职却始终比夏侯渊高。

虽然战绩不如夏侯渊,但自始至终,夏侯惇都是曹 *** 帐下级别更高的将领,要压过夏侯渊一头。他是折冲校尉的时候,夏侯渊只是骑都尉,他是大将军的时候,夏侯渊只是征西将军 。

难道曹 *** 不懂得用人吗?当然不是。

由于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夏侯惇是一位勇猛果敢、善于行军打仗的将领。然而真实历史上的夏侯惇更加擅长治军练兵和后勤保障。夏侯惇带兵打仗的能力虽然不如弟弟夏侯渊那般出色,但是他的政治能力、管理能力和威慑力却高于夏侯渊。

夏侯惇自从跟随曹 *** “创业开始”,便被曹 *** 当成心腹来看待,每每出征必然将夏侯惇带在身边。

由于夏侯惇追随曹 *** 的时间比较早,曹军的大部分将领都是夏侯惇的后辈,甚至是夏侯惇一手提拔起来的,所以夏侯惇在曹军中的威望极高,而且夏侯惇的管理水平极高,他知人善用、赏罚分明、从严治军、从严律己、一不弄权、二不结党,是一位优秀的管理人员以及忠心不二的古之良将。

“惇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性清俭,有馀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於官,不治产业。谥曰忠侯。”

这明确的说明了夏侯惇是一位相当重视尊师治学的将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为人俭朴,体恤士卒,常常将所得的赏赐分给将士,一生不置产业,到病逝时,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在后来更是被追谥为忠侯。

因此,曹 *** 将管理军队、训练军队、震慑军队的任务交给夏侯惇。将出兵打仗、征战沙场、开疆扩土的任务交给夏侯渊,两兄弟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共同支撑起曹 *** 的大魏江山。

综上所述,夏侯渊的作战能力、统帅能力在夏侯惇之上,但夏侯惇的政治能力、管理能力在夏侯渊之上,两人平分秋色,实在无法盖棺定论,评出个孰强孰弱。

英雄之间没有强弱之分,只有生死之别。

夏侯渊在定军山一战中英勇战死,夏侯惇在曹 *** 死后悲痛气绝,一个死的轰轰烈烈,一个死的忠心耿耿,两个人都是值得敬佩的古之英雄,古之名将。

有没有姬姓周室后代?

战国时期的姬姓国家还是有几个的,毕竟周初分封的时候,"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姬姓诸侯国占据大多数,即便经过春秋时期的疯狂兼并,到战国时期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但比起其他姓还是要多的。

战国七雄中的姬姓国

众所周知战国七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其中齐国是妫(guī)姓田氏,楚国芈(mǐ)姓熊氏,秦赵两国是嬴姓赵氏,燕魏韩三国都是姬姓,燕国无氏,魏国魏氏,韩国韩氏。

1、燕国。

燕国首任国君是召(shào)公奭(shì),他是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同辈人物,但不清楚他是不是二人的亲兄弟。

可以肯定的是,召公奭是个极具威望和能力的人,甚至与周公旦不相上下,周公佐成王时,召公与之分陕而治,周公治陕地以东,召公治陕地以西,这是陕西名称的最早来源。

召公跟周公一样,一直在王畿(jī)辅佐周王,他活的还更长,周成王去世后,他还接着辅佐周康王。

召公一直待在王畿,所以实际上燕国的国君是他的长子克,不过燕国地理位置太偏了,难以发展,实力不强,所以尽管召公名头大,长期以来燕国都是中下游的角色。

直到战国时期燕昭王时期,燕国才算风光了一把,参与五国攻齐,把齐国打得差点 *** ,一雪当年差点被齐国 *** 之耻辱。同时燕国还击破东胡,疆域大为扩张。

只是此时邻近的赵国已然崛起,燕昭王之后的燕国国君又不像样,燕国再次沦落为打酱油的,长平之战后还想捞赵国油水,却被赵国打得落花流水。

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虏燕王喜,燕国灭亡。

2、韩国。

韩国起自韩氏部族,关于韩氏部族,有两种说法,一为其来自于春秋时期的韩国,二是来自于晋国公室。

《左传》云“邗、晋、应、韩,武之穆”,四国开国之君是周武王之子,此韩国来源于周武王的某位儿子,在春秋时期被晋国所灭。《史记·韩世家》载“其后裔事晋,封于韩原,曰韩武子”,《史记索隐》据此认为韩氏应为被灭掉的韩侯的后裔,在晋国当大臣,被封在韩原。

第二种说法中韩氏来源于曲沃桓叔(晋国曲沃代翼的关键君主之一,其后人晋武公取代翼城大宗,成为晋国国君),《史记索隐》认为桓叔可能并不是指曲沃桓叔,而是春秋时期韩国后人中有一位君主叫桓叔。

不过晋国也是周武王之子的封国,两者其实没什么差别。

韩氏虽然是晋国国君的亲戚,但血缘太远了,跟陌生人没区别,韩氏经过自己的奋斗,最终成为晋国实力最强的三位卿大夫,继而三家分晋,建立韩国。

韩国也是七雄中吊尾的存在,东有魏国,西有秦国,都是他惹不起的存在,从史 *** 载来看,韩国每隔一两年就会出现“秦攻我”“魏拔我几城”的记载。

不过韩国的兵器制造业十分发达,"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弩"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韩剑"陆断牛马,水截鹄雁"。

然而国家不强,兵器派不上用场,韩国于前230年覆亡,是 *** 个被秦所灭的七雄之一。

3、魏国。

魏国的脉络就比较清晰了,魏氏的先祖是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毕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封地在毕,毕国在西周末期亡于西戎,其后裔沦为平民。

*** 后不超过三代,也就是春秋初期,毕万投奔了晋献公,受到重用,晋升为大夫。

前661年,晋献公命毕万灭姬姓魏国,并把魏地封给毕万,从此成为魏氏,据说当时还有算命的认定魏氏未来会非常繁盛。

魏氏和韩氏、赵氏一起分了晋国,并被周天子承认为诸侯。

在战国初期,魏国果断进行变法,魏文侯和魏武侯在位时期,魏国蒸蒸日上,成为天下霸主,指哪打哪,秦国被吊打。

在魏惠王时期魏国达到顶峰,但随后衰落,东败于齐,西败于秦,南辱于楚,与韩赵的同盟关系也宣告破裂,魏国沦为二流,并一蹶不振。

前225年,魏国被秦国灭亡。

其他姬姓国1、鲁国。

鲁国首任国君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建立在奄国故土,刚开始疆域较小,"封土不过百里",后来陆续吞并了周边的极、项、须句、根牟等小国,并夺占了曹、邾、莒、宋等国部分土地,成了"方百里者五"的中等国家,能够跟大国齐国掰掰手腕。

鲁国是周王室在东方最主要的据点,同时也具有最浓厚的周礼色彩,"周礼尽在鲁矣",儒学也在这里诞生。

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与齐国争夺东方的霸主,鲁僖公更曾领导诸侯抗衡过楚成王与晋文公。直至战国初期,仍有数个诸侯国向鲁国进贡。

不过在齐楚等国的打压下,再加上内部改革乏力,鲁国国势日渐衰弱,最后于前256年被楚考烈王所灭。

2、卫国。

卫国首任国君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也是存在时间最长的周朝诸侯国,达907年。

卫国占据着曾经商朝的核心地域,土地肥沃,经济文化发达,国力强盛。

在周厉王之前,卫国的记载很少,但可以肯定,此时的卫国并不弱小。到得数十年后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卫武公时有能力出兵帮助平戎,并成为诸侯首领。

然而卫武公之后,卫国陷入长时间内乱,实力大损,卫懿公时期甚至被赤狄 *** ,虽然在齐桓公帮助下复国,但国土损失巨大(晋国出兵赶走赤狄,赤狄所占卫国领土顺势被晋国吞掉),从此沦为小国。

前254年,卫国被魏国覆灭,不再是一个 *** 的诸侯,而是魏国的一个封君。

前241年,秦取卫国的濮阳等地,卫国成为秦国封君。前239年,卫元君被迁往野王县,卫国名存实亡。前209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彻底灭亡。

卫国的经济文化非常发达,吴国季札曾赞赏"卫多君子,其国无患",即便战国时期,卫国也诞生了商鞅和吕不韦这种大才,只是没有让他们施展的舞台。

3、郑国。

郑国建立时间较晚,在西周末期建立,首任国君为周厉王少子郑桓公,在其努力下,郑国国力渐强。

第二任国君郑武公进一步发展郑国,不仅派兵协助周平王东迁,还把国土东迁至更容易发展的中原地区。

在第三任君主郑庄公的接力下,郑国国力再上层楼,率先成为小霸,"天下诸侯,莫非郑党";郑庄公也成为春秋三小霸之首。

郑庄公去世后,郑国本来有机会跟齐国一教高下,但郑国不久陷入内乱,等到内乱平定,齐桓公已然称霸,郑国心有余而力不足。

此后郑国国势渐颓,由于其尴尬的地理位置,更是成为晋楚争霸的战场,两边挨打,以至越来越弱。但郑国的商业、法制、文都很健全发达,是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

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