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别人送棺材给自己
梦见别人送棺材给自己,您还会教孩子讲民间相传的歇后语吗?
送你一堆自己整理的歇后语,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幽默又形象,教给孩子,让他们传承好,改进好。
一、饭桌上的抹布——尝尽了酸甜苦辣
二、老鼠给猫捋胡须——没事儿拼命找 ***
三、癞蛤蟆上公路——愣充迷彩小吉普
四、大炮打苍蝇——大材小用
五、背着娃娃推磨——添人不添劲
六、石头放在鸡窝里—— ***
七、被窝里放屁——能文能武
八、公厕里扔手雷——引起公粪(愤)
九、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十、癞蛤蟆跳悬崖——愣装蝙蝠侠
十一、小刀喇 *** ——开了眼了
十二、城墙上的守卫——高手(守)
十三、大火烧竹林——一片光棍
十四、高射炮打蚊子——小题大作
十五、光 *** 坐板凳——有板有眼
十六、脱了裤子撵老虎——既不要脸又不要命
十七、坟头上烧报纸——糊弄鬼
十八、屎壳郎照镜子——臭不要脸
十九、唱戏的腿抽筋——下不来台
二十、阎王拉二胡——鬼扯
二十一、矮子放屁——低声下气
二十二、歪着嘴吹风——一股子邪气
二十三、屎壳郎打哈欠——好大口气
二十四、水仙不开花——装蒜
二十五、五个人住两地——三心二意
二十六、老鹰打饱嗝——没少吃鸡
二十七、粪堆上开花——臭美
二十八、厨房里的灯——常常受气
二十九、和尚分家——多事(寺)
三十、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
三十一、铁匠铺的料——挨打的货
三十二、曹丕的钱——未必(魏币)
三十三、保护视力——小心眼
三十四、唱戏的淌眼泪——可歌可泣
三十五、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三十六、猴子吃麻花——乱拧
三十七、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三十八、棺材上抹胭脂——死要面子
三十九、冷水烫鸡——一毛不拔
四十、半空中挂口袋——装疯(风)!
四十一、卖虾米不拿秤——抓瞎(虾)
四十二、茅坑里划船——奋勇前进
四十三、炊事员行军——替人背黑锅
四十四、麻子不叫麻子——坑人
四十五、断柄的锄头——没把握
四十六、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
四十七、腰里別扁担——横行霸道
四十八、屎壳郎垫桌子腿——硬撑
四十九、拔了塞子不淌水——死心眼
五十、和尚的房子——妙(庙)
五十一、鞭炮两头点——想(响)到一块了
五十二、蝙蝠身上插鸡毛——你算什么鸟
五十三、狗咬皮影子——没一点人味
五十四、裁缝不带尺——存心不良(量)
五十五、王母娘娘请客——聚精会神
五十六、蝉不叫蝉——知了
五十七、荷花池里养鱼——一举两得
五十八、驴跟牛顶架—— 全靠脸上
五十九、又住一起——难
六十、东扯葫芦西扯瓢——故意找茬儿
六十一、狐狸骑老虎——狐假(驾)虎威
六十二、冬天火炉夏天扇——用得上
六十三、苍蝇掉在酱盆里——糊里糊涂
六十四、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六十五、孔子搬家——净书(输)
六十六、看见岳父不搭腔——有眼不识泰山
六十七、飞机上拉肚子——一泻千里
六十八、浑身贴膏药——毛病不少
六十九、裤腰上挂个老鼠——愣充猎户
七十、看天说话——眼光太高
七十一、布告贴在楼顶上——天知道
七十二、床底下点蚊香——没下文(蚊)
七十三、葫芦瓢捞饺子——滴水不漏
七十四、拉车子上树――难死拉夫
七十五、小母牛坐蒸笼——吹牛
七十六、和尚拖木头——出事(寺)了
七十七、钢丝穿豆腐——别提了
七十八、驴皮贴墙上——不象话(画)
七十九、拄拐杖下煤窑——步步倒霉(煤)
八十、茅房里打灯笼——照屎(找死)
八十一、瞎子吃橘子――瞎掰
八十二、卖布的不带剪刀——胡扯
八十三、有胡子不剃——留须(溜须)
八十四、 *** 抽烟——净冒傻气
八十五、叫花子放炮仗――穷开心
八十六、做梦取媳妇——净想好事
八十七、拿着棍子上厕所——狡辩(便)
八十八、和尚丢了块腊肉——不敢吱声
八十九、吃了砒霜上吊——必死无疑
九 十、 老鼠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
九十一、老子为啥写道德经一一老子愿意
九十二、飞机上挂暖壶——高水平
九十三、拽着老虎尾巴喊救命——找死
九十四、树叶子过河——全靠浪
九十五、两手空空上坟——净哄祖宗
九十六、披着麻袋进牛棚——装犊子
九十七、熊猫点外卖——笋到家了
九十八、马路上的电杆——靠边站
九十九、猪尿泡打人——打不疼,恶心人
一 百、 癞蛤蟆找青蛙——长得丑玩的花
101、厕所里跳高——过粪(分)
102、乌龟办走读——鳖不住校(笑)了
103、王八买西瓜——连滚带爬
104、斑 *** 脑袋——头头是道
105、猪鼻子上插大葱——装相
106、死王八炖汤——憋一肚子坏水
107、纱布擦 *** ——漏了一手
108、悬崖边上扭秧歌——好日子到头了
109、癞蛤蟆吃牡丹——心里美
110、厕所打地铺——离死不远了
111、乌龟打王八——六亲不认
112、蝙蝠身上绑鸡毛——你是个什么鸟
113、蚊子想吸蝙蝠血——不长眼
114、屎壳郎戴面具——臭不要脸
115、X光照人——看透你了
116、吃饱的牛肚子——草包一个
117、拿着柠檬问酸甜——明知故问
118、搭棚子卖绣花针——买卖不大架子不小
119、吃鱼不吐骨头——说话都带刺
120、发了疯的猴子——上蹿下跳
121、一张纸画三个鼻子——脸也不要了
122、滚开的水煮小牛——滚犊子
123、 *** 上描眉画眼——好大的脸面
124、又演巫婆又装鬼——两头糊弄
125、三伏天刮西北风——莫名其妙
126、三月里扇扇子——满面春风
127、三年不刷牙——一张臭嘴
128、飞机上说评书—空话连篇
129、山顶上滚粪桶——臭气远扬
130、土豆下山——滚蛋
131、丫环拿钥匙——当家不做主
132、水煮石头——难熬
133、乌龟请客——尽是王八
134、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135、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136、丢了西瓜拣芝麻——因小失大
137、蛤蟆跳井——不懂(噗通)
138、滚油锅里撒把盐——炸开了
139、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140、大胖小子抓周——小人得志
141、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
142、木偶流眼泪——假仁假义
143、屎壳郎搬家——滚蛋
144、苍蝇采蜜——装疯(蜂)
145、百家姓去掉赵——开口就是钱
146、鼻孔喝水--够呛
147、老奶奶吃柿子——专挑软的拿
148、苏州的蛤蟆——难缠(南蟾)
149、拿癞蛤蟆哄孩子——不是东西
150、蚊子放屁——小气
151、老孔雀开屏——自作多情。
152、爆竹店里起火——自个儿祝贺自个儿
153、老鼠替猫刮胡子 —— 拼命巴结
154、螃蟹过街 —— 横行霸道
155、喝风油精长大——净说风凉话
156、坟头跑火车——缺德还冒烟
157、撅着 *** 看天——有眼无珠
158、孕妇走钢丝——铤而走险
159、屋里挂七个葫芦—把自己当爷了
160、 *** 鼻子——高攀不上
161、五更天唱歌——高兴得太早了
162、背鼓上门——讨打
163、饺子破皮——露馅了
164、山崖上滚鸡蛋——没有一个好的
165、三十晚上盼月亮——没指望
166、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167、仙人放屁——不同凡响
168、二奶回娘家——无功(公)而还
169、自己跟自己拜把子 ——你是老几
170、哆啦A梦的百宝袋——真能装
171、猪拱门帘——全凭这张嘴
172、吃瓜子吃出虾米——什么人(仁)都有
喜丧喜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谁家有老人去世了,家里人说是喜丧,办丧事时不仅没有放哀乐、披麻戴孝、孝子痛哭,而是把葬礼搞成了大红色,喜气洋洋的。街坊邻居们不但不指点这种行为,反而倒是很羡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字正在为家里去世的老人办喜丧,喜丧当然不用哭哭啼啼的,要高高兴兴的才行。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老人去世要称“喜丧”?人们究竟“喜”的是什么呢?多少岁才算喜丧呢?下面给大家来谈一下这个喜丧。
一、什么是喜丧?
什么是喜丧?这可是有定义的,根据民国时期徐珂创作的清代掌故遗闻汇编《清稗类钞》中记载:“喜丧”指高寿的人去世的丧事:“人家之有丧,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
啥意思?说的是:家里有老人去世了,这位死者是一个德高望重、福寿双全、家族兴旺又高寿的人,这样为死者举行的葬礼就可以称为喜丧。家里的子孙们就不会很悲伤,还要大摆宴席,款待亲朋好友。
从这段话中,我们就大致得出一个喜丧的概念,死者要具备高寿,无疾,子孙兴旺等条件。就是说除了年龄因素外,只要一个老人在去世前没有疾病的折磨,也不是遭遇什么意外事故,就是安然离世,家里和睦,家族兴旺。这对他自己来说是一件好事,对家人来说更是一件幸事。这种生命轮回可以说是平安的到来,平稳地走去,恐怕是大多数人所希望得到的。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有许多老人生前没病没灾,能吃能喝,阳寿到了人就突然走了,不受难不受罪,有人说这是死者前世修得的福分,生前不麻烦到儿孙,子女也省了不少心,到了寿尽岁数自已就走了。一生中活得潇潇洒洒,就算是走了,也让人认为这是一件喜事,不是悲伤的事。
二、“喜丧”喜的是什么?
“喜丧”,喜的是什么?这就要者喜丧是由哪些条件组成的?“喜丧”喜的就是“福寿全归”。在古人看来,达到“喜丧”,就是要福寿兼备。一个人生前只有满足“全福、全寿、全终”这三个条件,他死后才能算得上喜丧。全福,全寿、全终,这三个条件就是喜丧缺一不可的。
1、全福。就指去世的老人生前必须是家族人丁兴旺,多子多孙。就是有一大的家族,俗称望族。而老人又是家族的家长,被尊为长者。同时他又能享受到无尽的天伦之乐。晚年,有一大家人围着他热热闹闹的,这种老人这一辈子也算是 *** 了。
2、全寿。这个寿命,标准难以统一,应该理解是“寿终正寝”。在过去,人们由于生活条件差,寿命就低。想要长寿也是不太容易的,只有一部分人才能活得长寿一些,大部分人都达不到。所以,那时的人们认为要真正能“寿终正寝”的人不多见。
但不可否认死者的年纪越大,就越符合“喜丧”的条件,所以大致来说,在过去,死者年龄应在70岁以上,但现在怎么地也得80岁以上。
3、全终。
这里讲得“全终”有二个意思,一是“善终”,意思是说死者生前积德行善,广做功德,已圆圆满满地结束了他自己的一生;二是自然老死,生前很少受疾病的折磨,顺顺利利“无疾而终”,就是自然正常老死。如果不是正常死亡,而是遭受了病痛漫长的折磨,遇上意外的天灾人祸而死,即使年龄再大,都不能算是“喜丧”。
所以,真正的喜丧,就是以上三个条件必须全部满足,才能称为喜丧。不能都满足者,是不能成为喜丧。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年龄高的人去世都能成为喜丧。
三、多少岁才算是喜丧呢?
上面我们也讲了,由于达到“寿终正寝”这个全寿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到底是多少岁才算喜丧?自古以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再加上各地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但人们普遍认为,喜丧的年龄应在年满80岁以上的老人。
这是因为,在过去人均寿命低的情况下,70就是古稀,80岁以后死亡的老人发丧就是喜丧。但现在,人的寿命大大提高了,80、90岁的老人随处可见。喜丧的年龄就要更大了。总之老人的年龄越大,就越符合喜丧的标准。
现在的人们对喜丧都不怎么讲究了,人们还是把80岁或80岁以上的老人去世就认为是高寿之人,即使是这个时候死亡,那也是按喜丧办事。
在过去,人们的结婚得早,年龄也小,如果活到80岁,正常的情况下,就是5代同堂了,一般的也是四世同堂了。所以,如果老人在去世时就已经是五代同堂,而且子孙后代中没有人是先于老人走的,那这样葬礼就可以称为“全红喜丧”。
“喜丧”和一般的传统的葬礼在一些方面还是有一些不同,达到喜丧标准的老人去世了,家人在举办葬礼上,基本是采用喜庆的大红色,不设置灵堂,也不放哀乐,不放鞭炮,孝子们及前来祭奠的亲人也不必披麻戴孝,而是高高兴兴,吹拉弹唱,高歌劲舞,热热闹闹地送老人上路。
图片来自 ***
农村葬礼很注重细节?
准确的说应该是以前的农村出殡要注意的细节事事多,随着殡葬改革的不断进行,发展到今天哪怕是在农村很多以前的白事“规矩”也都逐渐消失了,现在说到殡葬上主流意识就是“一切从简”。
而且在殡葬流程的处理上呈现的趋势是,南方、东北地区讲究颇多,沿海城市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经济发展越落后的地区殡葬活动越复杂,越发达的地区改革之风盛行,殡葬活动就有点像“快餐文化”,其实这也好理解,生活压力大,丧事处理完很快就投入到工作中了。
目前全国各地仍保留的殡葬活动的流程分为初终—殓—殡(出殡)—葬—祭五个部分,其实题目里涉及的是两个部分,前边说的葬后边问的是出殡。
出殡是整个殡葬活动的 *** 部分,也是整个殡葬活动最热闹的时候,抛开传统的出殡活动不说,毕竟传统的出殡习俗一定程度上来说,基本都被抛弃不用了,还在使用的部分也有区别于传统的习俗,举个例子说下现在出殡的一些习俗。
以QD为例,人在去世后的当天就会完成净身、穿衣、入殓的前期部分,哪天出殡也会定好,也就是预约哪天告别几点火化,相关的亲朋好友也就按照时间过来走个过场就行了,之前所有的细节就都纳在了一场几分钟的告别会里,告别会结束也就推进去火化了,这是本市绝大部分的通用出殡习俗。QD周边农村的出殡跟城里也还不太一样,具体的细节包括,比如周边农村的很多要把老人拉回家穿寿衣,然后部分人家还会在家设灵,第三天一早拉到火化场去火化,孝子摔瓦盆(有的地方是瓦片),城里责是在从家里或者医院往火化场拉的时候瓦盆就摔了,三日坟也就变成了三日葬,其实是第三天圆坟,到我们SG那边就是第三天出殡了,对于火化时间倒不是太在意。至于打幡什么的早就没了,纸扎品现在也开始禁止焚烧, *** 内不允许带入也不允许焚烧。
丧葬习俗是人们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根据实际(或本能)的需要,在信仰文化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演化的结果。传统的丧葬方式能否适应现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改变这种“丧”和“葬”的形态和习俗,就成了现如今人们思考和讨论的重要话题,也是引起殡葬改革讨论的最主要原因。如果说核心“葬”的方式(土葬、火葬等),从过去到今天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但在进行“葬”的过程中,比如土葬时的各种仪式和习俗以及葬具的 *** 材料,尤其是居丧的行为和方式等,却是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
老祖宗说东西三不借?
一定要谨记,东西三不借,床上四不留,要是不小心违反了,在古代是有危险的事情发生的。
千百年来,老祖宗留下了许多的智慧,各种俗语,谚语都是人们生活的总结,对生活有极大的帮助。
其中,“东西三不借,床上四不留”被誉为千年警句,直到今天,这两句话仍然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那么“东西三不借,床上四不留”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关于“东西三不借”01.拐杖不能借
拐杖并不是现代老人才会使用的物品,中国的拐杖记载,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
之所以说,拐杖不能随便借,主要有两个点。
*** ,不能把自己的寿命借给别人了,在古代,人们的平均寿命是很低的,过了四十岁,便可称之为老朽,六十岁以上,也绝对是高寿了。
到了这个年纪的人出门往往都需要拄一根拐杖,作为辅助方便行走,某种程度上说,自己剩下的这点阳寿,全靠这根拐杖来帮忙了。
要是把拐杖借给别人,寓意非常不好,等同于是说,自己把寿命也借给别人了。
第二,拐杖还有身份地位的象征,在古代,只有一些身份地位很高的人才能用比较尊贵的拐杖,如皇帝,王爷,太上皇后,之类的,都有自己专门的拐杖。
根据地位的高低,所使用的木材,花纹,颜色也有不同,把拐杖借给别人,等同于是把自己的地位拱手的意思。
02.香火不能借
关于香火不能借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坐床,指的是自家婴儿小时候坐过的床不能随便借人,一个是寓意不好,将来别人家孩子出了事,可能还会怪罪自己。
另一个是每逢初一十五时,进庙拜佛时烧香的香火不能随便借。
那时候,再穷的人,都得自己单独买香火,如果问别人借了香火,也一定要给钱别人,如果去寺庙烧香时忘记带香火了,烧香之后也要拿一点钱捐进功德箱。
03.刀器不能随便借
古时候,刀器的管理十分严格,秦朝时期,为了严控刀具,常常出现十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的现象。
即使在其他时期,刀器也是管理严格,每家每户的刀具都是登记在册。
这时候,如果谁问你借了菜刀,又不是回去切肉,而是持刀行凶,犯下罪来,就连你这个借刀人也脱不了干系,毕竟谁能保证是不是你指示对方拿刀犯罪的。
关于“床上四不留”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因此,床绝对是一个人在家中最重要的东西,同时对于床的禁忌也有很多。
其中有四件东西是不能随便放在床上的。
01.先人遗物
长辈去世了,总是会留下一些先人的遗物,鞋子,梳子,衣服,以及其他生活用品。
有些人因为留恋长辈,夜里睡觉时也会选择把一些遗物放在床上。
但实际上,这是不好的象征,先人走了,可以留下遗物,但一定不能把他们放在自己睡觉的床上。
02.铜镜
古人最初以水为镜子,即使铜镜发明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也不被当成生活用品,而是祭祀专用物品,一些巫师,宗教人士的专属。
到后面才慢慢地发展成生活用品,但有一点是,铜镜不能放在床上,也尽量不要放在床头。
除了一些民间不好的说法之外,我们也可以设身置地地想一下。
人半夜起来模模糊糊的,一睁开眼,就看到了镜子里模糊的人,很可能自己都把自己吓一跳。
03.利器
这里的利器,指的是一切刀,剑,兵器,以及尖锐的铁器。
之所以不在床上放置这些东西,一个是害怕伤到自己,另一个是怕自己半夜做噩梦,或者迷迷糊糊时,拿起机器伤人。
三国演义里,曹 *** 就有梦里 *** 的习惯,如果当时在他手里没有剑,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无辜被他杀害了。
04.猛兽图
一些凶禽如老鹰,大雕,或者猛兽,老虎,狮子,豹子,常常是很多画家喜欢画的对象。
而很多人也喜欢收藏这些字画,爱不释手时,还得带到床上观摩。
但猛兽图适合挂在墙上,而不是放在床上,试想半夜起来,眼睛一睁,一头猛兽就凶巴巴地看着自己,自己肯定吓一哆嗦。
现代社会“三不借”除了古人留下的三不借,现代社会实际上也有三不借,同样非常重要。
01. ***
现如今, *** 的重要性不用我多说了吧,轻易把 *** 借给别人,轻则隐私泄露。
重则别人利用你的 *** 做一些违法的行为,例如 *** 之类的。
或者直接利用你的 *** 办理贷款,抵押之类的,都会直接对你带来影响。
02.车子
关于车子,个人认为,并不是说一定不能借,靠谱的亲戚和朋友有急用,是可以借给对方的。
但普通朋友,或者你认为对方不可靠,应该直接拒绝。
如果车子发生了什么违章,或者交通事故,责任就到了车主身上了。
03.房子
能有房子借出去的,想必手里头也不止一套房子,借出去的可能也是自己的亲朋好友。
可有一点是,房子同样不能随便乱借,一个是你不能保证别人不会把你的房子搞乱。
另一点,如果别人住久了,就会形成习惯,到时候即使你想把房子收回来也难了。
总结:以上就是对老祖宗三不借,四不留的解释,不得不说,能流传上千年的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虽然现代社会,很多习惯都变了,很多人也不再喜欢听老一辈人留下来的话,但对于那些有警示意义的话,我们还是该保持一点敬畏之心。
你知道哪些轰动一时的悬案?
好的,我来回答!
1985年,在澳门发生了一起诡异的灭门案,八仙饭店店主郑林一家九口及一名员工被害,由于自始至终都没找到受害者尸体,外界盛传凶手把尸体煮熟后做成包子卖给市民,一时 *** 哗然。
一,先叙述一下案情经过。1985年8月8日,正在澳门阿婆秧沙滩游泳的泳客,突然发现水面浮来一些人体残肢,遂即报警。
当时肢体已严重腐烂,经过警方清点,共辩认出4只右脚脚掌、2只左脚脚掌、2只手掌,于是断定遇害人数最少4人。
起初,澳门警方怀疑偷渡客遇上了鲨鱼,但肢体切口完整,其中断掌手指指纹被 *** ,遂确定为凶杀导致。并且接下来,阿婆秧滩一只野狗咬着一只女性左手手掌,又有一只女性右掌和右脚脚掌被相继发现。
这样下来,已经发现了十一件残肢,由于没有其它线索,也没接到有人报案,尽管澳门警方邀请内地法警专家全力侦破,但调查并无进展。
在发现肢体八个月后,案件终于有了转机:警方收到了八仙饭店老板郑林兄弟的一封信,信中举报,其兄郑林一家于去年八月突然集体失踪,而郑林的饭店及物业由另一位黄姓人接管。
二,发现疑凶按信中所提供的消息,警方梳理了失踪人员名单,共包括:
八仙饭店老板郑林。
郑妻岑惠仪(42岁)。
女儿宝琼(18岁)、宝红(12岁)、宝雯(10岁)、宝华(9岁)。
儿子郑观德(7岁)。
郑林岳母陈丽容(70岁)。
陈丽容之妹陈珍(60岁)。
厨师郑柏良(61岁)。
通过接下来的核实,证明一只女掌指纹与陈珍相似,遂对接管饭店的黄某(志恒)进行监视。
9月28日下午,黄志恒匆匆离开八仙饭店,欲进入中国内地时,被警方抓获并带回警署调查。
尽管警方对黄志恒进行一次次审讯,并且从各种渠道所得到的推断,凶手都指向了他,但黄志恒仍是拒不交待谋财 *** 的事实,反倒声称原店东郑林因欠他60万元赌债,才把饭店移交自己。
但他倒是承认了早年犯下的一桩命案。原来在1973年,他到香港向一名叫李和的男子商借1万元被拒后,残忍地将李和 *** 。在试图将李妻点火烧死时,李妻和另一位女子侥幸逃脱。案发后他改了名字潜回内地,与黎姓女子相好,又偷渡至澳门。
尽管黄某一度承认向郑林讨赌债时发生了争执,并以郑林幼子为人质杀害了他全家,但他在 *** 前写下的遗书中却翻了供。
1986年12月4日,狱警派发早餐时,发现黄某割腕 *** 。在他留下的遗书中,他推翻了自己杀害郑林一家的犯罪情况。
三,扑朔迷离遗书中写道:请代我评反这冤案,请想,一个临死之人还会说谎,我之所以在法官面前承认一切,是有因的。
在澳门从未做过对人不住的地方,所以我心境自算不差。迄至他们问及关于八仙饭店之事……足足问了两夜三天,分四个人同时问这些。最后在10月1日零时谓要控告我 *** 郑林一家,当时我已疲劳至极。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黄某 *** 后,狱警相信死于狱中之人会把鬼魂留在狱中,不能安息,遂为他办理“出狱手绪”,一人手持黑伞,另人手持烧香,把“他”送出监狱——这种“送鬼”习俗自黄某起,在澳门市牢一直沿袭下来。
此案就此便成了悬案!
后记在这宗悬案中,外界一直盛传死者被做成了“人肉叉烧包”,以至澳门街头售卖叉烧包的店铺遭池鱼之灾。
不久,这一情节又被多部电影相继改编,其中以狄娜主演的《 *** 》和由黄秋生、李修贤主演的《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最为出名,黄秋生并由此片获得了金像奖。
由于此案疑犯黄某并未真正承认 *** ,真凶究竟是不是他,案中处理遗体的手法、疑犯有无同党协助等至今仍是一个谜。所以,此案也就成了悬案。
我是非空,欢迎您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