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刘大师-悟空问答「历史」领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答主
算命刘大师,悟空问答「历史」领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答主?
咳咳,我似乎回答过一个类似的问题。今天正好完善一下以前的那个回答吧!我写的内容只看答主水平,不看粉丝数。
先说一个历史专业科班出身的答主:李子木沆。
他善于总结概括学术界研究成果。很多人可能不以为意,但,既然前人研究过的东西,我再自己找史料研究怎么写,这岂不是浪费时间?反倒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倒有可能看到有趣的东西。他责任心很强,站在抗击历史谣言的 *** 线。
再说一个我也挺喜欢的答主:直江信纲。
他在悟空问答上主要回答明史以及日韩历史,明代日本和 *** 的历史对于研究中国本土历史也是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推荐大家看一看他写的东西。
下面按照历史朝代介绍几个签约答主,他们也是很专业的。
先秦历史:林屋公子
他在先秦领域,至少是我在 *** 上能看见的更高水平了。在先秦历史方面辛勤耕耘,甚至已经出版过自己的书籍了。他也是一只猫控,头像总是这只熊小满。
魏晋南北朝历史:
这里介绍两位大佬,一个是寒鲲大佬,一个是天飞鹤。
先说说,寒鲲大佬,他知识丰富,阅读量方面绝对是惊人的,想要历史类的书籍,找他一定不会错。寒鲲大佬曾经在一个微信群讲过一番话,我深以为然,而且这番话颇有点邓小南教授提出的“活的制度史”的味道。能深入浅出的讲这些东西,可见其功力。
再说说,天飞鹤。三国方面历史颇有心得,再说他最近,笔力见长。最近,给我写的东西“挑刺”,这一点我还是谢谢他的,毕竟有争论才能有提升。
唐宋历史:
再说一个科班出身的朋友,他不仅仅是科班出身,而且还是在伯克利上学的留学生。水平不言而喻,回答面比较广泛,但是,其实唐宋历史是其专长。
元代历史:不得不说,一位北大元史女博士出身的老师了。
pku小动物,她不是戏路窄,而是只专注于元史研究,够专注,才更专业。虽然我对元史了解不多,人名都能把我弄晕。但,她写的东西明显的很专业,有理有据的。
明代历史:
温长卿,这么说吧,明代历史,只要他认真回答,悟空问答上面比他写的更好的人基本上就没有了。水平完全可以吊打很多人。
文史不分家,介绍几个诗人吧!他们主要回答有关诗歌方面的一些历史。
无聊到巅峰,江湖上人送外号:“峰哥”。(这样跟谁都是平辈的),以前获得过优质奖。写东西也很卖力,文学史这一块有关诗歌的内容都可以看看。
夜小紫,江湖上喊他“散公”(具体原因不方便说),他不仅仅写的东西在很多网站都受到追捧,而且“实验体”诗歌也是当今一流的。他是一个李贺的铁杆粉丝。
吴季玄,江湖人送外号“吴王”。当今诗坛绝对是一流的诗人,他不仅仅能回答诗歌方面问题,研究生的古典文献学专业更是让他可以回答古籍一类的问题,这样回答的面就更广了。
以上主要是我的个人看法了,可能会有点偏颇,可能还有许多不错的朋友,可是我没有关注到。一些水平不错的朋友,没有把你们写上来,在这里说一声抱歉了。
刘邦一市井无赖终成天子?
提起刘邦,人多少都会想起两个字“无赖”,认为他的成功,就是一个市井混混经过7年努力,摇身一变成为西汉帝国的开国皇帝。如果这样想,那就太低估刘邦了,刘邦身上有太多常人难以企及的优点。
可以说,刘邦的成功,就是一个表面上吊儿郎当,但实际上很优秀的人,遇到了一个适合他的时代,经过努力成为了封建帝王中最厉害的一个。
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此时正是战国晚期,当时秦国已经成为诸侯国的翘楚,迟早都会迈出吞并列国的一步。这一天,沛县丰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出生了一个男婴,谁都没想到,就是这个人将会改变中国历史,让两千多年的华夏民族都烙印上一个“汉”的标签。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传说,刘邦的母亲刘媪在地里给丈夫送饭,结果在地里看见了一个蛟龙。突然之间天色大变,蛟龙缠住了刘邦的母亲,于是刘邦的母亲就怀孕了。传说,这条蛟龙就是赤帝的化身,赤帝就是炎帝,而刘邦也就被赋予“赤帝之子”的名号。当然,这只是封建帝王为自己正名的常见手段。刘邦的父亲叫刘煓,刘邦在家中排行老三,父亲为他取名叫“刘季”。小时候的刘邦,肯定是上过学的,最喜欢听的故事就是古代的英雄豪杰打天下的故事。从小,刘邦就不好好种田,用父亲的话来讲就是好吃懒做和游手好闲。刘邦最想成为的就是一个游侠,可以仗剑走天涯。在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眼中,刘邦的这种行为,就是不务正业。在沛县,刘邦有很多酒肉朋友,一天到晚总是混在一起。樊哙就是刘邦一个 *** 的兄弟,樊哙是一个屠夫,天天以宰狗卖肉为生,而刘邦最喜欢的就是他家的狗肉。
说刘邦无赖,那一定要提到樊哙。因为刘邦总是吃人家的肉,却不给一分钱。不仅自己不给钱,而且经常借花献佛,把肉分给自己那帮兄弟吃。时间长了,樊哙也怕了,毕竟小本生意,再这样下去就得破产。
有一天,樊哙为了躲避刘邦,准备渡河去对面卖狗肉。刘邦听说到快渡河去对面卖肉了,刘邦气不打一处来,非要跟樊哙死磕到底。
但是刘邦到了河岸上却发了愁,宽阔的河水,没有一个船家。但突然之间水里一阵惊涛骇浪,游上来了一个大乌龟。刘邦对着乌龟喊“我是刘季,我是刘季”。
没想到乌龟居然爬上了岸,对着刘邦低眉顺眼,刘邦便骑着乌龟渡过了河。到了河对岸,刘邦可高兴坏了,拿起一块肉蹲下就往嘴里塞。
樊哙气得问刘邦,船家都收工了,你是怎么过来的。刘邦就把乌龟的事给樊哙说了。樊哙眼珠子一转,想到了一个坏主意。
第二天,樊哙来到老地方,对着河水大喊“我是刘季,我是刘季”。果真,有一个大乌龟爬上了岸,没想到樊哙拿绳子一套,就把乌龟拉回去给炖了。
刘邦最让人诟病的,或许就是勾搭小寡妇曹氏。曹氏颇有姿色,刘邦逮着空就往曹氏家里跑,一来二去曹氏居然有了身孕。曹氏为刘邦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刘邦为他取名叫刘肥。后来,曹氏病逝没能看到刘邦当上皇帝,刘邦或许是为了弥补亏欠,将更大的封地封给了刘肥。
现在很多人说刘邦无赖,总会提到一个故事,那就是项羽烹爹的故事。项羽当年抓了刘邦的父亲,想逼刘邦就范,项羽说你要是不投降,那就烹了你爹。
刘邦一听就来劲了,他告诉项羽,我们两个是结拜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烹了咱们爹,那就要分我一杯羹。
这句话能把项羽气死,他原想刘邦再无赖,也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违,没想到却说出这句话。其实,这句话反而是救了刘太公,也救了刘邦。项羽一向以义气为信条,刘邦提及他们的结拜之情,如果项羽杀了刘太公,那就会冠上不义的骂名,刘邦一句话就将了项羽一军。反之,如果刘邦顺从项羽,那败的就是刘邦。
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要么是失去理智,求爷爷告奶奶求对方饶了父亲。要么是怒不可遏,誓要报仇血恨,而刘邦却镇定自若,能想出这么一个损招把包袱扔给项羽。
刘邦的逆袭,必须得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韩信。在没有韩信之前,刘邦投机取巧,拿下了咸阳,但却守不住咸阳,只留下一个汉中王的称号。得了韩信之后,刘邦如虎添翼, *** 西讨少有败绩,最终把项羽困死在垓下。
韩信刚来的时候,刘邦也不重视,因为韩信的简历上写的清清楚楚,他之前不过就是一个执戟郎中,说白了就是一个保安。但刘邦听了萧何的举荐,居然能够把家底都交给韩信,交给一个没有高学历,没有工作经验的新人,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韩信也不负重托,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取得关中,又拿下了齐国。但是,在拿下齐国之后,韩信就有点飘了,多次写信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因为在韩信心里,还是不踏实,他担心哪天被踹了,自己也没捞到点好处。
当时的刘邦,正被项羽围困,韩信迟迟不见救援,反而要求加官晋爵,这对于任何领导想必都是不能忍的。刘邦听到韩信的要求,当时就怒了,简直就是面红耳赤。
但在这个时候,张良踩了一下刘邦的脚,刘邦马上就醒悟过来了,他说“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齐王,做什么假齐王”。这个应变能力,这个精彩的演技,想必没几个人能比得过吧。因为他知道,这个时候恼怒解决不了问题,只有依靠韩信才能翻盘。
在刘邦当上皇帝以后,一些大功臣都得到了封赏,但还有很多人迟迟等不到封赏。这些人就急了,陪着刘邦打天下,出生入死多年,最后却没捞到点好处,有人抱怨有人起了歪心思。
到这个时候,刘邦做了一件事,他把自己最讨厌的雍齿封为了什邡侯。雍齿是一个十足的小人,多次背叛刘邦,在刘邦背后捅刀子。众人一看,连刘邦最讨厌的人都被封赏,那自己得到封赏只是时间问题。这样的手段,这样的心胸和魄力,想必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少有的。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说:
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更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 *** !
刘邦是有一些缺点,但如果把刘邦评价成一个无赖,那就是以偏概全。所谓的天命所归,就是一个厚积薄发以待时机的人,恰巧碰上了适合他的时代,在风云际会的年代创下了一个丰功伟绩。
你听过哪些很敷衍的名字?
听过好多很敷衍的名字,取名真的是简单到了极点。我在想那些孩子长大了会不会对他们父母说: 我感觉你是在敷衍我!
我有个小学同学叫九斤,你们懂的,生下来有九斤所以就叫九斤了,还是大名呢, *** 上的名字!
有个姐夫叫十斤,听名字就知道,出生时就是个小胖胖。
村里有个长辈叫五斤,嗯,有点瘦小,只有十斤的一半啊。
还有一个叫六斤的,现在四十几岁了,还没讨到媳妇。
后来还陆陆续续听到有叫七斤八斤的……
还好这些叫几斤几斤的都是一些糙汉子,要是一些漂亮的小姑娘,走在街上被人搭讪,被问怎么称呼的时候,估计都不好意思告诉对方自己叫几斤。突然有点不敢想象这画面了,哈哈哈!
还有一些是按家中排行取名的。
排行第四就叫阿四,第六就叫阿六,叫阿四阿六的我就遇到了好几个,不过有的叫着蛮亲切的。比如:花阿四,徐阿六。也朗朗上口啊。
这些名字取得有点敷衍啊,真的是随便叫叫得了,好养活就行。
认亲爷有什么讲究?
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认给与长辈关系密切的人家做干儿,借此使两家关系亲上加亲,便于联络感情加深友谊常来常往。
二是认给那些品行佳人缘好,儿女双全且姊妹多,虽不富有却家庭和睦兴旺的人家做干儿。正所谓“家和万事兴”,这种干亲戚忠厚善良名声好,孩子多也不娇贵,天天吃糠咽菜,不费多大事就容易养活成人。
三是听信算命先生所讲,孩子命硬有灾星相伴,必须依照其生辰八字,认给符合相生条件的人做干儿。
四是满足一些人“儿女双全”的愿望。
五是把自家的孩子认给那些姓氏吉祥之人做干儿,看重的是姓氏的谐音吉祥与否,反映了人们的求吉心理。
刘、程、潘、赵这四个姓氏是民间认干亲的更佳选择,寓意“留”而不去、“成”而不夭、“攀”住不放、“照”住成长,寄托着父母对子女健康平安长大成人的美好祝愿。
六是认给走街串巷做小买卖的生意人或者走江湖凭手艺吃饭的匠人做干儿。民间的说法是,这些人走南闯北,风餐露宿,是“长腿干爹”,能够庇护孩子健康平安。
七是把孩子认给姑、姨、舅做干儿,以求亲上加亲。
八是听信算命先生所言,说孩子命不好,为了求个“破法”,认给老树、古井、石磙、磨盘等物件,牛马骡驴等牲口,或者火神爷、井王爷、土地爷、老灶爷等神灵做干儿,其目的和认给人一样,都是希望保佑孩子顺利成长。
是怎么猜到朱元璋碗里是烧饼的?
楔子
1368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中年人,端坐在应天深宫的八角凉亭下,玉棹上摆着几盏精致的酱菜,一碗“珠圆玉润”的淡清米粥,全部都是为了辅味一张焦黄酥脆的烧饼。这是多年不变的口味了,即便如今否极泰来、金鳞化龙,但是这香脆的酥饼,怎么都还是比山珍海味吃起来合胃口。
这位刚刚年满40岁的中年人,不是别人,正是大明开过皇帝——朱元璋。戊申猴年,明朝洪武元年,正是大明开国。没有想象中的激动,甚至还没有眼前的烧饼来得真实,历尽千难万险,从一介流乞,到天下之主,此刻的朱元璋心中却生出一丝惆怅,得天下容易,守天下难,文武功勋如何安置?天下该如何治理?子孙能延寿几何?伴着深深的思索,朱元璋在 *** 的酥饼上轻轻咬下一口,慢慢咀嚼,品味稻谷最原始的香甜……
此时,天清澈,云影轻淡;城清澈,碧瓦朱廊;水清澈,碧波方塘。
惆怅在不远处翠荷盛开的池塘岸边,一位身着绯红官袍的天命老人,正缓缓跟在两名年轻宦官的身后,朝着凉亭走来。只从远处看,老人步履蹒跚、慵懒孱弱,但是如果你能看见他的眼睛,一定会被一双眸子中所蕴含的矍铄精光所震撼。所谓见面不如闻名,谁能想到这位相貌平平的老人,竟是曾经运筹帷幄、叱诧风云的一代神人——刘伯温。
刘伯温的眼中,同样写满了深思:就在去年,方国珍被剿灭,大明最后的心腹大患只有逃亡漠北的蒙元余孽,自己最后一次在沙盘上施展了神奇的法术,向朱元璋展示灭元的方略。也许,今后这些事情都不再需要自己 *** 心了。
今年,朱元璋以洪武开国,标志着一代圣君开天辟地,同时大封诸侯,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自己并未在列。这倒也在情理之中,毕竟身为谋士,自己的很多作用不能公诸于众。然而综合全部功臣的封赏来看,自己也是着实靠后的,精算了半生,到头来却算不出自己的前程。最难平衡的是死对头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俨然是开国元勋之首,一个搞后勤的都能如此嚣张,真是想想就伤心。难道就此结束了?难道就要放弃了?自己的出路在哪里呢?
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困扰,不过现在二人同样是一脑袋的问号。
相见两堆问号越来越近,眼看就要撞在一起了,一个尖锐的声音远远的打破了二人的冥想:“启禀圣上!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刘基刘大人觐见!”朱元璋 *** 个回过神来,脑海中浮现的不是真实的人物形象,而是一张神鬼莫测的笑脸,心中不由一颤:“当年朱升和宋濂向我举荐刘基,我以为不过是装神弄鬼之徒,接触后才知此人心思深邃,腹藏经纬,天下的奥秘似乎都盘踞在他的脑海里。为子孙计,也不能给他太多实权,还是要打压打压。”想到此处,朱元璋灵机一动,用一个瓷盆将烧饼盖住,随后稳了稳心神,发出了暗自排练很久的一个音节:“喧!”嘿,果然是清澈洪亮有威严。
在外侍立了一会儿的刘伯温也回过神来,今天是来向朱元璋汇报天象的,最近久旱无雨,从历史周期和气象角度上讲,这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自然科学对世间俗人来讲太过神秘了,有必要拿这个做一做文章,吓唬一下这位唯我独尊的主子,要是能顺便提高一下待遇那就更好了。
想到此处,刘伯温迈步走近凉亭,来到朱元璋面前,大礼参拜之后侍立于桌旁。见刘伯温如此恭敬,朱元璋心情大好,就算你是半人半仙,照样也要臣服于我呀!
刘伯温拱手向朱元璋禀报:“微臣昨夜夜观天象,紫微星明亮异常,四周群星映衬,实乃千古罕有的盛世明君之兆,微臣恭贺皇上,乾坤圣武,开载太平!”说完便推金山倒玉柱,附身一大礼,心想和领导说话真不容易,不先夸赞一番后面的事都说不出口。
朱元璋自是欣喜:“爱卿快快请起,承爱卿吉言,不知今日前来有何奏报?”刘伯温不急不缓的起身道:“昨夜子时三刻,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恐怕有兵灾祸乱,随后紫微星罩于朦胧,恐与最近大旱有关。”
朱元璋听罢顿时紧张起来,国家初立,百废待兴,最怕天灾人祸。要说以往自己也没这么依赖命理天象,可能因为拥有的越多,担心也就越多罢。于是便问刘伯温:“爱卿可有破解之法?”此问早在刘伯温预想之中,只听他朗声应对:“启奏陛下,西汉文帝年间,天生异象,正午日大如盘,忽而一侧有缺,缺口渐大,朗日淹没,君民振颤。盛唐玄宗时,亦有天狗食月之象。后文帝与玄宗皆昭告天下,言己之过,天象灾祸乃是上天示警,不可小觑,如若处理得当,亦可全圣君之名。故微臣斗胆,为安天下,恳请圣上效法古人,下罪己诏,以避天祸。”
考验凉亭中一片沉静,站在权力顶峰的人,自然懂得这些安抚百姓的手段,况且天象一说本身就十分神秘,不可尽信又不可不信,只不过刚刚开国便下罪己诏,于情于理都不太好让人接受。思来想去,江山社稷为重,朱元璋还是决定接受这个建议,不过也不能如此轻易就范,他决定还是按照原计划,先考验一下刘伯温,是不是真的这么神,如若不神,还听他的作甚。
想至此处,朱元璋朗声大笑,旋即和蔼的对刘伯温说:“爱卿老成谋国之言,朕自当接受。朕听闻爱卿不仅精通天象,还善于占卜,今日可否让朕考教一番呢?”刘伯温心中暗想,看来皇上乾坤独断,不是那么好忽悠的,只能露一手给他瞧瞧了,于是微微颔首道:“陛下谬赞了,老臣不过略懂一二,奏对不周之处还望陛下见谅。”朱元璋指着事先盖好的瓷盆问道:“爱卿可知内有何物?”。刘伯温微微抬头,便见朱元璋手指着一个倒扣的瓷盆,边上有几样精致的酱菜和一碗澄清的米粥,心中便已有数。
占补一道,在于以小明大、以微见著,通过微观与宏观的联系为原理,用龟壳、铜钱、竹签、纸牌或占星等手段和征兆来推断未来的吉凶祸福。若想精于此道,需要敏锐的洞察力、严密的推理能力和精准的判断力,这也是为何刘伯温在跟随朱元璋创业时,每每都能预判出对手的动向,并能制定有针对性的战略部署。
今日这一题,对于刘伯温来说,属实是没有什么难度的。电光火石之间,刘伯温的大脑开始运转起来:首先从辅食判断,主食应该是寡味且干燥的,不会是米饭,应该是馍或饼类;其次前些日自己与宫人闲聊,内官说陛下生活甚是朴素,不喜华服,饮食清淡,喜食粗粮,看来应该是粗粮面食;随后刘伯温又想到,鄱阳湖之战前夕,军中粮草吃紧,朱元璋为了节约粮草,吩咐各军将领与士卒同食,自己也以身作则,每餐都是粗粮烘烤的耐饿的烧饼,他还和将士们开玩笑的说,自己早年乞讨时,以为这烧饼便是人间最难得的美味了,现在却天天可以吃到,真是神仙般的日子!之后形势好转,刘伯温偶尔也还能看到朱元璋吃烧饼。
想到此处,刘伯温微微抬眼,目光与朱元璋相迎,便欲开口奏对。但就在此时,双眼却敏锐的捕捉到朱元璋的嘴角!竟然!赫然还粘着两粒芝麻和几点饼渣!刘伯温努力定了定心神,才将一口老血稳稳的压回腹中,不至于喷朱元璋一脸。枉费自己一把年纪还在这烧脑推理,真是可笑啊。话虽如此,样子还是做足的,于是刘伯温做屈指掐算状,口中默默细语难以分辨。少顷,淡淡一笑,朗声说:“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烧饼也。”
朱元璋心中一惊!乖乖个窿咚呛,还真能猜到啊,连我咬了一口都知道,看来刘伯温果然神人,不仅在战时能为我出谋划策,天下太平后还能替我占卜天象,不如我再问问他大明运势,以解我心头疑惑吧。刘伯温见朱元璋面色变幻甚是精彩,心中凛然,看来我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越是帝王家,便越信天命啊。
两股疑云同时消散,我们的问答也接近尾声了。
结语所谓刘伯温猜到朱元璋吃烧饼,不过是后世的神化的情节而已,之后的《烧饼歌》与《 *** 》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被后人推向 *** 的。《烧饼歌》一事在明朝正史中并无记载,只是在后世野史中为人津津乐道,故而尹禾没有办法拿出真凭实据来解答题主的问题,只能通过粗鄙的艺术加工,将自己的想法展现给大家。
尹禾的一番戏言,希望不要毁掉神机妙算刘伯温在大家心中的形象。
刘基,上承诸葛武侯,是与姜尚、张良一样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的人物。这样的人物,通天晓地、勘破天机,都是万古难遇的奇才。
尹禾有诗曰:姜张二公双封圣,三分天下武侯功。
深知先后百年事,一统江山文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