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见军算命-被改名为阿其那的八王胤禩最后结局到底如何
召见军算命,被改名为阿其那的八王胤禩最后结局到底如何?
夺嫡失败后的八王胤禩结局是悲惨的,在雍正帝继位后,封其为“ *** 王大臣”,与胤祥、隆科多、马齐四人 *** 政务,以示优待。但没过几年又被雍正削掉王爵,雍正四年被幽禁至宗人府折磨致死。
英明的康熙帝在晚年时,遭遇的重大危机便是国本的确立。由于太子胤礽在康熙末年行为不端,且对乃父皇权有着严重威胁,康熙对其甚有不满,于是便引起了著名的“九王夺嫡”。而在争夺储君的诸位皇子中,以八王胤禩 *** 声势最为浩大,支持他的朝中大臣有佟国维、马齐、鄂伦岱、王鸿绪等,就连裕亲王也曾向康熙进言:“八阿哥心性好,不务矜夸”,甚至康熙本人也说:“乃若八阿哥之为人,诸臣皆称其贤,余亦以为然也。”
可就在胤礽 *** 次被废太子后,胤禩便勾结朝臣,广结党羽,收纳江湖术士,更是以东宫自居,引起了更为尖锐的夺嫡之争。康熙帝废太子的本意是想解决储君对皇权的威胁,但没想到夺嫡之争越来越激烈,外戚、宗室、朝臣甚至军队将领全部卷了进来,实力更大且蹦哒最欢的胤禩便成了康熙帝敲打的目标。
康熙四十七年,胤禩府中江湖术士为胤禩算命,称其为天子之命,此事让康熙帝得知,甚为憎恶,他对身边近臣说:“此人之恶,实百倍于二阿哥也!”但由于这时的胤禩声望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康熙帝在朝堂之上说出了“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之说,以此来杜绝胤禩的夺嫡之念。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病危之时,将胤禛、胤禩、胤禟等皇子叫到御前,立胤禩为储君,夺嫡大幕终于落下。
雍正帝对处理胤禩分为两个阶段*** 个阶段。
虽然雍正帝顺利登基,但其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一直在朝野中有争议,这就形成了雍正帝是篡位夺权的,为了稳定局势,安定人心,于是在即位的第二天,便封胤禩为亲王,其他弟兄皆有封赏。
朕之昆弟子侄甚多,惟思一体相关,敦睦罔替,共享升平之福,永图磐石之安。
说实话,雍正帝在颁布这道诏书时并非完全是门面话,也并非帝王权术。雍正即位后,原来诸兄弟成为君臣,如果顺从效忠,甘心臣服,那么或许雍正帝在后来不见得会对其下死手。然而,被权欲迷花了眼的胤禩显然不可能如此就范,他本来就是一个比谁都有野心的人,当众人得知胤禩被封亲王后,纷纷前来祝贺,然而他却说“何喜之有?不知死在何日!”而《永宪录》则对这个细节记得更清楚:“其封王时,妻家为伊贺喜,乃云我头不知落于何时。”这充分流露出对雍正帝的敌对情绪。
作为夺嫡失败者,流露出这种情绪也许是常人自然所为,但他面对的是性格阴鸷的雍正帝,他对胤禩表现出的态度自然是大不满意,于是不久后便找了个理由将胤䄉剥夺王爵,并交于胤禩议罪,最后虽然胤禩将胤䄉治了罪,但自此后在朝政上却经常给雍正帝出难题,气的雍正帝经常想 *** 。
凡事欲激朕以治其罪,加朕以不命之名……每事烦扰朕之心思,阻挠朕之政事,惑乱众心,专欲激朕 *** 。
宗人府为此主张削夺胤禩爵位,但雍正帝仍然对其还是以包容为主。
第二个阶段
雍正三年,雍正帝忽然召集王公大臣等,谕示了胤禩、胤禟的罪状,并将阿灵阿、鄂伦岱等人夺官去职,发往奉天。这是雍正帝对胤禩态度的重大转变。
雍正四年正月,雍正帝在西暖阁再次召见王公大臣、各家旗主宣布了胤禩、胤禟的罪状。
允禩奸诈祸国,世宗百般容忍。民谓:“十月作乱,八佛被囚,军民怨新主”,此乃允禩等妄言之……
于是宗人府议定胤禩等人断不可再留于宗室之内,胤禩、胤禟、吴尔占等人被宗人府除名,正月二十八日,又将胤禩原配革去福晋之位,逐回外家,二月七日,又将胤禩囚禁于宗人府,三月初四,雍正将胤禩、胤禟之名改为“阿其那”、“塞思黑”,胤禩子被改名为“菩萨保”,五月十七日雍正召见大臣以长篇谕旨,历数胤禩等人之罪,六月一日将其罪状颁布天下,上谕中称:
伊等种种恶逆,中外及八旗军民尚未遍知,故将此辈奸恶不忠不孝大罪悉言之使知此辈 *** 亦属当然,即朕姑留之,亦不过数名死人耳。尔等谨记此旨,录出传于京城内外八旗军民人等一体知之。
雍正四年九月初八,胤禩因呕病卒于囚禁之所,但史学家们都认为其非正常死亡。
结语:雍正帝向来是清朝最有争议性话题的皇帝,其篡位盗国、屠戮兄弟、逼死母亲等黑材料无数,但以个人觉得雍正帝的确是被抹黑的成分比较大,从胤禩死后雍正帝常叹息胤禩之才可以看出,他对胤禩之死也是颇为感慨的。不过还好,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将胤禩恢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归入宗人府,总算为其恢复了些名誉。八仙是吕洞宾的武 *** 术最厉害吗?
八仙前世
2、铁拐李
先说铁拐李,铁拐李在民间传说中为八仙之首,有的书中称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峡人,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则说他姓李,名玄;赵翼的《陔余丛考》中又说他姓刘。有说他是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之间人,学道于终南山,一次元神出壳,没曾想肉身为虎所食,只得投身于一个跛乞丐。
《历代神仙通鉴》称,其原本一俊伟丈夫,善道术,会使导出元神法术,修练于砀山岩穴中,有次应师父老子之约,行“元神出壳”法术,赴千里之外华山,数日后回归,发现其肉身被其徒误焚,突见附近一饿殍,灵机一动说“即此可矣。”
即从饿殍脑门而入,神魂归壳后则成一蓬头卷须、黑脸巨眼,并且还跛了一只右脚的丑陋汉子。看来他是一位民间口耳相传,诸事附会而成的道家仙人。
2、钟离权
八仙中名气仅次于铁拐李的是钟离权。他在八仙中地位较高,特别是由于道 *** 的吹捧,名声更大。元时,全真道奉为“正阳祖师”。有关其人物原型,约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都有他事迹的记载,只是后来讹为汉钟离,才附会为汉代人。
《历代神仙通鉴》、《续文献通考》等书称,钟离权,复姓钟离,字寂道,号云房子,又号正阳子。东汉咸阳人,其父钟离章为东汉大将,其兄钟离简为中郎将,后也得道成仙。而唐代确实有位叫钟离权的人,《全唐诗》录有他的三首绝句,并附有小传云:“咸阳人,遇老人授仙诀,又遇华阳真人,上仙王玄甫,传道入崆峒山,自号云房先生,后仙去。”
他留世的诗题为《题长安酒肆避三绝句》,其中有“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等句,还颇有一些“仙味”,当是一位好道之人。
3、张果老
张果老是八仙中年迈的仙翁,名“张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更高,人们尊称其为“张果老”,历史上实有张果其人,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敕封仙人张果记》记载其为“邢州广宗人也”(今河北省广宗县张固寨村人),新、旧《唐书》有传,武则天时,隐居中条山,时人皆称其有长生秘术,他自称年龄有数百岁,武则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见,张果老佯死不赴。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恒州刺史韦济将其奇闻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张果又再次装死,气绝很久才苏醒,使者不敢进逼。玄宗闻知,再次派徐峤去邀请。张果只得进京。据说唐玄宗对其传闻有疑,曾叫善算夭寿善恶的邢和璞给张算命,邢却懵然不知张的甲子,又有道师“夜光”善视鬼,玄宗令他看张果,他却问:“张果在哪?”
居然对面而看不见。《太平广记》还记张果老自称是尧帝时人,唐玄宗问术士“叶法善”张的来历,叶法善说:“臣不敢说,一说立死。”后言道:“张果是混沌初分时一白蝙蝠精。”言毕跌地而亡,后经玄宗求情,张果才救活他。
4、吕洞宾
八仙中流传故事最多的当数吕洞宾,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为“纯阳祖师”,又称“吕祖”。吕洞宾,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原名吕喦("喦”或作“岩”),字洞宾,以字行,道号纯阳子,绰号回道人。
吕洞宾为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是中国传说中著名的仙人及道教的八仙之一。无论在道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全唐诗》、《词综》中都收有他的诗作。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洪迈的《夷坚志》及《集仙传》等书对其均有记载。
唐咸通中及第,曾当过两任县令。有说他是九江人,原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后之祸,易姓为吕。他始名绍光,二十余年科场不第,遂罢举而纵游天下,后被钟离权点化成道。
他是八仙中人情味最浓的一个,潇洒、风趣,为民除暴安良,斩妖除怪,还好酒好色,世间流传有《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传说,他的传说既多且杂,但从中也可看出原是唐代一位慕道的士人,后被人们神化成仙。至今在河南睢县仍然保留有明兵部尚书袁可立为祭祀吕洞宾而建的袁家山吕祖庙。
5、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有关其身世说法不一。一说她是唐朝人。宋初《太平广记》引《广异记》称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织鞋为业的农妇,后因嫌家居太闷,游于罗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经常采集山果供众寺僧充斋。
一次,远在四百里外的循州山寺僧来罗浮山寺,称某日曾有仙女去彼山采摘杨梅果子,经查实那天正好是二娘采果的日子,再加之大家又不知二娘从何处采来这众多山果,便认为二娘即为循州山寺采果之仙女,从此二娘远近闻名,她也借此不再寄居山寺了。
《续通考》说何仙姑为唐武则天时广东增城县人,出生时头顶出现六道毫光,天生一副“仙科”,十三岁时在山中遇一道士,吃了道士一只仙桃,从此不饥不渴,身轻如飞,并可预见人生祸福。后来她 *** 进京,途中离去。一说她是宋朝人。
宋代的一些文人笔记多称她为北宋永州(零陵)人,有称她幼遇异人,得食仙桃成仙。有称她放牧于郊野,遇异人送仙枣,食后而成仙,宋人笔记中还记载了何仙姑一些为人占卜休咎,预测祸福的事迹,一时士大夫及好奇者争先前往彼处占卜。
6、蓝采和
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名叫蓝采和。南唐沈汾《续仙传》、宋初《太平广记》、陆游《南唐书》等书均载有他的事迹。是唐末至五代时人。其行为怪僻,贪杯喜唱,平时穿一身破蓝衫,一只脚穿只靴子,另一只则光着脚丫子。
更不近常情的是,夏天他穿棉衣,冬天却躺卧雪中而全身冒热气(《续仙传》)。平时他手持三尺有余的大拍板,一边打着竹板,一边踏歌而行,沿街行乞,他唱的歌很多,大都是触景而生,不仅令世人觉得高深莫测, 而且颇具仙意。
其一云:“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波,暮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他行为癫狂,有人施钱给他,他大都送给贫苦人,蓝采和居无定处,四海为家。
7、韩湘子
唐韩湘子,字清夫,是古代中国民间传说故事中的八仙之一,擅吹洞箫,拜吕洞宾为师学道。道教音乐《天花引》,相传为韩湘子所作。由于韩愈排斥佛老而不惜死,故而佛教方面编造出大颠禅师化韩愈;而道教方面则造出了韩湘子度韩愈来抵消韩愈所带来的影响。
8、曹国舅
排名八仙之末的曹国舅,出现的时间最晚,流传的仙话也较少。其身世,说法大同小异,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关。《宋史》有传,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孙,曹皇后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晓音律,喜爱作诗,封济阳郡王,身历数朝而一帆风顺,年七十二而寿终。
《神仙通鉴》云:曹国舅天性纯善,不喜富贵,却慕恋于仙道,其弟则骄纵不法,恃势妄为,曹国舅对其恶行深以为耻,遂入山修炼,遇钟离权、吕洞宾而收他为徒,很快曹国舅修成仙道。《东游记》中所述曹国舅与上略同。
为什么会任由朱祁镇乱来?
电视剧《大明风华》里将张太后描绘成了一个处处刁难孙太后、纵容明英宗朱祁镇甚至重用宦官的角色。同时,也将孙太后描绘成了权势熏天的皇太后,时不时还给张太后一点脸色看!似乎在明英宗幼年时期,实际掌权的是其生母孙太后,而是祖母张太后只是一个被“欺压”之后“叛逆”的角色……可事实上,诚孝昭皇后张氏与孝恭章皇后孙氏的地位应该掉个个儿才对!
强势的女人——张太后张太后、诚孝昭皇后张氏,明仁宗朱高炽的正室。早年间,作为儿媳的张氏就颇为婆婆仁孝文皇后徐氏所喜爱并协助婆婆管理一些后宫事务。永乐五年,徐皇后去世、后宫无主,明成祖朱棣因为顾念结发之情、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而没有再册立继后,可总得有个管事的啊。于是,作为监国皇太子朱高炽太子妃的张氏变相充当起了“后宫之主”的角色,一定程度上行使了“ *** 皇后”的权限。啥意思?大儿媳管公公的小老婆!这恐怕也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现象了。能够让一群“庶母”老老实实听管,也足见张氏的手腕不是一般地厉害!
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驾崩、明仁宗即位,张氏多年媳妇熬成婆——终于成为了明王朝真正的皇后!只可惜,明仁宗的身体早已一塌糊涂,短短十个月,张氏便由皇后变成了皇太后……在明宣宗朱瞻基在位的十年里,张氏并没有像中国历史上的很多皇太后一样去干预儿子的工作,但张氏的强势还是有所显露的。主要体现在明宣宗废后之后的态度上,下面会作一个详细的叙述。
宣德十年,明宣宗驾崩,皇太子朱祁镇年幼,叔叔们对皇位虎视眈眈!尤以张氏的儿子襄王朱瞻墡为最,宫中甚至传出了“襄王即将为皇帝”的谣言。最后,张太后一锤定音,果断抛弃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将孙子、皇太子朱祁镇扶上了皇位!不久之后,有大臣上书请求张太后临朝称制,但张太后拒绝了,提出祖宗之法不可废,仍由辅臣辅政,自己依照明宣宗的遗命作最后把关。而且,对于张氏外戚,张太后也管控相当严格,直到张太后去世,张氏外戚一直都是富贵闲人,根本无权干预朝政!张太后本人也相当注意细节,从来没有绕开内阁自行作出政治决策、安排。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反倒是让张太后赢得了尊重,成为了事实上的“帝国大当家”。直到去世,张太后一直都拥有明王朝的最终拍板权!
值得一提的是张太后对宦官的态度,张太后在世期间,一直在刻意打压宦官王振,也就是后来撺掇明英宗朱祁镇亲政瓦剌的那一位!在张太后的强势打压之下,王振一直不敢过分嚣张,直到正统七年张太后去世之后,王振才真正开始弄权……
一辈子的“小媳妇”——孙太后再说孙太后,用一辈子的“小媳妇”来形容孙太后并不为过。早年间,孙氏是由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推荐给张氏的,张氏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女子也比较中意,准备等儿子适龄后将其嫁给儿子为妻。怎料造化弄人,明成祖来了个乱点鸳鸯谱、将胡善祥指给了时为皇太孙的明宣宗为妻,孙氏只能屈居侧室。
因为喜欢孙氏、不待见胡善祥,自宣德元年起明宣宗便处心积虑想要废黜胡善祥。宣德二年,孙氏生下了儿子朱祁镇,明宣宗随即便以“无子”为由逼胡善祥逊位。这就是欲加之罪,彼时胡善祥已经生了两个女儿,假以时日,怎么就一定生不出儿子来?但是,明宣宗不管!宣德三年,明宣宗正式废黜胡善祥、改立孙氏为后。可张太后不乐意了,虽然不干政、不便直接阻止儿子废后,但张太后还是从其他方面对明宣宗废后表示了不满!胡善祥被废之后,婆婆张太后仍然将她视为了儿媳,时不时就让她到自己宫中住上一段时间。遇到家宴,张太后索性不顾及儿子和孙氏的面子、直接让胡善祥坐到了孙氏的上首。什么意思?你孙氏别看自己现在是皇后,在我眼里你永远是妾!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宣德十年,明宣宗驾崩、明英宗即位,孙氏作为明英宗的生母、又是明宣宗的继后,自然是理所当然的皇太后。但是,直到正统七年去世,张太后一直是后宫的绝对主人!遇上强势太皇太后,皇太后也没辙。至于权力,内阁只对小皇帝和张太后负责,孙太后哪里凉快哪儿待着去……换言之,正统七年之前,孙太后虽然是皇太后,但她依然是个“小媳妇”,头上有婆婆管着!
正统七年,张太后驾崩,孙太后多年的“小媳妇”终于熬成婆了。可这时候明英宗亲政了,明王朝有祖制“后宫不得干政”,孙太后还是“无权一身轻”……彼时她唯一能做的恐怕也就是拿刚刚去世的胡善祥撒撒气了!正统八年,废后胡善祥去世,在孙太后的干预下,胡善祥被以嫔御之礼下葬。对于明英宗重用宦官王振,名不正言不顺、孙太后已经无力像婆婆张太后那样打压王振了。这也使得宦官势力得以做大,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发生。
孙太后为何不阻止儿子亲征瓦剌这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为何孙太后不阻止儿子亲征瓦剌?不是孙太后不阻止,而是阻止不了。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已经亲政多年,早已不是当年的孩童,而是一言九鼎的大明皇帝!他要亲征瓦剌,孙太后能做的只有“劝”而不是“命令”明英宗不许亲征,因为明王朝的皇太后根本没有“命令”皇帝的权力!但是,被王振忽悠得五迷三道的明英宗哪里听得进去,孙太后劝了也是白劝。
更重要的是,明英宗当时准备带出去的是五十万大军。从理论上而言,这是占据绝对优势的兵力,在不知道结局的情况下,谁又会想到明英宗这一去竟然成了瓦剌人的俘虏?换言之,在孙太后看来,劝不了你就去吧,带着五十万正规军去打群架,总不至于一败涂地吧?保住小命还是没问题的。因此,孙太后也没有太在意,并没有死劝到底,劝不了就算了……
“土木堡之变”后孙太后的作用“土木堡之变”后,孙太后到底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说白了,她并没有实际权力,更多地还是充当了于谦等人为“拥立新君”正名的“工具”而已。彼时皇帝被俘、皇太子才两岁,剧中大佬于谦等人提出“国赖长君”、拥立郕王朱祁钰即位。但理论上臣是无权拥立皇帝的,否则便成了权臣!有皇太子存在,甚至可以被定性为“逆臣”。要想名正言顺,只能由皇太后出面。
在彼时的情形下,军中大佬们提出了“立郕王”的要求,孙太后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如果她坚持立孙子为皇帝,内乱无可避免,到头来皇帝还是郕王朱祁钰做,她还能不能继续当皇太后,恐怕就很难说了。在权衡利弊之后,孙太后只能支持于谦等人,同意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仅此而已。在景泰帝即位之后,孙太后的使命已经完成,景泰帝已经被成年、即位即可亲政,孙太后也失去了掌权的机会……不仅如此,因为景泰帝有生母存在,孙太后也不再是唯一的皇太后!景泰帝的生母吴贤妃也成了皇太后。说白了,景泰元年之后,孙太后的处境其实相当不妙,如果不是拥有景泰帝嫡母的身份,她的日子会相当难过!更别说是掌权了。所以说,孙太后是一辈子的“小媳妇”并不夸张,这个人远不像电视剧《大明风华》里的孙若微那么“霸气侧漏”!
综上所述,虽然正统七年张太后去世了,但明英宗彼时也已经到了亲政的年龄,孙太后已经没有理由和机会再继续像婆婆一样替儿子做主了!换言之,明英宗怎么由着性子折腾,孙太后能做的也只是以母亲的身份劝,却无权“命令”儿子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是明王朝的祖制,即便是后来和冯保、张居正沆瀣一气、彻底架空小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的李太后,在明神宗亲政之后,她也只能是“退休养老”,明神宗清算冯保、张居正,李太后无权干预!就更别说是一辈子没有真正掌握过实权的孙太后了。说白了,孙太后就是一辈子的“小媳妇”,从来也没能熬成婆。
我想知道历史上有什么稀奇古怪的故事?
北魏末年美貌王爷,才华横溢,27岁便位极人臣,因高颜值,被太后强幸,死前被冤枉,死后被掘坟。看似是一段风流韵事,其实是一场官场大战。在他死后,文武百官都为之垂泪,可谓天地同悲。
“他生莫做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遗憾和无奈,总是人间的寻常。”——《减字浣溪沙-听歌有感》《周生如故》改编自《一生一世美人骨》,本以为会是一个架空的虚拟故事,可未曾想周生辰这样一个悲情的英雄角色,居然在历史上也有原型,结合《周生如故》化用的人物角色和时代背景,或许可以推断出,北魏清河王元怿,很可能就是周生辰的历史原型——一个同样功高震主而遭污杀,而且比周生辰结局更惨的王爷。
一、聪慧机敏堪比二南,少年得志《魏书》中,“幼而敏惠,美姿貌,高祖爱之。博涉经史,兼综群言,有文才,善谈理,宽仁容裕,喜怒不形于色。”元怿为北魏宗室大臣,孝文帝第四子,其母亲为罗夫人,出生于皇室的元怿,自幼聪慧过人,机敏善辩,因此而深受父亲孝文帝的喜爱,虽然身为第四子,却很得器重,尤其是他的叔叔,彭城王元勰,将元怿视若己出。
曾盛赞他风神外伟,黄中内润,如果上天能多给他一些年岁,则他的风采神韵一定能和《诗经》中的周公、召公相媲美,时人常赞美元怿“堪比二南”,就是讲他的风韵和学识都让同龄人望其项背。
元怿不仅丰神淡雅,识量宽和,更是五车腹笥,为人谦恭,他与叔叔元勰有很多共同点,只是他更甚于叔叔。
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元怿的仪表能称得上一句“冠绝天下”了。
太和二十一年,年仅10岁的元怿被封为清河王,2年后,他的父亲孝文帝去世,异母哥哥元恪继位,史称宣武帝。
然而,元恪本来不是当皇上的 *** 人选,他还有个哥哥叫元恂,谁料到在497年,有人告发废太子元恂图谋 *** ,拓跋宏一怒之下赐死太子后,才让二儿子元恪做了太子。
本就志不在此的元恪,登基后,便重用皇室宗亲大臣,其中包括他的叔叔,彭城王元勰和他的弟弟,清河王元怿,而此时的元怿也不过是十几岁的少年郎。
就这样,14岁的元怿官至侍中、尚书仆射,意气风发的少年正式步入了北魏的官场,开始了他短暂而灿烂的从官生涯。
但官场如战场,一个不留神,不光是能出错,很可能也会丧了命,哪怕是皇亲国戚,除了步步为营,小心谨慎以外,也是毫无办法。
二、多次惨遭陷害,引经据典劝谏君主,官运亨通《魏书》:“怿才长从政,明于断决,割判众务,甚有声名。”元怿在官场以“明于决断”而声名远扬,尽管他贵为皇亲贵胄,却并不以此作为资本耀武扬威,反倒是处处以国事为先,甚至不惜得罪权臣。
宣武帝继位后不仅重用元氏宗亲,同时也重用其生母的母家人,其中便包括他的舅舅高肇。自古皇家最忌讳外戚干政,而宣武帝却对高肇十分宠信,在宣武帝的放任下,外戚高肇把持朝政,清除异己,多次陷害元怿、元愉等皇室肱骨,为了稳定朝纲,元怿等人多番忍让,谁知高肇却变本加厉。
永平元年,再次被陷害的京兆王元愉忍无可忍,在冀州起兵谋反,誓要“清君侧”,得知消息的元怿还没来得及反应,便被高肇拿捏到把柄,以元愉谋反为契机,又诬陷杀害了元怿最敬重的叔叔,彭城王元勰。
短短几个月内便有两位至亲被谋害,元怿悲愤不已,却又拿高肇无可奈何。
高肇大肆诛杀贤臣,又谋求私利放走囚犯,一时之间,朝野之上乌烟瘴气,而这是元怿断不能容忍的事情,也为此与高肇在云龙门下的外走廊处起了争执,两人争得不可开交,从此更是不相往来。
在一次侍奉宣武帝的酒席上,元怿趁宣武帝酒酣之际,对在场的高肇说:
“天子兄弟,讵有几人,而炎炎不息。昔王莽头秃,亦藉渭阳之资,遂纂汉室,今君曲形见矣,恐复终成乱阶。”意思是天子的兄弟所剩不多,你还要苦苦相逼,从前的王莽仅凭借渭阳的资本就能颠覆汉室,你如今这奸邪模样,看着也是祸乱的根源。
未等高肇应答,元怿又向宣武帝谏言,他以孔子、左丘明等人为引,指明尊卑有序,君臣有别,不应僭越,自古缩减食用、释放死囚都是君主的权力,而如今却让司徒高肇代君行事,这不符合君臣之道,也不符合天地人伦,长此以往一定会助长祸乱。
元怿这一番话言辞恳切,引经据典,犯言直谏,字字泣血,可结果呢,宣武帝听后,却笑而不答,未有回应。毕竟,元恪对高肇的信任,不光是因为他是自己的舅舅,更是因为他将其作为除掉皇族宗王势力的重要帮手。
但宣武帝还是听进弟弟元怿的话,便颁了两道诏令:
一、命令尚书与官署有司,审理狱讼案件;二、准允洛阳以东的饥民,到燕、恒二州及六镇渡灾;512年,高肇升任司徒,元怿则接替他成为司空,而此时,元怿不过25岁。当时朝野上下的贤臣,都夸元怿温恭谨慎,动合规矩,言为世则,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元怿有着十分优越的治国理政的才能,这也是他官运亨通的资本,不过而立之年却能手握重权,并不仅仅因为元怿是宣武帝最为强势的弟弟,更是因为他在朝堂之上叱咤风云、指点江山的豪迈英姿。
三、传出风流韵事,奸臣当道壮年被害,天地同悲515年,宣武帝去世,太子元诩继位,称孝明帝。可宣武帝肯定没有想到,自己不顾大臣反对,也要废除的“子贵母死”的制度,却害死了自己的好弟弟元怿。
仅继位一个月后,孝明帝便任用叔叔元怿为司徒,同年八月升至太傅、太尉,诏令元怿负责审理裁决门下省大小事务,并掌管各个法律条文、经典义理的注释,此时的元怿,用“位极人臣”来形容丝毫不夸张。
而随着宣武帝元恪的去世,清算国舅高肇的声音也此起彼伏,高肇的侄女高太后 *** 出家,而高肇几乎是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反抗就被清理出局——仅在宣武帝元恪去世后短短几个月内,高氏和元氏就分出了胜负,高氏的影响力逐渐式微,直到被彻底消灭,而以元雍、元澄、元怿为代表的皇族势力则完全掌控了局势。
而在这场迅速而无声的斗争中,有一个女人始终逡巡在中心地带,她也是和元怿留下过种种不堪入耳的宫禁事秘的人——孝明帝生母胡氏,有人说她叫胡仙真,有人唤她的封号胡充华,当然,后世广为流传的,还是她的这个称呼,胡灵太后。
经过多重权力的明争暗斗以后,整个北魏朝堂划分出了明显的势力范畴,胡灵太后代表的宫廷力量成为皇帝元诩的监护人,元怿元雍等人则掌控了核心政权,而元继则是掌管禁军的中间人——自此,胡灵太后也正式拥有了稻 *** 刀北魏政权的权利。
而久居深宫的胡灵太后孤枕难眠,她年轻寡居,不经意间便相中了故去皇帝的弟弟,清河王元怿。而她这次的爱,爱得是轰轰烈烈,朝野皆知。
胡太后先是委以重任,给予其出入禁中的特殊优待,又经常以商讨国事为名连夜召请元怿入宫,久而久之,元怿也知道了胡太后的心思,可他怎么敢不顾礼节染指太后?元怿为人清朗高洁,实在不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于是,他与胡太后虚与委蛇,小心周旋,让胡太后不能遂愿。
胡太后见元怿不肯就范,便深更半夜浓妆艳抹后,再次以议事为名召元怿入宫,进屋后的元怿傻了眼,如此情景,即使他立刻退出宫去也是瓜田李下,洁身自好的元怿为了保命,半推半就间,只能选择服软妥协。
虽然这一桩宫廷密辛,就像是坊间流传的桃色新闻那般描述生动又不可信,但《资治通鉴》却明白记录了元怿与胡太后之间的关系:
“魏太傅、侍中、清河文献王怿,美风仪,胡太后逼而幸之。”虽然不敢肯定胡灵太后与元怿之间是否清清白白,但胡灵太后借重用元怿,而制衡她的妹夫元乂和孝文帝的弟弟元雍的野心,却是毋庸置疑的,加之元怿为官刚正不阿,德才兼备,将朝政委托给元怿,也是胡太后的一步好棋。
胡太后将元怿视作周公、霍光,元怿也不负众望,竭力辅佐新帝,将治理天下当做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一心为民,勤勤恳恳,可即使是如此一位贤王,却也几次三番经历了“信任危机”。
毕竟,领军将军元乂,胡太后的妹夫,因自恃是胡太后家人而行事张狂,元怿屡屡依法裁断于他,也因此与元乂结下了梁子。
元乂的党羽宋维受元乂指使,密告元怿谋反,元怿因此而被囚禁于门下省,幸好元怿平日里为人端正,德行为人景仰,负责审问元怿的官员和朝廷显要官员纷纷为元怿作保分辩,元怿才得以沉冤昭雪。
被释放后的元怿感慨自己一生忠诚却常被诽谤,心酸之余,便搜集了历代忠义之士的事迹编纂成《显忠录》,以此彰显自己的赤胆忠心。
可元怿终究还是难逃魔掌,他的《显忠录》就像是一封自己亲笔写下的绝笔书。
520年,元乂联合宦官刘腾发动宣光宫变,他们隔离了太后与皇帝两宫,将胡灵太后囚禁于后宫,又诬告元怿有罪,将他囚于门下省,不日后杀害,而此时,这位一心一意辅佐君主的一代贤王,也不过34岁。
《魏书》:“朝野贵贱,知与不知,含悲丧气,惊振远近。夷人在京及归,闻怿之丧,为之劈面者数百人。”元怿死后,朝野震惊,文武百官都为之垂泪,听闻元怿丧事的夷人,也纷纷用刀划脸以示哀悼。
人们哀悼的是一代贤才的陨落,也是奸臣当道的悲凉。
正光四年,胡灵太后和孝明帝重掌大权,追封元怿为范阳王,以礼加葬,同年八月,又改封原爵位清河王。元怿一心为国,可是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也是令人感动唏嘘。
更为抓 *** 是,清乾隆年间,一个自以为是的小县令龚松林将元怿的墓穴误认为是司马懿的陵墓,他在墓前大肆祭拜了“司马懿”,自此,元怿之墓也被误传为是司马懿之墓。
1948年,几个盗墓贼挖开了“司马懿”之墓,随着墓志铭的出土,墓主人的身份才得以尘埃落定,可惜,当文物工作者对元怿之墓进行保护性挖掘时发现,元怿的墓穴已被洗劫一空。
一口腐棺,白骨如泥,只有墓壁上栩栩如生的武士绘画,似乎还在无言地宣告着这位贤王当年的风采。
忠良被害,终成冤魂,满腹才华,忠心于国,却难有圆满结局,在坍塌的乱世中,邪佞当道,忠贤让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相较于小南辰王与漼时宜天人永隔的催泪,清河王元怿一心为公却含冤而死,才是更令人觉得悲凉和痛心的真实吧。
道士得知后为什么先挥刀自宫了?
丘玄清是元末明初的道教武当全真派的著名道士,由于他道法精深,曾被明太祖朱元璋册封为掌管国家祭祀活动正三品的太常寺卿之职,朱元璋曾赏赐给丘玄清两名美女服侍他,但是丘玄清接到朱元璋赏赐的美女之后却在当天挥刀自宫了。
丘玄清是元末明初时期的人,本名邱元靖,自幼痴迷于道教,拜入全真派道士黄德祯门下出家修道,由于他崇拜全真派掌教丘处机,因此出家修道后改名为丘玄清。
早年丘玄清曾游历四方修道,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洪武四年(1371年)丘玄清带着徒弟蒲善渊寻访修道之所来到了湖北武当山,也是在此期间丘玄清在武当山结识了道教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
当时张三丰德高望重,被武当山上的众道士推举为五龙宫住持道长,但是张三丰立志云游四方弘扬武当道派,所以他推辞了留在五龙宫当住持,后来张三丰考察了丘玄清一段时间之后,对丘玄清的人品和修为非常认可,因此张三丰收丘玄清为徒并向武当山众道士推荐了丘玄清出任五龙宫住持道长。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实行了比较开明的宗教政策,由于朱元璋未发迹时曾当过和尚,因此他本人比较崇信佛教,但对道教也同样重视,尤其是对张三丰极为钦佩,因此朱元璋曾多次下旨去武当山请张三丰下山论道。
可是张三丰经常外出云游传道,行踪飘忽不定,而且张三丰乃世外高人,即便朱元璋派去的人寻到了他,而他也不想多与朝廷打交道,因此朱元璋根本请不到他,但是张三丰又怕朱元璋屡次聘请不到自己而迁怒于武当山的道士们,于是他向朱元璋推荐了徒弟丘玄清代替自己去南京朝见。
在这种情况下丘玄清被张三丰推举到了朱元璋这,因此丘玄清被召到南京朝见朱元璋,丘玄清气量高雅,谈吐得当,道法修为也很深厚,所以朱元璋一见之下对其十分喜爱。
大概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丘玄清到南京朝见朱元璋,获得了朱元璋的喜爱并被册封为太常寺卿之职。
丘玄清既然是道士,那么主持 *** 开设道场祭祀是他的专业,而太常寺卿就是负责国家大型祭祀典礼和活动的官职,因此这个职务非常适合丘玄清。
此后朱元璋每当遇到祭拜天地等祭祀大事都会与丘玄清商讨,并且丘玄清还精通天文地理知识,朱元璋经常会问他一些阴雨晴天的气象问题,丘玄清都能说的十分灵验,史书中记载为:问以晴雨之事,玄清奏对立有应验。
因此朱元璋更加坚信丘玄清的道法修为高深,是难得的世外高人,对他越发倚重。
历史上没有记载具体哪一年朱元璋赐了丘玄清两位美女,才使得他自宫了,但是丘玄清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被朱元璋征召下山,而丘玄清则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去世,可以推断朱元璋赏赐他美女的事情应该发生在这十二年中。
而丘玄清在晚年就回到了武当山专心修道,因此朱元璋赏赐美女的事情应该发生在丘玄清下山后的前中期。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疑问,既然丘玄清一心修道不近女色,那他直接拒绝朱元璋的赏赐不就行了,何必对自己这么狠来个自宫呢?
这就得看一看在丘玄清 *** 下山时期都发生了什么,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李善长案、蓝玉案等等,朱元璋对朝廷官员大开杀戮,连大明 *** 功臣李善长70多岁都难逃被满门诛杀的下场,丘玄清虽然一心修道,却对这些当时的大案也应该有些了解,所以他能明白当朝的皇帝朱元璋不是一个心慈手软的皇帝,那是一个可以随意兴起杀戮的皇帝。
所以丘玄清虽然一心修道不近女色,但是他却不能拒绝朱元璋赐给他的美女,毕竟他也害怕触怒杀戮极重的皇帝朱元璋,怕给自己及徒弟们引来杀身之祸。
丘玄清除了怕触怒朱元璋之外,也和他所修的全真道派有很大关系。
其实在普通人心中可能认为道士与和尚不同,道士是不禁婚配,可以结婚生孩子的,要不然张天师一脉怎么都能世代传承,而朱元璋少年时期曾出家为僧,对佛教的了解远比对道教的了解要多得多,因此朱元璋不太了解道教,所以他也与普通人一样都认为道士是不禁婚配可以结婚生子的。
道教派系比较多,确实大多数道教派系是不禁婚配,比如张天师一脉的正一道就是不禁婚配,还有道教内丹派还主张男女双修,共修内丹,所以在很多人心里道士是不禁婚配的。
但是在道教中也有极少数道派是禁止出家弟子婚配的,就像丘玄清所修习的全真派。历史上的全真派如同金庸先生小说中写得一样,创始人就是自称活死人的全真祖师王重阳。
历史上的王重阳文武双全,精通释道儒三教理念,因此他融合了释道儒三教创立出了道教的全真派,而王重阳开创全真派之后,也吸取了佛教的戒律理念,严禁门下弟子婚配,要秉身持戒,才能得悟正道。
王重阳的门下弟子马钰在出家之前曾有妻子孙不二,夫妻二人为了皈依修道,因此离婚,马钰后来道号丹阳子,接替王重阳成为了全真派第二代掌教,而他的前妻孙不二后来道号清净散人,修习道法有所成,创立了全真道中的清净派。
而王重阳的另一位弟子丘处机道号长春子,后世称为长春真人,丘处机创立了全真道龙门派,并且他对发扬光大全真派有很大帮助,他曾应成吉思汗之邀赴蒙古大漠传道,后来又积极与元朝 *** 合作,得到了官方大力支持和推广。
根据全真派的史料记载,丘处机当年在龙门修道期间,为了除去心魔,洗炼心智,去除人欲,因此丘处机在自己正月十九生日这一天下了狠心将自己自行 *** ,最终丘处机除去了心魔,修成并发扬光大了全真道。
后世也将丘处机的生日和 *** 这一天称为燕(燕字通阉)九节,所以在农历正月十九这一天全真道派的信徒是要 *** 祭奠祖师丘处机,并再次怀念丘处机祖师为了修成大道甘愿自毁身体的伟大之举,由于自行 *** 的缘故,所以后世看到丘处机的画像都会发现他是没有胡须的道士形象。
丘玄清所修的正是严禁婚配的全真派,而他后来拜的师父张三丰虽然自创武当派,但实际上张三丰本人也是传承于全真派,张三丰所创立的武当派也被称为全真武当派,而张三丰本人更是持戒极严,坚守了百余年的童子之身从没有破戒。
所以朱元璋是在不了解丘玄清所修的全真道派戒律的情况下赏赐给他两名美女,丘玄清如果拒绝朱元璋赐给的两个美女,并表明自己全真派不近女色的戒律,会显得朱元璋很无知,这样反而更容易激怒朱元璋。
而丘玄清只能不得不接受朱元璋赏赐的美女,但他是全真派修道之人,他必须秉持全真派不近女色的戒律,还有不能违背朱元璋的旨意,所以丘玄清只得接受赏赐的美女,然后自宫以明志。
除了明志之外,还有就是丘玄清对祖师丘处机的崇拜与效仿,朱元璋赏赐给丘玄清美女的时候正好是在正月,丘玄清本身就很崇拜丘处机祖师,因此他就想到效仿祖师丘处机自宫以明志。丘玄清也是在正月十九燕九节这一天选择了自宫,和当初丘处机自宫的日子吻合。
丘玄清自宫还顺道带火了燕九节,自丘玄清效仿丘处机自宫之后,明清两朝历代宦官都奉丘处机为祖师爷,而明清时期官方 *** *** ,选择 *** 的日子通常都会选在正月十九燕九节上举行 *** ,主要是都相信已经羽化成仙的丘处机会保佑这些被 *** 的人平安无事,毕竟在当时做 *** 手术风险还是很大的,所以即将被 *** 成为 *** 的人都会在 *** 前祭拜丘处机,祈求保佑,因此丘处机也在明清时期成为了 *** 的保护神。
而获赐两名美女还自宫的丘玄清则在晚年向朱元璋请辞获得批准,最终他又回到了武当山继续潜心修道,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丘玄清在五龙宫召集弟子蒲善渊、马善宁,并对他们说:“我当谢天恩弃尘去也!”
次日天明时分丘玄清沐浴更衣,洗漱穿戴完毕后,丘玄清端坐房中闭眼羽化成仙,享年67岁。朱元璋听闻丘玄清去世的消息,还十分悲痛,特派礼部侍郎张智代替自己去武当山祭拜丘玄清,丘玄清的祭祀之礼是明清时期武当山道士的更高礼遇,可见朱元璋对他还是非常认可。
写在最后所以朱元璋赏赐给著名道士丘玄清两名美女,却反而使得其自宫,主要就是丘玄清所修习的是持戒极严不近女色的全真道,丘玄清不敢拒绝朱元璋的赏赐,又怕 *** 全真派严格持戒的名声,加之丘玄清本身就推崇为了去除心魔而自宫的祖师丘处机,所以他最终为了持戒并保全本派名声才做出了自宫之举。
丘玄清一心修道,甘愿为了严格持戒,去除心魔,保全本派名声,自毁身体,后来他也确实为弘扬武当道教做出了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