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斗数自化忌详解-景岳全书所列十问内容是什么
紫薇斗数自化忌详解,景岳全书所列十问内容是什么?
张景岳(1563-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明代杰出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祖上以军功起家,世袭绍兴卫指挥使,食禄千户,家境富裕。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医术中杰士”、“仲景以后,千古一人”,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含《新方八阵》)、《质疑录》等中医学经典著作,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景岳全书》内容丰富,囊括理论、本草、成方、临床各科疾病,是一部全面而 *** 的临床参考书。景岳才学博洽,文采好,善雄辩,文章气势宏阔,议论纵横,多方引证,演绎推理,逻辑性强,故《景岳全书》得以广为流传。后世叶桂亦多承张氏的理论和 *** 。
清道光八年(1828年)章楠《医门棒喝》初集成,论《全书》云:“或曰:尝见诵景岳者,其门如市”,则自顺治中叶至1828年的近200年间,几为医所必读,可见景岳的温补理论之影响深远,《全书》之流传广泛。
《景岳全书》各科齐全,叙述条理,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临床参考书。张景岳的学术成就无疑是巨大的,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
张景岳晚年集自己的学术思想、临床各科方药针灸之大成,辑成《景岳全书》64卷。成书于其卒年1640年。“《全书》者,博采前人之精义,考验心得之玄微。”
《全书·传忠禄》辑有景岳主要医学理论、医评、问诊和诊断、 *** 原则等论文30余篇,多有温补学说的论述。
《全书·脉神章》录有历代脉学,其中诊脉之法和脉象主病多有结合临症经验的评论。
次为《全书·伤寒典》,补充“《内经》伤寒诸义并诸治法之未备”,论述伤寒病的证治。
《全书·杂证谟》列诸内科杂证的病因病机、治理方药和部分医评,并辅有部分医案,论述 *** 、精采。
《全书·妇人规》:论述九类妇科疾患,并指出妇科证多有情志病因,尤要注重四诊合参。
《全书·小儿则》:更述儿科诸病并治,在总论中提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的生理特点,很有见地。《全书·痘疹铨》、《全书·外科钤》各有论病及证治。
《全书·本草正》介绍药物292种,每味详解气味性用,很多为自己的临症用药体会,颇有价值。
《全书·新方八阵》、《全书·古方八阵》,景岳善兵法,在此借用药如用兵之义,以方药列八阵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全书·新方八阵》中所列方颇具创新。《全书·古方八阵》辑方经典。共录新方186方,古方1533方,其后的妇人、小儿、痘疹、外科古方收妇科186方,儿科199方,痘疹173方,外科374方及砭法、灸法12种。
《十问歌》内容言简意赅,可作问诊的参考。但在实际问诊中,还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而重点地询问,不能千篇一律地机械套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十问者,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也。明此十问,则六变具存,而万病形情俱在吾目中矣。医之为难,难在不识病本,而误施治耳。误则 *** ,天道可畏,不误则济人,阴德无穷。学者欲明是道,必须先察此要,以定意见,以为阶梯,然后再采群书,广其知识,又何误焉。有能熟之胸中,运之掌上,非止为人,而为己不浅也,慎之宝之。
一问寒热 问寒热者,问内外之寒热,欲以辨其在表在里也。人伤于寒,则病为热,故凡病身热、脉紧、头疼、体痛、无汗,而且得于暂者,必外感也。盖寒邪在经,所以头疼身痛,邪闭皮毛,所以拘急发热,若素日无疾而忽见,脉症若是者,多因外感。盖寒邪非素所有,而突然若此,此表证也。若无表证,而身热不解,多属内伤,然必有内症相应.合而察之,自得其真。凡身热经旬,或至月余不解,亦有仍属表证者。……其病必外症多而里症少,此非里也,仍当解散。凡内证发热者,多属阴虚,或因积热,然必有内症相应,而其来也渐。盖阴虚者必伤精,伤精者必连脏,故其在上而连肺者,必为喘息咳嗽;在中而连脾者,或妨饮食,或生懊憹,或为躁烦焦渴;在下而连肾者,或精血遗淋,或二便失节。然必倏然往来,时作时止,或气怯声微,是皆阴虚证也。凡怒气七情,伤肝伤脏而为热者,总属真阴不足,所以邪火易炽,亦阴虚也。凡劳倦伤脾而发热者,以脾阴不足,故易于伤,伤则热生于肌肉之分,亦阴虚也。凡内伤积热者,在癥痞必有形证,在血气必有明征,或九窍热于上下,或脏腑热于三焦,若果因实热,凡火伤在形体,而无涉于真元者,则其形气声色脉候自然壮丽,无弗有可据而察者,此当以实火治之。凡寒证尤属显然,或外寒者,阳亏于表,或内寒者,火衰于中,诸如前证。但热者多实,而虚热者最不可误;寒者多虚,而实寒者间亦有之。此寒热之在表在里,不可不察也。
二问汗
问汗者,亦以察表里也。凡表邪盛者必无汗,而有汗者邪随汗去,已无表邪,此理之自然也。故有邪尽而汗者,身凉热退,此邪去也。有邪在经而汗在皮毛者,此非真汗也。有得汗后,邪虽稍减,而未得尽全者,犹有邪也,又不可因汗而必谓其无表邪也,须因脉症而详察之。凡温暑等证,有因邪而作汗者,有虽汗而邪未去者,皆表证也。总之,表邪未除者,在外则连经,故头身或有疼痛;在内则连脏,故胸膈或生躁烦。在表在里,有症可凭,或紧或数,有脉可辨。须察其真假虚实,孰微孰甚而治之。凡全非表证,则或有阳虚而汗者,须实其气。阴虚而汗者,须益其精。火盛而汗者,凉之自愈。过饮而汗者,清之可宁。此汗症之有阴阳表里,不可不察也。诸汗详证载伤寒门。
三问头身问其头可察上下,问其身可察表里。头痛者邪居阳分,身痛者邪在诸经。前后左右阴阳可辨,有热天热内外可分,但属表邪,可散之而愈也。凡火盛于内而为头痛者,必有内应之症,或在喉口,或在耳目,别无身热恶寒在表等候者,此热盛于上,热在里也,察在何经,宜清宜降,高者抑之,此之谓也,若用轻阳散剂,则火必上升而痛甚矣。凡阴虚头痛者,举发无时,是因酒色过度,或遇劳苦,或逢情欲,其发则甚,此为里证,或精或气,非补不可也。凡头痛属里者,多因于火,此其常也。然亦有阴寒在上,阳虚不能上达而痛甚者,其症则恶寒呕恶,六脉沉微或兼弦细,……。凡云头风者,此世俗之混名,然必有所因,须求其本,辨而治之。凡眩晕者,或头重者,可因之以辨虚实。凡病中眩晕,多因清阳不升,上虚而然,……。凡身痛之甚者,亦当察其表里,以分寒热。其若感寒作痛者,或上或下,原无定所,随散而愈,此表邪也。若有定处而别无表证,乃痛痹之属,邪气虽亦在经,此当以里证视之,但有寒热之异也。若因火盛者,或肌肤灼热,或红肿不消,或内生烦渴,必有热证相应,治宜以清、以寒。若并无热候而疼痛不止,多属阴寒,以致血气凝滞而然。经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必温其经,使血气流通,其邪自去矣。凡劳损病剧,而忽加身痛之甚者,此阴虚之极,不能滋养筋骨而然,营气惫矣,无能为也。
四问便
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寒热虚实。盖前阴通膀胱之道,而其利与不利、热与不热,可察气化之强弱。凡患伤寒而小水利者,以太阳之气未剧即吉兆也。后阴开大肠之门,而其通与不通、结与不结,可察阳明之实虚。凡 *** 热结而腹中坚满者,方属有余,通之可也。若新近得解而不甚干结,或旬日不解而全无胀意者,便非阳明实邪。……凡 *** ,人但见其黄,便谓是火,而不知人逢劳倦,小水即黄;焦思多虑,小水亦黄;泻痢不期,小水亦黄;酒色伤阴,小水亦黄。使非有或淋或痛,热证相兼,不可因黄便谓之火。……若小水清利者,知里邪之未甚,而病亦不在气分,以津液由于气化,气病则小水不利也。小水渐利,则气化可知,最为吉兆。 *** 通水谷之海,肠胃之门户也。 *** 通血气之海,冲任水道之门户也。二便皆主于肾,本为元气之关,必真见实邪,方可议通、议下。……所以凡病不足。慎勿强通,最喜者, *** 得气而自化, *** 弥固者弥良,营卫即调,自将通达,即 *** 秘结旬余,何虑之有?若滑泄不守,乃非虚弱者所宜,当首先为之防也。
五问饮食问饮食者,一可查胃口之清浊,二可查脏腑之阴阳。病由外感而食不断者,知其邪未及脏,而恶食不恶食者可知。病因内伤而食饮变常者,辨其味有喜恶,而爱冷爱热者可知。素欲温热者,知阴脏之宜暖;素好寒冷者,知阳脏之可清。或口腹之失节以致误伤,而一时之权变,可因以辨。故饮食之性情,所当详察,而药饵之宜否,可因以推也。见诸病得食稍安者,必是应证;得食更甚者,或虚或实皆有之,当辨而治之。
六问胸
胸即膻中,上连心肺。下通脏腑。胸腹之病极多,难以尽悉。而临证必当问者,为欲辨其有邪无邪及宜补宜泻也。夫凡胸腹胀满,则不可用补,而不胀不满,则不可用攻,此 *** 也。然痞与满不同,当分轻重,重者胀塞中满,此实邪也,不得不攻;轻者但不欲食,不知饥饱,似胀非胀,中空无物,乃痞气耳,非真满也,此或以邪陷胸中者有之,或脾虚不运者有之。病者不知其辨,但见胃气不开,饮食不进,问之亦日饱闷,而实非真有胀满,此在疑虚疑实中间,若不察其真确,未免补泻倒施,必多致误,则为害不小。……凡势在危急,难容少缓,亦必先问其胸宽者乃可骤进。若元气多虚而胸腹又胀,是必虚不受补之证,若强进补剂,非惟无益,适足以招谤耳,此胸腹之不可不察也。
七问聋耳虽少阳之经,而实为肾脏之官,又为宗脉之所聚,问之非惟可辨虚实,亦且可知死生。凡人之久聋者,此一经之闭,无足为怪,惟是因病而聋者。不可不辨。……聋有轻重,轻者病轻,重者病重,若随治渐轻,可察其病之渐退也,进则病亦进矣。若病至聋极,甚至绝然无闻者,此诚精脱之任,余经历者数人矣,皆至不治。
八问渴问渴与不渴,可以察里证之寒热,而虚实之辨亦从以见。凡内热之甚,则大渴喜冷,冰水不绝,而腹坚便结,脉实气状者,此阳证也。凡口虽渴而喜热不喜冷者,此非火证,中寒可知。既非火证,何以作渴?则水亏故耳。凡病人问其渴否,则曰口渴。问其欲汤水否,则曰不欲。盖其内无邪火,所以不欲汤水;真阴内亏,所以口无津液,此口干也,非口渴也,不可以干作渴治。凡阳邪虽盛而真阴又虚者,不可因其火盛喜冷,便云实热。盖其内水不足,欲得外水,以济水涸精亏,真阴枯也,必兼脉症细察之。此而略差,死生立判。
为啥拔火罐吃红豆薏米粥?
夏季天气较为炎热,又是阴雨连绵,这直接导致了人体外部环境的湿气较重,如果不注意祛湿,是容易受到湿邪入体,诱发疾病的。中医学认为,“湿邪”是“六 *** ”(风、寒、暑、湿、燥、火)之一,一般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就会成为致病因素。
湿邪有两种,分别是外湿和内湿。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泡水、淋雨、居处潮湿等所致;内湿则多由过度嗜酒(特别是啤酒)或过食生冷(冰淇淋、冰棍、冰水果等),以致寒湿内侵,脾阳失运,湿自内而生。因此,要去除湿邪就是需要从内因和外因同时入手。我们都清楚,拔火罐吃红豆薏米粥,是可以祛湿邪的,但是往往有些人,却越拔火罐吃红豆薏米粥,湿气越重,这是怎样回事,很多人不了解,其实道理也是很简单。
拔火罐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因此,体内湿盛的人拔火罐非常好。但拔罐只是对外湿有明显效果,如果是吃多了生冷瓜果,就易造成内湿,此时拔罐就作用甚微,而且对于内湿的人来说,拔火罐是没有作用的。
至于为什么吃红豆薏米粥没有祛湿效果,主要原因有四点:
一、红豆不对。中医里的红豆指的是赤小豆,从功效来说,红豆养心,赤小豆祛湿;从形状来说,红豆是比较圆的,赤小豆是细长的。有些人错把红豆当成赤小豆食用,当然是没有祛湿效果了。
二、薏米不对。薏米祛湿的效果虽好,但性寒,直接煮来吃,会很伤脾,脾是负责运化湿气的,脾伤了,湿气更加挥发不出,越想祛湿反而越湿。
三、煮法错了。赤小豆、薏米仁是很难煮烂的, *** 用温水浸泡两小时后再煮,否则营养成分难出来,没有时间浸泡,也可以多熬半小时。
四、“光祛湿不健脾”错了。脾虚了,湿气会加重,湿气重又会导致脾虚,所以要祛湿,还需要健脾。
关注“家庭医生在线”头条号,更多健康问答轻松看~~~
陆游的诗有多少?
一、1125——1153 先生二十九岁以前,为读书学诗期。【宣和七年(徽宗1125)、靖康(钦宗1126——1127)、建炎(高宗1127——1130)、绍兴(高宗1131——1153)】
二、1153——1170 先生二十九岁至四十六岁,为应试与为官初期。【绍兴(高宗1153——1162)、隆兴(孝宗1163——1170)】三、1170——1178 先生四十六岁至五十四岁,为入蜀期。【隆兴(孝宗1170——1173)、淳熙(孝宗1174——1178)】四、1178——1190 先生五十四岁至六十六岁,为东归后为官期。【淳熙(孝宗1178——1189)、绍熙(光宗1190)】五、1190——1210 先生六十六岁至八十六岁,为一度为官外退居山阴期。【绍熙(光宗1190——1194)、庆元(宁宗1195——1200)、嘉泰(宁宗1201——1204)、开禧(宁宗1205——1207)、嘉定(宁宗1208——1210)】一、1125——1153 先生二十九岁以前,为读书学诗期。【宣和七年(徽宗1125)、靖康(钦宗1126——1127)、建炎(高宗1127——1130)、绍兴(高宗1131——1153)】二、1153——1170 先生二十九岁至四十六岁,为应试与为官初期。【绍兴(高宗1153——1162)、隆兴(孝宗1163——1170)】度浮桥至南台(作于1159年,三十五岁,福州决曹任上。)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般横系大江心。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新夏感事(作于1163年夏,三十九岁,诗人自临安返山阴故里,借居云门寺。)百花过尽绿阴成,漠漠炉香睡晚晴。病起兼旬疏把酒,山深四月始闻莺。近传下诏通言路,已卜余年见太平。圣主不忘初政美,小儒唯有涕纵横。望江道中(作于1165年夏,四十一岁,诗人由镇江通判调任隆兴府通判,西行经望江道中。)吾道非邪来旷野,江涛如此去何之?起随乌鹊初翻後,宿及牛羊欲下时。风力渐添帆力健,橹声常杂雁声悲。晚来又入淮南路,红树青山合有诗。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作于1165年,四十一岁,任隆兴通判。)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游山西村(作于1167年,四十三岁。)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上巳临川道中(作于1167年三月三日,即题中“上巳”,四十三岁。)二月六夜春水生,陆子初有临川行。溪深桥断不得渡,城近卧闻吹角声。三月三日天气新,临川道中愁 *** 。纤纤女手桑叶绿,漠漠客舍桐花春。平生怕路如怕虎,幽居不省游城府。鹤躯苦瘦坐长饥,龟息无声惟默数。如今自怜还自笑,敛版低心事年少。儒冠未恨终自误,刀笔最惊非素料。五更欹枕一凄然,梦里扁舟水接天。红蕖绿芰梅山下,白塔朱楼禹庙边。黄州(作于1170年,四十六岁,时放翁西行入蜀,舟过黄州。)局促常悲类楚囚, 迁流还叹学齐优。江声不尽英雄恨, 天意无私草木秋。万里羁愁添白发, 一帆寒日过黄州。君看赤壁终陈迹, 生子何须似仲谋!晚泊(作于1170年,四十六岁,西行赴夔州通判任途中。)半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梦到巴东。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邻舫有时来乞火,丛祠无处不祈风。晚潮又泊淮南岸,落日啼鸦戍堞空。哀郢二首(1170年,四十六岁,赴夔州任,九月过荆州而作。)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离 *** 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老子是在 *** 次出关时写的道德经吗?
关于老子
说实话,关于老子谁都说不准,史记语焉不详,先引述《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关于老子的内容: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 *** 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 *** ,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关于老子的记载不多,甚至没有为他单独列传。《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这段文字不难理解,但对老子的记载可以说语焉不详,模棱两可。首先关于老子姓“李”之说,明白春秋历史的人一致认为无此一说,因为当时还没有这个姓氏。第二,《史记》都没有明确肯定老子究竟姓甚名谁,生于何时、没于何时。由此,可以说《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只是提到了有关老子的一些线索而已。
春秋以前的周王朝,但凡官员都不是普通百姓能担任的。如果老子确实担任过“守藏史”,他出身应该是没落的贵族家庭,他至少应该是世袭的“士”,进而再担任“史”,而且他的这个“士”可能要大于诸侯国的“士”。在《道德经》中,老子极力赞美“古之善为士者”(第十五章),列举了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不同态度(第四十一章),还提出“善为士者不武”的观点,都让人感到老子对士的期冀。周王室的守藏史不可能从诸侯国招募,陈国是异姓的“女儿”国,如果老子出身陈国根本没有机会担任守藏史。“凿户牖以为室”(第十一章)是《道德经》中老子对周王室所在地一些房舍的认识,大胆的猜测,这可能就是老子曾经长期居住的环境。由此可以作出判断,老子不可能出身于其他诸侯国。司马迁写《史记》形成了习惯,对人物都要交待家族史,在无法获取老子准确信息时,他只好采集一些叫不准的传闻,而忽略了老子出身“士”这个 *** 的信息。
我比较倾向于高亨先生的考证,即老子可能就是《左传·昭公十二年》出现的“老阳子”。老子,姓老,字伯阳,所以又被称为老阳子,老子又被称为老聃,这是从《礼记·曾子问》中获得的补充信息。老子可能比孔子大二十岁,出生于鲁襄公年间。由一篇《道德经》,我们可以为老子确定的“职称”是思想家、哲学家。
从《道德经》中渗透出的老子治国理政思想和民本思想深邃睿智,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本来可以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但由于长期以来的曲解,加大了《道德经》消极的因素。
关于老子的身世经历,后世所传多有矛盾,老子应该有其人,但那个是著《道德经》的老子,搞不清楚。司马迁都搞不清楚,至少提供了三个线索。司马迁的“老子”与孔子师从的“老子”是不是一个人,说不清楚。至于“出关”之说是在根据不足的情况下记录的传闻。其实考究这个问题没有意义。
下面是我在研究老子孔子过程中写的《孔子见老子的考证》,供有兴趣的朋友研究。
孔子见老子的考证
根据《史记》提供的间接信息,老子应该出生在比孔子稍早的鲁襄公年间,他至少应该比孔子大十岁以上。大致应该生于鲁襄公元年(公元前572年,周简王十四年)至鲁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周灵王十年)之间。
如果《史记》记录的准确,孔子大概与老子见过两次面,一次是孔子在鲁国巷党助葬时,孔子“师老子”说的当是这次;一次就应该是鲁定公元年后南宫适与孔子适周,老子送孔子的话应该是这次相见时。《庄子·天运》说:“孔子行年五十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孔子五十一岁时大致是公元前503年,周敬王十七年,孔子与南宫适适周可能是此时。
《礼记·曾子问》涉及的一个孔子见老子的史实
《礼记·曾子问》通过曾子问、孔子答,传递了孔子曾经向老聃问礼的事,记载了老聃回答孔子的四个问题。其中有一处回答可以找到时间的佐证:“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gèng,道路),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反葬而丘问之曰:‘夫柩不可以反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已之迟数,则岂如行哉?’老聃曰:‘诸侯朝天子,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大夫使,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夫柩不蚤出,不莫宿。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见星也。且君子行礼,不以人之亲痁(diàn 临近)患。’吾闻诸老聃云。”
《左传·昭公七年》记载了这次日食:“夏四月,日有食之。” 是年为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孔子十九岁。这也与“老阳子”适时不在周王室暗合。
《左传·昭公十二年》:甘简公无子,立其弟过。过将去成、景之族,成、景之族赂刘献公。丙申,杀甘悼公,而立成公之孙鳅。丁酉,杀献太子之傅庾皮之子过,杀瑕辛于市,反(原本为“及”)宫嬖绰、王孙没、刘州鸠、阴忌、老阳子。
高亨先生考据,认为老子即是《左传·昭公十二年》中的老阳子。鲁昭公十二年,孔子二十四岁,老子大致在三十四岁至四十四岁之间,如果老阳子正是老子,这是他颠沛流离后被召回国都,此前的鲁昭公七年的老子正被排斥在外之时。
顺便在此提及一下,按《礼记·曾子问》的记载,老子相当知礼,而且看不出老子否定礼。
《左传》中间接涉及的孔子见老子的一个史实
这里通过对《左传》相关内容的考证证明孔子适周见老子的准确时间,并证明老子是时应该在周王都。
这里要拐个大弯先考证孔子的一名学生南宫适的父亲孟僖子——仲孙玃。
一、孟僖子病不能相礼
《左传·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
三月,公如楚,郑伯劳于师之梁。孟僖子为介,不能相仪。及楚,不能答郊劳。
……
九月,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礼,乃讲学之,苟能礼者从之。及其将死也,召其大夫曰:“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而灭于宋。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其共也如是。臧孙纥有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今其将在孔丘乎?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故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事仲尼。仲尼曰:“能补过者,君子也。《诗》曰:‘君子是则是效。’孟僖子可则效已矣。”
鲁昭公七年孔子十九岁,正是他师老子之时。孔子此时本身是“学生”,还未当老师,而且孟懿子和南宫适连人影子都还没出现呢。
这里不能不谈到《左传》究竟是谁写的这桩公案。初执笔者为左丘明,孔子是主要和重要的修订、补充、续写者。实际上孔子的修订《春秋》,包括修订《左传》,而且修订《左传》恰恰是为了充分解说《春秋》。孔子死后,孔子弟子或者孔子的孙子子思续写了哀公十六年到哀公二十七年的《左传》。
孟僖子“不能相仪”,“不能答郊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他的年龄不大,直到四年后,昭公十一年他才与仲孙何忌(孟懿子)、南宫适的母亲泉丘人结合,这个事件可以间接证明这一点。
再谈《左传》中的另一桩公案,即为什么要把孟僖子临死前的事提前记在了这里。孟僖子故于鲁昭公二十四年,是年“经”有记而传未有记,故将“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书于此。这也是孔子为提升自己张目。
二、孟僖子“为孔子打造学生”南宫适
《左传·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周景王十四年)
经:仲孙玃会邾子,盟于祲祥。
传:孟僖子会邾庄公,盟于祲祥,修好,礼也。泉丘人有女梦以其帷幕孟氏之庙,遂奔僖子,其僚从之。盟于清丘之社,曰:“有子,无相弃也。”僖子使助薳氏之簉。反自祲祥,宿于薳氏,生懿子及南宫敬叔于泉丘人。其僚无子,使字敬叔。
这是发生在孟僖子“病不能相礼”四年后,时年孔子二十二岁。
民间有俗语叫“亲顾”,孔子与孟僖子实际是儿女亲家。所以孔子晚年把孟僖子婚育私事也补入了《左传》——当然,这里涉及到孔子的侄女婿南宫适的身世问题,与孔子的另一学生孟懿子也有关系。“生懿子及南宫敬叔于泉丘人”,这个补充内容应该是孔子晚年加入的。
昭公十一年孟僖子与泉丘人开始“打造”孟懿子,应该在五月后,孟懿子出生至少应该在昭公十二年;按当时哺乳期不 *** 的礼法,南宫适大体至少应该在两年后的昭公十四年出生。假定南宫适在鲁昭公十四年出生。
三、孟僖子死之年《左传》之“传”未记录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周敬王二年)
经:春王三月丙戌,仲孙玃卒。
是年孔子三十六岁,南宫适只有十岁,孟懿子也只有十二岁。孔子一般只招收大学生,这时的孟懿子和南宫适即使师从孔子也是以“童子”面目出现的。
这一年的《左传》传的内容没有记录孟僖子之死的相关内容,也确实没有记录孟僖子“属说与何忌于夫子”等相关内容的切入点。大概已经补记到《左传·昭公七年》的缘故,孔子没有在这里再多记一笔。
四、鲁昭公 *** ,鲁国八年无君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周敬王三年)
是年孔子三十七岁。
鲁昭公九月开始 *** ,直到昭公三十二年昭公逝世。鲁昭公的 *** ,是叔孙家、孟氏家帮助了季氏,这个事件虽然也涉及到孟懿子,但他是年只有十三岁,没有决策能力,应该是其家人决策的。在这八年中,一是南宫适年龄小,二是无君可请示。
五、南宫适“与孔子适周”应在定公之时
鲁定公元年(公元前509年,周敬王十一年)
是年孔子四十五岁。这时的南宫适十九岁,因他的父亲早故,他的成人礼可能提前完成了。南宫适向鲁君请示车马“与孔子适周”最早应该是本年。《庄子·天运》说的“孔子行年五十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恰与我这个推算吻合。
如果《史记》孔子见老子的记载是真实的,此时老子可能在五十四至六十四岁之间,是时周王室已经无籍可守,所以老子满足不了孔子阅读典籍的要求。
按《史记》,老子作为周王朝的守藏史,当属贵族阶层,这些贵族阶层多与殷、周有远祖有亲缘关系。高亨的考证和判断是有道理的,老子大致就是老阳子,只是他的考证中关于孔子适周的年代有问题,这就是我上面对《左传》及对南宫适出生时间考证的意义。
孔子整理《左传》为什么没有订正“老阳子”?这段史实很可能被他忽略了,可能他也没有想到“老阳子”就是老子。
本宫自化是什么意思?
1.本宫自化的意思是指自化含自化禄、自化权、自化科、自化忌,皆有“容易消散”之象。
2.宫,象形字。从宀,像房屋之形;从或吕,像有几个室的样子。本像居室相连相通,后来为了便于书写,就把两个“口”分开,进而上下重叠。在周代金文中,把代表居室的方形写成圆形,战国文字中又写成三角形。大篆和小篆写法一脉相承,都是在本来分开的两个“口”中间加上一个短竖,使两个“口”上下相连。新中国成立后规定“宫”为旧字形应废弃掉,而“宫”为新字形可以使用。本义是房屋。《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