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死去的亲人抱自己
梦见死去的亲人抱自己,孩子被家里老人养成抱睡的习惯?
一、宝宝的抱睡大多是惯出来的
奶睡、抱睡是指宝宝在睡觉时必须要吃着奶或者大人抱着才能睡着,一放在床上自己睡就哭闹或者醒来不乐意,这不仅让父母疲惫不堪,也不利于宝宝的成长发育,宝宝3个月后如果有这种习惯的话还是要及时纠正。宝宝在0~1岁的时候是不是要抱着才能睡着呢?这个阶段大部分的宝宝都习惯被抱着睡觉。但是,抱睡并非是一个好现象。宝宝喜欢抱睡的原因是对父母过分依恋,喜欢被家长抱在怀里是宝宝的天性。在家长的怀里,宝宝会感到幸福、安全。
家长若是一味地迁就宝宝,一哭就把他抱起来或者抱在怀里哄着宝宝睡,即使睡着了也不将其放下,慢慢地宝宝就有了过分依恋的心理,到最后想要睡觉的时候,只有抱着才能睡着。
所以,如果抱着的 *** 不得当,不但婴儿心理上难以适应,还会给婴儿的身体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抱睡对宝宝的不利影响
首先,抱着宝宝睡觉,宝宝常常会睡得不深。因此,睡醒后常常会无精打采,影响睡眠的质量;若是宝宝独自一个人睡在舒适的床上,则会睡得十分香甜。
其次,抱着宝宝睡觉,因为家长怀里没有很大的空间,宝宝的身体舒展不开,身体及四肢的活动会受到限制,全身肌肉不能得到休息;宝宝独自睡,不仅可以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而且还有利于骨骼、心肺的发育,同时还会增强抵抗力。
再次,抱着宝宝睡觉不利于新鲜空气的吸进,不利于宝宝的新陈代谢。
最后,抱着宝宝睡觉,也不利于宝宝 *** 生活习惯的养成。
抱着宝宝入睡,弊大于利。因此在新生儿时期,就需要有意识地养成宝宝良好的睡眠习惯。特别是只要宝宝一哭,父母就会抱在怀里哄,时间一长,很容易使宝宝养成抱睡的不良习惯。
三、四种错误做法养成宝宝抱睡习惯
1. 没有得到充分的爱和安全感
若是宝宝缺乏安全感,或者没有感受到来自家长充分的爱,就会怕独处、怕一个人睡。宝宝要人抱着睡,就是他渴望得到家长关爱的表现。
2. 睡前准备没有做好
成人睡觉的时候,都喜欢在一个安静且舒适的环境中,宝宝也是这样。睡觉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若宝宝是憋着尿或饿着肚子入睡,又或者是环境太热、太冷肯定会睡不好,影响睡眠质量。
3. 新生儿期对宝宝过于宠爱
良好的习惯需要靠父母培养。有些家长特别疼爱宝宝,在宝宝刚出生的时候,会整天抱着宝宝,渐渐地宝宝就养成了在父母怀里睡觉的习惯,再也不肯在小床中睡觉。
4. 过于迁就生病宝宝
宝宝生病的时候就会变得特别粘人,抱睡的不良习惯就会在这个时候养成。尤其是感冒鼻塞的宝宝,特别喜欢让父母抱着睡觉,这样会使呼吸变得更加通畅。但病好以后,依然不愿意睡到自己的小床上面。
四、改掉宝宝抱睡习惯的 ***
1、放下就醒
曾经有新手妈妈这样形容:“哄睡以后放到婴儿床上那一刻太 *** 了,跟拆弹似的!”小心翼翼的放下,还立马就醒,简直就是在考验新手爸 *** 忍耐力和体力极限。
拆招:这种情况下,把宝宝反复抱起又放下可能会让宝宝不断从睡眠中惊醒,更不容易安抚。对于月龄小的宝宝,抱睡可能无法避免,需要新手爸妈不断地尝试和努力。
2、睡半小时就醒
宝宝好不容易睡着了,以为终于可以松口气,结果刚睡半个小时就醒了,每次都比上闹钟还准时。
拆招:新生宝宝的睡眠周期是30—45分钟,其实宝宝醒来之后还需要接着睡,只是大多数父母不知道,就开始逗宝宝。应该在宝宝醒来之后尝试接觉,或者抚摸,轻拍等降低再次入睡的难度。
3、有点声音就醒
哄睡之后一点声音都不能有,即使是放个杯子,关一下门都有可能惊醒,简直就跟做贼一样。
拆招:可能是由于自身所带的惊跳反射,属于生理原因,会随着成长慢慢好转。可以通过襁褓、搂抱等 *** 帮助宝宝增加安全感。
4、睡得晚,入睡困难
有些宝宝晚上要到11点以后才入睡,或者白天就是不睡,明明很困了就是不睡。
拆招:这可能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或者受到了过度 *** ,而导致入睡困难,可以带宝宝出门看看风景,听听声音,适度的 *** 反而能够让宝宝更容易入睡。
5、醒得早
凌晨4、5点就醒了,哼哼唧唧的就是不睡,搞的新手爸妈也无法休息。
拆招:有些宝宝天生就醒得早,睡眠时间已经满足了他的需求,新妈妈不要立即给宝宝喂奶,避免宝宝形成习惯性饥饿。卧室 *** 暗淡、安静,给宝宝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
讲到这里,妈妈们明白了吗? “抱着睡”,“放下不醒”也有不同的原因,妈妈们可以排查一下,然后对症下药。愿小天使们每一觉都睡得香香的、久久的~
怎么才能缓解一下对家人?
同是在城市里工作的打工仔,有想家的心里太正常了。
首先千万不要因为想念她们,放弃你现在的工作。因为她们需要你的这份收入。这收入能使她们过得更好一些,生活品质更高一些。
我有两个亲身体会跟您分享一下。在工作岗位上,首先让自己忙起来,就会暂时的忘记想念她们了。下班之后,跟她们视视频,说说话,能缓解一些想念她们的心情。这点非常有效。我是有亲身经历的。我也已经一年多没见到我的父母了,本来想春节回去看看老爸,老妈。结果因为疫情直到五一也回不去。真的非常想她们。那种心情有些人是永远也
体会不到的。着急,焦虑,思念,想哭却不能哭的那种感受,恨不得马上就到父母身边的感觉。简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后来我每天跟她们 *** ,聊聊家常,问问她们吃什么饭,天气情况等。看到她们心情会好起来。她们看到我也非常的高兴。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租一间能做饭的,有 *** 卫生间的房子,孩子如果还小,就让媳妇带着孩子跟你去那生活。然后时不时的跟父母视频聊聊天。这样会大大的缓解了你想家的心情。
生活中有哪些残忍的真相?
1、不要想着依靠任何人,包括父母、兄弟、朋友,没有谁会永远帮你。世界上永远站在你这一边的只有你自己,其他的都可能会因为不同的缘由与你分道扬镳。
我的亲哥,小的时候我们真的是打虎亲兄弟,有什么事都是一起干一起抗,可后来他娶媳妇了,我们开始变得有距离起来,有些话不能当面说,有些事不能直接做,都得考虑着哥哥背后的嫂子,不是我们哥俩的感情变质了,而是长大了双方都有了顾虑,不能像小时候那样肆无忌惮了。
2、想要保持真挚的友情,就不要和金钱扯上瓜葛,不然感情迟早会变得面目全非。
我一个跟我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发小,我们的感情好到可以互通有无。但前些年因为三不五时地跟我借钱,一次两百,三百的,钱数小,我觉得无所谓,也没记账,可借了个七次八次之后,我心里膈应了,找他要了一次钱,他当时很生气,觉得以我们的关系我就不应该提这个钱的事,然后问我总共欠我多少,我哪里记得清,后面这个事不了了之,而我们也少了联系。
3、落魄的时候,不要想着有人会拉自己一把,即使有那也是自己奋力争取来的,从来就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
4、爱情当不了饭吃,当两个人在一起过了最初的那段甜蜜,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整天计算着家里的柴米油盐的,迟早会不欢而散。
5、读书真的很有用,它是改变命运的更佳捷径。可多少人年少的时候自命不凡,觉得自己不读书也能出人头地,结果长大后被社会教育了。
6、不要觉得别人出生就在罗马,而自己出生就是骡马就不想努力,因为自己不努力的话,谁也救不了你,父母也不行。
7、即使是再要好的朋友,如果你跟不上他的脚步,和他达不到同一个层次,结果只有一个——渐渐疏远,角色对换也一样。
我有一个十多年的老友,即使毕业后我们相隔了两个城市,但我们依然会经常联系,以前每次聊天都是非常的畅快淋漓,可自从他奋斗到区域经理的职位后,我发现慢慢的只有我在练习他,他几乎没有主动联系过我,而且和我谈话中,大多时间都是我在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最近的一些琐事,而他说的都是一些他的事业规划,对未来市场的看法,我能感觉到他对我的疏远,不是故意的,但就因为我们的层次,接触的人群,平时说的话题等等,我们现在一年难得联系一次,过年都不一定会凑一起。
8、别总想了老了靠孩子,年轻的时候记得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以防以后孩子不孝顺自己还能有个退路。而且,即使孩子孝顺,但他毕竟有了自己的家庭,他还能像小的时候事事以为你为主,以你为先吗。
9、把自己人伤害得最深的,往往就是自己。因为在外人面前,我们会拘束,会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现出来,温文尔雅,知书达理,可在自己人面前,因为放心他们不会伤害自己,所以无所忌惮,做事说话也没有考虑自己人的感受,只想着自己开心,但有时候就是在这不经意间把他们一次一次地伤得彻底。
10、善良可以,但不能没有底限。没有底限地善良只会被人认为是软弱,被人指使,被人利用,最后会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还讨不了好。
人在临死前最怕什么?
人临死前最怕两样东西。然而,从科学和事实的角度来剖析,人们可以安详幸福地离开,根本不用害怕什么。
每每看到这样的话题,往事就会像蜜蜂一样蜂拥而至,蛰痛我的记忆,蛰酸我的眼睛……
母亲离开时候的各种画面扑面而来……
人终有一死。对死亡的害怕是正常的,为什么害怕呢?是因为:死亡后的对生命尽头的未知。
生命的尽头:
究竟是结束还是开始?
究竟是痛苦还是永恒的安宁?
死亡, 究竟是深渊还是归宿?
死亡 ,究竟是冰冷的还是温暖的?
它是象征着我来过还是意味着不再有?
母亲的离世……
我妈走时83岁。去世前一个月她身体和精神状态不太好,我们没有太在意,以为是正常的衰老而已。
应该是妈妈自己有所预感吧,这一个月里常常让我陪她做一些事情,并且是不是就会问我:“人死了以后然后呢?人死了就去哪了?真的有另外一个世界吗?人死了还想知道尘世的事怎么办?”
面对这些问题,我只能安慰地对母亲说:“妈,人走了以后就会去往另一个世界,那里都是你是小伙伴还有外公外婆,会很幸福的”。
接下来的日子,我妈让我陪她去看望了她心里最牵挂的、想见的人:舅舅、小姨,还有以前的仅一墙之隔的在一起住了三四十年的邻居刘姨。
陪妈妈给外公外婆烧了纸,在坟头呆了很久,我妈说了很多又是诀别又是再相见的 莫名其妙的话语,其中有一句我听得真切:“妈,你们在那边等着我,我很快就和你们团聚了”。
我和哥哥我妈亲逛了省城,这是她老人家一辈子去得最远的地方。虽然我和哥哥用轮椅推着她,她还是嫌累着我两了,吃了一顿妈妈最想吃的葫芦头泡馍,就回家了。
我妈临走前十天,是一个周末,她打 *** 让我们姊妹三个带着家人都回去一趟,说她有事要说。
那天,天气很好,我们都到齐了。我和嫂子一块做好午饭,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了午饭,我妈在饭间给我们交代了一些人际关系方面的事情,然后嘱咐我们以后要互相帮助,好好过日子……
吃了午饭,妈妈回房间,从柜子底下拿出来一个用红布包着的盒子。她小心翼翼地解开红布,从她胸前贴身处取出挂在脖子上的一把小小的钥匙,颤颤巍巍地开了上面的锁…
当妈妈打开盒子的一霎那,我们都惊呆了……
里面全是宝贝。
她先拿出一个存折说:“这里面有30万元,你们兄弟姐妹平均分配,明天就去银行办理”。
接着妈妈拿出房产证放在桌面上,对我们说:“房子,我是要留给我孙子,以前跟你们提过了,现在该过户的就过户”。
其余的是首饰,其中有奶奶给她留的一个玉镯和一个金簪,妈妈给了嫂子,其余的分别给我们姊妹了。
妈妈做这些事情对我们来说确实有些突然,但明显她老人家是已经都安排好、计划好了的。一种莫名的悲伤情绪正吞噬着我们的心绪和气氛……
妈妈却呵呵笑了起来。淡淡地说道“终于了了我的一桩心事,轻松很多啊。寿衣昨天我也已经拿出来看过了,挺好的,到时候你们要两个人一起穿,一边穿了再穿另一边……”
听着听着,不由人地泪水就涌了出来,妈妈却笑着说说:“人人都要走这一遭,没有什么难过的,只要你们都好好过日子,我在那边就是幸福的……”
十天后……
嫂子突然打 *** 说:“咱妈不好了,你快回来”。我立即载上妹妹飞奔而去。
到了家里,看见的一幕是:母亲气息微弱,躺在床上,眼睛无力地半睁着,身体微微颤抖不知道是害怕还是难受,手抓着我哥的手不放开。
我也抓着母亲的另一只手,她眼睛死死盯着我,嘴巴想要说什么却说不出来,母亲手已冰凉,但她仍然用尽最后的力气拉我靠近她。
我起身上床,让母亲靠在我的怀里,她的身体慢慢地不再颤抖,眼睛盯着门口说:“她们来接我了,我要走了”。
我努力掩饰着心痛,平静温柔地说“妈,你放心地走……我们都会好好过日子的,你有事就在梦里告诉我,我会时常给你烧纸钱的”。
母亲慢慢地闭上了眼睛,嘴角微微上扬,眉宇间很舒展的样子,慢慢地松开了手,没有痛苦,表情安详。
侄子看见奶奶走了,“哇”一声哭了,喊着“奶奶,奶奶你别走…”此时此刻,母亲的眼角流下了两行清泪……
妈妈走后第三天,我梦了妈妈,她说在那边她很好,让我们好好过日子……
人死前最怕:
1.人 *** 的消失、不复存在。
2.人意识的消失,再也不会知道任何事情。
其实,人类对死亡的探索已经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因为神秘所以探究。
其实,人在死亡之前,大多数人是害怕的,但是死亡来临的时候却很少人害怕的行为,有,也是极短时间内。
下面看看科学对死亡的剖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蒙德·A·穆迪 博士——
在研究过150个濒死体验者(经历过“临床死亡”后复生的人)的案例之后,再加上之前死人体重实验解开了人死亡之时的各种感受。
其中,没有存在害怕。
人在正常死亡的时候,科学家测试亡者的脑电波更加活跃,人们此时的脑活力丰富,来应对死亡。
以下是人类死亡的时候,真实体验和感受:(曾经濒临死亡的人的实际感受)
1.回顾自己的人生
人在死亡的时候,眼前会像演电影一样回顾自己的一生,重要的人,重要的事,一一重现,喜怒哀乐的神情也会在他们的脸上闪现,他们会得到圆满的满足,最终流露出心满意足的表情。
2.感觉灵魂脱体
濒死者讲述,他们在死亡的时候感觉自己漂浮在空中,他们能看见一群人围着自己的 *** ,或施救或痛哭,但是他的呼喊却毫无作用。
3.眼前出现亮光
濒死者讲述,死亡之时他们会看见一道强光,隐隐约约还能看见一条隧道,吸引着他们走向隧道。
4.感官特别灵敏
一部分人死亡前会感到感官超灵敏,此刻他们听力视力达到极致,精神也达到了一定高度,就是所说的回光返照吧。
5.面前被阻隔
一部分濒死者讲述,很多东西挡住了他们的面前,或是一道墙、一道门或是一团雾,
他们奋力拨开、推开,也就是死前挥舞的手臂。这种现象很多人都看见过,面临死亡的人常常挥舞着手臂,我妈也有的。
6.超然物外
这类人死亡之时感觉自己掉入一个黑洞,无论怎样挣扎也无济于事,不能逃脱,黑色巨洞的尽头似乎还有一些光亮,穿过它,便能到达另一个世界。
7.身心愉悦
这种感受是占比更大的一部分濒死者的讲述,他们的感受是:死亡一点也不痛苦,摆脱了病魔和伤痛的折磨 *** ,灵魂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愉悦,轻飘飘的就像在云端飘摇。
所以,人在临死前是恐惧的,死亡之时恐惧会慢慢减退、消失。
写在最后看完之后,还害怕死亡吗?
人的一生,有青春时便终有年迈,有相聚时便终有离别,有盛开时便终有衰败。
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坦然面对。结局到来之前就让我们好好的生活,结局到来之后就让我们平静地解脱。
人是一种依赖精神生存着的生物,当死亡来临时,你的整个一生都将被重新评价,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
这种评价完全不依赖于你是否腰缠万贯,你是否 *** 达贵,而仅仅取决于在你一生里与他人分享的爱和温暖有多少。
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死亡呢?
谢谢阅读并留言讨论。
身不由己这个词?
这算遗弃?还是身不由己?
网上随意搜索“身不由己”,有了如下“异地恋”故事。照单全收实录如下:
“我和她,在一起1500天的时候,终于提了分手。我很爱她,她也很爱我;我们整整哭了一个晚上没睡着。我是浙江的,她是辽宁的,我们俩隔了大半个中国。
我们分开最主要的原因, *** ,我不能跟着她去北方生活。因为大学期间我的父亲得过脑血栓,而且两年内复发了一次。我是单亲家庭也是独生子女,从小我爸把我养大,当时生病的时候连夜赶回去签病危通知书你们是不知道我有多绝望!唯一的亲人,所以我是必须要回南方工作回去照顾我爸的;我爸一个人我肯定放心不下。第二个原因,她不能来南方。她虽不是独生子女,她有个弟弟、有个妹妹。但是她爸始终不同意她远嫁,怕她受委屈,坚决拒绝去南方。她爸很宠她,如果我过去北方还可能同意我们俩,但是原因我刚刚也说了我不可能去北方的。
她说我没有错,应该照顾爸爸的。所以为了各自不耽误 ,最终决定和平分手。那晚不知道哭了多少遍;我实在是难以接受被这种现实击败的痛苦。但是我身不由己,我不愿意她因为我和家里人撕破脸皮;得不到父母祝福的婚姻不会幸福。因此彼此放手,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一个恩爱男女无奈分手的故事。男人说他“身不由己”!
提到男女无奈分手,我想起古贤韩非子的一个寓言:
有个卫国人在女儿出嫁的时候郑重教导说:“你嫁过去之后,一定要找机会多积攒些私房钱财。为啥呢?你看这社会,做人家的媳妇被遗弃回娘家的太多太多啦!不被遗弃,夫妻能够白头偕老的实属侥幸,太少太少啦!”老爸潜台词是“现实所迫、身不由己”!
他的女儿到了婆家后,果然拼命积攒私房。婆婆一看,这哪是来过日子呀?简直是来抄家啦!嫌该女子私心太重,于是把她赶回了娘家。
我想该女子带着私房钱回娘家一进门,一定会扑进老爹怀里说:“爸呀,您太英明了!事先就料定这结果了。”其实,设身处地想一想:婆婆才真是“被逼无奈、身不由己”。再深入一步思考:“多年媳妇熬成婆”,老太太怎么就那么不理解人呢?儿媳妇不过是怕被遗弃而已。能卸下她的心理恐惧,也就没这悲催结局啦!这婆婆水平不够。也不是什么“身不由己”!
人世间的所谓“身不由己”,大多数都是这一类。 *** 例异地恋分手看不出有多少“身不由己”。本来,“儿大不由娘”,女方有弟弟、有妹妹,难不成跟爹过一辈子吗?再说男方,父亲病势沉重,来日无多。怎么就不能克服一下短期困难呢?第二例《卫人嫁女》那个蠢爹的思维看似“现实所迫情不得已”。其实不过是“防敌成敌、防丑变丑”的古代版。
“身不由己”本意:身体不能由自己做主。引申意:指行为不能由自己支配;或者表达心里不想这么做,但实际情况、环境氛围不允许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行事。表达一种被逼无奈的状态。
所以,“身不由己”不都一样。那么,有哪些种类的“身不由己”呢?哪些是真的“身不由己”?哪些是可以解脱或者能预防的“身不由己”呢?
下面我们看看“身不由己”这个词前后怎么样搭配,有怎样不同的特定情境?分别加以讨论。
一种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比如,人们经常提到的“随份子”。有的人明明自己的财力、家庭经济状况支撑不了,借钱举债也要去随行就市做人情,由人情世故、情非得已导致的身不由己。确实里面有无奈、有心酸。但是也并非完全不能克服:假如,抛弃一些顾虑和杂念,抛弃对“不懂事儿”、“不合群儿”后果的恐惧和担忧,你完全可以打破这种人为怪圈。不去“随份子”。这也就不算是真的身不由己。 时下的“ *** ”、“酒桌文化”大多如此。
另一种是酒后失德、身不由己。有的人确实酒后无德,行为失控:打锅摔碗、打爹骂娘、家庭暴力,甚至殃及四邻。等到他酒醒以后又万分懊悔,道歉赔偿的戏码不断重复。但当时醉酒时确实不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也算是一种身不由己,但是这种“身不由己”值得商榷:明知道自己不胜酒力,酒后无德那为什么不能控制喝酒、避免醉酒呢?不喝酒就不至于有这种酒后失德的“身不由己”的后果了。这本是可预防、可避免的身不由己!这就不算是真的身不由己。是应该遭到谴责的。
真正的身不由己是“人在船上、身不由己”:你下不了船,只好船到哪儿人就到哪儿!这是真的“身不由己”。比如说你生而为人,必须承担起你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必须上养老、下养小,无可逃避。所以你必须要上学、要就业、努力工作、挣钱养家。而且,作为一个社会人还必须尽到的公民义务。要遵纪守法,按社会的行为规范、基本规则行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算
是一种身不由己。你必须工作、贡献社会然后才能取得自己的那份报酬;不能幻想不劳而获 。另外,作为个公民 *** 还能做到见义勇为,尽一份“额外”社会责任。这是正能量的“身不由己”。是我们赞同和提倡的。
所以,“既在江湖上,都是命苦人”。多一点头脑清醒,少一点“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