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算命 *** -三签是什么意思
清朝算命 *** ,三签是什么意思?
三签四签之式是一种文书处理制度。清代内阁在票拟本章时,用单签或双签均难以妥善处理者,则拟三种票签或四种票签,即提出三种或四种处理 *** ,供皇帝酌选定夺,同时加具说帖声明。
基本介绍
此类三签四签也有一定之模式,据光绪朝《大清会典·内阁》所载:“三签四签之式:如应准驳双请,而准驳之例各有差;功罪恤赏可轻可重,而轻重之等各有差;处分应议应免,而应议之条与应免之例各有差;或案内人数繁多,功罪互有重轻。俱分别票拟三签、四签。又三法司驳审本,有该督抚等原拟本无舛错,法司误驳者,除票双签外,再票‘照该督抚所拟完结’一
好看的清宫片电影?
甲午海战,
我想知道历史上有什么稀奇古怪的故事?
北魏末年美貌王爷,才华横溢,27岁便位极人臣,因高颜值,被太后强幸,死前被冤枉,死后被掘坟。看似是一段风流韵事,其实是一场官场大战。在他死后,文武百官都为之垂泪,可谓天地同悲。
“他生莫做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遗憾和无奈,总是人间的寻常。”——《减字浣溪沙-听歌有感》《周生如故》改编自《一生一世美人骨》,本以为会是一个架空的虚拟故事,可未曾想周生辰这样一个悲情的英雄角色,居然在历史上也有原型,结合《周生如故》化用的人物角色和时代背景,或许可以推断出,北魏清河王元怿,很可能就是周生辰的历史原型——一个同样功高震主而遭污杀,而且比周生辰结局更惨的王爷。
一、聪慧机敏堪比二南,少年得志《魏书》中,“幼而敏惠,美姿貌,高祖爱之。博涉经史,兼综群言,有文才,善谈理,宽仁容裕,喜怒不形于色。”元怿为北魏宗室大臣,孝文帝第四子,其母亲为罗夫人,出生于皇室的元怿,自幼聪慧过人,机敏善辩,因此而深受父亲孝文帝的喜爱,虽然身为第四子,却很得器重,尤其是他的叔叔,彭城王元勰,将元怿视若己出。
曾盛赞他风神外伟,黄中内润,如果上天能多给他一些年岁,则他的风采神韵一定能和《诗经》中的周公、召公相媲美,时人常赞美元怿“堪比二南”,就是讲他的风韵和学识都让同龄人望其项背。
元怿不仅丰神淡雅,识量宽和,更是五车腹笥,为人谦恭,他与叔叔元勰有很多共同点,只是他更甚于叔叔。
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元怿的仪表能称得上一句“冠绝天下”了。
太和二十一年,年仅10岁的元怿被封为清河王,2年后,他的父亲孝文帝去世,异母哥哥元恪继位,史称宣武帝。
然而,元恪本来不是当皇上的 *** 人选,他还有个哥哥叫元恂,谁料到在497年,有人告发废太子元恂图谋 *** ,拓跋宏一怒之下赐死太子后,才让二儿子元恪做了太子。
本就志不在此的元恪,登基后,便重用皇室宗亲大臣,其中包括他的叔叔,彭城王元勰和他的弟弟,清河王元怿,而此时的元怿也不过是十几岁的少年郎。
就这样,14岁的元怿官至侍中、尚书仆射,意气风发的少年正式步入了北魏的官场,开始了他短暂而灿烂的从官生涯。
但官场如战场,一个不留神,不光是能出错,很可能也会丧了命,哪怕是皇亲国戚,除了步步为营,小心谨慎以外,也是毫无办法。
二、多次惨遭陷害,引经据典劝谏君主,官运亨通《魏书》:“怿才长从政,明于断决,割判众务,甚有声名。”元怿在官场以“明于决断”而声名远扬,尽管他贵为皇亲贵胄,却并不以此作为资本耀武扬威,反倒是处处以国事为先,甚至不惜得罪权臣。
宣武帝继位后不仅重用元氏宗亲,同时也重用其生母的母家人,其中便包括他的舅舅高肇。自古皇家最忌讳外戚干政,而宣武帝却对高肇十分宠信,在宣武帝的放任下,外戚高肇把持朝政,清除异己,多次陷害元怿、元愉等皇室肱骨,为了稳定朝纲,元怿等人多番忍让,谁知高肇却变本加厉。
永平元年,再次被陷害的京兆王元愉忍无可忍,在冀州起兵谋反,誓要“清君侧”,得知消息的元怿还没来得及反应,便被高肇拿捏到把柄,以元愉谋反为契机,又诬陷杀害了元怿最敬重的叔叔,彭城王元勰。
短短几个月内便有两位至亲被谋害,元怿悲愤不已,却又拿高肇无可奈何。
高肇大肆诛杀贤臣,又谋求私利放走囚犯,一时之间,朝野之上乌烟瘴气,而这是元怿断不能容忍的事情,也为此与高肇在云龙门下的外走廊处起了争执,两人争得不可开交,从此更是不相往来。
在一次侍奉宣武帝的酒席上,元怿趁宣武帝酒酣之际,对在场的高肇说:
“天子兄弟,讵有几人,而炎炎不息。昔王莽头秃,亦藉渭阳之资,遂纂汉室,今君曲形见矣,恐复终成乱阶。”意思是天子的兄弟所剩不多,你还要苦苦相逼,从前的王莽仅凭借渭阳的资本就能颠覆汉室,你如今这奸邪模样,看着也是祸乱的根源。
未等高肇应答,元怿又向宣武帝谏言,他以孔子、左丘明等人为引,指明尊卑有序,君臣有别,不应僭越,自古缩减食用、释放死囚都是君主的权力,而如今却让司徒高肇代君行事,这不符合君臣之道,也不符合天地人伦,长此以往一定会助长祸乱。
元怿这一番话言辞恳切,引经据典,犯言直谏,字字泣血,可结果呢,宣武帝听后,却笑而不答,未有回应。毕竟,元恪对高肇的信任,不光是因为他是自己的舅舅,更是因为他将其作为除掉皇族宗王势力的重要帮手。
但宣武帝还是听进弟弟元怿的话,便颁了两道诏令:
一、命令尚书与官署有司,审理狱讼案件;二、准允洛阳以东的饥民,到燕、恒二州及六镇渡灾;512年,高肇升任司徒,元怿则接替他成为司空,而此时,元怿不过25岁。当时朝野上下的贤臣,都夸元怿温恭谨慎,动合规矩,言为世则,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元怿有着十分优越的治国理政的才能,这也是他官运亨通的资本,不过而立之年却能手握重权,并不仅仅因为元怿是宣武帝最为强势的弟弟,更是因为他在朝堂之上叱咤风云、指点江山的豪迈英姿。
三、传出风流韵事,奸臣当道壮年被害,天地同悲515年,宣武帝去世,太子元诩继位,称孝明帝。可宣武帝肯定没有想到,自己不顾大臣反对,也要废除的“子贵母死”的制度,却害死了自己的好弟弟元怿。
仅继位一个月后,孝明帝便任用叔叔元怿为司徒,同年八月升至太傅、太尉,诏令元怿负责审理裁决门下省大小事务,并掌管各个法律条文、经典义理的注释,此时的元怿,用“位极人臣”来形容丝毫不夸张。
而随着宣武帝元恪的去世,清算国舅高肇的声音也此起彼伏,高肇的侄女高太后 *** 出家,而高肇几乎是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反抗就被清理出局——仅在宣武帝元恪去世后短短几个月内,高氏和元氏就分出了胜负,高氏的影响力逐渐式微,直到被彻底消灭,而以元雍、元澄、元怿为代表的皇族势力则完全掌控了局势。
而在这场迅速而无声的斗争中,有一个女人始终逡巡在中心地带,她也是和元怿留下过种种不堪入耳的宫禁事秘的人——孝明帝生母胡氏,有人说她叫胡仙真,有人唤她的封号胡充华,当然,后世广为流传的,还是她的这个称呼,胡灵太后。
经过多重权力的明争暗斗以后,整个北魏朝堂划分出了明显的势力范畴,胡灵太后代表的宫廷力量成为皇帝元诩的监护人,元怿元雍等人则掌控了核心政权,而元继则是掌管禁军的中间人——自此,胡灵太后也正式拥有了稻 *** 刀北魏政权的权利。
而久居深宫的胡灵太后孤枕难眠,她年轻寡居,不经意间便相中了故去皇帝的弟弟,清河王元怿。而她这次的爱,爱得是轰轰烈烈,朝野皆知。
胡太后先是委以重任,给予其出入禁中的特殊优待,又经常以商讨国事为名连夜召请元怿入宫,久而久之,元怿也知道了胡太后的心思,可他怎么敢不顾礼节染指太后?元怿为人清朗高洁,实在不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于是,他与胡太后虚与委蛇,小心周旋,让胡太后不能遂愿。
胡太后见元怿不肯就范,便深更半夜浓妆艳抹后,再次以议事为名召元怿入宫,进屋后的元怿傻了眼,如此情景,即使他立刻退出宫去也是瓜田李下,洁身自好的元怿为了保命,半推半就间,只能选择服软妥协。
虽然这一桩宫廷密辛,就像是坊间流传的桃色新闻那般描述生动又不可信,但《资治通鉴》却明白记录了元怿与胡太后之间的关系:
“魏太傅、侍中、清河文献王怿,美风仪,胡太后逼而幸之。”虽然不敢肯定胡灵太后与元怿之间是否清清白白,但胡灵太后借重用元怿,而制衡她的妹夫元乂和孝文帝的弟弟元雍的野心,却是毋庸置疑的,加之元怿为官刚正不阿,德才兼备,将朝政委托给元怿,也是胡太后的一步好棋。
胡太后将元怿视作周公、霍光,元怿也不负众望,竭力辅佐新帝,将治理天下当做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一心为民,勤勤恳恳,可即使是如此一位贤王,却也几次三番经历了“信任危机”。
毕竟,领军将军元乂,胡太后的妹夫,因自恃是胡太后家人而行事张狂,元怿屡屡依法裁断于他,也因此与元乂结下了梁子。
元乂的党羽宋维受元乂指使,密告元怿谋反,元怿因此而被囚禁于门下省,幸好元怿平日里为人端正,德行为人景仰,负责审问元怿的官员和朝廷显要官员纷纷为元怿作保分辩,元怿才得以沉冤昭雪。
被释放后的元怿感慨自己一生忠诚却常被诽谤,心酸之余,便搜集了历代忠义之士的事迹编纂成《显忠录》,以此彰显自己的赤胆忠心。
可元怿终究还是难逃魔掌,他的《显忠录》就像是一封自己亲笔写下的绝笔书。
520年,元乂联合宦官刘腾发动宣光宫变,他们隔离了太后与皇帝两宫,将胡灵太后囚禁于后宫,又诬告元怿有罪,将他囚于门下省,不日后杀害,而此时,这位一心一意辅佐君主的一代贤王,也不过34岁。
《魏书》:“朝野贵贱,知与不知,含悲丧气,惊振远近。夷人在京及归,闻怿之丧,为之劈面者数百人。”元怿死后,朝野震惊,文武百官都为之垂泪,听闻元怿丧事的夷人,也纷纷用刀划脸以示哀悼。
人们哀悼的是一代贤才的陨落,也是奸臣当道的悲凉。
正光四年,胡灵太后和孝明帝重掌大权,追封元怿为范阳王,以礼加葬,同年八月,又改封原爵位清河王。元怿一心为国,可是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也是令人感动唏嘘。
更为抓 *** 是,清乾隆年间,一个自以为是的小县令龚松林将元怿的墓穴误认为是司马懿的陵墓,他在墓前大肆祭拜了“司马懿”,自此,元怿之墓也被误传为是司马懿之墓。
1948年,几个盗墓贼挖开了“司马懿”之墓,随着墓志铭的出土,墓主人的身份才得以尘埃落定,可惜,当文物工作者对元怿之墓进行保护性挖掘时发现,元怿的墓穴已被洗劫一空。
一口腐棺,白骨如泥,只有墓壁上栩栩如生的武士绘画,似乎还在无言地宣告着这位贤王当年的风采。
忠良被害,终成冤魂,满腹才华,忠心于国,却难有圆满结局,在坍塌的乱世中,邪佞当道,忠贤让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相较于小南辰王与漼时宜天人永隔的催泪,清河王元怿一心为公却含冤而死,才是更令人觉得悲凉和痛心的真实吧。
国学到底是什么?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秦朝、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佛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哲学、宗教、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国学是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的。最初的国学是诞生于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和春秋战国的华夏文明圈的传统文化和各种学术思想。譬如,一直延续到孔子时代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山、医、卜、命、相等五术(“山”包含《玄典》、《养生》、《修密》三部分,是修心养性、锻炼身体的秘术;“医”包括三部分:“方剂”、“针灸”、“灵疗”;“相”的部分包括两种:“人相”、“地相”;“命”是以时空关系来判断人的命运的一种 *** ,其重要的 *** 有:“占星术”、“干支术”;“卜”术最为渊源流长,如《梅花易数》、《纳甲断易》、《六壬神课》、《太乙神数》、《奇门遁甲》等数术学,历史朝代中的军事家大多精通此术,汉朝的诸葛亮、唐朝的李淳风、宋朝的邵康节、明朝的刘伯温、清朝的曾国藩等),以及在春秋战国发展起来的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学,等等。到了汉朝,佛教经典和学说传入中国之后,其许多思想与中国道家道教思想、儒家思想以及本土的地域文化思想相融合,成为中国化或本土化的宗教思想,所以,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久,就成为中华文化和学术的一部分,就成为今天国学的一个固有内容。(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年代,现在很难考定。有一说是,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46-210年在位,已有印度的沙门室利房等十八人来到我国咸阳。阿育王时举行第三次结集约在公元前 *** 年,会后派大德赴各国传教,前来中国很有可能。还有一说是,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两汉之际,大约在汉明帝时期,公元28年-公元75年在位,佛教传入中国被称为浮屠教。据文献记载,佛像可能与此同时传入。)并且外来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并成为其中的一个部分,一直都在进行中,譬如,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开始的洋为中用,中学为体,西学为辅的文化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以及解放后的简化汉字运动,这些运动的成果都已经进入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成为国学的一部分。
所以,国学是一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又有动态性的中华传统文化。国学当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兼收并蓄,优势互补,扬长避短,使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才是我们 *** 人需要考虑和认真做的事情。国学是中华文化认同的根本,否定了国学,就否定中华文化本身。欲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毁掉他的历史;要瓦解它的文化,毁掉他的历史,首先就要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许多原来中华文化圈的国家如韩国、越南受本国民族主义的影响,为了去除中华文化的影响而放弃汉字教学和汉语言教育,就是从语言上下手的思想观念作怪。结果,到现在他们的后代子孙连自己国家的历史都看不懂了,因为他们的历史记载是用汉字书写的。可见,语言与文化、历史关系的重要性。语言是文化活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贾元春因何而死?
《红楼梦》里的元春身为贵妃,富贵已极,实现了所有女人的梦寐以求的理想。天下之大,女人之多,能成为娘 *** 女人屈指可数。在众多娘娘里,能脱颖而出成为贵妃,这是凤毛麟角。
元春如果像老太妃一样寿终正寝,还有众多王公大臣,王妃命妇前去送灵。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
元春没有老太妃的福气,元春的结局很惨。从元春的判词和红楼梦曲来看,她被皇帝赐死。
那么元春为什么而被赐死呢?她犯了什么忌讳呢?
凡成大事者,必是那种喜怒不行于色,“好恶不言于表,悲欢不溢于面,生死不从于天”之人。刘备虽然出身高贵,但是父亲早亡,家庭贫困,以织席贩履为生。然而刘备与众多小贩不同的是“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好恶不言于表,悲欢不溢于面,生死不从于天。”正是由于刘备有这样的心胸,才百折不挠,终于与曹 *** 、孙权三分天下。
*** 忌,元春喜怒形于色,皇帝忌惮贾府贪污受贿。元春居于贵妃的位置,她已经不是小女儿了,如果想保住自己的地位,那么她就应该“喜怒不形于色,好恶不言于表,悲欢不溢于面”。高兴或者愤怒,都不表现在脸上;喜欢的和讨厌,都不说出来;悲伤或者欢乐都不会表现出来。
可是元春不是这样的人,元春的性格与贾宝玉、林黛玉有相似之处,总是直抒胸臆,宣泄自己的情绪。
元春省亲时,见到大观园的富丽奢华,虽然默默叹息太过奢华,但是她还是很喜欢的。对于能回家省亲非常高兴,还把省亲的盛况禀报给皇上。皇上最害怕的是外戚势力大,影响皇家的统治。
贾府其实是打肿脸充胖子,可是皇上和其他大臣不知道。他们认为贾府有这么雄厚的资金,修建大观园,其资金来历成谜,很有可能是贪污、受贿而来。皇帝会忌惮贾府依仗元春的为非作歹。
第二忌,元春好恶言于表。元春既然身为贵妃,就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可是元春对自己的言行,不注意。
省亲时,元春对贾母和王夫人等人说:“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
元春的话里透露了自己不愿去深宫的心思,把皇宫当成不得见人的去处,这话如果传到皇帝的耳朵里,皇帝还能宠她吗?皇帝最忌讳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皇帝会想:我如此圣宠你,你不感恩,反而将我这里当成了龙潭虎穴!元春你既然不爱在皇宫生活,我要你何用!
元春还和贾政说,自己不喜欢宫廷生活,羡慕田园生活。
元春说:“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皇宫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元春身在福中不知福,竟然向往穷苦人的生活,竟然觉得皇宫令你们骨肉分离了。皇帝听到元春的话后,有何想法?
天子会想:我给你金尊玉贵的生活,贵妃的荣耀,你竟然如此不知感恩,我为何要宠你?省亲时,有那么多的宫女 *** ,你元春如此说话,背地里是否会怨恨我令你们骨肉分离了?元春犯了好恶言于表的大忌。
第三忌,元春悲欢溢于面元春省亲到贾母正室,元春满眼垂泪,她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个人呜咽对泣。邢夫人、李纨、王熙凤等女眷都围绕在旁边默默垂泪。元春归座后,与大家一一见面,又哭泣一番。当她临走的时候,再次哭泣。
元春的表现,是她真情实感的表现。元春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她不羡慕皇宫生活,只希望父母姊妹们在一起,哪怕穷点也没有关系。然而生活将她抛到皇宫里,让她远离亲人、朋友。元春的悲伤令读者悲从中来,同时也理解了为什么元春封妃,宝玉不高兴。他们姐弟俩是一样的人。
元春悲欢溢于面,犯了皇家大忌。皇帝的女人是幸福的,怎么会有悲伤呢?如果在皇帝身边没有感到幸福,你会爱皇帝吗?皇帝会信任你吗?
第四忌,元春丁是丁卯是卯,不通人情世故。正月十五猜谜语时,元春出了一条谜语让大家猜,然后又让每个人都写一条谜语送进宫,她来猜。一会儿, *** 来了,元春将答案一一写出,有的猜对了,有的猜错了。大家都胡乱说猜对了!
元春的表现令人大跌眼镜。猜对的人,每人一个宫制诗筒,一柄茶筅。独迎春贾环二人未得。他们两个人没猜中答案,不得奖品,也罢了。元春又开始打脸贾环。
*** 说:“三爷说的这个不通,娘娘也没猜,叫我带回问三爷是个什么。”
元春不给迎春和贾环赏赐,说明元春言出必行,做事丁是丁卯是卯,不知变通。过节了,大家图个乐呵,没猜中你的谜语可以不给他们奖品,但是可以给一个鼓励的小礼品让迎春和贾环也高兴一下。人不患寡患不均,大节下的,姐妹们都有赏赐,唯独迎春和贾环没有,他们心里会不痛快的。
以小见大,元春在皇宫里与其他妃子交往,也应该这样不知变通,惹人家不高兴,久而久之,元春在宫廷里的人缘就会下降,就会为自己树敌。
元春没猜中弟弟妹妹们的谜语,弟弟妹妹也没有戳穿,弟弟妹妹没猜中你的谜语,元春也不必这么较真,哈哈一笑,过去得了,不过是玩嘛,一人一份礼物,大家都高兴,多好!
元春猜不到贾环的谜语,便说贾环的谜语不通!这没道理。你元春没猜到人家的谜语也不能说人家的谜语不通。应该给人家一个小礼物,乐呵一下嘛。
总结:元春既然已经是贵妃,就应该抛弃普通人的悲欢,要保持贵妃的端庄,恪守“喜怒形于色,好恶不言于表,悲欢不溢于面”的守则。自己的喜怒哀乐都不能表现出来,不能有感情,只能有理智,不能犯了皇家禁忌。
再者,身为贵妃,应该精通人情世故,不涉及原则问题,不要太较真。元春在宫里,败就败在太较真上了。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