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说武职-为什么很多人脖子后面都有一颗痣
算命说武职,为什么很多人脖子后面都有一颗痣?
传说脖子后的痣叫作苦情痣。去世的人在经过奈何桥的时候都要喝一碗孟婆汤,之后便会忘记前尘往事,但有一些情深义重的人为了和爱人来世再续前缘,在奈何桥头久久不愿意喝下孟婆的汤,孟婆被他们感动并应允他们的请求,为他们做上一个来世再续前缘的记号,于是便在每个人的脖子后面点了一颗痣。
传说虽然很美,但毕竟不是事实。从医学的角度来说痣是一种色素斑块,也叫黑素细胞痣,是在胚胎形成过程中的一种发育畸形:黑素细胞由神经嵴向表皮移动时,由于一些异常因素出现黑色素细胞撒得不均匀,造成了局部聚集,从而形成了痣。
根据痣所在皮肤内的位置不同,可将其分为交界痣、混合痣和皮内痣,其中皮内痣少见恶变,而交界痣与混合痣均有恶变的可能。虽然知道痣是怎么一回事了,那么为什么很多人脖子后面都有一颗痣呢?
其实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事实上很多人脖子后面确实都有一颗痣,而且这也不是什么巧合,如果非要说是巧合的话,那就巧合在他们共同的部位是“脖子”。很多人脖子后面都有一颗痣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原因就在于太阳照射。
痣的形成与太阳照射有很大的关系,准确地说是与紫外线的照射有关。由于脖子这个地方经常被太阳照射,高频率的紫外线对黑色素细胞的 *** ,使得黑色素在脖子聚集形成痣。由于痣不痛不痒,很多人自己即使有痣也未必知道,往往是别人告诉了才知道。
如果发现脖子后长痣了应该怎么处理?
由于脖子处的痣随着年龄增大受紫外线照程度也增大,痣也会逐渐的变化,大部分高出皮面呈皮内痣的,表面光滑,可存有汗毛。这类痣少见恶变,完全可以不管它。但是,当今社会人们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女性更是不容忍自己美丽的脖子后面长出一颗黑大的痣,想方设法都想把它除掉,于是便想到了用激光点痣。 *** 虽然简便,但是却容易复发,多次 *** 后还极易发生恶变。
在此,特别不建议大家轻易地去 *** 身体上的痣。如果确实觉得某颗痣看起来不顺眼,非要除掉它不可,建议通过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痣只是一个简单的小手术,我们医院门诊几乎每天都在做,十几分钟即可完成。为了安全起见,强烈建议切除的痣送去做病理检查,以防在切除之前已发生恶变。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点个赞或者关注都是极大的鼓励!
此句话有什么深意吗?
这句话出自于《史记》,是范增说服项梁 *** 时所用的话语,范增也是引用了楚南公的说法。楚南公这个人,在历史上并不显眼,只知道大约他和屈原是同一时代的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一谶言,就是由楚南公在楚地广为传播。
不过这一预言,很有可能,是秦亡之后,由后人总结出来的。因为无论是楚南公,还是范增,都不可能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楚虽三户”其实很好理解,楚国王族有三个大姓,分别是昭、屈、景。也就是说这三大王族,必定会引导楚人推翻秦朝统治。几千年来,人们对“三户”的解释还有很多,无非就是地名还是人名之争。不过古人所用的数字,大多都是虚指,也许本意就是指几户人家,也不可知。
天下苦秦久矣,为什么楚国能够成为反秦的中流砥柱呢?这从秦末反秦斗争,中就能看出端倪,虽然天下群雄并起,但其余六国的表现,仅仅是上层贵族阶级忙于复国,而底层百姓反抗情绪并不激烈。
而楚国却恰恰相反,楚国表现出由上至下,由贵族到平民,全民对秦朝的极度怨恨情绪。这也是陈胜吴广,为何能振臂一挥,就出现“王楚之地,方二千里,无不响应”的局面。但出了楚国地界,其余各国人民反抗热情,就相对低落很多。他们都是专注于自己的复国行动,并没有把灭秦放在首位。
同样是灭国之痛,像韩国仅仅表现为,张良这样的贵族子弟,花巨金聘刺客刺杀秦始皇。而楚国却有如此多的下层百姓,表现出反秦的热情,这是为什么呢?
其中,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楚怀王的冤死。秦国不顾邦交礼节,在会盟之时扣押楚怀王,逼迫他割让土地。楚怀王拒不割地,最终客死异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楚人反秦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楚国和秦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大不相同。正是这种地域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冲突、矛盾的不断上升,最终成为了压垮秦朝的最后力量。
秦国在政治上的表现比较专一。历代君主都在追求江山统一,以及制度、思想、风俗的完全一致性。而楚国相对而言,比较注重融合。对于楚国境内的多民族、多地域文化,楚国统治者一直采取多元并存的方式。楚国统治者只要求,境内的附庸小国从楚不二,对其内政大事,可以自行其事。
这就是集权和分治的对抗。集权主义要求权力高度集中,其中更具特点的,就是秦朝推行的郡县制。而楚国境内分布着各种相对 *** 的封邑政权,郡县政权,以及强大的宗族势力。这种政治上的高度自由,也就使得楚人无法接受,秦国那样由上而下统一的郡县制度。
在权力分配上,秦国没有明显的血统意识。秦国实行的是军功封爵制。即便是王子,一出生也是平民,必须通过军功来换取爵位。
而楚国基本上由贵族把持朝政,甚至还形成了昭、屈、景三大族,为主干的封君之争。这种任人唯亲的制度,使得楚国贵族垄断了官职,也导致异国大贤不能为楚国所用,而且楚国人才也大量流失。
在文化方面,秦国具有浓厚的功利和实用色彩。秦人注重实际,不善幻想,在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上,讲实用,非道德,不浪漫。而且,这种功利主义不仅体现在秦国君主上,而且深入到了普通民众。这是商鞅变法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一方面,造就了秦人“崇尚战功”的风潮,也造就了,秦人“贪狠强力,寡义趋利“”的世俗。
而楚国文化则带有浓厚浪漫色彩和感 *** 彩,楚国的统治者都具有我行我素的特色。比如楚庄王“三年不出号令,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样的做法,在中原统治者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但楚国人们却认为,楚庄王深得楚国文化的精髓。
在诸侯争霸过程中,楚庄王攻克郑国国都,郑伯以臣隶状,“肉袒牵羊以逆”。楚庄王认为,郑伯能以放下君主姿态,必然能取信于国民,于是又让郑伯复国了。楚庄王在攻打送宋国,宋人向楚庄王坦诚告知,城中已经面临弹尽粮绝的困境。楚庄王听后,便退兵言和了。这在其他六国来看,就是迂腐,而在楚人眼里,这就是楚庄王“仁义”的表现。
而秦国和楚国结盟之后,取得楚国信任之后,还继续攻打楚国地盘,这让楚人无法接受。楚人认为秦国人不重情义,不重信诺,他们在感情上难以接受。
两个国家在文化上更大的冲突是,秦国不重视文化理论,视道德为羁绊,视幻想为虚无。秦人更重视与人们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生产活动。
而楚国在思想领域,创造了令人炫目的宏伟业绩。楚国的哲学家向往神驰八荒以外,不受时空限制。这从屈原的创作上,就可看出这一点。屈原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宏大的气魄,以及追本溯源的执着的精神。
屈原所追问的,不是与国计民生直接相关的现实问题。而是更多遥远的历史难题,形而上的哲学困惑,以及神话传说。楚人这种浪漫洒脱,空灵飘逸的气质,与秦国现实主义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经济方面,秦人重视农业,楚人则热衷于商贾。秦国最初受封的西岐之地,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而楚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生活资料,这也使得楚人的农业技术,一直停留在原始的水平。
而楚地又蕴 *** 取之不尽的宝藏。自春秋以来,楚国的木材,矿产,水产,鸟兽,吸引着各国商人。巨额的商业利益,进一步降低了楚人对农耕的倚重。而秦国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这让农业比较薄弱的楚人,感到难以接受。
“亡秦必楚”这个预言,除了是一种情绪上的发泄之外,更是对秦、楚两国地域文化的差异,和冲突的充分认识之上,得出的结论。在战国七雄之中,秦、楚两国在行为和价值取向上,差异更大。因此,这种深层次的对立和抗争,必将导致一方灭亡。
刘伯温临死前留下了11字的什么遗言?
被喻为诸葛亮、魏征再世刘基,字伯温,浙 *** 田人。刘伯温是明初著名谋臣之一。他早年曾为元朝的高安县丞,为官清正。后辅佐朱元璋 *** 西讨,为其出谋划策,是明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他死后139年,也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公。刘基熟读经史,尤精象纬之学。他登高望远、足智多谋,对事物具卓越的分析、判断能力,性格骨鲠刚正,被世人喻为蜀之诸葛亮、唐之魏征,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易学大师。卒于洪武八年(1375),享年65岁。
死因成谜关于刘伯温的死,历来众说纷纭,至今仍未盖棺定论。刘伯温到底是怎么死的?
一直以来,对于他的死有三种说法:
一、被宰相胡惟庸下毒致死。刘伯温为官政治清廉,非常坚持原则,因此得罪了不少人。胡惟庸案发,是因为有人告密说胡惟庸阴欲谋反,在告密信中,罗列了胡惟庸的种种不法勾当,其中有一条是胡惟庸唆使医生下毒谋害了刘伯温。告密者曾是胡惟庸的亲信,但他告密时胡惟庸已被诛杀。胡生前对这人十分信任,这人应该知道胡的许多秘密,他谋害刘伯温,应该没有异议。但也有学者认为,告密者是栽赃陷害胡惟庸,这也不是没有可能。
二、第二种说法是朱元璋指使胡惟庸鸩(毒)杀了刘伯温。刘伯温在1375年前后得了重病,胡惟庸前去探视,据说是奉朱元璋之命去的。胡惟庸带来御医,刘伯温吃了他开的药后,病情反而加重,不久就不治身亡。 有人说,胡惟庸去探视刘伯温,其实是奉朱元璋的密令神不知鬼不觉的除掉刘伯温。这种意见经不起仔细推敲,如果朱元璋要杀刘伯温,机会大把,比如借谈洋事件就可以堂而皇之除掉他,何必等到他病入膏肓、即将油尽灯枯时才下手?
三、第三种看法是刘伯温乃自然死亡,是正常病死的,没有什么 *** 。据史料记载,多年来,刘伯温就有肝、肺方面的毛病,随着年纪的增长,病情加重,后来他辞官时曾对朱元璋说自己身体内长了个瘤子,或许就是得了癌症(肝或者肺上有肿块),是不治之症。
临死前,他给两子留下了十一字遗言刘伯温是位大学问家,著述甚丰,归纳起来大致有:《郁离子》、 《覆瓿集》、《春秋明经》、《犁眉公集》、《写情集》、《天文秘略》、《玉洞经书》、《清类天文分野之书》、《三命奇谈滴天髓》、《金弹子》、《一粒粟》、《地理漫兴》、《效颦集》、《披肝露胆》、《百战奇略》、《左元直指图解》、《观象玩占》......还有真假莫辨、神秘莫测的《烧饼歌》。
或许正是这些著作流传后世,才让民间把刘伯温视作一位能未卜先知、神乎其神的大预言家、魔法师。而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哲学家的刘伯温,身上的光环在民间反而变得黯淡起来。
《明史·刘基传》记载,1375年阴历4月15日,刘伯温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于是把长子刘链和 次子刘景唤到病榻前,准备交待后事。 他对儿子说:“刘氏后代切不可再学神算”。这大概就是所谓的11字遗言吧?他还用手指着堆在床头的所有著述对刘链说:“我死后,把这些书都运到南京去,你还要告诫刘家的所有子孙后代,千万不要看这些书,更不要学习象纬之法”。
刘伯温严禁子孙后代学习诡谲莫测的玄学,疑似谈洋事件给他造成了难以释怀的伤害,令他刻骨铭心。他以精通术数名噪天下,最终却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也算栽在术数上,这也算是对他人生更大的嘲讽吧, 令他耿耿于怀又无可奈何 。于是不许子孙后代学神算,或许是不愿自己的绝学遗祸子孙吧,这也是他逃不过的宿命。
嘱咐完长子,他又对小儿子刘景说:“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正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应与京师声势联络。我想给皇上写封信,但现在胡惟庸在,就是写了也没用。待胡惟庸下台后,皇上必思念我,会找你们,你就把我这段话说给他听”。
刘伯温死后,其家族再也没出过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杰,但都平平安安,无灾无祸刘伯温死后,朱元璋念其忠诚,召其长子刘链出来做官。 胡惟庸案爆发后,朱元璋 *** 大发,先后诛戮3万余人。胡惟庸伏诛后,朱元璋突然想起刘伯温论相之事。他假惺惺对刘伯温幼子刘琛说:“我经常思念刘伯温。他在这里,满朝都是党,他却一个也不从。他后来吃胡惟庸的毒药,毒死了。如今胡惟庸谋反,被我斩尽杀绝,坟也被我掘了,也算为你父报仇了”。
刘伯温死后,他的后代再也没出过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杰。刘链、刘景虽曾先后为官,但都循规蹈矩、平平常常,并未作出啥非凡业绩。不过,刘伯温为子孙后代积攒下一个世世代代都享用不完的家底——无灾无祸,平安顺遂。史料记载,在整个明代,刘伯温一脉虽不是很辉煌,但也不算太衰弊。1514年,正德帝追赠刘伯温太师称号,追谥文成。同时还点赞他:“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 *** ”。这评价虽然迟到了139年,倒也还算公正,并无任何拔高溢美之嫌。
【插图源自 *** 】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千年修为的白素贞在西游里算什么水平的妖?
千年修为的白素贞在《西游记》中最多也就是“车迟国”三妖的水平,比猪八戒和沙僧略强一点。
白娘子作为《白蛇传》的主角,尽管修为只有千年,但实力也算名列前茅了。对于《白蛇传》故事改编得 *** 的无疑是《新白娘子传奇》,所以我们就以《新白娘子传奇》中的白娘子实力来分析。
在《新白娘子传奇》中白娘子一共修行了1700多年,而小青则只修炼了几百年。剧中的小青能打得过五鬼、胡媚娘等小妖,白娘子则更强,多次打败其他妖怪及一些小神仙,实力基本上在出场的角色中能排得上前几,那么如果把她放在《西游记》中将是什么水平呢?
先看白娘子的法术《新白娘子传奇》中白娘子会掐指卜算,还能翻江倒海,以及吞云吐雾等法术,看起来挺厉害,但这些法术在《西游记》中只是道家很初级的。
在孙悟空学艺时,菩萨祖师介绍法术时就有提及过相应法术。
祖师道:“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可得长生么?”“不能!不能!”“不学!不学!”祖师又道:“教你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可得长生么?”“不能”
这些法术完全是孙悟空看都看不上眼的,而白娘子的那吞云吐雾,翻江倒海的本事其实连猪八戒和沙僧都会。
愚弟兄若干别事无能,若说擒妖缚怪,拿贼捕亡,伏虎降龙,踢天弄井,以至搅海翻江之类,略通一二。这腾云驾雾,唤雨呼风,与那换斗移星,担山赶月,特余事耳,何足道哉!
所以,白娘子的这些法术在《西游记》中就只是入门的,根本就不值一提。
白娘子最厉的法术是三昧真火,她曾用此法打败过黑白无常,这三昧真火在《西游记》中可能会的人不多,这也算白娘子唯一能拿的出手的本领了。
再看实战白娘子在《新白娘子传奇》能打得过许多妖怪,如蛤蟆精、胡媚娘、小青等,连最后的反派金钹法王也不是她的敌手,但打黑白无常很费力,最后只能用三昧真火将他们击退,而这黑白无常在《西游记》中实际上只是一个很小的神仙。
白娘子盗仙草时曾经和南极仙翁的两个徒弟打斗,其略高于灵鹿童子,略低于白鹤童子。灵鹿童子就是《西游记》中比丘国的国丈。国丈的实力如何?是被悟空秒杀的,在《西游记》妖怪里大体属于三流角色。
除此之外,白娘子被瑶池 *** 秒杀、畏惧门神,不如财神,对蜈蚣精也有所忌惮,可见《新白娘子传奇》中总体实力是仙大于妖,而白娘子本身也有属性相克的弱点。
在《西游记》中有个蟒蛇精,其修尚未能化成人身,实力低微,相比之下,白娘子可能比她要强一点。
除此之外,在《西游记》中和白娘子的法术很像的就是车迟国三妖,擅长的法术就是呼风唤雨,掏心砍头等,白娘子和他们实力应该是差不多。
所以,如果把白娘子放到《西游记》中其实力略高于比丘国国丈,相当于车迟国三妖的水平,大概算得上三流妖怪吧!
为什么最后还是让司马懿独掌了魏国大权?
为什么曹氏十分提防司马懿,最终司马懿还是掌握了魏国大权呢?答案是因为司马懿足智多谋,拥有雄才大略,并且善于隐忍。
司马懿尽更大所能的在曹魏集团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又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他使用韬光养晦的策略,以此来保存实力。曹 *** 呢,是一个爱才之人,同时也善于用人,但是他的疑心又很重。所以曹 *** 活着的时候,对司马懿的情感十分复杂。一方面他要利用司马懿的军事才能替自己打天下,另一方面又要提防着司马懿的狼子野心。
司马懿也不是傻子,自然可以察觉出曹 *** 对自己的态度。不过当时的司马懿的势力与曹 *** 比起来,毫无可比性。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就算是想要 *** ,也没有能力去实施。而曹 *** 死后,曹丕作为曹 *** 一手培养的继承人,肯定对司马懿也不是完全信任的,所以司马懿依旧选择了隐忍。等到曹睿即位,司马懿的势力虽然日益壮大,但依旧积蓄不足,所以司马懿还是不敢轻举妄动。
曹丕早就想当皇帝了,曹 *** 死后曹丕执政,他听从谋士们的建议,着急地叫汉献帝让出皇位。司马懿给曹丕的建议:必需要表面推辞,建议另择贤而让,做足了秀后才接棒,这样可以避免天下人的诽谤,争取到民心。在司马懿的策划下,汉献帝 *** 写了两次诏书,甚至还筑坛,亲捧玉玺给曹丕。
曹丕心想称帝还得到了好名声,简直一举两得,非常高兴。曹丕把司马懿当成了自己人,给他不断升职,直至抚军大将军,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一同成为曹丕最信任的三员大将。曹丕这样安排,也留了后手,他总揽军权,使他们三个大将军相互制约,避免一人坐大。
可是上天却跟曹丕开了个玩笑,坐了六年的皇位,不到四十岁就死了。曹丕临死之前,传位给曹睿,并托孤于司马懿、曹真和陈群三人。曹睿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取得了信任、当上 *** 后,司马懿觅机带兵出战,建功立业,树立威望。曹睿在位期间,诸葛亮屡次率蜀汉军进犯中原。司马懿率领魏军不停地北征、西讨、南伐,有军事才能且有运气的司马懿,屡战不败,战况卓著。不仅把兵权握得紧紧的,在政治上的地位也是很高的不断攀升。
三员大将相互制约始终是司马懿独掌兵权的绊脚石,正巧雍、梁二州缺少人把守,天高皇帝远正好让司马懿发展自己的势力。曹睿很快就同意了司马懿去镇守雍、梁二州的要求,司马懿也确实厉害,他采用闪电战术,十六天就击败了背叛魏国的孟达。然后抓住蜀汉军补给困难的弱点,采用坚壁清野、以逸待劳等战术,最终使诸葛亮抱恨终身。至此,司马懿在军中的地位已经无人能撼动了,魏国的兵权事实上也落在了司马懿手中。
虽然曹睿临终前含泪托孤,并说了“勿忘幼子今日相恋之情”的话,但最终怎能叫司马懿改变他的想法呢?曹爽原本十分佩服和尊重司马懿,不过曹爽这个人自我辨别能力很差,听风就是雨,谋士们你一言我一语,让曹爽逐渐改变了自己对司马懿的看法。年幼的曹芳没有执政的经验和能力,盲目听从曹爽的建议,改封司马懿为太傅。
太傅这职位看起来挺大,但实际权力却仅相当于主簿,说白了就是明升暗降。曹芳还听从曹爽建议,安排曹爽的三个兄弟担任守卫禁宫的首领。这样一来,司马懿不仅丢了兵权,连进宫见曹芳一面也会受到监视。司马懿很快就打好了主意,不仅自己推病不出,还叫两个儿子辞官回家闲着。曹爽见状,自然是不放心,派人来一探究竟。司马懿装出一副时日不多、病入膏肓的模样,蒙骗过了曹爽。自此曹爽开始狂妄起来,整日寻欢作乐,沉迷于酒色犬马,丝毫不把司马懿放在眼里。
过了没多久,司马懿抓住曹氏宗族等人到郊外祭祀的机会,指挥亲信出其不意地一下子控制了军营和整个都城,将曹爽及其兄弟斩杀并灭其三族。司马懿终于掌握了曹魏集团的实权。
总结一下,因为司马懿一生韬光养晦,隐忍不发,最终熬死了曹 *** ,曹丕,曹睿三位有才能的君主,独掌了曹魏集团的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