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币算命-为什么孔子说五十岁知天命
伏羲币算命,为什么孔子说五十岁知天命?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何谓天命?在与孔子相关记载中:有“命”“受命”“天命”等不同说法。三种不同的说法,反映出孔子对人事和道德不同的理解与修为。一、命的说法
《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说颜回好学,就是短命,已经死了。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失去这个人真是命呀......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里显见是言人之寿命。这是平常说的人生有命。命好命坏,以及命运好坏,都是指这个--人有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却又是高于普通“认命”的。
这是人生有命,命有寿夭,就是命有长短的意思。
二、受命的说法《大学》:康诰曰:维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也。
《中庸》:受禄于天,保佑命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中庸》: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
在这里明显是讲受命于天,故而可以登临大宝,治理天下。孔子祖述尧舜, *** 文武。睿智好学。对于三皇五帝三代历史了解透彻。特别是尧舜禹文武周公,在儒家经典里面多处提及。孔子曾大声赞美虞舜:舜其大知也与。舜其大孝也与。在孔子给曾子讲孝经的时候,也是提到三代明君圣贤。认为文王是受命于天,武王是受命于天。一个人只有具备大德,才有机会受命于天,擦爱看获得大禄。故大德者必受禄就是这个意思。
这是人为在先,受命在后。
(尧帝)
三、天命的说法《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天命是言天道,是言天地之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总结一生,是晚年之语。是说年过五十的时候,知道了什么是天命。天命就是上天赐予大德之人禄命。就是一个人合乎道义,才可以得到的天然而然的禄命。只是知道,并没有说自己能够做到,这是孔子谦虚的态度说出来的话。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也。(易卦创立者伏羲)
这就是孔子说自己做的还不够。
那么在孔子晚年著述易传中有这样一段话: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在易传中“易以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并且万物即使旁行而不流。于是,乐天而知命,不再忧;晚年回归故里“安土敦仁而能爱”。
南山以为:五十二而知天命,是天地之道“原始反终”结合人命“死生之说”。天命尚且“原始反终”周而复始,自强不息。人要效法天地之道,又有何忧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以,乐天知命,安土敦仁。
综上所论,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是明白如何更好的修道。从三十岁开始教学生,四十岁坚定了方向。五十岁知道天道,然后就耳顺,没有什么接受不了的了。(孔子教学图)
朋友们,站在自己的角度想想,不论您现在是多少岁,能够想明白自己的人生不?是不是还在迷茫中,甚至于到处找人算卦?是不是还在幻想能够遇到神仙给自己指点迷津,鱼跃龙门?是不是还在抱怨社会,看啥都不顺眼,心中不平?是不是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是不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可以比别人做得更好?诸如此类,都属于迷茫,属于找不到自己。这是不好的。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要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到今天科技发达,信息流通,应该效仿前人,做得更好才是王道!(本文图片源自 *** )
易经这本书为什么被有些人奉为神书?
谢谢邀请!
答案先要从远古的神秘主义说起。上古时候科技不发达,人们不能认识自然中的诸多因果关系,风雷激荡、雨露冰霜的物相变化,冶金焙陶、漂染炊酿的化学工艺,禽飞兽走、草木争荣的生命过程,都被归于神秘的“超自然现象”。
由此,预测未来、神秘主义的占卜术,也是五花八门。中国古代最崇信的主要有两种,一个是“卜”、一个是“筮”。使用龟甲或者兽骨占卜的,叫作“卜”,这种技法实际上已经失传。
大概流程,是将骨头在火里烧,然后看烧痕来断事。据考证,最早在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就发现有卜骨,多是取自猪、牛、羊等的肩胛骨,上面有着明显的烧灼的痕迹。
这类技法貌似古怪,其实很有普世性,据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他在 *** 流放时,就曾见蒙古人以羊骨头占卜旅人归期,古巴比伦人取动物肝脏,观察形状与纹路,以占卜吉凶,南美印加人则是掏取羊驼的肺脏来看。
……看来, *** 动物的倾向古已有之,呵呵……
从商 *** 始,在“卜”法的道具中又加入了龟甲,也就是王八壳子,具体的 *** 作流程也更复杂了,要在上面又钻又凿,也就是,钻开一个小孔,然后在旁边再凿出一道槽。
然后,才是后花园的烧烤环节。这样一来,甲骨必然会在被钻薄的孔槽附近发生爆裂,从而形成裂纹。可想而知,假如孔槽比较整齐规则的话,那么裂纹也相对会比较的整齐和规则。
这时,再由世袭的专业技术人员(贞人)登场,根据裂纹的粗细、长短、曲直、隐显等等特征,判断出占卜事项的吉凶成败,诸如今日打仗能不能赢、疾病能不能好、明天能不能放晴,等等。
这些用来判断吉凶的裂纹,就叫作“兆”。现在我们所谓的“预兆”、“征兆”、“凶兆”、“吉兆”等等说法,就是来源于此。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八卦的符号,就是由不同排列组合的裂纹,逐渐演化而来的。
占卜的“卜”,《说文解字》认为是“象炙龟之形”,也是来源于这一古老的仪式。
应该说,卜法与《周易》没有直接关系,即使有,也应该在《连山易》或者《归藏易》中有所体现。但是接下来的“筮”法,就与《周易》密切相关了。关于连山、归藏、周易等的关系,可参见鄙人在悟空的其他回答。
“筮”,这种占卜 *** 用的是“蓍草”。大约龟甲兽骨之类太稀缺,“卜”的程序又太复杂,于是在周人这边,就改用了这种纯天然绿色无污染的草本植物。正宗的与《周易》相配套的起卦工具,正是蓍草!二者的关系,大概有点像麻将和骰子,或者豆浆和油条。
但显著的缺憾是,草杆不如甲骨好保存,所以绝对没有流传至今的实物,谁也说不准这个蓍草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好在,在周易的《系辞》里,记载下了“筮”的起卦 *** ,使得“筮”法没有像“卜”法那样,彻底失传。后来,朱熹先生又对其中细节加以详细的解释说明,这便是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原汁原味的《周易》“筮”法起卦法了。
当然,占卜神算拢共分两步,起卦之后还要解卦。解卦,就要查阅《周易》里的卦辞和爻辞,这就是当年的卜辞汇编。后人撰写《易传》,又补充搭配了象辞和彖辞。这里面的区别,也可参见鄙人在悟空的其他回答。
总而言之,《周易》告诉我们怎么起卦,又给我们准备了解卦的文辞。这就是一个工具,如果工具用的好的话,自然也就成了“神书”了。这一套起卦和解卦之法,后世称为大衍筮法。
当然,也不排除后世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名义上尊奉古籍、实为抬高自己。
关于“神书”的补充说明照本宣科的话,那周易和占卜的关系,也就讲这么多。不过,易本变易,法无定法,从很多卦例来看,古人解卦,其实并非这么程式化,并不拘泥于典籍,而是灵活应用,妙趣横生,很多情况下还会参考卦象,对比本卦与之卦、错卦、综卦、互卦等等,多个角度发掘信息,或者干脆抛开典籍,直接参考日、月、动、变,综合吉凶悔吝。
欲知其中详情,也欢迎大家在悟空多多提问交流,或参看鄙人在悟空的其他回答。
当然,这也可能说明,当年的起卦与解卦之法,并非只有大衍筮法这一种,只是大衍筮法幸而流传了下来罢了,又或者,是大衍筮法最方便于记录流传吧?试想,蓍草变化起来再复杂,但比起放火烧甲骨,钻孔看裂纹,恐怕已经简便好学的多了,自然,也更便于一刀一刀的刻在竹简上头记录。
其实,远古的卜筮之法,纷繁复杂。卜筮之书是否就只有周易一种?周易典籍中所收录的,是否就是当年最正宗、更流行的卜法?典籍中的记载是否完整而且完备?朱熹对于典籍的诠释是否准确合理?这些都有待考证。
也请各路高人多加指教!什么样的人适合学习周易?
感谢今日头条,感谢悟空问答提出这个问题的朋友,让我有机会来回答这个问题。一问百答,各抒己见,不喜勿喷。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解释一下题中的内涵。首先,题中主要语:什么样的人适合,学习,周易。总共三要素。他问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得先知道,世上都有什么样的人。我把世上人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智慧型,相信神学,相信有超世界,力求解脱,或在世成仙得道之人。二种,情欲型,不信神鬼,不信有超世界,极端认为自然物质,人死如灯灭。三种,愚昧型,痴苶呆傻植物型,只知吃睡玩,无所事事。学习,通过文书或别人的行为,从中得到自己所要追求的知识或 *** 的过程。周易,故名思意,是周朝的易经,简称周易,也称《易经》,以下称周易为《易经》。我们看一下《易经》主要是讲述什么的,都由哪几部分组成。《易经》是一本神学书箱,由周文王把对自然的感悟融入伏羲的先天八卦太极图的八种代表自然事物的符号之中,互相组合变化出六十四卦画,又附注了卦辞。后又经其子周公注了爻辞,是中华文化的一大成。《易经》图文并茂,经中用凝炼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严紧的逻辑,清楚的阐述了上天初始大道内在的属性,以及大道和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人与上天大道的关系,乃至人要从无常的死亡现象中回到永恒长生天的 *** 。是中华文化史上阐述 *** 的一部宝典,被称为万经之首。由于历史久远,有些人把《易经》当成问卜吉凶、算命的工具,这纯属无稽之谈,是对我中华智人伏羲、文王和周公的极大污辱,是对我中华文化的抹黑。根据以上对世人的分类和对《易经》内容的阐述,我判断,相信有神灵,探究 *** ,不图名利,力求解脱,欲得长生之术者,适合学习周易,有其它目的的就是学,也学个乱七八糟,不得其义,反而事得其反,害人害己。例如孔子,不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跟着老子学习,未得大道精髓,就远离无上师,对大道一知半解,自己知道自己的灵魂不是那个宇宙的核心“仁”,还自立所谓的无根儒教,在没开大悟,不解《易经》中精髓“三”的情况下,还给《易经》乱作内容空洞的象辞,害了我们中华民族中,问道求知的仁人志士几千年。还好,孔子临死前把自己的错误行为向后人做了忏悔。说自己不是仁,还没有读懂《易经》,苇编三绝。告诉他的弟子,若想见性成道,别学我这套,我这套是愚民维统的。因此所造业障,自己做梦,死后灵魂下了地狱,生爱大周,死入殷商,孔子寿终前自言:我即入冥府。就现在儒释道一家的说法,我不知说者何意,若是都在道中的意思,还讲的过去,因为万物都是一家。若是说儒释道对道的理解等级一样的话,我看有点过高抬举儒学了。当然,这也不是后人的错,是孔子自创儒教,又给《易经》填象辞,本来不是无上师,却干了无上师干的活造成的。要说儒释道一家,不如说心释道一家恰当。话又说回来,啥人也在大道本体之中,也是上天大人大身上的一部分,也是上天至高无上大力量的运复,也存在他们的价值,不可极端否定。
大王原作:
易经本是经中王,
阐述真理万古芳。
后人不解其中义,
拿它给人算卦讲。
装神弄鬼骗钱财,
害人害己丧天良。
若要知道其中义,
道德经里大义藏。
如今易经又诠释,
易经大诠放光芒。
注:《易经大诠》是我手写对《易经》的翻译。
杂卦传的杂卦传真义揭秘?
一部易髓,都汇聚在《杂卦传》中。《杂卦传》言辞甚简,或以一字释一卦,或数字释一卦,或天然成韵,或信手拈来,或有心用韵,或无心用韵,错落有致,极造化万有不齐之妙,揭天地自然阴阳变化之机,教人知阴阳刚柔进退消长之理,示人合天合道进德修身之道。
圣人作易,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尽显于一部《杂卦传》中。
圣人“则图画卦,观象系辞”,自羲文周孔四圣人之后,数千年来,卦象失传,卦辞之意终不得明。
后世历代众贤巨儒,穷尽世智辩聪,拘玄索隐,于卦辞虽多有发明阐释,但似是而非,终不明圣意。
或错解其义,如“兑见而巽伏也”,解为兑一阴现于上,巽一阴伏于下;“损益盛衰之始也”,解为损为盛之始,益为衰之始。
或因难解而窜改原文,如“大畜时也”,改为大畜痔也;“无妄灾也”,改为无妄不灾也;“升不来也”改为升来也。
真是“依文解意,三世佛冤”,实可叹也。
阴阳相揉谓之杂,刚柔相摩谓之揉。
后世皆将《杂卦传》之杂字解为杂乱之杂,是不知夫子立言的根本。
《序卦传》是就本卦内外论阴阳之消长,而参之以天道以应其变化,《杂卦传》是伏羲六十四卦大太极圆图四时变化论阴阳之消长,而合人事以显其归结。
看法不同,立言自是各异。
其说有合于经意者,如“乾刚坤柔”、“谦轻而豫怠也”,有不合于经意者,如“比乐师忧”,有与彖传象传序传相同者,如“恒久也”、“蹇难也”,有与彖传象传序传不同者,如“比乐师忧”、“离上而坎下”,彼三传皆无等等。
细观伏羲六十四卦日月四时周流六虚之圆图,阴阳刚柔升降进退消长之理,玩《杂卦传》所系之辞则一丝不乱,一丝不紊,字字入理。
千载以降,易象失传,后世注疏,汗牛充栋,非错即谬,致使一部大易,几成玄学,几成绝学。
余孜孜好易数十年,于奇门六壬、四柱命理、堪舆风水等数术均博览钻研。
初读古今易书,似是而非,终无头绪。
后得到中国道家全真派秘传风水真传,考之以古今名坟古墓,证之以易理数术,多有应验。始知古代风水术是易理与河洛秘奥的综合应用。
后因缘聚会,有幸得到先贤秘传卦象易象数卷,欣然研读,惮精竭智,于易始有所悟,略有心得,现简释《杂卦传》之义,就教于方家同仁。
乾刚坤柔 羲皇六十四卦大太极全图中,阴阳刚柔纯与杂全备。
乾卦处在全图最上,纯阳之位,六爻皆阳,故曰刚,坤卦处在全图最下,六爻皆阴,处在阴极之位,纯阴,故曰柔。
左方三十二阳卦,莫盛于乾,右方三十二阴卦,莫极于坤。
凡卦爻之阳,皆备乾之刚性,凡卦爻之阴,皆备坤之柔性。
刚柔二字,是杂卦传的纲领。
夫子开传首释至尊至卑、极上极下、极阳极阴的乾坤二卦,曰刚曰柔以统领天地、君臣、父子、夫妻之道。
传末言君子小人,圣人立传之意。示人道尽合天道之意可见矣。 比乐师忧 比当大雪之中,其九五一阳已出坎之上中,无险可忧,只隔剥坤两卦,便自入内而为复,故乐。师当秋分之初,其九二一阳,尚未出坎之内、中位,有阴可虞,去复卦隔十六卦,路途遥远,阳自此不得处内卦之中,出而向外,自此出少阴之宫,进太阴之宫,故忧。同此五阴一阳之卦,其忧乐之情,因其所处地位不同而异。比乐其阳有入内之机,师忧其阴有大盛之势。 临观之义或与或求 临当春分之末,内卦二阳初长,三四五六诸爻之阴,俱将就消,阳便容纳得它,可以不用理会,所以或与。观当大雪之初,外卦之二阳并出,初二三四之阴,欲留莫挽,盖阳不与阴争,自家要去外出,所以或求。 同二阳四阴之卦,其义固自不同。临虽四阴处上,其势在阳升之时,二阳内升,其权在阳,可从容听其阴之自消,任其自去,故曰或与。观虽二阳处上,其道似犹可行,然四阴内盛,权不在阳,阳难久居而出外远去,故曰或求。
三生万物与易经中的太极生两仪?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道德经》和《易经》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其实大多数经典读物都存在相通的地方,这个道理很简单。一般来说,圣人经典都是在探究一件东西:本质,或者是在研究由本质而延伸的细分领域,假如不是探究本质,那就不能称其为“经典”。
如果你们认同無月的观点,那么我们继续往下摸索。
既然是本质,那本质就只能有一个,本质一定是唯一的,如果冒出两个本质,那肯定有问题。所以,圣人经典总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因为他们其实都是在讲一件东西,只是 *** 不同。我相信看过很多书的朋友大多会有这种体会,古人读了很多书之后,便不再看书,我想也是这个意思。
虽然《道德经》和《易经》有很多相通之处,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间的区别,倒不需要去过度解读,反而可以简单理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在过去的文章里讲过老子的这个“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我写的#爱“得一以宁”:用《道德经》的智慧来看待老子的爱情观#这篇文字。“一”就是道,“二”就是由“一”生长变化而来的物,“三”泛指许多的意思,即从“二”生长变化而来,一层接着一层,不再赘述的意思,古人讲话精炼,说到三,就结束了,三就代表很多。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连起来翻译意思就是由道这个唯一,生长演变为两个事物,以此延续,循环往复,化生出万物。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如果一定要去说他指向意义的话,那也是和老子的“道生一”一个意思,但無月在这里说可以简单理解,是因为这句话更多的是在阐述“卦”的推演过程。因为《易经》这本书有个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它有卦象,每个卦分为六个爻。“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就是爻到卦的一个推演过程,属于《易经》的基础知识,我记得已故的曾仕强教授讲过这四个概念的演化过程,比较通俗易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来看下,看过就明白了。
以上就是無月的看法了,有不足之处,还望朋友们指正,在此虚心求教。
原创作品,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