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豪门算命-为什么很多人买足彩任九都是中八个
嫁豪门算命,为什么很多人买足彩任九都是中八个?
谢谢邀请!
不过对于赌之类的东西我很少去玩,没怎么关注过!
其实我觉得吧,十赌九输,很多人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就是认为自己就是剩下那一个赢了的!
还有就是即使是你赢了,但是人永远不会知足,赢了还想再多赢点,输了又想翻本,这样一直循环下去,永远回不了头!
我有一个堂哥,就是走上了 *** 这条不归路,本来家里的条件挺好的,父辈挣下来几百万的身家都被败光了,到现在还有家不能回,妻离子散,也曾剁手指头发誓,但是没用!“赌”一字害人不浅啊!
最后,还是要啰嗦一句,金盆洗手,浪子回头金不换!
为什么金粉世家金燕西和冷清秋最后还是劳燕分飞?
为什么《金粉世家》金燕西和冷清秋最后还是劳燕纷飞?
《金粉世家》张恨水的书。电视剧和书,我都看过,老实说,许多情节都已经忘了,但是当初的感伤还记得,为他们的爱情,也为他们的命运而黯然。金燕西和冷清秋,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分离,不是因为没有爱,他们之间,是有爱的,他们没有变,变的,只是环境。
书的开头,写到了冷清秋多年后春节时替人写春联,她的广告上写着“飘茵阁”三字,用的是一个典,即“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侧。”即使是离开金家,她也并没有深怨,她自认为自己之所以会离婚,一切都是因为自己虚荣而起,她并没有责怪燕西,而是自食其力,自重自爱,带着儿子和奶娘一起生活,她自称姓金,娘家姓冷。她回忆自己的人生,充满感慨,她回忆燕西:并没发觉得他太浪费,只觉得待人殷勤,终于是让他买了这颗心了。我想,燕西在她心里,终究是有位置的,要不然许多年后,燕西成了演员,清秋带着儿子去看,看着那个多年前的爱人落魄的样子时,她也不会红着眼圈离开了。
爱,是爱过的,只是当初爱的那个人,没有她想象中那么美好而已。她当初心动的时候,能想到燕西其实也是一个 *** ,也是一个不务正业的青年吗?肯定不会的,可是婚后,她看到了,这个令她心仪的男人,没有志向,没有远见,甚至连谋生的手段都没有,就是一个靠着祖宗过日子的没用的人,这个人,早没有当初的神采风扬,有的只是让人不堪的不负责任,当他说出你身上穿的你吃的用的哪一样不是金家的时候,她才明白,他,不是她想象中的良人。
金燕西呢?书里面对清秋,没有电视剧里的深情,但我想,多少还是有些感情的,要不然也就是逢场作戏一回了。但是要说多深,也不会,因为他纨绔的习性并没有改变,见一个爱一个,父亲没了,生活困顿了,却去捧戏子,秀珠让他怎样便怎样,是个没有自己 *** 思想的人。
电视剧里的金燕西,感情复杂得多。他爱清秋,但也爱自己从前的生活。他和清秋的婚姻,起初就是不被看好的,冷清秋的舅舅是个势利人,冷清秋的母亲和奶娘都是个小女人,他们看到的,只能是眼前。而金铨做为 *** ,看得是透一些的,他如何看待两人的婚姻呢?
他说:“这事我本没有什么成见,但是燕西这东西,太胡闹。上半年骗了我好几个月,说是开什么诗社。原来他倒是每月花几百块钱,在外自赁房子住。为了一个女子,就肯另立一个家,和人做街坊,慢慢地去认识。用心实在也用心,下工夫实在也肯下工夫。但是有这种工夫,何不移到读书上去?老实说,他简直是靠他几个臭钱,去引 *** 家的。这种婚姻,基础太不正当,成就了也没有什么好处。严格一点地说,就是拆白。我四个儿子,全是正经事一样不懂,在这女色和一切嗜好上,是极力地下工夫,我恨极了。”
都说知子莫若父,他看到的是燕西身上的缺点,也看到了这桩婚姻的隐患。事实如他所料,燕西追求清秋的时候,的确是用了许多钱,非常多的心思,他费尽辛苦,终于找到了冷清秋,搬到落花胡同她家隔壁,以搬家为名,送点心送酒给冷家,以拜师为名送鱼翅酒席,送六件绸缎衣服,看到清秋的靯子旧了,送一双鞋,让姐姐出面,请清秋看戏回来还有酒席,送一幅画,送两千块的珍珠项链,给了清秋订婚的金戒指,还替清秋的舅舅谋了差事,主动借他三百块钱……
这些礼物这些用心,清秋都是知道的,作为一个年轻女孩子,面对风流倜傥的公子下血本用真心追求,想不动情是不可能的,爱情之所以美好,就在于精致的用心,所以,要说燕西对她没感情,我是不相信的。在燕西眼里,落花胡同的那个女孩子,纯纯的,象百合花一般敲击着心扉,她不张扬,不新式,很温和,很自然,没有脂粉气,所以,他拼尽全力,要和她走在一起。
可是成了亲后,他发现,这个女孩子也并不比脂粉堆里的女人好多少,每在唠唠叨叨,什么上进什么志向,自己这样不挺好,有吃有穿有玩?人生不过百年,要那么远的志向干什么?这个女人总沉浸在自己的诗词世界里——那有什么好玩的,哪有外面那些戏子们有情有趣放得开?他哪里知道,当初吸引他的,不就是那些唯美的浪漫的气息吗?
这样的你,还是当初的你吗?
他们或许相爱过,但立场变了,环境变了,尤其是金家倒台,过去的奢华富贵,一下子就得过渡到柴米油盐时,爱的味道也就不一样了,劳燕纷飞不奇怪,他们从来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他们的结局,是必然,也是命定。
书很好,值得看。电视剧也不错,值得再回味。(文/宛如清扬)
清扬浅见,以供参考。
附一小段:
燕西握住她的手,见她的胳膊又 *** ,戴上一只细锁链翡翠片的软金镯的,别有风致。便笑道:“这金镯你倒戴得很合式。你从前就不喜欢什么金的玉的,我很反对。我以为这些金玉的东西,在俗人身上,增长俗气,在美人身上,就会添出不少的美丽来。人生在世,无论是男是女,谁不爱好?你瞧,那万牲园的孔雀,看见人穿了绸缎,它还要开屏呢。你从前反对美丽的办法,我觉不对。”清秋道:“提到这一副金镯,我是谢谢你。但我在母亲面前还不敢说是真的,不过说是假的罢了。所以我为这个,我非和你出门我是不戴的。我虽不是俗人,你恭维我的美人两个字,我也不敢拜领。不过蒙你的盛情,送了我,是希望我戴的。你愿意这样办,我就这样办。”
曾经的你愿意,我就这样,后来为什么不行了呢?我挺喜欢电视剧的两首曲子,非常好。
你有什么见解?
看了你的描述,我觉得还好,你和你男朋友的想法是一致的,如果是你也想买车,而你男朋友不想买,那事情就会更棘手一些。
我觉得你是个好女孩,孝顺,也能体谅到男朋友的难处,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主要问题还是在 *** 身上。
一是他要面子,二是可以看得出来,他重男轻女,三是他是个态度强硬的人,而你,肯定是个从小听父母话的好孩子。你会发现,现在反抗他,是件特别难的事。
可是如果再让男朋友家买车,你也觉得是太为难他了,因为他已经买了房,可能经济实力也不允许吧,他也不会在买车这个问题上让步。
唉,好孩子真的太难做了,你会发现,我谁都不想得罪,但是谁的决定我也影响不了,很无能为力的感觉。
还是就事论事,我觉得这个车真的不需要买。
一是像你说的,买车容易养车难你们两个还年轻,经济实力相对薄弱,没有必要打肿脸充胖子。
二是暂时用到的地方不多公司里有宿舍,平时上下班是用不到的。有车的好处是回父母家更方便,但是没车,也不是回不去。
三是你们将来一定会买车的车这个东西,对年轻人来说,早晚都是要有的。慢慢奋斗个几年,小两口自己攒钱买了车,用着更踏实。
所以你的问题还是在于怎么说服 *** 。
这很难。但是你即将建立自己的家庭,慢慢地也需要有自己的主见和立场。想推荐两本书给你看,这是我最近在看的,我觉得你刚好可能用得上。
一本是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写的,翻译成《情感勒索》,一本是 *** 心理学家周慕姿写的,叫《情绪勒索》,其实说的是一个意思,后一本是在前面一本的基础上写的,是作者根据咱们的文化习惯对“情绪勒索”进行了重新解读,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这件事。
通过你的描述,我觉得, *** 就是在对你进行“情绪勒索”。什么是情绪勒索呢,书里是这样定义的:
情绪勒索者可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使用要求、威胁、施压、沉默等直接或间接的“勒索”手段,让被勒索者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例如挫败感、罪恶感、恐惧感……这些感受就会在被勒索者的内心发酵并造成伤害;为了减少这些不舒服的感受,被勒索者可能会顺服对方的要求,长久下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被勒索者让勒索者以此手段控制、左右了自己的所有决定与行为,失去了“为自己做主”的自由与能力;最终,被勒索者的“自我”就在这过程中消耗殆尽,直到其心力一滴不剩为止。你可能会觉得,不对啊,我爸是爱我的,怎么会勒索我呢?书里也说了:
实际上,有时身为一个情绪勒索者,他并非有意识地进行着“情绪勒索”的行为,而是在面对自己的需求时,他习惯使用这样的方式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从你的描述中, *** 爸正是用了情绪勒索者的“手段”,比如威胁:随便你怎么样好了,反正我们以后只负责你弟弟,你爱怎样怎样吧;贬低:你怎么做、做的再好也比不 *** 弟弟;装可怜:不买车会没面子,别人会笑话我们;贴标签:如果不听我的,你就是不孝顺的女儿。
通过这些“手段”,来引发你的愧疚感和罪恶感,如果不听他们的,就是你不对,你不好,你不孝顺,你大逆不道,总之,除了听话,你不能有别的选择。
其实你很委屈。但是他之所以这样,也有你自己的责任。因为你从小太听话了,太需要得到认可了,你接受了这种“勒索”,所以才有了现在的相处模式。
要改变真的挺难的。书中也给出了一些 *** ,主要的有几条,比如提升自我价值感、学习了解自己、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习不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等等,另外需要做一些练习。
但是这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你可以以后慢慢学习。当下我给你的建议是:
一,找个机会和爸爸坐下来好好的谈一谈。
坚定自己的立场,告诉他,你知道他是为了你好,想让自己的女儿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你觉得没有车你也可以过得很好,而且,以后一定会买车的,不一定是现在。
二,动员妈妈和弟弟一起来说服爸爸。
你没提到妈妈,如果妈妈和弟弟站在爸爸那边,那就挨个击破,先说服那个比较好说服的,然后大家一起说服 *** 爸。
三,和男朋友缓和关系,让他在爸爸面前好好表现。
如果他爱你,也不想让你在中间为难的。而且,你都站他那边了,他如果还不愿意配合的话,这婚要不要结,还真不一定了。
最后,那两本书,有时间慢慢看吧,可以帮助了解自己,冰冻三尺非要一日之寒,慢慢来吧,希望你早日走出困境、获得幸福。
西汉的窦太后和东汉的窦太后是什么关系?
不管承认不承认,你都要承认一个事实:窦氏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后族,他们历经九百多年,在西汉、东汉和唐朝出了五位皇后,而西汉的孝文皇后窦漪房就是开启家族神话的 *** 人。
这五位皇后分别是:西汉汉文帝“孝文皇后”窦漪房,公元前180年封后;东汉汉章帝“章德皇后”窦氏,公元78年封后;东汉汉桓帝“桓思皇后”窦妙,公元165年封后;唐朝唐高祖“太穆皇后”窦氏,公元618年追封;唐朝唐睿宗“昭成皇后”窦氏,公元710年追封。
在宋朝以前,太后喜欢让皇子、皇孙娶娘家侄女、侄孙女,靠联姻的方式延续娘家人的富贵。不过,由于外戚与皇权、外戚与士族集团之间是“天敌”,这就导致外戚家族往往不超过两代就走向衰败。
比如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的侄孙女嫁给了孙子汉景帝,却最终被汉景帝废掉了。再比如汉元帝将表妹许氏嫁给了儿子汉成帝,同样许后也被废黜。
总归一句话:富贵太大,没有哪个家族能在虎视眈眈中当“外戚钉子户”。
但这个规则却被窦氏家族打破了,他们居然跨越千年的障碍,在西汉、东汉、唐朝三朝为外戚。那么这些皇后们之间真的是一家人吗?又是什么关系呢?
要缕清他们的关系,就必须从三个人谈起,他们分别是窦漪房、窦融和窦毅。
窦氏家族发达的根系——窦漪房窦漪房的故事绝大多数人都听说过,她原本是吕雉身边的宫女,河北清河人,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平民百姓之家。
窦漪房入宫时已经父母双亡,就剩下一个四五岁的弟弟窦广国,姐弟俩一分别就是二三十年。
刘邦去世后,吕雉为了拉拢刘氏子弟,将她身边宫女赏赐给诸王,窦漪房就是其中之一。
窦漪房原本想回到家乡赵国,她私下向负责分配的宦官行贿。宦官收了贿赂,却不知道什么原因竟然将她分配到了穷乡僻壤的代国,成了代王刘恒的侍妾。
“线头掉进针眼”的事发生了,刘恒放着一众娇妻美妾不喜欢,偏偏就喜欢这位苦巴巴的窦漪房。不久,幸福再次来敲门,吕雉死后,功臣派诛杀了吕氏一族和汉惠帝的儿子们,把金灿灿的皇冠强行戴在了寸功未立的刘恒头上。
紧接着,天上又降下斗大的馒头砸在窦漪房的脑壳上:刘恒的嫡妻和四个嫡子都莫名其妙地死了,窦漪房神奇地从小妾翻身做了嫡妻,一顶珠光宝气的凤冠戴在了她的头上。
窦漪房当了皇后之后,立刻向天下发出通告寻找当年失散的弟弟。几经周折,姐弟俩还真的重逢了。有皇后姐姐的照应,窦氏家族迅速崛起,成为西汉帝国的名门望族。
汉景帝刘启就是窦漪房的儿子,从此汉皇刘氏血脉里种下了窦氏的基因。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就是汉景帝的六世孙,汉文帝和窦漪房的七世孙。
窦氏家族二次崛起的牛人——窦融随着西汉的灭亡,窦氏家族也从吃 *** 的豪族变成了赚工资的小士族阶级。窦融出场了,他是窦广国的七世孙。
为了生存,窦融早年从军,参加了新朝时期平定农民 *** 的战斗,因功授封建武男。你说巧不巧,窦融的 *** 个爵位“建武”居然就是后来东汉帝国的 *** 个年号。
虽然获得了爵位,但说实话,因为王莽过度滥封,导致新朝的爵位不太值钱,公侯一箩筐,伯子男烂一地,窦融的男爵跟老祖宗的地位差得太远。
窦融的心很大,他将妹妹嫁给了王莽的堂弟王邑为妾,靠王邑的提拔在长安的贵族圈混了个脸熟。不久,一纸任命书下来——巨鹿太守。
一般人看的这个任命肯定欢欢喜喜地去上任,而窦融却作出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事,他走后门请求放弃巨鹿太守,而是改任张掖都尉。
巨鹿在富庶的河北,张掖在黄沙遍野的河西走廊尽头,这笔买卖像极了“五毛钱俩,一块钱不卖”,脑子长了多大的瘤子才能干出这事?
直到若干年后人们才发现,窦融不是算不过来账的大爷,而是精到骨髓的“奸商”!原来,他认定天下很快就会大乱,张掖那地方虽然偏远,但易于偏安自保,且那地方是个大粮仓。
窦融到了张掖后,就与河西五郡的太守搞了“河西联盟”,被推举为首领。就这样,当全国打成一锅粥的时候,河西成了世外天堂。
再后来,窦融独具慧眼,把股本投给了刘秀,并且协助刘秀夹击陇西军阀隗囂。刘秀统一天下之后,窦氏家族一飞冲天,成了帝国最显贵的家族:“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与并时。自祖及孙,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数,于亲戚、功臣中莫与为比。”
窦融的儿子窦穆娶内黄公主,孙子窦勋又娶泌阳公主。东汉的 *** 位窦皇后出现了,她就是窦勋与泌阳公主的女儿,窦融的曾孙女,史称“章德窦皇后”,嫁给了刘秀的孙子汉章帝刘炟。
不过这位窦皇后名声不大好,她没有生过孩子,却抢了梁贵人的儿子,并杀害了梁贵人,这个被抢的孩子就是后来的汉和帝刘肇。
汉和帝即位时才9岁,大权自然就落在了窦太后的手上。窦太后大肆提拔窦家子弟,窦氏一族权倾朝野。尤其是她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这家伙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刺杀了皇族子弟都乡侯刘畅。
为了平息众怒,窦太后想出一个奇招——让窦宪率兵攻打匈奴,以军功赎罪。谁也没想到,这个被人戳脊梁骨的自私主意竟然创造了一个历史,窦宪灭了北匈奴,在燕然山刻石纪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大事件之一。
如此一来,窦家就更跋扈了。于是剧本开始重复,汉和帝长大后在宦官们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杀掉了窦宪,以及窦氏子弟数十人。
窦太后也差点被废掉,汉和帝看在她的养育之恩上,还是给予了她太后的待遇。
东汉的第二位窦皇后窦妙是窦武的女儿,窦武是窦融的玄孙。汉桓帝的名声不大好,其实这也是一位很有追求的皇帝,他更大的理想就是干掉梁氏、邓氏、窦氏这些豪门家族。
在废掉了邓皇后(邓禹玄孙女,名邓猛女)之后,汉桓帝原以为可以自己做一把主,却遭到了大臣们的激烈反对,最后迫不得已立窦妙为皇后。
汉桓帝无后,他死后,窦妙以太后的身份立11岁的宗室子弟刘宏为帝,即汉灵帝。汉灵帝同样不喜欢豪门集团,于是他大肆提拔宦官。
豪门士族集团当然不干了,于是他们鼓动大将军窦武,企图杀光掌权的宦官们。谁知窦武做事婆婆妈妈,没等到行动那天计划就泄露了,结果弄得自己被宦官反杀。
窦武死后,窦妙被软禁。但汉灵帝看在窦妙拥立之功上,没有废黜她的皇后之位。
窦氏家族三次崛起的枢纽——窦毅东汉灭亡后,窦氏家族再次进入一个低谷期,甚至连血缘关系都有点说不清了。
此时已经进入南北时期,北周有个叫窦毅的骠骑大将军出场了。有人说,这个窦毅其实是出身于豆卢氏,鲜卑慕容氏的分支,也有人说他们就是窦融的后人。
为何会有这个争执呢?原来,东汉灭亡后,北方出现了大规模的胡汉融合,很多胡族出现冒姓汉姓的情况,豆卢氏就是在那个潮流下改姓了“窦”。
这虽然是事实,但用在窦毅身上未必合适,因为当时还有一个插曲。在宇文泰掌权时,为了拉拢 *** 豪族,他曾经下令给这些 *** 豪族赐鲜卑姓,比如李渊的祖父李虎被赐姓“大野氏”,杨坚家族被赐姓“普六茹氏”,窦氏被赐姓“豆卢氏”。
这就说明,窦毅也有可能被赐姓“豆卢氏”,只是后来又改了回来。我们姑且按窦氏家族的自称,把他们当作窦融的后人吧。
窦毅有个女儿,嫁给了李渊。这位窦氏在当时是个名气很大的小美女,李渊靠两支箭分别射中孔雀的两只眼睛抱得美人归,留下了“雀屏中选”的典故。
公元618年,李渊建国登基,追封已故去五年的窦氏为皇后,史称“太穆皇后”。
唐朝第二位窦皇后的身份有点绕人,但非常有趣。李渊有个女儿襄阳公主,被嫁给了李渊的表侄窦诞,生子窦孝谌。窦孝谌有个女儿窦氏嫁给了唐睿宗李旦,生子李隆基(唐玄宗)。
如果你一时理不清他们的关系,我给你捋一下。按李家的族谱,李隆基是李渊的孙子的孙子,按窦家的关系论,李隆基又是李渊的外孙的外孙。也就是说,李隆基的爷爷的爷爷是李渊,李隆基的外公的外公也是李渊。
这位窦皇后跟太穆皇后一样,是追封的,而且她死后连尸骨都无处可寻。造成这个悲惨命运的根源在武则天身上。
当初李旦被老妈废掉后,全家被拘禁。武则天身边有个韦团儿的婢女,她给武则天打小报告说:“皇嗣妃刘氏和德妃窦氏同谋,施巫蛊,诅咒你早点死。”
武则天大怒,将两位儿媳召入宫中,从此二人下落不明。李旦凭空丢了俩老婆,也不敢找老妈要,以至于李旦复位后根本没地方找她们的尸骨。
公元710年,李旦宣布追封窦氏为皇后,并以招魂的方式将她安葬于靖陵。
唐朝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庶族阶级的时代,豪门时代彻底被终结了。窦氏家族再次崛起的土壤没了,千年传奇终于画上了句号。
为什么找个合适的结婚对象这么难?
谁让中国人一窝蜂似的争着生男孩,现在男多女少,男女比例失衡。谁有钱谁结婚,没钱的男人自然觉得结婚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