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巳的配偶-唐高宗为什么要支持武则天
丁巳的配偶,唐高宗为什么要支持武则天?
你好,我是紫藤,你的问题我来回答。
后宫佳丽三千,唐高宗李治为何偏偏宠爱父亲的妃子武则天? *** 反应便是遇见了对的人,可以放弃一切。
因为武则天是对的人,唐高宗才放弃后宫佳丽三千,独爱一人。哪怕她是父亲的妃子也阻止不了,更何况此举动在这个“乱唐”的时代是很常见的现象,见怪不怪。
李治有多爱武则天呢?他把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出来之后,共养育了六个孩子,四男二女,四个男孩全都当过太子。除此以外,李治再也没有同其他女人生过孩子。
虽李治跟韩国夫人母女有过纠缠,但作为一代帝王来说属于是十分专情的。那么,紫藤就来分析一下武则天在唐高宗眼里是有多么的特别:
一、武则天颜值高这个毋庸置疑,不然武则天不会成为唐太宗的才人。资料记载,武则天认为太平公主与她最像“则天以为类己”。
史 *** 载,“公主丰硕,方额广颐”,意思是她体态丰腴,脸蛋饱满,额头较宽。这很符合唐代的审美标准,武则天大概该是这类型的美人。
二、武则天的性格好唐高宗李治是帝王的第九个儿子,亲生母亲长孙皇后在他很小时就去世了。父亲的关注和宠爱也差不多被哥哥们分去了,轮到他已是知少之又少。
李治从小缺少安全感,迫切需要一份关爱。而大他四岁的武则天是个御姐,不仅颜值高,而且很有胆识,有主见,有个性。不像后宫其他女子只知道哭哭啼啼、勾心斗角靠男人保护。
武则天的性格正是李治身上缺少的部分,也正是吸引他的重要部分。于是,李治很自然就把对母亲的那份依恋转移到心爱的女人身上,这种说不清的情愫就是:恋母情节的爱情。
三、武则天的兴趣好唐高宗李治是个文艺青年,平时喜欢写写书法来陶冶情 *** 。武则天在当才人时,就勤学苦练书法与诗歌。
武则天做尼姑时给李治写过这样一首诗: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大概意思是:为什么我如此憔悴?那是因为整天想着你。如果你不信,请打开箱子看一下我的石榴红裙,那上面都是我留下斑驳的泪迹。
李治是一个温柔多情、有浪漫气质的青年,像武则天这样的女子为自己流眼泪,这对他来说超级具备杀伤力,心就被彻底俘虏了。
四、武则天的私心武则天得不到唐太宗的重视,他们年龄相差又太多,一个少女与一个老头之间什么可期盼的东西。
而唐高宗李治却不同,与武则天年龄相当,兴趣相投,又是自己喜欢的男人,在一起走的路会很长。
最关键是唐高宗很爱自己,武则天比较容易掌控他的一切。这也很符合她御姐的气质,何乐不为。
正因为武则天的私心,她才敢大胆冒着杀头的罪名与李治交往。如若换了普通女子,谁有武则天这样的胆识。
五、武则天的能力强李治把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回宫后,武则天不仅对李治温柔、体贴,而且在处理国家大事上对他有很多的帮助。
他们二人夫唱妇随,武则天是李治可信赖的谋士,一边辅佐丈夫李治,一边与前朝老臣们斗智斗勇,顺利清除了朝中凌驾于王权之上的外戚势力,延续了贞观之治的繁荣。
武则天贤内助的分寸把握得很好,没有让李治觉得不舒服。李治重病时,不仅让武则天与他二圣临朝,甚至还让武则天摄政。可见,李治足够信任武则天,也懂得她。
总之,李治对武则天的爱,不是庸君对奸妃的宠幸,而是被她人格魅力所吸引,他们性格上互补,兴趣相投,对她的能力也有一定认可和赞赏。
从夫妻这个角度分析,李治娶了一个好老婆,这老婆不仅爱他,还辅佐他的事业。武则天嫁了一个好老公,这老公不仅才高权重,还信任她,欣赏她。
但从封建朝代的祖制分析,武则天抢了李家的天下。但是,没有她或许李家天下早完了。
只可惜,他二人若活着现在,就不分李家还是武家,而是我们家。反而,武则天这样的妻子让人敬佩。
就比如,夫妻二人经验一家夫家祖传的店,丈夫因病去世,妻子继续经营是一样的道理。虽是夫家的产业,但是因妻子才能传承下去。
我是紫藤,多平台原创作者,主要分享情感、两性、婚姻类文章。本文是原创,抄袭必究!请关注我,谢谢。
八字上没有子女星?
丈夫 癸丑 癸亥 丁丑 壬寅 73年
妻子 丁巳 丙午 辛酉 己丑 77年
夫妻二人都是官杀极重而且官杀混杂的格局.且都没有清局的字面.
这两个八字,一生烦恼不断,灾自外来.本人个性软弱,不可与人发生争执,不可与官府打交道,否则祸事加身.二人可以安静地生活,不要去在意钱财和事业,平安就好.男命是子女星过旺无制,女命则子妇星绝地.都不是子女平安的预示.
两人八字不是一无是处.男命之喜用在时上,女命之喜用亦在时上,皆主40以后,生活渐能如意,且愈晚年愈佳.不要灰心,好好生活.
为何依旧能登上皇位?
史载,刘彻生于汉景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生父刘启(汉景帝)正好在这年登基,因此他刚一呱呱坠地就是皇子,但其生母王美人(名娡)只是景帝的嫔妃,所以他只能算庶子,按封建宗法规定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
刘彻刚满四岁的时候,按惯例被封为胶东王。他的大哥刘荣是景帝最宠爱的粟姬所生,按理说也是庶出,无嗣位资格,但皇后薄氏无子无宠,所以身为庶长子的刘荣顺理成章的被立为太子。
汉景帝有个姐姐叫刘嫖,又称馆陶长公主(封地在馆陶)。长公主刘嫖地位如同诸侯,又有些权谋手段,因此在后宫中颇具势力,她有个爱女叫陈阿娇,一直视其为掌上明珠。
刘嫖想把阿娇许配给皇太子刘荣(那时候的人没有近亲不得婚配的概念),刘荣的生母粟姬不领情,多次婉拒刘嫖的请求。原来长公主经常给弟弟刘启介绍美人入宫,粟姬又妒又恨,迁怒于 长公主。刘嫖想让爱女做皇后的希望成为泡影,于是暗恨粟姬,两人之间结下了仇怨。
长公主很喜欢聪明伶俐的刘彻,经常亲切的称呼他为“彘(猪)儿(刘彻乳名)”,被粟姬拒绝后,她退而求其次,又想把女儿嫁给刘彘,汉景帝同意了这门亲事,从此长公主和王美人成了亲家,亲上加亲,彼此关系更密切了
馆陶长公主刘嫖很有心计,且有手段,在景帝执政期间是个举足轻重的显赫政治人物,景帝对她颇为敬重,她也能对景帝施加重要影响。
王娡聪明过人,情商也高,她极力取悦、谄媚势大力沉的长公主 ,遂使刘嫖下决心利用自己对景帝的影响力废掉刘荣,改立侄儿、未来的女婿刘彻为储君。
粟姬一直觊觎皇后的位置,后儿子被立为太子,更以为皇后之位非己莫属。薄皇后确实命薄如纸,不仅从未得到过景帝的爱,还没生过儿子,她深知粟姬视自己为眼中钉,就想:与其被人轰走还不如主动请辞,于是向景帝提出辞去皇后尊位。
景帝本有此意,于是顺坡下驴,借口薄皇后体弱多病将其废黜。粟姬见薄后被废,欣喜若狂,以为自己是太子生母,什么都不用担心了,太后之位已经稳稳的了。
粟姬这人虽不是戾狠之辈,但也不是睿智之人, 若论起手段来,她哪是长公主和王美人的对手。
其实汉景帝本来是很宠溺并偏向粟姬 *** 的。刘嫖和王娡虽已结盟,但见景帝对粟姬非常宠爱,倒也无机可乘,只得暗中等待机会,静观其变,再发起致命一击。
某夜,景帝到粟姬那儿过夜,他对粟姬说:“最近朕的精力愈发不济,身体一日衰似一日,朕百年之后,希望你善待其他妃子和她们的儿子”。这话里有话,谁都听的出来景帝已有将江山托付给粟姬 *** 之意,可粟姬却没听出其话中深意,她忽然想起景帝后宫美人如云的囧事,妒火中烧,也不知哪根筋搭错了,突然就暴怒起来,她指着景帝破口大骂道:“老狗,我凭什么要照顾你的妃子和她们的儿子?你欠下的风流债却让我去帮你偿还,那些儿子各有各的妈,我为何还要替他 们 *** 心”?!景帝听后肺都气炸了,他强自忍耐, 没有当场发作。
次日景帝感到很是窝火,郁闷难耐,遂去找姐姐长公主刘嫖诉苦。
刘嫖正愁抓不到粟姬把柄,听了弟弟来意后心中狂喜,犹如瞌睡之人突然遇着了一个枕头。她先劝景帝不必为这点小事自寻烦恼,身体要紧,接着话锋一转道:“粟姬这人一向张狂,这还没当皇后呢,就如此嚣张放肆,以后真当了皇后那还了得!这样的母亲能教出好孩子吗?等将来刘荣作了皇帝,粟姬岂不是第二个吕后 ” ?!汉景帝一听这话,心里“咯噔”一紧,吕后篡权乱汉、大肆诛戮刘邦其他儿子的悲惨往事,可是刘氏皇族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与创痛啊!
之后,景帝逐渐疏远了情商、智商都有些堪忧的粟姬,再加上长公主不断在他面前点赞王娡聪明懂事,又很识大体,为人又很仁厚善良,颇具母仪天下的风范。刘彘人虽小,但机灵过人,少年老成,煞是可爱。景帝遂把感情与注意力逐渐都转向王美人 *** 那边去了。
长公主和王美人在粟姬身旁已经慢慢布下了一张大网,身处险境的粟姬居然毫无察觉。
之后,狡黠的王美人撺掇大臣们上书景帝早立粟姬为后,目的是激怒景帝,因为身为皇帝的他最忌讳后妃干政了。
果不其然。景帝见奏大怒,呵斥进言大臣道:“这是你该管的事吗”?于是下令将上书请立皇后的大臣处死,他怀疑是粟姬急不可耐要当皇后,所以在背后唆使大臣进言,干脆下旨废黜刘荣的太子之位,贬为临江王,并限期离开京师。
粟姬做梦也想不到,煮熟的鸭子也会飞了。之后,景帝将粟姬打入冷宫,不久抑郁而死。
前元七年(前150年),汉景帝刘启改立王美人为皇后,立聪颖过人的刘彻为太子。
建元元年(前140年),16岁的刘彻继位当了皇帝。是为雄才大略、反击匈奴、开疆拓土、毁誉参半的汉武帝。
【插图源自 *** 】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还是出家当和尚了呢?
关于顺治的最终结局,历史上一直是众说纷纭。
有人说顺治死于郑成功的炮轰,有人则是说顺治后期出家了,还有的人说是因为董鄂妃的死,导致顺治皇帝伤心过度而亡。
而目前史学界公认更具有说服力的一种说法,则是顺治患了当时无药可救的“天花”病而死。
据史料记载,在顺治十八年间,这月初六的夜里,宫内传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消息,仅仅二十四岁的皇帝顺治,在养心殿驾崩。在顺治帝驾崩的三天后,不满八岁的康熙就正式登基继承了大统。
康熙登基之后,皇宫内很快就平静下来了,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当时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皇帝,正处于当打之年,之前身体一向非常健康,怎么就突然不治身亡了呢?
据《清世祖实录》中记载,“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堂堂一代皇帝,在死去后,只记载这只言片语足矣看出端倪。关乎皇帝生死的大事,怎么会用寥寥数字敷衍呢?
顺治临死之前的留下的遗诏,也让人很费解,在顺治皇帝的遗诏中,有多达十四条的“朕之罪”,主要是没能遵守先祖的遗愿,沾染了 *** 的习俗,重用汉官让满族大臣无心任事,谁也不清楚为什么顺治对自己的生前做的事如此自责,很不符合一代帝王临死前的心境。
这《顺治遗诏》是不是顺治帝的本意,现在已经无人知晓了,但却留给了后人不少疑问。据说,这个遗诏公布之前,先给孝庄太后看过一遍,而主要草写这个遗诏的王熙,事后更是对这件事只字不提。要说这遗诏就是按皇太后的意思的写的,也是有理有据,怎么看都像是一个母亲责备儿子时说的话。
《清凉山赞佛诗》中写道“陛下寿万年,妾命如尘埃。愿共南山椁,长奉西宫杯。”写这首诗的人,在当时也算小有名气,名叫吴梅村。相传,当年顺治迷恋上了一位风尘女子,是江南名妓董小宛。顺治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因为这个事情不只一次训斥过顺治。但人家顺治就稀罕,你有啥招呢?
所以,从这首《清凉山赞佛诗》不难看出,写的就是顺治和董小宛的事情,其中一句“八极何茫茫,日往清凉山”更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人说,这首诗中还隐隐约约透露出,好像顺治帝没有归天,有可能是去了别的地方。
据史 *** 载,诗中的清凉山,指的就是佛教圣地五台山,但顺治之前从来就没去过五台山,为什么诗里会说“往日清凉山”呢?
在顺治帝十四岁时,在遵化进行打猎的时候,无意间认识了一个在山洞里清修的大师,据清宫内国史院档案记载,从那以后,顺治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顺治皇帝在生前,与几位佛教的高僧有着亲密的往来。顺治十四年,在一个老 *** 的有意安排之下,二十岁的顺治在京师海会寺,和一个叫憨璞聪的高僧会面。据说,当时顺治帝被憨璞聪讲的佛法深深地触动了。
顺治帝曾经甚至还说过“朕想前生的确是僧,今每当到寺,见僧家明窗几净,辄低回不能去,若非皇太后一人挂念,便可随老和尚出家去”。由此可见,顺治帝对信佛这件事可以说几近于痴迷。
在董鄂妃去世后,顺治有相当一段时间都伤心欲绝,整日无心朝政。所以,顺治皇帝病死于养心殿,很有可能是给外人的一个说辞罢了。所以有人说,顺治并没有死,而是剃发出家了。
据史料《起居注》中记载,在康熙继位不久后,孝庄皇太后有事没事就带着康熙去五台山,要知道五台山当时可离皇宫有千里之远,即使是孝庄皇太后信佛,那也可以让高僧来京城举办关于佛法的一些活动。
为什么当时的孝庄太后,偏偏不远万里来到五台山,来回一趟就去拜个佛呢?所以有人推测,顺治就是去了五台山剃发出家,这也是为什么孝庄皇太后带着康熙,不远千里去礼佛的真相。
相传,在清朝末期,庚子之变的时候,慈禧太后带着宫里仆从西逃,地方的官员就从五台山那里借了一些生活用具。而这些从五台山借来的生活用具,都和皇宫里的极为相似,所以后期有人猜测,这些用具之所以在五台山,很可能是顺治帝当年用过的。
后来,有一些历史爱好者就把这些琐碎的细节,整理到了一起。大家整理出的所谓‘真相’,就是孝庄皇太后害死了董小宛,然后顺治整日伤心过度、无心朝政,用病逝作为对外的说辞,到五台山剃度出家,然后孝庄皇太后怕这件事情被外人得知,就命人伪造遗诏,而遗诏中十四个“罪责”,也是孝庄皇太后制造出来,强加在顺治帝身上的莫须有的罪名。
但对于这一系列的说法,有一些历史专家持有不同意见,说顺治帝在遗诏中的这种自责也不一定不合理。他们对顺治帝的思维逻辑和情感,做了具体的分析。
顺治帝在进入中原后,有些方面还是很不适应的,对很多事物都感到陌生。但为了大局,他必须强制适应这些事物和习俗,这一点就使顺治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这也是顺治内心自责的主要原因。
那个时期,顺治还受当时外国传教士汤若望的影响,所以顺治皇帝当时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也很大。顺治在位期间,曾经多次下诏进行自我忏悔,并且明确要求,所有人在写各类书文的时候,都不能称自己为“圣”。
当然,以上这些所谓的证据,也无法证明顺治帝就是出家了。
在《自撰年谱》中记载,王熙受昭进入到养心殿后,病床上的顺治帝对王熙说‘朕得了痘症,这么久都没见好转,怕是好不了了’。经专家研究发现,这个“痘”就是天花,而且,根据上述史料记载,顺治帝自从得了这个病,一直到死亡,一共没超过十天时间,顺治帝的痘症和现在的天花极为相似。
据史料记载,在天花发病的初期,人的体温会迅速升高,然后就是感觉头重脚轻、昏昏沉沉的,正好王熙也在那几天多次进出皇宫,所以说顺治帝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天花去世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疑点,根据冒辟疆的《影梅魇忆语》中记载,冒辟疆和董小宛 *** 次见面,是在明崇祯十二年的时候,上面是这一年董小宛十六岁,而那时顺治帝才两岁!
所以,顺治帝爱的那个董鄂妃,根本就不是董小宛,那么孝庄皇太后也没有什么理由去害死她。据清朝内部史料记载,董鄂妃是因为自己孩子早早夭折,伤心过度成疾病而死去的。
另外,曾有一位僧人写的《续指月录》中有这样的记载,“爱妃辞世,顺治万念俱灰,决定遁入空门。”早在顺治十七年间,有个高僧确实准备为顺治举行皈依佛门的净发仪式,但是最后的结局却出人意料。
孝庄皇太后在得知有僧人要给儿子净发出家后,极为震怒,马上找来了这个僧人的师傅玉林锈,玉林锈到北京后,听孝庄皇太后说自己徒弟要给皇帝净发出家,也是吓了一跳,二话没说找一帮人去拿柴火,就要烧死这个逆徒,顺治帝知道这事后,也几位无奈,只好蓄发流俗,最后也没出成家。
所以,从种种角度来推断,顺治帝当时应该是得了不治之症天花而去世,这也是目前最被史学界所接受的一个答案。至于说为什么在清朝内部档案上,对于顺治帝死亡的原因只字未提,是否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那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历史上活的年纪更大的人是谁?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我国有历史文字记载的最长寿的人,应该就是李庆远。他生于清康熙十六年,死于民国二十四年(1677—1933),享年256岁。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九代至民国。是中国历史上极罕见的长寿老人。李庆远,原籍云南省,90多岁时到四川省开县定居,一直到去世,他共娶了24个妻子,拥有了180位后人,可谓是子孙满堂。
李庆远,是一位中医药学者,深谙养生之道,传说他在100岁时,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获 *** 的特别奖励。他自称200岁时,仍然去各地讲学,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采访,主要的著作是《养身自述》,至今仍是养身家必读的文章。
他在书中写道:“人的寿命有长有短,这是由元气所主宰的。元气,又称原气,禀受于先天而赖后天荣养而滋生。他形象地把爱护与不爱护元气,比作蜡烛存放的位置。若是把点燃的蜡烛置于罩笼内,则燃烧的时间长;若置风雨中,则时间必短即熄灭。养身之道,也是如此。”
李庆远认为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长期素食;二是内心保持平静、开朗;三是常年将荷叶、决明子、罗汉果、枸杞等煮水后泡花枝茶饮用。保持人体三通:血通、尿通、便通。他的饮食主要以米饭和少量的葡萄酒为主。在饮食上,他还提到:“食不过饱,过饱则肠胃必伤;眠不得久,过久则精气耗散。余生二百多年,从未食过量之食,亦不作过久之酣眠。”常年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坐如龟、行如雀、睡如狗。
他根据古代一位善于养生的老人的养生理论,特别强调善养身者必以慈、俭、和、静四字为根本。所谓慈,即仁慈、慈爱,也就是心地善良,不害人损物,一片慈祥之心。这种慈祥、仁爱的快乐心情,足以抵御各种灾害,自然就可以使人健康长寿,养其天年。所谓俭,即节省或节制之意。俭于饮食则养脾胃;俭于嗜欲则聚其精神;俭于言语则养其气息;防止产生事非;俭于交游则可选择友寡过;俭于酒色则清心寡欲;俭于思虑则可免除烦恼和困扰。凡事省得一分,则受一分之益。所谓和,即和悦之意。君臣和则国家兴,父子和则家宅安乐,兄弟和则手足提携,夫妻和则互相维护。此为至详之道也,所谓静,就是清静、冷静、安泰之意。也就是说身不过劳,心不轻动(胡思乱想)。神伤甚于体伤,“神之不宁,体之不康。”
李庆远还告诫人们:寒暖不慎,步行过疾,酒色 *** 乐,皆伤身,损伤之极,即可亡身。按着先人的养生术,行不疾行,目不久视,耳不极听,坐不至疲,卧不至极;要先寒而衣,先热而解,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要无喜怒哀乐尓其心,无富贵荣辱之动其念。此乃长寿之道也。
他还道出了养身的准则和关键:饥寒痛痒,父母不能代,衰老病死,妻子不能替,只有自爱自全之心,才是养身长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