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的羊角-你们家乡都有什么特别的风俗
算命的羊角,你们家乡都有什么特别的风俗?
各个地方基本都有各自独特的习俗。十里不同乡,各乡各习俗,所以才有“入乡随俗”的说法。
我的故乡在贵州毕节,我谈谈我所在乡镇的习俗。
分家或者出嫁的女儿不能给兄弟家扫地,会扫走兄弟家的财运,兄弟会不高兴的。
出嫁或者分家的女儿也不能在兄弟家过年,就算从千里之外回到娘家,过年当晚也只能去其他外姓亲戚朋友家过年。等到初一早上再回娘家。
*** 不过年。如果一个妇人,丈夫过世,家里只有 *** 二人,是不能过年的。需要邀请某个亲戚来一起过年。小时候我经常在表叔家过年,因为表叔的父亲过世了,表叔才15岁,家里只有 *** 二人。
也不能在兄弟家生孩子,就算和丈夫离婚或者其他特殊情况回到娘家居住,也不能在兄弟家生孩子。表姐和丈夫离婚后回到娘家住,她母亲在她孕晚期给她租了房子,她在出租房里生孩子坐月子。满月后才回娘家。
不能和公公、大伯开玩笑或者同桌吃饭,公公、大伯在时要相互避嫌。说话做事、举止言谈都要注意避嫌。吃饭时家中长辈坐正位,父母兄长坐齐了,才能入座。有长辈在场,不能跷二郎腿,不能说脏话,不能开黄腔。
侄女可以嫁给姑姑或者姑 *** 儿子,叫做“侄女随姑妈”。但是不能嫁给舅舅的儿子,理由不详。
苗族小伙订亲以后要带着猪牛羊等财物到岳父岳母家长住,到未婚妻生了孩子以后才可以正式结婚。结婚时,除了帮忙运新娘嫁妆的人员,还要专门请人去新娘子家背孩子,因为有的夫妻正式结婚时有多个孩子。
为什么十二生肖里会有龙这个不存在的物种?
首先我认为“龙”肯定是存在的。但是它的长相不一定就是我们以为的那个样子。
龙的形象之所以流传至今, 各种文物功不可没,而不同时期的文物上面龙的形象却是千差万别的。今天我就拿这些不同时期的“龙”型文物来讲讲。
C型龙与龙相关最早的玉器,是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C形玉龙,这个C形龙号称中华 *** 龙。但是很明显,它的形象和我们现在所说的龙有极大差异——无足、无爪、无角、无鳞、无鳍,龙背则带有长鬃,造型古朴厚重。
(图片来源于 *** )玉猪龙红山文化还有另一种和龙相关的玉器,那就是玉猪龙,别名玉兽玦。玉猪龙和C形龙的造型又不相同,它的头部则和猪更为相似,部分玉猪龙还带有獠牙,体型也更为肥硕,这是龙在先民心中的另一形象。
(图片来源于 *** )圆雕玉龙之后历经数千年岁月,天下已是大商,龙的形象也有了巨大演变,此时的龙形玉器大多呈片状,头尾相互衔接,躯体盘旋弯曲,龙头开始长角,躯体则遍布麟纹或卷云纹,部分玉龙出现爪子。比如圆雕玉龙,出土于妇好墓,龙口张出龙牙,龙角紧贴龙背,龙躯遍布菱纹,龙脚只有一对。
(图片来源于 *** )玉璜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龙的形象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这时候的龙形玉器以玉璜为主,造型上两端都是对称的龙头,中间则是细致精巧的蟠螭纹。为了给器型服务,双龙共用一躯,可以说这时候的龙,连部分身躯都消弭了。
(图片来源于 *** )战国玉龙之后再经数百年发展,进入战国时期,此时的玉器上,龙仍是成对出现,但躯体已经拆分,体型也变得更为瘦长,龙头造型近似马头,但气质更为凶猛。
(图片来源于 *** )汉代玉龙再到汉代,龙形玉器成了盘状,龙头和马头有了更多相似之处,那就是龙角近似马鬃。除此之外,和之前相比,汉代龙的龙足开始变得尖利,部分玉龙则开始出现飞翼,这是之前所有朝代都未曾出现过的。
(图片来源于 *** )魏晋南北朝玉龙东汉覆亡之后,由于战火纷繁,魏晋南北朝的艺术创作发展缓慢,龙的形象也基本延续汉代风格,但示也有自己的创新,比如龙头呈方形,龙角为棍状,龙爪宽厚,龙指尖利,龙耳类似树叶,龙尾近似虎尾。
(图片来源于 *** )隋朝赵州桥石龙直到隋代,龙的形象才开始逐渐清晰,更具代表性的当属赵州桥石龙,从这些精美的雕刻我们可以看出,龙嘴所占比例非常夸张,嘴角甚至开到了眼角以外,龙腿非常粗壮,龙掌也甚为肥厚。
(图片来源于 *** )唐代玉龙唐代国力昌盛,民生富足,艺术创作空前发展,龙的形象也不拘一格,而是一分为二:一种体型圆润丰满,躯体没有纹饰,腰腹类似蛇腹。二种则躯体细长,龙身斜饰方格鳞纹。
(图片来源于 *** )宋代玉龙而后五代十国战乱百年,北宋一统中原,关于龙的创作取得长足发展。宋代玉龙身形更加短小,龙身也大多是素身,与龙相伴的火珠火焰非常细长,且向一侧飘拂,类似珊瑚枝形状。
(图片来源于 *** )元代玉龙元代虽然是宋代的继任者,龙形玉器却大多模仿唐代。元代玉龙发毛飘拂在脑后,龙角造型开始出现卷角,龙尾则多自后腿下穿过,龙爪以三爪为多,且大多团成球状。
明代玉龙之后朱元璋驱除鞑虏,明代玉龙的形象继续演化,其头部多呈侧面,且线条刻画很深,鼻孔处胡须上卷,龙目为小圆点眼,龙尾则有卷云式长须尾和秃尾之分,龙爪以四、五爪居多,呈风车球状。
(图片来源于 *** )清代玉龙到了清代,玉器雕琢工艺终于达到巅峰,玉龙造型精巧无双,细节处纤毫毕现,在整体上也具备许多前朝玉龙所不具备的特征,如龙头毛发丛生,根根批散,龙目则多为虾米眼,龙头较明代短,龙尾较明代宽,龙爪常是一爪在后四爪在前。
(图片来源于 *** )这龙的形象从古到今就没个定数,从新石器时期一直到南北朝,龙的形象都跟我们现在看到的大相径庭,到隋朝才能勉强看出一些现代龙形象的缩影,唐朝一朝就有两个形象,明朝时龙的毛发朝哪飘还有争议——明代早期向后飘,明代中期向上飘,明代后期向前飘,到了清朝才有龙头的正面特写。
结语:虽然上古时期很有可能存在“龙”,但当时的“龙”极有可能跟我们想象的龙有很大差别。
你们感觉摆摊卖什么好?
我觉得现在摆摊应该卖一些关于民生人人都需要的,价格比实体店便宜就行了。
肉类:
这段时间国外进口了一批冷冻的猪肉类产品,去骨棒、骨架、都比实体店便宜一倍以上呢,而且都有检疫证明的,我吃过口感挺好的,哈尔滨这里已经卖疯了,前提是你要找到进货渠道。
玩具:
这主要是吸引小孩子的注意,摆的时候可以放几个非常精致的玩具在前头。等有人被吸引过来就离成功不远了。,小孩子的钱是 *** 赚的,批发网站都能进 *** 的,有些利润是你想象不到的呦。
蔬菜水果:
水果蔬菜也是大众消费类比较高的商品,家家基本上每天都要消耗,看着不起眼儿一天下来也能挣三四百以上,我家邻居就是在我们这里出早市的,三四个小时500块到手了。
其次就是卖生活用品,也是可以的。
以上我介绍的这些都是不需要经验技术的,像小白型选手都能很轻松的搞定。
小吃一类的就不建议了,有门槛,需要一点技术含量,也不知道口味能不能吃住人,如果有一定基础的还是可以试试的。
不知道给没给你这启发,希望能帮到你,
疫情期间,大家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瓦岗结义众弟兄中?
瓦岗结义的众兄弟中,最讲义气的是秦琼和单雄信,人品最差的是罗成和徐茂公。
首先简单说一下秦琼。秦琼是《说唐》的男主角,“隋唐英雄”的故事就是围绕他来展开。秦琼素有“小孟尝”之称,他锏法高明,为人仗义,以孝和仁义之称,在历城做捕快时就声名远播,后来以怨报德救了王伯当,并因此而结交单雄信,在单雄信小迷弟的宣扬下大名响彻绿林。
秦琼和单雄信相交是《说唐》中重点刻画的一段剧情,秦琼落难后多次受到单雄信的帮助,死里逃生,二人也结下深厚的友谊,正是如此,在秦母过寿时因单雄信的关系绿林好汉纷纷过来贺寿,并在贾家楼结义。
后众好汉劫牢狱,反山东,占瓦岗,形成当时 *** 军队中不可小觑的一股势力。
秦琼对于众兄弟也颇有情义,他曾为救程咬金和尤俊达甘愿为二人替死,在后来投唐后也多次放过单雄信;最后“索五龙,斩单通”时徐茂公也是怕秦琼救单雄信才让李世民将他调走,否则他定会以死相救单雄信。
再来说说单雄信和徐茂公在如今,说起隋唐故事有一句话叫“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柱香”,说的是“瓦岗结义”是虚情假意,毫无义气可言;要说讲义气,就要学习“桃园三结义”。
“汉末英雄刘关张 ,隋唐豪杰推瓦岗。三人同心扶汉室 ,众友齐力反隋炀。麦城余恨悲白帝 ,洛阳萧索二贤庄。宁学桃园三结义 ,不学瓦岗一炉香。”据说,在以前跑江湖的要拜三柱半香。这 *** 支香,敬的是羊角哀和左伯桃,高山流水,生死之交;第二支香,拜的刘关张桃源三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第三支香,拜的是梁山泊一百单八将;同甘共苦,替天行道;而最后半支香,拜的才是瓦岗寨,原因是他们后来降了唐,还坏了兄弟义气!江湖中人,最应讲的是义气,其中“桃园三结义”的典故最被津津乐道,哪怕是今日,“拜关二哥”依然是江湖中人的信仰。尽管“桃园三结义”中刘关张三兄弟未能如结义时那样真正的“同年同月同日死”,但三人却是保全了“义”字,关羽率先而死,张飞随后而终,刘备不顾蜀国安危为弟复仇而故,三人命运彼此牵连,令人敬而叹息。桃园三结义,真正诠释了“义气”,此后结拜也大都效仿他们。和《三国》一样,《说唐》的故事也被多次搬上荧幕。很多人看影视剧《隋唐英雄传》也都被里面瓦岗兄弟义气所折服,尤其是对 *** 零后影响更大的黄海冰版《隋唐英雄传》,更是将瓦岗英雄美化,众人义气为先,丝毫不逊“刘关张”,实际上这些都是被美化过后的剧情,而古典“隋唐”演义小说中瓦岗兄弟并非都是如此重义气。在《说唐》中贾家楼46友结义虽也是效仿“桃园三结义”,但义气却远远不如前者。所谓人多心不齐,这贾家楼结义的46人是来自不同行业、不同的圈子,他们身份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能聚在一起,无非是碍于秦琼和单雄信的面子。这四十六人真的是志趣相投吗,并不是,反而因为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心生芥蒂,尽管他们结了义,但很多人都是彼此看不惯对方,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单雄信和罗成向来不合,却也被秦琼调合后硬是结为了兄弟……贾家楼46友结义后各人组建自己的小圈子。比如罗成,心高气傲,本就与众人不合,在46友中他也只与表哥秦琼及程咬金有交情……正是因为各人都有自己小圈子,所以在瓦岗瓦解后,众人各奔东西,甚至到了敌对的地步!单雄信是《隋唐》中众好汉中牵动剧情发展的一个关键人物,因为他众绿林好汉结识秦琼,也因为他,展现出了众好汉结义的虚情假义。“锁五龙、斩单通”是《隋唐演义》中非常著名的桥段,也是至关重要的情节,因为它正式宣布着瓦岗英雄的决裂,真正讽刺了“贾家楼结义”的虚伪。宣告瓦岗英雄决裂的人物是单雄信,单雄信在《说唐》中是很尴尬的存在,他人称“小关羽”,是绿林出身,绿林好汉讲的就是义气,所以单雄信代表的就是“义”,单雄信的死去就代表“义”字的灭亡。单雄信喜欢结交英雄好汉,尤其是对秦琼可谓是有再生之恩,而秦琼是官场中人,他和单雄信的结交也就正式将“官场好汉”及“绿林好汉”搭上了桥梁,走在了一起,也就导致了“贾家楼46友”身份地位阶级的不同,所以这些“兄弟”之间必然会有矛盾的产生。在瓦岗中,单雄信和秦琼关系 *** 。然而秦琼毕竟是名将之后,他的理念肯定不是和单雄信那样只愿做个草莽英雄就算了,而是要建功立业,百世流芳。如果以《水浒传》作参考,单雄信则像晁盖那帮只愿在梁山中自由快活的义士,而秦琼更像宋江那批愿报效朝庭之人。所以,单雄信和秦琼虽然交情深厚,但骨子里的理念其实是并不相同的。单雄信还有一个设定是“青龙星”转世,在“隋唐系列”小说中,青龙星是扰唐的,而以秦琼为首的众好汉是护唐的,这个设定也就暗示了单雄信终将成为众兄弟的敌人。在瓦岗还是李密统领时,李世民被擒瓦岗,当时秦琼、徐茂功等众兄弟就和李世民交情深厚,他们阻止单雄信杀李世民,并用计将其救出,有投靠之意;这时他们的行为就寒了单雄信的心,单雄信也是此时离开瓦岗。秦琼等人也正是因为改圣旨救了李世民,才被李密逐出瓦岗。瓦岗瓦解后,这群人更是有投唐之心,而他们行经洛阳却遇上了投靠王世充的单雄信,单雄信好酒好菜款待他们,想拉他们入伙,因为暂无栖身之地,他们也就在洛阳暂时住了下来。单雄信邀秦琼等人入住洛阳,虽有私心却也不失江湖义气。另一边,徐茂功和魏征先投李唐,因为尉迟恭攻唐打得李唐难于还手,李世民就想到了秦琼等人,让徐茂功去寻找,徐茂功就来到洛阳,说服秦琼、罗成和程咬金投唐。当下单雄信闻军士来报这事,即时上马跑至城门口,跳下马来,双手搦住秦叔宝手,叫声:“秦大哥,你就要去,也须到小弟舍下相别一声,小弟也摆酒送行。如何到了这里,方才通知。如今要往哪里去?”叔宝道:“小弟在此打搅不当,所以要往别处去,尚未有定着。”雄信道:“秦大哥,何必如此相瞒,莫非要去投唐么?”咬金道:“然也。你竟是个神仙,我今好好把一个罗成交 与你。若是病好了,还我一个人。若是不济事,也要还我一把骨头。”叔宝道:“你这匹夫,一些道理都不晓!二哥,你也不必介怀。”雄信叫家将斟酒来,捧与叔宝,叔宝一饮而尽,一连三杯。雄信又来敬咬金,咬金道:“谁要吃你的酒?”叔宝与雄信对拜四拜,二人上马而去。单雄信知道秦琼和程咬金要投唐,因为义气还是前来送行,再看看程咬金这厮言语,丝毫不把单雄信放在眼中,连送行酒都不喝,可见他其实是和单雄信交情并不深厚的。秦琼、程咬金离开洛阳投靠了唐营,单雄信知道是徐茂功唆使,气恼不已,此时的他也没有痛恨秦琼,只是恼怒徐茂功。罗成因为病重暂且留下,并表现出不齿秦琼等人的行为,痛骂他们不讲义气,这让单雄信深受感动,这也是青龙星和 *** 星在《说唐》中唯一“和好”的一处,可惜的是一个盛意拳拳,一个是虚情假意。雄信遂上城观看,望见树林内走出徐茂公,同二人而去。雄信见了大怒道:“这牛鼻道人,你来勾引 了二人前去。那罗成小畜生不病,一定也要去了!”就下城提槊,要来害死罗成。那罗成见了二人去了,就叫罗春吩咐道:“你立在房门口。若单雄信来,你可咳嗽为号。”罗春立在房门口,只见单雄信提槊走来,罗春高声咳嗽。雄信问道:“你主人可在房内?”罗春道:“病睡在床 上。”雄信走到房门口,听罗成在床 上叹气道:“秦叔宝、程咬金,你这两个狗男女,忘恩负义的,没处去住,就在此间。如今我病到这个田地,一些也不管,竟自投唐去了!呀,皇天呀!我死了便罢,若有日健好的时节,我不把你唐家踏为平地,也誓不为人了。”雄信听了,即忙弃了槊道:“我一时之忿,几乎断送好人!”忙走进来,叫声:“罗兄弟,你不必心焦。你若果有此心,俺当保奏吾主,待兄弟病好之日,报仇便了。”罗成道:“多谢兄台,如此好心,感恩不尽!”过了数日,罗成病好了,雄信保奏,封罗成为“一字并肩王”,按下不表。实际上至此,单雄信已经和瓦岗众兄弟站在了对立一面。瓦岗众人均有投唐之心,而单雄信却与唐为敌,他们战场上相杀已是难免,这里众人就只有前程而抛弃了结义时的“义气”。站在单雄信的角度:自己好心好意对待兄弟们,但这群兄弟为了前程都背叛了自己!站在这群兄弟的角度:要建功立业统一天下,就必须除掉单雄信。此后,众瓦岗兄弟帮大唐打仗最终的目的就是擒拿单雄信!再看单雄信最后一战独自踹唐营时,徐茂功这厮的言语,就是想擒拿单雄信,而善本说唐中擒单雄信和斩杀单雄信的正是他的结义兄弟罗成,可见因为前途利益,兄弟反目已是必然,甚至可以用兄弟来换自己一世荣华。再说李靖在营对秦王道:“贫道今日交 还兵符印信,要往北海去了。”茂公道:“五王未擒,雄信未拿,为何要去?”李靖道:“如今不难。叔宝在红桃山自会招安侯君达的人马。至于五王,我有锦囊留下亦易擒的。雄信一人何足惧哉?”秦王摆酒送行。……那雄信杀到中营,大叫道:“唐童,俺单雄信来取你首级也!”秦王闻言,倒也不在心上,徐茂公忙奏道:“主公虽然爱他,他却越扶越醉,万一杀将进来,难以招架。依臣愚见,还须拿住了他,看他降不降,再作理。”秦王依允。茂公往下一看,那些众将,都是贾柳店结拜的朋友,谅来不肯伤情,只有尉迟恭与他了无干涉,遂叫:“尉迟恭,去擒这单雄信。”秦王道:“尉迟王兄,那单雄信是孤家心爱之人,切不可伤他性命。”……当下茂公见雄信如此,急令用绊马索把他绊倒了,照前绑下。在《说唐》中徐茂功这老道是最让人厌恶的,也是最“见利忘义”之人,当年他落魄之际多亏单雄信收留,可单雄信最后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却都是他做的“好事”。这里就来说说《说唐》中最不讲义气的人物徐茂公,徐茂公的设定是“半人半仙”,“说唐”的剧情都是由他来暗自推动的。单雄信和秦琼的相识有他的功劳,四十六友结义也是他的计策,瓦岗聚义也是他的安排。徐茂公能卜算未来,单雄信的悲剧就是他一手造成。贾家楼聚义时他就算出单雄信是青龙星转世可他不说,反山东时他就知道单雄信的二贤庄必将遭到围剿但他还是不说……徐茂功有自己的一套来狡辩,那就是所谓的“天命难为”,然而如果真是兄弟,就该“知天命,尽人事”,相比之下,《三国》中的诸葛亮就伟大的多!后来众兄弟占瓦岗,让李密,投李唐这一切也都是徐老道安排,他知道瓦岗前期的聚义只是为李唐统一天下做嫁妆的,天下终归李唐。所以在李密抓了李世民时他救李世民有意示好,后因此被李密遣出瓦岗,这厮就一次怂恿大部分人离开瓦岗和自己投唐,瓦岗因此而无人可用,最终灭亡。在单雄信被擒后誓死不投唐时,也是徐茂功劝李世民杀他。可见真的是“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此时的唐营中,放眼望去,全是单雄信昔日的瓦岗兄弟,竟无一人来冒死相救!秦王再三哀求,雄信只是不睬。茂公道:“若是不从,只得斩首。”而在刑场上,徐茂功这牛鼻子老道又和众兄弟来惺惺作态,敬酒来全所谓的兄弟之义,真的是讽刺之极,命都丢了,还喝什么酒?难怪这群人被单雄信一顿痛骂。茂公又奏道:“臣等与他结义一番,再容臣等活祭,以全朋友之情。”秦王准奏。……茂公满斟一杯,送过来道:“单二哥,桀犬吠尧,各为其主。可念当初朋友之情!满饮此杯,愿二哥早升仙界。”酒到面前,雄信把酒接来,往茂公面上一喷,骂道:“你这牛鼻道人,俺好好一座江 山,被你弄得七颠八倒,今日还要说朋友之情!什么交 情!谁要你的酒吃?”至于此时的秦琼,作者为了保全他的“义”,就让他被徐茂公支开,后来赶回唐营之时单雄信已被斩首,而单雄信临死前痛骂之人中也没有他。最后说说罗成,罗成是瓦岗英雄中除徐茂公外另一个最无情的人,他还因此而折了寿!罗成这个形象在正史中是没有的,演义小说中的罗成大抵是以罗士信为原型创作。演义中的罗成长相俏丽,枪法高明,在隋唐英雄中排名第七位,曾抢夺靠山王 *** 设下的武状元!在众多影视剧中罗成大多被塑造成重情重义之人,实际上在《说唐》善本中罗成阴狠歹毒,后来的《说唐》删减版则开始美化这个角色,将许多原版罗成的恶行删去。比如,在善本中众人都不愿擒单雄信但罗成却将他擒拿,后来也是罗成斩杀单雄信,而删减版则改成了尉迟恭所为,这就减少了罗成的罪孽,但却没有善本合理。罗成虽为贾家楼三十六友之一,与众好汉结义,但其性情高傲,阴狠歹毒,不讲情面,实际上与众人相处并不好,在瓦岗英雄中他仅与表兄秦琼及程咬金关系密切而已。众所周知,罗成最后死于万箭穿心,算是瓦岗英雄中最为惨烈的一个,也是死亡年龄最小的一个,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下场呢?在民间有一个关于罗成的经典典故叫“罗成算卦”,说罗成原本寿命为73岁,当年他曾找徐茂公为己卜卦,徐茂公称其能够活到73岁,罗成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因为在古时候73岁已是高寿。然而后来罗成又找徐茂公的师傅李半仙算,结果李半仙告知其只能活到23岁,罗成慌乱之下追问原委,李半仙却只道“天机不可泄露”不愿多言。再后来罗成死于苏定方计策被万箭穿心,时年23岁,也应了李半仙的预言。那么为什么原本73岁的罗成最终23岁就死去?李半仙告诉了自己的徒弟徐茂公,罗成减寿的原因。*** ,罗成从十三岁开始就跟随自己的父亲征战,虽然战场形势所迫,但罗成心狠手辣,不留一点余地,先后杀戮了超过十万百姓,没有半点慈悲心肠,双手沾满血腥,因此要折寿十年。第二,罗成武艺高强,也很有本事,但其为人狂妄自负,甚至曾让李世民为其牵马,并且装酒醉躺在了龙床之上,如此欺君罔上,又被减寿十年。第三,罗成11岁时,曾与表兄秦琼交换武艺学习,秦琼倾囊相授,将祖传武功悉数教给了罗成,但罗成却隐瞒了最关键的三招枪法,而罗成的目的是,怕有朝一日与秦琼反目,无法制服秦琼,如此待人,再减十年阳寿。第四,罗成有一个结拜兄弟单雄信,李世民曾误杀单雄信的哥哥,因此两家结仇,单雄信立誓绝不归顺唐朝,然而罗成却用回马枪捉拿单雄信,使其被斩,因此再减寿十年。第五,罗成攻伐孟州城时,曾以假公子身份获得孟州守将女儿的爱慕,罗成利用其攻下了孟州城,原本按照约定要娶其为妻,但罗成却在婚宴上放火将其烧死,因此又折寿十年。也就是说,原本罗成的确是有73年的阳寿的,但是因其杀戮太多,做了太多有损阴德折寿的事情,一下子被减去了五十年的阳寿,因此才注定要在23岁的时候身中108箭而死。“罗成算卦”实际上就已经总结了罗成的人品,他的所作所为是 *** 人怨的,也因此折寿而死,尽管如今的影视剧极力美化这个形象,但看过小说的人就会发现他实际上是非常令人厌恶的角色!世上真的有一辈子的情人吗?
我三叔和小娟经历分分合合,四十年的情人,成了身边人夸耀的对象。算不算一辈子呢?
温柔的妈妈忽然一反常态,情投意合的情侣被无情拆散,从此各有各的日子。多年以后他们会怎么样?在各自的生活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才让两个人不能在一起,却相互守望?一切要从五十年以前说起……
三叔今年57岁,虽然他是我三叔但却不是我奶奶第三个孩子,奶奶生的孩子夭折的很多,只留下我爸我姑和三叔,所以三叔成了老儿子,从小娇生惯养的。
据说三叔吃奶吃到八岁,那时候经常有人看见奶奶从生产队回来,被三叔劫在大门口要奶吃,邻居大婶看到会趴在墙头上,大声喊:“哎呦,我说老三啊!你都多大了,还惦记那点奶水。”
爷爷看到了,总会被背过脸去,自言自语道:“管你什么事!”然后象征性地对我奶说一句:“我说这奶也该戒了吧?”
三叔小时候长得好看,大眼睛,长睫毛再加上胖乎乎的圆脸,小胳膊胖的一节一节的像白莲藕。隔壁的大婶虽然经常取笑三叔,但是她也真是疼爱三叔,总会趴着墙头喊:“老三过来,大婶做好吃的!”
大婶比我奶奶大两岁,但是孩子却比我奶奶多一倍还多,家里十二个孩子,大婶也不怎么管,谁回来吃不吃饭也不在意。反正晚上点点数,只要都会来就好。
三叔小时候长得好看,性格比较文弱,经常和大婶家的六闺女一起玩,反正大婶家孩子多,也不在乎谁来谁走,三叔在她家玩一天,吃了她家的饭,有时还住一晚,奶奶怎么喊也喊不回来。
人们都管大婶家的六闺女叫老六,只有我三叔从小叫她小娟。
小娟泼辣,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喜欢跟着村里的高跷队到处跑,只要有乡亲说:“老六也来一个!”小娟肯定脆声地答应:“哎!”然后抢过队员的扇子,“啪”的一声打开,小肩膀马上端起来,上下晃动,扭着腰肢,迈着十字步,旁边的大人们就开始喝彩:“扭起来呀!”
这时候三叔就在一旁拍手跳跃,开心的不得了!玩疯了,也看累了,两个小伙伴就手拉着手跑回家,“妈,有没有吃的?”不管去谁家,一进屋就要吃的。
等我记事的时候,三叔和小娟姑已经十四五岁,他们俩经常来我们家玩,小娟姑抱着我,领着我过家家,三叔就跟着我们,小娟姑让他干啥他干啥。
三叔和小娟从小玩到大,虽然没有人说他们以后会怎样,但是未来好像也只有一条路。
日子一天天地过,那年小娟十八岁,我三叔二十岁,小娟依然来我家玩,跟着我妈学织毛衣,打浆糊,做鞋,我三叔却不再跟着小娟。偶尔在我家相遇,三叔看都不看小娟,可是小娟却满脸羞红。
一遇到这种情况,我妈一定会哈哈的笑,然后冲着我说:“你别老是在家里呆着,出去找同学玩去!”“真是的,为什么我三叔一来你就撵我出去!”我嘟着嘴,不情愿地走出去。
那时候我小,不懂事,现在才明白我 *** 意思。然而谁也没想到,我三叔和小娟看起来顺理成章的事,却出了大差错。
有一天,小娟又来找我妈,这次她一进屋就说了句让我妈大吃一惊的话:“嫂子,我怎么看你最近胖起来了?这肚子越来越鼓,是不是好吃的都自己留着偷偷吃?”
我妈不知道怎么回答,捋了一下脱发,挂在耳朵后面,背过身去说:“瞎说啥呢?妹子,我还那样有啥变化呀!”那天小娟在我家坐了小半天就走了。
随着小娟走,我妈就把我喊过来对我说:“丫头,这几天妈妈回 *** 家待几天,你快去告诉你奶一声。”我赶紧跑到奶奶家,我奶马上命令三叔赶上驴车把我妈送到姥姥,其实我也想去,但是我奶说什么也不同意。
第二天,小娟妈就带着一群人来了我家,先是大声地质问我:“你说, *** 去哪里了?”我被吓得哇哇大哭。
还好,当时我爸在家把我抱住了,然后对那些人说:“我们家的人想去哪儿去哪儿,用不着你们管!”这时候我奶也来了,和那些人好顿吵。真是孩子哭大人喊,家里乱做一团。
最后小娟妈带着人走了,留下我吓得哆哆嗦嗦,问我奶:“奶,我妈怎么了?为什么他们找她?”我奶说:“没事, *** 过段时间就回来了!”
从此,小娟妈隔三差五就来我家闹一场,还去我姥家闹,最后也没找到我妈。
果然和我奶说的一样,十个月后,我妈穿着大红外套回来了,一进大门就喊我:“丫头, *** 回来了,这回咱们谁也不怕,咱也不怕他们找。”
当天,小娟来看我妈,见到我妈她就哭着说:“嫂子……!”我妈见到她也没好气,对着她就吵:“老六,你嫂子对你咋样?你心里没数吗?竟然做这种事,我告诉你,以后你想嫁我们老三,你做梦吧,我们全家都不会同意了!”
小娟被我妈骂得一句也说不出来,哭着跑出了我家。
从此小娟再也没去过我家。有一天我放学回家,走到一片小树林,看见三叔拽着小娟的衣角,小娟抹着眼泪,我想跑过去问问小娟怎么了,可是一想到我妈,就没过去,我妈不喜欢的人,我也不喜欢了!
回到家,我就把这个事告诉了我妈,我妈一下子就生气了,“我去找你奶去,坚决不能让小娟这个丫头得逞,我不能跟她在一个锅里吃饭。”
当时我也不知道我妈是什么意思,反正我知道她讨厌小娟。
有一天,我三叔来我家对我妈说:“嫂子,妈让你们三口人回家吃饭。”说完转身就走,我妈在三叔背后喊了一句:“老三,有啥事你不能直接告诉我吗?”
下午我们三口人去了奶奶家,奶奶做了一桌子好菜,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就是吃,奶奶看着我贪吃的样子,笑着说:“丫头,你三叔要去大城市了,你想不想他?”听到这话,我吓得饭都不想吃了,抬头看着三叔。
这时的三叔愤愤地站起来,摔下筷子,怒吼一声:“妈,我不去!”转身就跑进自己的小西屋,我奶也不示弱:“容不得你不去,我都安排好了,你小子别想老六了,咱全家都不同意她进门!”
为什么我们家人都不喜欢小娟了?当时我一点也不明白,还是后来知道的原因,这也是三叔和小娟一辈子的痛……
很快,三叔被送去了上海。原来, *** 弟弟以前当兵立了功,后来留在上海。这次让我三叔去是为了照顾他, *** 意思是以后三叔就留在上海,在自己亲舅舅身边,以后一定有出息。
三叔一去三年,留下小娟在家里。三叔刚走的时候,小娟经常在我放学的路上等着我,问我三叔有没有给家里写信,我也只能告诉她实话:“三叔写信也是给我奶,我怎么能知道呢?不如你去问我奶吧!”
听了我的话,小娟就抽泣着跟我说:“傻孩子,现在你奶和 *** 都讨厌我,我说什么他们也不信,我也只能问问你,你帮我多打听打听吧!”
没多久,我三叔真的来信了!那信上贴的邮票已经被人撕掉了,一共写了两页纸。从那封信到家,我奶就有事没事地坐在大门外,跟邻居们唠嗑,聊我三叔,聊大上海,说我三叔被上海姑娘看上了,以后就留在上海再也不回来。
为了这个事,小娟哭得眼睛肿得睁不开,头发毛毛糙糙,好像好几天没编过,跑到我奶家里,问我奶怎么回事,我奶说:“小娟,不是大婶说你,姑娘家要有个姑娘样,我们家老三跟你怎么了?值得你这样跑来问?谁有好前途不去奔,非要守着自家这一亩三分地?”
后来,小娟家里人来把她带回家。从此小娟成了村里的笑话,说她想嫁人想疯了,小娟迟迟等不到我三叔的消息,整天闷在家里,不出门,有村里人说小娟已经疯了。
当然这个谣言很快就不攻自破,因为小娟家已经给她找了婆家,那户人家在外县,留我们这里一百多里地,从此小娟仿佛消失了,我再见到小娟,还是我三叔回来的第二年。
三年后,全村的人都认为我三叔已经成为上海人的姑爷,没想到,我三叔却突然出现在村口,等我三叔进家门的时候,我奶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三叔扔下手里的旅行袋,抱着我奶就哭:“妈,我想死你了,我再也不去上海那个地方了,我想见小娟。”
我奶听了这话,在眼眶里打转的眼泪一下子止住了,用力地拍打着我三叔的后背,摇晃着我三叔的肩膀:“你这个傻东西,小娟有什么好的,三年了还忘不了,大上海也留不住你?”
可是不管我奶怎么骂,我妈怎么反对我三叔和小娟的婚事,这些年过去了,我三叔就是放不下小娟,回家当天,我三叔就去小娟家里,看小娟现在怎么样了,得知小娟嫁到外乡结婚生子,三叔不吃不喝在家躺了三天。
我奶天天坐在三叔旁边,骂他,训他,苦口婆心地劝,总算是能起来吃饭,干活,算是正常人,但是从此三叔不爱说话,也不愿见人,谁给介绍对象也不看,说这辈子就要小娟一个人。
没多久,上海那边来信说了很多关于三叔的事。他在那边心里只想着小娟,舅爷给介绍的女朋友都被他气跑了,最后舅爷也放弃了三叔,任凭三叔跑回来。
三叔回来那年,我家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一天我爸妈带两个孩子回家,男孩胖嘟嘟,带着蓝色的毛线帽,像个坦克手,女孩扎着羊角辫,长长的眼睫毛。
原来,四年前我妈忽然离开家十个月,是去外面生孩子,原来我妈回来就坚决反对三叔和小娟的事也是因为这个。我妈始终认为,怀孕是小娟举报的,才害得她在外面逃了十个月。
现在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把孩子领回来,但是我妈对小娟的讨厌却一刻也没有少,好在小娟出嫁两年也没回来,我妈也不再提起三叔和小娟的事。
三叔回来的那年小娟也回来了,带着孩子和脸上的伤。三叔听说小娟回来,一下子就来了精神,换上去上海才穿的衣服,不顾我奶的阻拦跑去找小娟。
我们小时候资源短缺,当时有句流传乡间的顺口溜:一、三、五停电;二、四、六不点灯;星期天躲高峰。一到晚上家暗暗的,倒不如出去跑着玩,所以我们小孩子天天在外面玩到 *** 点钟才回来。
有一次,那天的月亮特别圆,我就趁着亮,去河边的柳树林去溜达,刚好看见三叔和小娟说话。
三叔问小娟:“小娟,你过得好吗?你总是带着伤回来,我看着心疼,要不然你跟着我吧,我一定对你好!”小娟哭说:“不,你好好过自己的日子吧,我们已经错过了,我已经生了孩子,不为别人为了孩子我也只能认命!”说完还扑到三叔怀里哭起来。
看着他们俩哭得伤心,我也不敢和他们打招呼,怕他们发现我,也怕我妈会骂我到处乱跑,就赶紧转身回家,把我看见的当成秘密谁也没告诉。
从那天起,我三叔主动帮我奶干活,每天穿得整整齐齐的,大大方方出现在村里,看见乡里乡亲也热情地打招呼。
我奶以为我三叔想开了,就给他安排相亲对象,我三叔也听话地去相亲,和女孩子相处,但是没有一个是超过三天的,每次都是女孩子挑出一堆我三叔的毛病,反正是一个真正谈恋爱的也没有。
后来,我三叔去县城的技校学修理电器,那时候一个村也没有两台电视机,我奶极力的反对他,可是我三叔就是认准了,我三叔说:“妈,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将来楼上楼下,点灯 *** ,修电器一定有前途。”
三叔学成之后就回村开修理部,起先是骑着自行车各村的吆喝,后来慢慢有了名气就在家定点修,人们都是慕名而来,亲自把电器送来,要好几天之后才能拿回去。
三叔赚了钱,又去镇里开修理部,后来又开到县城,十年之后发展成买家电,等到三叔四十岁,已经成为县城有名的家用电器商行老板。
我三叔发展得好,然而小娟那边却不怎么样。
小娟老公脾气暴躁,还经常在外面喝酒,喝多了回来磨叨,小娟稍有怠慢,轻则一顿骂,重则一顿打。
小娟经常跑回娘家哭诉,我三叔也会关心她安慰她,甚至劝她离婚。
可是小娟就是不肯离,刚开始不想让孩子没有爸爸让人瞧不起,后来我三叔有了钱,小娟又怕别人笑话她贪钱心歪。总之小娟始终不离不弃的守着那个家,我三叔就一心一意的等着小娟,两个人就像小时候一样清清白白的过着相互守望的日子。
一晃三十年过去,小娟的孩子们都长大了,他们知道自己妈妈过得苦,也知道妈妈一直有个青梅竹 *** 爱人,他们不反对,甚至支持,也许是他们看得太多爸爸做的过分的事,就自然想开了吧!
如今我三叔和小娟依然没有在一起,为什么两个相爱的人却要分离?是爱情的力量不够大,还是时代让小娟选择顺从,两个人苦苦相望什么时候才能结束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