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客佛-两界山附近的刘伯钦是什么背景

admin2023-02-26 23:42:3612

吊客佛,两界山附近的刘伯钦是什么背景?

这些问题问得很细,咱得往细处解说。

刘伯钦是什么背景?

1. 刘伯钦姓名的隐喻

刘伯钦出现在西游记的第13回,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

西游记第13回中说了两件事,其一,太白金星救了唐僧,其二,刘伯钦救了唐僧。

两段小故事中唐僧受的都是虎难。太白金星和刘伯钦都和虎有关。

古代将黄道上的星空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大区间,并以青龙 *** 朱雀玄武代表,每个大区间7个星宿,共28宿。星宿类似于西方的星座,西方将黄道带的星空划分为十二星座。星座和星宿都常常以动物取象。

*** 代表西方。五行的金对应西方。唐僧遇虎难往往出现太白金星,如车迟国遇到boss虎力大仙,太白金星就托梦告诉500苦力僧,有个叫孙悟空的回来解救他们。

刘伯钦的名字三个字,伯字里有个白字,五色对应五行,白对金。

钦字里有个金,刘字的繁体劉也有个金。

2. 刘伯钦号称镇山太保,是地兽之君,注意他是君,唐皇是人君,他是兽君。

刘伯钦解救唐僧与虎搏斗的过程原文用一首诗词来描画,作者在诗中点明了刘伯钦是地兽之君。

怒氣紛紛,狂風滾滾。怒氣紛紛,太保衝冠多膂力;狂風滾滾,斑彪逞勢噴紅塵。那一個張牙舞爪,這一個轉步回身。三股叉擎天幌日,千花尾擾霧飛雲。這一個當胸亂刺,那一個劈面來吞。閃過的再生人道,撞著的定見閻君。只聽得那斑彪哮吼,太保聲騕。斑彪哮吼,振裂山川驚鳥獸;太保聲騕,喝開天府現星辰。那一個金睛怒出,這一個壯膽生嗔。可愛鎮山劉太保,堪誇據地獸之君。人虎貪生爭勝負,些兒有慢喪三魂。

西游记中常常用诗词歌赋来描绘场景,刘伯钦的出场诗

*** 上戴一頂艾葉花斑豹皮帽,身上穿一領羊絨織錦叵羅衣,腰間束一條獅蠻帶。腳下翽一對麂皮靴。環眼圓睛如吊客,圈須亂擾似河奎。懸一囊毒藥弓矢,拿一杆點鋼大叉。雷聲震破山蟲膽,勇猛驚殘野雉魂。

注意前面四句,分别是帽子,衣服,腰带,鞋子。

为什么要着重点出这四样?

这四样是王者的标志,君子的标志。

刘伯钦和孙悟空的关系就在这里。

孙悟空做齐天大圣的时候就有这个配置,孙悟空的这四样东西是找四海龙王讨来的?

北海藕絲步雲履,西海锁子黄金甲,南海鳳翅紫金冠,东海如意金箍棒。

其中黄金甲等于衣服,金箍棒等于腰带。

乌鸡国国王托梦唐僧,国王的装束中也有这四个。

*** 戴一頂沖天冠,腰束一條碧玉帶,身穿一領飛龍舞鳳赭黃袍,足踏一雙雲 *** 繡口無憂履,手執一柄列鬥羅星白玉圭。面如東嶽長生帝,形似文昌開化君。

孙悟空其实也是王,领群猴跳入水帘洞之后封为美猴王,又称千岁大王。

为什么是千岁大王?

读者可以仔细计算一下,孙悟空从地府消寿342岁开始,外出拜师学艺,上天宫,天上一日地下一年,到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大概500年,此后大概500年才被解救出来,正好1000岁。五行山也叫两界山,两界就是阴阳。为什么是1000呢?因为千心为仁,仁字古文写法“忎”:千心。

题外:西游记为什么有真假孙悟空?也是因为仁字另外的一个写法:尸二。尸就是身。

西游记是一部集儒释道一体的文学作品,并非影视作品中仅着重佛道之争,唐僧的三个徒弟其实分别代表儒释道。

孙悟空就是儒家的门徒。

猪八戒是道家的门徒。

沙僧是释家的门徒。

孙悟空在整个西游记故事中,经历了儒道释三个阶段的修炼。

回到题目,刘伯钦和孙悟空的关系就体现在儒家门徒这个层面中。

唐皇返阳后睡了一晚次早起来的装束:

戴一頂沖天冠,穿一領赭黃袍。系一條藍田碧玉帶,踏一對創業無憂履。貌堂堂,賽過當朝;威烈烈,重興今日。好一個清平有道的大唐王,起死回生的李陛下!

刘伯钦救了唐僧,一番相问之后,刘伯钦对唐僧说:

你既是唐朝來的,與我都是鄉里。此間還是大唐的地界,我也是唐朝的百姓,我和你同食皇王的水土,誠然是一國之人。

孙悟空的儒家学问从哪学的?正是唐朝所在的南部儋州呀。学了多久, *** 年。

也是他運至時來,自登木筏之後,連日東南風緊,將他送到西北岸前,乃是南贍部洲地界。持篙試水,偶得淺水,棄了筏子,跳上岸來。只見海邊有人捕魚、打雁、誕蛤、淘鹽。他走近前,弄個把戲,妝個掞虎,嚇得那些人丟筐棄網,四散奔跑。將那跑不動的拿住一個,剝了他的衣裳,也學人穿在身上,搖搖擺擺,穿州過府,在市廛中,學人禮,學人話。朝餐夜宿,一心裡訪問佛仙神聖之道,覓個長生不老之方。見世人都是為名為利之徒,更無一個為身命者,正是那——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騎著驢騾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勞碌,何怕閻君就取勾。繼子蔭孫圖富貴,更無一個肯回 *** 。猴王參訪仙道,無緣得遇,在於南贍部洲,串長城,遊小縣,不覺 *** 年餘。

孙悟空的儒家学问从胎里就带来了,孙悟空从水帘洞出来,就用《 论语· 为政》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来要求群猴称他为王。西游记通篇多处提到圣经,圣经就是儒家经典。

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才說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為王。我如今進來又出去,出去又進來,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為王?”眾猴聽說,即拱伏無違,一個個序齒排班,朝上禮拜,都稱“千歲大王”。自此,石猿高登王位,將“石”字兒隱了,遂稱美猴王。有詩為證,詩曰:三陽交泰產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內觀不識因無相,外合明知作有形。歷代人人皆屬此,稱王稱聖任縱橫。

3.刘伯钦所在的双叉岭

西游记说老虎其实都是说心性。

虎对应十二地支的寅,刘伯钦出现之前就有个寅将军被太白金星赶跑了。

寅3+丙3=性。卯4+丁4=情。

双叉岭的双叉是什么?如同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双叉也是个字谜,谜底都是一个心字。心字的甲骨文就是个双叉的形状。

虎一般在山上,(龙在水里,龙盘虎踞,降龙伏虎)虎是山上的兽王,刘伯钦是地兽之君,所以外号镇山太保。

刘伯钦说自己只是个猎户,西游记第9回渔夫樵子对诗就斗山清水秀,樵子说山青好,渔夫说水秀的好,其实就是说不要沉迷官场,刘伯钦也是一个名利场是非海之外的能人。

刘伯钦和孙悟空有什么关系?

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儒家门徒这一层关系。

道家修仙,释家修佛,儒家修啥?圣。

圣对君,贤对臣。

圣是王者该具备的更高境界。

圣的繁体聖=王+耳+口。

君子不器,就是说当管理者不要涉及具体事物,君子动口不动手,动手的是臣子。

吊客佛-两界山附近的刘伯钦是什么背景

通圣的门道就是闻和问。

刘伯钦是地兽之君,孙悟空是猴王,唐皇是人王,西游记中这些君王的出场都有帽子等服饰介绍。孙悟空喜欢帽子,所以上当带了紧箍圈,紧箍圈其实是对官场牵绊的隐喻,孙悟空修得斗战胜佛时紧箍圈自动消失就是说他终于解脱官场中名利场是非海的牵绊。

那为何要着重点到帽子,衣服,腰带,鞋子这四样东西呢?

这和龙有关。而且是东南西北四条龙。其实就是易经乾卦中的四条龙。

潜龙勿用,对应冬至,对应鞋子,对应北。亢龙有悔,对应夏至,对应帽子,对应南。飞龙在天,对应秋分,对应衣服,对应西。见龙在田,对应春分,对应腰带,对应东。

天文学中的一个现象:日行迹( *** emma),每天正午时分观察太阳的位置点,一年下来形成一个上大下小的8字。年复一年不断重复。图中四个绿点表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个点也叫四正,四正即罡,袁天罡的罡,《 *** 》大家也许听过是本预测未来的书,就是袁守诚的侄子袁天罡写的。袁守诚为什么和龙王赛赌,导致龙王被砍头?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都和日行迹这个现象有关。古人正是根据这个现象来确定年这个时间单位,并且将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时,给泾河龙王出主意修改下雨时辰和点数的谋士就叫做 *** 丞相,泾河龙王手下那么多人,这个时候出这个主意的偏偏是 *** 丞相,正是因为“时”字。袁守诚为何能预知时间,袁天罡为何能写 *** ,袁天罡是易学大师,西游记开篇就提到易经。

龙在空间中不存在,但在时间中存在,龙其实是太阳的时间维度上的轨迹线。《千字文天》说天玄地黄,地对应空间,天对应时间。玄是时间的“颜色”,闭上两只眼睛用第三眼能看到的就是玄。

为什么要坎龙头?龙头是什么?

玄字的甲骨文正是日行迹这个现象的如实写照,在小篆中加上了东西方向的弧线表示每天太阳在空中划出的弧线,中间一竖表示太阳达到更高点所在的南北朝向。

为什么要说这个8字型的日行迹?

王字

因为王字的起源也和这个天文现象有关。日行迹参考图中有三条横线,上表示天,下表示地,中间表示人,把天地人连通就是王。其实是玉字,乌鸡国国王手執一柄列鬥羅星白玉圭,这柄玉圭在古代就是用来观察日行迹的工具,圭表的圭。

田字

日行迹参考图中也能看到一个田字。阡陌为田,阡是东西,陌是南北。阡对应仁,陌对应智,仁就是感性认知,智就是理性认知。人的心田上的阡陌就是仁和智。千乘以百等于十万,古代十万是亿,繁体億,即意。意识由理性认知和感性认知交互形成。为什么要说意?因为西游记说说心的,意是心之君,己是心之臣。心的作用就是人的各种意识思维活动,都离不开意和己这对君臣之间的对话,意对己说就是記,己对意说就是憶,意就像中枢神经,己就像驱动神经。君对圣,是决策者,主王道,臣对贤是实施者,任臣道。

刘伯钦和孙悟空的关系就在儒家提倡的君王之道,求仕之道,刘伯钦和孙悟空名份上都是君王,一个是地兽之君,一个是猴王,性格上都喜欢自由自在,都不想被管束。

刘伯钦其父之亡魂何以在遇上唐僧之前无法被超度?

首先对题主的这个问题表示敬佩,读西游能提出这样的问题,算是读得比较仔细的了。

这是作者再次强调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

如来是招标的甲方,唐皇是投标的乙方。

唐皇为何要派人去取经?因为当时的小乘佛法难以解脱他心头的罪孽,李世民心里有什么不痛快的?玄武门之变呀。唐皇刚下地府就遇到了他的父兄,书中也提到了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西游记中唐皇非常其中魏征,魏征也是个神人,居然可以梦斩龙王。熟悉历史的读者知道,魏征原来是李建成的谋士,正是魏征建议李建成除掉李世民这个障碍。但玄武门之变后魏征却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争王夺位一路要杀伤多少人,唐皇是人王,刘伯钦是地兽之君,刘伯钦一生又欠下多少地兽亡灵的债?

唐皇返阳之后大办水陆大会是为了超度六十四處煙塵,七十二處草寇的冤魂,派人取经却是为了彻底解脱他心底里过不去的那道坎,杀兄篡位逼退李源。唐皇下地府之前被泾河龙王闹鬼睡不好,守前门的是秦琼尉迟恭,而守后门的正是李建成的谋士魏征,后门也就是北门,北门也叫是玄武门。这就是李世民心坎里过去不的那道坎:玄武门之变。

唐僧用小乘佛法解脱了刘伯钦父亲的亡魂,解脱唐皇心里的罪孽却是需要西天如来的大乘佛法。

吊客佛-两界山附近的刘伯钦是什么背景

遇上唐僧之前,刘伯钦父亲的亡魂难以解脱,刘伯钦的父亲应该也是一个猎户,也欠下了无数地兽的债,因此无法超脱。

西游记中还提到了王莽篡汉,读者发现年月对不上,不过年月不是关键,篡位才是关键。

喜欢点个赞...谢谢

有哪些描述蚊子和苍蝇诗词?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惜。—— ***

(这一句很有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味道。潮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我比较喜欢的 *** 的诗词,纯手打码字。聊表喜爱和景仰。也是建强记忆。不知道为什么,看 *** 的诗词,总让我想到壶口瀑布,雄浑磅礴,奔腾不息。

戏曲脸谱有哪些样式?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 *** 。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那么脸谱有哪些呢?

14种脸谱的含 *** 释

1、整脸:一种颜色为主色, 以夸张肤色,再勾画出 眉 眼 鼻 口和细致的面部肌肉纹细。

2、三块瓦脸: 又称“三块窝脸”,是在整脸的基础上进一步夸张眉、眼、鼻的画片, 用线条勾出两块眉,一块鼻窝,所以称“ 三块瓦脸”。其中又再分“正三块瓦” “尖三块瓦” “花三块瓦” “老三块瓦”等。

3、十字门脸:由三块瓦脸发展出来,特点是 将三色缩小为一个色条, 从月亮门一直勾到鼻头以下,用这色条象征人物性格。 主色条和眼窝构成一个“十”字,故名“十 字门脸”,又分“花十字门”、“老十字门”。

4、六分脸: 特点是将脑门的主色缩为一个色条,夸大眉形,白眉形占十分之四,主色占十分之六。“六分脸”也称“老脸”。

5、碎花脸: 由“花三块瓦脸”演变而来,保留主色,其他部位用辅色添勾花纹,色彩丰富,构图多样和线条细碎,故称“碎花脸”。

6、歪脸:主要用来夸张帮凶打手们的五官不正, 相貌丑陋, 特点是勾法不对称, 给人以歪斜之感。

7、僧脸:“僧脸”又名“和尚脸”。特征是腰子眼窝 花鼻窝 花嘴岔,脑门勾一个舍利珠圆光或九个点,表示佛门受戒。

京剧脸谱

8、 *** 脸:专用来表现擅权害人的宦官 ,色彩只有红白两种 ,形式近似“ 整脸 ”与“ 三块瓦脸 ”, 只是夸张 *** 的特点;脑门勾个圆光,以示其 *** 净身,自诩为佛门弟子。 脑门和两颊的胖纹,表现出养尊处优 脑满肠肥的神态。

9、元宝脸:脑门和脸膛的色彩不一,其形如元宝,故称“元宝脸”。分“ 普通元宝脸 ”、“倒元宝脸”、“花元宝脸” 三种。

10、象形脸:一般用于神话戏,构图和色彩均从每个精灵神怪的形象特征出发, 无固定谱式。画法要似像非像,不可过于写实,讲究“意到笔不到”,贵在 “传神”,让观众一目了然,一看便知道何种神怪所化。

11、神仙脸:由“整脸” “三块瓦”发展而来,都用来表现神、佛的面貌 ,构图 取法佛像。主要用金、银色,或在辅色中添勾金、银色线条和涂色块,以示神圣威严。

12、丑角脸:又名“三花脸”或“小花脸”,特点是在鼻梁中心抹一个白色“豆腐块”, 用漫画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喜剧特征。

13、小妖脸:“小妖脸”表现的是神话戏中的天将 小妖等角色。这种脸谱又名“随意脸”。

14、 英雄脸:“英雄脸” 不是指杰出人物的脸,而是指扮演拳棒教师和参与武打的打手的脸。

中国传统戏剧脸谱的介绍

1.戏曲脸谱的装饰性特征

古今中外的戏剧演出都追求外部形式的美感,但外部形式的形态、手法、 *** 等很不相同。西方传统戏剧的人物造型追求的是写实,也就是如实反映现实中的人物造型。

戏曲脸谱是一种变形极大的化妆艺术。脸谱的变形首先要“离形”,“离形”就是不拘于现实生活的自然形态,大胆地进行夸张、装饰。戏曲舞台上各种颜色的脸谱在生活中是没有的,但他又是来自生活的,如生活中形容人脸常用“漆黑的脸”、“红红的脸”、“脸色焦黄”、“面色苍白”等,勾画脸谱的话,就分别用黑、红、黄、白等颜色夸张地进行表现,鲜艳的纯色就与现实中人脸的颜色拉开了距离,这是色彩的“离形”。另一方面,脸谱勾的都是图案化的形,与现实人脸形状拉开了距离,这是形状的“离形”。

脸谱的变形还要“取形”,“取形”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某物象的自然形态取来,加以变化,使其图案化、装饰化 ,具有一定的象征、寓意在里面。“取形”也就是讲究章法,把脸部一些重要部位的色彩、线条,巧妙地组织、归纳到一定的“形”的图案中来。通过“取形”来达到“离形得似”。取形的 *** 和样式很多,例如眉窝的勾法就有:云纹眉、火焰眉、凤尾眉、螳螂眉、虎尾眉、飞蛾眉、剑眉、宝刀眉、寿字眉等多种。这就改变了眉的自然形态,使其成为图案化的形,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其他部位如眼窝、嘴岔、脑门等部位也都如此。

脸谱的“离形”“取形”达到图案化、装饰化的美的效果,其目的是为了醒目地传神。“离形得似”、“遗貌取神”,这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意思是“神似”要高于“形似”,写形要为传神服务,为了达到神似,可以突破形似。这种美学思想,不仅在绘画上,也在戏曲舞台上得到贯彻。脸谱的传神包含性格化。脸谱的性格化,是要求表现出一种符合这个人物性格的基本神气、基本特征。这是整个脸谱的色彩、纹样的综合效果,再结合着戏的情节、演员的表演,装饰性的脸谱才能充分发挥其表现力,才能生动、迷人。

2.戏曲脸谱的程式性特征

戏曲脸谱的变形大胆而夸张,正所谓“粉墨青红,纵横于面”。但是,这种大胆和夸张,又不是随便涂抹而成的,是有一定的规律和 *** 的。脸谱艺术非常讲究章法,将点、线、色、形有规律地组织成装饰性的图案造型,由此也就产生了戏曲脸谱的各种各样的格式与规则,也就是形成了一定的程式。(“程式”一词在语言学中,本义是法式、规章或格式。《辞源》中说,立一定的准式以为法,谓之程式。)

从脸谱的章法构图看,有各种类型人物的谱式,如:整脸、三块瓦、十字门、六分脸等。各种谱式名目,只是对构图相近的脸谱的一种概括性称谓,落实到具体人物的脸上,属于同一谱式的各个脸谱也有不同的勾法。以京剧为例,其基本谱式也就是十来种(不包括各种细致的花色变样),而人们见到的脸谱却有成百上千个之多。把基本谱式作为一种程式,为各类人物的勾法提供了大致样式,从中可演变出无数个脸谱来。

脸谱的局部位置也有类型样式,如眼的形式就有:蝶翅眼、鸟眼、吊客眼、裂眼、直眼窝、喜鹊眼、勾云眼窝、尖眼窝、皱眼窝、老眼等多种样式。又如脑门、眉、鼻窝等部位也有多种样式。

脸谱艺术是一个严谨有序的系列,这个系列除了上述的各种脸谱整体谱式和各部分局部样式外;又包括角色与谱式之间一整套的规则关系,如“一人一谱”、“一人多谱”、“随戏换谱”、“多谱同台”等;还包括脸谱的勾画程序等;这些都显示出戏曲脸谱的程式化特征。

戏曲脸谱的程式性特征,是服从并协调于戏曲艺术的整体风格和美学特质的。戏曲艺术的整体及各个部门都是程式化的,戏曲的文学语言是诗词格律化的,有字数不同的对偶句式和各种长短句式等;戏曲音乐有曲牌联套体和板式变化体两大 *** 内的各种程式音乐;戏曲表演有唱、念、做、打的各种程式;人物服装和景物道具等也都有各种程式。图案化、装饰化的脸谱程式与上述各种程式有机地综合起来,构成了戏曲艺术严谨和谐、节奏鲜明、气韵生动的艺术品格。

脸谱的程式与表演等其它程式一样,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常看戏的观众一看到某种程式,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产生丰富的联想,帮助观众理解剧情和人物性格、情绪、心理等,增强演出感染力。

各门中国传统艺术都有很强的程式性,戏曲脸谱的程式与各门传统艺术的程式是相通的,如与书法、中国画的程式就很类似。

3.戏曲脸谱的象征性特征

象征是一种符号,但不是一般的符号。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老人说,象征符号“是一种在外表形状上就已可暗示要表达的那种思想内容的符号”。(黑格尔《美学》第2卷11页)戏曲脸谱就是一种象征性符号。

一般来说,脸谱主要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从中可以看出绘制者对人物的道德评价,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这就是戏曲脸谱象征、寓意的特征,具体可以从“形”和“色”两个方面来看。

①先从“形”看

脸谱中的“取形”,就是为了象征。脸谱中常取某种自然形态的东西,来象征、寓意,有勾画动物形态的(如螳螂、蝙蝠、蝴蝶等)也有把人物的生理形态(如年龄特征、长相特征等)勾画出来的;也有把使用的兵器(戟、钩、葫芦等)画到脸上的;还有直接把字勾到脸上的等等。这些形态都经过了图案化、装饰化了的变形处理,以突出该人物的更大特征。例如:京剧鲁智深的脸谱里,有一对螳螂眉,这两支争臂相向的螳螂图案,它既象征鲁智深的怒眉,又寓意这个梁山好汉豪爽、好斗的精神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性格。杨七郎的脑门上勾一草书“虎”字,原意是象征他是黑虎星下凡,同时也隐喻杨七郎象老虎一样勇猛无比的“虎气”个性。 后羿的脸上勾画了九个太阳的形象,以说明他曾用箭射下九个太阳。郑子明年轻时为救人曾被猩猩抓伤脸,故勾成不对称的歪脸。

脸谱中象征符号的“形”,大体上都有相对确定的寓意。但有的脸谱的“形”则是多义的,可让人作出不同联想和解释,如包拯脑门上的白色月牙,一种说法是表示他能“日断阳,夜断阴”,白天在人间(阳间)断案,夜晚下阴间断案;另一种说法,这个白色月牙出现在黑脑门上,表示“青示”,在黑暗的时代,人民仰望他犹如天空的皓月一般。

一个人物的性格气质等特征是相对稳定的,但在不同年龄阶段,或在不同场合情境里,会有不同的情绪、心理、行为方式,所以这就导致了一个人物的脸谱不可能只有种勾法的原因,如钱金福勾的张飞的笑脸,很适合于《芦花荡》;而尚和玉强调张飞威猛的勾法,更适合演《战马超》。

不同剧种对同一个人物脸谱的处理,有时也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各地流传达室的民间故事、生活习俗和对人物的理解等方面的不同造成的。

②再从“色”看

颜色是脸谱艺术的另一重要方面。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对颜色的理解和偏好,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独到理解和偏好。戏曲脸谱的设色与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脸谱中每种设色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红色表示赤胆忠心;紫色表示智勇刚义;黄色表示武将骁勇善战、残暴,表示文士内有心计;绿色表示侠骨义肠、性格暴躁;蓝色表示刚直勇猛、桀骜不驯;黑色表示忠耿正直;白色表示阴险奸诈;粉红色表示年迈气衰的忠勇老者;互灰色表示老年枭雄;金、银色多用于神、佛、鬼怪,象征虚幻之感。

上述脸谱设色的象征意义是大体的指向,不可作简单、绝对的理解。脸谱设色的象征意义,仍有很大的灵活性。如红色一般表示忠耿,但《法门寺》里的 *** 刘瑾,勾的却是红脸,这是肤色的夸张,表现其养尊处优,权压朝臣的地位,再加上眉、眼、嘴部勾出的奸诈表情,一看就是一位擅权的 *** 。

对一个脸谱的认识,应把脸谱的“色”与脸谱的“形”结合起来,还要与服装的颜色和样式结合起来,并且结合具体剧情和具体人物,才能有较为准确的认识。反过来,脸谱又可帮助观众理解人物和剧情。

脸谱的“色”与“形”结合起来,构成脸谱较为确定的象征意义,着重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气质、道德品质,完成对人物的善恶褒贬的评价。在脸谱中,象征只有同传神结合起来才有艺术魅力,传神就是要传人物之“神”,人物之“神”就是指人物的性格、气质、品德等本质的东西。

戏曲舞台上,净、丑角人物一出场,其脸谱和服装就会告诉人们这个人物的性格、品德以及身份、地位,使观众在明了的情况下,去专心欣赏演员的表演技艺,有助于观众与演员之间的情感、精神交流深入妙远意趣。总之,脸谱在表现人物性格及身份、烘托与渲染戏剧氛围、间接反映观众观剧心理等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

三鞠躬还是一鞠躬?

因地而异,约定俗成,没有统一的规定。以山东寿光为例:一般来说,结婚大多数是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礼成,送入洞房”。而丧事则分为“拱手”和“跪拜”,因吊丧(吊唁)人的身份不同,需视情采用“鞠躬”和“跪拜”的吊丧方式;跪拜,离不开拱手,需两者交替运用。对平辈、同乡、同学、同事而言,现在大多采用行鞠躬礼的方式,司仪(丧事叫疙瘩)的口令是:“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而跪拜,则喊“叩首”,其口令是:“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起”。至于“拱手”,那是不可缺少的动作,凡祭拜人上场祭祀,除听从司仪的安排和指令外,每每上场和下场,需祭拜者自行调整好脚步和距离,先拱手,再上场;下场前也是先拱手,再下场。由于祭祀的礼仪类别较多,要根据祭拜者的身份,安排祭拜人相应的祭祀礼仪。如:四喜、五福、路祭、佐祭、墓祭等。需要说明的是:丧事行跪拜礼,拱手的握拳是有区别的。跪拜女性逝者,应两手握拳后并拢,而对男性逝者,则是左右手交叉相握。这些和普通的鞠躬是不一样的,普通鞠躬无需两手握拳举于眉齐,只要按照司仪的指令,弯腰行鞠躬礼即可。中华民族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民族和各地区风俗习惯不同,对“红白喜事”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礼仪方式,不可能做到全国一致。只要按照当地的风俗行事,就没有别的思想顾虑,更无需作出“对与错”的评价。

为什么学到的诗很多是被贬谪的诗人所写?

有句话叫“国家不幸诗家幸”,我想这句话可以部分说明问题。我想从一下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一:诗言志。意思是大部分的诗词都是作者借诗词来抒发感情的。这感情或者是喜悦,或者说悲哀,或者是歌颂爱情、亲情、友情、风景等。那些被贬谪的诗人大部分都是郁郁不得志或遭馋人陷害的。在当时的社会,言论还不是特别自由,这些抑郁不得志的文人心情无处诉说,只好借助诗词来发泄一下了;

二:我自己也写诗。凭着这几年的感觉,我得出一个结论:人在悲苦的情绪中更容易借文字遣怀。人在高兴的时候或小酌一杯,或游性大发四处观光,但这种情绪可书法的载体太少。而人在抑郁或悲苦的愁绪中,灵感更容易闪现,可皆以抒怀的诗词的载体也很多,比如植物类(比喻或象征):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扬花等,还有动物类等就不一一赘述。

三:大凡贬谪的文人都具有一颗报国之心和不得志的感慨。比如辛弃疾、苏轼、陆游等。自己的满腔热血不能报效国家,空有满腔抱负,而作威作福的小人却往往受宠,这种落差反映到文人心中自然是苦闷的。可是又无计可施,政治上的勾心斗角和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驰,也只有悲愤地写诗词了。

以上三点就是为什么学到的诗词大部分都出于被贬谪的诗人之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