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不能做的事情 正月里禁忌-河南人那边正月不能剪头发为啥
正月不能做的事情 正月里禁忌,河南人那边正月不能剪头发为啥?
为什么正月不能剪头发,民间有以下两种解释:
1.正月里剃头---"思旧"
2.正月里剃头---"思舅"
*** 种解释
旧时民俗禁忌甚多,“正月里不许剃头”即为一例。夏历 *** 个月里,任凭男孩毛发疯长,却丝毫不能侵犯,否则对舅舅不利。“正月里剃头,死舅舅。”多吓人的一份责任,舅舅的安危全系于外甥的头顶之物。直至夏历二月初二,男孩才有了剃头的自由。
外甥的头发因何与舅舅的性命有了瓜葛?实在费思索。社会学家考证人类是从母权社会一步一个跟头斗才到父权社会的。在女人说了算的母系氏族社会,娘家人的重要代表——舅舅,自然不可小觑。
民国二十四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揭出了习俗的谜底:“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正月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个月不剃头,以缅怀传统。乡老将“剃发令”的时间记错了,不是顺治四年正月,是顺治二年六月。那时候摄政王多尔衮就下令在北京的前门、地安门、东西四牌楼等主要的路口设立席棚,免费给来往的行人剃头。“剃发令”规定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朝廷以死要挟 *** 归依满人的发式,使 *** 惊恐万状。但这惊恐瞬间化作满腔怒火,他们宁死也不剃发,甚至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但是,脖子毕竟硬不过钢刀, *** 为了项上头颅 *** 剃发。然而反抗并没有停止,正月不剃头即是一种反抗形式。1644年至1650年(顺治元年~七年)间,意大利人卫匡国写下《鞑靼战纪》,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战的情况: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为皇帝和国家战斗得更英勇,不但把鞑靼人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打到钱塘江, *** 了很多鞑靼人。实际上,如果他们追赶过去,也许会收复省城和其他城镇,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胜利,只满足于保住了自己的头发。为剃头不惜掉头,这是意大利人很难理解的。
汉族男儿自古就蓄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妄动。剃头简直就是剔命。“去发”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内,但也是一种刑罚。三国曹 *** 割发代首就是明证。此习自隋、唐以后已废止:未成丁的孩童,头发覆颈披肩;成年后,总发为髻。那时候,清朝为了统一全国的服饰,强迫 *** 学满人的样子,剃头留辫子。满族人原是狩猎部族,为了实用方便,从额角两端引一直线,直线外的头发全部剃去,仅留颅顶发编成辫子。习俗有极强的传承性,也会因时因地而变。满族入主中原后,大量接纳汉族士大夫参加政权,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等 *** 显位,都是满汉各半。在这“满与汉,共天下”的局面下,满汉 *** 逐渐减弱,日久天长, *** 也奉“满清”为正统了,剃发渐成习惯。这样,正月不剃头以“思旧”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础,由谐音讹传为“死舅”。为了反抗满族的统治, *** 就编造出正月剃头死舅的说法。正月一个月不剃头,意味着一年没有剃头,以此来缅怀祖宗,缅怀传统。而舅舅在中国人的传统中,是公正的象征,一般家庭分家都是由舅舅主持公道。
江苏淮阴等地民俗说这个传说始于秦始皇赢政,为避讳,民间就把每年的 *** 个月改称为正月,也形成了不“剃头”的习俗,否则就有血光之灾。而四川建始县人说,正月不剃头,否则叫“正无发(法)”。
居住在东北的满族人正月也不剃头,大都等二月二这天剃头,其名曰“剃龙头”。年年剃龙头,长大成人定会龙腾虎跃、金榜题名有出息,他们“妈妈例儿”(也写作“妈妈论儿”,即日常生活中的迷信禁忌和迷信言论)也认为“正月里剃头妨害舅舅”。可见这是人类古俗的孑遗,不过在 *** 加剧时却赋予了新的内容,以旧俗假托故国之思罢了。
第二种解释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贫穷的理发匠很爱自己的舅舅。然而到了正月,理发匠却为没有钱给舅舅买一件像样的礼品而发愁。串亲的日子到了,理发匠灵机一动,挑着剃头挑子来到舅舅家,精心为舅舅剃头刮脸。等到舅舅出现在酒席前时,亲朋们无不夸赞理发匠手艺高超,说舅舅看上去年轻精神了许多。舅舅很高兴,说这是送给他 *** 的过年礼物,还约定每年正月给他来理发,看看手艺是否有新的长进。多年后,舅舅去世了。每到正月,理发匠对着剃头挑子泪如雨下,他为不能再向舅舅尽孝而伤心……
故事原本讲的是正月剃头思舅舅,不知何时以讹传讹,‘思’变成了‘死’,一字之差,谐音“死舅”让很多人正月里不敢剪头发!
科学解释:正月为什么不宜剪头发
关于“正月理发死舅舅”的说法,是民间一种以讹传讹的结果。据清朝《礼书》记载:正月理发的原意为“思旧”,结果后来在流传过程中,老百姓把这两个字给传错了,变成了“死舅”,这就是“正月理发死舅舅”一说的来源。
但亦有学者考证,其实“正月不理发”这一说法最早源于唐朝。那时候人们把理发叫做“消耳”,“正月”在唐朝被称之为“金月”,如果在正月理发,就叫做“金月消耳”。而唐朝时官府有一种特别的武器,名字叫作“金钺”,是专门用来砍杀犯人头颅的刑具。“金月”与“金钺”发音相同,正月理发也就成了“金钺消耳”——这就有了上法场砍头的意思。民间为了避讳,于是后世就有了正月不理发的习俗。
问题是以上无论哪一种说法,今天的人一眼看来都是迷信,但为什么“正月不理法”习俗能够千百年以来长期流行呢?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恪守着这样的习俗,难道我们的古人智商都低到如此可笑的地步了吗?
问题的根源在于古人和今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站在西方科学的角度上,外在的物质世界与我们每个人都是彼此孤立的,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人只是物质世界的观察者和使用者而已。
而站在我们古人的角度上,认为天地间的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感应与相互作用的。秋天里天地一片肃杀,这种天干物燥的气候与我们人体的肺经相互感应,因此秋天多呼吸道疾病;而肺经五行为金,金对应白色,因此大地上生长的白颜色的果实,例如百合等大多入肺经;金主果敢,因此秋天出生的人大多比较果断冷静(当然不绝对,还要看哪天和什么时辰出生);金又与“傲慢、嫉妒、自负”等心性相对应,因此大多数患肺癌与大肠癌(肺与大肠互为表里)的病人,大多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觉得世界对自己不公平........
现代量子物理学深入到微观层面后看到的世界,恰恰与我们古人的这种看法完全一致。在亚原子世界里,物质其实受我们人类的意识所影响,人的思想和物质其实都是一种能量存在,彼此息息关联。有关这方面一些惊人的实验,浩然准备在节后陆续分享给大家。
在中国所有的文化典籍中,《黄帝内经》可谓是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从技术层面上看,它是一本医书,但全卷到处都泄露着“天机”——对天地间大道的描述,以及对自然与人体相互关系的论述。从这点上看,它更像一本哲学巨著。可惜的是,今天我们很多人看不起这本书,看的人中大多也在犯着“买椟还珠”的错误。
来看看《黄帝内经》中怎么看待正月理发的问题。《黄帝内经》认为:到了正月,天地间的阳气逐渐上升,所有万物都开始向外散发生长,根据“天人合一”理念,人也要顺应自然,早睡早起,穿着宽松的衣服,把头发解开,让它披散在肩上,要让头发自由地生长,而不应该剪断头发;也不能把头发扎得紧紧的,如此就会阻塞人的生发之气,也就约束了人体生机的勃发。
不但如此,为了人能够充分得到这种“生发之气”,还鼓励人们都出去踏春(这就是自古沿袭到今天“春游”的来历),当我们人体置于大地上一片绿芽初生的勃勃生机之中时,我们与天地合而为一,自然界的巨大能量就能灌输到我们人体之内。
春天五行为木,木对应人体的肝胆与筋脉,还主我们的情志。春天正是我们养肝护肝的更佳时间,也是我们舒展调整自己的情绪的更佳阶段。每到春天,人心就开始躁动,开始充满 *** ,这时去规划一年的发展,顺应天时去积极创业就是更佳的时机。
人的头发五行属木,而木具有“生发”的重要特性。那么,什么叫做“生发”呢?
生发的意思就是“生长、发育”。它指的是一颗种子破土而出,呈现出勃勃生命力的那种特征,也指植物幼苗破土而出,不断向上生长的那股劲儿。一个人“生发”的能力越强,就越能更好地开创事业,并且会有很强的生命力不断去发展壮大。
在易经预测的实践中,如果一个人与肝胆对应的“木气”,也就是“生发”之气不足时,这个人就会表现出较深的“暮气”,不愿去发展、创新,思想比较保守;或者人生出现了较大的阻力,事业受挫,公司经营面临困局;或者职务长期得不到提升,学习成绩无法提高等等。在看八字时,如果一个人本身具有较强的木的力量,这个人就适宜去开拓新市场,研究新产品,尝试新的项目开发等;而木弱的人,一般适宜做一些守成、程序化比较强的工作,例如办公室、财务等。
“木”与我们的头发相应,体现的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力量,和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而剪头所用的剪刀,五行为“金”,金是克木的,按照“天人合一”的原理,如果在正月剪头,正好预示着“生机”被 *** ,那么对于我们一年的发展,可能会有不良的诱导作用,因此,小编也建议:正月不剪头!
正月初一为什么不能打扫卫生?
春节,这个传承了中华民族4000多年的传统习俗,直到现在都是中国人民的一件大事。贴春联,贴福字,吃湯圆,吃饺子,走亲戚,访朋友家拜年。这些过年仪式感很强的习俗,早已不只是一种行为,而是包 *** 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幸福生活的一种愿景,一种渴望,一种追求,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文明的一部份。
虽然大年初一仪式很多,讲究也不少,各地区都有一些禁忌。就拿打扫卫生来说吧!我国有很多地区正月初一是不能打扫卫生和倒垃圾的。过年走亲访朋友的人很多,家里的垃圾也很多,如果实在要打扫卫生还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从屋内往门外扫,而是应该从门外往屋内扫,然后把垃圾用垃圾桶装好,正月这一天不能倒垃圾和泼水,要到初三后才能够倒掉。否则会扫走好运,会破财把扫帚星引来而招致霉运。今天很多地方还保存着这一习俗。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很多古时候传下来的禁忌,都逐渐被人们淡忘了。如果过年没有这些禁忌,可能还真缺少点过年的味道。不过这些禁忌,有点叫人担心,还神经有那么一点点紧张,却能让人有一丝希望,盼望在新的一年里有一个新的变化,有了这些禁忌年味反而更加浓厚了。
正月初一不能扫地?
说到过年的习俗,我们四川人还真的有这个习惯,大年三十必须一家人守岁到十点过,俗话称守财,到了凌晨零时,必须放烟花鞭炮,俗话称迎接来的财神,接财神
无论大年三十放多少烟花鞭炮,坝坝搞多赃,都不能清扫,在四川,四川人把扫说成少(Shao三声),正月初一至初四如果扫地就是扫(少)财,把钱财扫走了,来年钱财不顺,必须等初五过后,俗称破五,就没有那么多忌讳了
所以,四川人一般在正月破五之前都没有扫地的习惯,必须破五过后才能向外倒垃圾,打扫之前的卫生
过年走亲戚能下午走吗?
走亲戚,特别是新亲戚初探及去拜会长辈和尊敬的人,在时间上都应有讲究,有注重,不可随便,或提前有约,依时而往,无约,也要及早,正常之下,宜上午,不宜下午。上午早去有表尊重,下午迟去有表轻视不敬感。
入乡要随俗,要懂礼数,做人要有义有礼,亲友间互相走动,礼尚往来就亲就密切,不走动不往来,不讲礼数就会形同路人。人是要互相依靠,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这也应体现在细节上,也体现在时间迟早上。所以走亲访友是要有所讲究,有所宜忌,不可任性随便的。
为人处世要知己知彼,懂得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与亲友间的融洽也体现在互相走访上,互相了解关心,照顾彼此为好,因此,凡事要细致小心,有所讲究,做其所宜,不去犯其所忌,因故迟到,或推迟去了,要先作言明解释,不让对方起疑有感不尊了敬之意。特意走亲戚探师长,是不宜空手无礼而去的,应多在置礼上多下些功夫,使对方感到有用而喜好,那情谊也会因此而更加加深,关系变得更融合的。
在正月里都有哪些风俗禁忌?
首先感谢题主提问
我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在我小的时候,快到年跟前儿,奶奶就会在我们这些小辈儿的孩子耳边唠叨一些过年时的禁忌,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能说。小孩子当个新鲜事,点头应着,当时记住了,记吃不记打的年龄,一会忙起来吃的玩的,什么都忘到脑后了,所以到时候,我和我的堂姐弟们总是免不了的,时不时的要挨一顿训斥。
下面我就来说一说我们东北农村那些年过年时的一些禁忌吧!
除夕夜的禁忌
除夕夜是一年当中最使人留恋的夜晚,忙碌热闹,欢喜,和气,团圆是不变的主题。
在这个夜晚,无论大人或者小孩,都要说吉祥的话,好听的话。切记不可以说脏话,混话,晦气话,或者是谐音不好的话语,例如:要提前把晚上吃的蒜末弄好放在那,吃饺子的时候不可以提蒜字,与算同音不能提,完了,破了,没了不能提。
切记不要打碎盘碗之类的物件儿,所以那一天小孩子们都不会用做什么,打碎了东西要赶紧说碎碎平安。
包饺子也不会用我们这些包的不好的小孩子,煮饺子忌讳煮破,如果破了也不能说,要说挣了。
初一到初四的禁忌
奶奶说:远古的时候有一种怪兽叫做“年”,专门在初一这一天来人间吃小孩,所以这一天,人们吃饭之前都会霹雳吧啦的放鞭炮,能把怪兽吓跑,这一天不能提小孩的名字,会被年抓走,家里的大人在这一天不能教训小孩。
初二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也叫迎婿日,嫁出去的女儿带着女婿回家,带上一份薄礼回来串门,传统的习俗认为单数不吉利,所以回门的姑娘带回来的礼物必须是双数。
从初一到初四,家里的垃圾,脏水都不能往外倾倒,被认为是破财的行为。不能动针线,剪刀,是避免口舌是非之争。
初五的禁忌
初五也称为‘破五’,在这一天要吃饺子,不能吃米饭,不可以走亲访友,过年期间的垃圾都可以倾倒干净了,家家户户燃放爆竹,驱除一切妖魔,穷鬼,也叫“送穷”。迎接五路财神,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初七的禁忌
初七被称为“人日”,没有什么特别的禁忌,只是在这一天要吃面条。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
正月十五的禁忌
正月十五,也叫“元宵节”,“上元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煮汤圆来吃,小孩子更盼着这一天,汤圆寓意团圆和美,日子越来越红火。民间这一天,夜晚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是一种消灾祁健康的活动。有的地方也会放孔明灯,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祈愿幸福年年!
正月十五这一天,大人都会尽量的不去惹小孩子,这一天,忌小孩子哭,忌去医院,忌借钱,忌丢东西等等。
以上这些就是我知道的初一到十五的禁忌,其实,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已经被人们渐渐地遗忘了,过年时的一些禁忌,无非就是寄托了人们对明年的一些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