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皇后算命-历史上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真的是个丑女吗
阎皇后算命,历史上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真的是个丑女吗?
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位神一般的人物,先是挽救危难中刘备,让其有能力三足鼎立,刘备驾崩白帝城后,诸葛亮以一己之力守卫蜀汉,直到油尽灯枯,他的行动很好诠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们从众多影视剧可以得知,诸葛亮外观气质极佳,算得上是个典型的帅哥,这样一个人中龙凤,找个妻子应该是也是个大美女,这样才能配得上他的才能,但根据很多自传显示他的妻子黄月英容貌丑陋,那么问题来了来了,为何两人会喜结良缘?
诸葛亮妻子姓黄,并没有证实姓名,仅知道她父亲黄承彦,《三国演义》中称她为黄氏,民间则将其称为黄月英。
黄月英的父亲黄承彦是荆州地区名士,这样的人一般和当地有权势之人有极佳关系,无数人巴结他都还来不及,这样的人一般情况下十分难结交,黄承彦有些不一样,十分喜欢有才华的人,得知诸葛亮才学便对其欣赏有加,主动跟自己晚辈诸葛亮求亲,希望她的女儿可以成为诸葛亮的妻子,黄承彦在介绍自己女儿时,有这样一段记录:
《襄阳耆旧记》:黄承彦,高爽开朗,为沔南名士,谓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面,才堪相配。”孔明许焉,卽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鄕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黄承彦称自己女儿丑和黑面,很明显就是谦虚,我们知道黄头黑面,不一定就是长得很丑,而是她的头发和颜色其他人有些不一样,并不是说自己女儿很丑。这种情况若放在,有人提出不是好多人将自己头发染黄,把皮肤晒黑吗,这样的人有的还是美女,说丑有些不合适。
还有就是,黄承彦主动送女儿上门,自然要谦虚点,毕竟不是诸葛亮主动上门求情,因而他才会以丑女为开头,为的就是显示自己谦虚。
诸葛亮看老前辈如此谦虚,直接答应这门婚事,黄承彦看诸葛亮同意后迅速将自己女儿送了过来,连基本结婚礼仪都没有,从中看出,黄承彦是个潇洒脱俗之人。
因此,我觉得黄承彦一句话断言黄月英是个丑女有些不合适。
黄月英究竟是否真为丑女,我觉得应该算是个长相中等,算得上是个美女,为此我提出以下猜想。
黄承彦本就是当地名流,他的妻子蔡氏是当地豪族蔡家长女。刘表得到荆州后,原配妻子陈氏病逝,为确保自己正确他娶了当地豪门蔡家小女儿。从中我们能看出,诸葛亮岳母应该就是刘表妻子的姐姐。根据相关材料看出,刘表妻子相貌出众是个大美女,刘表因蔡氏美貌而放弃原配所生刘琦,而考虑刘琮。
我觉得刘表妻子蔡氏容貌不错,姐姐肯定也不会差,出门名门黄月英自然继承母 *** 貌,怎么可能是个美女。
那么,为何千百年来无数人觉得黄月英是丑女?黄月英容貌虽不佳,可她是个有才华的女性,曾经帮助诸葛亮 *** 木牛流马,同时经常会给他出一些不错主意,算得上是个贤内助。
诸葛亮本身就是人中如龙,完美到找不到一丝毛病,因而,有人便给给他找了个丑女老婆,这样一来就会让过于神化的诸葛亮出现一丝色彩。
再说了,很多国人内心的好妻子,不需要极佳的容貌,只要你贤良淑德,相夫教子,对丈夫事业有帮忙即可,一个漂亮又有能力女人,显得过于完美,所以说无数人便将诸葛亮妻子视为丑女。
对此,你们有什么建议?
你希望自己能活到多少岁?
活多久?人努力,基因传,天注定,顺自然,活一天,乐一天,九十是标准,一百就是赚。前提是自己本人身体健康,活多大沒关系,生活要自理,行动要自如,心态要放宽。
生活环境要好,自己的养老钱要有,背后要有个好医院为靠山。爹娘把你一带到这五彩缤纷的世界不容易啊,多活一天算一天。
阎崇年为什么吹捧袁崇焕?
我觉得阎崇年在评价明末清兴那段历史的时候,已经偏离了客观公正的立场。
袁崇焕是忠臣,也是优秀的将领。他的死很可惜,但这是明末特殊的政治环境造成的。
任何时代在社会动荡、朝政不稳的时候,都会发生一些冤假错案。比如说岳飞!
但是无论袁崇焕还是岳飞,他们的死都不是简简单单的皇帝大臣昏庸。这和政治走向有关,这和濒临崩溃的朝局有关。
山河动荡,是朝政动荡!
阎崇年讨论明末的历史,忽略了当时的时代大环境(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
仅仅认为皇帝和大臣的无能,强调满洲人的英明神武,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明亡清兴是人种的优劣问题!
所以阎崇年吹嘘袁崇焕,主要是为了否认明朝,支持满洲人入关!
太白金星和太上老君有什么区别?
开篇点题,太白金星和太上老君不是同一个人,二人是同事关系,一个是现任跑腿的官员,一个是退居二线的天庭顾问。
太白金星太白金星就是天上的金星,早晨叫启明,晚上叫长庚,是神仙界一位颇有名气的神仙,姓名不详,法力广大,又比较和善,西游记里是玉帝下属的主和派大臣。
金星的地位很重要,因此太白金星慢慢的被人间神化,成为一个具体的人物,据《七曜禳灾法》描述最初的形象是穿着黄色裙子,戴着鸡冠,演奏琵琶的女性神。
明朝以后形象才变化为老迈年长的白须老者,手中持一柄光净柔软的拂尘。而由于他是玉帝的使者,相当于中央巡视组,于是各种神话传说中便有了太白金星的身影。
太白金星在神仙界的作用还是很重要的,不管是到民间还是到各处传达旨意,都要有人去做,而太白金星正好承担了这个任务,从而对于人情世故摸的很清楚,这才有了招安孙悟空的行为。而太白金星也获得了各界神仙的尊重,包括桀骜不驯的孙悟空。
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即老子,被道教奉为祖师爷,是道教三清(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中的道德天尊。
《封神演义》里他是鸿钧老祖的弟子,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的师兄弟,姜子牙的师伯。西游记里,他是在三十三天兜率天宫炼丹的老官儿。
老子在道教神话 *** 里,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分身(或化身),相传太上老君生于天皇氏(一说 *** 本人,一说是 *** 后裔,可以认为是最初的神人)之初,通晓天然之理,教化仙人之道,在仙界是所有神仙的老师,太上老君一直无形无踪,却又无所不在的存在,没有实体,见凡人不能领会“道”的理念,决定降临凡间创立教派以教化凡人成大道。
在民间和道教体系中,太白金星也是一个知名的神仙,在百姓中的影响很大。
太白金星的由来在民间传说和道教体系中大概有两种说法:
1、太上老君弟子说太白金星在道教体系中与老子很有关系,老子就是后来的太上老君,相传太白金星在成仙以前是老子的徒弟,后悟得老子口中之道教真言,得道升仙,为感恩老子真传,在其出生得道地亳州修建了道德中宫。
也因为如此,太白金星的地位仅在三清(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之下。跟太上老君一样是一位童颜鹤发的老神仙,在天庭中,他是玉帝的特使,经常奉玉皇大帝之命监察人间善恶。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每次到花果山宣旨都是太白金星去,并不完全是因为主意是太白金星出的。
2、星宿神化说看名字就知道,太白金星肯定是一颗星星,太白,金星,名二实一,也就是说无论说太白,还是金星都是指的金星,而且在早上和晚上的名字也不一样,以金星辰见于东方谓「启明」,夕位于西方曰「长庚」,《诗经》上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由于它非常明亮,最能引起富于想象力的古代人民的幻想,因此中国有关它的传说也就特别多。
比如关于李白,由于浪漫主义性格和他的无与伦比的诗词,所以被认为是太白金星转世,而由于太白金星在天上有实体的星星,因此经常被古人当做一种征兆解读,只要金星出现在特殊的区域,天下就有大变。《汉书·天文志》:“太白经天,乃天下革,民更王。”玄武门之变前,太史令傅奕曾密奏唐高祖:“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
清代有哪些文人?
1、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 *** 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 *** ,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2、纳兰性德(1655~1685)
少年得志,但是英年早逝的浪漫主义抒情诗人——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自幼文武兼修,尤工词,逝世时年仅三十岁。其词哀感顽艳,纤尘不染,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王国维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有《饮水词》。
3、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4、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县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 *** 地方考试,因病未延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5、曹雪芹(1715~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关外祖籍辽宁铁岭,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6、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阳羡词派领袖,其词追步苏轼、辛弃疾,气魄宏大,骨力高绝。陈廷焯评:迦陵词沉雄厚爽,论其气魄,古今无敌手。有《湖海楼词》。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金风亭长,浙江嘉兴人。与陈维崧并称“朱陈”,开创浙西词派,推崇南宋的姜夔和张炎,势力笼罩清代词坛百余年。词风清新醇雅,被况周颐誉为国朝词人之冠。有《曝书亭词》。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浙江杭州人。浙西词派中期的代表,其词幽香冷艳,措辞最雅。徐紫珊评:樊榭词生香异色,无半点烟火气,如入空山,如闻流泉。有《樊榭山房词》
蒋春霖(1818-1868),字鹿潭,江苏江阴人。一生落拓,后为情事 *** 。悲愤慷慨,一发于词,不囿浙西、常州二派樊篱。其词精警雄秀,尤其对太平天国运动中生灵涂炭的现实有所体现,谭献誉之为“倚声家杜老”。有《水云楼词》。
王鹏运(1848-1904),字幼霞,号半塘老人、鹜翁,广西临桂人。为词提倡“重、拙、大”,使常州词派理论发扬光大。与郑文焯,朱祖谋,况周颐合称“清季四大词人”,居四家之首,领袖晚清词学的兴盛。其词浑化苍凉,陈锐评:如黄河之水,泥沙俱下,以气胜者也。有《半塘定稿》。
文廷式(1856-1904),字芸阁,号道希,江西萍乡人。其词兼豪放俊迈与婉约深微,在近代词坛上独树一帜。冒广生评:浑脱浏漓,有出尘之致。有《云起轩词》。
郑文焯(1856-1918),字叔问,号大鹤山人、冷红词客,奉天铁岭人。博学多才,以词人著称于世。其词取径姜夔,雅洁深远,格调独高。陈锐评:剥肤存液,如经冬老树,时一着花。有《樵风乐府》。
朱祖谋(1857-1931),原名孝臧,字古微,号沤尹、彊村,浙江归安人。其词取径吴文英,上窥周邦彦,旁及宋词各大家,打破浙西、常州二派偏见,勘探孤造,自成一家,被视为唐宋到近代数百年来万千词家的“殿军”。叶恭绰评:强村翁词,集清季词学之大成。有《彊村语业》。
况周颐(1859-1926),字夔笙,号蕙风词隐,广西临桂人。一生致力于词,尤精于词论。其词凄艳绵密,真挚感人。晚清官员、词人。原名况周仪,因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况周颐。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梅词人、玉梅词隐,晚号蕙风词隐,人称况古,况古人,室名兰云梦楼,西庐等。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湖南宝庆。况周颐,咸丰九年(1859)九月初一日生。9岁补弟子员,11岁中秀才,18岁中拔贡,21岁以优贡生中光绪五年(1879)乡试举人。一生致力于词,凡五十年,尤精于词论。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著有《蕙风词》《蕙风词话》。
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