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杀算命-为何拿了一个玉玺就敢称帝

admin2023-02-22 00:14:3419

董卓杀算命,为何拿了一个玉玺就敢称帝?

建安二年春,袁术在寿春僭号,自号“仲家“,并改九江太守为淮南尹,以寿春为京师,置公卿百官,建皇宫,设祠堂、明堂,郊祀天地,唯独不敢正式登基称帝。这就好比男女 *** *** ,甚至孩子都生了,却不敢正式结婚,一副按捺不住而又胆战心惊的猴急样,当真让人无语。

不过,与大家既定印象不同,袁术之所以在此时称帝,不止因为他自我感觉良好,更在于他此时的势力范围已达到巅峰,比他在南阳时混的好多了。

当初,袁术从南阳转战兖州受挫于曹 *** ,便向南来到扬州治所寿春(今安徽寿县),在孙坚余部的帮助下,赶跑了扬州刺史陈瑀而自领之,又兼称徐州伯,宣示自己对整个淮河流域与江东地区的 *** 。

袁术这一招还是挺妙的,可谓神来之笔、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典范。既然兖州有曹 *** 、荆州有刘表都不好惹,那不如就退以淮南为根基,捭阖纵横,巧施谋略,从而意外的在东南打开了一片新局面。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袁术派吴景(孙策舅舅)击败了丹阳的周昕,夺得丹阳郡;196年,袁术又派孙策率军南下,收取江东;随后又趁着刘备新领徐州,根基不稳,亲自领军北上,占其广陵郡和部分下邳郡,势力大盛!期间,袁术大肆分封,任命孙香(孙策族兄)为汝南太守;舒仲应为沛相;吴景为广陵太守;刘勋为庐江太守;袁胤为丹阳太守;孙贲为九江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当年,孙策等人又进军至会稽,打败了会稽太守王朗。在加上下邳郡、江夏郡和陈国的部分地盘,袁术在197年初的势力范围,已横跨扬、豫、徐3州11郡,按理实力应不逊于曹 *** 袁绍两位大佬,所以袁术不管三七十一,先僭号爽一把再说!

袁术走了一步大臭棋,后来曹 *** 统一北方,取了大半个天下,都不敢称帝;袁术才刚混出点名堂,就抢着跳出来找打,岂不可笑?

可袁术就是自我感觉良好,反正认为自己就是真命天子啦,还在后宫搞了数百佳丽,绫罗绸缎的穿着,鼎食粱肉的吃着。虽然这些年江淮天旱岁荒,士卒百姓饥寒交迫,但再穷总不能穷 *** ,再亏总不能亏天子吧。

总之,计划跟不上变化。曹 *** 本来还想留到最后收拾袁术的,可袁术自己先跳出来讨打来了,真 *** 贱!既然如此,那就放过张绣,先去搞定袁术吧。只是麾下座下有孙策这位猛人,还有徐州牧吕布这个强大盟友,得想办法先拆散他们的联盟才行。

也就这么巧,曹 *** 刚想睡觉,就有人送了枕头过来。袁术派韩胤去找吕布,想要与吕布结成儿女亲家。好在吕布受徐州本土势力陈珪陈登父子的影响,最终放弃了当袁术的“ *** 家属”,更派人将韩胤绑送到许都,送了份大人情给曹 *** 。

曹 *** 大喜,立将韩胤以叛逆罪枭首于市;并褫夺袁术左将军的称号,将其转授吕布,并捐弃前嫌,亲自写信与吕布交好。吕布升了官,心中也很欢喜。

这样,曹 *** 轻松离间了吕布、袁术间的关系。袁术遂起大军攻打吕布,却被吕布击败。

与此同时,在建安二年夏,曹 *** 又派议郎王誧为使者,拜孙策为骑都尉、领会稽太守,并袭孙坚之爵位乌程侯。孙策与王誧讨价还价,又将“骑都尉”改为“明汉将军”,这样才算交易成功,孙策乃与袁术绝交,在江东更替太守,并将袁术手下的孙坚系吴景、孙贲等人全部策反,又令徐琨击走丹阳太守袁胤,全据江东。

袁术悲怆!想自己对孙氏恩宠有加,结果一干白眼狼竟集体背叛,让江东这半壁江山为孙氏作了嫁衣裳。煌煌仲家基业,顿时缩水大半,哀哉!

而曹 *** 此举,先借刘备、袁术之手制约吕布,再借吕布、孙策之手削弱袁术,纵横捭阖,实在高明。

另外一边,袁术外交阳谋受挫,只得实施阴谋,向陈王刘宠借粮,刘宠当然不给,袁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派部将张闿(当年杀害曹嵩全家的那位)将刘宠暗杀,随后派兵攻陷阳夏,收编刘宠部队,夺其粮草,大肆抢掠。

然而袁术这些无望的挣扎,只能加速他自己的灭亡。

汉献帝建安二年九月,袁术大逆杀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 *** 大怒,立刻检点兵马, *** 袁术。袁术说我乃堂堂皇帝,曹 *** 这种小角色哪有资格跟朕本人打仗!一溜烟南渡淮河跑回寿春,只让桥蕤、张勋、李豊、梁纲、乐就五大将在沛国的蕲阳(今安徽宿州,乃项燕战死、陈胜起兵之处)布置防线,抵挡曹 *** 大军。

曹 *** 觉得很没意思,主角跑了,随便打打吧,于是让乐进、于禁两个校尉主攻,将袁术先锋大将桥蕤围困于陈国的苦县(今河南鹿邑),破斩之,继而进击蕲阳,再斩杀李豊、梁纲、乐就三将,张勋孤身退走寿春。至此,袁术外围据点全失,主力大部被灭,大将基本死光光,千里仲家江山,如今也只剩下九江、庐江、沛国三郡地盘,正所谓众叛亲离,灭亡不久矣。

此后,袁术便一蹶不振,每天顾影而自笑,梦觉而自惊,惶惶不可终日,加之外援断绝,经济封锁,日子越来越艰难,于是他自暴自弃,愈发奢 *** 肆欲,征敛无度,以至士卒冻馁,人民相食,终于,到建安四年夏,曾经吃光南阳的袁术,又把淮南吃光了,直到山穷水尽,只得烧毁宫室,厚着脸皮跑到山里去吃部将雷薄的,结果竟被小气雷薄扫地出门,真是越混越低,低到尘埃里去了;到这时他也想通了,干脆就北上青州,去投奔那袁绍吧,顺便也把帝号让给他,这样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己最后也能落个亲王当当,总比留在这里等死要强。

可曹 *** 怎肯放这个叛逆去北方,于是派兵至下邳,阻住袁术北上之路后,袁术便只得再返回寿春,行至半途却已兵将离散,军粮也被部下分给了饥民,而最终困在了离寿春只有八十里的江亭。此时此刻,一代天子可怜巴巴的坐在连张草席都没有的破床上,回忆前尘往事,独自叹息了很久,始终没想通自己怎么会混到如此地步,只得一声长嚎:“袁术乃至是乎!”然后 *** 斗升,丢人的一命呜呼了。他的残部以姬妾儿女,随即被孙策接收。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不想当士兵只想当将军的士兵一样不是好士兵,为了自己不切实际的野心逆时而动,是为愚者也。而愚者又不知其愚,是为狂妄。而狂妄而又不知悔改,是为自寻死路。

董卓杀算命-为何拿了一个玉玺就敢称帝

有哪些人在家中坐?

东汉时,河南成皋有一个叫吕伯奢的老汉,他全家老少9口人,一天之内被一个来借宿的人杀光,可谓“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这位 *** 者不是别人,正是曹 *** 。当时,曹 *** 因刺杀董卓失败而逃亡,被到处张贴画像捉拿。后来,曹 *** 逃至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拿住,这陈宫是个心存大义之人,他仰慕曹 *** 已久,甘愿丢弃县令职务去追随曹 *** ,二人便趁夜逃跑了。

三天后,二人逃至成皋县的一处庄园,正是吕伯奢家。曹 *** 说,此间主人吕伯奢是其父故交,天色已晚,正好去借宿。

二人进门,寒暄一番后落座,生性多疑的曹 *** 感觉不大对劲。那吕伯奢老儿口无遮拦,问曹 *** 道:“如今到处都有抓你的文书,你怎么敢来这里呢?”又说道:“你既来到这里,可尽管放宽心,今晚就在寒舍住一晚!”老头说完,起身去了里间,不知做何勾当,反正是过了好久才出来。他出来就说:“家里没有好一点的酒,容我去西村买一樽来招待你们!”说完,他骑驴匆匆而去。

至此,曹 *** 已是疑虑重重,担心老头会不会是去告密呢?带着这种疑惑,曹 *** 与陈宫也不敢睡觉,唯有久坐苦等,而吕伯奢老头却迟迟未归。

这时,屋后突然传来“霍霍”磨刀之声,曹 *** 警觉,立刻跳将起来,悄悄过去偷听,却是有人在低声商量事情,隐约听见说“绑起来杀行不行?”这一听非同小可,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曹 *** 心中大骇,已确信这家人欲对他不利,于是拔刀而出,也不问青红皂白,一口气杀掉八口人。杀完,他才看到,柴房里正有一头待宰的猪呢!

曹 *** 感觉杀错了,悔恨之下,他与陈宫立刻逃跑,路上正碰见买酒回来的吕伯奢老头,老头很惊讶,问他们为何这就走?曹 *** 却对老头道:“你看身后是何人?”老头才回头,曹 *** 已手起刀落,将他杀掉!至此,吕伯奢全家九口人横遭灭门之祸!

造成如此结局,主因就是曹 *** 的生性多疑,次因,便是吕家待客之道确实有些诡异无常,种种巧合不得不让人生疑。这个故事,主要用来塑造曹 *** 作为奸雄的人格特性,那就是他 *** 后的慷慨陈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种极端利己主义放在一位政治家身上,会导致何种后果无法预知,所以陈宫对曹 *** 极度失望,于是弃他而去!

我是@秘闻独家侦探 ,喜欢就关注我!

为何夏侯渊要比夏侯惇混得差?

曹 *** 是官宦之后,父亲曹崇是是宦官曹腾的养子,而曹崇却是夏侯之后,所以夏侯渊,夏侯惇是其堂兄弟。

当年曹 *** 陈留起兵,夏侯兄弟都是跟着一起出来。深受曹 *** 器重的夏侯兄弟,在跟随曹 *** 的南征北战中,所担任的职位高低几乎不相上下,从初期的别部司马到杂号校尉,再到镇守一城的太守,两人升迁的官位级别几乎一前一后,几本无差。

但事实上论起曹 *** 曹丕的看重,夏侯惇比夏侯渊贵重得多,比如在封邑上两人就存在了明显的差距。

《三国志·卷九》记载:“建安十二年,录惇前后功,增封邑千八百户,并前二千五百户。”

在建安十二年的时候,夏侯惇就被已经控制朝堂的曹 *** 赐予了两千五百食户。而夏侯渊直到建安二十一年,才被赐予了八百食户。

两者在此刻明显存在了巨大的差距。另外夏侯渊征在公元219年兵败于定军山时,加封的职位为征西将军,负责长安以西的军事力量,这也是夏侯渊有生之年更高的官职。

而在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此时的夏侯惇成为了仅次于曹 *** 的更高军事长官,且全面负责军队后勤事务。夏侯惇在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后被封为大将军,形同于天下兵马大元帅。

董卓杀算命-为何拿了一个玉玺就敢称帝

在有生之年,夏侯惇在官职和封邑上是明显高于夏侯渊的。即使夏侯渊取以稳定长安以西的局面,不死还朝,也不可能在职权上高于夏侯惇。

那么夏侯渊就比夏侯惇差吗?

首先判断两名古代将领的强弱,需要观察双方的政治能力、作战能力、统帅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办事能力。

夏侯渊的功绩: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中,曹 *** 命令夏侯渊督管三军军粮。夏侯渊不负众望,在军粮即将用尽时,夏侯渊及时的将军粮运送到位,保证了前方部队的军粮补给。

建安十一年,夏侯渊率军攻打背叛曹 *** 的昌豨,短短六天行军千里,用最快的速度解决了昌豨。

建安十二年,夏侯渊领军击破盘踞在山东济南的黄巾军残党,收服十余个郡县。

建安十四年,夏侯渊率军剿灭叛徒雷绪所率的数万大军、消灭太原反曹势力,屠戮大陵、击破山贼刘雄、平叛救援收服三千户百姓、击破韩遂所率领的数万大军、收服陇右。

总结来说,夏侯渊擅长于千里奔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对手,可以算是三国时代“闪电战”的高手。在平定西凉羌族和马氏集团上,夏侯渊展现出来了自己出色的军事能力,为夺取和安定西部地区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然了,这只是相对而言,夏侯渊的军事能力在曹 *** 帐下只能算一般,比之曹仁和五子良将都有所欠缺。

从前面夏侯渊的履历也看得出来,他的出场胜仗都只是小打小闹,诸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曹 *** 的关键性战役,夏侯渊都不是一线战将。

同时夏侯渊还有非常一个致命的缺点,那便是过度信仰自己的勇武,常常冲锋在前,完全不考虑身为一军统帅的重要性。

《三国志·卷九》记载:

“渊虽数战胜,太祖常戒曰:“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

正是因为夏侯渊的过度自信,导致其在定军山被当时的蜀汉讨掳将军黄忠斩杀于马下。

但话说回来,夏侯渊的军事能力、作战能力、统帅能力、办事能力至少不弱于鲜有战功的夏侯惇。

与弟弟夏侯渊相比,夏侯惇的“功绩栏”便显得十分暗淡了,甚至说少的可怜……

其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后方镇守,并未出征打过多少大战。比如曹 *** 征讨徐州陶谦时,命夏侯惇镇守后方。曹 *** 与袁绍进行官渡之战时,命夏侯惇镇守后方。

而夏侯惇所历战事,大都是失败而终。守濮阳,被吕布狂揍,还丢了一只眼睛,自此成了盲夏侯。救刘备,被高顺击败,害得刘备的小沛被破,家眷被劫。

但奇怪的是夏侯惇的官职却始终比夏侯渊高。

虽然战绩不如夏侯渊,但自始至终,夏侯惇都是曹 *** 帐下级别更高的将领,要压过夏侯渊一头。他是折冲校尉的时候,夏侯渊只是骑都尉,他是大将军的时候,夏侯渊只是征西将军 。

难道曹 *** 不懂得用人吗?当然不是。

由于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夏侯惇是一位勇猛果敢、善于行军打仗的将领。然而真实历史上的夏侯惇更加擅长治军练兵和后勤保障。夏侯惇带兵打仗的能力虽然不如弟弟夏侯渊那般出色,但是他的政治能力、管理能力和威慑力却高于夏侯渊。

夏侯惇自从跟随曹 *** “创业开始”,便被曹 *** 当成心腹来看待,每每出征必然将夏侯惇带在身边。

董卓杀算命-为何拿了一个玉玺就敢称帝

由于夏侯惇追随曹 *** 的时间比较早,曹军的大部分将领都是夏侯惇的后辈,甚至是夏侯惇一手提拔起来的,所以夏侯惇在曹军中的威望极高,而且夏侯惇的管理水平极高,他知人善用、赏罚分明、从严治军、从严律己、一不弄权、二不结党,是一位优秀的管理人员以及忠心不二的古之良将。

“惇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性清俭,有馀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於官,不治产业。谥曰忠侯。”

这明确的说明了夏侯惇是一位相当重视尊师治学的将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为人俭朴,体恤士卒,常常将所得的赏赐分给将士,一生不置产业,到病逝时,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在后来更是被追谥为忠侯。

因此,曹 *** 将管理军队、训练军队、震慑军队的任务交给夏侯惇。将出兵打仗、征战沙场、开疆扩土的任务交给夏侯渊,两兄弟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共同支撑起曹 *** 的大魏江山。

综上所述,夏侯渊的作战能力、统帅能力在夏侯惇之上,但夏侯惇的政治能力、管理能力在夏侯渊之上,两人平分秋色,实在无法盖棺定论,评出个孰强孰弱。

英雄之间没有强弱之分,只有生死之别。

夏侯渊在定军山一战中英勇战死,夏侯惇在曹 *** 死后悲痛气绝,一个死的轰轰烈烈,一个死的忠心耿耿,两个人都是值得敬佩的古之英雄,古之名将。

历史上有哪些谣言成为了预言?

中国古代每逢乱世 *** 或者朝代更替都会有谶言(或者也可以说是谣言)出现!谶言的出现,或为了蛊惑人心,或为了迎合君权神授!当然也有一些神秘莫测的谶言,直至事后才被后人解读!

古代的谶言能够流传至今的基本上都是实现了从谣言到预言的转变!

谣言惑众,蛊惑人心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陈胜吴广为了蛊惑戍卒判乱,将朱砂写的“陈胜王”绸帕塞进了捕来的大鱼肚子里。再假装从鱼的肚子里剖出绸帕,众人惊奇的时候又假装狐狸的声音“大楚兴,陈胜王”。轰轰烈烈的大泽乡 *** 就在喊出这句谶语后展开了。虽然这只是陈胜吴广编造的谎言,但是最后陈胜确实做了王,项羽的西楚确实灭了秦朝。

秦末同时出现了三句反秦的谶言“始皇死而地分”、“亡秦者,胡也”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几句其实都是蛊惑民心的!

张角的黄巾 *** 的谶言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黄巾 *** 确实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但是很快被扑灭了,谶言只预言成了一半。

黄巢的菊花诗,也是一语成谶“他年我若为青帝,冲天香阵透长安,报与桃花一处开,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成了大唐帝国的掘墓人!

明末红巾 *** ,韩山童和刘福通为了蛊惑河工 *** ,在河道里埋下石人,并在上面写“明王出世,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此言一处,蒙元立马烽烟四起,天下皆反。

明末李自成的农民 *** ,也曾趁过刘伯温的谶言“遇顺而止”,李自成建立了大顺政权。

君权神授,巩固民心

王莽篡位,先是搞了一块石头写着“告安汉公莽为帝”,成功做了摄政王。又有拍王莽马屁的制造了铜符锦书“天告帝符,献者封侯……”,谶言一出,假皇帝立马成了真皇帝。

隋朝的史书上也有关于唐朝的谶言“桃李子、得天下”。后周的史书上也关于赵匡胤的谶言“点检为天子”。前朝的历史都是后朝编的,所谓的谶言多半是为了得位的正统,编造进去的!

神秘谶言,糊里糊涂

“代汉者当涂高”不知道历史谁知道说是曹魏要取代汉朝。

“女主昌”武则天没当皇帝之前李君羡可是一直背着这口大锅。

三国里的童谣是最灵验的预言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芒。”——这句童谣预言了十常侍作乱,汉少帝和陈留王出逃北邙山。

“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放可无斯难”——预言了董卓迁都长安。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犹不生。”——预言了董卓的灭亡。

“ *** 年间始欲衰, 至十三年无孑遗。到头天命有所归, 泥中蟠龙向天飞”——预言了刘表的衰亡,刘备的崛起。

“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送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预言了庞统的死亡。

谣言也罢,谶言也罢,预言也罢,信也好,不信也罢,人都要自我奋斗!

为何曹 *** 的谋主是荀攸?

虽然都是 *** 人才,但每个人的特点是不同的。

曹 *** 的过人之处,在于能将各人的特长发挥到极致。

在他的主要谋士班底中:荀彧是“王佐”,郭嘉是“奇佐”,荀攸则“常为谋主”。

荀攸的谋略、贡献,都未必不如郭嘉,他甚至一度成为曹 *** 的“首席军师”。

不过,论及在后世的知名度,荀攸远不如郭嘉。

这是由郭嘉、荀攸各自的特点造成的。

荀攸谋略的特点

荀攸的谋略特点,是极为鲜明的。

在荀攸十三岁的时候,家中故吏张权有事求助于荀攸的叔父,荀攸观察张权的神色,认为不对劲,“推问”,果然发现张权“ *** 亡命”!

洞悉“奸谋”,正是荀攸的 *** 项独特技能。

后来,曹 *** 评价“荀令君(荀彧)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荀攸)之去恶,不去不止”。

可见,荀攸洞悉奸谋、奸人的特点,伴随其一生,其事迹虽史书未详记,但却为曹 *** 立下大功。

当然,使荀攸扬名立万的,还是他的征伐之谋。

荀攸的征伐之谋,表现在三个方面。

1、征伐顺序、方向的选择。

曹 *** 讨伐张绣前,他反对征伐,认为张绣之所以与刘表联合,是因为他仰食于刘表,而刘表以张绣为北面屏障。不过,刘表不可能完全满足张绣(忌惮张绣发展强大反为威胁),两人势必会分离。所以,对张绣,你不去打他,“可诱而致之”,但如果急着去打,张绣刘表联合,很难搞。

曹 *** 不听,去征张绣,刘表果然去救,“军不利”。

曹 *** 为此对荀攸感叹:不听你的建议,才导致这样的局面!

虽然曹 *** 此后以其军事才能击败了张绣-刘表联军,但只是成功脱险。张绣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荀攸所说的“可诱而致之”。

曹 *** 讨伐吕布前,议者认为张绣、刘表在后,威胁很大,应该撤围吕布的军队。荀攸、郭嘉认为张绣、刘表新败,构不成什么威胁,吕布骁勇,又与袁术勾结,给他时间,他必然纵横江淮,收纳豪杰,是心腹大患!应趁他众心未一,消灭他!

曹 *** 随即进攻吕布,但因吕布坚守,曹军久攻不下,曹 *** 想撤军。又是荀攸、郭嘉一起力劝曹 *** 一鼓作气,坚决消灭吕布!

袁绍死后,其子相争,袁谭向曹 *** 求救。

众将都认为袁绍集团已经 *** ,不足为虑,刘表是心腹大患,应先攻刘表。

荀攸认为:刘表无四方之志,袁氏仍是更大对手,应趁其 *** ,抓住机会,先攻袁氏!

2、荀攸更大的特点:克敌之谋。

曹 *** 与袁绍开战后,袁绍令颜良进攻白马。

荀攸献策:进军延津,做出渡河袭袁绍军后路的假相,吸引袁绍军,以分其势,然后轻兵急袭,进击颜良!

曹 *** 以此计,使张辽、关羽击杀颜良!

其后,当曹 *** 迁徙白马居民撤离时,袁绍派文丑、刘备来追击。

曹 *** 使人丢下辎重以诱敌,敌军来时,众将劝曹 *** 退回营地,唯荀攸表示:正靠这个打击敌人,跑什么跑?曹 *** “目攸而笑”。

结果,文丑军劫掠自重,阵型打乱,曹军趁机猛攻,斩杀文丑。

小说中著名的“斩颜良,诛文丑”的典故,其实安在荀攸头上似乎更合理一点。

此后,官渡相持,曹军粮草不支。

荀攸献策袭袁绍的粮草,并举荐徐晃担任此职,一战破之,烧其辎重。

其后,许攸来降,建议曹 *** 袭击乌巢,彻底摧毁袁绍军粮草储存。

众将疑心,唯荀攸和贾诩力主采纳许攸的建议。曹 *** 遂留荀攸与曹洪守营,亲率精骑袭乌巢。

曹 *** 袭乌巢时,袁绍派张郃、高览攻曹营。张郃、高览在受到谗言后前来投降,曹洪不敢接纳,荀攸力主接纳,“乃受之”。

可以说,在曹 *** 击败袁绍的过程中,荀彧、郭嘉、荀攸都有极大贡献。

相比之下,荀彧、郭嘉的建议,多围绕大方向(如是否能抗衡袁绍,官渡之战是否坚持下去),而在 *** 作层面,如如何击破颜良、文丑,如何袭击袁绍运道,是否接纳张郃高览,荀攸则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

正如曹 *** 所说:“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不必过度解读的“首席军师”

曹 *** 作丞相后,荀攸成为中军师,位在前、左、右军师、军事祭酒(郭嘉生前所任)之前,成为“首席军师”。

后来,在劝曹 *** “受九锡”的表中,中军师荀攸位列众人之首,并以“攸等”代指众人。

因此,说荀攸是曹 *** “首席军师”并非虚言。

不过,这个“首席军师”不必过分解读。

虽然影视剧中老早人们就称曹 *** 为“曹丞相”了,不过事实上,曹 *** 是在远征乌桓后才成为丞相的。

因此,荀攸成为中军师时,郭嘉已死,而荀彧早已以尚书令居中持重。

而在劝曹 *** “受九锡”问题上,荀彧更是反对者。

所以,荀攸这个“首席军师”,可以看成是除荀彧、郭嘉之外的首席谋士,位在程昱、贾诩、刘晔等人之前(只是指地位,未必指谋略能力),并不代表他地位在郭嘉、荀彧之上。

总体上,荀彧、郭嘉、荀攸谋略都很强, *** 劳,居中持重的荀彧可能略大一些,论谋略,三人只能说是各有特点,难以高下区分。

不过,荀攸在后世的名声远不如荀彧、郭嘉。

这与荀攸的自保之术有关。

荀攸的自保之术

与郭嘉等人不同,荀彧、荀攸在协助曹 *** 的过程中,除了谋略,还发挥了自己的影响力。

荀彧、荀攸除了出谋划策,还担负着主要的进贤职责。

曹 *** 的主要谋士,包括郭嘉,都是荀氏所推举的。

因此,荀氏的影响力非常大。

荀彧居中,在曹 *** 外出征战时替曹 *** 坐镇许昌;荀攸跟随曹 *** 身边,“常为谋主”,甚至曹 *** 率精骑袭击乌巢时与曹洪率大军守大营;而荀彧的兄长荀衍则以监军校尉守邺(除许昌外最重要的城市),都督河北事。

可以说,荀氏在当时的影响力是非常惊人的。

影响力越大,越危险!

与坚决反对“加九锡”,不惜“忧死”的荀彧不同,荀攸在劝加九锡的表中是“头一个”!

他要自保!

要自保,就要自削自己的影响力。

作为“谋主”,荀攸追随曹 *** 身边,所献之谋多为“机策之谋”,“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也”。

而荀攸,“深密有智防”,严守秘密。

他姑子辛韬曾问荀攸取冀州的经过。荀攸冷冷地回答:王师自往平之,我又知道什么呢?

因此,荀攸“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钟)繇知之”。

荀攸去世后,钟繇曾想把这些奇策编撰起来,但未完成就去世了。

对此,裴松之很奇怪:钟繇比荀攸晚走十六年,怎么还是编撰不起来呢?(钟繇当然不是懒人,只不过他也想自保。许多机策涉及机密,不便写出来罢了!)

曹 *** 称赞荀攸:“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智可及,愚不可及···”

内里智、勇、强,是其本质,外表愚、怯、弱,是自保之术!

自保之术,使他许多奇策不为人知,更使他影响力下降,但却足以保护他及他的家族!

郭嘉在后世印象中地位特殊的原因1:说服力

而郭嘉在后世印象中地位特殊,则源于赤壁之战后曹 *** 的一句感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这句话,引发了后人的无限遐想:郭嘉在,赤壁之战是不是就不会输了?赤壁之战曹 *** 赢了,那不就没有什么三国了吗?

其实,这倒不是说郭嘉的谋略能力胜过其他谋士,而是郭嘉的一项独一无二的能力:对曹 *** 的说服力。

郭嘉去世后,曹 *** 集团手下的谋士群体依然非常强大。他们依然提出过正确、高明的谋略。

就以赤壁之战为例。

周瑜、诸葛亮在力主抗曹时,指出了曹 *** 的弱点:荆州新附,后方不稳,不善水战,连续作战等。

其实,贾诩此前已经提出改变这些劣势的建议:不要急着讨伐孙权,应该巩固对荆州的统治,并借威降服益州等地,安定马腾、韩遂等,待各方巩固后再讨伐不顺从者(孙权)。

可惜,曹 *** 不听,急着进攻,结果战败。

在曹 *** 平定张鲁后,刘晔、司马懿又提出:趁机立刻进攻西川。

可惜,曹 *** “既得陇,复望蜀乎”,再次否决。

郭嘉之后,曹 *** 的谋士团体不缺谋略,而是缺了郭嘉的“说服力”。

郭嘉的说服力,是胜过荀攸的。

在许多问题上,郭嘉、荀攸的意见是一致的。

但两人建言的说服力却有高下之分。

比如:官渡之战后,在先打刘表,还是先北征袁氏的问题上。

荀攸的说辞是:刘表无四方之志,不必顾虑他。

荀攸的说辞,方向正确,但过于简单,更没有解开曹 *** 心中更大的担忧:刘备。

郭嘉的说辞则更为深刻:刘表要想趁机攻打我,就必须借重刘备,但刘表自知无法驾驭刘备,自然不敢给予刘备太多支持,更会提防刘备!所以您放心北征吧!

此外,郭嘉在分析孙策的威胁、袁绍的为人、威胁时,都深入到各人的内部问题(如孙策与江东豪杰的关系等),条例清晰,不容反驳。

因此,曹 *** 评价“唯奉孝为能知孤意”。

正是郭嘉能知曹 *** 内心真正的顾虑,其说辞才直击要害,使曹 *** 茅塞顿开。

郭嘉去世后,似乎再无人“能知孤意”,谋略虽好,但往往难以说服曹 *** ,无法得到采纳了。

所以,曹 *** 感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与其说是怀念郭嘉的谋略能力,不如说是怀念郭嘉清晰、独一无二的说服力。

郭嘉在后世印象中地位特殊的原因2:遗憾之美

曹 *** 曾表示:各位的年龄和我相差不大,只有郭嘉比较年轻。我原本想将后事托付于郭嘉。可惜,郭嘉英年早逝。

英年早逝,往往引发后人的遐想:郭嘉不早早去世,还会有什么奇谋妙策呢?郭嘉活到曹丕、曹睿时代,还有司马懿什么事吗?

失去的,总是最美好的。

遗憾之美,往往最容易引人关注。

“文无 *** ,武无第二”。

实际上,放到三国时期,连“武”谁是 *** 恐怕都说不清楚,何况“文”呢?

荀彧、荀攸、郭嘉,以及贾诩、程昱等人,其实都是各有所长,单论智谋,并没有高下之分。

荀攸的“克敌之谋”上表现优于郭嘉,郭嘉在说服力上又胜过荀攸,各有千秋而已。

至于后人对郭嘉投以更多的惋惜、赞许,更多的是受“遗憾之美”所吸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