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天官算命-察举 *** 为古代 *** 个人才选拔制度
双天官算命,察举 *** 为古代 *** 个人才选拔制度?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察举制度,是在西汉文帝到武帝之间渐次形成的。据《汉书·文帝纪》,文帝二年(前178年)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前165年)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以言。”至此,贤良特举策试之制正式形成。
又据《汉书武帝纪》,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至此,孝廉岁举之制亦正式成立。
汉代察举科目繁多,学者们一般将之分为特举和岁举两大类,前者如贤良方正、明经、明法等等,后者如秀才、孝廉等等。
一、察举制的几种类型
各科的性质、标准以及程式等等。也得到了大致正确的揭示。大致说来,我们可以把汉代主要察举科目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类:
1、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科。它们兼有“求言”即征求吏民之政治意见的目的,往往施行于发生了灾异、动乱或其他重大政治问题之时,由皇帝下诏察举,被举者以“对策”形式发表政见,然后分等授官。
2、明经、明法以及“能治河者”、“勇猛知兵法”等科。这类科目也为特科,但目的在于擢举各类专门人材或特种人材。举后也有相应办法加以检验,如明经科要射策试经等等。
3、秀才、孝廉二科。这两科以向中央朝廷定期贡士为目的,面向一切吏民;前者为州举,后者为郡举。这两科最初没有考试,举后直接授官。
4、尤异、廉吏二科。这两科以擢举地方官吏中之有功绩吏能者为目的,亦为定期的岁举。尤异科面向郡县长官,廉吏科面向六百石以下吏员。
中央一些官府的吏员,也有举廉吏资格。此外,“计吏”亦有类似性质,与廉吏相近。除此以外,公府“高第”与“光禄四行”,亦有察举科目性质。前者面向公府征辟的掾属,后者面向中央郎卫“三署”的郎官。公府掾与三署郎有一定职事,但又是士人居之“以观大臣之能”、熟悉中央政务以待迁调的一个特殊候选环节。故此二科兼有察举与铨选的双重意味。
二、察举制取士的渊源和方式
1.察举制取士的渊源
汉代的这种察体制的形成,首先有一个渐变过程作为基础。它与战国之时业已流行的荐举选官之法,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在春秋以及春秋以前的封建贵族制下,世卿世禄制在选官中占据主导地位。天子、公侯、诸卿、大夫,大抵生有其位,甚至可以说是“亲亲而爱私”,以宗法亲缘关系和贵族身份,确定居官资格。
战国以降,随着文明的发展,宗法亲缘关系对政治生活的支配日益动摇,贵族政治日趋衰微。社会分化使政治和行政成了专门化的自主领域,并要求着更高级的组织形式,具备更高的能力与效率,以适应日益复杂化的社会生活。
因此,那种分科分层的、专业化、规范化的、运用合理技术并严格遵循法典法规的官僚科层式行政组织,便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以“变法”的形式,在列国普及开来。
这种处于不可抑制的发展之中的官僚政治,要求非人格化和普遍主义,这与宗法封建制的“亲亲而爱私”格格不入;在选用官员上它要求录用具备专门知识技能者,这也与“世官”的 *** 断不相容。
文化的繁荣与普及,使更多的社会成员、甚至下层成员都获得了学习知识技能的机会,从而促成了“士”这一阶层的壮大与活跃。在从“学在官府”到“学下私人”的变动之中,贵族丧失了对文化的垄断,他们反而经常要向布衣游士征询政治见解和学习文化知识。于是“世官”的制度日益受到挑战。
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皆可视作对传统世官制的批判。
在“尚贤”与“尊官”取代着“亲亲”与“爱私”的历史进程之中,“荐举”便成了日益普遍的选官方式。在客卿制、养士制下,士人递相荐引,成了新式官吏的重要来源。
如《战国策·齐策》所记,“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邹忌事宣王,仕人众”,王斗“举士五人仕官”;《史记·商君列传》记秦孝公“求贤国中”,景监荐上商鞅;又《礼记·檀弓下》称赵文子知人,所举晋国管库之士七十余人,皆此类也。
由于君主和有司不可能对每一官职的合适人选了如指掌,便不能不依赖于各种形式的广泛推荐。当然在最初,这类荐举行为在举主资格、举人标准、考校 *** 、铨任方式等等方面,肯定是较为散漫无章的。
在严密 *** 的制度形成之前,那种粗糙的萌芽状态,是必经的阶段。汉代的察举诸科,便是在此前各种荐举选官 *** 的基础之上,逐步演变而成的。在战国以来的某些选官思想和选官方式之中,我们能够找到其雏形或影子。
2、察举制“四科”取士的方式
贤良方正等科要求被举者对策陈政,并根据其政见高下授以官职。这种以言取士的 *** ,可以追溯到战国的策士游说求官之风。战国号称“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之秋”,士人经引荐而以献说进言得官,形成了时代的特色而这些游说者,往往被称为“策士”。“策”有谋略之意。《礼记·仲尼燕居》注:“策,谋也。”贾谊有《治安策》谋划政略。“策”又通“册”,即简册。蔡邕《独断》:“策者,简也。”
《汉书》称董仲舒因察举而对“天人三策”,又记作“及仲舒对册”。《战国策》记载了大量策士献上的谋略及其与君主的对答,这暗示了这种对答常常是有记录的,载之于“策”上。
汉代贤良入朝,君主设问而书于简策之上使之应对,称“策问”;贤良之应对则称“对策”。发展之中这种方式就开始程序化、规范化了。汉代有“求言”性质之特科,还有“有道敦朴有行义”、“明阴阳灾异”等等,皆贤良一科之变体。
汉代的另一些特科,如“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明经”、“明法”、“勇猛知兵法”、“能治河者”等等,举后也各有检验办法,但这种检验与贤良对策大为不同,它们不是为了“求言”,而是为了考察特种人才的专门技能。
这在先秦亦有其事,如向君主荐使、荐将、荐相之类。赵惠文王“求人可使报秦者”,缪贤荐舍人蔺相如;燕太子丹“求为报秦王者”,鞠武为荐田光,田光又荐荆轲,亦此类也。
秀才与孝廉为岁举之科,可以说是察举制度最主要和最典型的形式。定期地贡上人材以供君主任用,在古代典籍中已有其说。如《礼记·射义》:
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
又《礼记·王制》:
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
又《周礼·地官·乡大夫》:
三年则 *** ,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乡老及乡大夫群吏,献贤能之书于王,王再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貳之。
又《管子·小匡》记每年正月之朝,君主令乡长举“居处为义、好学、聪明、质仁、慈孝于父母、长悌闻于乡里者”,举“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
于是乎乡长退而修德进贤,桓公亲见之,遂使役之官。公令官长,期而书伐以告,且令选官之贤者而复之。设问国家之患而不灾,退而察问其乡里,以观其所能,而无大过,登以为上卿之佐,名之日三选。
“三选”,谓乡长、官长与君主三次选举考察。其事又见《国语·齐语》。上述诸侯与地方官定期举贤贡士之制,或有理想成份而不能全指为信史,但其所叙之制,与汉代秀孝察举确有相似。
尤异与廉吏二科,是根据功次吏能加以察举的。战国之时考课制度已有相当发展,《商君书》、《韩非子》、《战国策》等史籍之中,都有相关设想或记载。
《尚书·尧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周礼·天官·大宰》:“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听其致事,而诏王废置。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这都把考课与官员的黜陟诛赏联系起来。
战国之考课或伴之以诛赏,未必皆加之以黜陟。如齐威王时,即墨大夫因政绩可观而得万家食邑之赏,阿大夫则因“田野不辟,民人贫穷而被烹。”但官僚政治之发展,必然会使功次年劳成为常规性的晋升标准。
《周礼·天官·大宰》记“以八统诏王驭万民”,“八统”之中“五曰保庸”,“七曰达吏”,郑玄注曰:“保庸,安有功者”,“达吏,察举勤劳之小吏也。”孙治让《周礼正义》释“达吏”:“小吏爵秩卑猥,有勤劳者,则亦察举之,俾通于上,故谓之达”“盖周制,公孤以上卿皆以世族为之,其大夫、士以下,则多参用庶族,故小吏积劳,亦得驯至达官也。”
战国时代随官僚政治之发展,“吏”之群体日益重要,吏员积功累劳而举至达官,这种制度很可能处于迅速发展之中。
总之,先秦的“荐举”选官 *** 和思想,构成了汉代察举制度得以诞生的条件与前提。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 时间回复。
为什么老龙少下点雨就被砍头?
《西游记》中能呼风唤雨的神仙、妖怪不少,但是因为下雨被砍头的只有泾河龙王。那么为何别人都无事,偏偏他这么倒霉?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点。
更受限制的体制内人员泾河龙王是天庭亲封的在职神祇,所以做很多事都需要按照流程,毕竟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但是妖怪不同,他们认为“天高皇帝远”,同时做事求得就是个逍遥洒脱,加上懒散自在惯了,所以经常会做些出格的事。
天下妖怪不知凡几,天庭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即便偶尔越线,只要不是太过分,一般没人会去特意追究,毕竟管不过来,也不愿意小题大做,民不举官不究嘛。但是在册神祇不同,天庭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君不见小白龙只是烧了夜明珠就差点被处死吗?所以正统的神仙们受的约束相对较多,管理也更严格。
这其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入了神职自然就告别了自由之身,想要逍遥随心就只能做个妖仙,凡事都是这样,有利有弊。
利用职权与抗旨不遵的区别尽管龙族在《西游记》中地位不高,但泾河龙王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卑微,在龙族中算得上位高权重,属于四海龙王之下的 *** 人物。首先他所管控的不仅仅是泾河,而是八河都总管;其次他的妻子乃是四海龙王的妹妹,试问若是不入流的小龙王,如何入得四海龙王的法眼。
正因为此,所以泾河龙王是有一定行云布雨权限的,故而才敢讥笑袁守城,与其赌斗,在他看来下雨的事在自己权限之内,下多少何时下自己都还没想法,一介凡人怎么可能知道。可是让他意外的是,人家袁守城算得根本不是他,而是更高层次的,泾河龙王怎么也没想到玉帝会下旨将降雨时辰、雨量说得清清楚楚。
为了面子,泾河龙王听从属下建议,改了时辰和雨量,然后自以为得计去找袁守城算账,殊不知自己已经大祸临头。尽管袁守城为其指了一条明路,可人算不如天算,谁也没想到魏征会梦中斩龙,泾河龙王就这样悲催的一命呜呼了。
龙王降雨并不是简单的天气变化,福泽一方或惩戒恶民皆为其职责,所以关于降雨是可以便宜行事的。但是在玉帝下旨的情况下,泾河龙王私改内容,违背大天尊法旨,这就是两个概念了。所以并不是说下每一场雨都要请示玉帝,只不过一旦玉帝下旨变是不可更改的,泾河龙王铤而走险,触犯天条,自然要在剐龙台上挨一刀。
妖怪们则不存在违背天条之类的事,因为玉帝不会给他们下旨,同时妖怪们通常很有分寸,比如车迟国的虎力、鹿力、羊力,降雨用的都是正统的五雷正心法。
大能的算计刚才我们说的两点是从道理上进行分析,但是换个角度看,从一开始泾河龙王的死其实就是注定的,与其说他为一时之气违背玉帝旨意以致身死不如说是大能们通过算计找到了一个让他身死的由头。
佛家想要大兴需要依靠人族,而人族中最强盛的国度就是大唐,但是没有哪个帝王会无缘无故就不远千里派人拜佛求经,毕竟凡事都要有个由头。于是便有了泾河龙王之死,引出李世民魂游地府后开坛做法,观音降世宣扬佛法,而已修行十世的唐僧便有了用武之地。
所以说即便没有降雨,也会有降雾、降雪,总之泾河龙王必须死,因为他冲动的性格最容易入彀,这便是避无可避的大神算计。
妖怪们被算计的也不少。有人说很多大神通者的坐骑、门人下界都是带着任务的,其实这并不准确,他们中多数都是趁着主人不注意偷偷溜走的,之后便在下界称王称祖,可是主人们真的是不注意吗?我想这就无需多说了吧。
所以,《西游》的世界并不存在双标,之所以感觉泾河龙王被针对,最主要的原因大概就是他“天命所归”,只不过和别人成王霸之业不同,他是天选“死人”,借此拉开西天取经的序幕……
{!-- PGC_COMMODITY:{"charge_ *** ":" *** s://haohuo.jinr *** ai *** /views/product/ *** 2?id=3351095235643058171&origin_type=&origin_id=85777155145_3351143890861460558&alkey=1306_85777155145_0_3351143890861460558_011&c_biz_combo=2","client_goods_data":"{\"promotion_id\":\"3351143890861460558\",\"product_id\":\"3351095235643058171\",\"title\":\"正版包邮 西游记原著原版足本珍藏版100回全本无删减吴承恩\",\"cover\":\" *** s:\\/\\/lf3-cm.ecombdstatic *** \\/obj\\/temai\\/fcfe69f102a68318e91c20d3a17ace1469e75949www800-800\",\"pr *** \":2800,\"market_pr *** \":2800,\"cos_fee\":1400,\"detail_ *** \":\"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 *** = *** s%3A%2F%2Fhaohuo.jinr *** ai *** %2Fviews%2Fproduct%2F *** 2%3Fid%3D3351095235643058171%26origin_type%3D2003002000%26origin_id%3D85777155145_3351143890861460558%26alkey%3D13_85777155145_0_3351143890861460558_011%26c_biz_combo%3D2%26buyin_track%3DCA0QyYjexb8CGgQIABAAIgAo-8-IyMrr3sAuMAE&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sales\":2252,\" *** _type\":4,\"cos_ratio\":50,\"favor\":false,\"in_shop\":false,\"platform_label\":\"小店\",\"h5_ *** \":\" *** s:\\/\\/haohuo.jinr *** ai *** \\/views\\/product\\/ *** 2?id=3351095235643058171&origin_type=2003002000&origin_id=85777155145_3351143890861460558&alkey=13_85777155145_0_3351143890861460558_011&c_biz_combo=2&buyin_track=CA0QyYjexb8CGgQIABAAIgAo-8-IyMrr3sAuMAE\",\"selling_point\":\"\",\"coupon_amount\":0,\"captain_coupons\":null,\"elastic_title\":\"西游记\"}","commodity_id":"3351143890861460558","detail_ *** ":"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 *** = *** s%3A%2F%2Fhaohuo.jinr *** ai *** %2Fviews%2Fproduct%2F *** 2%3Fid%3D3351095235643058171%26origin_type%3D2003002000%26origin_id%3D85777155145_3351143890861460558%26alkey%3D13_85777155145_0_3351143890861460558_011%26c_biz_combo%3D2%26buyin_track%3DCA0QyYjexb8CGgQIABAAIgAo-8-IyMrr3sAuMAE&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goods_json":"{\"original_pr *** \":28,\"pr *** \":28,\"real_ *** \":\" *** s:\\/\\/haohuo.jinr *** ai *** \\/views\\/product\\/ *** 2?id=3351095235643058171&origin_type=2003002000&origin_id=85777155145_3351143890861460558&alkey=13_85777155145_0_3351143890861460558_011&c_biz_combo=2&buyin_track=CA0QyYjexb8CGgQIABAAIgAo-8-IyMrr3sAuMAE\",\"shop_goods_id\":\"3351095235643058171\"}","img_ *** ":" *** ://p26- *** .ecombdimg *** /obj/temai/fcfe69f102a68318e91c20d3a17ace1469e75949www800-800"," *** _type":4,"origin_pr *** ":"","pr *** ":28,"promotion_id":"3351143890861460558","promotion_source":4,"source":"精选联盟","title":"正版包邮 西游记原著原版足本珍藏版100回全本无删减吴承恩"} --}
历史上有什么细思极恐的神预言?
刘邦吕公:“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
/预言家吕公/
刘邦还在做泗水亭长的时候,在一次饭局上和吕公相遇。客人散去,吕公便悄悄对刘邦说:“我从年少时就喜欢给人看相,看过许多人,但是都没有如你这般高贵的。”
/刘邦:你讲得很有道理。/
既然刘邦是支潜力股,吕公当然要趁机投资一下。于是,他顺水推舟,把自己珍爱的长女嫁给刘邦作执箕持帚的妻子。
虽然吕雉此时只是一个乡干部夫人,但后来刘邦建立汉朝,她也就荣升为吕后了。
/吕雉:多亏我爹眼光好。/
朱元璋除了刘邦的老丈人,另一个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岳父也会相面。朱元璋还没发迹的时候,郭山甫给他看相,也是大吃一惊,说:“公相贵不可言。”
关于朱元璋的长相,向来是个谜团,褒贬不一。《明史》中说他是“姿貌雄杰,奇骨贯顶”,这么看来应该就是郭山甫所说的贵不可言之相。
/帅版朱元璋 和 丑版朱元璋,你觉得哪个面相更好呢?/
郭山甫给朱元璋看完面相,也立刻将女儿许配给他,这就是后来的郭宁妃。
郭宁妃虽然未能封后,却也在后宫里做上了高管,统摄六宫。郭山甫父子更是加官进爵,享受富贵荣华。
在包办婚姻的时代,有个会看相预言的爹真是太重要了~
杨坚庞晃:“公相貌非常,名在图菉,九五之日,幸愿不忘。”
隋文帝杨坚也是一个面相奇特之人。他还没有在官场崭露头角的时候,有个叫庞晃的人便对他说:“我看你有帝王之相,以后要是贵为九五至尊,可别忘了我啊。”
/杨坚:快来看我blingbling的大眼睛~/
后来,又有一个名叫来和的相士给杨坚看相,说:“公眼如曙星,无所不照,当王有天下。”
所谓“曙星”,就是指拂晓之星,一般指的是东方的启明星,非常明亮。来和认为:杨坚的眼睛就像启明星,无所不照,那也是王者之相。
武则天李淳风:“唐朝三代之后,女主武王取代李氏据有天下。”
作为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横空出世,更是伴随着诸多神话和预言。
唐太宗时,星象学家李淳风占卜发现,太白星屡现于白昼,宫中传言有女主登基。李淳风就向唐太宗李世民禀报:唐朝历经三代皇帝以后,将会有女主武王取代李氏而夺得天下。
/李淳风/
唐太宗因此惴惴不安,想要把这个姓武的女子找出来 *** ,以绝后患。他找来找去,发现有一位叫李君羡的武将,似乎符合预言的要求。
李君羡是武安县人,官职是武卫将军、封号是武连县公。此人长得五大三粗,却有个娇媚的小名——“五娘子”。
唐太宗一拍脑袋,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女主武王吗!于是,便下令将李君羡处决了。
/李君羡一脸懵逼/
袁天罡:“此郎君子龙瞳凤颈,贵人之极也!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
在武则天小时候,母亲将她打扮成小男孩的模样,让袁天罡给算算命。
袁大师一看到她便激动得不行,说道:这孩子生的是龙瞳凤颈,这是极其尊贵的长相。若他是女儿身,前途不可 *** ,一定会成为天下的主人!
/女扮男装你也能看出来~ 真是厉害了!/
那么,袁天罡和李淳风又是何许人也?传说,这两位编写了奇书《 *** 》,成功预言了中国两千年的命运。
/袁天罡:李兄,这一招推背法 *** 得还舒服吗?/
既然有人可以看出富贵,当然也有人可以看出祸患。对于预言家们来说,古今多少事,那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史记·秦始皇本纪》: “亡秦者胡也”。秦始皇派卢生出海求仙问道,带回符谶:“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以为是胡人将要灭秦国,因此命令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前去攻打胡人。
然而,秦亡以后,人们才恍然大悟:亡秦者胡,并非指胡人,而是指秦国要在胡亥手中灭亡。
《坚瓠集》: “一双学士眼,半个配军头。异日文章显当知名,然有迁谪不测之祸。”苏东坡年少时入京,有个相士给他看相,说他虽然非常油菜花,但是也有被贬官发配的风险。
苏东坡的结局,中学语文课本都告诉我们啦~ 那就是一生贬贬贬,到处吃吃吃。你这个相士,算得挺准嘛!
《三国演义》诸葛亮: “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诸葛亮 *** 次见魏延,便看到他脑后有反骨,将来必然会反叛。诸葛军师一挥扇子,立刻做出了和唐太宗一样的决定:杀了他。
多亏刘备求情,魏延才逃过一劫。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如预言中那般 *** 了……
当然啦,《三国演义》只是一本小说。
不过,文字君非常好奇,脑后反骨到底长啥样?
《后汉书》: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除了这些职业老丈人和相士,史书上还有一类预言家——儿童。但凡乱世,必有儿童歌唱童谣,泄露天机。
汉献帝时,曾流传着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不得生”,当然就是死。这次童谣 *** 事件的主角,正是董(千里草)卓(十日卜)。这首童谣很快就成为流行歌曲,传遍长安城的大街小巷。没过多久,董卓就被吕布 *** 了。
/貂蝉:都是儿歌的错,不关我事/
除了相术,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看上去)很科学的预言方式,那就是观天象!
历朝历代, *** 都有专门从事占星活动的公务员。他们是真正的星象专家,每天仰望星空,记录了许多奇异的天象,并且以此为依据来推算历史的走向。
五星连珠汉之兴,五星聚于东井。——《史记·天官书》
“五星聚于东井”,就是传说中的五星连珠,指的是水、金、火、木、土五行星同时出现在天空的一方,是祥瑞之兆。《史记》认为这次神奇天象预示着汉代的兴起。
“X星连珠”也是穿越爱好者最喜欢的天象。
流星雨元延元年四月丁酉日时,天晴晏,殷殷如雷声,有流星头大如缶,长十余丈,皎然赤白色,从日下东南去。四面或大如盂,或如鸡子,耀耀如雨下,至昏止。
《汉书·天文志》中曾记录过一次大型流星雨,当时天气晴朗,天空响起雷鸣般的声音,流星如雨,从天而降。
《春秋》一书中说:星陨如雨为王者失势诸侯起伯之异也。(天降流星雨,是王者失势、诸侯兴起的标志。)
二十年后,王莽篡政。所以,这次浩浩荡荡的流星雨,被史学家认为是王莽崛起的预言。
/王莽:陪你去看流星雨,落在这地球上~/
彗星秦始皇之时,十五年彗星四见,久者八十日,长或竟天。——《史记·天官书》
在中国古代,彗星又名扫把星,是一种灾星,人们认为它会带来灾难。
秦始皇时,十五年间曾经四次出现彗星,存在时间长得多达八十多天,有些彗星长得横空而过。这可谓是极其反常的天象了。后来,秦灭六国,攘除外夷,更是 *** 如麻,残酷至极,想来也是一种呼应了。
八柱国是哪八人?
《战国策·齐策》:“安邑者,魏之柱国也;晋阳者,赵之柱国也;鄢郢者,楚之柱国也。”
所谓柱国,“言其於国,如室有柱”,最初是指国都,国都对一个国家来说,既是政治中心,更是精神支柱,国都被攻破,国家离灭亡就不远了。
同时,战国时期的楚国,出现了“上柱国”的官职,是楚国的更高武官,地位仅次于令尹,具有“言世为国柱臣也”,即位国家的顶梁柱的意思。
柱国大将军出现在南北朝十六国时期,后燕皇帝慕容垂曾设立柱国大将军,北魏末年也曾设置柱国大将军,尔朱荣、高欢等权臣都先后担任过柱国大将军。
西魏的“八柱国”,宇文泰对军事制度的改革西魏时期,宇文泰为了更好的控制西魏政权,团结以武川军阀为代表的关陇贵族势力,设置八柱国,对西魏的军事制度进行府兵制改革,扩充西魏的军事力量,以对抗强大的东魏高氏集团。
西魏的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八柱国虽为八人,但只统领六镇府兵,其中宇文泰为大冢宰,都督中外各军,即总揽丞相和大将军的职责,元欣为虚职,其余六人各领一镇府兵。
宇文泰创建府兵制,设置八柱国,其目的在于平衡北魏时期的汉化改革,造成的六镇军阀与 *** 之间的矛盾,宇文泰出身于武川军阀,西魏府兵的核心力量就来自于武川军团、李弼军团和西迁的北魏禁卫军。
这些军团都是完全的鲜卑化军队,内心非常反对汉化,大都是北魏“六镇之乱”的参与者,但是宇文泰为了扩军备战,对抗东魏强大的高欢势力,必须进行军事改革,吸收汉族势力加入军队。
为了缓和鲜卑与 *** 的矛盾,宇文泰在形式上采纳鲜卑的八部制,设立八柱国,统领西魏的核心军事力量六镇府兵,在士兵与将领的关系上,宇文泰采取鲜卑原有的氏族关系。
将原本是鲜卑族的将领恢复鲜卑姓氏,汉姓的将领重新赐予鲜卑姓氏,比如李虎赐姓大野氏、李弼赐姓徒何氏、赵贵赐姓乙弗氏、杨忠赐姓普六茹氏。
各部统领的士兵以他们主将的鲜卑姓为自己的姓氏,形成类似宗族制度的古老鲜卑传统,在将领和士兵之间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提升了西魏府兵的战斗力。
“六柱国”是宇文泰的亲密战友,也是同盟者西魏的“八柱国”中,宇文泰是高高在上的角色,他是西魏的建立者,北周的奠基者,西魏的皇帝虽然是北魏皇族元氏,但是掌权的确实宇文泰。
宇文泰死后,他的儿子宇文觉继任大冢宰,侄子宇文护辅政,不久之后宇文觉称帝,建立北周政权,此后一直到唐初,宇文家族都在朝廷有很高的影响力。
八柱国中,除宇文泰总领内外军事外,出身元氏皇族的元欣,因为受到权臣宇文泰的忌惮,并未统领府兵,但是元欣家族与宇文家族世代联姻,元氏一直到唐朝都非常的繁盛。
六柱国中,威望仅次于宇文泰的是赵贵,赵贵与宇文泰一样,都是武川军团贺拔岳部下的大将,贺拔岳被杀后,赵贵诈降侯莫陈悦,为贺拔岳收尸后,逃到平凉,拥立宇文泰为武川军团的主帅,帮助宇文泰击败侯莫陈悦。
宇文泰在世时,赵贵的地位仅次于他,宇文泰死后,宇文护继承了宇文泰的辅政权力,赵贵非常不满,和独孤信密 *** 掉宇文护,动手之前被独孤信制止,不幸隔墙有耳,不久被宇文盛告发,赵贵因此被宇文护 *** 。
赵贵之后,实力最强的是李弼,李弼虽然与宇文泰、赵贵一样,都是贺拔岳的武川军团的将领,但是李弼是属于宇文泰的对手侯莫陈悦的部下,在宇文泰与侯莫陈悦争夺关中霸权的时候,李弼率领部下投奔宇文泰,帮助宇文泰一举击败侯莫陈悦,夺取了关中地区。
此后李弼跟随宇文泰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八柱国中,李弼的战功和地位都是首屈一指的,李弼死后被北周朝廷封为魏国公,后代在北周世袭魏国公,在隋朝世袭蒲山公,隋朝末年瓦岗寨 *** 军的首领李密,就是李弼的后代。
与李弼一样在北周时期仍然享有崇高地位的是于谨,于谨在八柱国中以谋略著称,这也是他虽然不是武川军团出身,却能够跻身八柱国之一的原因,与其他人不同,于谨出身北魏的中央军,曾参与 *** 边镇 *** ,后因支持尔朱天光而 *** 逃入关中,投奔宇文泰。
宇文泰死后,在反对宇文护的声音开始出现时,于谨旗帜鲜明的站出来支持宇文护,并说服大家支持宇文护,使西魏宇文集团避免了 *** 的命运,因而于谨在北周非常受到重用,与李弼并为元老,受北周武帝三老之礼。
侯莫陈崇与宇文泰一样,都是鲜卑人,他是正宗的武川军出身,十五岁开始就随贺拔岳转战四方,其家族与勇猛之名著称,与赵贵一样,侯莫陈崇也对宇文护掌权不满,因为说宇文护必死的话,被勒令 *** 。
“人生赢家”独孤信,在八柱国中,独孤信算不上能力出众的人,但是他能够步步高升,除了和宇文泰是发小,关系亲密之外,还有他对主上的忠心,被北魏孝武帝看重,就辞别家人,孤身一人入关追随,在荆州战败,投奔南朝,受到梁武帝的称赞。
因参与赵贵 *** 宇文护一案,独孤信被宇文护逼迫 *** ,但是独孤信的四个女儿,有两位成为了北周的皇后,其余两位分别是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和李渊的母亲,看来人生了一副好皮囊,性格好,还是很重要的嘛!
李唐的先祖李虎,李虎与宇文泰、赵贵等人一样,都是贺拔岳手下的大将,贺拔岳死后,李虎南下荆州想拥立贺拔岳的兄长贺拔胜为主帅,被贺拔胜拒绝,后来李虎回归到宇文泰部下,跟随宇文泰打败侯莫陈悦,平定灵州曹泥,累功升任左仆射、太尉,拜八柱国之一。
在八柱国中,李虎去世的比较早,北周还没有建立的时候,李虎就去世了,不久他的儿子李昞也去世了,只留下年仅七岁的孙子李渊,李家在北周一代并不显贵,隋朝建立后,因为独孤皇后对外甥李渊喜爱有加,李家从此显贵,在隋末乱世中,收拾山河建立大唐王朝。
所谓“八柱国”,其实是宇文泰夺取西魏政权的工具虽然八柱国都是宇文泰的战友和伙伴,但是八柱国制度在宇文护掌权之后,赵贵、独孤信和侯莫陈崇先后被杀,李虎早早去世,在北周尚未建立之前,八柱国制度就已经崩溃了,但是其根本的府兵制度却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宇文泰建立八柱国制度,其目标在于将西魏的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武川军事集团手中,为其掌控西魏政权提供便利,宇文泰死后,他的职权顺利转交给了侄子宇文护以后,这就标志着宇文氏已经有了取代元氏的能力了,所以八柱国对宇文氏已经不再重要了。
但是,八柱国大都出自以武川军团为核心的关陇贵族,与部下的十二将、二十四开府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之间密切联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利益集团,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八柱国代表的利益集团都在左右着历史的走向。
小白龙为何哭着不辞而别?
吴承恩神魔小说《西游记》原著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求得正果,成佛成圣成罗汉,程序是先回东土拜见唐王,给人间王者李世民交差,然后才重回灵山大雷音寺接受如来敕封佛号,这个打开方式才是最妥当的,毕竟是先彻底完成取经任务,才能最终成佛。影视剧对此做了稍微修改,到西天,如来敕封完,唐僧师徒然后才回东土大唐做最后的交割。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唐王大宴群臣,隆重迎接唐王御弟唐玄奘师徒五人取经团不辱使命顺利归国的场面。在这样热闹非凡的御宴上,小白龙似乎喜极而泣,而又实际伤感无限,两只眼睛哭的跟烂桃似的,不应景,他自感尴尬,挥泪离去,不辞而别。
按理说,十万八千里,九九八十一难,历经千辛万苦,小白龙和唐僧师徒几个也算 *** ,所谓事业有成了,好像他应该高兴才对呀!那他为什么哭着不辞而别呢?我们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长安满城花雨,君臣觥斛交错,烈火烹油,鲜花锦簇,霓裳羽衣舞动,玉液琼浆撒迷离,此情此景,却深深地触动了三太子的心,曲终人散,悲欢离合,各种新愁旧怨涌上了心头。
所谓触景生情,小白龙如此感慨,泪如滂沱,不辞而别,究竟为的哪般?亲,就让你我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底吧。
首先,小白龙的家愁:有家不能归。“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小白龙原本是西海龙王敖闰家的玉龙三太子,嗯, *** 也是王者,西海龙宫里的主宰,如同人间天子唐王李世民一样。唐王李世民摆的这场接风宴,此情此景,这样热闹的大场面,他三太子又何尝不曾经历过?恍如隔日啊!
虽然东土大唐乃是当时全天下 *** 盛国,财货丰足,啥啥好吃的好玩的好喝的都有,可谓是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可是呢,他小白龙家的西海龙宫好像也不会差哪里呀!再者说了,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嘛!
小白龙虽然是敖闰家的三太子,可是呢,父母十分的宠爱他,龙宫里 *** 的披挂都给了他,还给他寻思了一门好亲戚,叫他跟万圣龙王的女儿万圣公主做了配对的鸳鸯,车房彩礼都给了,媒婆也请了,订过亲,就差娶上门这最后一道程序了。妥妥的高富帅配白富美,天生的一对,地设的一双。
结果呢?亲,你是知道的。
不知道什么缘故,三太子火烧了西海龙宫挂在大殿上的明珠——玉帝赐给敖闰做镇海之宝的一颗珠子。他老爹敖闰恐惧天威,怕那剐龙台上的刀片,竟然主动揭发,一纸诉状把亲儿子三太子给告上了天庭玉帝那里。要不是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了他,三太子早已经伏法被诛了。我们都说虎毒不食子,这西海龙王可真是个好爹。三太子一路就琢磨了十万八千里,请问各位,小白龙这爹真是亲的吗?
小白龙见到唐王御宴,触景生情,悲从中来。他哭了,哭的是,这样的宴席也曾经是他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算不上什么稀罕,那个时候的他,是多么逍遥,多么自由,多么快活啊!可是,一切都不复存在了,只能印记在他的心底,深深地埋藏。同时,老父亲西海龙王那么绝决的出手,他对老父亲也就抱有某种深深的芥蒂或是怨恨,不理解。此时,就是他有心思抽空回家看看,也实在是左右为难,情何以堪。——他们说伤心总是难免的,你又何必一往情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其次,小白龙的新忧:八部天龙马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掌心。从某种意思上说,取经路上的唐僧取经团五人组全部是待罪之身。西天求经,不过就是他们的一次救赎之旅。对他们来说,心底的,最终求的结果,无非就是个自由身,取经救赎,获得新生,呼吸自由的阳光之下的清新空气。至于生佛成圣,还真不是最重要的。
如来佛祖灵山大雷音寺敕封功德。
唐僧加升大职正果,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加升大职正果,为斗战胜佛;猪悟能加升大职正果,做净坛使者;沙悟净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
小白龙加升汝职正果,为八部天龙马。
长老四众,俱各叩头谢恩。马亦谢恩讫,仍命揭谛引了马下灵山后崖化龙池边,将马推入池中。须臾间,那马打个展身,即退了毛皮,换了头角,浑身上长起金鳞,腮颔下生出银须,一身瑞气,四爪祥云,飞出化龙池,盘绕在山门里擎天华表柱上——《西游记》
虽然都是取经求得正果,可这正果和正果还真不大一样。
亲,不信你看上面吴承恩原著里的一段文字,唐僧师徒四人谢恩,然后是“马”也谢恩,这次序和文字就很有意思了。
我们回头想想观音菩萨交代他们几个辅佐唐僧西天取经的话,就知道其中奥妙了。
观音菩萨对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说的是跟唐僧”做个徒弟“,对小白龙说的却是”做个脚力“。
看出来了吧,几个字的差别,很不一样的。人家哥儿仨才是名副其实的唐三藏的徒弟,小白龙,从头到尾十万百千里只不过是个”脚力“、一匹马而已。取经路上,无论是取经团的团长唐僧,还是美猴王哥儿仨,对人介绍从来都是”我们师徒四人“,什么时候提及过”五人“,有把白龙马算进数的?身份不同,待遇就不同啊!大家一起做一个项目,人家最后待遇比你好不知道多少倍,你心里什么滋味?
也难怪,唐僧是金蝉子,背后是如来佛祖,孙悟空看起来野路子出身,可是呢,你看看他后面站了多少高人:菩提祖师、太上老君,就这两位就足够了,绝对重量级大佬,猪八戒和沙悟净怎么地也曾是玉帝面前的大红人吧。所以,结果注定不会差。你看看你小白龙,什么路数?诸天诸佛里基本算不上数的西海龙王之子,还烧了玉帝钦赐的明珠,你品,细细品。
唐僧师徒四人虽然在如来那里挂了名号,也得遵守一定的清规戒律,可是,毕竟人家也算半个自由身吧!不能说随时想去哪就去哪,得空休闲度个假也是没什么问题的吧,探个亲访个友,人情世故,还是没问题的。何况,孙猴子那样秉性的大神,你觉得灵山能对他真有多少约束力和实际执行度?打个马虎眼,差不多算了,不过如此。孙猴子花果山照游不误,猪八戒偶尔去高老庄看看翠花也不是问题,说不准,老沙还会去流沙河里洗个澡。
这小白龙可就真悲催了,八部天龙马,注定一辈子要抱着灵山大雷音寺门前的那个石柱子华表过一辈子,须臾不得离开。这就非常尴尬,非常难受了。亲,你是知道的,这接连上夜班的人能轮番倒班,他都不愿意,身心都不好受,何况,根本就是24小时连着365天这样值班呢!小白龙等于是完全没了自由,他心想,那还真不如在鹰愁涧里过一辈子呢!虽然是个妖龙,孽龙,没有什么正室的名分,可是,怎么说也有个自由不是?吃不到山珍海味、各种仙果仙丹,飞禽野味也能充饥。
东土大唐,盛世长安,皇家宴席。然后是:貌合神离,各有悲喜。
取经回来了,同事们都坐在一个大桌子上,唐王李世民亲自作陪,夹菜倒酒,倍儿有面子啊!
这小白龙就凄楚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此时此刻的他,还真就欢乐不起来。
想想前翻往事,再想想自己的将来前程,痛心疾首,不知所措,别了,我曾经梦寐以求的风的自由,别了,鲜衣怒 *** 少年时代。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其三,小白龙的小小心结:泾河龙王之死与唐王李世民的恩怨。泾河龙王违心私改玉帝降雨均旨,触犯天条,获罪天庭,被人曹官魏征梦斩。
袁守城指点泾河龙王求助真龙天子唐王李世民。然而,终是天命难违,李世民也没有能够救到他,致使他人头落地,血洒长安街。
而这个泾河龙王,正是小白龙的姑父。从这样的亲戚关系上看,小白龙见到唐王李世民会有某种私人怨气,这也是有可能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所以,小白龙落泪,伤心,不辞而别,似乎也是说得通的。不过,这肯定不是重点。因为,小白龙到这个时候也一定搞清楚了事情原委,就是,泾河龙王必须死,唐王李世民必须降旨寻找有缘人去西天如来那里求取大乘佛法三藏真经。——这,就是所谓取经事业的一个引子,由头。就单论这个事件来说,唐王李世民也是尽力了,怎么说都怨不到他头上吧?
取经得正果罗汉,唐王大宴群臣,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小白龙却哭了,嚎啕大哭,不辞而别。三太子哭的,是他的不幸家事,是他的凄楚经历,更是他对彻底失去自由身的无奈和怨恨。小白龙是没资格带金箍圈,可是,这八部天龙马最后的结局,比带了紧箍咒又有何不同呢?——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