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军政大权紫薇斗数-国学到底是什么

admin2023-02-21 00:55:0020

掌军政大权紫薇斗数,国学到底是什么?

所谓的国学,笼统地说就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之学问,包括以儒佛道三家学问为主以及其他诸子百家等学问。

国学的范围含天盖地,内容繁杂,精华与糟粕并存!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讲,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国学究竟有什么价值?我们及未来的子孙后代还要不要学国学?究竟什么样的国学是我们要传承的精华,我们中华民族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要坚持的?我们怎么样传承国学之精华?

在中国历史上,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及佛家思想相继为我们民族主流之文化。近200年来,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文化裹挟着进来,我们现在主要被西方的文化所侵 *** ,现在我们整个社会变得国学精华中断,西方文化精华不能真正吸收,我们都变得不中不西。

国学,最最核心的是圣贤之学!不管儒佛道,他们的核心都是通过该学问,慢慢地让大家都变成圣者,贤者,君子,大人,成佛,成道,然后在个人成就的基础上,成就人间大同社会、人间净土,人间仙境。

学习国学,学习方式和我们现在在学校里的学习方式不同!国学最看重尊师重道,师者,是最重要的!我们一定要找到名师,才能真正有可能在国学上有造诣!没有明师,自己瞎学,盲学,断然不得成就,浪费时间,甚者误入歧途!慎之!

今天郑重给大家推荐一些国学书籍,这些是本人最喜欢,最认可的,我也是由这些书籍,慢慢走近国学的殿堂,入了门,登了堂,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以后也就慢慢地进入了国学新境界,《论语》《道德经》等国学经典,慢慢就会化入吾心!一切国学之妙境,自现!

———————————————-

凤凰食百毒之虫,不仅不会死亡,反而羽毛会更加艳丽……

麒麟降世的时候,人间将是大同之国……

昆仑大山的瑶池之水时刻从天而降……

一股浩荡的天风时刻吹拂每个人的心田……

洪钟大吕在天地间早已奏响……

宇宙的 *** 正在孕育出新的你、新的我、新的他……

一个小生命体此时正在降临人间,他努力的试图说出那无法被说出的,急的他“哇哇”大哭……

《易经》说:“天”时刻垂相于人间,示真理与众生。 上帝说:我从来没有离开过人们半步,我将自己作为每个人存在的根基。我在世界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传播生命的天籁之音……

每一个时代都是黄金时代,同时也是黑暗时代,历史永远不会出现纯粹的黄金时代,也不会出现纯粹的黑暗时代!任何一个时代里都有鲜花,同时也有毒草,既有阳光,也有乌云。善与恶的斗争,美与丑的对峙,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是每个时代共有的旋律,与其有时间去感叹时代的变迁和对未来的凄迷,不如将这些时间拿来作生命的觉醒之用!

任何一个时代都是觉悟的时代,任何一个人生阶段都是觉醒的阶段,任何一个生活境遇都是觉悟的机缘。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末法时代也没有什么正 *** 道的时代。不要把自己不能获得觉悟的原因,推卸给这个时代出了问题。时代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我们每个人的内部。

——摘自潘麟先生《家门没上锁》之:博学之士p283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七星灯续命是真的吗?

诸葛亮用七星灯真的能延续生命吗?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一生戎马只为匡扶汉室,拯救天下,前后《出师表》彰显诸葛亮北伐的决心,六出祁山表明诸葛亮克服中原坚强意志。诸葛亮因志虑忠纯,被誉为忠诚的代表,人臣的楷模,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殚精竭虑,事必躬亲,日夜 *** 劳,可以说为了蜀汉天下 *** 碎了心。诸葛亮精通谋略,精于算计,善于攻心,排兵布阵神鬼莫测,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决也只能闭门不出,不敢出战。但再强悍的人也抵不过岁月的洗礼,战争的摧残,诸葛亮在第六次的北伐的时候,一 *** ,诸葛亮在死前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继续北伐,曾用七星灯续命,然而却被魏延搅乱。七星灯真的能延续生命吗?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诸葛亮如何用七星灯续命的。诸葛亮北伐,连年 *** 累,身体也被拖垮,终于在公元234年,第六次北伐的时候一 *** ,诸葛亮自知心血日耗,不久于世,便用七星灯续命。诸葛亮在南阳跟水镜先生学习的时候,曾学过问仙求道之术,这其中就有七星灯续命一节,诸葛亮也想以此来延续生命。

诸葛亮病重,为了不让人知道,就闭门不出,重要的事情都安排给姜维处理,诸葛亮便在大营内设置七星灯,外面布置七七四十九盏小灯,里面放置一盏本名灯,如果七日之内灯没有灭,诸葛亮抄便可以逃过一劫,延续生命。

其次分析诸葛亮七星灯续命为何会失败。话说司马懿夜观天象,见一个斗大的将星陨落,知道诸葛亮不久将死,但又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就派遣夏侯霸领兵前去试探。魏延以为是魏军前劫寨,便匆忙跑去诸葛亮的大帐中禀报,由于没有看到脚下的七星灯,不慎将本命等一脚踢灭。孔明仰天长叹:生死有命,不可挽也。姜维拔剑要砍魏延,诸葛亮制止,并且告诉姜维:司马懿非劫寨,但探我生死耳。不久诸葛亮就死于军中。也有人说魏延知道诸葛亮在用七星灯续命,故意闯入帐中,踢灭了邓,以此更快的让自己篡夺蜀汉的军权。

再次分析七星灯能续命吗?笔者认为七星灯不能续命,诸葛亮设置七星灯有其自己的目的。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一切都要顺其自然,在历史上,也有很多人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用过很多续命的 *** ,但都于事无补。其中最为疯狂的就是秦始皇,终日炼丹提取长生不老的药,甚至派徐福率领五百童男童女东渡,寻仙问道,求取长生不老的仙术,都石沉大海。诸葛亮自知七星灯不能续命,又为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首先诸葛亮用七星灯续命,设置一个疑局,让司马懿不敢轻举妄动。诸葛亮与司马对战十余年,双方都很了解彼此,又是绝顶聪明的人,都知道对方的意思。司马懿迫切的想知道诸葛亮何时去世,因为他太需要一场大的胜利。自诸葛亮与司马懿对战以来,司马懿都是败多胜少,最后只能坚守不出。司马懿掌握了曹魏的兵权,也让曹氏宗亲惶恐不安,都想找个机会除掉司马懿,而司马懿一直闭门不战,就是一个好的借口,曹氏宗亲们指责司马懿与诸葛亮私通,私底下互相和好。

曹睿也恐惧司马懿长期掌握兵权,责令司马懿即可出战诸葛亮,一个月为期限,若不能取胜,就革去官职另选良将,这很明显,是要除去司马懿。而司马懿料定诸葛亮不久将死,于是就答应以一个月为限,这时候司马懿最迫切盼望的就是诸葛亮早点死,率军掩杀过去,赢得最终的胜利。诸葛亮知道司马懿的心思,故而用七星灯续命,让司马懿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会仙术可以延续生命,会更加恐惧。

其次诸葛亮用七星灯续命,对蜀汉内部的人也是一个巧妙的布局,可以把想谋反的人找出来。诸葛亮知道自己死后,军队之中谁可能会谋反,但不是很确定,于是就用七星灯续命一事来试探,果不其然, *** 个希望诸葛亮死的人就是魏延。话说魏延知道诸葛亮病入膏肓后非常高兴,在他看来,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军政大权必然会被他掌控,因为再也没有任何人比魏延的资历更老,更没有任何人的功劳能超过魏延。

但魏延知道诸葛亮用七星灯续命之后,就异常惶恐,于是每天派人打探消息,知道七星灯的玄机。而夏侯霸率军前来试探,真好给了魏延一个绝佳的机会。魏延果断闯入诸葛亮帐中,门卫拦都拦不住,而且刚好把续命灯踢灭。这样诸葛亮一下就明白了魏延的用意,知道魏延必反,于是诸葛亮死前秘密召见马代、杨仪,命二人除掉魏延,可怜魏延至死都不明白。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七星灯续命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为什么刘伯温已经告老还乡?

1375年5月16日,被蔡元培先生评价为“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的刘伯温黯然离世,走完了自己壮志未酬的一生。为了纪念这位无双国士,后世至今都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

关于刘伯温,始终有着太多话题,关于他的文采,关于他的智谋,关于他的刚正,关于他的清廉,甚至关于他的死因。不过,我们今天要聊的却是关于他和朱元璋错综复杂的关系。说到底,他“壮志未酬”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朱元璋。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能够在元末群雄中崛起并且建立大明王朝,主要依靠两大派别的鼎力辅助。其中,一派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一派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

作为“浙东派”领袖,刘伯温堪比刘邦身边的张良,堪比刘备身边的诸葛亮,竭尽全力辅保朱元璋。不过,由于个人出身的差别,由于价值取向的差别,朱元璋从来都没有真正信任过他,更没有真正亲近过他,悲剧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刘伯温出生于浙江,本名“刘基”,“伯温”只是他的字。其曾祖刘濠曾在南宋时期担任翰林掌书一职,其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元朝时期为官,刘家属于典型的读书世家和士绅家族。

受此影响,刘伯温从小就被赋予了延续家族荣光的使命,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光耀门楣。加之,他本人也是天资聪慧,属于显而易见的“神童”,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基自幼聪明绝人,凡天文、兵法、性理诸书,过目洞识其要。

1333年,青年时期的刘伯温进京赶考,轻而易举就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高安县丞。由于看不惯上司的专权霸道和贪污腐化,他在不久后便愤然辞职了。后被重新推举为江浙儒学副提举,因为仗义执言而再度辞官。

元朝末年,在一系列的天灾人祸下,位于浙东地区的方国珍 *** 个举起反元旗帜。在此背景下,刘伯温迅速被元廷起用并担任了元帅府都事,协助官军剿灭这股农民 *** 。由于作战方针上存在重大分歧,他再一次选择辞官归乡,从此以后不问世事,效仿当年的诸葛亮一样也做起了隐士。

1351年,元顺帝强行征调大量的民力治理黄河,终于彻底引燃了积压已久的民怨。韩山童、刘福通和杜遵道等人密谋 *** ,因为泄密导致韩山童被捕杀,刘福通只得带着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四处转战,站稳脚跟后打出了“大宋”的国号以图恢复 *** 江山,史称“龙凤政权”。

朱元璋贫苦农民出身,本无什么大的志向,因为吃不饱饭才四处闯荡,既当过和尚,也当过乞丐,与刘伯温的出身可谓天差地别。此时,他通过多年征战,逐步拥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农民 *** 军,表面臣服于“龙凤政权”。

到1359年时,朱元璋的势力已经形成规模,成功扩张到了富庶的浙江一带。这里人杰地灵,尤其以刘基、宋濂、章溢和叶琛这四人最为著名,合称为“浙东四先生”。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十二月,胡大海荐四人贤,故遣使以书币征青田刘基、浦 *** 濂、龙泉章溢、丽水叶琛。

为了请出“浙东四先生”辅佐自己,朱元璋派人“以书币征之”。啥意思?就是说他没有像刘备那样礼贤下士,而是派人拿着钱财去请,结果只请来了三个。据《明史·刘基传》记载: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

“基未应”这三个字,显示出刘伯温一来“不差钱”,二来“不差事”。朱元璋内心不悦,但为了体现自己的求贤若渴和宽宏大量,还是决定第二次派人去请,据《明史·刘基传》记载:

炎使再往,基遗以宝剑。炎作诗,以为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人臣不敢私,封还之。遗基书数千言,基始就见,送之建康。

啥意思?朱元璋派孙炎再次去请刘伯温出山辅佐,可对方还是避而不见。但是,他也没有过分得罪来人,便命人送来一口宝剑以表明自己决绝的态度。

孙炎无奈,只好将宝剑封还给刘伯温,还写了一封数千字的长信“规劝”对方回心转意。既然加了引号,可见信中规劝之意也是暗藏杀机,刘伯温这才不情不愿地来到了南京面见朱元璋。

不管过程如何,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四先生”已经全被收入麾下,朱元璋非常的高兴。据《明史·刘基传》记载:

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

随着刘伯温到来,很快就证明了自己并非徒有其名和百无一用。他以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分析时局并且提出了“时务十八策”,令朱元璋啧啧称赞。

紧接着,刘伯温又干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成功奠定了自己的地位。据《明史·刘基传》记载:

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

原来,朱元璋虽然越来越势力大,但名义上还是尊奉韩林儿的“龙凤政权”,甚至遥称对方为帝。每到正月,他都会命人为韩林儿设立御座,群臣集体向一把空龙椅行叩拜大礼,唯独刘伯温却对此不以为然。

刘伯温引发的这次“御座事件”,非但没有引起朱元璋的恼怒,反而在内心深处非常高兴。这么多年了,终于有一位聪明人出现了!

当陈友谅取代徐寿辉后,立即联络张士诚东西夹击试图消灭朱元璋。这次进犯可谓来势汹汹,搞得南京城内人心惶惶,许多人都建议避战求和。据《明史》记载:

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

在刘伯温的谋划下,一出“请君入瓮”的好戏上演了。朱元璋安排自己的部将康茂才写信诈降,终于将陈友谅的水军主力引至河道狭窄的龙湾一带,由常遇春和冯胜等人联合伏击,取得了龙湾之战的胜利。

龙湾之战后,朱元璋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了太平、九江和安庆等地,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张。

不过,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巅峰对决并不是龙湾之战,而是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鄱阳湖之战。可以说,这场战役直接奠定了朱元璋在明末各义军的地位,如果此役战败的话,就不会有日后的大明王朝。

1363年,张士诚降元后派兵围攻安丰,导致小明王韩林儿已经危在旦夕,随时都有被全歼的危险,只得向朱元璋紧急求援。对此,刘伯温斩钉截铁地表示不能救援,最起码不能派出主力救援。

朱元璋为了博得“忠义之名”,力排众议下令出兵救援,而且还要亲率主力前往。这下,为虎视眈眈的陈友谅提供了可乘之机,立即集结所有兵力前来攻击朱元璋的后背,形势十万火急。据《明史·陈友谅传》记载:

载家属百官,尽锐攻南昌,飞梯冲车,百道并进。

洪都是今天江西省南昌市的古称,是陈友谅沿河而下的必经之地,此刻正由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驻守,不过只有区区两万人。以两万人抵挡六十万人,谁都以为这会是一场速战速决的战斗。

不过,奇迹出现了!

洪都之战因为异常惨烈而被写入了历史,更被称为“血战洪都”。可以说,没有鄱阳湖之战的胜利,就不会有未来的大明帝国。而没有洪都之战的胜利,就不会有鄱阳湖之战的胜利。

朱文正原本是一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废柴,可面对陈友谅数十万大军的进攻,他竟然激发出了自己所有的潜能,打出了一场不可思议的胜利!

从敌军围攻洪都开始,朱正文近乎疯子一般坚守着,在死伤大半和粮草断绝的情况下依然不退。八十五天,八十五天,请划重点!

朱文正在弹尽粮绝下支撑了八十五天的时间,期间不乏活人吃死人的悲剧发生,但洪都却保住了。当朱元璋救下韩林儿后,立即带兵西进去救援洪都,去阻击陈友谅的进攻。

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朱元璋立即扼守住了泾江口和南湖嘴,相当于彻底切断了陈友谅的退路。之后,他又出兵武阳渡,迫使陈友谅亲率主力进入鄱阳湖与自己决战。

掌军政大权紫薇斗数-国学到底是什么

由于朱元璋已经将鄱阳湖周边五个县的粮食全部抢光,陈友谅很快就陷入粮草不济的窘境。无奈之下,他开始急切地主动出击以求速战,犯下了兵家的大忌,误入对方伏击圈并被火攻,再现了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惨状,本人也被流矢射中头颅而亡。

陈友谅死后,朱元璋又接连消灭了张士诚和方国珍等人,真正到了称帝登基的准备阶段。与此同时,名义上的皇帝韩林儿也适时地“意外身亡”,算是扫除了最后一道障碍。

1367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左相国,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任命刘伯温为太史令。同时,他下令刘伯温开始制定未来国家的礼仪、法典和制度,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在此期间,刘伯温屡屡劝谏朱元璋要以仁爱治国,严禁他滥杀无辜。据《明史》记载:

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始犒赏群臣。李善长和徐达等6人被加封为公爵,食禄四千石,子孙世袭爵位;汤和等28人被加封为侯爵,食禄三千石,子孙世袭爵位;而刘伯温却只被加封为诚意伯,食禄只有二百四十石,而且子孙不能世袭爵位。

掌军政大权紫薇斗数-国学到底是什么

作为御史中丞,刘伯温仍然还在无怨无悔地履行本职工作,仍然负责监督众臣和 *** 众臣。

李彬是宰相李善长的亲信,担任着中书省都事,素来就贪污成性,终于被刘伯温抓住了把柄。虽然李善长多次说情,但刘伯温却不为所动,还是在祭坛下公开处斩李彬,从此得罪了李善长,也得罪了“淮西派”。

为了报复刘伯温,李善长立即安排党羽们上疏 *** ,说他在祭坛下 *** 是对天地的大不敬,也是对皇权的蔑视。据《明史·刘基传》云:

帝归,愬基僇人坛壝下,不敬。诸怨基者亦交谮之。会以旱求言,……帝纳其言,旬日仍不雨,帝怒。会基有妻丧,遂请告归。

由于得罪的人实在太多,刘伯温很快成为了众矢之的,将朱元璋对他仅存的一些好感也消耗殆尽。鸟尽弓藏的道理他非常清楚,于是借着妻子去世的由头就告老还乡了。

临行前,刘伯温还向朱元璋提出了最后一条建议:凤阳不适合修建中都,那样只会劳民伤财。对此,朱元璋内心大为不悦,依然大兴土木建造着中都。

回到青田老家后,刘基也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就为自己寻找了一块墓地。可是,“淮西派”的胡惟庸却开始借机发难,硬说他选了一块“颇具龙气”的宝地,似有“不臣之心”。

刘伯温深知这个罪名“ *** 诛心”,赶紧启程进京谢罪,还表示自己绝无任何的异心。朱元璋表面上没有苛责他,但内心却更加怀疑,故而“挽留”他长居南京养老。

气病交加下,刘伯温终于一 *** ,在胡惟庸带御医诊治后,病情越发沉重进而病逝。

有人认为,胡惟庸受了朱元璋的密令才敢在药方中下毒;也有人认为,朱元璋尽管不喜欢刘伯温,但也没必要毒杀这位开国功臣。

刘伯温的真正死因或许再也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朱元璋从来没有真正信任过刘伯温,刘伯温从来没有心悦诚服过朱元璋。他和他属于相互看不上!@文史不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