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武官运-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不可思议的预言家
算命武官运,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不可思议的预言家?
西汉时期有个叫做许负的女相师,因为学习易学而精通相术,给很多王公贵族相面都十分灵验,受到了汉高祖刘邦的赏识,被他封为鸣雌亭侯,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被封为列侯的女子之一。
许负一生传奇,还没出生就得到了秦始皇的赏赐,怎么回事呢?
前221年,秦国大将王翦啸,消灭齐国,俘虏了齐王建,至此六国全部被消灭。秦始皇得知消息后大喜,于是下令全国各地官员,寻找神异祥瑞之事物,以庆祝消灭六国这不世之功。
各地官员闻风而动,临兆郡郡守就发现了十二个身高五丈,脚长六尺的巨人,他们从穿着戎狄服饰,突然出现在中原地区。秦始皇听说之后很高兴,认为这是好兆头,所以下令仿造那十二个人的模样 *** 了十二座金人,以作纪念。
不久之后,河内郡郡守也上报说,温县县令许望的夫人生下一个女儿,手里竟然拿着一块有文王八卦图的玉,很神奇。更为神奇的是,此女一百天的时候就可以说话,这是绝世罕见的。秦始皇听说此事后也很高兴,于是赏赐了许望黄金百镒(计量单位),让他好好抚养女儿。
因为许望已经有三个儿子了,所以他就想要个女儿,他曾去求送子娘娘,结果还真就应验了。此事居然惊动了秦始皇,还得到了黄金赏赐,许望为此十分高兴,对秦始皇感激涕零,便为女儿取名莫负,意思是不要辜负秦始皇的恩德。
然而,神奇的事情还在后头,尚在襁褓之中的许负,她的哭声和笑声,居然可以预言人的吉凶!
许望的妻子生了一个神异的女儿,还得到了秦始皇的御赐,这件事引起了许多人的强烈好奇,所以他们纷纷跑到许负家,想要见一下许负。所以,许望家门口每天都是车水马龙,里面甚至不乏达官显贵。
时间一长,许望就发现了一些非同寻常的事情,许负在看见陌生人的时候,不是开心地笑就是大声地哭,很是奇怪。
不过许望后来却发现,那些见到许负笑的人,后来都有好运,不是发财就是升官;而那些见到许负哭的人,后来就都走了厄运,要么生了病,要么遭受家庭变故,甚至有人还丢了性命!
时间一长,许负的这种用苦笑来预言人吉凶的本事,就传播开来,有些人因为胆小就不敢再去见许负了,于是许望家门口的人就逐渐变少了。
许负年少成名,预言秦朝将要覆灭。
许负有此天赋,许望自然对她十分重视,于是在她四岁的时候就请了一位学富五车的老师教她,许负竟然过目不忘,很快就被可以轻松地背诵《周易》,《连山》和《归藏》等书,而且她对这些书的理解深刻,她说的一些东西,很多连老师都不知道。
许负的老师逐渐觉得自己的学识已经无法教授许负了,于是就辞职了。许望接连又找了好几个老师,但都无法教授许负,他们纷纷表示,许负的才学远在他们之上。要知道那时候许负不多只有几岁,这简直太神奇了。
后来,许望又带着许负去找黄石公,拜黄石公为师。黄石公这人可不简单,他与鬼谷子齐名,在收了许负做徒弟之后几年,他还将《太公兵法》和《黄石攻略》传给张良,让张良成为刘邦的得力助手。
在黄石公的教导下,许负对相术有了深刻的钻研,再加上她自己学的周易学,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 。许负后来在推演中发现,秦朝恐怕不长久,于是将自己的名字许莫负改为许负。
那时候许负年纪不到十岁,但是她跟着黄石公只学习了很短时间,黄石公就觉得她已经学有所成了,于是就让她回家去了。
有一天,许负看到自己的哥哥在与他的朋友在一起玩,许负打量了那个朋友一番,于是对他说,你快回家去, *** 突然染上了重病,现在去看医生,或许还有救。
那个朋友将信将疑地跑回家,果然发现母亲病重,于是及时带她去看医生,后来还真就治好了。
这件事在温县很快就传播开来,大家便都知道了许负善于相术,还把叫做活神仙。久而久之,连外地人都知道了许负,于是都跑去找她相面。秦始皇在听说了许负的事情之后也很好奇,于是派人去请许负到咸阳去给他相面。
许负得知郡里的官员即将来请她,于是就假装生病,卧床不起。郡里的官员看到许负快要病死了,于是就走了。许负的父亲问她为什么不接受邀请,她却说,秦朝的气数就要尽了,没必要再去了。
许望对秦始皇很有感情,见许负说这话,就骂她大逆不道,还不准她再给别人相面。许负也不反驳,只是坦然接受。
没过多久,秦始皇就病死于沙丘,赵高,李斯和胡亥合 *** 死扶苏,后来胡亥又登基当了皇帝。不过胡亥和赵高残杀忠良,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引起了百姓的不满。
第二年,陈胜吴广 *** 就爆发了,他们还建立了张楚政权,而且全国各地的农民也纷纷响应陈胜吴广 *** ,秦朝政权顿时陷入到大厦将倾的局面。
许望这才明白了许负说的话是是对的,于是就问她该怎么办。许负说,应该坚决与暴秦决裂,但是现在朝廷的兵力还很强盛,不应立马亮出旗帜。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广纳贤良人士,并私下招兵买马,静观时局变化。
许望和他的三个儿子对许负的分析表示赞同,于是开始暗中策划,很快就将实力发展壮大了,而秦朝也已经走向了覆灭的边缘。
许负对大汉天子的神奇预言。
秦二世二年,刘邦率兵攻打咸阳,他在途经温县的时候,刘邦听说许望招兵买马有反秦的意图,于是就想拉拢他。后来,刘邦又听说许望的女儿许负是相面大师,于是更加想去许望家看看。
一天,刘邦带着陈平,周勃,曹参和萧何乔装打扮之后就往温县县城赶,但是最后却发现县城的大门已经关闭了。
刚好那时候许负就在城门楼上,他看到刘邦等五人之后,大为惊奇,因为她觉得这五个人都是奇人,领头的那一个有帝王之气,其他人也都有当宰相的资质。
许负不敢怠慢,于是将五人引入城中见许望,并将自己的想法告知父亲。许望自然相信许负的判断,于是就跪在刘邦面前,还准备将县令的大印交给刘邦。
刘邦见许望如此,也很惶恐,便问许望为何如此。许望边说,是我的女儿许负判断秦朝即将灭亡,我们必须另投明主。当她见到你们之后,通过看面相,觉得你日后会必定是九五之尊,并且你的四个随从也都是人中龙凤,以后不是大将军就是宰相,所以我才决定投靠你。
刘邦十分高兴,便欣然接受了许望的投诚,并将大印还给他,让他继续担任县令,只是向他要了一千士卒之后就走了。
其实,刘邦那时候并不相信许负的预言,因为他那时候实力并不强,起码在面对项羽的时候,他可是没有任何优势的。所以刘邦只是将许负的话看成是一种奉承,并没有放在心上。
没过几年,刘邦就攻克了咸阳,被项羽封为汉王,不过两人很快就陷入到了楚汉相争的局面。
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又发生了一件事,魏王豹的岳母,也就是薄姬的母亲魏媪把许负请到了魏王宫,让她诶薄姬相面。
许负在见到薄姬之后,说她是大富大贵的面相,她的儿子以后必定是天子。我们知道薄姬后来嫁给了刘邦,并生下了儿子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不过魏王豹那时候以后薄姬将会为自己生下儿子,并且还能做天子,所以野心就开始急剧膨胀,于是反叛刘邦与项羽结盟,不过很快就被韩信击败,他本人也被 *** ,而薄姬则被刘邦得到。
前202年,刘邦最终击败项羽,建立汉朝,他也成为汉朝的 *** 位皇帝。刘邦想起了许负当初的预言,觉得实在是太神奇,于是就召见了她,并封她为鸣雌亭侯,此时她也不过十九岁而已。
刘邦称帝之后,薄姬也进入宫中,但是她并不得宠。有一次,许负在与刘邦谈话中说薄姬将会生下一个富贵的儿子,刘邦深信不疑,于是临幸了薄姬,薄姬后来果然生下一个儿子刘恒。
不过刘邦在位期间,刘恒并不突出,所以他最终被封为代王,并在刘邦死后与母亲薄姬一起到代国就国。代国是一个边国,十分贫瘠,而且时常遭受匈奴的袭击,所以并不是一个好的封国。
不过也正是因为刘恒的不显山流水,所以他逃脱了吕后的清洗。
吕后死后,周勃和陈平等人发动政变,消灭了吕氏一族,刘恒作为刘邦唯一活下来的儿子,再加上薄姬做人十分低调,不太可能发展成强大的外戚势力,所以刘恒得以被大臣们推举为新的皇帝。
再后来,许负又预言了周亚夫的下场,再次准确无误。
周亚夫是周勃的次子,他原本只是个河内使,看起来不显山不漏水,但是许负在见到他之后却对他说,你三年内必定封侯,封侯之后八年必定是出将入相,但是你的寿命不会长久,位极人臣后就连就会饿死。
周亚夫听许负这么说,有些不信,所以他就说,我的哥哥周胜之已经继承了我父亲的爵位了,即使他不在了,爵位的继承人也应该是他的儿子,轮不到我。我既然无法成为侯爵,那就不会出将入相了,况且我有财富,也谈不上饿死吧?
许负说,我看你嘴角有横纹,这就是饿死的面相啊。周亚夫自然是不信的,而且还有些生气。
不到三年,周胜之因为犯法被剥夺爵位,汉文帝没有让他的儿子继承爵位,反而让周亚夫继承爵位,封为条侯。这虽然不合理,但是确实就这么发生了。
再后来,周亚夫因为帮助汉文帝平定八王之乱,被封为丞相;但是又过了不到九年,周亚夫的儿子因为私自囤积御用品和 *** 被治罪,周亚夫受到牵连,因为性格孤傲觉得受了委屈,所以绝食而死。
许负的话再次灵验,这让汉文帝都觉得十分神奇,于是对她越来越尊重,在她五十岁的时候还为她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但是她也借此机会向汉文帝请辞,回到自己的老家相夫教子,八十四岁的时候去世。
汉景帝当了皇帝为何还重用他?
汉景帝当了皇帝还重用卫绾,对于这位心胸并不宽广甚至有点睚眦必报的帝王来说确实有点难得。里面的个中缘由我想只有抽茧剥丝,才能看请现象背后的真相。我想首先,景帝绝对是个刻薄寡恩的人。这从他做太子时因几步棋就能 *** 吴太子,为平息七国之乱,把教导了自己并给自己出主意削藩的老师——晁错,说杀就杀。这人可以说为了维护住自己的权势是个什么都能牺牲的主。
大家可能回问,这样的人对帮助自己的人尚且说杀就杀,那对以前冷落自己的卫绾,那不是更不会有半点怜悯了吗?一登帝位给卫绾随便扣个帽子,那还不是手到擒来吗。我想景帝没有这么做,主要还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老爹文帝的政冶遗嘱。《史记》记载,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日:“绾长者,善遇之。”汉朝以孝治国。一上台就把老爹的话当放屁,这种损人不利己有损自己威望的事,对于城府极深的景帝来说暂时是不会做的。二是当时的政治形势。景帝初立,根基不稳。当时景帝的老娘窦太后总是盼着自己的小儿子接他哥哥的班;国内吴楚等国也蠢蠢欲动。这样的背景下景帝根本顾不上处理当太子时冷落自己的人。三是卫绾个人的性格。《史记》给他的评价是”醇谨无他”。对于这样一位与事无争,人畜无害的人来说,处理不处理他,对于景帝巩固政权的意义都不大,政治上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当然,对景帝这样一个小肚鸡肠的人,虽有老爹的政治遗嘱,说启用卫绾,那也是想也别想的事。《史记》记载“岁馀不噍呵绾”,就是一年多把卫绾当空气,没有打理他。看到这,大家可能会感觉卫绾很快就会卷铺盖卷滚蛋回家了,那怎么还在景帝时做到丞相呢?这还得从一件事——上林狩猎说起。
景帝有一天来了兴致,想到上林苑打猎,让谁给自己驾车呢,景帝就想到了车技超好的卫绾(从这里可以看出掌握一门技术对个人成长是多么重要),也正好借这个机会羞辱羞辱卫绾。
在车上,景帝就开始了对卫绾的质问。”君知所以得参乘乎?”,“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史记》,连珠炮似的质问。不过,卫绾的情商扱高,咱们只看卫绾对景帝第二问的回答“死罪,实病”。你看他的回答,既照顾了景帝情绪,维护了景帝面子又说出了理由,可谓是“一箭双雕”。而不是我们平常见到的先強调理由后认错或者只强调理由不认错。“这样说的好处显而易见,你没错,难道是领导错了,领导能出错吗?”卫绾的这种回答可以说是官场认错的典范。当然,并不是有这个回答就让景帝冰释前嫌了。这句回答只是平息了景帝的怒气。让景帝对他另眼相看的在后面。
可能是卫绾的车技太好了。有好的服务就得有点小费。于是景帝就想赐卫绾一把剑。没想到卫绾直接拒绝了并说出了“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的话,这引起了景帝的兴趣,让卫绾拿来文帝赐的剑,六把宝剑簇新,都没拆封。我想这时的景帝应该是震惊的。这卫绾对他老爹文帝也太忠心了,他不正需要这样忠心耿耿的手下吗。于是景帝对卫绾的看法有了巨大改观。
一个人一旦对另一个人形成固定印象,想改变就会很难。景帝做太子时对卫绾并不了解,通过这次上林射猎,可以说让景帝认识了一个全新的卫绾。《史记》记载“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就是说卫乍一官对景帝没有藏着掖着的事。帝王最想用的大臣无疑就是对自己忠心无二的人。
当然,卫绾也很争气,在吴楚叛乱时,因击吴楚有功,被拜为中尉,并且在孝景前六年的时侯被封为建陵侯。景帝最终让他做了汉武帝的老师,并最终做了丞相。
卫绾在景帝一朝可以说是手拿一副烂牌打出王炸的人物。他为官建树不多,《史记》记载“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但在封建社会保命保身乃至富贵荣华终身,他无疑是一个巅峰极的人。谈天说史,请关注吾为庸!
晁盖八人会硬抢生辰纲吗?
大概率是不会的,我为什么这么说,也是有原因的。
双方人物对比:晁盖八人:赤发鬼刘唐,托塔天王晁盖,智多星吴用
阮氏三雄:立地太岁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阎罗阮小七.
入云龙公孙胜
白日鼠白胜
杨志:青面兽杨志,两个虞候,十一名军健,老都管。
双方战斗力对比:杨志的十一名军健也不仅仅是脚夫,同样是精挑细选的职业军人,毕竟是来执行一次很大的任务,难免遇到情况,杨志不可能带一些很弱的士兵,可能所以这十一名军人不能以普通士兵来看。可能战斗力也是军队中的尖子。
除此之外,虞候两名,也都是精挑细选的武官。
杨志就更不用多说了,战平林冲,鲁智深。马战战平呼延灼,索超。梁山上能赢杨志的或许有,但绝对不多,而且碾压几乎不可能。是在场最强战力。
再来看看晁盖一边:
吴用白胜就不说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公孙胜也不用说了,不要说他会法术,那么说根本不用打了,直接全部定住,直接拿。
除此之外,刘唐是步兵正将,和雷横五十回合占上风,武力不俗,但是也不是杨志的对手。
阮氏三雄,这三个人的主要能力还是在水上,拳脚功夫或许也还可以,但是不属于一流,比不上一般的天罡步兵头领。参考张顺在地上被李逵暴揍。而李逵看起来气势汹汹排位靠前其实真实武力也并不高,被地煞焦挺击败过。
而最难评价的是晁盖的武力,因为实战记录太少,虽然书中有说过他好武艺,但是书中每一个人物,包括战五渣的地煞,只要有些武艺,都会提到好武艺,更像是客套话,很难确定。或许晁盖确实武艺不俗,但是应该也不会是绝世高手,毕竟没有体现,估计就是和刘唐相似。
如果打起来杨志一方刨除老人,还剩14人。晁盖一方,去除公孙胜和吴用白胜。只剩下五人。杨志一方占据人数优势。
杨志就是一块硬骨头,毕竟是能够战平步兵 *** 头领鲁智深的人,几十回合不见败绩。即使是晁盖和刘唐联手也很难百分之百取胜,即使是能胜过,也很难是速胜。
而剩下的11名军健和2名虞候共计十三人估计阮氏三雄也很难对付,也许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观点。但是真的没有必要夸大阮氏三雄的战力。梁山上除了顶尖的头部战力,其他很多人真的只是比普通人略强,没有那么无敌。
阮氏三雄主要能力是水上,陆上功夫或许也不太差,但是也不能瞧不起这些精挑细选出来的士兵和军官。他们都是筛选过的人,难免就没有几个武艺超群的。(毕竟梁山上很多武将也都是普通人出身,地痞 *** 都有,包括阮氏三雄也不过是渔民。)
所以我说13名士兵,阮氏三雄真的未必能打得过,毕竟人数优势。
最后是结论我的结论是不会硬抢生辰纲。
不要说未必能打得过,就算是真的打得过,晁盖一方也不会选择硬打。
首先,即使是真的打得过,但是杨志作为一个追逐功名的落寞将门之后,这次的差事几乎是他的救命稻草。如果被抢,他难免殊死一搏,很难说没有死伤吧?这是他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其次,晁盖他们此时并没有作好落草为寇的打算,不是白胜意外落网,他们并不想被通缉。而如果硬抢,杨志等人一旦发现财物保不住,难免会先行撤退。然后团结一致提供线索戴罪立功,找回财物,更容易事发。
而智取之后,众人都在推诿责任,掩盖事实,尤其是军健对杨志都有怨言,直接把责任推到他身上。让杨志彻底断绝了希望,直接逃跑了。
最后一点就是硬抢不符合战略部署,硬抢即使成功了,也是一场恶战,等到了吴用都加入战场,就没什么意思了。而且风险更大,更容易暴露。
什么是官运?
官运通常指有当官的运气,能当公务员做领导的位置,即命有官贵。以命理角度分析,首先一种看法,说一个人有官运,或正在走官运,意思是此人命逢好运,正在当官的运势中,升职加薪。
其次的看法,如果命局身弱官为忌,走官运杀运,则易犯官非、官司等,当官也会出问题。
李世民的权势到底有多可怕?
说到玄武门之变,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李世民利欲熏心,连亲生兄弟也不放过。
但客观研读唐初史实后,就不难发现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夕的权势已经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就算他不谋反,终究也是难得善终。
李世民画像追随其父叛隋建唐李世民出身高贵,家族世代为官。他的父亲李渊承袭祖父李昞的爵位,七岁时就做了唐国公。
八年后,杨坚(即隋文帝)接受了北周皇帝的禅让,建立了隋朝。
而李渊和杨坚也有特别的渊源,李渊母亲的亲妹妹就是杨坚册立的皇后。
他从保卫太子的禁卫军长官(正七品)做起,直到官至刺史、卫尉少卿(正四品)。
李渊剧照李渊和次子李世民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曾因为手持重兵受到当权者的猜忌。
从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开始,隋炀帝每年都要大肆征兵、边境战事不断,还酷爱巡游、大兴土木,百姓不堪其苦,农民 *** 频发。
李渊作为隋朝得力武将,充分利用“平叛”良机,军事实力成倍增长。
到了大业九年,李渊终因抵抗叛军不力、且未能 *** 时间拜见在附近巡视的隋炀帝,引起了炀帝的极度不满。
大业十三年,时年51岁的李渊在次子李世民和几个心腹谋士的不断煽动下,在山西起兵叛隋。
李世民也是从这时开始,在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初试锋芒,逐渐成长为父亲最为得力的“好帮手”。
他协助父亲除掉了忠于炀帝的王威,击败了负隅顽抗的高德儒,智退了趁乱来袭的突厥人,当年十一月就攻克了长安城(今西安市),并于次年正式建立唐王朝。
南征北战统一全国从助隋平叛、起兵反隋到自立为王,李世民一直是父亲李渊身旁坚定的支持者。但是,他却没被选为皇位继承人。
李渊画像公元617年,李渊受封唐王,同时确立长子李建成为世子(次年立为皇太子)。唐朝建国之后,李世民的南征北战并未停止,先后占领了甘肃、河西等战略要地。
在武德二年的河东战役中,李世民进一步展示了他出众的军事才能。李渊建国只刚二年,刘武周等人与突厥军队里应外合,攻下了太原。
当时正驻守太原的李元吉(李渊四子)等人战败后逃回京城。李世民赶来收拾败局,一举铲除了叛兵,收复太原,刘武周等人也被 *** 。
到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时,唐朝最终统一了全国(据《新唐书》)。
手可遮天的“秦王”其实不怪李世民觊觎皇帝之位,李渊和他密谋叛隋的时候,就曾许诺立他为太子。那么到公元626年(玄武门事变当年)时,李世民的权势到底有多可怕呢?
1.军中威信极高
除了上面提到的河东战役,李世民还先后击溃了窦建德、王世充等顽固反对势力,为唐朝统一全国疆土立下了汗马功劳。
攻克山东后,李世民下令全军,只取走地图集和户籍册子,余下金银珠宝分文不取;他还命属下清点所有战俘,若发现无辜被俘的人,必须当场释放。
如此种种举措,令李世民在唐军中的威信和势力远远超过了太子李建成。
李世民不仅善于用兵,还很会招贤纳士、笼络人心,而说到这里,不能不提起他的一位心腹大臣——房玄龄。
李建成、李元吉等人为了牵制李世民的力量,将他王府中很多得力的谋士爱将都调到京外去做官,李世民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内心非常苦闷。
这时房玄龄劝告他:“虽然一下子失去了很多幕僚,但是全都不足为惜。只有杜如晦一人,聪慧豁达,是辅佐帝王之才:如大王仅安于秦王之位,那么他对您没有任何用处;但若您有经天纬地的志向,非重用此人不可。”
李世民一听即明,立刻设法调回了杜如晦。发觉房玄龄颇具识人之才后,李世民还专门命他以办文学馆为名,广交各地贤达之士,以为自己所用。
李世民2.官场权势通天
武德四年,李世民击败窦建德后,李渊对他极为赏识,亲撰诏文:
“隋朝崩溃瓦解,崤山、函谷关互相隔绝。你这一仗打赢之后,两地均已平定收复,且我军损伤甚少。从此以后,吾朝臣子不再感到愧疚,我作为君主也不再担忧,这都是世民你的功劳。”
(据《旧唐书》)更有甚者,在父皇心目中,隋朝沿袭下来的官制已经配不上李世民的赫赫功绩,所以特地为他创设了“天策上将”这一封号,赠给他金车玉璧、六十斤重的黄金,还有特制的官服和官帽。
武德八年,李世民又被提拔为中书令,还拥有任免朝官、铸造货币等等权限。
3.与太子各有分工
长子李建成未被立为唐王世子时,先后组织和参加了多场重要战役;然而,选定王位继承人之后,李渊对两个儿子的安排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当时刘武周、窦建德、突厥兵等敌对势力实力强劲,且都占据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形。太子主要跟随李渊在京城历练政治才能,而李世民则“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四处救火、收复失地。
而李建成的确学到了父亲的心狠手辣,他曾经半夜设“鸿门宴”召见李世民,请他亲口喝下毒酒。
可惜毒酒剂量不够,李世民喝了之后,心口剧痛,吐了好几升血,最后被一位叫王神通的心腹臣子搀扶着回到了寝宫(《资治通鉴·卷 *** 百九十一》记载)。
当时李世民不曾多想、无所怀疑地饮下了毒酒,但有了这个惨痛经历,从此他对太子李建成只剩下了恨意,敬意已经消失殆尽。
李世民射杀李建成自成功“策反”父亲李渊始,李世民的权势与日俱增,到武德九年玄武门事变前夕,则到达了顶峰。
辅佐父王打下天下却无缘太子的不甘、被亲兄弟用计下毒的悲愤与天下军权在握的底气、无数幕僚义士的期许交织在一起,而武德九年李建成与四弟元吉合谋害己的密报,成为压垮李世民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 *** 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将没有信守“太子”诺言的父王奉为“太上皇”(后李渊于贞观九年因病崩逝),也开启了自己的“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