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小官气-宋江为何不顾众好汉危险

admin2023-02-17 18:55:2416

算命小官气,宋江为何不顾众好汉危险?

宋江刺配到江州后,因为花了银子,且有戴宗照顾,所以没受啥罪,反而能住单间,且可以自由出入。有一天,他打算找戴宗和李逵喝酒,但是没找到,于是独自喝酒,喝醉酒后,他写了一首诗,一首词。

结果,因为诗中最后两句是“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被黄文炳认定是反诗。

其后,尽管戴宗出计,让宋江装疯卖傻,但最后黄文炳还是拷打宋江,宋江无奈只好曲意招供,结果被判死刑。戴宗为救宋江,传信给梁山,吴用出计,让萧让金大坚写假信刻假章,又让戴宗被识破,两人都被判死刑。

幸亏李逵以及梁山大队人马来救援,这才救了宋江和戴宗。

众好汉齐聚白龙庙时,晁盖打算回梁山,但宋江却执意要报仇,要去杀黄文炳。晁盖觉得有危险,他认为江州有了准备。这次就是偷营劫寨,可一不可再,再去会有危险,不如回到梁山,带着军师、公孙胜等人再来报仇,那时候也不晚。

宋江却不听这些,最后还是执意报了仇。为什么宋江不顾大家的危险,非要去报仇,非要去杀黄文炳呢?

很多人说,宋江是要搞自己的权威,看看大家对他是否忠心,甚至说宋江要架空晁盖等。这种看法,完全就是“心里认定宋江不是好人”,所以对宋江做的事不看好,也间接否定宋江这个人。

在个人看来,宋江这么做,是能理解的。

其一,黄文炳把宋江逼到绝境

宋江一直想报效国家,想做更大的官,因为他有能力,这从他的诗词能看出来。正因如此,所以宋江即便被刺配,也没上梁山,虽然路过梁山时,晁盖等人盛情邀请,但宋江还是拒绝了。

按宋江本意,服刑后就正常做人,但黄文炳把他逼到了绝境。

那首诗,其实不是反诗,就是宋江喝醉酒吹个牛发泄一下。后来戴宗问宋江,宋江也说,自己喝大了,根本不记得了。那句“敢笑黄巢不丈夫”,不过是笑话黄巢 *** 罢了。退一步来说,即便真是反诗,也不至于被杀。宋江一个犯人,拿什么 *** ?

宋仁宗时,成都有个书生一直考不上功名,就写了首诗,意思是可以割据四川自立。这是真的反诗,仁宗看了一笑置之,说这就是书生没有功名发牢 *** ,末了还让这名书生做了小官。

宋江当时就是犯人,他怎么 *** ?拿什么 *** ?难不成靠唾沫星子?后来宋江统帅梁山十万大军,百余名头领,他有实力 *** ,可他 *** 了吗?没有。有实力都没 *** ,没实力时他怎么可能写反诗?所以,他就是被黄文炳陷害了。

黄文炳陷害宋江,宋江从此不能做个正常人了,只得上梁山。所以,宋江痛恨黄文炳,他一定要报仇,这一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其二,回头报仇是不可能的事

江州是个好去处,但距离梁山很远,从浔阳楼、浔阳江等来看,江州就是现在的江西九江。大家可以看看地图,从梁山到九江有多远。水浒原著里也提到,经过五天的时间,好汉们才从梁山赶到江州。

还有一点,这次梁山已经大闹了江州,蔡九知府肯定有所准备。时间越久,人家准备的越充分,即便以后再来报仇,也会很难。

这两点,宋江看出来了。

宋江道:“若是回山去了,再不能够得来。一者山遥路远,二乃江州必然申开明文,各处谨守,不要痴想;只是趁这个机会,便好下手,不要等他做了准备。”——《水浒传》

所以,宋江当时就要报仇,是正确的抉择。从后面也能看出来,攻打无为军,活捉黄文炳没有危险。只要知己知彼,布置得当,正确用人,对付无能的蔡九知府和黄文炳,是没有问题的。

单凭这些,就能看出来晁盖和宋江的差距,宋江当时就看出来了当场报仇是 *** 的办法,而晁盖却没有。说明了什么?说明晁盖眼光和能力的确不如宋江。

这其实也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因为水浒 *** 男主是宋江,不是晁盖,宋江的本事就是他有眼光,有统御能力,能让大家对他服气。

很多人说,宋江这是试探好汉是否听他的话。这不是搞笑吗?在之前,宋江和张顺、李俊等人交心了,何必试探?还有人说,宋江开始架空晁盖了。且不说宋江压根没有架空晁盖,就算他想,当时都没上梁山,他会蠢到自己位置都不稳,就开始架空晁盖吗?

说“宋江架空晁盖”的人,不是蠢就是坏,多看看原著就明白了。晁盖死了都在帮宋江,作者也说了“晁盖泉台死亦安”,偏偏一帮人还在那硬说宋江架空晁盖,可笑。

有四种职业的人少打交道?

许多人说不知道。我知道一点。是这四种职业:车,船,店,脚,衙。你可能说,这不是五种吗?细分,是五种。其实,一般算做是四种。因为车和船,有时人们把它算做是一种;有的地方无水,所以只有车,有的地方水网密布,主要靠船。

细说一下。车船,就是指拉车,赶车,开车的人。指驾船,揺船,大体是渡口摆渡的人。店,就是开客店的人,过去叫“客栈”,现在叫旅店,酒店。脚,是指脚夫,挑夫,就是“抗大个的”,意思是替别人拿行李,搬运行李。衙,地位比较高,是指过去封建社会,县以上 *** 的手下,“打手”。也就是服务于县,州,府 *** 的“差人”,“当差的”。

以上这四种人,饱经社会历练,见多识广,自私自利,能说会道,个个都特别精。你和他们打交道,你永远是吃亏的角色。就是今天,你比如出租车司机,你也是斗不过的。开店的,能吃亏吗?且不说,还有《水浒传》中的“孙二娘”大名远扬呢。如果你看过《新龙门客栈》,那里的老板娘可是 *** 不眨眼啊!脚夫,是个出大力的,挣钱不容易,当然要多算计了。似乎还可以理解。重点是过去的“衙役”。老百姓要打官司,常常说,“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不先见过衙役,怎么能见到县太爷,怎么打官司?而且要用钱行贿,才能打通关节,在官司中获胜。

久而久之,在老百姓中,就形成了共识。说是,车,船,店,脚,衙,无罪也该——“那啥”!在生活实践中,尽量地离开这几种人,离他们越远,可能受到的伤害就会越少。但话说回来了,谁能够完全离开他们?

今天,是新社会,新时代。我们当然不能用过去的老眼光看待新问题。更不能把过去的几种职业,简单地套用在今天的行业中。不管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知道了就好。在接触中,多体会吧!

生活当中真正的文化是什么?

生活当中真正的文化就是八个字,食.住.买.看,亲情交往。

饮食是人们生活中的 *** 要务,对每个家庭来说,在家做饭吃才能体现生活文化的内涵,若是上饭店或叫外卖那就不属于生活文化了。

在厨房里,锅碗瓢盆,菜刀菜板,油炸干炒,清蒸红烧。这就是生活的交响曲,体现出一个家庭和谐而又生机盎然,没有这些,生活文化就属于残缺而不丰满。

住,即住房面积及内部装修,还有周围环境。不要求住房面积多么宽场明亮,但是更低条件得够用。内部装修也是一样,自己感到合意温馨,每个家庭成员都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惬意。还应适当考虑周围环境,周围环境对一个家庭的影响也是不小的。没有住房的人还谈不到生活文化。

买,即购物,买衣服,买米买面买鱼买肉买菜,买各种调料油盐酱醋等。买菜可是大有学问,比如同样的土豆,这家超市卖4块多钱一斤,可是另外一家超市只卖2块来钱一斤。同样的刀鱼,超市都卖十几块钱一斤,可是我去早市一看只卖5块钱一斤。所以购物也是生活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看,即是看电视,看手机。电视的功能那是手机不能替代的,比如我爱人就爱看国际新闻,谈起 *** 一套一套的,我说你都是怎么知道的这些,她说我就是看电视看到的。一个家庭若是没有电视,那么生活文化也是不健全的。

一般情况来说,朋友交往,为人处事之道不能算是生活文化,应该属于社会文化。生活文化是指生活中离不开这些东西,亲情就是这样子的。甩也甩不掉,离又离不开,谁家有事都得去,不去不是那么回事,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不放过,你若不去,人家可能就 *** 家来了,拿着礼品东西来看望你。这可麻烦透了,赶紧招待,不仅招待还得向人家解释,最近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云云。所以亲情交往是生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生活文化是一切文化的源泉,没有生活人就不存在了,人若不存在,文化也就消失了。

(欢迎关注,探讨,分享)

如何评价易中天?

易中天因电视而走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对于这个比超女还红的“学术超男”易中天,有人批判,有人褒扬。批判的人说“易中天把文化讲粗俗了”,“雅的事情,还是要雅来解释,不可粗俗化。”

比如说批判易中天,说诸葛亮唱空城计,易中天却把人家说成了“在唱卡拉OK”;诸葛亮在那儿隐居,却把人家说成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种庸俗的比喻,没有任何意义,“把时髦语言掺进史学中,就是一种低俗化!”

更有人认为,他作为一位教授和博导,本身拥有着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就应该承担起相应的传承学术的职责,而不是沉迷于批量生产没有啥学术含金量的东西,这种行为 *** 作显然过于尸位素餐。

褒扬他的人认为,这人活得很真实,性情耿直豪放,讲课也妙语横生,总能将问题深入浅出说得让人明白,使人听得如沐春风。

01

众所周知,易中天名起百家堂,声绝中华史,说书论史绝对是有两下子。

易中天《百家讲坛》

不过,和他的才华相比,他的“脾气”更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一次央视名嘴主持人采访中,主持人对其指出,观众评论易中天的讲课用词过于粗俗,批评易中天形容“诸葛亮是一个少年英才,而且是个帅哥”让人贻笑大方,易中天一脸反问怒回道:

“原话是这样?有没有看过《三国志》,书中写到‘身长八尺,容貌甚伟’,不叫帅哥,叫 *** 吗?”

之后,主持人更是提问道:为什么说话方式不注意一下,毕竟是电视,大众传媒,应该有所区别?结果,易中天一语双关回了一句:

“对,大众传媒的意思,就是不说人话?谁规定应该要有所区别,那条王法规定的?”

这话怼得让主持人尴尬不已,只得苦笑。由此可见,易教授是个挺清新脱俗的人,不与人同流合污,有一说一,不明里一套暗里一套。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另一个访谈主持人:易立竞。想必,易教授最适合上易立竞的访谈节目,那精彩度绝对超乎想象。

除了怼主持人,易中天还喜欢怼名人。比如易中天曾说:

我痛恨励志、成 *** 、痛恨望子成龙,还特别痛恨青年导师。谁要是以青年导师自居,他就是一个狗P”!

这句话曾引来很多人的拍手叫绝。

这话的原出处,源于一次采访,话说当时乐嘉问易教授:你知道剩男剩女吗?

易教授反问:我为什么要知道?乐嘉:你知道了就可以安慰他们,跟他们聊天啊!易教授:我知道了又如何?难道要我以身相许么??

乐嘉:……(大道理讲了一堆)

易教授:“我除了痛恨励志,痛恨成 *** ……还特别痛恨青年导师。谁要是以青年导师自居,他就是一个狗P”!

这很打脸乐嘉,因为众所周知,乐嘉其实就是易中天口中的所谓的“导师”。

易中天补充解释道:

看到这里,相信有不少人表示赞同,当然也肯定有反对声音。

但其实,客观上讲,易中天所言并没有错。

因为所谓的“导师”,给年轻人、青年人当“精神向导”的一类人,不见得能开导人,即便其年长于对方。人的能力和水平有高低之分,有人给自己标榜是“导师”,但是自己却比别人过得还糟糕,认知层面比别人还低,这又谈何做“导师”?

02

文学作家季羡林先生有篇文章叫《人到老年,这十件事不要做》,其中引用了《儒林外史》中的故事,讲到了老年的一 *** 忌就是倚老卖老。

一个人,是否受别人的尊重、尊敬,取决于他有没有值得让人尊敬的地方,摆架子、倚老卖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季羡林

有时候“倚老卖老”是一种最无知、无能的表现。因为天下之大,你所知道的终究是小范围的,你所认为并非就是正确,你的常识和经验也终究是局限的,尤其是只呆在原处,一直墨守成规的人。

随便拿一句“我吃过的盐比你多”的话来说教,拿年纪大来当“ *** ”说教,这显然不太有说服力,因为活得久,不代表活得“成功”和明白。

这也就正如一些老人带孩子,小孩生病不让带去看病,不给吃常规药,非要自己捣鼓出一些什么坊间偏方、药引子来“治病”一样的道理。结果,不听信还好,接受这样的观念,被这么折腾,没病倒,可能倒是整出不少毛病。

曾经有人说过那么一句话:“千万不要听信穷人教你挣钱的话”,这句话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从未挣到过钱的人,教人家怎么挣大钱;一个不懂音乐的人,教人家怎么演奏音乐,这显然不靠谱!

算命小官气-宋江为何不顾众好汉危险

当然,这里的意思并非是对老者的不敬,只是说这道理的确如此。

算命小官气-宋江为何不顾众好汉危险

对于我们来说,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却不拿这些道理来“回击”对方,这就是更大的尊重和礼貌。毕竟,人生在世,不是赢了道理就赢了整个人生,有时候有些道理是不需要去争辩的,因为一旦争辩,你就输了。

在如此这个遍地皆以“导师”自称的年代里,“导师”这个词确实越来越贬值。易中天提到的“青年导师”,大抵指的也不过是这些空有头衔的“大师”。如今,随便一个人都能自诩是励志学、成 *** 的“青年导师”,然而,大多也不过是贩卖“散杂鸡汤”的贩夫走卒。

曾经看过一个案例,一个自称为“国学导师”的小伙,年纪大约24~25岁,给自己标榜的头衔并不少,什么xx美国什么国学会 *** 创始人,什么xx深圳协会大师……然而,内行的人都知道,这些头衔到底是怎么回事。

当然,头衔不是重点,重点是讲课内容。说来也讽刺,一个没有女朋友、没有结过婚,没有孩子的小年轻人,却能让场下坐席上的诸多已经结婚、生儿育女的中年妇女、男人付上几百元的费用去听课,而其听课的内容是各种关于家庭关系、伦理道德、矛盾纠纷、教育孩子的问题。

这是不是很好笑呢?究竟是中年已婚男女不会思考,缺乏认知可悲,还是小伙子过于盲目自信,无知自诩自己为千万家庭幸福的“人生导师”可悲呢?

想必,皆有吧。

03 小结

说起易中天,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有人批判他讲课讲得粗俗,把高雅的文化作品变得俗不可耐,是在糟粕文化。还有人反复拿他没有上过大学这事炒作,说起来,其实爱说别人闲话的,才是让人贻笑大方的。

文学本应该接近生活,一直将文学“供起来”,让人觉得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这种做法其实很可笑。

易中天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是没少读书,知识面比较广,加上本身一直在钻研古代文学,能把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小说讲得如此绘声绘色,喜闻乐见、风趣幽默,其实已经非常了不起。

都说“人无完人,金无赤足”,其实我们没必要上纲上线。

最后,希望这位“学术明星”,是一位真正有责任和担当的学者,而不是堕落成盲目自大、媚俗的,为了博得眼球和喝彩的投机主义者!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留言探讨~

图片源自 ***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这么好的女子?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 *** *** 篇叙事诗。

这 *** 诗抓住了古代社会中青年男女婚姻不能自主这个普遍的、有着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对当时吃人的封建礼教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叫刘兰芝。

她美丽善良,勤劳能干,17岁嫁给府吏焦仲卿,夫妻感情很好。

尽管兰芝“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可婆婆还是嫌她懒。

尽管兰芝“行无偏斜”,可婆婆还是要挑剔她,说她“无礼节”。

最终逼得兰芝不得不把“君家妇难为”的处境告诉丈夫,要求“及时相遣归”。

那么,刘兰芝这么好的媳妇儿,在婆婆焦母心中为什么如此不讨喜呢?

细究一下,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刘兰芝结婚数年,没有生育。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刘兰芝与丈夫结婚数年却没有为焦家生个一男半女,这自然是让焦母不满意的原因之一。

a、刘兰芝没有子女,不一定是她的原因。

兰芝的丈夫是府吏,在外做官,夫妻俩定是聚少离多,会影响到生育的。

b、古时为一夫多妻制,没孩子可以另娶小的,兰芝与焦仲卿感情甚好,完全不必休妻。

由此可见,兰芝没有生育并不是借口,而不会休妻的主要原因。

焦母有浓厚的“门第”观念,认为刘兰芝配不上自己的儿子。

刘兰芝在向婆婆告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而焦母自视儿子“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儿子虽是府吏,也是吃官粮的;

焦母甚至执拗地认为,儿子是可以当大官的人,与兰芝有着贵贱不同、门第高低之分。

刘兰芝真得配不上焦仲卿吗?非也!

①刘兰芝人长的貌美,即使被休在家,先后有县令和太守上门求婚。可见有过人之处。

②兰芝除了会织布烹饪,还会弹乐诗书,这样的女子即便是出自乡野,那也是乡野中的佼佼者。

可在焦母的眼里,兰芝娘家的地位远远低于儿子能吃皇粮的焦家。

可见焦母是个十分重视门第的人。

焦母有非常严重的“恋子”情结。

诗中没有提到焦仲卿的父亲。

可见焦母是守寡将儿子拉扯大的。对于焦母来说,儿子便是她生活的重心、生命的全部。

*** 子娶了媳妇,成了另外一个女人的丈夫;

儿子非但脱离了自己的视线和掌控之中,而且这个外姓的女人,还以她的美貌和贤惠夺走了儿子“全部”的爱,这对母亲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无形之中,焦母心里便会产生一动无名的嫉妒和怨恨;而且会不由自主地将这种怨恨转移到儿媳妇刘兰芝的身上。

假如这个儿媳兰芝容貌品德上有什么缺陷,让儿子有所不满,那作母亲的在儿子心中的地位依然是可以很稳固的,焦母的价值仍然可以显现。

可这个兰芝偏偏能干贤惠,白无挑剔;而儿子仲卿又对兰满心喜爱。这让焦母觉得,自己在儿子心中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所以她不心甘,从平常的百般挑剔,到逼着儿子休妻。

焦母对儿媳妇有了新的人选。

由于门第观念,恋子情结,加之兰芝的不育与性格,焦母不喜欢刘兰芝,可能是由来已久。

为什么早先没有提出休妻呢,是因为没有“参照”对象。可现在有了,焦母心中理想的媳妇儿已经有了具体的人选。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这个叫秦罗敷的女子,在焦母眼中是个“贤女”。此女没有过门,贤不贤无从谈起,但焦母看着顺眼,认为她“贤”,当母亲的愿意托媒人去求亲。

这已经足够了。足让焦母有了休掉兰芝再娶一个“贤媳”的决心。

刘兰芝是个聪明并有个性的“叛逆者”。

刘兰芝嫁给焦家,她可服侍婆婆、照顾小姑,内外 *** 持,尽可能的按照当时的标准做一个合格的好媳妇。

但刘兰芝为人聪惠,富有个性,绝不是婆婆喜欢的那种低眉顺眼、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的小媳妇。

婆婆找她的茬,说她“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可见兰芝很有个性,行事有自己的见解和做法。

而且刘兰芝很有自尊,并不是个为了“讨喜”而失去自我的女性。

a,兰芝为人聪慧,有个人见解,

婆婆嫌她干活慢,兰芝一眼就看透了婆婆的心思:“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婆婆如此低贱和为难自己,并非是因为自己行动上的怠慢,而是婆婆思想上的嫌弃。

婆婆逼着夫君休妻,兰芝很理解明白丈夫苦衷,不哭不闹不辩解,反而让仲卿“及时返遣归”。

婆婆视自己为“强扭之瓜”,那兰芝也不愿“勉为其难”。

b、虽然难逃被休的结局,但兰芝仍懂得维护自己的尊严。

既然婆婆不讨喜,刘兰芒也不愿再逆来顺受,不如主动出击“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既便是被休,面对“其辱”,仍然要“严妆”上堂,拜见婆母。

面对被休的悲惨结局,刘兰芝没有哭闹,没有哀求。仍然不失端庄之仪态,不忘应有之礼节。

打扮得体,前往告别。

c、面对容不下自己的婆婆,兰芝态度不卑不亢,言语有礼有节。

虽然被休,毕竟婆婆是自己所爱的丈夫焦仲卿的母亲。

虽然被弃,毕竟面前的这位曾经的婆婆是一位长者。

所以兰芝的一席告别之语既有自谦,亦有感恩,但句句不失自尊。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从小就生长在村野乡里。本来就没有受到教管训导,更加惭愧的是又嫁到你家愧对你家的公子。受了阿母许多金钱和财礼,却不能胜任阿母的驱使。今天我就要回到娘家去,还记挂着阿母孤身 *** 劳在家里。”

瞧:句句说的有理、有据、有节。有自谦,有牵挂,却没有丁点儿的恶语责怪,没有丁点儿的自贱哀求。

这就是刘兰芝,一个外柔内刚、有思想、有主见、聪慧勇敢的女性。

在汉未的时代,刘兰芝做为一个女性,就已有了初步的生命意识,有了追求人格 *** 、维护自我尊严的想法。

的确难能可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