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汉子算命-民间俗语低头汉子抬头婆是什么意思

admin2023-02-14 21:28:0734

女汉子算命,民间俗语低头汉子抬头婆是什么意思?

谢悟空官方帐号邀请:

这句话在我们山东,也很适用,以前年轻,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也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现在经历了很多事情以后,充分理解这句话对人格的讲解。

低头汉子,是讲一个人在走路时喜欢低头,他的眼睛在看人时会眼珠乱转,非常有心机,不大好相处。

仰头女人,是讲女人走路时喜欢仰头,与人说话时总有一种强势,让人无法与她融在一起,不好相处。

仰头女人的类型,就是典型的包租婆那种人,喜欢打仗,吵架。

低头汉子,能在背后使坏心眼,他的心眼全在算计人了。

以上类型,请不要对号入座,一切事情只有相对,没有绝对,只不过是一个问答而以,我不会算命,只是对人的心理有一个分析而以。

如果有错误之处,请大家包涵,感谢大家的阅读,这种问题的回答点赞率不会太高,谢谢了。

女汉子算命-民间俗语低头汉子抬头婆是什么意思

为何却骂平儿不会生儿子?

《红楼梦》,尤二姐怀孕了,却被胡太医一剂药打了下来,一个成型的男胎就这样子没了。

尤二姐流产后,

凤姐比贾琏更急十倍,只说:“咱们命中无子,好容易有了一个,又遇见这样没本事的大夫。”于是天地前烧香礼拜,自己通陈祷告,说:“我或有病,只求尤氏妹子身体大愈,再得怀胎,生一男子,我愿吃长斋念佛。”贾琏众人见了,无不称赞。贾琏与秋桐在一处时,凤姐又做汤做水的着人送与二姐。又骂平儿不是个有福的,也和我一样。“我因多病了,你却无病,也不见怀胎。如今二奶奶这样,皆因咱们无福,或犯了什么,冲的他这样。”

题主问:王熙凤得了不孕症,为何却骂平儿不会生儿子?

这个问题润杨分两方面来回答。

*** ,王熙凤没有得不孕症,她能生孩子。

王熙凤能生孩子,刘姥姥进荣国府见到的大姐儿就是王熙凤生的。因为大姐儿经常生病,所以凤姐请刘姥姥给孩子取了名字。从此孩子有了一个名字巧姐儿。这个巧姐长大成人了。

后来,王熙凤又怀了一胎。不幸流产了。第六十一回,平儿对王熙凤说:

”况且自己又三灾八难的,好容易怀了一个哥儿,到 了六七个月还掉了,焉知不是素日 *** 劳太过、气恼伤着的?“

王熙凤小产后,王夫人让她修养,可是王熙凤年纪小,仗着自己强壮,不知保养,想起什么事儿来,就让平儿去执行,结果酿成大病,有雪崩的迹象。

王熙凤的病不是不孕,而是因为生病不能怀孕,如果病好了,自然能生孩子。

第二,王熙凤骂平儿不会生儿子,有两个目的

1.自己和平儿与贾琏生活那么久,却不怀孕。尤二姐这么短的时间就怀孕了。这个孩子是贾琏的吗?

王熙凤说“我或有病”没怀孕,她与贾琏朝夕相处,都没有孕。平儿也跟贾琏这么久了,仍然没有生养,她不是真的骂平儿。她是提醒贾琏,为什么尤二姐这么快就怀孕了?这孩子是你的吗?

尤二姐名声不好,她当面跟尤二姐说:“妹妹名声很不好听,连老太太、太太们都知道了,说妹妹在家做女孩儿就不干净,又和姐夫有些首尾……”因此王熙凤怀疑这个孩子的父亲到底是谁。

秋桐可不像王熙凤这么委婉。她直接骂尤二姐:

秋桐便气的哭骂道:“理那起子瞎 *** 的混嚼舌根!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他!好个爱八哥儿,在外头什么人不见,偏来了,就有人冲了。白眉赤眼,哪里来的孩子!他不过指着哄我们那个棉花耳朵的爷罢了。纵有孩子,也不知姓张姓王。奶奶稀罕那 *** 羔子,我不喜欢。老了谁不成!谁不会养,一年半载养一个,倒还是一点掺杂没有的呢。”

秋桐说出来了王熙凤想说却没有说的话。其目的是离间贾琏和尤二姐。污蔑尤二姐的孩子不是贾琏的。让贾琏厌弃尤二姐。

2.王熙凤为了向贾琏示好,证明自己心疼这个孩子,急糊涂了,才骂的平儿。

王熙凤嫉妒贾琏有尤二姐,有秋桐,可是她不能表现出来。还要表现得自己贤良。尤二姐的孩子没了,她比贾琏更急到十分去,又是烧香拜佛,又是自责自己没生儿子;又是骂平儿也不怀胎;又是给尤二姐做汤做水;又是找大仙算命,怕有人冲撞了尤二姐。

王熙凤的一系列行为,贾琏看在眼里,乐在心里,称赞王熙凤贤良淑德。

尤二姐流产,到底罪魁祸首是谁,是一个悬案,不过大家都认为是王熙凤所为。

尤二姐流产后,王熙凤的一系列行为,掩盖了她害尤二姐流产的事实,抹黑了尤二姐,挑拨了秋桐对尤二姐的恨意,赢得了贾琏的赞赏。

然而,纸里包不住火,尤二姐吞金 *** 了。尤二姐的死,令贾琏起了疑心,从此与王熙凤同床异梦,后来休了王熙凤,为尤二姐报仇。

男怕孤辰三更子?

生活在农村,近几十年农村的变化,一排排整齐的房屋错落在道路两侧,笔者的水泥路延伸到村民的房檐下,如今的农村再也不会下雨出门而发愁,过去破败的景象也只能在照片中依稀能看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的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留守在农村“享受”农村发展带来的成果,却是一些老人和孩子!对于老人来说,不仅承担了地里农作物的种植,有时闲下来也会在附近的工厂找个打扫卫生或者看大门的工作,虽然,工资少一点,但也是一项收入!而对于更多的父老乡亲来说,外出打工撑起了一个家庭的生计。

对于留守在家乡的老人来说,靠着遛弯闲聊打发无聊的时光,有时也会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谈论着农村事,畅想着好收成,有时也会谈及一些老俗语,比如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也比如说“清明前后,种瓜种地”,这些扎根在人们的心中,也是一代代延续的文化,曾经听村里老人谈论过这样一句俗语“男怕孤辰三更子,女怕寡宿午时刻”,这句老祖宗的讲究,现在还有道理吗?

俗语源自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是老祖宗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在不断的总结和积累中形成的寓教于人的通俗易懂的智慧,虽然在社会发展中,有些俗语经不起科学的考验,逐渐被人们遗忘,不过,也有一些俗语,仍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对于今天我们谈论的这句俗语,在历史发展的今天,更需要辩证来看待,毕竟生活环境在进步,人们的思维也在发生改变!

俗语“男怕孤辰三更子,女怕寡宿午时刻”,其中的“孤辰寡宿”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也多见于远古的神话传说中,也是古代的一种占星术,在先辈看来,人出生时的星象决定人的一生,因此也是一种唯心论!为何古代有“男怕孤辰,女怕寡宿”呢?这源于,孤辰星相对应的是孤独,是性格的刚愎自用,对于夫妻之间的相处,最亲近的一方承受的压力更大,对于男子来说,更不知风趣,更耐得住孤寂!而对于女子来说,寡宿更不懂风情,也是同样耐得住寂寞的人,因此,对于“男怕孤辰,女怕寡宿”来说,比喻的是男女不通风情,性格比较孤僻,不愿与人沟通,更会对身边人带来沉重的压力!

女汉子算命-民间俗语低头汉子抬头婆是什么意思

而俗语“男怕三更子,女怕午时刻”来说,也是古代人的理解,在古代先辈看来,三更十分,寒气逼人,此时虽然不是一天最冷的时刻,但也是“阳光”消弭之时,因此,对于男孩出生在三更时分,在古代人来说,缺乏阳刚,因此,有这种说法,同理“女怕午时刻”也是这样的道理!

因此,对于俗语“男怕孤辰三更子,女怕寡宿午时刻”,反映的是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文化相对落后时,人们主观的唯心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思想,新科技的不断进步,在今天看了,这句老祖宗的讲究,已经没有了道理!因此,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在学习每一句俗语时,要了解俗语产生时的社会背景,也要了解社会发展的现象,更应该辩证的来看待!对于这句俗语来说,在今天看了,已经没有了道理,不过,却可以是 *** 的谈资,可以供消遣闲聊的!

——本回答为西安鼎昂数字货币智能量化全自动炒币机器人(历时收益,数据核对,实况直播)公司整理。

100岁要藏?

在农村很多事情都有讲究,就连年龄也是如此,有一句话说“36不提,73不说,84不讲,100岁要藏”,这些年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是有什么禁忌吗?

很多地方的人是不过36岁生日的,人们认为36岁是一个轮回,有的地方的人在36岁的时候还要辟邪,比如要吃白鸡、换裤腰带等等,别人问起年龄的时候就说35岁或者37岁,就是不提36岁。

在民间一直有这样的说法“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所以这两个年龄一直被人认为是更大的两个坎。而且孔子和孟子分别在73岁和84岁去世。而且人活到七八十岁,身体越来越不好,也越来越惜命,所以对这两个年龄也绝口不提,生怕会对自己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人活百岁,绝对是有福之人,不仅有福气,还很少见,但为什么好不容易活到一百岁却不能对别人说呢?因为民间有百岁成精的说法,谁愿意被别人说成是老妖精呢?而且人们经常会说“百年之后怎么怎么样”,百年是什么意思?就是死了的意思。所以百岁老人很不愿意别人说他一百岁了,一般都说99岁或者101岁。

其实我觉得这些老话都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哪年不死人呢?所以如果你正处于这些年龄也不要在意,该吃吃该喝喝,只要开心又健康,比什么都强!

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方腊 *** 到底是被谁 *** 了?

可以肯定地说历史上 *** 方腊 *** 的人绝对不会是宋江,方腊 *** 是北宋末年宋徽宗在位时期爆发的规模更大、影响更大的农民 *** ,宋徽宗后来派出了最会统军的大 *** 童贯统军出战,最终童贯将方腊 *** *** 下去。可童贯是个奸宦,他除了谄媚宋徽宗以及结党营私之外,统军能力其实稀松平常,所以童贯 *** 方腊只是名义上的统帅,那么历史上方腊 *** 是如何被平定,方腊又是被谁抓到的呢?

艺术家皇帝宋徽宗的艺术爱好激起了方腊 ***

方腊本是浙江睦州清溪县人(现浙江杭州淳安县),他本是漆园园主,并且还十分信奉摩尼教,后来成为摩尼教江南地区负责人,摩尼教也称为明教,套用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的说法,方腊就是那个时期的明教教主。

宋徽宗赵佶是历史上出名的艺术家皇帝,独创瘦金字体,宋徽宗不仅喜欢书法和绘画,他还喜欢搞收藏,爱收藏一些奇花异石。

宋徽宗的这些艺术爱好,就给了明教教主方腊 *** 的借口。当时奇花异石多出自于江南地区,于是宋徽宗为了收藏这些奇花异石就特意在江南地区开设了江南应奉局专门来满足他的收藏爱好。

宋徽宗让依靠谄媚奸臣蔡京的朱勔负责江南应奉局的事务,而朱勔这个人极为贪婪,他不仅要讨好宋徽宗和蔡京,还要满足自己的腰包,于是他疯狂搜刮奇花异石之外,还疯狂敛财。

这个江南应奉局的一切开销包括运输费用全部都平摊到江南地区百姓身上,花石纲中的纲就是指的运输团队,花石纲顾名思义就是指的专门替宋徽宗运输奇花异石的运输团队,根据当时的规矩,花石纲所到之处一切开销全部由当地百姓身上摊派,这也就是说老百姓不仅要把好东西贡献给皇帝,还得负责免费帮皇帝运输。这就相当于买完东西不仅不给钱还得让店老板倒贴邮费帮着运回家一样。

方腊的漆园就是经常被朱勔这群人随意掠夺,方腊对北宋 *** 可谓是恼恨至极,也正是因为宋徽宗此举把江南地区整的怨声载道,于是方腊就想到了借着应奉局的问题 *** 推翻北宋 *** 。

方腊 *** 前一年的宣和元年(1119年)江南地区遭了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但是江南应奉局的这 *** 污吏还在继续大肆搜刮百姓,捐税一分不少,还要额外负担花石纲以及应对这些 *** 污吏的剥削,这让江南百姓苦不堪言。

方腊先是利用宗教迷信来蛊惑百姓,随即又煽动百姓对北宋 *** 的仇视,最终使得不少人都愿意追随方腊揭竿而起,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方腊 *** 就正式拉开了序幕。

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方腊正式宣布 *** ,在 *** 之初宋徽宗根本没拿方腊 *** 当回事,毕竟此前还有宋江 *** ,宋徽宗只当方腊和宋江一样都是一伙流寇而已。

不过事实证明宋徽宗想错了,历史上的宋江 *** 确实只是一伙流寇,宋江 *** 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宗旨,只是漫无目的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流窜式 *** ,宋江 *** 可以说就是一伙农民为了发泄对北宋 *** 的不满,一时激愤而起,虽然采取的是灵活的游击战术,但是他们并没有根据地和明确的目的。

方腊 *** 则不同,方腊在 *** 之初就定好了规章制度,并且方腊有宗教作为依托,在组织性和纪律性上远比宋江 *** 要强得多。

而且方腊是占稳根据地再向外扩张,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推翻北宋 *** 的统治。方腊在攻陷杭州府之后就自号圣公改元永乐,这就说明方腊已经形成了组织政权,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

后来方腊又连续攻克北宋六州五十二县, *** 军规模更是达到了十数万人。而历史上的宋江 *** 只是游击性地攻陷了十几个县城,并不敢与北宋正规军正面交锋, *** 军人数不足万人。所以就规模和影响力而言,历史上的宋江 *** 远不如方腊 *** 。

因此宋徽宗最初只拿方腊 *** 当作是类似于宋江 *** 看待,所以他低估了方腊,宋徽宗本以为江南地区的官军很快就能平定方腊 *** ,他还依旧沉迷于艺术之中,结果方腊在攻陷杭州之后改元称帝,宋徽宗才知道 *** 军人数已经达到十多万人,更有二百多万百姓归属于方腊统治之下。

在这个时候宋徽宗才害怕了,他知道再不尽快平定方腊 *** ,恐怕自己就当不成皇帝了,那当不成皇帝了以后怎么玩艺术啊,没有艺术毋宁死,所以宋徽宗为了艺术也得尽快平定方腊 *** 。

方腊 *** 失败,方腊及其家人全部被抓

于是宋徽宗看方腊 *** 这么厉害,一方面赶紧就派了号称最会统军的大 *** 童贯率朝廷精锐部队去平定方腊 *** 。另一方面宋徽宗宣布裁撤江南应奉局这些单位,并罢免了朱勔等 *** 污吏,还亲自下诏向江南百姓认错,这也是宋徽宗为了挽回人心的补救。

方腊 *** 之初目的很明确,就是快速发展,壮大声势。他占了北宋武备松弛的优势,趁北宋中央没有完全反应过来,方腊就先把自己做大做强了,但是方腊从 *** 之初到巅峰期始终没有真正与北宋的精锐部队交过手,这也让给他造成了错觉,认为北宋的军事力量比较松弛不过如此。

实际上北宋当时常年要与西夏和辽国战斗,防备西夏和大辽,西北和东北的边军才是北宋最精锐的部队,身经百战,而此次童贯统率的就是宋徽宗从西北前线调来的精锐部队,江南地区的地方军战斗力与西北精锐部队不可同日而语。

而方腊的 *** 军规模数量虽然很庞大,但由于方腊 *** 速度很快,其实不过是一群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远不能与北宋精锐边军抗衡,更何况宋徽宗还调派出了十五万北宋边军。

宋徽宗将十五万大军分为两路进击方腊,一路由童贯统率,另一路则由另外一名善于统军的宦官谭稹统率。

女汉子算命-民间俗语低头汉子抬头婆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两路大军名义上是由宦官童贯和谭稹统率,实际上出谋划策制定战略的是都统制王禀和刘延庆,王、刘二人都是北宋末年身经百战对敌过西夏的名将,只是北宋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就不信任武将,所以才会让童贯和谭稹挂帅。

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童贯和谭稹统军分兵出发,方腊之前没有遇到过真正的北宋精锐部队和名将,所以当他真正遇到北宋精锐部队时,他就被打的溃不成军了。

二月份王禀收复杭州,方腊族弟方七佛被杀。收复杭州之后,王禀和刘延庆没有直接攻打方腊老巢睦州,而是继续分军进发先收复了大部分被方腊攻陷的州县。

到了三月份方腊已经被打得龟缩到睦州不敢出来,但是王禀根本不给他机会,很快攻陷睦州,四月份方腊 *** 退守老家清溪县,这时候宋军名将刘延庆、杨惟忠等人也已赶来与王禀汇合一处,王禀和刘延庆认为方腊败亡在即,因此对清溪县发动了总攻。

方腊被打的再度放弃清溪县退守帮源峒,四月下旬王禀和刘延庆根本不再给方腊喘息的机会,总攻帮源峒,最终方腊所部全军覆没。

方腊所部七万余人或战死或被擒,基本全军覆没,被俘的 *** 军被童贯下令就地坑杀,可以说方腊 *** 失败后 *** 军结局都十分惨。而方腊被抓的功劳在当时也引起了一阵小风波。

在小说《水浒传》中交代是鲁智深最终擒了方腊,在民间评书中则是武松单臂擒方腊,而武松单臂擒方腊也被现代的影视剧所采纳,因此现在说起来最后谁抓了方腊,都能顺口说出武松单臂擒方腊。

实际历史上是有位叫武松的人,但这位武松与小说中的打虎武松武二郎事迹完全不同,历史上的武松是杭州府提辖,蔡京的儿子蔡鋆到杭州府当知府,武松为人耿直,不满蔡鋆贪赃枉法,一直与他不和,后来武松受到蔡鋆排挤被罢了官。

当时杭州府百姓都饱受蔡鋆剥削,背后称蔡鋆为蔡虎,武松被罢官之后,更激发了他对蔡鋆的不满,百姓都在骂蔡鋆,再加上武松与蔡鋆的私怨,于是某日武松藏刀于身,趁蔡鋆出门时高喊其名,蔡鋆还没有反应过来,武松就已经冲上来将他乱刀砍死。

砍死蔡鋆后武松也被围上来的捕快抓住关入大牢,后来蔡京得知儿子被武松所杀,派人秘密在监狱中把武松折磨致死,武松死后无人收尸,杭州百姓怜悯武松诛杀 *** 蔡鋆,于是众人一起替武松收尸,将其埋葬在西湖西泠桥畔,为其立墓碑为“宋义士武松之墓”,至今800余年过去了西湖西泠桥畔还矗立着武松墓。而武松被杀时,方腊还没有 *** ,两人根本没有交集,所以根本不可能出现武松单臂擒方腊的事,这只是评书和戏剧桥段而已。

根据历史记载擒住方腊的人正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当时韩世忠职位低微,只是刘延庆账下一名校尉,跟随刘延庆和王禀参与征讨方腊,当时刘延庆手下有一名先锋将王渊,他非常赏识韩世忠,与韩世忠结为拜把兄弟,他的官职比韩世忠高不少,韩世忠当时贫微,王渊则经常拿自己的钱接济韩世忠。

后来王渊想给韩世忠一个立功的机会,于是给她出了一个主意,让他率所部士兵找当地人问询捷径突袭方腊老巢帮源峒。

韩世忠听了王渊的话,果然找当地人打探出了捷径,于是韩世忠率所部骑射手飞骑千里突袭方腊老巢,最终韩世忠将方腊擒获。

但是统领辛兴宗却抢占了韩世忠生擒方腊的功劳,由于辛兴宗向来谄媚童贯,与童贯关系十分亲密,因此都统制刘延庆和王禀不敢为韩世忠说话表功,只要右军都统制杨惟忠不惧童贯,依据事实将此事上报宋徽宗,韩世忠才被授予承节郎的官职。

所以说亲自在前线 *** 方腊的主要军事指挥官是刘延庆和王禀,生擒方腊的人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抗金名将韩世忠。

方腊的最终结局

方腊和儿子方亳、妻子邵氏以及弟弟方肥全部被宋军活捉,随即就被押到北宋都城开封受审,当年八月宋徽宗亲自勾决将方腊处死。最后八月二十四日,方腊一家三口全部被凌迟处死,弟弟方肥被斩杀,可以说方腊全家的结局都十分惨。

不过方腊虽然被杀,但是方腊 *** 却并没有完全熄灭,方腊的部下吕师囊和俞道安在方腊牺牲后接过了 *** 大旗,继续在浙江一带领导 *** ,一直到这一年十月吕师襄和俞道安相继战死,方腊 *** 才逐渐被平息,但是即便如此还有零星的 *** 军继续与北宋战斗,直到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份,方腊 *** 才彻彻底底被 *** 下去。

方腊 *** 历时一年零五个月,而方腊本人领导 *** 时间只有半年左右时间,但是方腊 *** 规模却十分浩大,影响也非常大。

方腊 *** 把北宋最富庶的浙江地区折腾得千疮百孔,断了北宋的国家经济命脉,使得北宋国力日渐衰退,也为五年之后的“靖康之变”埋下了伏笔。可以说方腊 *** 沉重打击了北宋的腐败统治,从而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写在最后

因此在历史中平定方腊 *** 名义上是童贯为主帅,实际负责前线指挥的人是名将刘延庆和王禀,只是宋朝不信任武将的传统,导致名将反要受宦官管控,所以大 *** 童贯才成了名义上 *** 方腊的主帅。至于宋江 *** 方腊 *** 不过是小说之言,而生擒方腊的则是韩世忠。

历史上的宋江被张叔夜招安之后,确实曾跟随征讨方腊,宋江所部隶属于王禀账下,攻克杭州斩杀方七佛正是宋江所为,但还是辛兴宗嫉妒宋江招安降将立功,排挤宋江等人,王禀管不住辛兴宗,最终导致宋江率所部逃走,后来宋江复叛也与此有关。

历史上的方腊其实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农民 *** 领袖,他比较具有近代革命思想意识,敢于向腐败的统治者反抗,他的 *** 影响力巨大,他与宋江只不过差了一部《水浒传》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