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是孤星-为何就能得到一个与智真长老平辈的法号
算命是孤星,为何就能得到一个与智真长老平辈的法号?
花和尚鲁智深,武艺高强,马战步战功夫都很高明。步战打平杨志,马战与呼延灼不分胜负,其实力不输五虎将,也是梁山好汉中,少有的马步功夫都厉害的头领。但是,谁传授了他武艺,其师父是谁?作者并没有说,按情节来看,可能是鲁达在军中所学。
不过,鲁智深有一位师父是众所周知的,那就是智真长老。
鲁智深原名鲁达,因为三拳打死镇关西,不得不逃亡江湖。后来,受赵员外帮助,鲁达决定在五台山出家,以躲避官司追捕。在五台山上,鲁达被赐名“智深”,这也是他的法号。当时,住持是智真长老,属于“智”字辈。
按理说,鲁达出家,应该是小辈,至少应该比智真长老低一级。可是,为何他才出家,就得了“智深”的法号,与智真长老平辈呢?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水浒之前已经有“鲁智深”
在梁山一百零八将中,很多都是施耐庵原创的角色,但也有不少是之前就有的人物,比如宋江、武松、孙立、杨志等。鲁智深也是,在水浒之前,他就已经出现,而且名字就是“鲁智深”。
比如在南宋话本底稿《大宋宣和遗事》中,三十六名天罡院猛将,就有鲁智深,其身份就是和尚,而且绰号也是花和尚。无论是姓名、身份还是绰号,都和水浒一样。不过排名稍有不同,这时期鲁智深排名第二十七。
那时有僧人鲁智深反判,亦来投奔宋江。这三人来后,恰好是三十六人数足。
不仅《大宋宣和遗事》有提到,同时期(南宋)龚开所著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中,也提到了鲁智深,排名第十二,其绰号是花和尚,身份也依然是和尚。其赞词是:有飞飞儿,出家尤好。与尔同袍,佛也被恼。
龚开生于南宋中后期,他在序言中说,他年轻时就听过宋江等人等事,只是不知道真假,所以没敢写。后来看到《东都事略》中的记载,这才确定宋江等人确实存在,且他们横行河朔、数万官兵也不是对手,可见他们必有过人之处。据此,他写了宋江等三十六人及其赞词。
据此可知,可能在南宋初期,就已经流传宋江、鲁智深等人及事迹了。
也就是说,鲁智深不是施耐庵所原创,他是承袭前人的基本设定,包括排名、身份、绰号和姓名,这才写了鲁智深。只不过,鲁智深的事迹较之前更丰富了。
其次,智真长老预测过鲁智深命运
当然,或许你还会问:如果水浒之前就已经出现鲁智深,这无法改变,那作者也可以把智真长老法号辈分提高一级,以区别鲁智深啊!为什么作者不这么做呢?
的确是这样,如果说鲁智深名号不能改,那作者创造智真长老这个角色时,为什么不把他辈分提高一级呢?或者说,作者为什么非要鲁智深和住持一个级别呢?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因为智真长老预测了鲁智深的命运,知道鲁智深日后必成正果。
早在鲁达出家时,五台山的和尚都不愿意。当时,智真长老力排众议,非要给鲁达剃度,就因为他知道鲁智深上应天星,日后必定能成正果,其修行甚至不在自己之下。
(智真长老)对众僧说道:“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其实,智真长老也不是凡夫俗子,他不仅佛法高深,而且也是神子圣人级别的和尚。在给鲁智深剃度之前,他“入定”一炷 *** 夫,然后才说鲁智深上应天星。入定之时,就是他窥测天机和鲁智深命运之时。
后来,在第九十五回,作者还特意交代智真长老是高人。
话说五台山这个智真长老,原来是故宋时一个当世的 *** ,知得过去未来之事。数载之前,已知鲁智深是个了身达命之人。
可见,智真长老是个 *** ,他能知道过去未来之事,也能得知鲁智深的命运,更知道鲁智深以后能成正果,修成正佛。既然知道这些,智真长老怎么可能会高高自居呢?所以他才让鲁智深和自己平级。
在作者的设定中,鲁智深这样行侠仗义的人,就是要修成正果。所以,虽然前期他 *** 放火,但都是做好事,都是为了修行,他救金翠莲、打恶霸郑屠、打周通、救林冲、杀邓龙,聚拢杨志、武松等豪杰,刺杀贺太守、救史进、打翻方腊等,都是其功果。
既然鲁智深如此正义,作者也不愿意让智真长老高其一级。所以,作者才没有让智真长老法号高于鲁智深。
一些题外话
关于水浒,近年出现了索隐派。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联系,硬是能把普通的一件事、一个角色,说出高深的历史和道理,这种解读,实在是太过度了。
比如:“鲁智深”这个称呼不对,因为不能用姓和法号作为称呼,正确说法是“智深”。这暗示很多,甚至说出宋徽宗“革佛”的故事。
实际上,姓和法号加在一起作为称呼,完全没有问题。比如中国历史上最早受戒朱士行,他法号“八戒”,也可以称之为“朱八戒”。有着“ *** 出家 *** 人、撰写经书 *** 人、翻译佛典 *** 人、修庙建寺 *** 人”等荣誉的严佛调,本来只是叫严调,出家后在名字里加了个“佛”字。
小说《西游记》中,唐僧俗姓陈,法号玄奘,号三藏。但是,他也可以叫“陈玄奘”。唐僧自己都说“法名唤做陈玄奘”,有时还说“贫僧俗名陈玄奘”。由于被赐姓唐,所以有时候还可以称为“唐三藏”,这也是姓加法名。
显然,姓加法名连在一起称呼是很正常的事。至少,在明清小说中,是很正常的事情。
还有说鲁智深吃狗肉代表宋徽宗(属狗),铁匠铺人叫“待诏”,暗示他是皇帝身边的人。这种说法,也很离谱。
因为,在水浒的世界中,和尚一般不吃狗肉。比如鲁智深下山时,有人就说“我怕你是出家人不吃狗肉,因此不来问你”。此处,是表现鲁智深不遵守佛家清规,所以作者写他吃肉喝酒,尤其是突出他吃狗肉。
后来,鲁智深在桃花山下,也强调自己“浑清白酒,都不拣选;牛肉狗肉,但有便吃”。
铁匠之所以叫“待诏”,是一种尊称。
唐代时,有专长的人才,如画匠、医生等人,要在翰林院供职,随时等待皇帝召唤。后来唐玄宗还设置了翰林待诏的官职。因为随时等待诏命,所以这些人才后来就称为“待诏”。
后来到了民间,那些手艺人,比如铁匠、剃头匠、泥瓦匠等人,也都被尊称为“待诏”,取其随时待命而被召唤而已。。这一点,就像当时卖茶水、酒水、擀面的人被成为“博士”一样,就是一种客气的称呼罢了。
铁匠叫待诏,就暗示他是皇帝身边的人?当然不对。否则,鲁智深去喝茶,还遇到了茶博士,难道说这暗示茶博士也是皇帝身边的人?没有这个道理。
至于所谓的“水浒七十回之后是续书”“征四寇是续书”,更是无理取闹。且不说目前没有权威证明“征四寇”属于续作,即便是,这么多年来也早已和水浒融为一体。除非研究版本和成书时间,否则都要一体化讨论。
据聂绀弩、侯会等名家考证,水浒前十三回也是天才文人所增,难不成这部分也要去掉?如果这么看水浒,那可能只有招安的十回篇目,才最接近古本。这样分析,那干脆别看水浒了。
哪些影视作品的片段戳到了你的泪点?
谁的眼泪在飞?当然前不久大热的《风筝》啦。观剧触动泪点无数,回忆最忘不了的《风筝》之殇,与大家共享:
感动片段一:老陆牺牲之殇,郑耀先两次潜然泪下。陆汉卿牺牲,眼睁睁看着自己并肩作战的战友兄弟,为了保护自己不被暴露,受尽折磨,凛然就义,那种救不能救,感同身受的灼心之痛痛彻心扉,郑耀先隐忍又情难自抑的男儿泪,在空旷寂静的高墙下,缓缓滑落,瞬间如雨注。他嘴里喃喃的话语低沉而坚定,撞击着观众的心扉:"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可是想到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崇高而神圣,这样的牺牲才悲壮,才可歌可泣,让我们情难自禁,泪流满面。化名周志乾的郑耀先为洗脱特务嫌疑,写信北京以证身份。回忆老陆时,那悲从心来的泪如雨下,那肝肠寸断的泣不成声,那眼里嘴里眉梢间颤动的千言万语和满腹委屈,都刺痛着观剧的我们,今天的你我,面对慷慨赴国难的英雄,面对"我尽力了,真的尽力了。"这句声嘶力竭的呐喊,情何以堪,何以寄?唯愿放纵自己,让悲伤逆流成河。
感动片段二:归去来兮,小周乔盼爸爸归,等爸爸回郑耀先身份为韩冰怀疑,被喊去问话,日著时分尚未回来,在夕阳晚照下,落日余晖中,袅袅的炊烟里,小周乔让妈妈把自己抱到石凳上看爸爸。乔儿扑闪着水汪汪的黑眼晴,满怀期待地说:妈妈,你把我抱到石阶上,这样就能早点看到爸爸了。童心最真,童稚的话语一出,更惹人心疼,一下就戳痛泪点。
周志乾诱捕孝安时突遇女儿,身不由己答应会回去看她,小周乔怀抱雨伞,孤零零坐盼爸爸回家。石板铺成的小巷深深,一级一级的台阶唱响晚钟,乔儿不肯吃饭,望眼欲穿等爸爸回。看了又看,盼了又盼,大大的屏幕上,写满孤单寂寞冷。失意的晚风中悠悠吟唱着远去的父爱“爸爸骗人,爸爸是个大骗子……"不由泪奔,心碎一地。
感动片段三;师徒话信仰,结同心
当周志乾为了大义而牺牲共过患难的兄弟,又无法面对自己被撕裂的内心,自责伤痛又无助无奈,深陷情感的漩涡无力自拔,他对徒儿马小五关于信仰的传递打动人心:"大丈夫立于天地间,命可轻抛,但义不能绝。这个义不是别的,是信仰。没有什么可以凌驾于他之上。"这是 *** 儿,又何尝不是他的自我救赎和心灵感召?特工的职业好比泥谭,呆久了怎能不沾泥?清不清纯谁又说的清?何以解忧,唯信仰在心。
感动片段四:你是国家的人
周志乾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重获自由之身。他孤身来到他为之奋斗和守护一生的新中国首都北京,当他颤微微的手捏着车票,小心又拘促地问老大姐:车票能报吗?大姐说:你是国家的人,当然能报。我的鼻子一酸,心理防线瞬间崩溃。为了一个共和国公民的身份,为了成为国家的人,他历尽劫难和沧桑,苦难了一生。非信仰忠诚无法做到。不由万般滋味涌上心头:这是那个霸气不可一世,威震日寇,智冠三军的军统六哥吗?还是那个逆境中不低头,蹉跎岁月写风流,潇潇洒洒走一回的性情六哥吗?真真是没有岁月可回头呀!泪飞化作倾盆雨,模糊了我的视线,还我六哥!
我们的柳导啊,真是不把自己玩死,不把观众虐成狗不罢休呀。剧尾,虚弱年迈的周志乾躺在病床上,缓缓地举起右手,向红旗敬礼。终于,他走完了传奇一生。最后的军礼,是告别,是坦然,是放下,是无悔……是我们的情难舍,泪奔流。
花自飘零水自流。永远的风筝/永恒的作品。
为什么华英雄命犯天煞孤星?
他的命格的确如此,命中注定一人孤独终老
天煞是指非常凶恶残暴、不吉利。 孤星一颗孤零零的星。天煞孤星就像俗语中的扫帚星,比喻人的时候,主要是指不吉利总是给周围的人带来祸害的一生注定孤独的人。按命理学来说天煞孤星和另一种命象----杀破狼合称为两大绝命.
仙武帝尊叶辰在朱仙镇等的是谁?
仙武帝尊叶辰在朱仙镇等的是姬凝霜,但其本人却不知道等的是谁,在百年的等待中悟道突飞猛进获得机缘,悟出了自己的凡人大道。叶辰在朱仙镇百年以算命摆摊来悟道,在此百年中叶辰遇到了天煞孤星之体,又遇到了大楚的转世,最后在百年悟道成功并等到了姬凝霜,后将其他人一并带回了大楚。鲁智深身体素质那么好为什么会一夜之间圆寂?
鲁智深绝不可能一夜之间“圆寂”,按照续书的写法,花和尚那不是“圆寂”,而是 *** 。正如题主所言,鲁智深身体素质非常好,除了 *** ,是不可能坐着死去的。至于鲁智深是如何 *** 的,续书没有交代,反正是不明不白地就死了。
续书中,鲁智深之死就是 *** ,根本就不是什么“圆寂”。而以施耐庵原著来解读,花和尚鲁智深绝不可能是这样的结局。
征辽故事是续书的续书,鲁智深不可能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智真长老便将他推荐去东京大相国寺,去智清那儿讨个职事僧人做。临行之际,智真长老赠送了四句偈子: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
《水浒传》写到梁山大聚义时,故事就结束了。但是,鲁智深的这四句偈子,却没有得到完全的验证。尤其是“遇江而止”,这句涉及到鲁智深结局的偈语没有完全落地。于是,续书便伪造了一段故事,让鲁智深遇到钱塘江时,就“止”了。
续书说,梁山好汉征辽凯旋途中,宋江带着鲁智深来到五台山,拜谒智真长老。宋江得了四句偈子,又给鲁智深重新弄了四句江湖术士算命式的俗不可耐的俚句。说的是: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施耐庵的笔下,智真长老何等高僧,一则偈子道尽鲁智深修得佛道两家正果的艰辛之旅。这样的高僧,难道会自我打脸,半途修改自己的偈子?
与《水浒传》合订在一起的续书,总共有“四寇”,这“四寇”的故事是不同时期,由不同作者杜撰而成的。按照《水浒传》繁本、简本体系源流来看,征辽故事是最后才有的。也就是说,征辽是在征方腊,甚至是征田虎、王庆故事之后补写的。
历史真实中,梁山好汉招安之后,先去打方腊,然后才北上攻打幽州。大概是征方腊先写了,而梁山好汉死伤过半,再去征辽,那就写不成神剧了。于是,便颠倒历史,把征辽迁移到征方腊之前。而且,北宋攻打幽州遭遇了两次惨败,哪里还能破大辽?
“五台山参禅”是续书中的续书,那么,鲁智深“圆寂”肯定就是征方腊故事之后补写的了。所以,鲁智深一夜之间“圆寂”,就是个假故事,花和尚不可能 *** 。
智真长老是何来历,为何能准确预言鲁智深前程续书中的智真长老,简直被写成了一个江湖骗子,他根本就不是原著中的得道高僧。不信,咱们既回到原著中,看看施耐庵笔下的智真长老是什么来头。
书中写道,赵员外带着鲁达来到五台山,请求智真长老剃度这个相貌凶顽的军汉。赵员外为何选择五台山呢?其原因是:智真长老,是我弟兄。我祖上曾舍钱在寺里,是本寺的施主檀越。
张员外说的这个原因,伏藏着两段历史。据《宋史·太祖本纪》中记载,赵匡胤曾经寄宿在襄阳僧寺,一个老和尚看了他的面相,便拿出自己的积蓄厚赠赵匡胤,告诉他"吾厚赆汝,北往则有遇矣"。赵匡胤以老僧的馈赠做盘缠,来到北方,遇到了后周太祖郭威,果然就此发迹。
赵匡胤做了皇帝后,一改柴世宗的灭佛政策,鼓励佛教发展。这大概就是赵员外说的,祖上曾舍钱在寺里。
《明实录·太祖实录》中则讲了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朱元璋遵照其父母“常许从释氏”的遗命,便去皇觉寺出家。在皇觉寺呆了五十天,因为粮食不够,寺里便遣散僧众。朱元璋被遣散后,来到合肥,遇到了两个紫衣人。此时,朱元璋患热病,两紫衣人“解衣覆上身,夹侍而卧,调护甚至。”
朱元璋病稍好,便在一座浮图塔下辞别两个紫衣人,一人来到了六安。途中,又遇到一个年迈的儒士,这个老儒给朱元璋算了一命,告诉他“今此行利往西北,不宜东南”。
朱元璋按照老儒之言,后来果然做了皇帝。
《水浒传》中的智真长老,同样是深通先天神数的高僧。书中说,五台山僧众听说要剃度那个形容丑恶,貌相凶顽的人,一齐反对。于是,焚起一炷信香,长老上禅椅,盘膝而 坐,口诵咒语,入定去了。一个时辰后,智真长老真魂归窍,对众人说,这个人上应天星,日后必得正果。鲁智深的正果是“汝等皆不及他”,也就是五台山所有的僧人,都难以成就鲁智深的正果。
续书却瞎写鲁智深“圆寂”而成了佛门正果,这样的正果,五台山所有僧众都有可能做到,怎么会是“汝等皆不及他”呢?
哪里来的江湖骗子,竟敢冒充智真长老上文的这两则故事中预言皇帝的老僧、老儒,应当就是《水浒传》中的智真长老,而续书中的智真长老又是个什么角色呢?我们不妨看看,这个假高僧实则江湖骗子的“智真”是副什么样的嘴脸吧。
“智真”长老一见鲁智深到了,劈头便是一句:“徒弟一去数年, *** 放火不 易”。原著中,智真长老认为鲁智深是自己的徒弟吗?智真、智清、智深分明是三个师兄弟,这是智真长老的意思,鲁智深的法号是智真亲自赐予的,当时就认鲁智深为师弟了。
这个让鲁智深一夜之间圆寂的老骗子,根本不是施耐庵以神秘老僧和老儒为原型塑造的一代高僧,更不是鲁智深的师兄,而是一个十足的江湖骗子,他根本不可能决定鲁智深的生死。
除了给鲁智深说了一则比江湖术士还要拙劣的“偈子”外,这个假智真还给宋江算了一命,同样是四句江湖骗子的话术: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
这四句偈子若是牵强附会地勉强解读,恐怕只有“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还能照应后文燕青射雁,以及梁山好汉的结局。但是,其他几句说的是什么,便不知所云了。
演义小说中的“预言”,实际上是为后文故事做的铺垫或者伏笔,以吸引读者往下阅读。因为“五台山参禅”这段故事是 *** 去的,其作者只记得鲁智深的预言,写了花和尚一夜之间圆寂,却把宋江的预言给写丢了。
原本,续书作者把智真长老写成了一个江湖骗子,他的所谓的“预言”能兑现吗?
鲁智深为何是花和尚,他的正果究竟是什么《水浒传》中的鲁智深绝不是采花大盗,但为何叫做“花和尚”呢?当然,鲁智深的脊背上绣有花绣,便叫做花和尚了。问题是,他身上的花绣早就有了,为何又不叫做“花提辖”?
鲁智深为何叫做花和尚,还得从智真长老这里找答案。在预言鲁智深正果时,智真长老说: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命中驳杂”之“驳杂”,就是“花”。智真长老知道,这个要剃度之人上应天星,天星就是后来的“天孤星”,是道家的星煞。剃度之后,便又是佛门弟子,佛道驳杂于一身,再加上脊背上的花绣,这便是“花和尚”。
既然是佛道两家集于一身,鲁智深的正果必定是佛道两家正果,佛门为何就霸占了鲁智深,强行让他 *** 了呢? *** 算什么正果?
鲁智深、武松、加上二龙山的 *** 刀鬼曹正,暗喻的是大明王朝的黑衣宰相姚广孝。姚广孝便是“道衍”,字独庵,号独暗老人,就是个“天孤星”。武松是虎面行者,姚广孝是形如病虎。鲁智深、武松都穿着皂布直裰(黑色僧袍),“ *** 刀鬼曹正”则暗藏“曹 *** ”,是一张宰相符码,三个人合成了黑衣宰相。
姚广孝亦佛亦道,帮助朱棣实现了王霸之业。所以,施耐庵以两个“太祖”的神奇故事,塑造了智真长老,并通过鲁智深“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暗藏了天孤星花和尚姚广孝一生的经历。
如此,鲁智深还能一夜之间圆寂吗?
至于智真长老四句偈子中的“遇江而止”,则暗示的是明朝国运,火德运遇水而终止。这也是施耐庵以《明实录·太祖实录》为蓝本,塑造智真长老的本义所在。而姚广孝也曾经预言朱棣,说他可以做皇帝。于是,靖难之役爆发,而《水浒传》背后的真故事,隐藏的就是靖难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