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名算命吗-孩子取名男不带天
小名算命吗,孩子取名男不带天?
导读:父母们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字,应当是小孩人生中的 *** 件头等大事,并且在这其中还有着很多玄学的东西在里面。古语有云:不怕入错行,最怕起坏名。名字对于一个人来说,几乎是要和个人的人生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给孩子取名字也并不是一件随意的事情。
而且,在起名字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的用字禁忌在里面,我们也常常会听到农村或者上一辈流传下来的起名俗语,称:孩子取名“男不带天,女不带仙”。这样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些所谓的起名经济,是有道理的吗?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起名用字的禁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古代人迷信的思想残存,古代人非常讲究诸如“顺应天命、天地人和”这类的思想观念。而名字则代表了一个人在这世间的称呼,是要与其人生地位或者是命运相匹配的,如果一个人的名字太过霸气,那么很可能这个人就“压不住”这个名。
所以,一个太过凸显的名字就很容易会为这个人带来不必要的祸事,反而是简简单单的名字更能给孩子一个顺利成长的庇佑。而对于从前经济基础不好的贫穷百姓来说,给孩子取名字基本上都是追求一个“越土气越好”的中心思想,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而“天”、“仙”这两个字就过于的贵气和出清,是和贫穷百姓的命运道路不相契合的,孩子就很容易压不住这个字,导致命运多灾多难。所以说,农村人给孩子一般都不会用这些字,基本上都是当时上流社会或者是贵族家庭的孩子才会用到的字。
所以说,姓名用字上的一些避讳,不过是以前的人对孩子给予的愿望和祝福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在我们农村的地方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孩子爱生命底子差就要给他叫一个“贱名”,比如铁蛋、狗剩、二妞之类的,这样孩子就能更好养活,扛得住病痛。
到了现代,我们起名字的时候基本上就没有太多的禁忌了,名字带有“天”的男孩比比皆是,有的甚至还是时代的名人,现代的明星等等,而名字里有“仙”字的女孩也不少。这些字都以其非常美好的寓意,而被父母们想方设法地加入到孩子的名字中,期盼孩子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而与此同时,没有了“天”、“仙”的制约,我们现在给孩子起名字也有了其他的不一样的禁忌,诸如一些有着不良歧义和读音的字,比如史、翔、建等等,有些字组合起来的读音往往是令人有遐想的,因此在取名的时候,就需要保持优美的搭配读音。
从迷信方面看,除了一些民间的俗语以外,我们至今也还保留着“五行命格”的取名方式,而且很多长辈们也都信奉这样的说法:
在很多比较传统的地方,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也会算一算孩子的生辰八字,看看孩子的命格如何,用名字来填补孩子的命格,让孩子的命运能更好一些。因此,我们就常常会看到有的孩子名字里带着“金、木、水、火、土”的元素在里面,这就是所谓的“缺啥补啥”。
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符号和标签,更代表着父母们对于孩子的期盼和祝福,所以我们在起名字的时候,就应当给孩子挑选有良好寓意的字词,这样孩子也能带着这祝福过一生。也许会带着一些迷信的色彩,但孩子的名字是真的不能随意改。
重要提示:农村人在给孩子取名上的一些用字禁忌其实是出于一种迷信的说法,认为农村的孩子命格不强,会压不住一些寓意比较高大的字。但我们现在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已经没有这方面的禁忌,但也需要考虑到发音歧义的问题,用名字给予孩子 *** 的祝福与憧憬。
今日话题:你在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都包含了哪些美好的愿景在里面呢?欢迎留言讨论。
是谁该为孩子起名?
【一米观点】应该由谁来为新生宝宝起名字呢?我想,只要夫妻、亲人间做好沟通,共同认可这个名字,不管这个名字是由家中老人所起,还是父母亲自拟定,抑或是请专业人员磋商,都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
“姓氏”是血缘关系的标志,一个人的名字往往会伴随终生,每一个名字也都蕴 *** 亲人们对新生宝宝未来的美好期许,所以,起名字是人生之初一件顶顶重要的大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都是怎么起名字的。
一、古代人由谁来起名字我国古代,由谁起名字,也是不尽相同的。
在原始社会初期,一般是由母亲为孩子取名字。《史记》中有记载,周的始祖后稷,其名曰弃,正是 *** 姜嫄为之取的。
大概在屈原时代,出现了父亲为孩子取名的记载。《离 *** 》云: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意思就是: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的字叫做“灵均”。
也有很多其他祖辈为新生儿起名字的记载。《旧唐书 李百药列传》:“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隋内史令、安平公德林子也。为儿童时多疾病,祖母赵氏故以百药为名。”可见,祖辈为孙子取名,应该是整个人类历史上较古老的命名习俗。
另外,古代皇帝也好为非皇族之人取名,也有请舅舅、父辈之友、恩人等起名的记载。
可见,自古以来,到底该由谁起名,并不是只有一个答案。
二、注重名字意义而不是由谁来起不管是由谁起名,名字中蕴含的意义、期许、祝愿才是最重要的。
例如,林徽因的名字来自“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徽是美,音是声誉的意思,徽音就是美誉、美德的意思。
屠呦呦就来自“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的鸣叫声,鹿在觅食蒿草,大概连起名者都没有想到,屠呦呦老师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三、按辈分起名字按族谱上的辈分起名,也曾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同一族但是不同辈分的人,都要按照族谱中的辈分取名。
比如孔子家族,一直沿用按照家谱辈分排序起名的传统,同族同辈的人都有一个代表其辈分的相同的字,此外再有一个代表自己的字,合而为名。比如清朝的孔尚任,也就是戏剧《桃花扇》作者,从其辈分中,可知其为孔氏第64代孙。
四、特别的人或特别的时期给予名字特别的内涵有的名字,是由与家族或者其他亲人有其某些渊源的人所起,或者是在特殊的时期所起,会带有特别的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比如在前一段疫情期间,江苏徐州丰县一对九零后夫妇新生的四胞胎,就因为起名字的问题而引起广泛关注,他们请照顾宝宝的医护人员起了小名,分别是绽绽(战)、伊伊(疫)、欣欣(新)、莘莘(生),既朗朗上口,更负有特殊的含义;随后,夫妇俩又在网上向全国网友征集大名,最终夫妻俩确认四个宝宝的名字为祖伊、果儿、嘉珊、佑思,谐音为“祖国加油”,十分有意义,相信四个宝宝长大后也会自豪于自己特别的名字。
新生儿出世后,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希望与欢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人,无不欢欣鼓舞,也经常纷纷参与到起名字的大工程中来,有很多家庭也会请取名咨询服务公司为自己的孩子出谋划策,不再局限于旧传统,这些都是爱宝宝的表现。
其实,只要父母与其他家人做好沟通,由谁来取名、哪一种方式取名,都不如彼此协商,齐心协力选一个最响亮、寓意最美好的名字来得重要,你说呢?
(图片来自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隋文帝是尼姑养大的孩子?
隋文帝杨坚出身于千年名门望族-弘农杨氏,是东汉太尉杨震的第十四代孙,其父杨忠因追随大军阀宇文泰略定关陇、创建西魏政权有功,官至柱国大将军、大司空,封随国公,是当时最有权势的“八柱国”之一。然而据陈寅恪先生考证,杨坚的祖上其实是山东寒族,为自抬身份,才冒认是杨震之后。
为了神化开国皇帝们,史官们在描述他们的出生情况时,总会附着上一些神奇怪诞的色彩,隋文帝概莫能外。据正史记载,隋文帝出生在冯翊波若寺,当时产房里充满了紫色的光气,见者无不感到惊奇。等到杨坚降生后,产婆看到这个男婴,差点没吓晕过去,只见他上生角、遍体龙鳞,目光犀利、寒光四射,下颌长且突出,活脱一个“小龙人”的形象。
杨坚的母亲吕氏不知道什么情况,便催促产婆赶紧把孩子递给她看,产婆迟疑再三,在把男婴递给吕夫人前,小心翼翼地跟她讲:“贵公子形貌奇特,绝非凡人,夫人看到后,千万莫要感到惊慌。”吕夫人不明就里,等到接过儿子来一看,差点被他这副丑模样吓傻,手一抖便将杨坚仍在地上。事后,吕夫人久久无法从恐惧中缓过神来,并打算把儿子弃养。
(隋文)帝,武元皇帝之长子也。皇妣曰吕氏。以周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生帝于冯翊波若寺。有紫气充庭...皇妣抱帝,忽见头上出角,遍体起鳞,坠帝于地...帝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字,长上短下,沈深严重。见《北史·卷十一》。
就在此时,从河东云游到此的一个尼姑赶紧过来阻止,并且对吕夫人讲:“这孩子的相貌如此奇特,或许是天神投胎所生,不可以在俗世间养育。若夫人不嫌弃的话,贫尼愿意亲自抚养这个孩子,待将来长大后,再送回贵府如何?”吕夫人觉得这个建议不错,便把杨坚交给尼姑来抚养,后者由此才算是保住一条命。
此后数年间,尼姑便亲自照顾杨坚的饮食起居,不仅教他学习各种知识,还为他取小名为“那罗延”,意译为“坚固力士”或“金刚力士”。杨坚在尼姑的抚育下成长很快,年纪轻轻的便展现出过人的天赋(“有尼来自河东,谓皇妣曰:‘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尼将高祖舍于别馆,躬自抚养。”引文同上)。数年后,杨忠将儿子接回府中养育,后者由此才离开尼姑。
杨坚回到家中后,先是被送入太学研读儒家经典,与此同时,还跟着父亲学习骑射之术。杨坚天资聪颖,领悟能力非常强,仅仅几年时间,便学会一身过硬的本领。作为将门虎子,杨坚很早便跟随杨忠征战南北,凭借父荫及战功,年仅16岁便出任骠骑大将军,28岁时又承袭其父的随国公爵位。
在侍奉西魏、北周期间,杨坚因为才能出众,很受权臣宇文泰和周武帝的器重,后者甚至还跟他结成儿女亲家,让太子宇文赟(周宣帝)迎娶杨坚的长女杨丽华为妃。等到宇文赟继位为帝后,杨丽华晋升为皇后,杨坚自然便成为国丈。宣帝在位期间荒唐无度,在位八个月便把江山搞得乌烟瘴气,并且为了追求享受,还把皇位让给年仅6岁的儿子宇文阐(周静帝),而自己则以太上皇的身份,躲在后宫大享清福。
但宇文毓退居后宫没多久,便因酒色蚀骨而死,终年22岁。宇文赟临终前,杨坚利用侍疾的机会,授意心腹郑译、刘昉伪造遗诏,宣布任命自己为丞相,以辅佐幼主宇文阐处理朝政。等到宇文赟死后,杨坚便执掌北周朝政,然后借机铲除异己,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清除完所有的政敌。此时,杨坚见时机已成熟,便逼迫静帝“禅位”给自己,然后创建隋朝,时在开皇元年(581年)。
隋文帝在位23年间宵衣旰食、励精图治,不仅完成消灭南陈、统一南北的伟业,还分化突厥、削弱吐谷浑,在大力开疆拓土的同时,还成功地稳定住边疆的局势。在内政治理和制度创设等方面,隋文帝还大力发展经济、开设科举,并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创设三省六部制。所有这一切,都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经过多年的辛苦经营,中国在隋文帝的治下,又迎来各项事业大发展的“黄金时代”,仅人口数量一项,便达到盛唐之前历史的巅峰(870万户、4494万人)。就历史成就和对帝国的持续、健康发展而言,隋文帝的功绩其实远超秦始皇、汉武帝,绝对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称号。
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在仁寿宫大宝殿驾崩,终年64岁。隋文帝死后,留给继任者隋炀帝一个无比强盛的大帝国。但让他没想到的是,由于儿子的穷兵黩武和大兴土木等政策,盛极一时的隋帝国,竟然在短短14年时间里走向混乱、 *** 和灭亡,实在是令人无比唏嘘。
史料来源:《隋书》、《北史》、《资治通鉴》
有什么好听的网名呢?
看到过一个名字的拼音,是Yun Chuan。我 *** 个想到的是云川,好像也还不错哈?
但是他叫做 云处安。
处处安宁。
主要是配上这个姓,瞬间就有意境了!!!
然后他哥叫 予安,他妹叫 护安。
主要是!他们小名就很有意思了!不是那种什么叠字名,也不是小X什么的。
他小名叫 川浓,他哥叫 远江,他妹叫 桓州。
wocccccc这是什么神仙家庭,名字也太好听了吧!(我觉得小名完全可以当作大名,超好听啊啊啊)
看到这里,有没有发现些什么呢?
对没错,川浓 的 川 拆开来就是 处安(chu an);远江 的 远 拆开来就是 予安(yu an)还有 桓州 的 桓 拆开来就是 护安(hu an)
这种名字,羡慕羡慕就好,咱也奢求不来
我 *** 个破百赞的回答是别人的名字,受宠若惊ing
我真的好喜欢他们名字,看起来就像是一副水墨的山水画一样。真的好有意境。
自从知道他们名字之后,我有种想给我以后小孩也起这样名字的冲动哈哈哈
啊对了,我还特别钟意妹妹的 护安 ,按照我的理解就像是两个大的保护着最小的那个,保护她平安。
还有你们的评论我大致都有看啦,反正就是我觉得他们名字超美的,我超级超级喜欢啊!!!然后其实我也好羡慕,毕竟我本身的名字也特别普通,没啥出彩的。
但还是和以前一样,羡慕羡慕就好,咱也奢求不来
woc破千了天啊不敢相信,这可能是我人生巅峰了吧大概
其实吧我除了知道名字之外,其他的也不熟…他们妈妈姓不姓安我就不知道了
看完他们名字,我感觉生活中我见到的其他人名字相比之下都黯淡了好多(也不是不好听啦)
反正我觉得他们名字真的爆炸好听啊!!!
我也不是算命也不是专门有研究过怎么起名,也许读起来不好听什么的或者说寓意不好?(其实我感觉挺好的)我是没有研究过啦。不过也感谢评论有说出来。
但是就一个普通人来说,我是真的很喜欢了!!毕竟这种我觉得好听好看的名字是我奢求不来的
咳,不要在意我除了原答案之外都是废话。
好了就这样吧
我又来了!我现在有点懵,天啊这玩意儿破万了!!!万!!!好的这真的是我的巅峰了,我现在还是原地懵逼状态…
我想这应该是最后一次更新?毕竟再往上就是亿了,这玩意儿我可不敢奢想。
其实吧我觉得这个问题问的是“好听的名字”,还没有上升到更深层地意义或者什么其他的,所以呢我觉得这个名字好听就回答了 评论有很多都讨论到了更深层,我并不知道名字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只是单纯觉得好听而已。不过这些评论也有让我学到很多啦
然后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就是处处安宁。还有小名的话我是觉得有一种郁郁葱葱的山川,浓荫蔽日的感觉。反正就是很有画面感。
我忽然发现!大名小名连起来就像是在云的一边有一片郁郁葱葱的山川,浓荫蔽日,然后那里处处安宁,人们都不受世俗影响,就像世外桃源一样。
woc爱了
我真是个解析小高手哈哈哈哈
还有我要第四次强调我好喜欢这个名字!真的炒鸡喜欢了!!
啊对还有一个是拼音问题。因为我在新加坡上学,这边名字是真的没有隔开的,所有华族的人名字都是那样写。
当然,如果是新加坡人的话,“云”这个姓拼音应该写作“Won”(吧)我的同学里也有一个姓云,我当时以为她姓翁来着
啊我是真没想到这答案会有那么多赞,真·受宠若惊啊啊啊啊
谢谢你们的赞啊,比个小心心❤️
嘿嘿照例溜了
咳,不好意思,我又来了…
主要是我今儿交换改作业的时候发现云这个姓应该写作Woon 改正一下
话说起来,我们华文班里还有个同学叫 翁慈愍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姓氏应该是翁,这回是真的翁了 然而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居然不会读最后一个字…老师叫名字的时候读mín,但是后来我查字典是读mǐn,有人给我科普一下到底该怎么读吗???
他的名字不知道为什么带着一股浓浓的以前民国还是什么时候的那种气息?就是听起来和看起来都有种以前的书生的那种感觉。啊啊我表达的不好反正就大概是有点古典古代的气息??
为什么秦可卿要与公公贾珍 *** ?
秦可卿为什么要和自己的公公贾珍 *** ?看到这句话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的一段话。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其实翻开《红楼梦》,曹雪芹在书中也写了,此书朝代年级失落无考。再细思其中情节,看到的何尝又不是“吃人”呢?里面的内容和鲁迅先生的这段话真是绝配啊,好像是为《红楼梦》做的特别的注脚。那么,在贾母口中的“极妥当的人”,又是“重孙媳中 *** 得意之人”的秦可卿,怎么会和自己的公公 *** 呢?
一,曹雪芹借此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龌龊和不堪,对上层社会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批判。纵观曹雪芹的一生,从一个锦衣玉食的翩翩贵公子,沦落到晚年贫困潦倒,衣食无着的落魄老人,充满了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人活一世,谁不想过着锦衣纨袴、饫甘餍肥、富贵风流的生活呢?但是其实这样的生活是没有灵魂的。人们最祈祷的就是顺利的生活,人们都害怕过山车一样的日子。
但是有句话说得好,“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曹雪芹之所以成为曹雪芹,这是历史赋予他的责任。正是这种起落的日子,给了他重新思考人生的机会。在曹家因亏空罪被抄家后,他目睹了社会的世态炎凉,也更看清了统治阶级的满脸仁义道德后面的丑恶嘴脸,从而对整个社会有个更深刻更清醒的认识。在过着“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艰苦日子里,笔耕不辍,为我们奉献了这部鸿篇巨著。
在小说里,如果脱离了当时的环境,单独的看待某人某事,其实是毫无意义的。在鲁迅的小说《药》里,那个据说可以治病的人血馒头,其实并非只是一个惊悚的事件,他更多的是表达对民众的冷漠的悲哀。那也不是仅仅可以治病的良药,而是一副救治苦难的中华民族的良药。
再看书中贾珍和秦可卿的丑行,这也只是封建统治阶级深刻罪恶的缩影,他骂的不是贾珍不是秦可卿,而是整个丑恶的社会,是整个满嘴仁义道德,其实一肚子男盗女娼的统治阶级。而秦可卿的死,正是被那个罪恶的社会吃掉的无数生命中的一个。
二,具体到个案,贾珍的荒 *** 贪婪是秦可卿沦为此种悲情角色的主要原因。关于贾珍贾蓉父子,作者已经对其人品交代的很清楚了,那就是“聚麀之诮”。这种父子共占一女的行为实在为人所不齿。作为封建家族的族长,贾珍的形象应该是那个社会里的一个典型的反面代表。他贪婪、 *** 、荒 *** 无度,正所谓:“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那么这个贾珍有多么荒 *** 呢?
在第九回,贾蔷出场了,作者写道,
原来这一个名唤贾蔷,亦系宁府中之正派玄孙,父母早亡,从小儿跟着贾珍过活,如今长了十六岁,比贾蓉生的还风流俊俏。他弟兄二人最相亲厚,常相共处。宁府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专能造言诽谤主人,因此不知又有什么小人诟谇谣诼之词。贾珍想亦风闻得些口声不大好,自己也要避些嫌疑,如今竟分与房舍,命贾蔷搬出宁府,自去立门户过活去了。
在这段的后面,有一段很隐晦的脂批,说:“此等嫌疑,不敢认真搜查,悄为分计,皆以含而不露为文,真是灵活至极之笔。”我觉着这里应该有个不堪的秘密,那就是贾蔷的出身十分的令人怀疑。而且说这个嫌疑,不敢认真搜查求证,因为漏洞太大了,所以悄悄地让他出去就完了。
大胆的揣测一下,说不定这个贾蔷,就是贾珍的一个私生子,和他的一个嫂子的私生子。所谓的无风不起浪啊,下人们议论的什么啊?肯定也是关于贾蔷的出身啊。只是一个宁府中的正派玄孙,你贾珍犯不着亲自去养活吧。所以贾珍估计听得也是满头大汗,不得不避些嫌疑。而且也不敢去追究,因为一追究就露馅了。如果这事坐实了,那么这个贾珍的人品就可见一斑了。
尤氏姐妹是贾珍的小姨子,但是也遭到了他的玷污。在第六十三回,贾敬宾天了,贾珍和贾蓉慌忙的往铁槛寺里赶。这时候贾蓉听到两个姨娘来了,便和贾珍相视一笑,真是心有灵犀啊。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这俩小姨子他们早就得手了啊?相视一笑, *** 态毕露啊,这对父子真真的是亲父子啊。
后面贾蓉有句话更是昭然若揭:“二姨娘,你又来了,我们父亲正想你呢。”这个“又”字用的太好了,这说明不是 *** 次了。不禁想起了《大话西游》,猪八戒被来来 *** 穿梭的至尊宝弄糊涂了,不禁连连惊呼:“又 *** 了”。嗯?为什么说“又”呢?因为次数太多已经数不过来了吧。
而且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贾珍和尤氏姐妹、秦可卿的关系应该是交叉进行的。他在和秦可卿如胶似漆的时候,肯定抽空和尤氏姐妹约会了的。
第三十五回,贾珍偷偷的来看尤氏姐妹,这时候尤二姐已经嫁给了贾琏,所以在吃饭的时候,尤老娘和尤二姐非常体贴的给贾珍和尤三姐创造了独处的机会。说他俩挨肩擦脸,百般轻薄,不知作些什么勾当。以我的尝试揣测,这种勾当应该就是那种勾当,而且非常大胆,小丫头们都看不下去。
要说贾珍只爱女色,那你就是侮辱了他,他还有个副爱好,那就是男风。在七十五回,贾珍组织了一场聚会,请了好多朋友来高乐。其中说有两个十六七岁,打扮的粉妆玉砌的娈童奉酒。看来贾珍的爱好还是非常广泛的,男女通杀啊。
作为家族的族长,贾珍还是有很大的权利的,而且爱好又如此广泛,专对身边的女人下手,以至于连薛蟠都防着他。还有一点,贾珍惯会做好人的,算是个重情的,这一点以她对死后秦可卿的态度就可以看得出来。再加上有钱有势,说不定自己的亲儿子贾蓉都会帮着他。如此一来,秦可卿应该是逃不掉的。
三,秦可卿的家世绝对了她无法反抗,她的性格注定了自己的悲剧。书中有交代,秦业是一个宦囊羞涩的小京官,因为膝下无子,便在养生堂里抱养了一儿一女,后来儿子夭折了,剩下的女儿就是秦可卿了。不久,秦业又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秦钟。这个秦业虽然是个做官的,但是可能因为清廉,或者没有能力贪污,所以家里连私塾先生都请不起。这样的话,可以想象,秦可卿嫁给贾蓉的时候,应该是没有什么陪嫁的。而在那个年代,没有陪嫁的女人,是抬不起头来的。
王夫人和王熙凤嫁到贾家,陪嫁肯定是不少的,光丫头就好几个,其他的珠宝首饰应该更是很多。而且因为家族的势力,所以在贾府里非常吃得开。
关于嫁妆一事,王熙凤曾经有过透露。在第五十五回,凤姐儿笑道:我也虑到这里,倒也够了: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体己拿出来。二姑娘是大老爷那边的,也不算。剩了三四个,满破着每人花上一万银子。”也就是说探春惜春的嫁妆每个人要一万两银子。后面她又和贾琏说过,太太和她的嫁妆哪一样都不比贾府的差。而且那句做官的护身符里也说,“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这是何等的霸气!而且地缝里扫一下都够贾府花的,这么分析一下,王家的钱财肯定是不会少的,在女儿的陪嫁上是绝对不会吝啬的,那么她的嫁妆最少也要两三万两银子,还不包括杂七杂八的金银首饰之类的。
但是秦可卿就不然,她爹秦业连请先生的几十两的束脩都拿不出来,她的嫁妆可想而知了。她自己或许也有自卑的心理。所以事事小心,处处谨慎,做事妥当,得了一个“重孙媳中 *** 得意之人”的美称。
结合秦可卿的经历,她的性格其实是自卑和柔弱的,她自小生活在那么一个窘迫的家庭,或许已经被灌输了很多自卑的思想。她嫁到贾府的原因也很简单,只是因为和贾府有些瓜葛,但到底是什么瓜葛,书中没有明说,我们也不好猜测。或许在出嫁的时候,秦业已经交代了,贾府是什么样的高门大院,入门应该怎么孝顺公婆,说话做事要怎么低调,凡是不可张扬。只是秦业或许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孝敬公婆竟然会孝敬到了床上。
在林黛玉 *** 次进贾府的时候,她母亲早就和她交代了,她外祖母家如何与众不同。下了船,看到几个奴仆的吃穿用度就已经心惊。因此就步步留心,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想想以林黛玉显赫的家世,在到了贾府那种环境里,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何况一个小小秦业的女儿呢?
秦可卿刚入门的时候,是绝对想不到会和自己的公公 *** 的。只是身处那个环境,已经身不由己了。自己的丈夫贾蓉一切唯贾珍马首是瞻,一点自主的权利都没有。公公贾珍有钱有势,在家里说一不二,而且三十多岁的男人,自然有一种成熟的气度。所以一方面迫于贾珍的 *** ,贾蓉的懦弱, *** 次也许百般不肯,千般不愿,但是之后或许会发现有很多的好处。比如贾珍对自己家庭的照顾,对秦钟的照顾等等,慢慢的也就欣然接受了;另一方面自己作为一个养生堂里被抱养的弃婴,父亲秦业并没有倾注多少感情的,特别是有了秦钟之后,感情就更淡泊了。所以我分析,秦可卿应该多少有些恋父的情节。在看到贾珍之后,或许有那么点感觉在里面吧。
所以,综合以上分析,我觉得这就是秦可卿为什么和贾珍 *** 的原因。总之,这是一段孽缘,一段有悖人伦的畸恋!